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案例-(精选)

上传人:张哥 文档编号:193763743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5.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物理教学案例-(精选)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物理教学案例-(精选)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物理教学案例-(精选)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物理教学案例-(精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教学案例-(精选)(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物理教学案例新课程倡导“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课程的设置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还应将学生认识到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让他们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乐趣而且还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的能力。这样的学习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生活中的物理是我们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做有心人,注意引导学生开发课外的学习资源。课例1:“电功率的计算”教学片段师:上周我们要求大家统计了每个家庭一天少用电半小时后少用电能的数量。现在我们报一下数。生:我们家少用0.5度电。我们家少

2、用0.8度电。我们家少用0.6度电? 师:现在分别统计一下一天少用0.5度电、0.6度电、0.8度电、1度电的家庭数字。师:好,少用0.5度电的家庭数是10个;少用?按照一天少用电能的计算,估算一下一个月每个家庭少用的数量;全班同学所有家庭一个月少用的数量;一年少用的数量。你有什么感想?生:我想如果每个家庭每天不必要的用电多半小时那全国所有家庭一天浪费电能的数量是一个相当大的数量。生:我觉得节约电应从现在做起,回家跟家长讲,尽量做到人走灯灭。 ?教师首先让学生统计自己家一天节约电的数量这就是组织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学生通过统计一天内每个家庭节约电的数量,来估计整个班级所有家庭一个月或一年

3、节约电的数量。教师创设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现象,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去思考,使学生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在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运用已有的物理知识去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物理、体验物理,学生从中感受到物理是有用的是服务于生活的,物理是生活的物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估算意识,节能意识。通过感受和体验,也升华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引导学生更多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在学习的同时更好地认识世界。可见,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是培养学生收集和积累的好习惯,是物理学习不可缺少的有效方法。初中物理教学案例教学目的、任务要求:

4、1. 引导学生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的条件。2. 知道声速,初步认识声音的传播形式。3. 探究身边的声现象。重点突破:声音传播所需要的条件和声音的传播形式。教具:音叉、小锤。教学过程:引入:泰坦尼克号中的主题歌曲非常动听,男女主角的最后对白催人泪下,但是假如没有声音,把男女主角的真情对白改为手语,打手势来表达,那感情表达的还能那么准确吗?还能那么催人泪下吗?由此可见,声音对人类有重要的意义,是人类思想与感情交流的基础,并且与我们的生活也有密切关系。自然界也有许多声音,既美妙又神秘。问:自然界有哪些美妙的声音呢?答:狮吼、虎啸、鸟鸣、青蛙叫、流水潺潺、呼呼的风声? 问:那这些美妙的声音究竟是怎

5、样产生的呢?探究并举例:让全班同学都摸正在发声的音叉然后讨论回答,讨论后再举出其他声音产生的例子。注:让同学自己探究,比如摸自己发声的喉咙?最后看书上的图片并填空。总结: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引出:声源的定义: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 sound source )。过渡:有声源,有物体正在发声,但是有声源你就能听见声音吗?你是怎么听见声音的?钓鱼的时候大声说话会把鱼吓跑,为什么?学生发言:声源振动发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传到人耳中,反映到人脑中我们就听见了声音。鱼之所以会被吓跑,是因为声音由空气中传入水中把鱼吓跑了。提示引导: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呢?以什么形式传播的呢?大家看课本 31 页后讨论

6、。学生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声源振动,引起空气振动,最后传到人耳。由于空气振动形成疏密相间的声波,就像水波波纹一样有高有低。结论:声音以声波形式传播。注:半数以上学生能说出此过程。总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实验探究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还可以在哪些物质中传播呢?有什么例子可以证明呢?请同学们讨论后举例回答。学生讨论后小组发言:a :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例:钓鱼时大声说话会把鱼吓跑;把一根管子伸进海水下,可以听见远处船只航行的声音;海豚在海中的叫声能被人听见。)b: 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例:在某一间教室敲暖气管,一座楼的每个教室都能听到敲击声;古代人打仗,先锋官把耳朵贴地听一下,就能听到远处

7、敌军行进的声音;在课桌一端很轻的敲击一下,在另一端耳桌面就可以清楚的听见敲击声,而不贴桌面就听不见。)c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例: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不能直接对话,要靠无线电。)总结: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如水),固体(如钢铁、木头、土壤)等物质中传播,真空中不能传声,但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我们把这些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称为介质。引出:介质的定义:凡是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称为声的介质。讨论:百米赛跑时,小明先看到发令枪冒烟,后听到枪声。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若给你一个秒表,采用什么做法你能估测出枪声从百米起点传播到终点所需的时间?通过这种做法你能估测出声每秒传播的距离吗?与同学交流合作进行回

8、答。(见课本 33 页)学生讨论结果:有同学可以说出 s=100m,t是从看见冒烟到听见枪响的时间,则声速 v=s/t。但有同学对未计算光传播所需要的时间提出质疑,也有同学说光传播速度极快,所以短距离内光的传播时间可以忽略不计。讨论总结:声速比光速慢的多,所以光速在短距离内传播所需要的时间不计。故 v=s/t 此计算方法可行。过渡:声音既然是传播的,那就涉及到一个快慢问题,也就是声音有速度。介质有很多种,各种介质性质都不一样,所以传播声音的速度也不一样。大家首先看课本上声速的定义,然后看一下表格中列出的声音在各种介质中常温下的传播速度。大家看表格后得出什么结论?声速的定义:声每秒钟传播的速度为

9、声速。影响声速的两个因素:介质的性质,介质的温度。学生看表格后,得出结论: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当中的传播速度依次加快。注:有半数学生得出了此结论。本节总结:本节课主要讲了声的产生原因和传播条件,声的传播形式以及声速。本节内容与生活非常贴近同学们家庭作业探究声是否有能量。(见课本 34 页) 板书设计 1 什么是声音一声音的产生。1.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 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水源、声源二声的传播 1 、水波声波: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3. 凡是能够传播声波的物质称为声的介质。4. 声速:声音每秒钟传播的距离称为声速。声速的两个决定因素:介质的性质,介质的温度。5. 、声音在气体、

10、液体、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依次加快。自我点评:在授课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脑思考,亲自体验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角。尤其体现在让学生探究声除了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还可以在液体固体等物质中传播。探究完声的传播形式、声的介质以后,讨论了页的讨论:声传播有多快。充分利用了集体优势,体现了物理学习方法中的合作交流环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探究、讨论、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性和感性上很好的掌握声的产生原因、传播形式和传播条件以及声速等知识。授课方式与授课过程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的探究性学习方法,并且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初中物理教学案例课题什么是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力是一个物体

11、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作用效果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感到学习有用,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重、难点: 力的概念(重点)力的作用效果,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难点)教具: 弹簧、乒乓球、排球、磁铁、小车、铁钉、锯片、汽球、海绵;多媒体计算机。教学方法 : 问题体验探究教学法教学课时 : 一课时教学过程和内容新课引入先设计悬念,激起学生求知欲,从而引出所要探究的内容“力”,再让学生看课文“?”后面的一段内容,再让学生说出常用“力

12、”字的词及其意义。(接着让学生体验下面的过程)1、学生紧握拳头。2、同桌或后桌的同学互相掰手腕。3、全班学生用力搬起课桌站立10秒钟。让学生谈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原因。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认识,举出平时用力的一些动词,如:推、拉、压、握?。然后讲解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中经验的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觉到肌肉紧张。在此基础上,引入“什么是力”的课题。(多媒体投影): 什么是力新课教学:一、力是什么?(多媒体投影)1、观察、演示:(多媒体投影出示一组运动图片)在刚才学生的体验下,引导学生得出“力”是人对物体的作用,

13、是人对物体施加了力。接着让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物体间能否发生力的作用呢?生产中,有没有见过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力的情况吗?(教师组织,学生互问互答) 学生思考并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多媒体投影)刚才学生所举的例子都是物体与物体相互接触而发生力的作用的,让学生对此提出不同的意见。(举出一些不接触也能发生力作用的例子)(多媒体投影a、b图片)a苹果离开树后能下落;b铁钉没有接触磁铁,磁铁吸引仍能铁钉;结论: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也有力的作用。学生总结出:物理学中的力,是物体对物体推、拉、提、压等的作用,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有学生对“作用”的疑问,教师对此进行解释:在

14、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叫做作用。)2、概括:(多媒体投影)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教师讲解:综上所述,两个物体无论是否接触,它们之间都能发生力的作用,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我们把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多媒体投影)(学生懂得从例子中分辨这两种物体)3、多媒体投影上述记录与分析,加深学生对物体力作用的体会4、鼓励学生由体验提出疑问:一个物体能否发生力的作用?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从主观感觉出发,有碍概念的理解,例如:紧握拳头时,手没接触别的物体而肌手也紧张,认为一个物体也能有力的作用(处理方法,让学生握拳体会

15、手指与手掌的相互挤压。手指、手掌为两个物体)。学生总结出:单独一个物体不能发生力的作用。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观察和体验:(多媒体投影和学生实验相结合)提出问题,再次激起学生继续探索的兴趣:一个人摔倒在地是怎么站起来的?1、学生实验:让全体学生举手拍书桌学生用双手拉弹簧2、(多媒体投影) 站在滑板上的学生推墙后的场面; 游泳时手和脚向后划水,人为什么前进? 观察球从高处落地后的情况,引导学分析得出结论;3、总结(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故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4、运用:划船时船浆向哪个方向划?为什么船能前进?(多媒体投影)5、质疑讨论:甲乙两同吵架,甲用手打

16、了乙的脸,脸痛手不痛,是脸受到了力而手没有?6、做一做:让学生吹好气球后,再放开,气球就会从手中飞出去,分析原因。由此你获得什么启示?(多媒体投影火箭)原因:气球向后压出气体,反过来气体向前推气球三、力的作用效果先提出问题:物体间力的作用看不见,摸不着,怎样知道物体是否受到了力呢?会产生什么效果呢? 教师讲解什么是运动状态的改变,由学生的实验概括出结论(多媒体投影和学生实验相结合)1、学生演示:两名学生传接排球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学生演示:(1)轻压气球(2)轻拉压弹簧(3)使锯片变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3、质疑讨论:(学生实验)学生用手压桌面,桌面看不出变化,从而提出:力作用在物体上

17、并不都是能产生效果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多媒体投影帮助释疑。)四、理解知识,发展智力:创设教学情境,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重视个体,激活学生思维,并使学生获的成就感(穿插于过程)1. 马拉车时车,车随马前进,可见车受力而马不受力对吗?2. 脚踢球时受到的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这时受到球作用的物体是什么?3. 人站在地面上不动,人就不受力吗?4. 磁铁能够吸引铁钉,铁钉也能吸引磁铁吗?5. 玻璃杯摔到水泥地上为什么会碎?6. 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7. 让学生吹好气球后,再放开,气球就会从手中飞出去,分析原因。由此你获得什么启示?五、探讨总结(多媒体投影)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8、,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2、直接接触的物体间可以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能发生力的作用。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运用这个知识解释生活、生产实际中遇到的一些实例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六、教师结束语:有的力很小:小蚂蚁搬着面包屑,细雨纷飞飘落;分子在吸引,在排斥。有的力很大:狂风巨浪,轰然巨响,火箭腾飞,斗转星移,宇宙奇观,力真美妙!关于力还有更神奇美妙的力学现象,同学们回去后按探究问题探究,如果发现新的问题,我们大家再来共同探讨!七、探究问题1、力的大小如何比较?2、怎样对力进行测量?3、你

19、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种测量力的工具吗?摩擦力教学案例教材分析对摩擦现象,学生们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本节课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一步,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认识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认识摩擦力的利与弊,以及增大和减小磨擦的方法。新课程标准中的对摩擦的表述是“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可见,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给我们的实际教学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通过猜想学习科学猜想,通过“设计实验”学习控制变量法,学习设计实验表格,通过分析数据学习“分析论证”?.学习交流、合作、评估

20、。要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感悟科学探究方法,要把科学探究当做科学内容来学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学生从身边最平常最一般的事物中探求科学规律的兴趣。教学案例:依据“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有关摩擦力的问题,简单介绍摩擦力的概念之后,提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问题,然后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根据探究实验的程序帮助学生完成整个探究过程,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强调指出: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摩擦力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在这个实验过程中,通过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学生找出结论之后,教师再提出: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利用自己学

21、过的知识,能不能设计出一种更好、更合理、更准确的测量方法。师:“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咱们探究出来了,根据自己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谁能指出咱们实验过程中不太容易操作的地方?生:在拉动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不能保证木块完全做匀速直线运动。生:有时在木块运动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在变。生:木块在运动时,有时会被绊住,导致读数不准确。?.师:那哪一些同学能利用咱们前面学过的知识来改进这些地方呢?下面分组讨论,看哪一组能设计出更好、更合理、更准确的测量方法?学生分组讨论。生:根据相对运动的原理,咱们可以把弹簧测力计和木块固定,拉动木板,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师:大家讨论一下这种方案行吗

22、?如果这种方案好,好在哪里?学生讨论。生:这种方案比咱们做实验用的方法好。优点在如果拉动木板,木块就不会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也比较稳定。生:用这种方法读出的结果更接近真实值。生:而且这种方法还可以得出摩擦力的大小与木板拉动的速度无关。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再一次完整地体会探究实验的整个过程,体验探究实验中的快乐和成就感,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最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把摩擦力与前面学过的相对运动有机的结合起来,找出了更合理、更好的实验方案,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同时,通过小组每个成员的通力合作,让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精神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为创建和谐校园奠定基础。通过探究实验,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争论“摩擦好不好”,使学生了解生活、生产中利用有益摩擦和防止有害摩擦的事例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途径,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问题的习惯,加强了物理与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从而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物理教学理念。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