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新作《斗茶》中华茶文化元素运用探讨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93214544 上传时间:2023-03-09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21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舞蹈新作《斗茶》中华茶文化元素运用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舞蹈新作《斗茶》中华茶文化元素运用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舞蹈新作《斗茶》中华茶文化元素运用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舞蹈新作《斗茶》中华茶文化元素运用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舞蹈新作《斗茶》中华茶文化元素运用探讨(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舞蹈新作斗茶中华茶文化元素运用探讨 余畅【摘 要】本文旨在为斗茶这一舞蹈新作品创编过程中所借助的中华茶文化中的茶人、茶事、茶艺、茶道、茶本体等方面进行探讨研究.从而让观众欣赏斗茶由内而外的舞蹈韵味的同时,传播中华茶文化由内而外的博大精深.该新作品的再度创新是建立在本人于 2014 年参加新加坡国际华人舞蹈大赛并获得创作及表演金奖的作品茗境的基础上.因此,有较为充足和完备的素材和依据.【期刊名称】南方论刊【年(卷),期】2016(000)004【总页数】5 页(P76-79,96)【关键词】斗茶;中华茶文化;舞蹈创编【作 者】余畅【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广东广州 510006【正文语种】中 文

2、 根据中国茶产业发展报告(2014 年)茶业蓝皮书,中国茶叶已实现连续十年增产增收,茶叶市场消费持续走好,在产业深加工和电子商务化的道路上发展态势良好。2012 年,我国茶叶产量达 175 万吨,茶叶产值达 939.63 亿元,均创下历史新高(2013 年继续增产增值,茶叶总产量为 193 万吨,总产值则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 1106.2 亿元1)。“三公”消费限制政策出台之后,中端市场茶叶产品再度成为热点,茶叶质量安全水平的全面提高,保证了茶叶得以发挥最大的健康效用,茶叶营销路径的拓宽,让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型销售平台生意火爆。2012 年,中国茶叶 B2C(Business-to-Cu

3、stomer,电子商务的一种模式)市场交易规模达 39 亿元,较之 2010 年的 12 亿元和 2011 年的 22 亿元增长明显。茶叶市场的繁荣,再加上与以旅游业、茶艺表演、茶文化节等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的合作与渗透,不只是中国茶产业向产业链前端延伸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助推着中国茶文化的传播2。中国是世界上最先饮茶的国家,也是当今世界第一茶叶产国,茶叶越来越成为中国老百姓重要的消费支出,国家也在致力于茶叶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说,茶文化与茶生活已离不开中国各阶层民众。以“采茶”为主题的舞蹈诞生于明末,由采茶歌与灯彩结合的“茶篮灯”,标志着采茶舞蹈的诞生3,但以唐宋时期“斗茶”为背景的舞蹈,则尚

4、未发现。我国古代的饮茶习俗自南北朝时期已逐渐遍及江南,至经济繁荣之唐代,中华茶文化滥觞于此,而宋代则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被茶学界称为“龙凤盛世”。斗茶之风气,正是始于晚唐(时称“茗战”),而盛于宋代,是一种以竞技方式品评茶品优劣的民间技艺比赛。根据古代著述和学者们的研究,唐代建州(今福建建阳一带)被认为是斗茶的发祥地。唐代以前,我国的茶叶生产还只是传统农业的附属品,中唐以降,茶叶迅速普及并在宋代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成为仅次于食盐的大宗商品(宋代茶产量接近 1 亿斤)4。人口数量的增长、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交通运输网的形成、粮食作物的进一步商品化等因素,无不推动着茶产业在这两个朝代之间经

5、历从无到有、从有到盛的变化,也构成了斗茶兴起和发展的必备条件。初期的斗茶,重点还在于评比茶叶本身的档次优劣,不强调斗茶人的技艺,而当斗茶风靡全国之时,品评的标准成了“汤色”和“汤花”的较劲。汤色,即茶水的颜色,宋代推崇白茶,茶水颜色以纯白为上,青白、灰白、黄白等为下;汤花,即汤面泛起的泡沫,同以鲜白为上,汤花泛起后,若茶品和技艺配合得恰到好处,则汤花匀细,紧咬茶盏内沿,名曰“咬盏”,是为最佳。斗茶或两两对决,或多人一同较量,将适量饼茶碾碎之后,斗茶人按照一定程序冲泡茶叶,评比胜负,宋微宗赵佶所著大观茶论中就有对这一程序的详细叙述。首先是“热盏”,以沸水浇淋茶盏预热;然后“调膏”,一定量已捣碎的

6、茶末放入茶盏后,注入适量沸水,将之调和成浓膏状;接着是“点茶”,沸水持续注入茶盏的同时,用小扫帚状的搅拌,使茶末上浮形成粥面;最后为“击拂”,用茶筅继续击拂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汤花。元代斗茶开始式微,至明代散茶取代饼茶渐成茶叶贮存运输的常态后,斗茶风气渐消,终成百姓记忆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根据隆培萌和徐尔充在舞蹈艺术概论中的定义,古典舞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间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被认为是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和古典风格特点的舞蹈5。相对而言,现代舞的界定则众说纷纭、没有定论。刘青弋在西方现代舞史纲中,将“现代舞”当作一种文化现

7、象与载体,特指艺术的实体形态和精神成果,是 19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产物,她指出,就某种意义而言,现代舞的发生是对传统舞蹈艺术的一种反向运动,但现代舞是否能彻底摆脱芭蕾的影响始终是一个疑问,并且有不少现代舞蹈家对芭蕾舞艺术的科学与美学价值十分推崇,现代舞的创造并非在一种框定模式或是“一统”的概念中,而是随着时代发展或是迫于时代压力不断摆脱旧传统,“一人多面、千人千面”,是以肉体的叛逆去争取人性的自由与民主的艺术6。不同于古典舞普遍收敛躯干运动并着意于理性的彰显,现代舞将注意力转向躯干的运动,强调身体的回归,力图通过身体的各种表达形态来寻找舞蹈的意义所在,并关注内心

8、和情感的表达,体现的是“国家的、社会的、民族的、阶级的、时代的、文化习俗的特征”7,也正是这一属性,使得现代舞与古典舞尽管关注点有所不同,但它们的结合却成为可能。早在 1979 年,舒巧便在舞剧奔月中有效融合古典舞与现代舞,以现代艺术的解构理念,革命性地颠覆了古典舞的形态乃至编创理念8。现代舞创编方法抛弃了人们以往习惯性的对事物外形、体态和动态的单一模仿,转而注重生命体验,将舞者这一感受过程的原创性和发现性作为衡量动作价值的基本标准9,同样将古典舞的创编理念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托物言志”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舞蹈作品的创作也经常运用这种方式,通过“物”(如花、鸟、兽)的形象表现“人

9、”,发散情绪、抒发情怀。例如,舞蹈爱莲说便是根据北宋周敦颐同名散文中对莲花形态与气质的描述,通过一系列舞蹈动作编排将荷花的形象拟人化、象征化、诗意化,展现出一种意韵之美10。舞者本身具备的独立思考性和创造性,使得他们可以模拟几乎任何广为人知的物体或形式,将生活中的实物抽象化,通过方形、圆形、线性等姿态和队列的转换,再将之实体化,通过动作形式表现出来。舞蹈作品中的形式是动作的外在表现样式,它界定动作的轮廓,赋予动作以总体形状和固定动作的全部过程11,它与内容是为辩证统一的关系,内容决定和主导形式,形式充实和表现内容12。作为一种以身形体态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舞蹈的形式美给人以最直观可感的视觉冲

10、击,由人体、动作、姿态、技巧、队形等要素构成的舞蹈形式,将一部舞蹈作品的内容在观者面前展现得淋漓尽致。模拟形态是古典舞最为基本的一种创作方式,指的是以日常生活中的某一具体的事或物作为原形,以肢体模仿的方式予以展示,力求从外部形态上贴近模拟对象,从而完成表情达意的艺术创作目的9。构思,是所有编舞工作的基础,是来自于编舞者一瞬间感受到的来自于人、事、物的激动,属于情感、感觉和思想的范畴,有时很具体,有时仅仅只是一种内在的感觉13。旧作茗境属于托物言志的方式对茶道进行一个宣传,演员仅仅借助“太极”的气息将茶叶的生长到与水相容时候的动态演绎出来,茶道的精髓在该作品的传播是见仁见智的,可以说观众必须走入

11、茶的生灵境界之中方可体会其意境之幽然。而新作品斗茶是叙事性作品,以人物和茶叶的关系为创作理念,揣摩“茶人”与“茶叶”的关系更为细腻。刘青弋在她的专著现代舞蹈的身体语言教程中提到,西方现代舞的精华之处在于不断根据自身文化的需求来调整艺术功能,创造身体技术之“器”与艺术意识形态之“道”相辅相成,又将其功“用”拿来服务于本“体”14。在舞蹈作品斗茶中,作为本“体”的茶,也必然驱使着肢体语言和艺术表达的创新,“器”与“道”的融会贯通,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功“用”,将斗茶的场景尽可能表现得淋漓尽致。舞台即是舞蹈的空间,编舞者在这个三维立体空间,通过演员的演绎,将舞蹈呈现出来。舞台的地面是舞者行走的空间,每一

12、名演员移动的路线,都可以被设计出来,根据复杂的样式切割地面空间15,曲线形、圆圈、螺旋状、横线、竖线、斜线、Z 字形等,这些都是舞蹈中常见的队伍行进路线。舞者在舞台上边舞蹈边移动的路线,也称为舞蹈构图,独舞构图为单线,双人舞为复线,群舞则错综复杂16。当一种物质与一种艺术手段的特点和表现形式相吻合,它便能够在艺术从业者的创作下,在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来,譬如在斗茶的过程中,茶叶在茶盏中急速旋转下产生的涡旋效果,正好与舞蹈作品中多样的队形变化有异曲同工之妙。布景、灯光、服装、道具等舞台美术艺术手段,是舞蹈作品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境界创造必然要借助的工具,对于观者而言,舞美还

13、能起到参照物的作用,帮助他们理解编舞者的意图。舞台布景是舞台视觉形象中构成环境实体的部分,协助演员表演并揭示作品内涵17,具有营造季节年代等时间概念的象征意义。灯光的最大作用无疑是照明,除此之外,通过对亮度的调节和特殊灯光的运用,可以表现一定的舞蹈情绪和气氛,提高观者对舞蹈人物和内容的理解程度,是“舞蹈可视空间动态的、流动的时间切割和推进舞蹈内容和情感线所要展示的色彩、情绪、年代等变化上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18。舞台表演所用的服装,是日常生活服装经提炼改造最后形成的一套较为固定的模式,是一种载体,也是“衣的文化性的反映”19。道具是人体的延伸,帮助舞者完成动作,达到述说仅凭借肢体语言较难表达的

14、感情的效果。化妆同样是舞蹈艺术中表达情感内容的组成部分,在整体的舞台情感和色彩铺垫中发挥着它的作用。从事创作者在创作时总会带有一定的心理愿望,心理愿望来自于自觉或不自觉的灵感捕捉,有时是在时刻关注中积蓄迸发,有时是在艺术紧张状态下瞬间浮现,一旦某种特定的事物和现象进入创作者的眼界和内心,便能成为动机,长期准备的特定心理愿望需要借助动机才能使之外显,而瞬时闪过的一般心理愿望,动机早已存在20。对于舞蹈来说,最重要的是人体动作,或者说肢体语言的表现。口头语言具有逻辑性和连贯性,肢体语言亦然,松散无序的日常动作并不能构成舞蹈作品的要素,时间空间上的无缝衔接与一招一式的合理搭配,才有可能最终展现完美的

15、艺术品。“身体动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表达作品的需要”21,现代舞的舞蹈语汇最大限度解放了舞者的身体,肢体语言也得以更自由地表达舞蹈创编者的意想。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一员,茶文化往往需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才得以表现出来,这种以茶文化为内容的艺术形式即“茶事艺文”22,如唐代与茶事相关的诗词,宋代与茶事相关的绘画书法,以及现当代形式多样的茶事艺文表现手法舞蹈即是其中一种。以广西东南民间采茶舞为例,它以反映人们采茶劳动过程为主要内容,舞蹈内容主要为采茶过程的表现或与采茶相关的生产生活的表现,其动作有模拟采茶劳动中的正采、倒采、蹲采以及盘茶、送茶等体态,特点是节奏轻快、幽默风趣,有着强烈的劳动气息23。舞蹈

16、中的基本队形,也可以称之为舞蹈构图,它是舞蹈编导在塑造舞蹈形象、表现主题思想和交代环境情节的重要手段之一,由舞者的舞姿和变换的路线所形成的各种队形,呈现出舞蹈在时空中的动态结构,也表达着作品某一片段的情感倾向24。茶艺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术,往往也包含有关于茶的一系列活动衍生出的文学艺术,如茶歌、茶舞、茶戏。乳花在宋代颇多俗名雅称,曰云、云脚、花、乳、玉花、琼花、雪贩花,或依茶经称枣花25。茶道主要是由社会名流、文人骚客、商贾官吏、佛道人士等人所提倡,他们认为当事物已达到至精至美的极致境界时,“道”自然便显现出来。斗茶体现着宋代的茶道精神,“清、寂、廉、美、静、俭、洁”等侧重个人的修身养性、

17、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而“和、敬、融、理、伦、性”等则要求和诚处世与敬人爱民,斗茶尽管以“斗”字当先,却处处体现道德观念和和谐精神26。舞蹈中的动与静,主要通过演员的速度与节奏快慢变化来体现。从“很慢”到“中等”再到“很快”,舞者在某段时间内运动速度的起伏,与一个舞蹈片段所体现的跌宕曲折息息相关,如果速度变化不够明显,很容易使得舞蹈情节枯燥无味、平淡无奇。而“节奏”是由音乐当中的基础单位“小节”赋予,以二拍子和三拍子最为常见,通过强弱节拍的交替,掌控着动作的脉搏。编舞的动机和追求的效果,直接影响作品当中动与静的比例分配。运用中国古典舞的水袖与现代舞肢体语汇相结合,旧作茗境运用了独臂水袖,以现代舞

18、的舞蹈肢体形式,结合古典风的音乐进行演绎。新作斗茶欲回归古典风,借用茗境中所融合的“太极”肢体元素,加入古典舞舞姿元素进行创作。选择水袖,是因为袖舞是我国古典舞中一种重要的舞蹈形式,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独立存在的袖舞如今已不可见,但作为戏曲表演的辅助手段,水袖是其表演程式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正所谓“长袖善舞”,动作的丰盈和情绪的起伏,很多时候需要依靠水袖的舞动来表现。袖,是演员用以舞蹈表演的一种服饰化舞蹈道具,兼具服饰功能和道具属性;袖舞,则是以袖作为道具的舞蹈,属于中国古典舞范畴,与戏曲水袖不同,袖舞提炼了戏曲中有关“袖”的部分,再将之放置于古典舞的语汇环境当中27。指、腕、肘、肩的协调配合

19、,手脚、肩胯、臂腿的互动统一,通过融合身体运动与袖技语言,水袖在表演人物的情感方面强烈而鲜明。斗茶品以茶“新”为贵,斗茶用水以“活”为上。一斗汤色,二斗水痕。编舞工作在于通过合理编排和融会贯通,使观者感受到作品的主题基调,正所谓“上善若水”,水的包容与平静的特性跟舞蹈中的圆形与弧形的形式有相通交融之处,恰恰正是透过这一形式,水质的“活”跃然纸上。旧作茗境已经在队形上将茶在水中的动态形象有过较为传神的尝试,新作斗茶将在此基础上加入新的灵感,运用古典舞中的跳跃舞姿,穿插在跑位中,让队形的变化显得不死板,更有茶叶在水中漂浮时“游”中带“跃”的感觉。斗茶令,即古人在斗茶时行茶令。行茶令所举故事及吟诗作

20、赋,皆与茶有关。茶令如同酒令,用以助兴增趣。旧做茗境中,因为以拟物为主题,因此演员们都是以“茶叶”形象演绎,并无将所谓的“茶令”编入作品中,也因此,在新作斗茶中成为一个创作的突破点。新作品会运用道具(方桌),将茶人进行心理的细化,将“斗茶令”这一活动以表演性的舞姿展现出来,将生活的事物艺术化,也将茶道穿插入肢体语言的演绎中。茶百戏,又称汤戏或分茶,是宋代流行的一种茶道。即将煮好的茶,注入茶碗中的技巧。在宋代,茶百戏可不是寻常的品茗喝茶,有人把茶百戏与琴、棋、书并列,是士大夫们喜爱与崇尚的一种文化活动。宋人杨万里咏茶百戏曰:“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茶百戏,能使茶汤汤花瞬间显示瑰丽多变的

21、景象。若山水云雾,状花鸟鱼虫,如一幅幅水墨图画,这需要较高的沏茶技艺。宋代文人苏轼、杨万里、陆游和元代关汉卿均在他们的诗词中对“分茶”这项技艺有所提及。旧作茗境无法将古时候这一茶会游戏以茶叶本身的形象演绎,因此斗茶将会在茶人(两个男生)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及茶叶动态的演绎(女生群舞)进行精细的设计,让其形成美妙不失趣味的意境。一般而言,西方艺术偏重于再现事物客观形态,着重塑造艺术典型,而我国的古代文学艺术中,表现主体对客体的内心感受和情感活动的表现性艺术比较繁荣,强调意境的创造,在这一领域的研讨也比较发达,可以说,“境界说”是我国在长期艺术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一直保有的文艺理论成果28。较之于其他艺术

22、形式,舞蹈通过一维时间推进与人体空间运动,来创造形象和抒发感情,其情绪渲染更加强烈,形态样式也更为丰富,形象化的表演和虚拟场景的模拟,不仅为观者带来美的感受,更是在无形中营造了舞蹈意境。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是舞蹈动作与舞台美术等外在形式美与舞蹈题材与舞蹈情节等内在形式美高度统一的有机结合体。我们不仅期待斗茶能够给予观者审美上的视觉享受,而且期待这部作品能够通过生动形象的舞蹈形态去打动人,引发观者与舞者的情感共鸣,进而体会中华茶的文化内涵。如果说旧作茗境是一首茶诗,那么斗茶将会是一首茶歌,更为有血有肉地传递中华茶之道,“以人为本”代替“借物言志”。【相关文献】12014 年全国春茶产销形势分析报告

23、J.中国茶叶,2014(06):20-23.2杨江帆,李闽榕:中国茶产业发展报告(201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3赖丹:从茶文化看赣南采茶舞蹈的形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3(06):98-101.4孙洪升:唐宋茶业经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5,129.5隆培萌,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修订版)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57-58.6刘青弋:西方现代舞史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1-15.7刘青弋:现代舞蹈的身体语言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5.8于平:从奔月到青春祭舒巧大型舞剧艺术创作感思J.艺术百家,2012

24、(03):11-20.9夏静:探析现代舞动作构成中的表意特征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1(03):152-157.10张斌:中国古典舞爱莲说的意蕴之美J.时代文学,2010(02):162-163.11卡琳娜伐纳:舞蹈创编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7.12隆培萌,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修订版)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130-131.13卡琳娜伐纳:舞蹈创编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1.14刘青弋:现代舞蹈的身体语言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1.15卡琳娜伐纳:舞蹈创编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22.16江口隆

25、哉:舞蹈创作法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109.17金秋:舞蹈编导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31-132.18金秋:舞蹈编导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 006:151.19邵未秋:中国古典袖舞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2.20江口隆哉:舞蹈创作法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4-6.21余粟力:从舞蹈语汇的变化看中国现代舞的发展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3(03):58-60.22于良子:翰墨茗香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3:8.23谢莉:桂东南民间采茶舞的艺术特色与传承研究J.大舞台,2013(12):79-80.24金秋:舞蹈编导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34.25扬之水:两宋茶诗与茶事J.文学遗产,2003(2):69-80.26王燕:宋代斗茶的民俗学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27邵未秋:中国古典袖舞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6-7.28隆培萌,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修订版)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13,171.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