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焙火工艺对乌龙茶品质的影响

上传人:lis****210 文档编号:192943677 上传时间:2023-03-07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4.3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不同焙火工艺对乌龙茶品质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不同焙火工艺对乌龙茶品质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不同焙火工艺对乌龙茶品质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资源描述:

《不同焙火工艺对乌龙茶品质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同焙火工艺对乌龙茶品质的影响(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不同焙火工艺对乌龙茶品质的影响作者:苏成家来源:现代食品2018年第15期乌龙茶是我国特有的茶叶类型,也是我国主要的一种茶类。乌龙茶香气清高馥郁、滋味浓 厚鲜爽,深受消费者青睐。茶叶的灵魂是香气,对乌龙茶的品质进行评价最重要的指标是香气。 乌龙茶鲜叶品种是乌龙茶香气形成的前提,而晒青、做青、焙火等工艺使乌龙茶有新的香气物 质生成,同时原来的香气得到发展。乌龙茶全部工艺中,焙火是乌龙茶品质影响最为关键的工 序1。因此,焙火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1焙火工艺作用原理乌龙茶在焙火工艺中发生物理、化学反应,其作用原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1异构化作用茶叶经过焙火,其大多数带有青气的低沸点的物质挥发,儿茶素

2、有异构体产生,提高游离 型儿茶素和反型青叶醇的含量,所以通过焙火工艺的茶叶更加醇香。1.2脱水糖化的作用在焙火工艺中,茶叶中所含的果胶质、氨基酸及糖类等通过脱水向蜜糖香、焦糖香等香气 成分转化2。一般在低温长烘时会形成蜜糖香;另外,低温长烘对糖的焦化具有促进作用,使 麦芽糖香味产生。实际上,任何形式低温焙火对茶叶品质都有利。1.3后熟作用后熟作用指的是茶叶烘干存储,一直到品质未出现陈味之前茶叶发生的各种缓慢的变化。 后熟作用和茶叶的含水量、存储条件、茶叶所含有效化学成分变化等关系紧密。通常,茶叶的 含水量在为6%8%,在通风、干燥环境中存储,茶叶含有丰富成分,通过一段时间后熟,茶 叶的香气由火

3、功香向焦糖香转化,味道日益香醇3。1.4氧化作用茶叶中的儿茶素、醇类、醛类等发生氧化分解反应,一方面通过和氨基酸的结合形成有利 于品质的香气,另一方面有利于优化茶叶的色泽、汤色浓度和茶底等。在焙火工艺中,应该为 茶叶提供充足氧气,从而为茶叶品质提升提供保障。2不同焙火工艺分析2.1碳焙作为传统的工艺,木炭烘焙乌龙茶要求具有丰富的经验。碳焙的优势在于:因为木炭燃 烧过程中放出远红外线,对乌龙茶的作用是从内向外,具有较强的穿透力。所以,可以把乌龙 茶焙透,从而充分发挥臭青味。木炭具有独特的结构,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能够对湿度进 行自动调整,能够吸收氢化物、苯、硫化物、酚、甲醇等化学物质,起到分解异

4、物以及消除臭 味的作用。木炭在燃烧过程中释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乌龙茶所含的物质发生物理和化学反 应4。因此,碳焙乌龙茶的茶汤口感、香气等具有独特的品质,质量优于电焙,另外,碳焙乌 龙茶易于存储。碳焙的不足表现为:碳焙技术的要求比较高,不容易控制烘焙的程度,从而 导致乌龙茶的品质不稳定。碳焙要求对乌龙茶认识充分并且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基于茶 坯的不同对烘焙时间、温度进行灵活把握,稍微不当,碳焙乌龙茶就会出现焦杂味。碳焙过 程依赖于嗅觉。基于乌龙茶香气的变化对乌龙茶进行翻动,耗费时间、人力,生产效率较低, 生产成本高。碳焙过程中要求使用无烟实木炭,不容易得到。2.2 电焙现阶段,电焙是应用最

5、多的烘焙方法。其优点在于:电焙在电烘箱中进行,电烘箱属于 密闭空间,可以调控温度,设定时间,从而使烘焙的乌龙茶的质量比较稳定。电烘箱占地比 较小,容积比较大,烘焙时间短。在烘焙过程中,不需要翻动茶叶,操作非常简单,工人也不 需要随时查看,提高了生产产能,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电焙操作比较简单。 电焙过程中不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跟踪,仅需要基于要求对温度、时间进行设定。电焙的不 足在于:电焙乌龙茶的品质缺乏个性,不能达到碳焙乌龙茶的品质5。电焙加热方式为传 导加热,烘焙利用热风传导,但是乌龙茶是紧结颗粒,电焙时热量传递到乌龙茶颗粒表面,向 颗粒内部渗透比较困难,导致乌龙茶焙透困难,不易

6、存储。电焙乌龙茶在冲泡时具有浓郁的 香气,但是在喝时淡而无味,品质不高。2.3红外线焙火加工乌龙茶采用红外线焙火工艺,由于红外线能够深入乌龙茶的内部,实现了自动平衡 干燥,使乌龙茶外干内湿的问题得到解决,从而使茶叶品质得到改善。红外线焙火干燥和碳 焙相比,缩短了时间,对快速固定乌龙茶已形成的品质有利,有利于乌龙茶保持原有的风味、 色泽等。通过红外线进行烘焙使燃料废气污染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然而,其不足在于初制过 程中,茶叶的品种、造型不同,其热力学参数的差异比较大,关于其热力学参数的确定有待深 入研究。3不同焙火工艺对乌龙茶香气成分的影响3.1实验材料准确称取100 g乌龙茶,把供试乌龙茶茶样置

7、于蒸馏萃取设备中,通过100 mL的二氯甲 烷进行5 h的提取。通过无水硫酸钠进行萃取液的干燥、过滤,萃取液通过旋转蒸发仪将溶剂 挥干,称量挥发油。通过二氯甲烷溶解挥发油到2 mL,再使用气-质联用仪进行检测。根据计 算机对Wiley、NIST库进行检索对比。同时,对和乌龙茶有关的研究成果进行查阅,明确香气 成分化学归属。3.2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结果显示,电焙乌龙茶鉴定出96种挥发性物质,包括碳氢类、醛类、脂类、醇类、 酮类、酸类、杂氧类、酚类、氧化物等。碳焙乌龙茶鉴定出92种挥发性物质,包括碳氢类、 醛类、脂类、醇类、酮类、酸类、杂氧类、酚类、氧化物等。红外线烘焙乌龙茶鉴定出95种 挥发性物

8、质,包括碳氢类、醛类、脂类、醇类、酮类、酸类、杂氧类、酚类、氧化物等。从表1可以看出,碳焙乌龙茶含量较大的香气成分中,含量最高的是反式-橙花叔醇, 含量为11.781%,植物醇含量为11.115%,二氢芳樟醇含量为2.262%,香叶醇含量为2.242%等。 表1中,碳焙乌龙茶醇类成分总含量达到32.668%,其次是毗咯及氧化物,含量占1.242%。电 焙乌龙茶含量较大的香气成分中,含量最高的是反式-橙花叔醇,含量为11.671%,植物醇含 量为9.978%,二氢芳樟醇,含量为2.323%,香叶醇含量为2.221%。表1中,电焙乌龙茶醇类 总含量大约为32.238%,其次是毗咯及氧化物,含量占1

9、.777%。红外线烘焙乌龙茶含量较大的 香气成分中,含量最高的是反式-橙花叔醇,含量为33.522%,植物醇含量为10.236%,二氢芳 樟醇,含量为0.298%,香叶醇含量为2.312%。表1中,红外线烘焙乌龙茶醇类总含量大约为 52.983%,其次是此咯及氧化物,含量占3.015%。由此表明,在碳焙、电焙以及红外线烘焙工 艺下,乌龙茶具有基本相同的香气组分,在香气成分的含量方面略有差别。乌龙茶不同烘焙方 式对于乌龙茶的香气组分的影响不大。3.3实验讨论烘焙是乌龙茶精制加工中最为关键的一项工艺,对发展与固定乌龙茶优质香气以及滋味具 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烘焙过程中,茶叶中的氨基酸、糖类、果胶质

10、通过脱水等向蜜糖、焦糖 香等香气成分转化。比如市场中销售的有名的武夷岩茶一一水仙,就有电焙与碳焙等花色产品, 但是通常铁观音是通过电烘箱进行烘焙。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乌龙茶在电焙、碳焙、红外线烘焙等不同工艺中,醇类都是香气成分 含量最高、种类最多的香气,这一结论和学者陈泉宾等得到的结论基本相同6。上述醇类通常 具有特殊果香、花香等。橙花叔醇是含量最高的醇,乌龙茶与高香型名优茶等最主要的成分是 橙花叔醇。橙花叔醇的甜香、木香、花香浓厚。红外线烘焙中橙花叔醇含量比其他两种烘焙方 式要高。当烘焙温度上升时,会降低清新花香挥发性成分,增大碳氢化合物以及含氮化合物, 这就导致乌龙茶中武夷岩茶经过高温烘焙时

11、间较长,从而降低了花香、甜香、木香浓郁的橙花 叔醇的含量,在感官评审中铁观音的花果香更香。4结语本文研究表明,不同烘焙工艺具有各自的优势,传统工艺碳焙茶汤口感、香气等具有独特 的品质,碳焙乌龙茶易于存储,但是对工艺要求高,生产效率低,适宜高品质乌龙茶的生产; 电焙操作简单,生产效率高,适宜批量生产;红外线具有环保、茶品品质高等优点,但是对热 力学工艺参数的要求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1 乔回431比。.鸵*a.知 rffc# 击 *(%世辛EirefeA*日世卒OjW*O.7B-IVjKIIMiAP0 /真CUESn.f l莘叶捋1 Er1i xia.1 . 3 .TIIFi.T!JiphA 中旧里2.41.Q B* SIJB-L-4JTt:1 J5BiOCM3-M*fl 251!j411 Art n.-x:牌ea.T1* i.43 XL Ln bhi:;-r- wUJWTfl M 14JL.7 L V-心问&ajO.KJfl上i1 1 IL3-9F H-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