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工作中针头致伤的原因分析及防护措施

上传人:ba****u 文档编号:193418265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2.3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护理工作中针头致伤的原因分析及防护措施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护理工作中针头致伤的原因分析及防护措施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护理工作中针头致伤的原因分析及防护措施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护理工作中针头致伤的原因分析及防护措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护理工作中针头致伤的原因分析及防护措施(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护理工作中针头致伤的原因分析及防护措施【摘要】目的:了解临床护理人员医疗锐器伤的发生情况,并 探讨相应的防护对策。方法:对我院480名临床一线护理人员进行问卷 调查,调查2008年1月2009年12月发生锐器伤的情况。结果:本 次接受调查的480名护理人员中有282名发生过锐器伤,锐器伤率为 59%。锐器伤发生时正在进行的操作主要为开安甑、处理针头、废物、 注射、采血等。结论:护理人员发生锐器伤的影响因素为多方面,与护 理人员工作繁忙、个人防护意识淡薄等有关。因此,临床护理人员的自 身防护问题应引起重视。【关键词】针头致

2、伤;原因分析;防护建议医疗锐器伤已成为护理人员一个很严重的职业性健康问题,大量 研究证实,护士是发生锐器伤的高危职业群体1。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各种注射、输液是最基本最常见的护理技术操作,由锐器伤引发的血 源感染的潜在危险正日趋严重。据报道,锐器伤尤其是污染的针刺伤 是导致医护人员发生血液性传播疾病的最主要职业因素2,一旦锐器 刺伤时,只需0.004mL带乙型肝炎病毒(HBV)的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 染3。因此,有效减少锐器伤的发生率和在发生针刺伤后采取预防疾 病感染措施,是保证健康的护理人力资源的重要环节。为探讨锐器伤 发生的原因和对策,对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480名临床科 室

3、护理人员及实习护生进行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调查对象:为我院临床各科在岗护理人员及实习护生480例。1.2方法:为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向全院各临床科室护理人员及实 习护生发放锐器伤调查表480份,进行回顾性调查,调查时间为2008 年1月2009年12月。1.3调查内容:包括科室、年龄、工龄、职称、锐器伤发生时正在 进行的护理行为、工作强度、导致伤害的锐器种类、操作受伤时是否 戴手套等。2针头致伤的原因2.1针头保护帽使用不当:目前,国内已普遍使用一次性注射器, 当用注射器抽吸完注射药液后,重新套针头保护帽时可能会发生针头 刺伤。2.2各种注射治疗,如果固定皮肤的手指间距过

4、窄,极易被针头刺伤。,对不合作患者的评估与处理无相应要求,未得到他人的协助, 也易被针头刺伤。2.3采血:尤其是采取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时,当抽取动脉血后, 针头应立即刺入橡皮塞以防空气进入注射器内影响检验结果,这时针 头可能会刺穿橡皮塞造成刺伤。2.4针头废弃不当:注射器使用后携带及拆卸注射器针头时容易 引起针头刺伤,对于穿刺失败及拔针后针头的放置不规范等,也是导 致针刺伤的重要因素。2.5操作技术欠熟练:实习护士及新上岗的护士,由于护理操作经 验少,技术不熟练,自我防护意识淡薄,面对急救场面,更是手足无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措,易造成针头

5、刺伤。2.6注意力不集中:护理人员在单位,在家庭的多元化角色,承受 来自病人、家庭、社会及心理多方面的压力4常导致工作时注意力不 集中,引起针头刺伤。2.7操作不规范:一些护理人员工作中粗心大意,未严格按照操作 规程执行。2.8超负荷工作:锐器伤发生率高的科室多是危重患者多,常年加 床,治疗量大,护理人力不足的科室。护理人员编制不足,护理工作 负荷过重,身心疲惫加之患者不理解而导致的护士心情急躁,情绪不 稳定等,常常是导致锐器伤发生的又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3防护措施3.1信息交流:收集针头致伤例数,统计易被刺伤的部位及造成刺 伤的各种原因,以寻找和制订有效对策,并定期公布,从而使护理人 员了解

6、其危害性,自觉增强防护意识。3.2加强实习生管理和新护士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锐器伤的危害、标准预防知识、锐器伤后的处 理等。培训人员除全院护理人员外,还包括实习护生。,建立职业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加强护士培训安全注射方法,锐 器伤的危害因素及防护对策的学习。熟悉医疗锐器的安全使用,正确 处理使用过的医疗锐器,以增强自我防护意识5。3.3从行政、组织上关心护理人员的生活及工作情况,解除其工 作压力。3.4护理管理者应教育护理人员树立标准预防观念,即认定每一 个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 均必须采取防护措施,即戴手套并认真洗手。3.5提供安全的医疗操 作环境,如采

7、用安全注射器,提供便于丢弃尖锐物品的容器6。,为不合作患者做治疗时,应取得他人的协助。3.6严格遵守使用医疗锐器的安全操作规程,改变不安全的护理 操作行为7。禁止用双手分离污染的针头和注射器,禁止用手弄弯或 弄直针头,禁止用双手回套针帽8,做到任何操作都符合规定。3.7锐器伤后的处理,应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伤口,禁止进行伤口处止血挤压;然后用碘 酒和酒精消毒,必要时去外科进行伤口处理9。,则应立即挤出伤口中的血液,同时在伤口局部用相应消毒剂进 行处理,给予相应的预防用药;被乙肝、丙肝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 染的锐器刺伤后应定期接种乙肝疫苗

8、。,感染血液性疾病的危险性大大增加,应戴手套进行操作。3.8合理配置护理人员并在现有人力资源下进行弹性排班是避免 锐器伤发生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工作量大,急危重症患者多的科室, 应加强人员配备,实行弹性排班,减少因工作忙乱引起的职业损伤。综上所述,针刺伤害是可以通过防护避免和减少的,防护工作和 护理质量也息息相关。因此。医院管理部门及护理人员必须高度重视 职业防护,增强预防意识。建立并认真落实各项操作标准,规范护理 行为,定期分析针刺伤发生因素,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尽量将针刺 伤发生率减少到最低程度,从而保障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参考文献1曹桂林,屈荣根,廖玲等.235名医护技人员锐器伤原因调查分

9、析J.中国医院管理,2005,25(11):45462 郑晓澜,邸英如,郭蕾.医护人员医疗锐器损伤情况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5):5015033 胡斌莲,沈亚儿.护士锐器伤害的危险因素与防护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1): 494 曾凤屏.感染科临床护士职业暴露研究J.实用医技杂志,2006, 13(9): 156815695 马钦丽,杨敏燕.输液室护士针刺伤的调查分析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2):1836 农小群.67例护理人员针刺伤分析及对策.医学文选.2006, 25(4):17767 陈瑛,刘萍,万雪梅.低年资护士针刺伤现状的调查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19(4):4774788 徐明,何长新.临床实习人员普遍预防知晓率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6626639 胡禧隆.医院感染预防控制与管理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8: 119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