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要养成快速泛读的习惯

上传人:t****d 文档编号:193347265 上传时间:2023-03-09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5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平时要养成快速泛读的习惯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平时要养成快速泛读的习惯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平时要养成快速泛读的习惯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资源描述:

《平时要养成快速泛读的习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时要养成快速泛读的习惯(4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平时要养成快速泛读的习惯.这里讲的泛读是指广泛阅读大量涉及不同领域的书籍,要求读得快,理解和掌握书中的主要内容就可以了.要确定一个明确的读书定额,定额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切实可行,可多可少。例如每天读20页,一个学期以18周计算,就可以读21本中等厚度的书(每本书约120页). 2. 计时阅读 (timed reading) 课余要养成计时阅读的习惯。计时阅读每次进行510分钟即可,不宜太长。因为计时快速阅读,精力高度集中,时间一长,容易疲劳、精力分散,反而乏味。阅读时先记下“起读时间”(starting time),阅读完毕,记下“止读时间”(finishing time),即可计算出本次阅读

2、速度。随手记下,长期坚持,必定收到明显效果。 3。 略读 (skimming) 略读又称跳读(reading and skipping)或浏览(glancing),是一种专门的,非常实用的快速阅读技能。所谓略读,是指以尽可能快的速度阅读,如同从飞机上鸟瞰(birds eye view )地面上的明显标志一样,迅速获取文章大意或中心思想。换句话说,略读是要求读者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据统计,训练有素的略读者(skimmer)的阅读速度可以达到每分钟3000到4000个词。 略读可以运用下列技巧: (1)要利用印刷细节(typegraphical

3、details),如书或文章的标题、副标题、小标题、斜体词、黑体词、脚注、标点符号等,对书和文章进行预测略读(preview skimming)。预测略读要了解作者的思路、文章方式(模式),以便把握大意,有关的细节及其相互关系。 (2)以一般阅读速度(200250wpm),阅读文章开头的一、二段,力求抓住文章大意、背景情况、作者的文章风格、口吻或语气等。 (3)阅读段落的主题句和结论句.抓住主题句就掌握了段落大意,然后略去细节不读,以求得略读速度。 4。寻读 (Scanning) 寻读又称查读,同略读一样,寻读也是一种快速阅读技巧。熟练的读者善于运用寻读获得具体信息,以提高阅读效率。 寻读是一

4、种从大量的资料中迅速查找某一项具体事实或某一项特定信息,如人物、事件、时间、地点、数字等,而对其它无关部分则略去不读的快速阅读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读者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掠过尽可能多的印刷材料,找到所需要的信息.例如,在车站寻找某次列车或汽车的运行时刻,在机场寻找某次班机的飞行时刻,在图书馆查找书刊的目录,在文 献中查找某一日期、名字、数字或号码等,都可以运用这种方法 以上就是四种练习快速的方法介绍,其实这些方法我们在平常的生活和学习中都曾用到过,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而已,而一旦把它们作为方法单独挑选出来,然后按照其要求坚持练习,就会取得很好的效果。这也说明了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途径可以提高阅读速度

5、,关键还要看你怎样去挖掘这些方法了。 1.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速度 ( 1)提高理解词义能力的训练.主要有构词法分析和利用上下文确定词义的训练.如: One day th ey saw a m irror and for th e f irst t ime th ey saw whatthey look ed l ike. 只要学生受到适度的训练, 就不必依靠教师和查词典, 完全能根据自己的经验, 再结合上下文推定划线单词m irror的含义。 ( 2)以语义为基本单位的阅读训练。教师应从一开始就注意学生阅读短语、句子等方面的困难。扩大阅读单位的训练, 也就是扩大.。 视距 的训练, 是训练阅

6、读最基本的任务. ( 3)提高阅读整篇文章能力的训练。主要做法是: 首先, 教师根据文章内容提出问题, 让学生阅读后回答, 领略大意; 然后, 教师在抓住关键词、句, 对课文进行总体归纳, 从而概述全文主要内容, 达到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的目的。 ( 4 )提高阅读速度的训练.识别和理解单词, 以语义为单位进行阅读,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阅读整篇文章的能力, 再通过一定的训练, 可有效提高学生阅读速度。学生阅读速度的提高, 也是检验学生对词、基本语义、段落、句子乃至整篇文章理解能力的一个标志。 2. 坚持朗读与默读的技巧训练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 但默读又是朗读的基础,

7、朗读是默读的进一步深化, 两者互相促进。如何做到两方面训练有机结合, 是初中英语教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应注意掌握的一种教学技能。对一篇新课文, 宜先让学生默读, 了解课文大意, 弄清事实, 抓住作者的主要观点, 逐步体悟作者的态度; 然后再从句子层次逐步深入篇章结构, 理清作者的思路, 最终形成对课文的整体评价。训练学生合理处理默读和朗读的顺序是很关键的, 教师应通过有意识的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朗读是逐字的声读, 默读是快速的心读, 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朗读课文, 往往会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比如让学生朗读新课文, 当学生对某一个词读不懂或不会读时, 就会停下来查看注释或词典, 这样就会分散

8、注意力.若此情形反复出现, 朗读就无法正常进行, 有些学生甚至会因朗读的失败而气馁, 乃至产生厌烦情绪。当然, 默读不能代替朗读, 声情并茂地朗读自己喜爱的文章, 不仅可以让学生得到自我满足, 受到美的熏陶, 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达到默读无法达到的效果. 3. 了解中西方文化的背景和差异,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如果学生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 阅读文章时就很容易产生歧义, 进而影响到对阅读读内容的正确理解。比如人们常说的汉语式英语(指仿照汉语表达习惯和方法产生的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句式或表达法)就是由于没有考虑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而出现的貌似正确实则错误的理解。例如, 在中国, 如果你

9、对一个女孩说: .。 You are so beau t ifu!l 她很可能就会说你是。 耍流氓 ; 而在西方社会, 她会很开心地对你说。 Th ankyou! 如果在一个英语国家的家里做客, 你称赞女主人的菜做得好, 她会很欣慰地回答.。 Thank you! , 而不会谦虚地说。 No 。这些都是与中国人的习惯不同的。因此, 在学生学习某部分英语内容前, 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 帮助引导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社交礼仪、生活习俗、道德规范、传统节日、幽默禁忌等生活文化背景及与中国文化背景的差异.这样, 可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文章大意,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其阅读时的理解障碍, 进而有效地提高学

10、生的阅读兴趣. 4. 注意对泛读、精读训练的合理处理 在初中阶段, 默读法多用于泛读.在泛读时, 教师可要求学生尽量兼顾速度和理解的准确度, 指导学生依靠眼睛逐行阅读, 避免指读和头部的摆动, 同是提醒学生注意克服回视的习惯。在精读时, 可建议学生先默读后朗读, 以促进学生在更深层次上理解文章, 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题大意, 进而提高阅读效率。 总之, 培养初中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教师只要认真领会英语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不断摸索、实践和改进, 就能找到一种适合自身教学特点的教学方法诗歌鉴赏五步法 【第一步】 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

11、园诗、边塞诗等) 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 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 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 做到五必看 : 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12、; 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 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

13、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语文阅读答题技巧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1、文章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

14、、事件、起因、经过、结果3、散文种类:(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4、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5、小说种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6、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7、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8、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9、文眼: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主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10、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11、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

15、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以写事为主的文章: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以写人为主的文章:、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12、记叙的线索及作用: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答题套路:如:文

16、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13、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14、记叙的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4)平叙(略)15、语言特色:(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

17、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适当地选入下面词库摘抄的语言)”。例句: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如“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攫走你紧紧扯在手里的轻愁”等,笔意超逸,清新隽美,富有诗意,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夏之绝句)注意: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一定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选用恰当的词语,切莫张冠李戴。附:朴实自然的语言赏析词库:(1)、朴实无华(2)、写得晶莹澄澈,明润无疵,如诗如画(3)、言简意赅,清真雅洁,朴素自然(4)、语言简洁,气势纵横(5)、文字洗练,意境深

18、邃(6)、语言朴实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7)、文辞畅达,沉静雅洁(8)、平易省净的语言,运笔飘逸流动,设色素淡而隽永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1)、文笔凝练,刻画传神(2)、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3)、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4)、笔意超逸,九曲回肠,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5)、汹涌豪迈的气垫,清丽隽永的风格,稳健深沉的笔触(6)、血肉丰富,意蕴深刻语言深沉缠绵,感人肺腑(7)、大笔泼墨,尽情挥洒(8)、说理深刻,内容厚重(9)、语言气垫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10)、深婉隐约,耐人寻味(11)、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撼

19、人心扉(12)行文起伏跌宕,含义深邃隽永16、写作手法及作用:(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XX”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例句:这篇文章采用象征的手法作者通过对北方白杨树的赞颂,来赞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它使文章意蕴含蓄,情感激越,作者的赞美之情藉此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3)夸

20、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

21、人效果。(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17、修辞方法及作用: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注意:在写作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写,否则就会很空。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

22、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5)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18、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

23、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19、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20、分析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

24、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21、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分析:(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22、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

25、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答题套路:“XX”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23、给文段拟题:(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24、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1、用第一人称;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

26、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25、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1、必须用第一人称;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26、文段中事例的概括:(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27、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1)划分段落、层次: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可按时间或空间转换、事件的发生经过、内容的、表达方式变换或感情的变化逻辑关系(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来划分;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其中小说还可以按情节的四个环节来划分(

27、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2)学会概括段意、层意。概括段意、层意可采用下列方法:抓文段的中心句。即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用概括法。即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或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总之要求:完整、简洁、明确。28、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29、记叙文的人称:(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

28、艺术加工的“我”。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30、记叙文中的描写:记叙文中的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6)心理描写另外,

29、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2)、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31、记叙文的提炼中心、主题: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

30、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32、记叙文中议论: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叙主体,“议”是附属成分,不可本末倒置:“议是“叙”的自然发生,并不是强加上去的.“议”宜短不宜长,点到为止,不可以“议代“叙。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33、记叙文中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

31、抒情。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34、记叙文中的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35、记叙文中的过渡及照应。(1)过渡:过渡是段落层次连接的桥梁。要求:恰当、巧妙,能够使文章连贯、布局慎密、转承自然。过渡时一般用词语、句子、段来过渡.作用:过渡能在段与段、层次与层次之间起到纽带作用或穿针引线、承上启下、组织成篇的作用.(2)照应

32、:照应是指上下文之间的相互照顾和呼应,包括交代和照应两个方面。交代是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地提示一下;照应是对前面提示的内容的回答。照应可以分为:开头(起段)与题目的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即文章前后照应,或称:相互照应)、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复迭式照应。36、续写小说结尾。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37、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2)、一般是往前找;(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3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1)、

33、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39、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

34、面:(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7)、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答题套路:这一类型的题目它都会要求考生“谈谈你的看法”,“你认为”只要符合文题要求,所谈内容言之成理即可得分(1)表达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

35、为。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2)、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给阅卷老师留下观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3)、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4)、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5)、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说明文阅读知识及答题技巧1、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2、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3、说明方法: 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

36、说明方法,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打比方:打比方就是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

37、懂。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简单概括,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共7种):A、下定义:科学准确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质特征B、举例子:真实具体的说明了事物的特征C、列数字:准确具体的说明了事物的特征D、作比较:通过对比,鲜明的突出了事物的特征E、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F、分类别

38、:条理清晰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G、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5、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事物或事理(一般不必答其特点).6、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7、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8、说明语言。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39、/事理。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对策: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

40、么。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说明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题型一:辨析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题型特点:在文中抽出一个或几个句子,要求辨别这些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运用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解答这种题型的方法是:首先,理解并熟记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等常见说明方法的定义;这样才能正确判断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其次,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时一定要联系句子所在段落的内容进行分析因为任何说明方法的运用都是为了说明某一内容服务的。题型二:分析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命题形式:文中“”这句话中“”一词能否删去请简要说明

41、原因。而要求删去的词语多数是表示程度、数量范围或性质的词语,如“可能、“一般、“大约”等词。解答这种题型可按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回答“否”或“不能”;第二步,解释要删去的词语的意思;第三步,联系原文分析删去该词语之后句子意思的改变。题型三:分析说明文的句子作用题型特点:在文中抽出一个句子或一个文段,要求分析这个句子或文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这种题型解法很简单:首先判断句子或文段是在文首、文中、还是文末;然后再按如下规律答题即可。一般情况下,句子或文段在文中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作用:在文首,作用多是统领全文、总起全文或引出下文;在文中,作用多是承上启下;在文末,作用多是总结全文。题型四:提出说明

42、文说明的问题的解决办法题型特点:开放性强,要求针对文中所说明的某种现象或某个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或应对措施。命题的形式通常有:应如何正确看待或防范“”请你略作分析。从上文对“”的说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针对文中所提到的“”问题,请你提出几条合理的建议.解答这种题型的方法有:(1)在原文中寻找答案.作者有时会在文中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的。我们可以直接摘录这些句子答题。(2)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去提建议.在说明文中,一般情况下都会对所说明的某种现象或某个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针对这些原因去提建议会更加准确、快捷。(3)依照常识回答。我们依据所掌握的常识回答就可以了。中考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1、

43、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A把握文章的论点。 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帅分论点) 明确: 分论点可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方法 从位置上找: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 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B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湖,归结出中心论点; 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

44、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2、论据(用什么证明) 论据的类型: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次序安排(照应论点);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3、论证(怎样证明)论证方法 (须为四个字) 举例论证(例证法) 事实论据 记叙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 道理论据 议论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比喻 在说明文中为打比方,散文中为比喻.分析论证过程: 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 联系

45、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4、 议论文的结构 一般形式: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 类型: 并列式总分总式 总分式 分总式 递进式。5、议论文的语言 严密(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的运用);生动(成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词序(从生活逻辑和上下文的照应上判断);句序(关联词语的使用,特别要注意递进关系)。6、驳论文的阅读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那些道理和论据; 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7、常见考点 、议论文的论点考点:第一,分清所议论的问题及针对这个

46、问题作者所持的看法(即分清论题和论点)。 第二,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 (1)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2)在文章结尾,就是所谓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 第三、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分论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首先、其次、第三等 第四、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有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第五、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 论据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分析论据可以看出它证明什么,肯定什么,支持什么,这就是论点。 、议论文的论据考点:论据是论点立足的根据,一般全

47、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1、用事实作论据。事例必须真实可靠,有典型意义,能揭示事物本质并与论点有一定的逻辑联系。议论文中,对所举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突出与论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明确论据时,不仅要知道文中哪些地方用了事实论据,还要会概括事实论据。概括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 2、用作论据的言论,应有一定的权威性,直接引用时要原文照录,以真核对,不能断章取义;间接引用时不能曲解愿意。、议论文的结构、层次考点: 结构有: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总分式结构。此考点的基本形式: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 答题思路是:作者为了证明观点,首先使用了论

48、据,然后对论据进行了怎样的分析,从而证明了观点.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议论文的论证方法考点 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中考要求掌握的有以下四种: 1、举例论证: 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所以举出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 是引用具有权威性的言论证明论点的方法。所以这种方法使用得当,有很强的论证力量.分析引证法的作用,应先弄清引用了谁的言论,是为了证明什么,再把握引证法的特殊作用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3、比喻论证: 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这种

49、方法可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4、对比论证: 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分析对比论证方法作用,两个方面XX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答题思路:(1)道理论据,增加论据的权威性.(2)事实论据,从哪个角度来证明论点。(3比喻论证,或生动形象证明了,或深入浅出证明了(要根据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来确定)。(4)对比论证,两个方面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考点 :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要

50、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下面从不同角度解释一下:A、语言准确表现为: 概念使用准确, 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 B、语言严密表现为: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C、语言鲜明表现为: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恰当使用修辞方法和特殊句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D、语言概括简洁表现为:议论文中事实叙述不细致,较笼统。用议论文的目的是以理服人。不宜详细叙事。否则会喧宾夺主。这一点一般的议论文都有体现,就不再举例说明了. 答题思路:如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思路:(1)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2)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

51、喻或引申)作用;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又如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答题思路:(1)解释词语的含义;(2)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议论文中代词的指代对象考点 :这种考题在各种文体的阅读中都较为常见。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 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 、开放性、拓展题考点 这种题一般都是,考查学生阅读文章后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或理性思考。解题时需结合文章发挥个人从阅读中获得的感悟。答题方式:相当于写一篇小的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注意必须引用名言或名人轶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认识。、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考点答题思路: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都是为论点服务的(不同表达方式,作用不相同,要看使用非议论成分的目的来确定)文中如有不足,请您指教!40 / 40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