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林学复习题

上传人:ba****u6 文档编号:193465611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3.3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水土保持林学复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水土保持林学复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水土保持林学复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资源描述:

《水土保持林学复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土保持林学复习题(1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水土保持林学复习题绪论1、水土保持林学:是根据林学和生态学原理,结合山地丘陵区水土保持和资源综合利用, 主要阐述造林基本原理与培育技术,水土保持林规划设计与体系配置建设技术,以及水土保 持林体系多种功能与效益的一门应用学科。2、水土保持林: 是指在水土流失地区,调节地表径流,防治土壤侵蚀,减少河流、湖泊 和水库泥沙淤积,改善山地丘陵区的农牧业生产条件,提供一定林副产品的天然林和人工 林。(名词解释)3、水土保持林的生态效益:A.水源涵养B.防风固沙C.水土保持D.改善气候E.净化水质F.净化大气G.重要的物种基因库第一章、水土保持林的水文效应1、水土保持林的水文效应:指水土保持林对一个流域或区

2、域的水文要素的影响。水土保持林对这些要素(如降水、蒸发和径流)进行改变、调控,最终改变地下水 与地表水的分配比例,从而改变水文过程,调节地表径流,保持水土。(填空)2、水土保持林对降雨的三次分配:(1)林冠层截留:泛指所有森林植物的地上部分(乔木、灌木和活地被物)(2)枯枝落叶截留(死地被物)(3)枯枝落叶层下的土壤:下渗吸收或产生径流3、林冠对降雨的截留作用(填空)(1)林冠截留作用3指降水到达林冠层时,有一部分被林冠层枝叶和树干所临时容纳,而后又蒸 发返回大气中去的作用。(2)林冠截留量3在降雨过程的某一时段内,从林冠表面通过蒸发返回大气中的降水量和降水 终止时林冠层还保留的降水量。4、影

3、响林冠截留量的因素:(1)林冠特性林冠结构:重叠多、孔隙少,截留量多枝叶量:多 少湿润程度:干湿树种:针叶灌木 软阔 硬阔同一树种因林龄不同,枝叶茂密程度不同,截留率也不相同。(2)雨量、雨的性质雨强越大,降雨越集中,截留量越小;雨强越小,历时越长,有利于林冠充分吸水和吸水后蒸发,截留量越大。5、林冠截留的作用:(1)增加大气湿度(2)直接消减径流量(3)改变林下降雨的雨滴动能(4)相对延长降雨历时(杉木林下降雨的持续时间比林外降雨一般要长2030min)6、枯枝落叶的水土保持作用: 截留、吸收部分降雨;彻底消灭降雨动能;形成地表保护层,维持土壤结构稳定;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

4、肥力;增加地表粗糙度,分散、滞缓、吸 收过虑地表径流;拦截过滤固体径流,沉积沙粒;防止土壤蒸发,稳定土壤湿度和温 度,利于树木生长;提高土壤入渗能力,增加土壤入渗量,减少地表径流;提高土壤的抗蚀能力。7、森林对土壤水文性质改良作用::林地土层是产生森林水文效应的第三个活动层,降雨在这里进行第三次再分配。:先后产生入渗、填洼、贮存、径流以及蒸发、蒸腾等水文过程。这些过程在流域的 水文循环中对贮存量和输出量都有非常显著的影响。通过林冠层和枯枝落叶层的再分配之后,一部分水分将进入土壤中被贮存,被林木及植 物吸收蒸腾或通过地面直接蒸发掉;或者作为土内径流流走或渗入到地下浅水层中;而另 外一部分将作为直

5、接径流从地表流走,参与流域的汇流过程形成流域出口的洪峰流量。降雨第三次再分配的效果不仅是影响坡面径流和流域出口流量的重要因素,也是 影响水蚀强度的重要因素。8、影响土壤入渗的自然因素:(1)土壤含水量:前期含水量小,土壤干燥,吸水能力强,初始入渗率大;(2)土壤理化性质:孔隙度、结构、质地、团粒结 构、表面结皮等;有机质含量、矿物质(可溶性的遇水后被溶解,有利于入渗,如遇水发生凝结作用时,则入渗率减小。)(3)降雨特性:降雨强度、历时、降雨过程分布等。在相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入渗率随降 雨强度增大而减小(4)流域地形:同一地面的土壤入渗速率随坡度、坡向、坡位等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在一定坡度范围内

6、,坡度越大,稳渗率越小,而且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9、森林土壤水分贮存:森林对降雨进行第三次分配后,降雨的一部分变成地表径流,其余部分被土壤贮存。贮存的 水分被植物吸收利用、蒸发,还有部分成为土内径流,最终进入河槽或变成地下水贮存起来。 土壤水分贮存的两种形式:一是吸持贮存-在不饱和土壤中,水依靠毛管吸持力贮存。其水分供植物根系吸收蒸腾或 最后被蒸发掉,与径流和地下水供给不发生关系。吸持贮存的上限是田间持水量。二是滞留 贮存-饱和土壤中自由重力水在非毛管孔隙(大孔隙)中暂时贮存,称滞留贮存。这些水分 属于通过深层渗透进入地下水或土内径流或深层土壤再分配的部分。这两种形式贮存的水量 分别叫

7、做吸持贮存量和滞留贮存量,二者合称土壤贮存水量或森林蓄水量。10、水土保持林对径流的影响(1)径流深(h)的影响:a、林冠、枯枝落叶截留(林冠截留量15%-30%,枯落物的吸水率多为其干重的23倍) 心入渗量增加 C、整地洼蓄(整地增加了产流的洼蓄量)d、对雨强、历时的影响(2)对地表糙度(n)的影响:枯枝落叶、整地、林木及林下植被11、森林削减洪峰的作用:(填空、判断)由于林冠层、枯枝落叶层和森林土壤的对雨水截留、吸持渗入、蒸发,减小了地表径流 量和径流速度,增加了土壤拦蓄量,将地表径流转化为地下径流,从而起到了滞洪和减少洪 峰流量的作用。森林可消减洪峰10%20%,最大不超过25%。12、

8、森林对枯水流量的影响:(简答)主要原因:增加流域的降水量,减少地面蒸发,增加水分入渗,减少地表径流,使降水有效 地进入土壤层,同时通过林冠截留、枯落物持水和林地土壤的入渗来改变流域内的水分在时 空上分布。第二章、改良土壤、防止土壤侵蚀效应1、水土保持林是控制土壤侵蚀的重要生物措施(1)庞大的根系固持、网络、改良土壤;(2)枯枝落叶层消灭降雨动能,拦截、过滤、分 散径流;(3)树干对土体的支撑;(4)林冠及地被物对降雨的拦截;(5)土壤较高的渗蓄能力;(6)生物小循环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2、林冠对降雨径流的影响:(1)林冠是否可以起到消能的作用,决定于林冠的特性与高度;(2)在林冠截留未饱和时

9、可以起到一定的消能作用;(3)一般在高强度降雨时可以起到消能作用,在低强度降雨时作用有限;(4)当林冠高度达到8 9m以上时,V f Vk;(5)水土保持林配置:复层结构,垂直郁闭度、降低林分高度,保护枯枝落叶层。3、根系形态:主根型(深根型)、散生型、水平型(浅根型)4、树木根系对土体固持的实质:土壤抗剪强度的增强,改变了抗剪力对剪切力的比值,从 而起到了防止边坡土体滑动,增强边坡稳定性的作用。5、影响林木固土作用的因子:树种的生物学特性、环境因素、地质条件。6、 树种根型:主直根型 散生根型水平根型(根系发育状况、根系的穿透能力、根系的表面积)(1)根径相同的情况下,须根发达的根系比主直根

10、系抗拉强度大(2)根系的直径:根的抗拉力随着直径的增大而增大(3)在同样根量的情况下,须根型树木的固土作用比主根型树木要好.(4)根系的抗拉强度 随着根径的增大而呈减小的趋势(5) 根系的通直性根系分枝角度大,拐点多,受力时易断裂第三章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作用1、森林下垫面的特点:(1)林分的活动层比裸地厚得多;(2)下垫面粗糙度增加;(3)森林有三个作用面,使辐射和热量交换更为复杂;(4)林冠上层、林冠层、林下土壤 层。(5)随林分季相、林分结构、生长发育阶段变化。2、森林下垫面作用结果:(1) 改变了热量平衡;(4)改变了水分垂直交换的数量和过程;(2) 改变了垂直乱流交换与水平热交换;(5

11、)改变了降雨的分配量、水汽凝结、蒸(3) 改变了近地层垂直的温度、湿度;发过程。3、森林小气候的特点:(1)净辐射高,大于裸地25%,资源利用率提高;(2)潜热量增多、感热量减少,大气湿 度增加;(3)林下热通量减小,蒸发降低,林内温度变化缓和;(4)林冠上方乱流交换增强, 热量不易集中,近地层温度缓和;(5)林内乱流交换减弱,是林外风速的2050%;总之,森林小气候向增湿、缓和气温和天气过程。4、控制区域土壤侵蚀在一个流域森林面积达到一定,且合理分布,土壤侵蚀会得到基本控制;40%70%流域的输沙量与森林覆被率有关系;第四章、森林立地1、立虹是指一个地方环境的总体;生境是指林木和其他活体生物

12、生存和相互作用的空间 场所。2、立地条件(site condition):指在造林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 综合。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文和植被。3、立地指数一该树种在一定基准年龄时的优势木平均高或几株最高树木的平均高。4、立地条件类型:是指地域不一定相连、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自然综合体的集合。(或土 壤养分和水分条件相似地段的总称。)5、森林离地因子:在进行森林立地分类与评价时,一般采用的立地因子主要包括三大类, 即物理环境因子、森林植被因子和人为活动因子。(地形因子:地形包括海拔、坡向、坡度、坡位、坡形、小地形等。地形影响水热条件的 再分配,并直接影响土壤条件。其特点是稳

13、定、直观,易于调查和测定;是各项生态因子的 综合反映。地形是划分立地类型和进行立地质量评价的主要依据。)6、森林立地主导因子:对林木生长发育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子,称之为主导因子。主导因子确定方法:一方面是逐个分析各环境因子与植物必需的生活因子之间的联系,从分 析中找出对生活因子影响最广、影响程度最大的那些环因子;另一方面则是找出处于极端状 态,有可能成为限制植物生长的那些环境因子(如干旱、严寒、过大的土壤含盐量等)。按照一般规律,成为限制因子的多是起主导作用的因子。7、森林立地质量评价的目的意义:立地质量评价:是对立地的宜林性或潜在的生产力进行判断或预测。通过立地质量评价可以确定某一立地类型上

14、生长不同树种的各自的适应程度,因而,可 在各立地类型上配置相应的最适的林种、树种,实施相应的技术措施,以达到适地适树和合 理经营的目的。8、立地分类(site classfication)的途径:(1)植被因子途径:利用林木生长效果(地位级或地位指数)和植被各种性质特征区别立地 类型,鉴定立地质量。(地位级、地位指数)(2)环境因子途径:利用土壤和地形变量来直接预测森林生产力。(气候、地形、土壤)(3)综合多因子途径: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途径是综合多因子途径,即通过对气候、土壤、 地形、植被的综合研究,划分立地类型或立地单元。9、森林立地分类的原则:(1)、地域分异原则森林立地分类应以光、热、水

15、分、土壤与植被的地域分异为主要依据。立地类型之间在 主要立地因素上有明显的差异,相同立地类型在地域上可不连接,但立地条件必须基本一致, 而且相对稳定,要求采取相同的造林和营林措施,有基本相同的生产力。(2)、综合多因子与主导因子相结合的原则由于森林立地是一个自然综合体,所以其分类必然取决于自然综合体特征的差异,必须 综合立地的各构成因素,找出立地的分异特征,只有这样的分类才能反映立地的固有性质, 只考虑单个或几个自然因子做出分类,往往是片面的。然而,仅根据综合分析又很难进行 具其的分类,因为综合特征又难以简要表明,综合指标也难确定,尤其在确定类型界限时难 以着手。因此,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找出

16、一、两个主导因子及其划分指 标,就能够容易地将类型区分开来。(3)、简明实用原则要求建立系统时以最简明、最准确、最直观的命名和文字描述表达出来,确定的主导因 子要求容易鉴别,以达到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分类中各级类型划分的依据和指标都要紧 密地考虑树种、造林和营林上的差别以及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10、森林立地类型划分的方法:(1)按主导环境因子的分级组合;(3)综合法;(2)按生活因子的分级组合;(4)用立地指数代替立地条件类型。第五章、人工林种类及造林树种的选择1、人工林:用人工种植的方法营造和培育而成的森林。2、人工林种类(按培养目标划分):一级林种: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

17、途林。3、人工林的特点:(1).人工选择的苗木具有良好的遗传特性;(2).林木分布比较均匀,营养空间利用充分;(3).空间结构合理,郁闭后分化比较小;(4).集约程度高,生长速度快。4、人工林培育目标:成活、成林、稳定、多功能、高效益。5、树种选择的基础:(1)生物学特性(指形态学特性、解剖学特性、遗传学特性)(2)生态学特性(指对环境条件的需求和适应能力)(3)林学特性(指可以组成森林的密度和形成的结构,从而形成单位面积产量的性质)6、树种选择的原则:(1)经济学原则:满足造林目的的要求,即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对林业的要求(2)生态学原则: 即适地适树的原则(3)林学原则:种苗来源;栽培技术;有

18、无栽培经验和习惯;造林成本。7、适地适树:使造林树种的特性(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 林地的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8、适地适树的标准:(1)、一般标准(客观标准)用材林:成活、成林、成材、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即对间歇性灾害因子有一定的抗衡力); 防护林:防护效益能充分发挥出来。(2)、数量化标准:立地指数;平均材积生长量;立地期望值:相当于一定的使用 期内立地的价值。用以评价经济效益水平。9、适地适树的途径(1)选择(单纯适应): 选地适树一一根据气候土壤条件确定主栽树种或拟发展的造林树种后,选择适合的造林 地。 选树适地一一在确定了

19、造林地以后,根据其立地条件选择适合的造林树种。以乡土树种为 主,外来树种为辅。(2)改造(相对适应):改地适树 改树适地第六章、造林密度和种植点的配置造林密度*:单位面积造林地上栽植点或播种穴的数量,也叫初植密度。1、合理的林分结构是森林效益最优发挥的重要基础。2、造林密度的作用规律:1)造林密度在郁闭成林过程中的作用林木何时达到郁闭合理,要从树种特性、林地条件及育林目标等多方面综合考虑。2)造林密度对林木生长的作用(1)、密度对树冠生长发育的作用:密度不同的林分,首先表现在对林分树冠发育的巨大影 响。 造林初期个体基本上处于孤立状态 随着年龄的增长 密度大的林分,平均冠幅小;密度小的林分,平

20、均冠幅大。(2)、密度对树高生长的影响: 密度对树高生长没有明显的影响树木的高生长主要由树种的遗传特性、林分所处的 立地条件来决定。 不同树种对密度的反应不同 因其喜光性、分枝特性及顶端优势等生物学特性的不同, 而对密度有不同的反应。 不同立地对密度的反应不同特别是不同的土壤水分条件 其作用取决于密度范围郁闭初期,在一定密度范围内,适当加大密度,有促进主干高生长的作用。到中、后期随着密度提高,树高反而减少。(3)、密度对胸径生长的影响 通过密度对树冠生长的影响而发生的。冠幅与直径生长成正相关CW=0.6348+0.2481D 在树木间开始有竞争作用的密度以上,密度越大、直径生长越小。 密度对直

21、径生长的作用还表现在直径分布上 密度加大使小径阶林木增大,而大、中 径阶林木的数量减少。(4)、密度对单株材积生长的影响:密度对单株材积生长的作用规律与对直径生长的相同。 密度与单株材积呈反比。(5)、密度对林分干材产量的影响最终产量恒定法则:在较稀的密度范围内(立地未被充分利用),密度本身起主要作用, 林分蓄积产量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但当密度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密度的竞争效益增强, 两个因素的交互作用达到平衡,蓄积量就保持在一定水平上不再随密度增大而增大,这 个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树种、立地及栽培集约度等非密度因素。3)密度对干型材质的作用密度适当增大,能使林木的树干饱满,干形通直(主要对阔叶树而

22、言)、分枝细小,有 利于自然整枝及减少木材中节疤的数量及大小。但林分过密,干材过于纤细,树冠过于狭 窄,既不符合用材要求,又不符合健康要求。密度对木材的解剖结构、力学性质、化学性质也有影响。一般来说,稀植早材在 树干中的比例增大,对材质有不利影响;加大造林密度可增大纤微长度。4)密度对根系生长及林分稳定性的影响(1)、密度对根系生长的影响 密度/,根系数量、。地上部分:随密度/,树冠、,枝叶、,抑制根系的生长;地下空间:随密度/,个体间根系争夺地下营养空间激烈。 密度过大,影响根系发育,根系水平分布范围小,垂直分布也浅,甚至全林地的总根 量也少。 一般来说,随密度/,总根量、各级根量都、。(2

23、)、密度对林分稳定性的影响 林分过密林分处于不稳定状态。 林分过稀 要视地区条件而论。条件较好的湿润地区,只要树木能在和其它植物竞 争中站得住脚,即使孤立木也能健康成长。在水分不稳定地区,林分需要有一定的郁闭度才 能保证林木在群落中占优势,并有利于抵抗不良环境因子影响。在极端干旱地区,旱生树种 有首先发育庞大根系的适应性,只有稀林才能正常生存。5) 造林密度对水土保持作用的影响:林分密度越大,林地的入渗性能就越好;改善了土壤的结构;土壤水分状况处于一个较低水平上,从而促进了水分渗透; 在一定密度范围内(0.3-0.7),林地的稳渗速率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增大,产流量 和产沙量随密度的增加大幅度减

24、少。油松林和刺槐林的郁闭度以0.7左右为宜。 郁闭度0.7 随密度的增加,土壤侵蚀量随郁闭度增强而增加。3、确定造林密度的原则:总原则:以密度作用规律为基础,以林种、造林树种、立地条件为主要考虑因子,使 林木个体之间对生活因子的竞争抑制作用达到最小,个体得到最充分的发育并在较短的时间 内使林分的生物量达到最大。4、人工林种植点配置:种植点或播种点在造林地上的间距及排列方式。5、人工林种植点配置的意义:一种造林密度必须以某种配置方式来体现,如造林密度相同 配置方式不同,由于植株的受光、营养空间分配状况不同及植株间的关系不同,具有不同的 生物学及经济效果。一般将种植点配置方式分为行状和群状(簇式)

25、两大类。6、配置形式:(1) 行状配置:正方形、长方形、正三角形、品字形(2) 群状配置:植株在造林地上呈不均匀的群丛状分布,群内植株密集、群间的距离较大。特点:群内能很早达到郁闭,有利于抵御外界不良环境因子的危害,可提高造林的成活 率。随着年龄增长,群内幼树间矛盾逐渐突出,株间竞争加剧,分化明显,可间伐利用,- 直维持到群间也郁闭成林。第七章、混交造林理论与技术1、混交林的特点:(1) 、可以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2)、可较好地改善林地的立地条件(3) 、可较好地促进林木生长,增加林地生物产量,增加林产品数量,维持和提高林地生产 力由于混交林大多立体利用光能,因此,综合光合产量较高。(4) 、

26、混交林的水土保持、涵养水源和防风固沙的作用大在滞蓄径流、拦截泥沙、抗蚀抗冲 方面的作用大于纯林。(5) 、可有效地提高林木的抗逆性 由多树种组成的混交林系统,食物链较长,营养结构多样,有利于各种鸟兽栖息和寄生性菌类繁殖,使众多的生物种类相互制约,因而可以控制 病虫害的大量发生。如松栋混交林。(6)、混交林能提高生物多样性2、种间关系的实质:混交林中的种间关系实质上是一种生态关系。一方面各树种均以对方做为生态条件,另一方面它们又与外界的环境条件发生联系。 不同树种通过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形式改变环境而对另一方产生影响。3、种间关系的发展与变化(1) 种间关系随年龄不同而变化(2)种间关系随立地条件不

27、同而变化(3) 种间关系随混交方法等不同而变化4、混交林中的树种分类及其作用:(1) 主要树种:主要培育对象,经济价值高或防护效能好,为优势树种。一般为高大乔木。(2) 伴生树种:一定时期与主要树种相伴而生,并为其生长创造有利条件的乔木树种。为 次要树种,经济价值较低,在数量上不占优势。多为中小乔木。作用:辅佐、护土和改良土壤。(3) 灌木树种:一定时期与主要树种生长在一起,并为其生长创造有利条件的灌木树种。 作用:护士和改土。5、树种的混交类型:混交类型:将主要树种、伴生树种和灌木树种人为搭配而成的不同组合。(1)主要树种与主要树种混交(乔木混交类型)特点:可充分利用地力,同时获得多种木材,

28、并发挥其他有益效能。种间矛盾出现的 时间和激烈程度随树种特性、生长特点等而不同。应选良好的立地条件,同时选定适宜的混 交方法,预防种间激烈矛盾的发生。(2)主要树种与伴生树种混交(主伴混交类型)特点:林分的生产率较高,防护效能较好,稳定性较强、林相多为复层林。(3)主要树种+灌木树种(乔灌混交类型)这种树种搭配组合,树种种间关系缓和林分稳定。(4)主要树种、伴生树种与灌木的混交(综合性混交类型)兼有上述3种混交类型的特点,一般可用于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方。不管哪种混交类 型都要求主、伴树种之间在生物学特性方面有合理搭配,种间有利关系多、斗争不突出或较 易调节。6、混交树种的选择混交树种:指伴生树种

29、、灌木树种1)选择的原则:适地适树,最大限度地发挥辅佐、护土、改土作用,给主要树种创造 良好的生长环境。2)混交树种选择的条件:(1)与主要树种有不同的生态要求,不同的生长特点和不同的 根系类型;(2)应具有良好的辅佐、护土和改良土壤作用,给主要树种创造有利的生长环 境提高林分稳定性;(3)具有较强的耐火和抗病虫害特性;(4)最好萌芽力强,容易繁殖。7、混交比例(填空)指造林时每一树种的株数占混交林总株数的百分比。混交比例与种间 关系的发展趋势、林木生长状况、混交效益有关。通过调节混交比例,即可防止竞争力强的树种过分的排挤其它树种,又可使竞争力 弱的树种维持一定数量,保持混交林的稳定。8、混交

30、林树种间关系调节技术:(1)、造林前:在选择主要树种的基础上,确定好混交类型、方法、比例,预防种间不利 作用的发生,以确保较长时间地保持有利作用;(2)、造林时:通过控制造林时间、造林方法、苗木年龄、株行距等措施,调节种间关系;(3)、在林分生长过程中:平茬、修枝、抚育间伐,或环剥、去顶、断根、化学药剂抑制 等。第八章、造林整地工程造林整地的作用:(1)改善立地条件(2)保持水土(3)便于造林施工,提高造林质量 (4)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幼林生长。第九章、造林方法1、造林方法分类:播种造林、植苗造林、分殖造林2、播种技术(1)覆土厚度: 应根据土壤的性质、土壤水分、树种特性和播种期的早晚来决定

31、。大粒种子覆土 57cm,中粒种子25cm,小粒种子12厘米。 一般粒径的23倍。(2)放置方式:种子的缝合线垂直于地面(核桃、胡桃楸)种子的缝合线平行于地面(栋 类、板栗)(3)种子要放置均匀3、影响造林苗木的成活的因素(论述或简答)造林苗木的成活取决于苗木生活力、造林地土壤水分状况和种植技术。(1) 、苗木生活力:苗木体内水分状况是影响苗木活力最关键的因子。(2) .造林地土壤水分状况:造林后根系尽快恢复。(3).种植技术苗木的生活力:与遗传特性、质量特征、含水量有关系苗木体内水分的损失:苗木根系数量减少、吸收根减少、暴露于空气中的根系散失水分、茎叶持续蒸腾苗木生活力丧失的速度:与树种、器

32、官、气候条件有关(针叶树较快,阔叶树较慢;根 系较快,地上部分较慢;高温、低湿、强风时较快)4、苗木栽植前的保护和处理:关键是保持苗木体内的水分平衡,尽可能缩短苗木造林后根 系恢复的时间,提高造林成活率。地上部分处理措施:截干、去梢、剪除侧枝、除枝叶、喷化学药剂、蒸腾抑制剂等。地下部分处理措施:修根、蘸泥浆、浸水、吸水剂、激素蘸根。5、苗木栽植方法和技术:栽植深度一般比原土印高23cm为宜,过浅苗木易受旱,过深影响根系呼吸,易生二重根, 影响苗木生长;湿润地区浅一些,干旱地区可适当深栽。第十章、幼林抚育管理1、幼林抚育管理是从造林后至郁闭以前这一时期所进行抚育管理技术的统称,包括土壤管 理技术

33、和林木抚育技术,以及幼林保护和造林检查验收等。2、林地及林木抚育管理的任务:(1) 、通过土壤管理创造较为优越的环境,满足苗木、幼树对水分、养分、光照、温度和空气的需求;(2) 、进行林木控制,使之生长迅速、旺盛,并形成良好的干形;(3) 、保护幼林,使其免遭恶劣自然环境条件的危害和人为因素的破坏;(4) 、检查验收新造林幼林,加强造林质量管理。3、修枝的意义: 提高木材的材质(减少结疤、提高材质,提高木材的强度,增加晚材率。) 增加树干的圆满度提高林木生长量 改善林内环境和林木生长条件有益于森林健康第十一章、水土保持林的规划设计1、规划设计的原则:(1)、因地制宜,因害设防。(2)、做到适地

34、适树,合理配置。(3) 、以水土保持林为主,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乔灌草相结合。注重营造混交林。(4) 、以生态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2、规划设计的任务:(1) 查清土地和森林资源、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2) 综合分析资料,提出规划设计方案。(3) 对有关附属项目进行规划设计,如道路、灌溉和通讯工程等规划设计。(4) 编制造林规划设计文件。3、水土保持林规划设计的内容:(1) . 土地利用规划(3).造林技术设计(2) .立地条件类型的划分(4).树种规划(5).林种规划(6).现有林经营规划(7).种苗规划(8).附属工程规划(9).进度安排(10).投资与效益估算4、水土保持造林施

35、工设计:(1)按地块(小班)查清宜林地面积和立地条件。(2).按地块设计树种和造林技术措施。(3).设计用苗量和用工量。(4).计算投资。(5).编制设计文件和绘制大比例尺设计图,指导施工。5、规划设计的工作程序(1).提出水土保持林项目的初步规划方案。(2).项目被纳入国家计划后,进行全面调查,提出工程规划设计方案,报上级部门审批。(3).批准后,每年造林前,进行施工设计。(4).工程施工后进行验收,并建立档案,对幼林进行抚育管理。6、水土保持林规划设计的方法步骤(一)、准备工作收集资料1、图面资料:地形图、卫星遥感像片、航空摄影像片等。2、自然条件资料:降雨、气温、光照、地形地貌、海拔、坡

36、度、坡向、土壤、植被、 水土流失、人为活动。3、社会经济资料:人口、耕地、劳动、交通、经济收入,农林牧生产现状等。(二)、外业调查1)立地因子调查(1)、线路调查(2)、典型样地(3)、立地因子调查记载方法2)小班区划(1)、小班区划原则:小班界线要与明显的地物标志(山脊、水系、地类界、道路等) 相一致。 按地类划分:农田、牧场、有林地、疏林地、宜林地; 有林地、疏林地按树种、林种、郁闭度等划分; 宜林地按立地条件类型划分。(2).小班勾绘:立地条件,土地利用类型和经营权属基本一致(三)、资料检查与整理(四)、规划设计1)、小班面积计算2)、划分立地条件类型(主导环境因子法常用于无林区)3)、

37、造林典(类)型设计先对小班进行编号,然后根据宜林小班的立地条件类型,结合经营目的,设计适生树种 和造林枝木措施,用图表说明。其主要内容包括:立地条件类型,造林类型和造林技术措施。造林技术措施主要包括:整地时间和方法,苗木年龄和规格、造林季节、造林方法(植 苗、直播和扦插造林),造林密度、混交比例和混交方法(株间、行间、带状、块状等)抚 育措施(抚育方式、时间、次数等)。4)、树种规划:对各小班的造林树种和面积进行统计,得出树种种类、各树种的造林面积及所占比例。5)、林种规划:在树种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各树种的生产和防护性能,统计用材林,防护林,薪炭 林、经济林和特种用途林等林种,并计算各林种的面

38、积及其所占比例。6)、现有林经营规划(1)林分调查:通过立地条件调查,整理现有林资料,大体列出经营措施类型,然后选择 代表性林分,设置样地进行调查。(2)划分林分经营措施类型:幼林抚育型、间伐抚育型、林分改造型、封山育林型、采伐 利用型等。(3)经营措施规划设计:幼林抚育、间伐抚育等方法、强度、次数、间隔期等技术措施。7)、种苗规划:根据各造林树种的用苗量,进行苗圃规划。其内容包括主要造林树种年育 苗面积;苗圃地规划;产苗量和苗木质量标准;年造林和育苗需种量;种子来源和种子质量 等。8)、附属工程规划:道路、排灌渠、通讯、防火工程等规划9)、进度安排:根据资金,劳力等情况,安排每年造林面积。1

39、0)、投资与效益估算:根据种苗费、运输费、投劳费等估算投资费用。同时估算经济和生 态效益。(五)、规划设计文件的编制1)、绘制规划设计图在图上标出小班号、立地类型编号、面积、造林类型(树种)年份(季节),常用下列格式 表示:小班号一立地类型编号一面积造林类型一造林年份(季节)2)、编写规划设计说明书(1) 前言(主要说明目的意义)(6)进度安排(2) 基本情况(自然概况、社会经济条件、(7)用工量森林资源与评价)(8)投资估算(3) 规划设计的原则与依据(9)预期效益分析(4) 造林技术设计(10)实施规划的措施(5)种苗需求量与年度育苗量此外,要附一些相应的图表,如现状图、规划设计图;立地条

40、件类型表、造林类型表和现 有林分经营措施类型表等。 最后,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第十二章、水土保持林体系配置1、水土保持林体系:指在一个区域(流域)内,根据地形、土地利用状况及水土流失特点, 所规划和营造的以水土保持林为主体,并与其它林种相结合的绿色综合体。2、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林体系:包括梁峁顶防护林、梁峁坡防护林、梯田埂坎防护林、沟边 防护林、沟头防护林、沟坡防护林、沟底防冲林、固沙护滩林、水库防护林、水土保持经济 林和护牧林等。3、水土保持林体系的配置概述:(1)、水平配置:指水土保持林体系内各个林种在流域范围内的平面布局和合理规划。(2)、立体配置:指某一林种组成的树种或植物种和林分立体结

41、构配合形成。4、坡面水土保持林配置:1)、坡面水土保持林(1)目的:防止侵蚀,增加坡面稳定性。在一些立地条件好的地段,获得一些小径用材。(2)造林与配置:水土保持林的配置应通过树种选择、混交配置及技术措施达到经营目的。 整地工程:坡面一般多采用水平阶,反坡梯田或鱼鳞坑等整地方法,整地要提前一个半年, 以利水分的蓄积。 树种搭配:一般采用多树种混交的复层林,使幼林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互利共生,林分很 快郁闭,起到水土保持作用。 混交造林方式有:带状混交,行间混交,块状混交及农林间作。2)、坡面水源涵养林山地多残存次生林或草灌等植物,采用封山育林以达恢复水源涵养林并形成稳定林分的目 的。因为此类坡面虽

42、水土流失严重,但保留着质量较好的立地和乔灌草植物等优越条件,只 要采用的封山育林措施合理,再加人为的合理干预,可较快地达到恢复森林之效果3)、护坡薪炭林:(1)目的:营造护坡薪炭林的目的主要在于解决农村生活能源,并控制坡面水土流失。也可减轻或 防止对森林植被的破坏,达到以林保林的目的。(2)优点:薪炭林是一种优质能源,与煤、石油相比,薪炭林几乎不含硫(含量0.1%),薪炭材 灰分少,且可做为肥料归还土壤;使用方便,低价安全,热值高于秸杆作物。(3)造林技术与作业经营技术 造林地的选择:靠近村庄且交通便利。 树种选择:耐干旱瘠薄、萌蘖能力强、耐平茬,生物产量高、易燃烧、热值高的乔灌木树 种。 薪

43、炭林造林密度:营造薪炭林一般要求密度较高。一是为了提高干技的生物产量,二是薪 炭林生长周期短,个体所需营养空间相对较小,只有密植才能充分利用空间。一般造林密度 应在400-667株/亩,最大为1000株/亩(如灌木)。要根据树种和立地条件的不同,因 树因地制宜的确定密度。 造林技术:A整地:鱼鳞坑、反坡梯田和水平沟等。整地季节,提前半年,最好在雨季以前进行整地。 B造林方法:植苗造林和直播造林。 薪炭林作业技术:根据薪炭林的经营目的和树种特性确定薪炭林的作业方式。以培养薪炭 林兼水土保持的林分可实行矮林作业,以培育用材为主兼顾修枝取薪材的林分可采用乔林作 业,以培育薪炭林及农用小径材为主的林分

44、可采用中林作业。4)、林牧护坡林(1)目的:为牧草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减轻草场的水土流失和风寒之害。并且林木为牲 畜直接提供饲料(草九 (2)配置树种选择元素。D生长迅速,即幼林时可大量提供饲草。E萌蘖力强;平茬或放牧后能迅速恢复。F应具有其他经济效益(密源等)。A适应性强,耐干旱瘠薄。B适口性好,如杨树、刺槐、沙棘、白榆、柠条均有较好的适口性。C营养价值高,含有较高蛋白质和其他营养配置:林牧护坡林包括坡面放牧林和草场防护林A山地放牧林配置:配置山地放牧林时,可根据地形条件采用短带状沿等高线布设,由2-3行灌木组成, 长10-20m,带间距4-6m,水平相邻带与带间留出缺口,以便牲畜通过,也可

45、采用灌木丛 均匀配置,每丛灌木约占5m2左右,牲畜可自由穿入灌丛间。在这种留一定间隔的灌木丛间 的空地上,由于截留雪,又改善了立地条件,使然牧草生长处于良好的气候条件之中。因地 单位面积上的生物产量比单纯灌木饲料林或单纯牧草地要高。B草场护牧林的配置:主要目的在于改善草场局部小气候及水土条件,以促进草场产量提高, 同时护坡林木的嫩枝也可作为饲料。草场护牧林以带状或短带状沿等高线配置,留出缺口,每带植树2 3行,宽度5 6m, 防护林带间距为带宽的8 10倍。另外也可群状分散配置乔木,为牲畜乘凉避暑。C造林与经营技术:灌木放牧林多采用直播造林,3年后进行平茬,促进地上部分生长。乔木树种造林后,若

46、按灌木状经营,第2年即可平茬,使地上部分形成灌木丛。放牧林地造林后2 3年要严加封禁。禁牧目的是为了促进灌丛的生长。放牧林要轮牧,有 利于树和草的生长,保持有丰富的采食饲草。散生团状的乔木要植苗造林,并加强抚育管理。5、土质侵蚀沟水土保持配置1) 目的:侵蚀沟底下切、侧蚀、崩塌、滑塌都很严重。因此,在侵蚀沟进行水土保持林是 水力侵蚀,重力侵蚀等综合作用的部位,是洪水、泥沙集中的通道,沟的配置,达到控制沟 头前进,沟底下切和沟岸扩张之目的。2) 配置特点 侵蚀沟水土保持林的配置,要从上游到下游,从沟头到沟口,从支沟到主沟,从沟岸到沟 底,与工程措施相结,层层设防,分类施治。 根据立地条件,按照乔

47、灌草相结合,水生和旱生植物相结合,长远利益和近期利益相结合, 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原则,选择适生的树草种,营造沟边沟头防护林、沟底防冲林、护岸护滩 林,扩大防冲草地,建立综合防治体系,发挥群体优势,控制水土流失。(1) 、沟边防护林的配置 侵蚀特点:沟边地带是坡度发生急剧转折的地段,水力侵蚀和重力侵蚀非常活跃,坡面径 流由此下泻入沟,常常造成陷穴和裂缝,并进一步引起滑塌,形成侵蚀凹地和栅状沟。 配置:沟边水土保持林的配置应根据集水面积的大小,沟岸的稳定程度及土地利用状况来 确定,一般在沟坡线以上2m处,修宽0.5m,顶宽0.3,高0.5m的沟边埂,并在内侧每隔 15m左右修一横档,以防水流集中冲毁

48、土埂。土埂修好后,可在埂外侧栽植1 2行深根性 乔木,内侧栽植24行灌木,或在埂内外侧全部栽植灌木。(2) 、沟头防护林配置 侵蚀特点:沟头是径流汇集入沟最为集中的地段,其上方多为进水浅凹地。严重的水力 侵蚀和崩塌,使沟头不断前进,沟底不断下切。为了控制侵蚀,应结合沟头防护工程营造沟 头防护林带。进水凹地是沟头侵蚀最活跃的地方,沟头防护林应在凹地垂直流水线和沿沟坡 等高线布设。 配置:沟头防护林必须把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结合起来,形成连环锁,方能锁住沟头。 沟头防护工程一般多采用封沟埂,围堰(埝)等。围堰为连续式和断续式。一般高0.5 1m, 顶宽50cm。围堰距沟边距离为沟深的1倍左右,封沟埂应设在沟边12m处。(3) 、沟坡防护林配置:沟坡防护林配置主要是防止侵蚀沟横向发展,控制沟坡土层的滑落崩 塌,固定沟坡。陡坡造林以灌木为主,缓坡可栽植乔木。造林树种有:刺槐、臭椿、河北杨、 小叶杨、沙棘、柠条、狼牙刺等。(4) 、沟底防冲林的配置:沟底防护林营造是防止沟底下切。当沟底冲刷较强烈时,应结合 工程措施全面造林;当沟底冲刷较轻时,可垂直于水流方向营造间隔林带。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