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植被分布

上传人:d**** 文档编号:192740180 上传时间:2023-03-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1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地球植被分布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地球植被分布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地球植被分布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地球植被分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球植被分布(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国植被分布规律与植被区划分布规律 气候条件,主要是热量和水分以及二者的配合状况,是决定许多植被型成带状 分布的根本因素。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由于它提供给地球的热量从南至北 的有规律差异,形成不同的气候带,因而植被也成带状从南至北依次更替。这种沿纬度方向有规律更替的植被分布,称为植被分布的纬度地带性。同时,在陆地同一纬度的不同地点,各地的水分条件,由于与海洋的距离、大气环流和 洋流的性质等差异往往十分明显。植被因水分状况大体按经度方向成带状的依次更替(但与 具体经度数字无关),即为植被分布的经度地带性。它和纬度地带性统称为水平地带性。如下的趋向:热带、北方带(寒温带)和极地带(在

2、南半球不存在相应的带)等各植被带 大体是与纬度平行的。这在北半球比较明显。但是,这种规律也是相对的。在南北纬40 之间的大陆东侧,由于季风的湿润影响,有一个完全不存在干旱地区的区域。在西侧,则情 况甚为复杂,在亚热带,荒漠可伸展到海岸,而在南半球,荒漠甚至仅限于海岸区。在西侧 的其余地区,明显地较为湿润,而海洋气候的影响深入到内陆。这种趋向在平均大陆图上比 在一般的世界植被图上容易看出。平均大陆的植被图给人们提供了世界植被类型模式分布的状况,表明了植被类型分布与气温和降水的关系。目前已有许多推测植被类型变化的气候指标,最早使用的是年平均温度和年降水量,其 后应用较广的如格里高里耶夫和布迪科创立

3、的太阳净辐射们的组合较好地反映了以植被特征为代表的自然地带规律。当qV0.3时形成苔原,0.3 VqVl.1时随R值减少依次更替为从热带到寒温带分布的森林,1.1VqV2.3时为热带与温 带分布的草原,q=3.4则为半荒漠与荒漠的分界标志,但它们都限于一定的R值条件内。1976年,日本学者吉良根据温暖指数(WI),划分以下各带:WI=0极地永冻带WI=85-180暖温带WI=0-15 寒带 WI=180-240 亚热带WI=15-45亚寒带(寒温带)WI240热带WI=45-85冷温带(中温带)吉良还根据温暖指数、柯本指数K,桑斯威特(C.W.Thornthwaite,)的PEI和爱斯特隆(?

4、 ngstr” om,A.)的CIH三者结合作为湿度指数,以北半球为例,划分为五个带,表示热量、干湿度与植被类型的关系(表5 5)。表5-5北半球主要植被类型的分布与气候带(干湿度)的关系从上表可以看出,在夏雨气候条件下,森林类型随热量而发生变化,在一定的热量范围 内,发育着某一植被类型。同时,湿度的递减也出现了森林类型的变化,并逐渐过渡为森林 草原、草原和荒漠。在属于地中海型的冬雨气候区,不论在欧洲或是北美,都发育着典型的 硬叶林,有别于夏雨气候区的照叶林。上述各种对世界植被分布规律的论述,仅是概括性的,它往往从气候方面加以说明。但 世界植被的实际分布却复杂得多,它还要受到气候因素以外的其他

5、因素的影响。下面,来考 察一下几个主要大陆的植被分布状况。欧亚大陆(包括非洲北半部)根据植被类型和分布特点,可把欧亚大陆划分为三个主要 的纬度地带系列:即大陆西部的大西洋沿岸系列;大陆东部的太平洋沿岸系列以及大陆内部 的东欧-西西伯利亚-中亚-阿拉伯系列。大陆东部太平洋沿岸系列中植被由北至南的更替顺序为:苔原一北方针叶林一针阔叶混 交林一夏绿阔叶林一常绿阔叶林一季雨林或雨林。这里夏绿阔叶林,由于冬季受到盛行极地 大陆气团作用,以及沿岸又有寒流经过,气候寒冷而干燥,因此,是由较耐寒旱的栋类等组 成,且不能向内陆深展,迅即尖灭。但这里的常绿阔叶林却大为发育,这是由于受到夏季强 盛的东南季风的作用。

6、这两种现象与大陆西岸广为分布的夏绿阔叶林以及北非的亚热带荒漠 形成鲜明对比,具不对称性。大陆内部西西伯利亚一中亚一阿拉伯系列中植被由北至南的更替顺序为:苔原、北方针 叶林一温带草原一温带荒漠一亚热带荒漠。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的出现,是与海洋湿气团难 以到达大陆内部或是经过长距离后已成为大陆气团,气候显著大陆性,干旱少雨等因素有关。 这一带的热量虽不低,但是降水量已较东西两岸明显减少,使需要湿润气候的针阔混交林和 夏绿阔叶林无法生存,而被耐干旱的草原和荒漠植被所代替。欧亚大陆与非洲西部的大西洋沿岸的植被系列与前两个系列有明显差异,从北向南依次 为苔原一北方针叶林一针阔叶混交林一夏绿阔叶林一常绿硬叶

7、林一亚热带及热带荒漠一稀 树草原与季雨林一热带雨林。由于受地形和洋流等条件影响,纬度地带性植被中只有寒温带(北方)针叶林带和苔原 带在大陆上东西连续不断。热带雨林在非洲东部高原上受印度洋信风影响未能出现,在非洲 西海岸亦因强大的奔给拉寒流制约而使其分布限于刚果河口以北的狭窄范围内。北美大陆植被分布地带性现象比较复杂。在大西洋一侧,从北到南植被依次为苔原一 北方针叶林一夏绿阔叶林和亚热带森林,呈一定的纬度分布。在回归线到北纬60范围内, 主要为湿润性气候,并较欧亚大陆东岸更为湿润一些。但是,植被的这种纬度地带性,并没 有横贯整个北美大陆,特别是在夏绿阔叶林分布的纬度带内,植被向西逐渐过渡为草原和

8、荒 漠,在一个很大的区域内,出现了植被从东向西的有规律更替,表现出经度地带性。这主要 是与从大西洋湿润气团带来的水分自东向西逐渐减少密切相关。在北美大陆的西部,虽然受 到太平洋湿润气团的影响,雨量充沛,但却被经向的落基山所阻挡,因而森林仅限于山脉以 西。南美安第斯山脉贯穿大陆南北,但过于靠近大陆西岸,植被在山的两侧差别甚大,只形成两大系列。澳大利亚植被受地形影响更为显著,东侧海岸因山脉逼近而雨水充沛,雨林从北部热 带延伸到南部亚热带,呈半环形分布,内陆却以稀树草原和荒漠为主。最后应指出,气候带与地带性植被的具体划分在学术界尚有不同意见。这里引用沃尔特 的方案作为参考。他共划出9个气候带和相应的

9、地带生物群落(Zonobiome,ZB),后者以 地带性植被作为主要组成成分。ZBI周日气候型的赤道带一一热带常绿雨林ZBII有夏雨的热带一一热带落叶林和稀树草原ZBIII亚热带干燥带(荒漠气候)一一亚热带荒漠植被ZBW冬雨和夏旱带一一硬叶木本植被ZBV暖温带(海洋性)温带*常绿林ZBW有短期霜冻的典型温带温带落叶阔叶林ZBW有寒冬的干燥温带(大陆性)一一有寒冬的草原和荒漠ZB伽寒温带(北方的)一一北方针叶林ZBIX北极的和南极的一一苔原(无乔木)在地带性植被之间通常气候逐渐变化,相邻的两类植被各自占据有利生境,形成空间上 镶嵌分布,但优势(面积)相互转化的过渡带,特称之为地带群落交错区(Zo

10、noecotone ZE)。 例如落叶阔叶林被草原替代,北方针叶林被苔原替代,相应形成森林草原带和森林苔原带。 后者在北欧可见到下述几个变化边界最南部为具有采伐价值的森林北界,密林北界, 岛状分布的片林(或杂有孤立的树木)北界,森林树种分布北界,此时植株成为散生的灌 木状或匍匐状,这也是苔原带的南界。此外我们也可以区分出边界更为模糊的渐变带,它主要表现为不同层片在群落中优势的 替代。如草原化荒漠和荒漠草原之间多年生草本植物层片的作用逐渐变化,常绿阔叶林和落 叶阔叶林之间常绿树种层片的逐渐变化。值得注意的是,有的过渡带生长一些特有的物种, 如我国草原化荒漠中的沙冬青、四合木等,而未分布到带外。(

11、二)植被地带内部结构植被分布规律由于地域规模差异和植被本身分类等级层次差异而各有不同。前文讨论了 全球规模的地带性植被型水平分布规律。在每一个水平地带内部,各种植被型(或亚型)的 具体分布情况同时受地方气候和小气候变化以及具体生境的基岩性质、土壤质地和肥力,地 下水位和地貌特征等诸方面因素制约。1)地带性植被在相应气候条件下主要以显域生境最为适宜,特征亦最典型。如果地形 平缓,地带内部常形成与气候差异有关的若干植被亚型,亦呈带状分布。前文讨论的常绿阔叶林、北方针叶林、草原、苔原等都有这种现象出现,而且常被区分出数种植被亚型。2)有些地带性植被东西向延伸,由于不同部位受海洋影响的情况有别,亦可产

12、生明显 的类型变化。如我国常绿阔叶林可分为东部偏湿类型与西部偏干类型,欧亚大陆北方针叶林带东西两端基本以暗针叶林为主,在干冷内陆落叶松构成的亮针叶林占有优势。3)在任何一个以某种地带性植被为主要类型的地带内,并非是清一色的显域生境。受 河流、湖泊、沼泽、流沙、盐渍土、白垩或石灰岩、特殊地形等隐域生境影响,经常出现某 些非地带性(隐域)植被,如草甸、沼泽、沙生植被、盐生植被、石灰岩植被等(当然也可 能出现该地带性植被在相应隐域生境的变型)。隐域植被分布通常分散而面积相对较小,在 全球植被分布图中被略去不表,但在某一较小区域内它们可能占地较广,甚至典型地带性植被反居劣势或未能形成,例如草原中的沙地

13、。有些植被类型如草甸,在各气候带内都可能形成,但它们之间在生态特征和区系组成上 仍有较明显区别,被认为是带有地带性“烙痕”的非地带性类型。4)有些植被类型在自己成带状分布的地区以外,即在以其他地带性植被广布的领域内, 呈岛状分布,形成带外“飞地”。如中西伯利亚南部为泰加林带,其中却有一些盆地和阳坡 出现草原群落。我国柴达木盆地荒漠与新疆荒漠近似,但被周围高寒植被隔断。这种现象不仅受现代自然环境制约,可能与地区环境变化的历史有关,带有残遗分布区的特点。5)较小尺度的地形起伏促成小气候差异、排水优劣、侵蚀强弱和土壤性质的梯度变化, 产生相应的植被分布格局,这在半干旱和干旱气候条件下尤为显著。如内蒙

14、古草甸草原带的 低山阴坡可有桦林分布,在阳坡为较耐寒的线叶菊草原,而地带性的类型一一贝加尔针茅和羊草草原分布在阶地上,河谷滩地则为隐域性的草甸,这些构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列。我国温带荒漠中,高大山地前缘,各类荒漠多呈条带状分布。洪积扇顶部的砾石戈壁罕 见植物生长,在它中部形成稀疏的强旱生灌木、半灌木荒漠,洪积扇下部时常布有沙包,生 有柽柳、白刺、沙拐枣等灌丛,在潜水埋深很浅的扇前平原则为盐化草甸或夹杂以沼泽化的 地段,到盐湖附近,多汁盐柴类荒漠获得发展。而在以盐湖为中心的盆地,由内向外各类植被依次形成同心圆状环带。6)在东欧草原带,平地分布着草原群落,在深沟或丘陵的北坡,出现水平地带分布偏 北的

15、植被类型,在南坡则为偏南方分布的类型,它们在此预告本带两侧应是哪类植被,阿略 兴称之为“先期适应法则”。此说有一定依据,因南北坡向所获太阳辐射甚为悬殊。但亦被人指出它未能顾及坡度变化、物质组成和坡位高低等具体情况的影响。二、植被的山地垂直分布规律性植被在山地的垂直分布也有一定的规律。随着海拔升高,依次出现不同的植被带,它们 在结构、外貌上均出现差异(表5-6),并与整个环境条件的变化相关。随着海拔升高,气 温下降,风力增强,在高山上常因风的影响限制森林向上分布。此外,在一定的高度内,海 拔越高,降水量越充沛。同时随着海拔升高,气压降低、CO2含量减少以及日照强度的加强等,都是影响植被垂直带的因

16、素。表5-6亚洲东部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南北变化世界各地的山地植被垂直带,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这可从下面两个表格中反映出来。从表中资料我们可以看到,山地植被垂直带的结构(称为垂直带谱)具有下面一些规律:1)各处植被垂直带谱随所在水平植被带变化而有所不同。垂直带中的基带也就是当地 的典型植被带,受大气候带的制约。山地气候垂直变化正是在此基础上发展的,并制约着植被的垂直变化。2)植被垂直带谱大体分为两大类:湿润气候条件下以森林为主体的植被类型,以及干旱气候条件下以草原或荒漠植被为代表的植被类型。3)植被的垂直地带更替情况与它的水平地带更替情况虽有相似之处,但并不完全一样,具有自己的特点。 各森林地带

17、的植被垂直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有些类似湿润气候条件下植被带的南北方 向变化。但仔细审视时,就会发现它们之间差异颇大。有些植被带是水平分布的重要组成部 分,却不见于一些山地。例如夏绿阔叶林带在典型亚热带以南基本退出各垂直带,寒温性(亚 高山)针叶林带只限于热带以北的山地,山地苔原带局限在寒温性针叶林(泰加林)带山地。相反,一些山地植被带(如高山灌丛带、高山草甸带等),则是水平地带中所没有的。 干旱气候地区的山地植被,从当地的草原或荒漠类型向上过渡为水分条件较好的植被 类型,但超过一定高度后,低温的限制作用变得越来越突出,出现相应的高山植被。因此山地的各植被垂直带谱就不象“竖起来的水平植被带”(见表

18、5 7)。 即使某些水平地带植被与垂直地带植被的外貌和大气候条件等特点,具有类似之处, 但它们在种类组成、区系性质、结构特征、生态条件、以及历史发生等方面差异很大。例如 寒温带的泰加林与亚热带亚高山(寒温性)针叶林就有明显不同,它们的生态条件也不一样。表5-7亚洲干旱气候地区植被垂直带谱4)高山植被性质因地而异,据托尔马乔夫(1948)意见,最少分为6种类型。高山 和亚高山草甸,从阿尔卑斯山到我国华北的山地均有分布。山地苔原见于北方针叶林带。 高山草原和高山荒漠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帕米尔等。山地旱生植被在地中海沿岸到阿富 汗一带很普遍。帕拉摩(Paramo)见于南美和非洲潮湿热带的高山寒冷植被(高

19、大草本群落)。5)垂直带中每个植被带的海拔高度随纬度升高而逐渐降低,森林带上限高度也有近似 规律。但干旱气候地区的森林带则随干旱程度加剧而升高。垂直带中每个植被带的宽度互不相同,并且随气候差异而变化。6)当高大山脉走向垂直于盛行风向时,其两侧气候差异甚大,而且变化很快,这使植 被垂直带谱也发生显著的差异。中纬和高纬地区,尤其是干旱地区的山地阴坡和阳坡,各具 不同的生态条件,植被常常迥然有异。再加上山区小地形小气候的分化,因而使植被垂直带 更为复杂。最后应当指出,山地植被带主要受构成较大规模生态序列的气候条件制约。至于丘陵上 下土层厚度、水分条件等变化所带来的植物群落垂直变化,不应与真正的垂直地

20、带混为一谈。总之,山地植被带变化较快,在高度不过数公里范围内,能够见到近似于水平距离数千 公里间的植被变化。开发利用山地自然资源时,植被的类型特征和垂直变化规律是必须注意的事项。三、中国的植被类型及其地理分布规律我国现行的植被分类系统,采用的是三级制,即植被型(高级单位)群系(中级单位) 和群丛(基本单位),并设有辅助级和亚级。我国的植被类型极为丰富多样,几乎可以见到北半球所有的植被类型。如在针叶林中, 可以划分出寒温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暖温性针叶林和热性针叶林。在阔叶林中,可划分 出夏绿阔叶林、常绿夏绿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硬叶常绿阔叶林、季雨林、雨林、珊瑚 岛常绿林和红树林等。全国共划

21、分出29个植被型。从群系一级分析,则又反映出类型的极 其多样性。如在寒温性针叶林中,划分出了 40余个群系,又如在常绿阔叶林中,约划分出30个群系,在草原中,划分出近30个群系。全国共划分出了 560余个群系。从大兴安岭一吕梁山一六盘山一青藏高原东缘一线,分我国为东南和西北两个半部,东 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西北半部季风影响微弱,为无林的旱生性草原和荒漠所分布。东南半部森林区,自北而南,随着气温的递增,植被的带状分布比较显著,它们依次为 寒温性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夏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赤道雨林带。在我国西北半部内陆地区,由于南部

22、为青藏高原所占据,植被的水平纬度地带性表现不 完整,仅在新疆的温带荒漠地区有南北分异,以天山为界,天山以北的准噶尔盆地为温带荒漠带,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为暖温带荒漠带,等等。除上述植被的纬向变化外,由于受夏季东南季风的作用,从东南向西北,植被出现近乎 经度方向的更替。例如,大致在昆仑山一秦岭一淮河一线以北的温带和暖温带地区,从东到 西和从东南到西北,即从沿海的湿润半湿润到内陆的干旱区,植被依次为夏绿阔叶林或针阔 叶混交林、草原(草甸草原一典型草原一荒漠草原)和荒漠(草原化荒漠一典型荒漠)。在我国南部的亚热带和热带森林区域,植被的经向差异远不如北方的显著,但在同一植 被类型范围内,仍有所不同。在

23、东部亚热带,降水较多10001800mm),旱季不明显,具 有偏湿性的常绿阔叶林;西部亚热带(云南高原)降水较少8001000mm),干湿季分明, 具有偏干性的常绿阔叶林。热带的东部以半常绿季雨林为主,局部湿润生境有湿润雨林;热带西部(云南南部)则为偏干性的半常绿季雨林与季雨林。我国各主要植被类型的分布与大气候的空间分异关系密切,目前已有一些气候指标体系 用于此种研究。如前文谈及的吉良温暖指数(WI)、寒冷指数(CI=E(5ti)、ti为低 于5C的月平均温度)、以及修订的湿度指数(HI=P/WI,P为年降水量)、被用来探索我国 东北各地带性植被的气候边界值(徐文铎,1986)。北方针叶林带南

24、界与吉良确认的WI=45 数据基本一致,但同样温度条件下湿度指标变化造成的植被更替现象十分显著(表5 8)。表5-8东北地带性植被类型分布的水热指标(据徐文铎,1986,有删减)东北地区湿润气候条件下(HI7.5mm/C月)出现各种地带性森林植被。半湿润气候 条件下(HI为7.55.5之间),地带性植被为贝加尔针茅草甸草原,半干旱气候条件下(HI 为5.53.5之间),地带性植被为大针茅草原、克氏针茅草原。暖温带的本氏针茅草原要求较高的WI值。对山地垂直带水热指标的分析结果表明,垂直带性植被的热量指标与水平地带基本一 致,如森林界线(树木线)的WI为15C月,山地苔原出现处低于此值。草原区内山

25、地出 现森林植被的条件是HI7.5mm/C月,与水平地带性变化界线相同。山地可【的计算按每 升高1000m,降温0.55C计,对HI值则需先推算出P值,P=P0 + 0.28 (hh0),式中P0为已知海拔高度h0的降水量,h为所求算地点的海拔高度。对我国内蒙古植被地带分异研究(内蒙古植被,1985)曾使用湿润度为月平均空气相对湿度,结果表明寒温型亮针叶林带I值为0.951.25,温型夏绿阔 叶林带为0.621.04,中温型草原带为0.110.88,暖温型草原带为0.200.50,暖温性荒漠带为0.010.16 (其中极端荒漠为0.010.02),规律性显著。张新时等(1993)引用Holdr

26、idge的生命地带分类指标并加以修正,分别为生物温度 BT=Z t/365或BT=Z T/12,式中t为V30C与0C的日均温,T为同样范围内的月均温; 可能蒸散率PER=PET/P,式中PET为年可能蒸散量(mm),其值据实验测定为BTX58.93,P为年降水量mm,所以PER=BTX58.93/P。照此计算结果见表5-9。此外还有许多其他指标体系。但这些都近似地反映植被分布与大气候条件的关系,具体 的(大比例尺的)分布还受小气候、地形、地下水位、土壤质地和基岩性质等环境条件变化 影响。四、植被区划植被区划的意义植被区划是植被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性问题和实际任务。它是关于 地区植被地理规律性

27、的总结,是在研究植被区系、植被与环境间的生态关系、植被的历史和动态,以及植被分类的基础上,对植被的空间结构和地理特征的进一步研究。同时,由于植 被是自然地理表5-9 Holdridge指标在中国的应用(数据引自张新时等,1993年)要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植被区划对于综合自然区划和生物圈的研究也具有很大意 义。植被区划是地植物学为生产实践服务的重要方面。它不仅可以提供出植被资源空间分布 及其生产潜力的基本资料,并且为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农业、改造自然、保护环境,提 供科学依据。植被区划的原则和依据植被类型是植被区划的主要依据。但植被区划不同于植被分类, 它依植被类型及其地理分布的特征划分出若

28、干个彼此有区别、但在内部又相对一致的植被地 理区。植被分布的“三向地带性”是形成地球陆地上植被类型分布区域和地带性分异的普遍 规律,是决定植被分布格局的函数式,因而也是植被区划最根本的原则。在具体分区时,应依据植被本身的特征,即各级植被的分类单位及其种类组成。并且还 应参考其他各自然要素的区划。占优势的植被类型是分区的主要标志,并根据一定的植被类 型的组合作为分区的依据。栽培植被也可作为分区的参考指标,但因素比较复杂,应予注意。总之,植被的三向地带性和非地带相结合是植被区划的原则,而植被本身的特征(类型 组合和植物区系)则是分区的具体依据。目前尚未建立公认的全球分区系统和划分标准。植被区划的单

29、位根据上述的区划原则和依据,我国植被区划的单位,从高级至低级的 顺序如下:植被区域一一植被地带一一植被区一一植被小区在各级单位内均可划分出“亚级”,如亚区域,亚地带等。各区划单位的内容和划分依 据如下:植被区域(region):区划的高级单位。具有一定水平地带性的热量水分综合因素所决 定的一个或数个“植被型”占优势的区域。区域内具有一定的占优势的植物区系成分。如温 带草原区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等。植被地带(zone):在植被区域或亚区域内,由于南北向的水、热变化,或由于地势高 低所引起的热量分异而表现出“植被型”的差异,可划分为“地带”或“亚地带”。如亚热 带常绿阔叶林东部亚区域可分为:北

30、亚热带夏绿、常绿阔叶混交林地带,中亚热带常绿阔叶 林地带和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地带。植被区(province):区划的中级单位在植被地带内,由于内部的水热状况,尤其是由 地貌条件造成的差异,可根据占优势的中级植被分类单位,划分出若干植被区。植被小区(district):在植被区内,根据优势的基本植被类型单位(群丛组),划分 出小区。根据上述原则、依据和单位,我国的植被分区可划分出8个植被区域,22个植被地带。I、寒温带针叶林区域II、南寒温带落叶针叶林地带II、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域III、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地带III、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III1、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W、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W

31、A、东部(湿润)常绿阔叶林亚区域WA1、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带WA2、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WA3、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地带WB、西部(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亚区域WB1、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WB2、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地带V、热带季雨林、雨林区域VA、东部(偏湿性)季雨林、雨林亚区域VA1、北热带半常绿季雨林、湿润雨林地带VA2、南热带季雨林、湿润雨林地带VB、西部(偏干性)季雨林、雨林亚区域VB1、北热带季节雨林、半常绿季雨林地带VC、南海珊瑚岛植被亚区域VC1、季风热带珊瑚岛植被地带VC2、赤道热带珊瑚岛植被地带W、温带草原区域WA东部草原亚区域WA1温带草原地带WB西部草原亚区域WB1温带草原地带W温带荒漠区域WA西部荒漠亚区域WA1温带半灌木、小乔木荒漠地带WB东部荒漠亚区域WB1温带半灌木、灌木荒漠地带WB2暖温带灌木、半灌木荒漠地带伽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域伽A高原东南部山地寒温性针叶林亚区域伽A1山地寒温性针叶林地带伽B高原东部高寒灌丛、草甸亚区域伽B1高寒灌丛、草甸地带伽C高原中部草原亚区域伽C1高寒草原地带伽C2温性草原地带伽D高原西北部荒漠亚区域伽D1高寒荒漠地带伽D2温性荒漠地带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