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站接地设计

上传人:m**** 文档编号:192750830 上传时间:2023-03-0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97.8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变电站接地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变电站接地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变电站接地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资源描述:

《变电站接地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电站接地设计(2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变电站接地设计目的:1. 接地电阻计算。2. 接地导体(接地极)截面计算。3. 规范对接地网敷设要求的掌握。4. PE线截面计算。5. 为后续接地计算软件计算应用储备知识。前置条件:1. 最大接地故障不对称电流值计算。参考规范:1. GB 50059-201135110kV变电站设计规范2. DL/T 5218-2012220kV750kV变电站设计技术规程3. GB/T 50064-2014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设计规范4. GB/T 50065-2011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5. GB/T 51096-2015风力发电场设计规范6. GB 50797-2012光伏发电站设计

2、规范7. DL/T 1364-2014光伏发电站防雷技术规程1. 概述电力系统、装置或设备应按规定接地。接地按功能可分为系统接地、保护接 地、雷电保护接地和防静电接地。发电厂和变电站内,不同用途和不同额定电压 的电气装置或设备,除另有规定外应使用一个总的接地网。接地网的接地电阻应 符合其中最小值的要求。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应遵循规定的设计步骤。设计方案、接地导体(线) 和接地极材质的选用等,应因地制宜。土壤情况比较复杂地区的重要发电厂和变 电站的接地网,宜经经济技术比较后确定设计方案。备注:重要发电厂和变电站指:330kV及以上发电厂和变电站、全户内变电站、220kV枢 纽变电站、66kV

3、及以上城市变电站、紧凑型变电站及腐蚀严重地区的110kV发电厂和变电 站。变电站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交流电气装置的接 地设计规范(GB/T 50065-2011)的有关规定;变电站建筑物的接地,应根据负 载性质确定,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中有关第 二类或第三类防雷建筑物接地的规定。风力发电场升压站和光伏发电站的升压站接地设计要求,与变电站的接地设 计要求基本相同。2. 接地网设计的要求2.1 一般要求(1)设计人员应掌握工程地点的地形地貌、土壤的种类和分层状况,并应实 测或搜集站址土壤及江、河、湖泊等的水的电阻率、地质电测部门提供的地层土 壤

4、电阻率分布资料和关于土壤腐蚀性能的数据,应充分了解站址处较大范围土壤 的不均匀程度。(2)设计人员应根据有关建筑物的布置、结构、钢筋配置情况,确定可利用 作为接地网的自然接地极。(3)设计人员应根据当前和远景的最大运行方式下一次系统电气接线、母 线连接的送电线路状况、故障时系统的电抗与电阻比值等,确定设计水平年的最 大接地故障不对称电流有效值。备注:设计水平年1520年。(4)设计人员应计算确定流过设备外壳接地导体(线)和经接地网入地的最 大接地故障不对称电流有效值。(5) 接地网的尺寸及结构应根据站址土壤结构和其电阻率,以及要求的接 地网的接地电阻值初步拟定,并宜通过数值计算获得接地网的接地

5、电阻值和地电 位升高,且将其与要求的限值比较,并通过修正接地网设计使其满足要求。(6) 设计人员应通过计算获得地表面的接触电位差和跨步电位差分布,并 应将最大接触电位差和最大跨步电位差与允许值加以比较。不满足要求时,应采 取降低措施或采取提高允许值的措施。(7) 接地导体(线)和接地极的材质和相应的截面,应计及设计使用年限内 土壤对其的腐蚀,通过热稳定校验确定。(8) 设计人员应根据实测结果校验设计。当不满足要求时,应补充与完善或 增加防护措施。2.2接地电阻与均压要求2.2.1 保护接地要求的变电站接地网的接地电阻,应符合下列要求:(1) 有效接地系统和低电阻接地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1)

6、接地网的接地电阻宜符合下列公式的要求,且保护接地接至变电站接 地网的站用变压器的低压应采用 TN 系统,低压电气装置应采用(含建筑物钢 筋的)保护总等电位联结系统:RW 2000/1(2.2.1-1)G式中:R采用季节变化的最大接地电阻(Q);I 计算用经接地网入地的最大接地故障不对称电流有效值G(A),应按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GB/T 50065- 2011)附录 B 确定。I应采用设计水平年系统最大运行方式下在接地网内、外发生接地故障G时,经接地网流入地中并计及直流分量的最大接地故障电流有效值。对其计算 时,还应计算系统中各接地中性点间的故障电流分配,以及避雷线中分走的接 地故障电

7、流。2) 当接地网的接地电阻不符合式(2.2.1-1)的要求时,可通过技术经济 比较适当增大接地电阻。在符合GB/T 50065-2011第4.3.3条的规定时,接地 网地电位升高可提高至5kV。必要时,经专门计算,且采取的措施可确保人身和设备安全可靠时,接地网地电位升高还可进一步提高。(2)不接地、谐振接地、谐振-低电阻接地和高电阻接地系统,应符合下列要 求:1)接地网的接地电阻应符合下列公式的要求,但不应大于4Q ,且保120护接地接至变电站接地网的站用变压器的低压侧电气装置,应采用(含建筑物 钢筋的)保护总等电位联结系统:2.2.1-2)式中:R采用季节变化的最大接地电阻(Q);I 计算

8、用的接地网入地对称电流(A)。g2)谐振接地系统中,计算发电厂和变电站接地网的入地对称电流时,对 于装有自动跟综补偿消弧装置(含非自动调节的消弧线圈)的发电厂和变电站电气装置的接地网,计算电流等于接在同一接地网中同一系统各自动跟综补偿 消弧装置额定电流总和的1.25倍;对于不装自动跟综补偿消弧装置的发电厂和变电站电气装置的接地网,计算电流等于系统中断开最大一套自动跟综补偿消 弧装置或系统中最长线路被切除时的最大可能残余电流值。2.2.2 确定变电站接地网的型式和布置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llOkV及以上有效接地系统和6kV35kV低电阻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或同点两相接地时,变电站接地网的接

9、触电位差和跨步电位差不应超过由下列公式计算所得的数值:2.2.2-1)口174 + 0.17 p CU =t口 174 + 0.7p CU =ss2.2.2-2);ts式中:U 接触电位差允许值(V);tU 跨步电位差允许值(V);sP 地表层的电阻率(Qm);sCs 表层衰减系数,按本规范附录C的规定确定;t 接地故障电流持续时间,与接地装置热稳定校验的接地故障等效持 s续时间t取相同值(s)。e(2) 6kV66kV不接地、谐振接地和高电阻接地的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后, 当不迅速切除故障时,发电厂和变电站接地装置的接触电位差和跨步电位 差不应超过下列公式计算所得的数值:U 二50 + 0

10、.05p C(2.2.2-3)ts sU = 50 + 0.2p C(22.2一4)ss s(3) 接触电位差和跨步电位差可按规范GB/T 50065-2011附录D的规定计算。 备注:GIS接触电位差要求见具有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变电站的接地说明部分。2.3接地网的设计2.3.1变电站水平接地网应符合下列要求:(1) 水平接地网应利用直接埋入地中或水中的自然接地极,变电站接地网除 应利用自然接地极外,还应敷设人工接地极。(2) 当利用自然接地极和引外接地装置时,应采用不少于2根导线在不同地 点与水平接地网相连接。(3) 变电站的接地网,应与110kV及以上架空线路的地线直接相连,并应有

11、便于分开的连接点。6kV66kV架空线路的地线不得直接和变电站配电 装置架构相连。变电站接地网应在地下与架空线路地线的接地装置相连 接,连接线埋在地中的长度不应小于15m。备注:此条与GB/T 500064 5.4.9冲突,以后者为准,如下:5.4.9 线路的避雷线引接到发电厂或变电站应符合下列要求:1 110kV及以上配电装置,可将线路的避雷线引接到出线门型架构上,在 土壤电阻率大于1000Qm的地区,并应装设集中接地装置;2 35kV和66kV配电装置,在土壤电阻率不大于500Q m的地区,可将 线路的避雷线引接到出线门型架构上,应装设集中接地装置;3 35kV和66kV配电装置,在土壤电

12、阻率大于500Qm的地区,避雷线 应架设到线路终端杆塔为止。从线路终端杆塔到配电装置的一档线路的保护,可 采用独立避雷针,也可在线路终端杆塔上装设避雷针。(4) 在高土壤电阻率地区,可采取下列降低接地电阻的措施:1)在变电站 2000m 以内有较低电阻率的土壤时,敷设引外接地极;当地 下较深处的土壤电阻率较低时,可采用井式、深钻式接地极或采用爆破 式接地技术。2)填充电阻率较低的物质或降阻剂,但应确保填充材料不会加速接地极的 腐蚀和其自身的热稳定。3)敷设水下接地网。水力发电厂可在水库、上游围堰、施工导流隧洞、尾 水渠、下游河道或附近的水源中的最低水位以下区域敷设人工接地极。(5)在永冻土地区

13、可采用下列措施:1)将接地网敷设在溶化地带或溶化地带的水池或水坑中;2)可敷设深钻式接地极,或充分利用井管或其他深埋在地下的金属构件作 接地极,还应敷设深垂直接地极,其深度应保证深入冻土层下面的土壤 至少 5m;3)在房屋溶化盘内敷设接地网;4)在接地极周围人工处理土壤,降低冻结温度和土壤电阻率。(6)在季节冻土或季节干旱地区可采用下列措施:1)季节冻土层或季节干旱形成的高电阻率层的厚度较浅时,可将接地网埋 在高电阻率层下0.2m。2)已采用多根深钻式接地极降低接地电阻时,可将水平接地网正常埋设。3)季节性的高电阻率层厚度较深时,可将水平接地网正常埋设,在接地网 周围及内部接地极交叉节点布置短

14、垂直接地极,其长度宜深入季节高电 阻率层下面 2m。2.3.2 变电站接地网除应利用自然接地极外,应敷设以水平接地极为主的人工 接地网,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人工接地网的外缘应闭合,外缘各角应做成圆弧形,圆弧的半径不宜小 于均压带间距的1/2,接地网内应敷设水平均压带,接地网的埋设深度 不宜小于0. 8m。备注:光伏发电站防雷规程:接地体的埋设深度不应小于0.5m,在冻土地区 应敷设在冻土层以下。(2)接地网均压带可采用等间距或不等间距布置。(3) 35k V及以上变电站接地网边缘经常有人出入的走道处,应铺设沥青路面 或在地下装设2条与接地网相连的均压带。在现场有操作需要的设备 处,应铺设沥

15、青、绝缘水泥或鹅卵石。(4) 6kV和10kV变电站和配电站,当采用建筑物的基础作接地极,且接地电 阻满足规定值时,可不另设人工接地。2.3.3 有效接地和低电阻接地系统中变电站接地网在发生接地故障后地电位升 高超过2000V时,接地网及有关电气装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 保护接地接至变电站接地网的站用变压器的低压侧,应采用TN系统, 且低压电气装置应采用(含建筑物钢筋的)保护等电位联结接地系统。(2) 应采用扁铜(或铜绞线)与二次电缆屏蔽层并联敷设。扁铜应至少在两 端就近与接地网连接。当接地网为钢材时,尚应防止铜、钢连接产生腐 蚀。扁铜较长时,应多点与接地网连接。二次电缆屏蔽层两端应就近与

16、扁铜连接。扁铜的截面应满足热稳定的要求。(3) 应评估计入短路电流非周期分量的接地网电位升高条件下,发电厂、变 电站内6kV或10kV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吸收能量的安全性。(4) 可能将接地网的高电位引向站外或将低电位引向站内的设备,应采取下 列防止转移电位引起危害的隔离措施:1) 站用变压器向站外低压电气装置供电时,其0.4kV绕组的短时 (lmin)交流耐受电压应比站接地网地电位升高40%。向站外供电用低压线路采用架空线,其电源中性点不在站内接地,改在站外适当的地方 接地。2) 对外的非光纤通信设备加隔离变压器。3) 通向站外的管道采用绝缘段。4) 铁路轨道分别在两处加绝缘鱼尾板等。(5) 设

17、计接地网时,应验算接触电位差和跨步电位差,并应通过实测加以验 证。2.3.4 人工接地极,水平敷设时可采用圆钢、扁钢;垂直敷设时可采用角钢或 钢管。腐蚀较重地区采用铜或铜覆钢材时,水平敷设的人工接地极可采用圆 铜、扁铜、铜绞线、铜覆钢绞线、铜覆圆钢或铜覆扁钢;垂直敷设的人工接地 极可采用圆铜或铜覆圆钢等。接地网采用钢材时,按机械强度要求的钢接地材料的最小尺寸,应符合表2.3.4-1 的要求。接地网采用铜或铜覆钢材时,按机械强度要求的铜或铜覆钢 材料的最小尺寸,应符合表 2.3.4-2 的要求。表 2.3.4-1钢接地材料的最小尺寸种类规格及单位地上地下圆钢直径(mm)88/10扁钢截面(mm2

18、)4848厚度(mm)44角钢厚度(mm)2.54钢管管壁厚(mm)2.53.5/2.5注:1地下部分圆钢的直径,其分子、分母数据分别对应于架空线路和变电站的接地网。2 地下部分钢管的壁厚,其分子、分母数据分别对应于埋于土壤和埋于室内混凝土地坪中3 架空线路杆塔的接地极引出线,其截面不应小于 50mm 2,并应热镀锌。表 4.3.4L-2铜或铜覆钢接地材料的最小尺寸种类规格及单位地上地下铜棒直径(mm)8水平接地极为8垂直接地极为15扁铜截面(mm2)5050厚度(mm)22铜绞线截面(mm2)5050铜覆圆钢直径(mm)810铜覆钢绞线直径(mm)810铜覆扁钢截面(mm2)4848厚度(m

19、m)44注:1 铜绞线单股直径不小于 1.7mm;2各类铜覆钢材的尺寸为钢材的尺寸,铜层厚度不应小于0.25mm。2.3.5 变电站接地装置的热稳定校验,应符合下列要求:(1)在有效接地系统及低电阻接地系统中,发电厂和变电站电气装置中电气 装置接地导体(线)的截面,应按接地故障(短路)电流进行热稳定校 验。(2)校验不接地、谐振接地和高电阻接地系统中,电气装置接地导体(线) 在单相接地故障时的热稳定,敷设在地上的接地导体(线)长时间温度 不应高于150C,敷设在地下的接地导体(线)长时间温度不应高于 100C;(3)接地装置接地极的截面,不宜小于连接至该接地装置的接地导体(线) 截面的75%

20、。备注:(1) NB/T 35050-2015水力发电厂接地设计技术导则11.1.3条 70% GB 50660-2011大中型火力发电厂设计规范16.10.5-4条 70%。(2)变电站接地装置的热稳定校验详见“4.高压电气装置接地导体(线)的 热稳定校验”2.3.6 接地网的防腐蚀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计及腐蚀影响后,接地装置的设计使用年限,应与地面工程的设计使用 年限一致。(2)接地装置的防腐蚀设计,宜按当地的腐蚀数据进行。(3)接地网可采用钢材,但应采用热镀锌。镀锌层应有一定的厚度。接地导 体(线)与接地极或接地极之间的焊接点,应涂防腐材料。(4)腐蚀较重地区的330kV及以上

21、发电厂和变电站、全户内变电站、220kV 及以上枢纽变电站、66kV及以上城市变电站、紧凑型变电站,以及腐蚀 严重地区的 110kV 发电厂和变电站,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接地网可采 用铜材、铜覆钢材或其他防腐蚀措施。考虑腐蚀后的接地导体(线)和接地极计算方法:表 接地导体(线)和接地极年平均最大腐蚀速率(总厚度)土壤电阻率(Q.m)扁钢腐蚀速率(mm/a)圆钢 腐蚀速率(mm/a)热镀锌扁钢腐蚀速率 (mm/a)503000.2 0.10.3 0.20.0653000.1 0.070.2 0.070.065d = d + nx (x为腐蚀速度,n设计寿命); =2-S (S为截面积)。兀一次手

22、册P295也有相关内容。对于扁钢(热镀锌),两个方向均要减少。2.3.7 变电站电气装置的接地导体(线),应符合下列要求: (1)变电站电气装置中,下列部位应采用专门敷设的接地导体(线)接地:1)出线柜、中性点柜的金属底座和外壳,封闭母线的外壳。2)110kV 及以上钢筋混凝土构件支座上电气装置的金属外壳。3)箱式变电站和环网柜的金属箱体。4)直接接地的变压器中性点。5)变压器、发电机和高压并联电抗器中性点所接自动跟综补偿消弧装置提 供感性电流的部分、接地电抗器、电阻器或变压器等的接地端子。6)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的接地母线、接地端子。7)避雷器,避雷针和地线等的接地端子。2)当不要求采用

23、专门敷设的接地导体(线)接地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电气装置的接地导体(线)宜利用金属构件、普通钢筋混凝土构件的钢 筋、穿线的钢管和电缆的铅、铝外皮等,但不得使用蛇皮管、保温管的 金属网或外皮,以及低压照明网络的导线铅皮作接地导体(线)。2)操作、测量和信号用低压电气装置的接地导体(线)可利用永久性金属 管道,但可燃液体、可燃或爆炸性气体的金属管道除外。3)用本款第1)项和第 2 )项所列材料作接地导体(线)时,应保证其 全长为完好的电气通路,当利用串联的金属构件作为接地导体(线) 时,金属构件之间应以截面不小于100mm2的钢材焊接。3)接地导体(线)应便于检查,但暗敷的穿线钢管和地下的金属

24、构件除外。潮湿的或有腐蚀性蒸汽的房间内,接地导体(线)离墙不应小于10mm。4)接地导体(线)应采取防止发生机械损伤和化学腐蚀的措施。5)在接地导体(线)引进建筑物的入口处应设置标志。明敷的接地导体(线)表面应涂15mm100mm宽度相等的绿色和黄色相间的条纹。6)变电站电气装置中电气装置接地导体(线)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要求:1)采用铜或铜覆钢材的接地导体(线)应采用放热焊接方式连接。钢接地 导体(线)使用搭接焊接方式时,其搭接长度应为扁钢宽度的 2倍或 圆钢直径的 6 倍。2)当利用钢管作接地导体(线)时,钢管连接处应保证有可靠的电气连 接。当利用穿线的钢管作接地导体(线)时,引向电气装置的

25、钢管与电 气装置之间,应有可靠的电气连接。3)接地导体(线)与管道等伸长接地极的连接处宜焊接。连接地点应选在 近处,在管道因检修而可能断开时,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应符合本规范 的要求。管道上表计和阀门等处,均应装设跨接线。4)采用铜或铜覆钢材的接地导体(线)与接地极的连接,应采用放热焊 接;接地导体(线)与电气装置的连接,可采用螺栓连接或焊接。螺栓 连接时的允许温度为250C,连接处接地导体(线)应适当加大截面, 且应设置防松螺帽或防松垫片。5)电气装置每个接地部分应以单独的接地导体(线)与接地母线相连接, 严禁在一个接地导体(线)中串接几个需要接地的部分。6)接地导体(线)与接地极的连接,接地

26、导体(线)与接地极均为铜(包 含铜覆钢材)或其中一个为铜时,应采用放热焊接工艺,被连接的导体 应完全包在接头里,连接部位的金属应完全熔化,并应连接牢固。放热 焊接接头的表面应平滑,应无贯穿性的气孔。3. 土壤中人工接地极工频接地电阻的计算3.1均匀土壤中垂直接地极的接地电阻可按下列公式计算:(1)当l 2d时接地电阻可按下式计算(图A.0.1-1):图3.1-1垂直接地极的示意(3.11)式中:R 垂直接地极的接地电阻(Q);vP土壤电阻率(Q m);l 一垂直接地极的长度(m);d 接地极用圆导体时,圆导体的直径(m)。(2)当接地极用其他型式导体时,其等效直径为(图A.01-2):(3.1

27、-2)(3.13)管状导体,d = d1扁导体,d=-等边角钢,d=0.84b;2(3.1-4)不等边角钢,d = 0.71bb (b2 + b2)o.25(3.1-5)1 2 1 2图3.1-2几种型式导体的计算用尺寸3.2均匀土壤中不同形状水平接地极的接地电阻,可按下式计算:R = (In 王 + A)(3.2)h 2L hd式中:R 水平接地极的接地电阻(Q);hL 水平接地极的总长度(m);h 水平接地极的埋设深度(m);d 水平接地极的直径或等效直径(m);A 水平接地极的形状系数,可按表A.0.2的规定采用。表A.0.2水平接地极的形状系数水平搖地L10+火*米系歎A0*6-0.

28、lfl00,48ot 892, 193,034. 715+65(3.3-1)(3.3-2)(3.3-3)3.3均匀土壤中水平接地极为主边缘闭合的复合接地极(接地网)的接地电阻, 可按下列公式计算:Re =斶哙(1 +佥(ln9hd - 5 B)1(3.3-4)1+哙式中:R 任意形状边缘闭合接地网的接地电阻(Q);nR 等值(即等面积、等水平接地极总长度)方形接地网的接地e电阻(Q);S 接地网的总面积(m2);d 水平接地极的直径或等效直径(m);h 水平接地极的埋设深度(m);L 一接地网的外缘边线总长度(m);0L 水平接地极的总长度(m)。3.4 均匀土壤中人工接地极工频接地电阻的简易

29、计算,可相应采用下列公式: 垂直式:R0.3p(3.4-1)单根水平式:R0.03p(3.4-2)复合式(接地网):R 二 0.5 二 0.28-(3.4-3)4Sr或R 亘x_L + - = _- + -(3.4-4)4 JS L 4r L式中:S 大于100m 2的闭合接地网的面积;r 与接地网面积S等值的圆的半径,即等效半径(m)。3.5 典型双层土壤中几种接地装置的接地参数,可按下列公式计算:(1) 深埋垂直接地极的接地电阻(图A.0.5-1):-4lR = (In + C)2皿dl 厶厂(4.1)g C e备注:I = I D 规范中(B.0.3)条文说明:式(17) d = i /

30、F f ff F fI = I ,最大接地故障电流(对称)f max式中:S 一接地导体(线)的最小截面(mm2);gI 流过接地导体(线)的最大接地故障不对称电流有效值(A),F按工程设计水平年系统最大运行方式确定;t 一接地故障的等效持续时间,与t相同(s); esC 接地导体(线)材料的热稳定系数,根据材料的种类、性能及最大允许温度和接地故障前接地导体(线)的初始温度确定。备注:铜 C=249 见4.2或表4.2-24.2在校验接地导体(线)的热稳定时,1及t应采用表E.0.2-1所列数值。接 fe地导体(线)的初始温度,取40C。对钢和铝材的最大允许温度分别取400C和300C。钢和铝

31、材的热稳定系数C值分别为70和120。铜和铜覆钢材釆用放热焊接方式时的最大允许温度,应根据土壤腐蚀的严重程度经验算分别取900C、800C或700C。爆炸危险场所,应按专用规定选取。铜和铜覆钢材的热稳定系数C值可采用表E.0.2-2给出的数值。表4.2-1校验接地导体(线)热稳定用的I和 t值系统接地方式丄Iet有效接地三相同体设备:单相接地故障电流 三相分体设备:单相接地或两相接地流过接地线的最大接地故障电流本规范第E.0.3条低电阻接地单相接地故障电流本规范第E.0.3条备注:单相和两相接地公式:一次手册P143;I =31d *X + X + X1S2 s0 S表4.2-2校验铜和铜镀钢

32、材接地导式 (4-38)和 P144 式(4-42) 时本(线)热稳定用的C值最大允许温度 (C)铜导电率40% 铜镀钢绞线导电率30% 铜镀钢绞线导电率20% 铜镀钢棒7002491671441198002591731501249002681791551284.3 热稳定校验用的时间可按下列规定计算:(1)变电站的继电保护装置配置有两套速动主保护、近接地后备保护、断路器 失灵保护和自动重合闸时,t应按下式取值:et t +1 +1(E.0.3-1)e m f 0式中:t 主保护动作时间(s);mt 断路器失灵保护动作时间(s);ft断路器开断时间(S)。0(2)配有一套速动主保护、近或远(或

33、远近结合的)后备保护和自动重合闸,有或无断路器失灵保护时,t应按下式取值:et t + /(E.0.3-2)er0式中:t 第一级后备保护的动作时间(s)。r5. 低压电气装置的接地5.1 配电变压器设置在建筑物外其低压采用 TN 系统时,低压线路在引入建筑 物处,PE或PEN应重复接地,接地电阻不宜超过10Q。5.2 TT 系统中电气装置外露可导电部分应设保护接地的接地装置,其接地电阻 与外露可导电部分的保护导体电阻之和,应符合下式的要求:R 50/ I(7.2.7)Aa式中:R季节变化时接地装置的最大接地电阻与外露可导电部分的保护导A体电阻之和(Q);I 保护电器自动动作的动作电流,当保护

34、电器为剩余电流保护时,aI为额定剩余电流动作电流I ,(A)。a n5.3 IT系统各电气装置的外露可导电部分其保护接地可共用同一接地装置,亦 可个别地或成组地用单独的接地装置接地。每个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应符合下式 的要求:R 35a每22k S x a k22注:1 k 为相导体的k值,按线和绝缘的材料由本规范表G.0.1或现行国家标准建 筑物电气装置 第4部分:安全防护 第43章:过电流保护GB16895.5的有 关规定选取;2 k 2为PE的k值,按本规范表&0.2-1表G.0.2-5的规定选取;3对于PEN,其截面积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电气装置第5部分:电气设 备的选择和安装 第52

35、章:布线系统GB 16895.6规定的N尺寸后,再减少。572切断时间不超过5s时,PE的截面积不应小于下式的要求:VI 2t8.2.1)式中:S截面积(mm2);I通过保护电器的阻抗可忽略的故障产生的预期故障电流 有效值(A);t 保护电器自动切断时的动作时间(s);k 由PE、绝缘和其他部分的材料以及初始和最终温度决 定的系数,按本规范附录G的规定取值。573不属于电缆的一部分或不与相线共处于同一外护物之内的每根PE,其 截面积不应小于下列数值:1)有防机械损伤保护,铜为2.5mm2 ;铝为16mm2;2)没有防机械损伤保护,铜为:4mm2;铝为16mm2。5.7.4 当两个或更多个回路共

36、用一个时,其截面积应按下列要求确定:1)按回路中遭受最严重的预期故障电流和动作时间,其截面积按本条第1 款计算;2)对应于回路中的最小相线截面积,其截面积按表 8.2.1 选定。5.8 PE应由下列一种或多种导体组成:(1)多芯电缆中的芯线。(2)与带电线共用的外护物(绝缘的或裸露的线)。(3)固定安装的裸露的或绝缘的导体;(4)符合本规范第 8.2.2 条第2款第1)项和2)项规定条件的金属电缆护 套、电缆屏蔽层、电缆铠装、金属编织物、同心线、金属导管。5.9 PEN应符合下列要求:(1)PEN应只在固定的电气装置中采用,铜的截面积不应小于10mm2或铝的 截面积不应小于16mm2。(2)P

37、EN应按可能遭受的最高电压加以绝缘。(3)从装置的任一点起,N和PE分别采用单独的导体时,不允许该N再连接 到装置的任何其他的接地部分,允许由PEN分接出的PE和PE超过一根以上。 PE和N,可分别设置单独的端子或母线,PEN应接到为PE预设的端子或母线 上。5.10当过电流保护器用作电击防护时,PE应合并到与带电导体同一布线系统 中,或设置在靠过电流保护器最近的地方。5.11预期用作永久性连接,且所用的PE电流又超过10mA的用电设备,应按下 列要求设置加强型PE:(1)PE的全长应采用截面积至少为10mm2的铜线或16mm2的铝线。(2)也可再用一根截面积至少与用作间接接触防护所要求的PE

38、相同,且一直 敷设到PE的截面积不小于铜10mm2或铝16mm2处,用电器具对第2根PE应设置 单独的接线端子。5.12 作为总等电位联结的保护联结导体其截面积不应小于下列数值:(1)铜为 6mm2。(2)镀铜钢为25mm2。(3)铝为 16mm2。(4)钢为 50mm26. 风力发电场接地设计要求 6.1该规范对升压站的没有特殊要求,应该默认同变电站的要求。6.2风力发电机组的接地应符合下列规定:(1) 风力发电机组的工作接地、保护接地和雷电保护接地应共用一个总的接 地装置,宜利用塔筒的钢筋混凝上基础作为其自然接地体,并应同时敷设以水平 接地极为主的环形人工接地网,二者之间应至少有2根接地干

39、线相连;(2) 风力发电机组接地网的工频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Q,当接地电阻不满足 要求时,应采取降低按地电阻的措施;(3) 风力发电机组塔筒及内部盘、柜和电气设备外壳均应接地。备注:为降低接地电阻将每台风机的接地网连接在一起的方法实际上并不能降低 风机的冲击接地电阻。目前,降低风力发电场冲击接地电阻只有换土和采用物理 降阻的方法。6.3机组变电单元的接地应符合下列规定:(1) 机组变电单元应设置以水平接地极为主的人工接地网,其与风力发电机 组的接地网的连接点不应少于2处;(2) 机组变电单元设备外壳均应接地,机组变电单元与接地网的连接点距离 风力发电机组塔筒与接地网的连接点,沿接地体的长度不应小

40、于15m。7. 光伏发电站接地设计要求依据GB 50797-2012光伏发电站设计规范和DL/T 1364-2014光伏发 电站防雷技术规程,光伏发电站接地设计要求:7.1光伏发电站的升压站区和就地逆变升压室的过电压保护和接地应符合现行 行业标准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DL/T 620和交流电气装 置的接地DL/T 621的规定。备注:DL/T 620和DL/T 621已分别由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设计规范 GB/T 50064-2014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GB/T 50065-2011取代7.2 光伏发电站生活辅助建(构)筑物防雷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 设计

41、规范GB 50057的规定。7.3 光伏方阵场地内应设置接地网,接地网除应采用人工接地极外,还应充分 利用支架基础的金属构件。7.4光伏方阵接地应连续、可靠,接地电阻应小于4Q。7.5升压站接地网的设计按GB50065标准执行。7.6 人工接地网的敷设应符合以下规定:(1) 人工接地体在土壤中的埋设深度不应小于0.5m,并宜敷设在当地冻土层 以下,其距离墙或基础不宜小于lm。(2) 人工接地网的外缘应闭合,外缘各角应做成圆弧形,圆弧的半径不宜小于 均压带间距的一半。(3) 升压站接地网内应敷设水平均压带,按等间距或不等间距布置。(4) 35kV及以上升压站接地网边缘经常有人出入的走道处,应敷设碎石、沥青 路面或在地下装设2条与接地网相连接的均压带。(5) 垂直接地体坑内、水平接地体沟内宜用低电阻率土壤回填并分层夯实。若 原来土壤是导电率差的回填土,应用导电性好的泥土回填。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