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利用发展史

上传人:daj****de 文档编号:192543883 上传时间:2023-03-0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7.8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太阳能利用发展史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太阳能利用发展史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太阳能利用发展史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资源描述:

《太阳能利用发展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阳能利用发展史(2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太阳能热水器的BLOG正文太阳能的发展简史(2008-04-15 14:37:03)45亿年前,太阳能开始辐射到地球。公元前9世纪,中国人开始用阳燧”(凹面镜)聚光取火。公元7世纪,开始使用凸透境聚集太阳能取火。公元前3世纪,希腊人和罗马人用燃烧镜(凹面镜)做武器聚焦太阳能点火并点燃敌方战 船的船帆。1世纪,意大利史学家普林尼修建了第一个保温隔热的被动式太阳能房。1-500年,罗马人在欲室中修建了朝向南面的大窗户利用太阳光直射来吸热。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丁尼颁布法律保护房屋和公共建筑的太阳能浴室,以使档板不再 阻挡太阳光热的射入。14世纪,居住在北美地区的印第安人的祖先,冬季时居住在悬崖的

2、南侧以直接面对太阳方 便取暖。17世纪,有学识的人接受了太阳和其他恒星是相同的这一观念,1615年出现了一台利用太 阳能加热空气使其膨胀做功的抽水机。1643年1715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是太阳能 试验的一个时代。18世纪,欧洲贵族利用太阳能墙储存成熟的水果,英国与荷兰利用倾斜的面向南的玻璃墙 促进了太阳能温室的发展。1767年瑞士科学家贺瑞斯发明了第一台太阳能集热器。1774年, 在法国巴黎有人举行了地场用透镜会聚阳光把金属熔化的表演。19世纪,富有的欧洲人开始修建和使用太阳能温室和保温房,法国科学家用从太阳能集热 器获得的热量产生蒸气为蒸汽机提供动力。1837年,英国天文学家赫胥黎在

3、去非洲好望角的探 险途中,把一个黑箱子埋入沙土中,箱上用双层玻璃保温,使箱内温度达到116度,于是他就 用这种简易的太阳能装置烧饭。1839年,法国科学家Edmund Becquerel观察到了太阳能 的光伏效应。1861年,法国科学家Augustin Mouchot取得了太阳能设备的专利权。1870 年Augustin Mouchot利用太阳能炊具、太阳能水泵灌溉、太阳能蒸发器制酒和水蒸馏(广泛 的利用太阳能)。美国工程师John Ericsson开发了太阳能驱动的般只。1891年,美国发明家John Ericsson对第一台最大商业化的太阳能热水器申请了专利。1892年,英国发明家A ub

4、rey Eneas成产了坡士顿太阳能发动机公司,发明了太阳能驱动机来代替煤炭或木头驱动的 蒸汽机。20世纪,190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洲建成了一台太阳能抽水装置,采用截头圆锥聚光器, 功率为7.36KW. 1902年1908年,洛杉机卡内基钢铁公司发明了现代的屋脊式太阳能集热 器。1913年,埃及开罗以南建成一台由5个抛物槽镜组成的太阳能水泵,每个镜长62.5米宽 4米,总采光面积达1250平方米。1936年,美国天体物理学家Charles Greeley Abbott 发明了太阳能开水器、1940年,太阳能房出现大量需求,有主动和被动式。1941年,在佛罗 里达州大约有6万套太阳能热水器被使

5、用。1950年,苏联设计了第一座塔式太阳能发电站。美国建筑师Frank Bridgers设计了世界 上第一栋太阳能办公建筑。1952年,法国国家研究中心在比利牛斯山东部建成一座功率为50 KW的太阳炉。195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成实用型硅电池,被广泛应用于航天工业的人造 地球卫星上。1955年,以色列的泰伯等在第一次国际太阳热利用科学会议上提出选择性涂层的 基础理论,并研制成实用的黑镍等选择性涂层,为高效集热器的发展创造了条件。1960年,美国佛罗里达州建成世界上第一套用平板集热器供热的氨一水吸收式空调系统, 制冷能力为5冷吨(17.6千瓦)。1961年一台带有石英窗的斯特林以动机问世。1

6、977年,美国总统吉米。卡特在白宫安装太阳能板,推动太阳能系统利用的发展。澳大利亚悉 尼大学研究发明渐变膜选择性吸改涂层,用于太阳能真空集热管。1979年第二次美国石油危 机,太阳能贸易协会在华盛顿特区成立。1983年,美国威斯康星洲颁布太阳能利用的有关法律以保护城市花园充足的光照”,随后 亚利桑那州和密歇根州也通过了类似的法律。1990年,日本东京大约有150万栋建筑使用了太阳能热水器,以色列大约30%的房屋安 装了太阳能热水器系统,所有的新房子都要求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希腊、澳大利亚等其他几个 国家在太阳能利用上都有突破性进展,如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发明干涉膜选择性吸收涂层。1992年,联合国

7、在巴召开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1996年,联合国在津巴布韦召开了世界太阳能高峰会议”。1997年,160个国家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 大会上通过了京都议定书。21世纪到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实施,中国光热市场居全球首位;美国科学家提取菠菜叶绿素中的蛋白质,制成了叶绿素太阳能电池;德国造成由33500块太阳能电 池组成的太阳能电站。人类太阳能事业已经进入了一个自觉、积极开发利用的新阶段。地址:太阳能热水器的BLOG 地址:太阳能太阳能一般指太阳光的辐射能量。在太阳内部进行的由氢”聚变成氦”的原子核反应,不停 地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并不断向宇宙空间辐射能量,这种

8、能量就是太阳能。太阳内部的这种核聚 变反应可以维持几十亿至上百亿年的时间。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辐射功率为38kW的辐射值, 其中20亿分之一到达地球大气层。到达地球大气层的太阳能,30%被大气层反射,23%被大 气层吸收,其余的到达地球表面,其功率为800000亿kW,也就是说太阳每秒钟照射到地球 上的能量就相当于燃烧500万吨煤释放的热量。广义上的太阳能是地球上许多能量的来源,如 风能,化学能,水的势能等等。狭义的太阳能则限于太阳辐射能的光热、光电和光化学的直接转 换。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知道利用钢制四面 镜聚焦太阳光来点火;利用太阳能来干燥农副产

9、品。发展到现代,太阳能的利用已日益广泛,它 包括太阳能的光热利用,太阳能的光电利用和太阳能的光化学利用等。太阳能的利用有被动式利 用(光热转换)和光电转换两种方式。太阳能发电一种新兴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使用太阳电池,通过光电转换把太阳光中包含的能量转化为电能,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利用太阳光的热量加热水,并利用热水发电,利用太阳能进行海水淡化。现在,太阳能的利用还不很 普及,利用太阳能发电还存在成本高、转换效率低的问题,但是太阳电池在为人造卫星提供能源 方面得到了应用。【原理】太阳能是太阳内部连续不断的核聚变反应过程产生的能量。地球轨道上的平均太阳辐射强度 为1367kw/tf。地球赤道的周长为

10、40000km,从而可计算出,地球获得的能量可达173000 TW。在海平面上的标准峰值强度为1kw/m2,地球表面某一点24h的年平均辐射强度为0.2 0kw/tf,相当于有102000TW的能量,人类依赖这些能量维持生存,其中包括所有其他形式 的可再生能源(地热能资源除外)虽然太阳能资源总量相当于现在人类所利用的能源的一万多倍, 但太阳能的能量密度低,而且它因地而异,因时而变,这是开发利用太阳能面临的主要问题。太 阳能的这些特点会使它在整个综合能源体系中的作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尽管太阳辐射到地球大气层的能量仅为其总辐射能量的22亿分之一,但已高达173,000T W,也就是说太阳每秒钟照射到

11、地球上的能量就相当于500万吨煤。地球上的风能、水能、海 洋温差能、波浪能和生物质能以及部分潮汐能都是来源于太阳;即使是地球上的化石燃料(如煤、 石油、天然气等)从根本上说也是远古以来贮存下来的太阳能,所以广义的太阳能所包括的范围 非常大,狭义的太阳能则限于太阳辐射能的光热、光电和光化学的直接转换。太阳能既是一次能源,又是可再生能源。它资源丰富,既可免费使用,又无需运输,对环境 无任何污染。为人类创造了一种新的生活形态,使社会及人类进入一个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的时代。【分类】太阳能光伏光伏板组件是一种暴露在阳光下便会产生直流电的发电装置,由几乎全部以半导体物料(例如硅) 制成的薄身固体光伏电池组成

12、。由于没有活动的部分,故可以长时间操作而不会导致任何损耗。 简单的光伏电池可为手表及计算机提供能源,较复杂的光伏系统可为房屋照明,并为电网供电。 光伏板组件可以制成不同形状,而组件又可连接,以产生更多电力。近年,天台及建筑物表面均 会使用光伏板组件,甚至被用作窗户、天窗或遮蔽装置的一部分,这些光伏设施通常被称为附设 于建筑物的光伏系统。太阳热能现代的太阳热能科技将阳光聚合,并运用其能量产生热水、蒸气和电力。除了运用适当的科 技来收集太阳能外,建筑物亦可利用太阳的光和热能,方法是在设计时加入合适的装备,例如巨 型的向南窗户或使用能吸收及慢慢释放太阳热力的建筑材料。【利用太阳能的历史】据记载,人类

13、利用太阳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将太阳能作为一种能源和动力加以利用, 只有300多年的历史。真正将太阳能作为近期急需的补充能源”,“未来能源结构的基础”,则 是近来的事。20世纪70年代以来,太阳能科技突飞猛进,太阳能利用日新月异。近代太阳能 利用历史可以从1615年法国工程师所罗门德考克斯在世界上发明第一台太阳能驱动的发动机 算起。该发明是一台利用太阳能加热空气使其膨胀做功而抽水的机器。在1615年1900年之 间,世界上又研制成多台太阳能动力装置和一些其它太阳能装置。这些动力装置几乎全部采用聚 光方式采集阳光,发动机功率不大,工质主要是水蒸汽,价格昂贵,实用价值不大,大部分为太 阳能爱好

14、者个人研究制造。20世纪的100年间,太阳能科技发展历史大体可分为七个阶段。第一阶段(1900-1920)在这一阶段,世界上太阳能研究的重点仍是太阳能动力装置,但采用的聚光方式多样化,且 开始采用平板集热器和低沸点工质,装置逐渐扩大,最大输出功率达73.64kW,实用目的比较 明确,造价仍然很高。建造的典型装置有:1901年,在美国加州建成一台太阳能抽水装置,采 用截头圆锥聚光器,功率:7.36kW; 1902 -1908年,在美国建造了五套双循环太阳能发动 机,采用平板集热器和低沸点工质;1913年,在埃及开罗以南建成一台由5个抛物槽镜组成的 太阳能水泵,每个长62.5m,宽4m,总采光面积

15、达1250m2。第二阶段(1920-1945)在这20多年中,太阳能研究工作处于低潮,参加研究工作的人数和研究项目大为减少,其 原因与矿物燃料的大量开发利用和发生第二次世界大战(1935-1945)有关,而太阳能又不能 解决当时对能源的急需,因此使太阳能研究工作逐渐受到冷落。第三阶段(1945-1965)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20年中,一些有远见的人士已经注意到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正在 迅速减少,呼吁人们重视这一问题,从而逐渐推动了太阳能研究工作的恢复和开展,并且成立太 阳能学术组织,举办学术交流和展览会,再次兴起太阳能研究热潮。在这一阶段,太阳能研究工 作取得一些重大进展,比较突出的有:194

16、5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成实用型硅太阳电池,为 光伏发电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基础;1955年,以色列泰伯等在第一次国际太阳热科学会议上提出 选择性涂层的基础理论,并研制成实用的黑镍等选择性涂层,为高效集热器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此外,在这一阶段里还有其它一些重要成果,比较突出的有:1952年,法国国家研究中心在 比利牛斯山东部建成一座功率为50kW的太阳炉。1960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建成世界上第一 套用平板集热器供热的氨-水吸收式空调系统,制冷能力为5冷吨。1961年,一台带有石英窗 的斯特林发动机问世。在这一阶段里,加强了太阳能基础理论和基础材料的研究,取得了如太阳 选择性涂层和硅太阳电池等技术上

17、的重大突破。平板集热器有了很大的发展,技术上逐渐成熟。 太阳能吸收式空调的研究取得进展,建成一批实验性太阳房。对难度较大的斯特林发动机和塔式 太阳能热发电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第四阶段(1965-1973)这一阶段,太阳能的研究工作停滞不前,主要原因是太阳能利用技术处于成长阶段,尚不成 熟,并且投资大,效果不理想,难以与常规能源竞争,因而得不到公众、企业和政府的重视和支 持。第五阶段(1973-1980)自从石油在世界能源结构中担当主角之后,石油就成了左右经济和决定一个国家生死存亡、 发展和衰退的关键因素,1973年10月爆发中东战争,石油输出国组织采取石油减产、提价等 办法,支持中东人民的斗争

18、,维护本国的利益。其结果是使那些依靠从中东地区大量进口廉价石 油的国家,在经济上遭到沉重打击。于是,西方一些人惊呼:世界发生了能源危机”(有的称石 油危机)。这次危机”在客观上使人们认识到:现有的能源结构必须彻底改变,应加速向未来 能源结构过渡。从而使许多国家,尤其是工业发达国家,重新加强了对太阳能及其它可再生能源 技术发展的支持,在世界上再次兴起了开发利用太阳能热潮。1973年,美国制定了政府级阳光 发电计划,太阳能研究经费大幅度增长,并且成立太阳能开发银行,促进太阳能产品的商业化。 日本在1974年公布了政府制定的阳光计划”,其中太阳能的研究开发项目有:太阳房、工业太 阳能系统、太阳热发电

19、、太阳电池生产系统、分散型和大型光伏发电系统等。为实施这一计划, 日本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70年代初世界上出现的开发利用太阳能热潮,对我国 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一些有远见的科技人员,纷纷投身太阳能事业,积极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建议, 出书办刊,介绍国际上太阳能利用动态;在农村推广应用太阳灶,在城市研制开发太阳热水器, 空间用的太阳电池开始在地面应用.。 1975年,在河南安阳召开全国第一次太阳能利用工 作经验交流大会”,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太阳能事业的发展。这次会议之后,太阳能研究和推广工 作纳入了我国政府计划,获得了专项经费和物资支持。一些大学和科研院所,纷纷设立太阳能课 题组和研究室,有

20、的地方开始筹建太阳能研究所。当时,我国也兴起了开发利用太阳能的热潮。 这一时期,太阳能开发利用工作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具有以下特点:各国加强了太阳能研究工作的计划性,不少国家制定了近期和远期阳光计划。开发利用太阳 能成为政府行为,支持力度大大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十分活跃,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开始积极参与 太阳能开发利用工作。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工作日益深入,取得一批较大成果,如CPC、真空集热管、非晶 硅太阳电池、光解水制氢、太阳能热发电等。各国制定的太阳能发展计划,普遍存在要求过高、过急问题,对实施过程中的困难估计不 足,希望在较短的时间内取代矿物能源,实现大规模利用太阳能。例如,美国曾计

21、划在1985 年建造一座小型太阳能示范卫星电站,1995年建成一座500万kW空间太阳能电站。事实上, 这一计划后来进行了调整,至今空间太阳能电站还未升空。太阳热水器、太阳电池等产品开始实现商业化,太阳能产业初步建立,但规模较小,经济效益尚 不理想。第六阶段(1980-1992)70年代兴起的开发利用太阳能热潮,进入80年代后不久开始落潮,逐渐进入低谷。世界 上许多国家相继大幅度削减太阳能研究经费,其中美国最为突出。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世界石油价格大幅度回落,而太阳能产品价格居高不下,缺乏竞争力;太阳能技术没有重大突破, 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目标没有实现,以致动摇了一些人开发利用太阳能

22、的信心;核电发展较快, 对太阳能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受80年代国际上太阳能低落的影响,我国太阳能研究 工作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有人甚至提出:太阳能利用投资大、效果差、贮能难、占地广,认 为太阳能是未来能源,主张外国研究成功后我国引进技术。虽然,持这种观点的人是少数,但十 分有害,对我国太阳能事业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这一阶段,虽然太阳能开发研究经费大幅度削减, 但研究工作并未中断,有的项目还进展较大,而且促使人们认真地去审视以往的计划和制定的目 标,调整研究工作重点,争取以较少的投入取得较大的成果。第七阶段(1992-至今)由于大量燃烧矿物能源,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类的

23、生存和发展构成 威胁。在这样背景下,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召开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会议通过了里约热 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一系列重要文件, 把环境与发展纳入统一的框架,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这次会议之后,世界各国加强了清洁 能源技术的开发,将利用太阳能与环境保护结合在一起,使太阳能利用工作走出低谷,逐渐得到 加强。世界环发大会之后,我国政府对环境与发展十分重视,提出10条对策和措施,明确要因 地制宜地开发和推广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制定了中国2 1世纪议程,进一步明确了太阳能重点发展项目。1995年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和国家经

24、贸委 制定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1996- 2010),明确提出我国在1996-2010年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目标、任务以及相应的对策和措施。这些文件的制定和实施,对进一 步推动我国太阳能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1996年,联合国在津巴布韦召开世界太阳能高峰会 议”,会后发表了哈拉雷太阳能与持续发展宣言,会上讨论了世界太阳能10年行动计划 (1996- 2005),国际太阳能公约,世界太阳能战略规划等重要文件。这次会议进 一步表明了联合国和世界各国对开发太阳能的坚定决心,要求全球共同行动,广泛利用太阳能。1992年以后,世界太阳能利用又进入一个发展期,其特点是:太阳能利用与世界可持续

25、发展和 环境保护紧密结合,全球共同行动,为实现世界太阳能发展战略而努力;太阳能发展目标明确, 重点突出,措施得力,有利于克服以往忽冷忽热、过热过急的弊端,保证太阳能事业的长期发展; 在加大太阳能研究开发力度的同时,注意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发展太阳能产业,加速商业化 进程,扩大太阳能利用领域和规模,经济效益逐渐提高;国际太阳能领域的合作空前活跃,规模 扩大,效果明显。通过以上回顾可知,在本世纪100年间太阳能发展道路并不平坦,一般每次 高潮期后都会出现低潮期,处于低潮的时间大约有45年。太阳能利用的发展历程与煤、石油、 核能完全不同,人们对其认识差别大,反复多,发展时间长。这一方面说明太阳能开

26、发难度大, 短时间内很难实现大规模利用;另一方面也说明太阳能利用还受矿物能源供应,政治和战争等因 素的影响,发展道路比较曲折。尽管如此,从总体来看,20世纪取得的太阳能科技进步仍比以 往任何一个世纪都大。【利弊】优点:(1) 普遍:太阳光普照大地,无论陆地或海洋,无论高山或岛屿,都处处皆有,可直接开发和利 用,且勿须开采和运输。(2) 无害:开发利用太阳能不会污染环境,它是最清洁的能源之一,在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的今 天,这一点是极其宝贵的。(3) 巨大:每年到达地球表面上的太阳辐射能约相当于130万亿t标煤,其总量属现今世界上可 以开发的最大能源。(4) 长久:根据目前太阳产生的核能速率估算,

27、氢的贮量足够维持上百亿年,而地球的寿命也约 为几十亿年,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说太阳的能量是用之不竭的。缺点:(1) 分散性: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的总量尽管很大,但是能流密度很低。平均说来,北回归 线附近,夏季在天气较为晴朗的情况下,正午时太阳辐射的辐照度最大,在垂直于太阳光方向1 m 2面积上接收到的太阳能平均有1000W左右;若按全年日夜平均,则只有200W左右。而在冬季大致只有一半,阴天一般只有1/5左右,这样的能流密度是很低的。因此,在利用太 阳能时,想要得到一定的转换功率,往往需要面积相当大的一套收集和转换设备,造价较高。(2) 不稳定性:由于受到昼夜、季节、地理纬度和海拔高度等自然

28、条件的限制以及晴、阴、云、雨等随机因素的影响,所以,到达某一地面的太阳辐照度既是间断的又是极不稳定的,这给太阳 能的大规模应用增加了难度。为了使太阳能成为连续、稳定的能源,从而最终成为能够与常规能 源相竞争的替代能源,就必须很好地解决蓄能问题,即把晴朗白天的太阳辐射能尽量贮存起来以 供夜间或阴雨天使用,但目前蓄能也是太阳能利用中较为薄弱的环节之一。(3) 效率低和成本高:目前太阳能利用的发展水平,有些方面在理论上是可行的,技术上也是成 熟的。但有的太阳能利用装置,因为效率偏低,成本较高,总的来说,经济性还不能与常规能源 相竞争。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太阳能利用的进一步发展,主要受到经济性的制约

29、。太阳能利用中的经济问题:一,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一个能够持续发展的社会应该是一个既能满足社会需要, 而又不危及后代人前途的社会。因此,尽可能多地用洁净能源代替高含碳量的矿物能源,是能 源建设应该遵循的原则。随着能源形式的变化,常规能源的贮量日益下降,其价格必然上涨,而 控制环境污染也必须增大投资。第二,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煤炭约占商品能源消费结构的76%,已 成为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大力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技术将成为减少环境污染的 重要措施。能源问题是世界性的,向新能源过渡的时期迟早要到来。从长远看,太阳能利用技术 和装置的大量应用,也必然可以制约矿物能源

30、价格的上涨。【我国太阳能资源】在我国,西藏西部太阳能资源最丰富,最高达2333 KWh/皿(日辐射量6.4KWh/), 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撒哈拉大沙漠。根据各地接受太阳总辐射量的多少,可将全国划分为五类地区。一类地区为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66808400 MJ/皿,相当于日辐射量 5.16.4KWh/m?。这些地区包括宁夏北部、甘肃北部、新疆东部、青海西部和西藏西部等地。尤以西藏西部最为丰富,最高达2333 KWh/mn日辐射量6.4KWh/m?),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撒哈拉大沙漠。二类地区为我国太阳能资源较丰富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为5850-6680 MJ/m2,相当

31、于日辐射量 4.55.1KWh/m,。这些地区包括河北西北部、山西北部、内蒙古南部、宁夏南部、甘肃中部、 青海东部、西藏东南部和新疆南部等地。三类地区为我国太阳能资源中等类型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为5000-5850 MJ/m2,相当于日辐射 量3.84.5KWh/m,。主要包括山东、河南、河北东南部、山西南部、新疆北部、吉林、辽宁、 云南、陕西北部、甘肃东南部、广东南部、福建南部、苏北、皖北、台湾西南部等地。四类地区是我国太阳能资源较差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42005000 MJ/tf,相当于日辐射量3. 23.8KWh/m?。这些地区包括湖南、湖北、广西、江西、浙江、福建北部、广东北部、陕西

32、南部、江苏北部、安徽南部以及黑龙江、台湾东北部等地。五类地区主要包括四川、贵州两省,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少的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33504200MJ/tf,相当于日辐射量只有2.53.2KWh/m太阳能辐射数据可以从县级气象台站取得,也可以从国家气象局取得。从气象局取得的数据 是水平面的辐射数据,包括:水平面总辐射,水平面直接辐射和水平面散射辐射。从全国来看,我国是太阳能资源相当丰富的国家,绝大多数地区年平均日辐射量在4 kWh/m?以上,西藏最高达7 kWh/tfo【太阳能发展之路】太阳能的利用有多种方式:1、太阳热能的利用,比如太阳能热水器,目前就用的比较多也比较普及;2、太阳能发电,是目前

33、太阳能利用的重点研究领域,主要的普及障碍是: 用于完成光电转化的硅光电池成本太高、转化效率低、使用寿命短; 用于储存电能的蓄电池成本高、使用寿命有限、造成环境污染。国外采用电能联网的办法解决电能的储存问题,不用电池储电,直接供电,效果很好,但需 要形成规模,并有政府的介入协调管理。硅光电池的技术正在快速发展和进步之中。目前太阳能 发电还主要用在一些很难获得其他电力资源的地区或场所。【太阳能热利用】就目前来说,人类直接利用太阳能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有太阳能集热、太阳能热水系统、 太阳能暖房、太阳能发电等方式。太阳能集热器太阳能热水器装置通常包括太阳能集热器、储水箱、管道及抽水泵其他部件。另外在冬

34、天需 要热交换器和膨胀槽以及发电装置以备电厂不能供电之需。太阳能集热器(solar collector)在 太阳能热系统中,接受太阳辐射并向传热工质传递热量的装置。按传热工质可分为液体集热器和 空气集热器。按采光方式可分为聚光型和聚光型集热器两种。另外还有一种真空集热器:一个好 的太阳能集热器应该能用2030年。自从大约1980年以来所制作的集热器更应维持405 0年且很少进行维修。太阳能热水系统早期最广泛的太阳能应用即用于将水加热,现今全世界已有数百万太阳能热水装置。太阳能 热水系统主要元件包括收集器、储存装置及循环管路三部分。此外,可能还有辅助的能源装置(如 电热器等)以供应无日照时使用,

35、另外尚可能有强制循环用的水,以控制水位或控制电动部份或 温度的装置以及接到负载的管路等。依循环方式太阳能热水系统可分两种: 1、自然循环式:此种型式的储存箱置于收集器上方。水在收集器中接受太阳辐射的加热,温度上升,造成收 集器及储水箱中水温不同而产生密度差,因此引起浮力,此一热虹吸现像,促使水在除水箱及收 集器中自然流动。由与密度差的关系,水流量于收集器的太阳能吸收量成正比。此种型式因不需 循环水,维护甚为简单,故已被广泛采用。2、强制循环式:热水系统用水使水在收集器与储水箱之间循环。当收集器顶端水温高于储水箱底部水温若 干度时,控制装置将启动水使水流动。水入口处设有止回阀以防止夜间水由收集器

36、逆流,引起热 损失。由此种型式的热水系统的流量可得知(因来自水的流量可知),容易预测性能,亦可推算 于若干时间内的加热水量。如在同样设计条件下,其较自然循环方式具有可以获得较高水温的长 处,但因其必须利用水,故有水电力、维护(如漏水等)以及控制装置时动时停,容易损坏水等 问题存在。因此,除大型热水系统或需要较高水温的情形,才选择强制循环式,一般大多用自然 循环式热水器。暖房利用太阳能作房间冬天暖房之用,在许多寒冷地区已使用多年。因寒带地区冬季气温甚低, 室内必须有暖气设备,若欲节省大量化石能源的消耗,设法应用太阳辐射热。大多数太阳能暖房 使用热水系统,亦有使用热空气系统。太阳能暖房系统是由太阳

37、能收集器、热储存装置、辅助能 源系统,及室内暖房风扇系统所组成,其过程乃太阳辐射热传导,经收集器内的工作流体将热能 储存,在供热至房间。至辅助热源则可装置在储热装置内、直接装设在房间内或装设于储存装置 及房间之间等不同设计。当然亦可不用储热双置而直接将热能用到暖房的直接式暖房设计,或者 将太阳能直接用于热电或光电方式发电,在加热房间,或透过冷暖房的热装置方式供作暖房使用。 最常用的暖房系统为太阳能热水装置,其将热水通至储热装置之中(固体、液体或相变化的储热 系统),然后利用风扇将室内或室外空气驱动至此储热装置中吸热,在把此热空气传送至室内; 或利用另一种液体流至储热装置中吸热,当热流体流至室内

38、,在利用风扇吹送被加热空气至室内, 而达到暖房效果。太阳能发电即直接将太阳能转变成电能,并将电能存储在电容器中,以备需要时使用。【空间太阳能电源】第一个空间太阳电池载于1958年发射的Vangtuard I,体装式结构,单晶Si衬底,效率采用BSF、光刻技术及更好减反约10% (28C)。到了 1970年代,人们改善了电池结构, 射膜等技术,使电池的效率增加到14%。在70年代和80年代,地面太阳电池大约每5.5年 全球产量翻番;而空间太阳电池在空间环境下的性能,如抗辐射性能等得到了较大改善。由于8 0年代太阳电池的理论得到迅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地面和空间太阳电池性能的改善。到了90 年代,薄

39、膜电池和III-V电池的研究发展很快,而且聚光阵结构也变得更经济,空间太阳电池市 场竞争十分激烈。在继续研究更高性能的太阳电池,主要有两种途径:研究聚光电池和多带隙电 池。x空间太阳电池主要性能电池效率由于太阳电池在不同光强或光谱条件下效率一般不同,对于空间太阳电池一般采用AM0光 谱(1.367KW/),对于地面应用一般采用AM1.5光谱(即地面中午晴空太阳光,1.000 KWm-2)作为测试电池效率的标准光源。太阳电池在AM0光谱效率一般低于AM1.5光谱效 率24个百分点,例如一个AM0效率为16%的Si太阳电池AM1.5效率约为19%)。 25C,AM0条件下太阳电池效率电池类型 面积

40、(cm2)效率(%)电池结构一般Si太阳电池64cm2 14.6单结太阳电池先进Si太阳电池4cm2 20.8单结太阳电池GaAs太阳电池4cm2 21.8单结太阳电池InP太阳电池4cm2 19.9单结太阳电池GaInP/GaAs 4cm2 26.9单片叠层双结太阳电池GaInP/GaAs/Ge 4cm2 25.5单片叠层双结太阳电池GaInP/GaAs/Ge 4cm2 27.0单片叠层三结太阳电池聚光电池GaAs 太阳电池 0.07 24.6 100XGaInP/GaAs 0.25 26.4 50X,单片叠层双结太阳电池GaAs/GaSb 0.05 30.5 100X,机械堆叠太阳电池空间

41、太阳电池在大气层外工作,在近地球轨道太阳平均辐照强度基本不变,通常称为AM0 辐照,其光谱分布接近5800K黑体辐射光谱,强度1353mW/cm2。因此空间太阳电池多采 用AM0光谱设计和测试。空间太阳电池通常具有较高的效率,以便在空间发射的重量、体积受限制的条件下,能获得 特定的功率输出。特别在一些特定的发射任务中,如微小卫星(重量在50100公斤)上应用, 要求单位面积或单位重量的比功率更高。抗辐照性能空间太阳电池在地球大气层外工作,必然会受到高能带电粒子的辐照,引起电池性能的衰减, 主要原因是由于电子或质子辐射使少数载流子的扩散长度减小。其光电参数衰减的程度取决于太 阳电池的材料和结构。

42、还有反向偏压、低温和热效应等因素也是电池性能衰减的重要原因,尤其 对叠层太阳电池由于热胀系数显著不同,电池性能衰减可能更严重。x空间太阳电池的可靠性光伏电源的可靠性对整个发射任务的成功起关键作用,与地面应用相比,太阳电池/阵的费 用高低并不重要,因为空间电源系统的平衡费用更高,可靠性是最重要的。空间太阳电池阵必须 经过一系列机械、热学、电学等苛刻的可靠性检验。Si太阳电池硅太阳电池是最常用的卫星电源,从1970年代起,由于空间技术的发展,各种飞行器对功 率的需求越来越大,在加速发展其他类型电池的同时,世界上空间技术比较发达的美、日和欧空 局等国家,都相继开展了高效硅太阳电池的研究。以日本SHA

43、RP公司、美国的SUNPOWER 公司以及欧空局为代表,在空间太阳电池的研究发展方面领先。其中,以发展背表面场(BSF)、 背表面反射器(BSR)、双层减反射膜技术为第一代高效硅太阳电池,这种类型的电池典型效 率最高可以做到15%左右,目前在轨的许多卫星应用的是这种类型的电池。到了 70年代中期,COMSAT研究所提出了无反射绒面电池(使电池效率进一步提高)。 但这种电池的应用受到限制:一是制备过程复杂,避免损坏PN结;二是这样的表面会吸收所有 波长的光,包括那些光子能量不足以产生电子-空穴对的红外辐射,使太阳电池的温度升高,从 而抵消了采用绒面而提高的效率效应;三是电极的制作必须沿着绒面延伸

44、,增加了接触的难度, 使成本升高。80年代中期,为解决这些问题,高效电池的制作引入了电子器件制作的一些工艺手段,采 用了倒金子塔绒面、激光刻槽埋栅、选择性发射结等制作工艺,这些工艺的采用不但使电池的效 率进一步提高,而且还使得电池的应用成为可能。特别在解决了诸如采用带通滤波器消除温升效 应以后,这类电池的应用成了空间电源的主角。虽然很多工艺技术是由一些研究所提出,但却是在一些比较大的公司得到了发扬光大,比 如倒金子塔绒面、选择性发射结等工艺是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光伏研究中心出现,但日本 的SHARP公司和美国的SUNPOWER公司目前的技术水平却为世界一流,有的技术甚至已经 移植到了地面用

45、太阳电池的大批量生产。为了进一步降低电池背面复合影响,背面结构则采用背面钝化后开孔形成点接触,即局部背 场。这些高效电池典型结构为PERC、PERL、PERT、PERF1,其中前种结构的电池已经在空 间获得实用。典型的高效硅太阳电池厚度为100pm,也被称为NRS/BSF(典型效率为17%) 和NRS/LBSF(典型效率为18%),其特征是正面具有倒金子塔绒面的选择性发射结构,前后 表面均采用钝化结构来降低表面复合,背面场采用全部或局部背场。实际应用中还发现,虽然采 用局部背场工艺的电池要普遍比NRS/BSF的电池效率高一个百分点,但通常局部背场的抗辐照 能力比较差。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空

46、间电源工程人员发现,虽然这种类型电池的初期效率比较高, 但电池的末期效率比初期效率下降25%左右,限制了电池的进一步应用,空间电源的成本仍然 不能很好地降低。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以SHARP为首的研究机构提出了双边结电池结构,这种电池的出现有 效地提高了电池的末期效率,并在HES、HES-1卫星上获得了实际应用。另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卫星对电池阵位置的要求比较苛刻,如果太阳电池阵不对日定向或对 日定向差等都会影响到卫星电源的功率,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卫星整体系统的配置。比如空 间站这样复杂的飞行器,有的电池阵几乎不能完全保证其充足的太阳角,因而就需要高效电池来 满足要求。虽然目前已经部分应用了常

47、规的高效电池,但电池的高的a吸收系数、有限的空间 和重量的需要使其仍然不能满足空间系统大规模功率的需要。传统的电池结构仍然受到很大程度 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在研究高效硅电池初期就侧重于提高电池的末期效率为主,在结 合电池阵研究方面提出了双面电池的构想并获得了成功,真正做到了高效长寿命和低成本。GaAs太阳电池随着空间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对空间电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80年代初期,前苏联、美国、 英国、意大利等国开始研究GaAs基系太阳电池。80年代中期,GaAs太阳电池已经用于空间 系统,如1986年前苏联发射的和平号”空间站,装备了 10KW的GaAs太阳电池,单位面积 比功率达到180

48、W/m 8年后,电池阵输出功率总衰退不大于15%。GaAs基系太阳电池经历了从LPE到MOVPE,从同质外延到异质外延,从单结到多结叠层 结构发展变化,其效率不断提高。从最初的16%增加到25%,工业生产规模年产达100KW 以上,并在空间系统得到广泛的应用。更高的效率减小了阵列的大小和重量,增加了火箭的装载 量,减少火箭燃料消耗,因此整个卫星电源系统的费用更低。薄膜太阳电池为适应空间应用需求,国际上纷纷制订各自的薄膜太阳电池计划(如NASA,主要目标在于 提高比功率和降低发射装载容量),提出解决措施:(1) 研制超轻柔性衬底薄膜太阳电池;(2) 研制多结薄膜太阳电池。目前,国际发展趋势主要涉

49、及非晶硅(a-Si:H)太阳电池、铜铟 (镓)硒(CuInGaSe2)太阳电池和碲化镉(CdTe)太阳电池。经过数年的努力,其效率达到1520% (AM0)。另一方面,为展开柔性薄膜太阳电池的研制(展开式、折叠式、套桶式、卷廉式)的设计与 应用提供可能。自90年代后期,国外已开展了以聚合物为衬底薄膜太阳电池的研制,并取得一 定的进展。薄膜太阳电池是获得高效率、长寿命、高可靠、低成本的重要途径之一。主要包括: a-Si及其合金、CuInSe2及其合金、以及CdTe三种材料的薄膜太阳电池。聚光太阳电池一般认为,现代聚光PV开始于1970年代末悉尼国家实验室,采用了点聚焦非涅耳透镜硅 电池双轴跟踪结

50、构,随后并研制了几个原型。在1980年代,很多研究机构进行了一系列成功 的实验,在聚光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非涅耳透镜、棱形玻璃盖片等。在1990年代 中期,线聚焦Fresenel透镜聚光阵技术已经成功地用于SCARLET太阳电池阵,电池为Gain P/GaAs/Ge三结电池,聚光阵的功率密度大于200 W/皿,比功率大于45 W/kg。线聚焦Fr esenel透镜聚光阵已经用于DEEPSPACE-1。由于三结GaAs太阳电池有很好的高温特性(为高电压低电流器件),通过聚光将显著提 高电池电流输出,特别在实现高倍聚光后,可获得更高的功率输出。因此,以三结砷化镓太阳电 池为主要部件的聚光太

51、阳电池以其高效率(可达到40%以上)、高温性能好(工作温度每升高 1?C性能仅下降0.2%,可在200?C情况下正常工作,聚光倍数可达500倍以上)等特点被 国际公认为最有发展前途和最具商用价值的新一代太阳能器件。x太阳能路灯太阳能路灯是一种利用太阳能作为能源的路灯,因其具有不受供电影响,不用开沟埋线, 不消耗常规电能,只要阳光充足就可以就地安装等特点,因此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又因其不污 染环境,而被称为绿色环保产品。太阳能路灯即可用于城镇公园、道路、草坪的照明,又可用于 人口分布密度较小,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缺乏常规燃料,难以用常规能源发电,但太阳能资源 丰富的地区,以解决这些地区人们的家用

52、照明问题。太阳能硒光电池日本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太阳能照相机,重量仅有475克,机内装有先进的太阳能电池系统, 其蓄电池可连续使用4年。美国一家公司生产了一种新型的135太阳能照相机,它的光圈、速度 均由微电脑自动控制,电力则由太阳能硒光电池提供,只要有光线就能供电使用。【第一个太阳能发电站】法国奥德约太阳能发电站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太阳能发电的太阳能电站。虽然当时发电功 率才64千瓦,但它为后来的太阳能电站的研究与设计奠定了基础。1982年美国建成了一座1 000万千瓦的塔式太阳热中间试验电站。美国计划到2000年,太阳能发电站总装机容量将达4 000万千瓦。2000年和2020年,生产的电量占

53、总能量的百分比将是7%和25%。由于光热 转换器(聚光器)需要占据较大的空间采光受热,设备偏大,以美国在加利福尼亚州计划建一座 1万千瓦发电设备为例,集光装置达40万平方米,200万千瓦,则需占地50平方千米。据估 计,大型太阳能发电站效率仅为30%左右。另外,太阳能发电站还需要有应付晚上和阴天用电 需要的蓄电器,而所需的聚光器造价也较昂贵,发电经济性差,因此,影响了广泛地推广和应用。【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发电原理太阳能电池是一对光有响应并能将光能转换成电力的器件。能产生光伏效应的材料有许多种,如:单晶硅,多晶硅,非晶硅,砷化镓,硒铟铜等。它们的发电原理基本相同,现以晶体为 例描述光发电过程

54、。P型晶体硅经过掺杂磷可得N型硅,形成P-N结。当光线照射太阳能电池表面时,一部分光子被硅材料吸收;光子的能量传递给了硅原子,使 电子发生了越迁,成为自由电子在P-N结两侧集聚形成了电位差,当外部接通电路时,在该电 压的作用下,将会有电流流过外部电路产生一定的输出功率。这个过程的实质是:光子能量转换 成电能的过程。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制作过程硅”是我们这个星球上储藏最丰量的材料之一。自从19世纪科学家们发现了晶体硅的半导 体特性后,它几乎改变了一切,甚至人类的思维。20世纪末,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硅”的身 影和作用,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是近15年来形成产业化最快的。生产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步骤: a、

55、提纯过程b、拉棒过程c、切片过程d、制电池过程e、封装过程。太阳能电池的应用上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就已经将太阳电池应用于空间技术一一通信卫星供电,上世纪末, 在人类不断自我反省的过程中,对于光伏发电这种如此清洁和直接的能源形式已愈加亲切,不仅 在空间应用,在众多领域中也大显身手。如:太阳能庭院灯、太阳能发电户用系统、村寨供电的 独立系统、光伏水泵(饮水或灌溉)、通信电源、石油输油管道阴极保护、光缆通信泵站电源、 海水淡化系统、城镇中路标、高速公路路标等。欧美等先进国家将光伏发电并入城市用电系统及 边远地区自然界村落供电系统纳入发展方向。太阳电池与建筑系统的结合已经形成产业化趋势。 太阳能光伏

56、玻璃幕墙组件得应用越来越多,随着上海和北京的几个项目进入实质性运转,这种方 式将会代替普通玻璃幕墙,它具有反射光强度小、保温性能好等特点!EDN首页登录区所有网页EDN网页 2007-04-05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电源技术 正文 来源:电源世界网我国首套家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在沪成功运行请来小半屋顶的太阳光,就能把家里的电视机、电冰箱、微波炉.都带动起来! ”中国首 套专为家庭设计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已在上海莘庄某小区成功运行了 100天,产生了令人 惊奇的功效。这套装置的主人上海电力学院赵春江博士是一位太阳能专家。去年12月中旬,他在自己位 于莘庄某小区一幢小高层顶层的三层复式建筑的屋面上

57、安装了一套总面积22平方米的硅晶光伏 电池板阵。100天来,这套系统为赵家造出了 797度电。一旦进入夏秋季节,这些光电板的 工作热情会更高,每天将能发出10来度电。女主人颇为自豪地说,这套设备预计全年可产电3 000度,足够全家电器的用电所需。”赵春江简要介绍了这套家用发电系统的优点。对国家,它可节省发3000度电所消耗的标 准煤1140公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6吨。对个人,它的直接好处是用电自主,而且还无 需任何日常维护。他表示,如果下述两个重要问题能够及时解决,那么这套具有许多优点的家用太阳能发电 系统就能在上海,甚至在全国全面推广。首先,是必须抓紧制订标准和施工程序,让大家有章可 循。更重要的是,有关部门应当拿出一个向居民适价采购太阳电”的具体方案,以帮助安装家用太阳能发电系统的家庭降低投资成本。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