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入渗率的定义、性质及应用

上传人:d**** 文档编号:192985478 上传时间:2023-03-07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9.3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土壤入渗率的定义、性质及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土壤入渗率的定义、性质及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土壤入渗率的定义、性质及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资源描述:

《土壤入渗率的定义、性质及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入渗率的定义、性质及应用(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土壤入渗率的定义、性质及应用1、前言土壤入渗率,又称土壤入渗速率或土壤渗透速率,是指单位时间 内地表单位面积土壤的入渗水量。入渗率与入渗过程有关。土壤入渗 率在初期非常大,这时的入渗率称为最初入渗率,简称初渗率。又继 随降雨的延续和增加,入渗率由大变小,最后保持一定的稳定值,此 值称为最后入渗率或稳渗率,可用以表征土壤的渗透特性。这是因为 由于降水的继续,而使得土壤中大小孔隙均被填满,而无法继续使土 壤中的水保持快速的流动。2、定义(1)土壤入渗土壤入渗是降雨、灌溉等水分经山地表进人土壤,在重力势、基 质势等作用下运移、存储变为土壤水的动态过程,是地表水与地下水 相互转化、消耗过程的重要环节,

2、也是影响坡面产汇流的重要因素。 土壤对水的入渗能力,简称入渗能力。(2)土壤入渗率土壤入渗率是土壤入渗能力的定量表示,它是指在土面上保持有 在大气压下的水层、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土壤的水量。3、性质(1)量纲壤入渗率的量纲是Ls/L2T= LT-1,如毫米/秒,毫米或厘米/分、厘 米/时、厘米/日等。(2)常用指标在土壤水工作中,为说明和研究土攘的入渗过程,常使用三个指 标:最初入渗率、最后入渗率以及入海开始后经单位时间的入渗率。1)最初入渗率指入渗开始时较短时间内的入渗率。在一定的土壤和供水一定的 情况下,它主要是由温润程度决定的,如果开始入渗的土壤较为湿润, 在湿润前锋的吸力梯度小,最初

3、入渗速率较低,随后渗吸速率降低也 比较缓慢。如开始渗吸时土壤干燥,吸力梯皮大,最初入渗率较高, 以后随时间延长人渗率降低得也快,但无论开始时土壤的干湿情况如 何,最后都降低到相闸的最后入渗度。2)最后入渗率这是指随着时间进展而变成为稳定和较固定的入渗率,(实际上 与土壤的饱和导水率相等或接近,视水头而定)。显然它的数值是由 土壤性质决定的。主要取决于土壤的孔隙状况,与质地、结构、土壤 有无裂缝、表土有无紧实结壳等有密切关系。一般土壤达到最后渗透 速率所需时间不过2-3个小时。3)入渗开始后经单位时间的入渗率通常取入渗开始后一小时的入渗率。它也常作为土壤入渗能力的 指标,如大于500毫米/小时者

4、是入渗过强的土壤,易发生淋溶作用, 500-100毫米/小时之间是入渗良好的;100-70毫米/小时是中等的; 70-30毫米/小时是入渗性弱的;小于30毫米/小时是入渗不良的土壤。 显然,最初土壤的干湿程度对这个数值有极大的影响,因而它也只有 至* ?/ 参考意义。(3)特征在一般常见条件下最初土壤的入渗率都较快,随着时间和入渗的进展,入掺率逐渐缓慢下来,最后降低到一个比较固定的水平。4、应用土壤人渗过程决定着降水或灌溉水进入土壤的数量。不仅关系到 对当季作物供水的数量,而且还关系到供水以后或来年作物利用的深 层水的贮量。在山区、丘陵和坡地,入渗过程还决定着地表径流和渗 入土内水分两者间的数量分配。北方农民称这个过程为收埔或蓄墒。 地表径流是引起水土流失的直接原因。因此,土壤人渗研究对于降雨 径流调控、水土保持、水资源评价管理、农田灌溉技术参数确定等具 有重要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