教育理念有哪些 [教育观理念集锦]

上传人:jin****ng 文档编号:194100855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4.3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教育理念有哪些 [教育观理念集锦]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教育理念有哪些 [教育观理念集锦]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教育理念有哪些 [教育观理念集锦]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资源描述:

《教育理念有哪些 [教育观理念集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理念有哪些 [教育观理念集锦](2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教育理念有哪些 教育观理念集锦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 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 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 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 育。2、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突出对学生的人文 关怀,要把学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识的 “容器”和考试的“机器”,要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 谐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 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要善于发展学生的优点并帮助其提 高,不要唯成绩论、

2、唯表现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 展空间。3、课程结构:每门课程的内容如何兼顾知识、学生和社会 的需要与可能,涉及课程标准和教材(尤其是教科书)的编 写。4、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 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国家对不同 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 出教学和评价建议。5、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 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 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 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

3、择的课程。6、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 素,它包括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 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如决定课程实施范围 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 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7、积极主动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 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8、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 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提出基本要求。特别强 调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行及终身学习的愿 望和能力。9、科

4、学人文性课程:这种课程以科学为基础,以人自身的 完善和解放为最高目的,强调人的科学素养与人文修养的辨证 统一,致于科学知识,科学态度和人文精神的沟通与融合,力 求把“学会生存”“学会尊重、理解、宽容”、“学会共同生 活”、“学会创造”等教育理念贯穿到课程发展的各个方面。10、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即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 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来源 (即:自然即课程,社会即课程,自我即可课程)。11、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 提,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方 法、手段,通过什么途径获取知识,教师应尽可能创造一种能 让学生主

5、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主动获取知识的氛 围,应引导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处理、运用信息,培养学生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2、三级课程管理模式:让地方、学校参与课程决策,让 校长教师乃至学生和家长、社区人士享有参与基础教育课程建 设的机会,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13、教材是范例:教材是学校用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文化 中介”(或一种材料),教材内容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对话的一种 (不是唯一的)“话题”,是特定的范例。学生学习教材内容 的最终目的不是为记住教材的全部内容,而是利用教材材料训 练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教师利用 教材为“中介,”通过组织师生对话交流等活动,

6、培养学生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启发学生的思维及培养各方面的能力。 教师教学的重点不应是教材内容的完成,而是学生学习态度、 习惯、方法思维方式等方面的训练和培养,使学生由能学会真 转正为能会学习。14、教室是实验室:教室不是教师表演的专用舞台,而是 师生互动交往的一个场所;教室不只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教师引导学 生发展的场所;教室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15、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 注的重点应是学生(学生的态度、情感,体会、经验、发展 等)而不应是学科,教师的讲解、辅导、指导、展示、演示、 释疑、评价及组织操作观摩等都应以学生发展为目标

7、,尽可能 做到认知和情感的统一。16、课堂教学注重过程: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会学”而不 是只关注学生的“学会”,教师的教学设计应以改变学生传统 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而设计,应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 程。17、综合实践活动: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 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 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 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 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 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 工,形成初步技

8、术能力。18、新的教学观: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 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19、新的教师观: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和建设 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与学生的关系上是平等的,是平等中的首席。20、新的学生观:学习的主体,人格独立的人,有个体差 异的人,个性丰富,富有潜力的人。21、新的质量观:实现由“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 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的转 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22、自主学习: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学、想 学、会学,坚持学(相对于被动学习)。23、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 务,有明确责任分工

9、的互助性学习(相对于个体学习)。24、探究学习: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相对 于接受学习)。25、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重视语言能力与数理逻辑能力 评价、也要重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 价。26、评价方式的多样性:除笔试外,口试、答辩、操作考 试、听力考试、过程档案记录(成长档案袋,科学、艺术活动 夹)、鼓励性评语、预测性评语等等。27、过程与结果评价并重:过程评价主要在于促进发展, 结果评价则有比较明显选拔甄别功能。28、发展性评价:要求关注全人发展,关注个性发展,关 注发展过程,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以来,使学生、 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10、29、教师专业发展:简单说就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 力的发展。30、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在教前、教中、教后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审视和分析,能使自己 的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能使自己的经验理论化,从而使自 己的教学自我监控能力形成和提高。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新课程与教师1、确定课程意识,由课程 的执行者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课程设计,目标,开发,创 新,评价意识)2、具有反思意识,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 指导者和创新思维的培育者.3、树立资源意识,由个体劳动者 转变为大教育的合作者,有效开发利用资源.4、由课程计划的 执行者转变成课程的建构者.5、由教学的管理者变

11、为学生发展 的指导者,合作者.6、由裁判学生成绩的法官,变成学生成长 的促进者.7、从师生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学 习能力的培养者,学生人生的引路人).8、从教研关系看,教师是 教育的研究者.9、教学与课程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开 发者.10、从学教与社区关系看,教师是社区教育的合作者,共建 者.1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12、在对待教 学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1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教学 前,中,后三个阶段)1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关系上,强调合 作.(同事及家长等)15、文化的传播者,潜能的开发者,学习的促 进者,发展的伴随者,教育的探究者.

12、16、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角 色;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 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 掌握新技能,学习新技术; 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 新课程与学生学生是发展的人(发展中的人,有巨大的发 展潜能,身心发展有规律);学生是独特的人(完整的人,有独特性,与成人有巨大差 异);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独立的人,学习的主体,责权 的主体).新课程下的课程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 程,义务教育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相 结合,高中分科课程为主。2、强调课程综合,设置许多综合学科。如艺术,综合实践 等。主要是强调学科整合,三维目标整合。3、强调课程特别是农村中学

13、课程要服务地方经济。4、强调思想道德教育。5、均衡科目结构。6、特别强调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棵。7、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设置综合课程,增设综合实践活 动。8、开放活动课程:观念开放(体验课程观,平等师生观, 三维目标观,生成教学观,发现的学习观)教材开放,主体开 放,教学过程开放,评价开放。9、学校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 民主科学的教管制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10、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是一门综合课程,经验课程。 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特点:整体性,实 际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主要内容:研究性学习,社区 服务与社区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新课程与评价

14、1、重视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多元化; 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多样 化;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 元化;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中 心的转移。2、发展性课程评价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 促使课程不段改进提高,面向多元。(对话,开放,反思)3.(1)对学生评价:强调全面发展,质性评价,考试与其他评价 相结合;(2)对教师评价:以学生的全面发展状况评价教师,关注 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强调”自评“促反思,建立的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评价 模式;(3)对课程实施评价:建立促进课程不段发展的评价体

15、 系;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实施发展;(4)考试改革:考试内容重视考察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 力,方式灵活多样,结合分析指导,科学上考虑综合素质。4、新评价观的主要内容:(1)对学生评价:面向全体学生 的全面发展,承认学生间有差异,消除“差生”定位,进行个 性化评价,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反对否定性评价。(2)对教师评价:是否有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观,学 生观,是否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应变能力,调控能力,创造 能力,科研能力,教科研集一身,是否积极主动参加地方课 程,学校课程的开发建设,具有良好的合作,参与,创新意 识,实现从“教师匠”向“教育家”的跨越。(3)对课堂者学的评价:必须考虑学生的

16、所获是什么,怎 样得来的,是否充分调动学习热情,积极性等,是否解放了学 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耳朵,时间,空间,师生,生 生的交流合作,各学科的联系,研究综合性学习等。新课程与课堂教学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1)创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环境;(2)合理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3)改革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2、灵活开放与生成发展的课堂: 六大特征: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 延展度。(1)提前进入情境的“预演”机制;(2)呈现材料,融入经验的“体验”机制;(3)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4)见机而作的临场应变机制;(5)“场外交流”的信息沟通机制;(6)课后反思的“回

17、授”机制。3、提高课堂效率的手法。(1)用心琢磨和恰当运用教学语言;(2)努力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气氛;(3)用心促成教学高潮;(4)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5)注意课堂批评艺术。4、创新型课堂教学:(1)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灵气;(2)注重人人参与的过程,张扬学生的个性;(3)给予人人参与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1、现代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的基本 特征:(1)主动学习(2)独立学习(3)无认知监控学习发展性 学习: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2、新课程指导的学习方式:(1)自主学习: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2)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

18、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3)探究学习:从学科领域或生活中选择确定研究主题, 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等从而获得发展。3、探究教学观念:(1)潜能开发观(2)问题探究观(3)学习主体观(4) 行为实践观(5)个性差异观(6)师生合作观,(7)生命发展观4、转变学习方式的原因:(1)传统学习方式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 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销蚀,要弘 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就必须倡导自主学习。(2)接受学习,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发现学习,学生是 知识的发现者。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忽视发现,探 究,要让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就

19、必须强调发现,探 究,研究学习.(3)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必须 转变学习方式。新课程与教师专业成长1、校本教研:(1)以校为本,是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全新的教育 理念;(2)要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教学专业人员的作 用;(3)要有专业人员的参与,支持,指导;(4)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是学 校教研的身体力行者;(5)要有宽松的学术研究氛围,要尊重保护教师教研的积 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他们的职业自信心。2、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1)转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的培训观。转变校长的观 念,学校是师生共同发展的场所,校长是培训的设计着和负责 人。转变教师观念,

20、教师要主动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要批判 地反思;(2)在训培过程中,要注重“查,实,活,新”;(3)开展教师行动研究。经验加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有 效的途径。让教师沿着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这一互 联互动的螺旋式的渐进过程,以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提高专 业化水平。新课程本身1、核心理念:(1)“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 发点;(2)开发型的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3)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系的牢固基 石;(4)强调“三维目标”的整合(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5)树立终身学习观;(6)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7)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

21、育改革的灵魂;(8)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2、新课程的“新”:(1)新课程目标追求多元性,时代性,可操作性;(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3)课程标准取代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4)强调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研究 学习;(5)改革课堂教学;(6)倡导面向未来,以发展为目标的评价观;(7)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地方,学校);(8)重视教师的理解与参与;(9)提出“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课程改革的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 推进素质教育。新课

22、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 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 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 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 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 和形成正

23、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 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 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 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 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 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 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 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 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

24、能,发挥评价促进 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 三级课程管理,增强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课程标准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 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 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 出教学和评价建议。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 容,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进行爱 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

25、育,引导学 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幼儿园教育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坚持 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与家庭和社区密切配 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护和启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未 求知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 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 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应在坚持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 提下,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以利于学 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为培养学生的生存

26、能力、实 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 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 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 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 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 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 分的发展。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 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 学习方式、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

27、 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 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教材开发与管理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 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 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 求;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 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 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 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 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

28、然资 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资源。完善基础教育教材管理制度,实现教材的高质量与多样 化。实行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鼓励有关机 构、出版部门等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组织编写中小学教材。建立 教材编写的核准制度,教材编写者应根据教育部关于中小学 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向教育部申报,经资格核准通过 后方可编写。完善教材审查制度,除经教育部授权省级教材审 查委员会外,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及跨省使用的地方 课程的教材须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地方教材须经省级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教材审查实行编 审分离。改革中小学教材指定出版的方式和单一渠道发行的体制, 严格遵循中小学教材版式的

29、国家标准。教材的出版和发行试行 公开竞标,国家免费提供的经济适用型教材实行政府采购,保 证教材质量,降低价格。加强对教材使用的管理。教育行政部门定期向学校和社会 公布经审查通过的中小学教材目录,并逐步建立教材评价制度 和在教育行政部门及专家指导下的教材选用制度。改革用行政 手段指定使用教材的做法,严禁以不正当竞争手段推销教材。课程评价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 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 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 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 行为的分析与反

30、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 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 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 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在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 实行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升学的办法。鼓励各地中小学自行组 织毕业考试。完善初中升高中的考试管理制度,考试内容应加 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科可实行开卷考试。高中毕业会 考改革方案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继续实行会考的地方应 突出水平考试

31、的性质,减轻学生考试的负担。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 接。要按照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 育、有助于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原则,加强对学生能力 和素质的考查,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内容,探索提供多次机 会,双向选择、综合评价的考试、选拔方式。考试命题要依据课程标准,杜绝设置偏题、怪题的现象。 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考试情况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 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列名次。课程管理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 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教育部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制定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 策,画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订

32、国家课程标准,积极试行新的 课程评价制度。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本地实际情况 制订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国家课程的计划,规划地方 课程,报教育部备案并组织实施。经教育部批准,省级教育行 政部门可单独制订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使用的课程 计划和课程标准。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 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 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 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实 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新课程评价的改革学生评价: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

33、、爱社会主 义;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 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 能对个人的行为负责,表现出公民所应具有的社会责任 感。学习能力: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承担起学习的责任;能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来提高学*平,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 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能把不同的学科知识联系救民于水火,运用已有的知识和 技能分析、解析问题,具有初步的探究与创新精神等。交流与合作: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 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处境和观点,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 为。个性与情感:对生活,学生有着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拥有自尊和自信;能积极乐观地对待挫折与困难,表现出勤奋、独立、自 律

34、、宽容和自强不息等优秀的个性品质、学科学习目标以各课 程标准为依据。教师评价: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积极上进,具有奉献精神,公正、诚恳、具有健康心态, 和团队合作的团队精神。了解学生、尊重学生:能全面了解、研究、评价学生;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进行积极的师生互动,赢得学生的尊敬。教师设计与实施:能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使之 适合于学生的经验、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和其它能力发展 的现状与要求;与学生共同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 究、合作、交流的机会;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选择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交流与反思:积极与学生、家长、校长、同事

35、交流和沟 通,能对自己地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进行反思,并制定改进计 划。此外,评价标准应用清楚、简炼,可测量的目标术语加以 表述。参考题一、试述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实现哪些转变? 要点: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要 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教师角色的转变: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 的促进者。(1)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2)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从教学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 研究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 设者与开发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

36、师。教师行为的变化: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二、简述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怎样的学生观?答 案要点: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 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学生是责权主体。三、阐

37、述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落实学习方式的转 变?答案要点:要明确教师的职责: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 么;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 化。2.要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从最广义的角度来看,我们试图带给学生的和学生经验得 到的一切都是课程,而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活动所 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精神、材料与素材,都是课程资源,如 图书资料、音像资料、风俗习惯、文史典故、名胜古迹、自然 风光、与众不同的人和事(如独特的个性、卓越的创新、超常 的表现)等等。3.确立新的教学观: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 自己的性向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教学是以促进学生的方式 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行为,但应更多地视为是一项人际互动的 过程。那种通过严格程式化的规则、过程、步骤进行监控的系 统方法并不适应这项工作。本文来自 xxxx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