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教学课件:尿生成

上传人:努力****83 文档编号:193011431 上传时间:2023-03-07 格式:PPT 页数:113 大小:3.08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生理学教学课件:尿生成_第1页
第1页 / 共113页
生理学教学课件:尿生成_第2页
第2页 / 共113页
生理学教学课件:尿生成_第3页
第3页 / 共113页
资源描述:

《生理学教学课件:尿生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教学课件:尿生成(11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总 结 尿的生成与排出尿的生成与排出 第一节第一节 肾脏的功能解剖肾脏的功能解剖 和肾血流量和肾血流量 一一 肾单位和集合管肾单位和集合管(一)肾单位(一)肾单位(nephron)(nephron)1 1 概念:单独完成泌尿功能的基本单位概念:单独完成泌尿功能的基本单位(肾结构和基本功能单位)(肾结构和基本功能单位)2 2 构成:构成:肾小球肾小球(滤过膜滤过膜)肾小体肾小体 肾小囊肾小囊 近曲小管(重吸收)近曲小管(重吸收)近端小管近端小管 肾单位肾单位 髓袢降支粗段髓袢降支粗段 肾小管肾小管 髓袢髓袢 髓袢降支细段髓袢降支细段 髓袢细段髓袢细段 髓袢升支细段髓袢升支细段 髓袢升支粗段髓袢升

2、支粗段 远端小管远端小管 远曲小管远曲小管 集合管集合管Cortical and Juxtamedullary nephron(二)肾单位类型(二)肾单位类型 皮质肾单位皮质肾单位 近髓肾单位近髓肾单位 部位部位 肾皮质部中层和外层肾皮质部中层和外层 肾皮质部内层肾皮质部内层 数量数量 多,多,85-90%85-90%少少10-15%10-15%肾小球体积肾小球体积 小小 大大 入球出球直径比入球出球直径比 2 2:1 11 1:1 1 出球的去向出球的去向 管周毛细血管网管周毛细血管网 管周毛细血管网管周毛细血管网 U U型直小血管型直小血管 髓袢髓袢 不发达,短不发达,短 发达,长发达,长

3、 功能功能 尿生成;分泌肾素尿生成;分泌肾素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尿液的浓缩和稀释(三)球旁器(又叫近球小体)(三)球旁器(又叫近球小体)(juxtaglomerular apparatus)(juxtaglomerular apparatus)1 1 概念:入球小动脉和远曲小管特殊分概念:入球小动脉和远曲小管特殊分化成的颗粒细胞、致密斑和球外系膜细化成的颗粒细胞、致密斑和球外系膜细胞构成,感受小管液钠的变化并释放肾胞构成,感受小管液钠的变化并释放肾素的结构。素的结构。细胞细胞 来源来源 功能功能 球旁球旁 入球小动脉中层膜入球小动脉中层膜 合成储存和释放肾素合成储存和释放肾素 细胞细胞 平滑肌细

4、胞特异分平滑肌细胞特异分 化的肌上皮样细胞。化的肌上皮样细胞。致密致密 远曲小管起始段上远曲小管起始段上 感受小管液中钠的变化感受小管液中钠的变化 斑斑 皮细胞与入球小动皮细胞与入球小动 脉接触后变成高柱脉接触后变成高柱 状斑形隆起。状斑形隆起。系膜系膜 位于入球和出球小位于入球和出球小 功能不明(吞噬作用)功能不明(吞噬作用)细胞细胞 动脉之间,来源不明。动脉之间,来源不明。(四)肾脏的血液供应及特点(四)肾脏的血液供应及特点 血液供应:血液供应:特点:特点:1 1 血供丰富且分布不均匀。血供丰富且分布不均匀。(1 1)丰富:)丰富:1200ml/min1200ml/min,心输出量的,心输

5、出量的1/4-1/51/4-1/5。(2 2)不均匀:)不均匀:皮质:皮质:94%94%(尿生成)(尿生成)外髓:外髓:5-6%5-6%(尿浓缩)(尿浓缩)内髓:小于内髓:小于1%1%2 2 两套毛细血管网两套毛细血管网(1 1)肾小球毛细血管网(高压床,)肾小球毛细血管网(高压床,60-65mmHg60-65mmHg)成因:腹主动脉分出。成因:腹主动脉分出。入球和出球直径比入球和出球直径比2 2:1 1。作用:超滤过。作用:超滤过。(2 2)球后毛细血管网(管周毛细血管网)球后毛细血管网(管周毛细血管网)(低压床,(低压床,13mmHg13mmHg)成因:肾小球滤出。成因:肾小球滤出。作用:

6、选择性重吸收。作用:选择性重吸收。(五)肾血流量的调节(五)肾血流量的调节 自身调节:没有外来神经和体液因素自身调节:没有外来神经和体液因素影响时影响时,当肾动脉灌注压在当肾动脉灌注压在8080180mmHg180mmHg范围内变动时,肾血流量仍保持相对恒范围内变动时,肾血流量仍保持相对恒定定(一般指皮质肾单位,又叫皮质肾血流量的自身调(一般指皮质肾单位,又叫皮质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节)。生理意义:血压波动,但肾血流量保持生理意义:血压波动,但肾血流量保持相对稳定。相对稳定。例子:例子:血压血压 原尿原尿 重吸收重吸收 终尿终尿 (mmHg)(L/d)(L/d)(L/d)(mmHg)(L/d)

7、(L/d)(L/d)正常时正常时 100 180 178.5 1.5100 180 178.5 1.5 无自身调节无自身调节 125 225 178.5 45.5 125 225 178.5 45.5 有自身调节有自身调节 80-180 180 178.5 1.580-180 180 178.5 1.5 2 2 神经调节神经调节(1 1)神经:交感神经。)神经:交感神经。(2 2)分布:)分布:入球和出球小动脉平滑肌;入球和出球小动脉平滑肌;肾小管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球旁细胞。球旁细胞。(3 3)作用:调节肾血流量、肾小管重吸收和)作用:调节肾血流量、肾小管重吸收和肾素分泌。肾素分泌。生

8、理情况下,主要是自身调节;应激时生理情况下,主要是自身调节;应激时主要通过交感主要通过交感,以适应血液重分配。以适应血液重分配。3 3 体液调节:体液调节:减少肾血流量减少肾血流量:E:E、NENE、Ang-IIAng-II、ADHADH、内、内皮素等。皮素等。增多肾血流量增多肾血流量:PGs:PGs、NONO等。等。第二节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尿生成:尿生成:(1 1)肾小球滤过)肾小球滤过 (2 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3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1 1 肾小球的滤过(超滤过)肾小球的滤过(超滤过)()概念:()概

9、念:()动力:有效滤过压。()动力:有效滤过压。()特点:()特点:非常高的滤过率。非常高的滤过率。选择性滤过(机械屏障、电荷屏障)选择性滤过(机械屏障、电荷屏障)2 2 肾 小 球 滤 过 率(肾 小 球 滤 过 率(g l o m e r u l a r g l o m e r u l a r filtration rate,GFRfiltration rate,GFR):单位时间内):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原尿量(两肾生成的原尿量(125ml/min125ml/min)。)。3 3 肾血浆流量:单位时间内,流过两肾肾血浆流量:单位时间内,流过两肾的血浆量(的血浆量(660ml/min660

10、ml/min)。)。(肾血流量肾血流量1200ml/min,RBC1200ml/min,RBC比容比容4545)。4 4 滤过分数(滤过分数(fildtration fractionfildtration fraction):):肾小球滤过率与每分种肾血浆流量的比肾小球滤过率与每分种肾血浆流量的比率(率(19%19%)。)。(一)滤过膜及其通透性(一)滤过膜及其通透性 构成:构成: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基膜层。基膜层。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层。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层。足细胞目前是一个研究热点药理系 易凡 教授 面积:面积:1.5 m1.5 m2 2 作用:选择性滤过。作

11、用:选择性滤过。机械屏障。机械屏障。MW 5500 DaMW 80000 DaMW 80000 Da 5500 Da MW 80000 Da5500 Da MW 80000 Da 化学屏障(唾液蛋白)。化学屏障(唾液蛋白)。ConstituentMol.Wt.FilterationratioUrea601.00Glucose1801.00Inulin5,5001.00Myoglobin17,0000.75Hemoglobin64,0000.03Serum albumin69,0000.01Filterablility of plasma constituents vs.waterStanton

12、 BA&Koeppen BM:The Kidney in Physiology,Ed.Berne&Levy,Mosby,19982934Dextran filterability(二)有 效 滤 过 压(二)有 效 滤 过 压(e f f e c t i v e e f f e c t i v e filtration pressurefiltration pressure):存在于肾小):存在于肾小球毛细血管与肾小囊腔之间、促进血浆球毛细血管与肾小囊腔之间、促进血浆成分滤过到肾小囊腔的压力差。成分滤过到肾小囊腔的压力差。计算: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计算: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血浆胶体渗透

13、压透压+囊内压)。囊内压)。例子例子 肾小球毛细肾小球毛细 血浆胶体血浆胶体 囊内压囊内压 有效有效 血管压血管压 渗透压渗透压 滤过压滤过压 (mmHg)(mmHg)(mmHg)(mmHg)(mmHg)(mmHg)(mmHg)(mmHg)入球入球 45 25 10 1045 25 10 10 出球出球 45 35 10 045 35 10 0 滤过平衡(滤过平衡(filtration equilibriumfiltration equilibrium):):当有效滤过压降为当有效滤过压降为0 0时,滤过停止。时,滤过停止。(三三)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1 1 滤过膜滤过膜

14、(1 1)通透性。)通透性。(2 2)面积。)面积。2 2 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1 1)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80-180mmHg,80-180mmHg,无明显改变;无明显改变;80mmHg80mmHg时时,减少(少尿)。减少(少尿)。40-50mmHg 99.9Sodium (meq/day)25,560 25,410 150 99.4Chloride (meq/day)19,440 19,260 180 99.1Water (l/day)169 167.5 1.5 99.1Urea (g/day)48 24 24 50Creatinine (g/day)1.8 0 1.

15、8 0 一一 转运方式:转运方式:1 1 重吸收重吸收(reabsoption)(reabsoption):从肾小管转:从肾小管转运入血,如:葡萄糖、氨基酸等。运入血,如:葡萄糖、氨基酸等。2 2 分泌:上皮细胞的代谢废物或血液中分泌:上皮细胞的代谢废物或血液中的物质入肾小管腔,如:的物质入肾小管腔,如:H H+、K K+、NHNH3 3等。等。3 3 转运机制转运机制()被动转运()被动转运 简单扩散:如简单扩散:如COCO2 2,NHNH3 3。易化扩散:如水、易化扩散:如水、NaNa+、ClCl-()原发性主动转运()原发性主动转运:如如NaNa+。()继发性主动转运:如葡萄糖。()继发

16、性主动转运:如葡萄糖。Primary Active Transport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Na+glucoseNa+H+out inout in co-transport counter-transport (symport)(antiport)Co-transporters will move one moiety,e.g.glucose,in the same direction as the Na+.Counter-transporters will move one moiety,e.g.H+,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 to t

17、he Na+.TubularlumenTubular CellInterstitialFluidTubularlumenTubular CellInterstitialFluidTwo pathways of the absorption:LumenPlasmaCellsTranscellular PathwayParacellular transport 二二 肾小管各段的转运功能肾小管各段的转运功能 1 1 近端小管:近端小管:重吸收(最主要部位)重吸收(最主要部位)特点:量大特点:量大 种类多种类多 定比重吸收定比重吸收 必然性重吸收必然性重吸收 等渗重吸收等渗重吸收 分泌:分泌:H H

18、+、SOSO4 4 2-2-、酚红、青霉素等。、酚红、青霉素等。2 Na2 Na+、ClCl-、H H2 2O O的重吸收的重吸收(1 1)NaNa+和和ClCl-重吸收重吸收 近端小管:约近端小管:约6565-70-70。髓袢:髓袢:20%,20%,远端小管和集合管:约远端小管和集合管:约1212 。(2 2)近端肾小管前半段:)近端肾小管前半段:NaNa+主动重吸收,同时与主动重吸收,同时与H H+的分泌、的分泌、葡萄糖、氨基酸、葡萄糖、氨基酸、HCOHCO3 3及少量的及少量的 ClCl-重吸收相耦联。重吸收相耦联。过程:过程:1 1 基底膜基底膜NaNa+泵泵-胞内胞内NaNa+浓度和

19、电位下降。浓度和电位下降。2 2 小管液中小管液中NaNa+与葡萄糖或氨基酸主动转运。与葡萄糖或氨基酸主动转运。3 3 小管液中的小管液中的NaNa+和胞内的和胞内的H H+主动转运。主动转运。4 4 进入细胞的进入细胞的NaNa+又通过又通过NaNa+泵出胞,周而复始。泵出胞,周而复始。5 5 入胞的葡萄糖和氨基酸易化扩散出胞入胞的葡萄糖和氨基酸易化扩散出胞并入血。并入血。6 6 细胞间隙细胞间隙NaNa+增多,渗透压增大,水重增多,渗透压增大,水重吸收。吸收。7 Na7 Na+和水通过基膜入血。和水通过基膜入血。8 8 少量水从紧密连接处返回小管液。少量水从紧密连接处返回小管液。(2 2)

20、近端小管后半段)近端小管后半段 NaNa+主要与主要与ClCl-一起被重吸收。一起被重吸收。途径:途径:细胞旁路途径(被动转运,细胞旁路途径(被动转运,1/31/3)。)。跨上皮细胞途径(主动转运,跨上皮细胞途径(主动转运,2/32/3)。)。过程:过程:1 1 前半段水、前半段水、HCOHCO3 3-重吸收多于重吸收多于ClCl-。2 2 到达后半段的小管液到达后半段的小管液ClCl-比间质高比间质高20-20-40%40%。3 Cl3 Cl-经细胞旁路扩散入间隙(生电性)。经细胞旁路扩散入间隙(生电性)。4 4 小管液电位变高(管腔内正电荷小管液电位变高(管腔内正电荷,管腔管腔外负电荷)。

21、外负电荷)。5 Na5 Na+顺电位梯度也通过细胞旁路被动重顺电位梯度也通过细胞旁路被动重吸收。吸收。注意注意 1 Na1 Na+既有跨上皮细胞途径的主动重吸收既有跨上皮细胞途径的主动重吸收(2/32/3),又有细胞旁路途径的被动重吸),又有细胞旁路途径的被动重吸收(收(1/31/3)。)。2 2 葡萄糖、氨基酸在近端小管前半段几葡萄糖、氨基酸在近端小管前半段几乎都被吸收。乎都被吸收。3 3 水的重吸收主要靠渗透压被动重吸收水的重吸收主要靠渗透压被动重吸收(细胞旁路和跨上皮细胞两途径)。(细胞旁路和跨上皮细胞两途径)。4 4 前半段:前半段:NaNa+的重吸收主动的重吸收主动,HCO,HCO3

22、 3、ClCl、水的重吸收被动;后半段:、水的重吸收被动;后半段:1/31/3的的NaNa+重吸收都被动,重吸收都被动,ClCl的重吸收主要被的重吸收主要被动。动。5 5 近端小管中,水伴随着溶质的重吸收近端小管中,水伴随着溶质的重吸收吸收吸收,因此因此,是等渗重吸收。是等渗重吸收。2 HCO2 HCO3 3-的重吸收(与的重吸收(与H H+的分泌耦联)。的分泌耦联)。几乎几乎100%100%重吸收(重吸收(80%80%在近段小管,在近段小管,1515在髓袢在髓袢升支粗段,其余在远曲和集合管)。升支粗段,其余在远曲和集合管)。近段小管过程:近段小管过程:1 Na1 Na+-H-H+交换使交换使

23、NaNa+入胞,入胞,H H+出胞。出胞。2 H2 H+与原尿中与原尿中HCOHCO3 3-生成生成H H2 2COCO3 3和和COCO2 2。3 CO3 CO2 2入胞。入胞。4 4 重新生成重新生成H H2 2COCO3 3和和HCOHCO3 3-。5 HCO5 HCO3 3-与其它离子联合转运(大部与其它离子联合转运(大部1Na1Na+-3HCO-3HCO3 3-同向转运,少部同向转运,少部1Cl1Cl-1HCO-1HCO3 3-反向转运)反向转运).髓袢升支粗段 过程与近段小管几乎一样。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闰细胞分泌H+时胞内生成的HCOHCO3 3-以1Cl-1HCOHCO3 3-方

24、式转运入组织间隙。方式转运入组织间隙。3 K3 K+的重吸收的重吸收 近曲小管:大部分(近曲小管:大部分(67%67%);逆浓度和电位梯);逆浓度和电位梯度的主动转运。度的主动转运。机制:未明。机制:未明。髓袢:小部分(髓袢:小部分(20%20%););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K K+。Potassium reabsorption and secretion 4 4 葡萄糖和氨基酸的重吸收葡萄糖和氨基酸的重吸收 葡萄糖和氨基酸全部重吸收。葡萄糖和氨基酸全部重吸收。部位:近端小管(尤其前半段)。部位:近端小管(尤其前半段)。过程:继发性主动转运。过程:继发性主动转运。肾糖阈肾

25、糖阈(renal threshold for glucose)(renal threshold for glucose):不出现尿糖的最高血糖浓度(或出现尿不出现尿糖的最高血糖浓度(或出现尿糖的最低血糖浓度),正常值糖的最低血糖浓度),正常值160-160-180mg%180mg%。肾葡萄糖重吸收极限量:全部肾小管对葡萄糖肾葡萄糖重吸收极限量:全部肾小管对葡萄糖重吸收均达极限所需的最低血糖浓度,正常值:重吸收均达极限所需的最低血糖浓度,正常值:男性男性375mg%375mg%;女性;女性 300mg%300mg%。5 5 水的重吸收水的重吸收 近端小管:近端小管:67%67%,等渗性重吸收。,

26、等渗性重吸收。髓袢:髓袢:20%20%;远曲小管和集合管:远曲小管和集合管:12%12%,受,受ADHADH的调节(调节的调节(调节性重吸收)。性重吸收)。方式:被动重吸收(渗透作用)。方式:被动重吸收(渗透作用)。(二)髓袢中的物质转运(二)髓袢中的物质转运 量:量:20%20%的的NaNa+、ClCl-、K K+和水。和水。部位:全程,特别是升支粗段。部位:全程,特别是升支粗段。机制:机制:1Na1Na+:2Cl:2Cl:1K:1K+同向转运。同向转运。意义:与尿的浓缩、稀释密切相关。意义:与尿的浓缩、稀释密切相关。临床:速尿。临床:速尿。(三)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三)远曲小管和集

27、合管的物质转运 量:量:NaNa+、ClCl-占占12%12%,水占,水占15%15%,分泌分泌H H+、K K+、NHNH3 3。此处既有此处既有K K+的重吸收,也有的重吸收,也有K K+的分泌。其重吸收和分泌的分泌。其重吸收和分泌的速率可受多种因素干扰而改变。的速率可受多种因素干扰而改变。1 1 远曲小管初段:远曲小管初段:(继发性主动转(继发性主动转运)。运)。机制:机制:NaNa+与与ClCl同向转运体。同向转运体。临床:噻嗪类利临床:噻嗪类利尿剂。尿剂。2 2 远曲小管后半远曲小管后半段和集合管(易段和集合管(易化扩散)化扩散)主细胞:重吸收主细胞:重吸收水和水和NaNa+,分泌,

28、分泌K K+(保钠排钾,受(保钠排钾,受ADHADH、AldAld调节)。调节)。闰细胞:泌闰细胞:泌H H+。NHNH3 3 的分泌的分泌Overview of Urine Formation*总结总结*H H+的分泌:的分泌:(1 1)近端小管和髓袢升支粗段:)近端小管和髓袢升支粗段:NaNa+-H-H+转运转运体。体。(2 2)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闰细胞:)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闰细胞:H H+泵(泵(H H+-ATPase-ATPase););H H+-K-K+-ATPase-ATPase反向转运。反向转运。*2 K2 K+的分泌的分泌 终尿中的终尿中的K K+主要由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主要由

29、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泌。机制是易化扩散,通过机制是易化扩散,通过K K+通道。通道。*3 NH3 NH3 3的分泌的分泌 由谷氨酰胺脱氨基生成,脂溶性强,在由谷氨酰胺脱氨基生成,脂溶性强,在小管内与小管内与H H+结合生成结合生成NHNH4 4+。同时促进同时促进HCOHCO3 3-的重吸收。的重吸收。第四节第四节尿液的浓缩和稀释尿液的浓缩和稀释第五节第五节尿生成的调节尿生成的调节 滤过水平的调节。滤过水平的调节。小管重吸收和分泌水平的调节小管重吸收和分泌水平的调节 一一 肾小球滤过水平的调节肾小球滤过水平的调节 1 1 滤过膜滤过膜 通透性通透性 滤过面积滤过面积 2 2 有效滤过压有效滤

30、过压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囊内压囊内压 3 3 肾血浆流量肾血浆流量 二二 重吸收和分泌水平的调节重吸收和分泌水平的调节(一)肾内自身调节(一)肾内自身调节 1 1 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渗透性利尿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渗透性利尿(osmotic diuresisosmotic diuresis):小管液溶质浓:小管液溶质浓度增大,渗透压升高,进而阻碍小管对度增大,渗透压升高,进而阻碍小管对水、水、NaClNaCl等物质的重吸收,尿量增多。等物质的重吸收,尿量增多。临床:糖尿病;颅内高压临床:糖尿病;颅内高压 球球-管平衡(管平衡(glomerulo-t

31、ubular balanceglomerulo-tubular balance)(1 1)概念:在肾血流量恒定的条件下,无论)概念:在肾血流量恒定的条件下,无论肾小球滤过率增多或减少肾小球滤过率增多或减少,近端小管对原尿中近端小管对原尿中溶质和水的重吸收率始终保持在溶质和水的重吸收率始终保持在6565-70-70(又叫定比重吸收(又叫定比重吸收costant fraction costant fraction reabsorptionreabsorption)。)。(2 2)生理意义:保证终尿的量不随肾小球滤)生理意义:保证终尿的量不随肾小球滤过率的变化而发生较大波动。过率的变化而发生较大波动

32、。肾小球肾小球 近端小管近端小管 流到远段流到远段 滤过率滤过率 最终增加最终增加 滤过率滤过率 重吸收重吸收 小管的量小管的量 增加增加 ml/min ml/min ml/min ml/min ml/minml/min ml/min ml/min ml/min ml/min 125 87.5 37.5 0 0125 87.5 37.5 0 0 150 105 45 25 +7.5 150 105 45 25 +7.5 100 70 30 -25 -7.5 100 70 30 -25 -7.5 机制:机制:前提:生理情况前提:生理情况下(肾血流量不下(肾血流量不变)。变)。滤过率增加滤过率增加

33、-管管周毛细血管网内周毛细血管网内血压下降且胶渗血压下降且胶渗压增加压增加-组织间组织间液进入毛细血管液进入毛细血管速度加快速度加快-静水静水压下降压下降-Na-Na+和水和水重吸收加快。反重吸收加快。反之亦然。之亦然。(二)神经调节(二)神经调节-肾交感神经肾交感神经(1 1)入球和出球小动脉平滑肌均收缩()入球和出球小动脉平滑肌均收缩(),),且入球小动脉更甚且入球小动脉更甚,导致滤过率降低。导致滤过率降低。(2 2)球旁细胞分泌肾素()球旁细胞分泌肾素()-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醛固酮系统,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Na+、水重、水重吸收增加。吸收增加。*(3 3)

34、作用于肾小管)作用于肾小管,增加近端小管和髓袢对增加近端小管和髓袢对NaNa+、水的重吸收(、水的重吸收()。)。注意:应急时才发挥作用。注意:应急时才发挥作用。(三三)体液调节体液调节 1 1 抗 利 尿 激 素抗 利 尿 激 素(a n t i d i u r e t i c(a n t i d i u r e t i c hormone,ADH)hormone,ADH)Secretion of ADHIncreased osmolarityADHPost.PituitaryUrge to drinkSTIMULUScAMP+()作用:()作用:加压:血管平滑肌收缩(加压:血管平滑肌收缩(

35、V V1 1-R-R)。)。抗利尿:作用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抗利尿:作用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V(V2 2-R)R)。(4 4)释放的调节)释放的调节 A A 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升高 下丘脑视上核及附下丘脑视上核及附近 渗 透 压 感 受 器近 渗 透 压 感 受 器(osmoreceptor)(osmoreceptor)。补 充;水 利 尿补 充;水 利 尿(water diuresiswater diuresis)B B 循环血量变化循环血量变化 左心房和胸腔大静脉处容量感受器左心房和胸腔大静脉处容量感受器-迷迷走走-中枢中枢-抑制抑制ADHADH的合成和释放。的合成和释放。C

36、C 血压变化血压变化 压力感受器压力感受器反射反射-抑制抑制ADHADH的合成和分的合成和分泌。泌。D D 其它因素:如低血糖、缺其它因素:如低血糖、缺O O2 2、紧张、紧张、激动、剧痛等,激动、剧痛等,ADHADH释放增加。释放增加。Facultative water reabsorption 肾素肾素-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醛固酮系统 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system,RAAsRAAs()肾素()肾素 来源:近球细胞。来源:近球细胞。本质:蛋白水解酶。分泌:a肾动脉血

37、流量减少-球旁器 入球小动脉牵张感受器。b血Na+下降 c肾交感兴奋-NE-颗粒细胞受体 d交感兴奋-肾上腺髓质-E和NE-颗粒细胞受体。作用:血浆血管紧张原(肝脏合成)肾素 血管紧张素I(10肽)肺和组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血管紧张素(8肽)血管紧张素酶A 血管紧张素(7肽)Ang II的作用:广泛 1)全身小动脉收缩-BP增加 收缩静脉-回心血量增加 2)肾上腺皮质-释放Ald-血容量增加。3)促进交感缩血管纤维末稍释放NE。4)作用于脑内-交感缩血管活动加强。产生渴觉-饮水。视上核室旁核-ADH 垂体-ACTH释放增加 抑制压力感受性反射 ang:(1)缩血管:Ang的1020%;(2)促

38、进醛固酮作用较强。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IIII对尿生成的调节对尿生成的调节 A A 强烈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强烈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AldAld的的 合成和分泌。合成和分泌。B B 强烈收缩血管强烈收缩血管-肾血流量下降肾血流量下降-滤过滤过 率下降。率下降。C C 刺激刺激ADHADH的释放。的释放。(3 3)醛固酮()醛固酮(aldosteronealdosterone)A A 部位: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部位: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B B 效应: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主细胞主动重效应: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主细胞主动重吸收吸收NaNa+和分泌和分泌K K+,同时促进,同时促进ClCl和水重吸收和水重吸收(保(保NaNa+、排、排K K+、保水)、保水),增加血容量。增加血容量。C C 分泌的调节分泌的调节 肾素肾素-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醛固酮系统。血血NaNa+降低和降低和/或血或血K K+升高。升高。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