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土地利用效益评价论文

上传人:ba****u6 文档编号:192497477 上传时间:2023-03-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2.9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重庆土地利用效益评价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重庆土地利用效益评价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重庆土地利用效益评价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描述:

《重庆土地利用效益评价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土地利用效益评价论文(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重庆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汪颖(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重庆400047 )摘要:中国正处在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建设用地供给的巨大矛盾和土 地利用粗放、效率低下的现状,使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成为必然选择。基于 已有研究的文献综述,本研究界定了城镇化和城镇土地利用效率的内涵,运用 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城镇与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土地集约利用理论,分析发 现部分自然因素如气候等,经济因素如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 技术因素、人口因素等是影响城镇土地利用效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总的来说,重庆市土地资源不足与土地浪费并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的提 高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且效率的提高主要依赖技术进步,土地利用

2、管理水平 提高和激励措施的实行相对良好。三大区域的城镇土地利用效率水平差距大。 一小时经济圈内部差距明显,两翼地区城镇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生产要素配 置失衡,城镇土地利用规模水平低,粗放利用现象严重,发展趋势不佳。缩小一 小时经济圈内部差距、提高两翼地区城镇土地利用效率是当务之急。针对以 上问题,本研究提出了 5点对策建议:加速土地利用技术进步,进一步改进土地 管理水平: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城镇土地利用系统资本、劳动力、土地三大要素 配置水平;提高土地资源市场配置水平,改善城镇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规模效益; 统筹三大区域城镇土地利用,缩小区域差距,完善区域城镇体系建设;协调规划 体系,促进土地利用

3、多维功能实现。土地利用效率评价在方法上和指标体系的 完整性上仍有巨大研究空间。关键词:土地利用效益 城镇土地利用 重庆市Study on the Evaluation of Urban Land UseEfficiency in ChongqingChina is in the stage of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The greatcontradiction of the supply of land for construction and the status of extensive andinefficient land

4、use make raising the efficiency of urban land use an inevitablechoice. Thecounty-level land use is the key link to promote the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nd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So Studing the efficiency of urban land us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Measurement of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process,

5、 land useproblems, land-useefficiency has been explored in existing research home andabroad, yet there are still many shortcomings in the evaluation of theefficiencyof land use. Based on the literaturereview of existing research, this studydefinedthe meaning of urbanization and urban land -use effic

6、iency. Usingsustainable land use theory, urban and regional coordinated-development theory,and intensive land use theory, it was found that natural factors such as climate, economic factors, such as industrial struc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technic al factors and d

7、emographic factors a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level of urban land use efficiency.districts.On the whole, Chongqing land us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mall per capital land in area, large proportion of woodland, and fast construction landexpansion. And its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increased

8、swiftly, with an unbalanced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an unreasonable land use structure. Intensive land use was not well performed and land use management was not well implemented.Insufficient land resources and land waste coexist in Chongqing land use system. The imprvement of urban land use effici

9、ency was lagged far behind economicdevelopment. Efficiencyenhancement was mainly dependenton technological progress. Land use management and incentives measures wererelatively well implemented, urban land -use efficiency of three regions had an obvious gap. The internal gap between counties within t

10、he one hour economic circle was bigger than that of other two regions, which had poor development trends. In southeast and northeast wing, low level of scale efficiency and serious problem of the extensive use of urban land exsited. Moreover, irrational land use structureand imbalanced factors of pr

11、oduction configurationalso harmed theurban land use system. Narrowing the gap between the one hour economic circle counties,and enhancing urban land use efficiency in the two wing areas is apriority. To solve the problems above, this study proposed 5 suggestions: Firstly, accelerate the land -use te

12、chnological advances,and further improve the level of land use management.Secondly,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improvethe allocation levelof capital, labor, land input Thirdly Improve marketallocationof land resources; improve urban land use structur e, optimize scaleefficiencyof economi

13、es. Fourthly, coordinateurban land use of the three majorregions,reducing regional disparities, and improve the regional urban system construction. Lastly, coordinate the land planning system and the urban planning system,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multi -dimensional functions of urban land use. In

14、all,land use efficiency evaluation can still be further explored both in methods and in the integrity of the index system.1绪论1.1.研究背景中国正处在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但近十多年来,由于对土地资源国情了解 不足,城乡二元土地管理制度、地方政绩考核方式不合理、土地利用规划不切 合实际等诸多原因,出现了 ”冒进式”城镇化和空间失控的现象:土地城镇化速 度大大快于人口城镇化,城镇建设迅速耗地,区域空间失控,人均占地过大,城镇 用地结构失衡,土地浪费严重。不少专家指出,中国城

15、镇建设速度之快、用地量 之大,已经到了对城镇化发展模式和城镇土地利用效率进行反思的时刻1)。转 变城镇化方式,实现新型城镇化是中国进入快速城镇化阶段面临的新任务。中 国农村人口基数巨大、城镇化与耕地保护矛盾突出、城镇人口就业压力大、 资源环境承载力已接近饱和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城镇化只能走高效节约的 道路2、 土地利用效率是衡量土地利用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提高土地利用 效率有利于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城镇土地过度扩张和人口城镇化滞后、城镇化 过程质量低的问题,也是缓解人地矛盾、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 择。对现状土地利用效率的了解是城镇土地利用效率提高的基础和前提,城镇 土地利用效率的评价是提

16、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基础性研究,因此在城镇化背景 下进行城镇土地利用效率评价研究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随着建设社会主义 新农村和统筹城乡战略的实行,县域经济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逐步 提高,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建设用地供给的巨大矛 盾和县级城镇土地利用粗放、效率低下的现状,为提高县级城镇土地利用效率 的研究提供了必要性。1.2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针对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国内外学者已经进行了诸多研究。现 有研究在中国城镇化过程、水平的测度和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等方 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并初步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城镇化理论体 系。以区域城镇化为背景研究

17、城镇土地利用效率,一方面可为提高城镇土地利 用效率的理论研究提供量化的实证支撑,促进城镇土地利用走一条高密度、高 效率、节约化、现代化道路;另一方面可弥补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利用问题研究 中定量分析和实证分析的不足,推进城镇化向高质量、集约化方向发展,促进新 型城镇化模式的探索和实践。(2实践意义提高土地特别是城镇土地利用效率,是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实现耕地保 护、满足建设用地需求目标的重要手段和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城乡土地利用统 筹、高效利用的关键内容。本研究要回答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通过评价模型 的构建实现县级尺度的城镇土地利用效率的科学测度”的问题,重点通过相关 理论的应用与模型运算和分析,为相关

18、职能部门的实践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对 制定科学的城镇化用地方向和政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研究具体从以下几方 面展开:第一,分析城镇化新阶段模式对城镇土地利用提出的目标和要求。第二, 分析影响城镇土地利用效率的因素及重庆市城镇化和城镇土地利用现状特 点。第三,通过DEA各模型评价和分析重庆市城镇土地利用效率水平空间、 静动态规律,为各区域职能部门了解自身土地利用情况和制定下一步土地政 策提供参考,为重庆市各个区县合理的城镇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及 制定区域土地利用规划提供方向和依据。2. 土地用地利用效率影响因素分析2.1 自然因素地貌、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要素深刻地制约着土地利用的方式、结构

19、、 水平及其地域差异。地质地貌通过土壤、气候、水文的再分布影响土地类型 和格局,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区域土地利用结构格局。重庆地形以山地丘陵为 主,城镇发展受到地形限制较大,农用地比例大,特别是林地比例大就是一个例 子。地面坡度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交通、工业和城乡建设用地的布局。气候、 土壤等主要影响农业用地环境及农业产出效益,但对城镇土地利用也存在一 定影响,城镇建设必须从基础设施等建设上适应当地降水、气温等气候因素。 水文环境和水资源是土地利用系统不可或缺的部分,其分布状况和供应水平 是利用改造土地的重要条件,它对土地利用类型形成、利用方式、生产水平有 着重要的影响,也是城镇建设过程中必须考虑

20、的因素之一。地区的资源种类、 数量、质量及分布状况,对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有重要影响, 从而也影响该地区土地利用的状况和利用效率。所有这些自然要素综合作用 形成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城镇土地利用的基础和背景,其保持良性稳定状态对 城镇土地利用具有重大意义。城镇土地利用能否有利于自然生态系统组成部 分、功能结构的维护甚至提高,是衡量城镇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效率的标准。2.2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决定土地开发利用的基本条件,包括经济结构与发展水平、工业 和交通运输条件、城镇发展与市场条件、商业和贸易发展等。以上经济因素 的变化特点,直接影响土地开发利用的方向、结构、规模、布局及效率。2.2.1产业

21、结构产业结构的演进引起土地资源在产业上的重新分配,从而导致土地利用结 构的变化,是城镇土地利用变化最直接的驱动因素。产业结构组成决定区域生 产要素的投入和配置状况,从而影响土地利用系统的效率水平。城镇土地承载 的产业收益,是城镇建设用地利用经济效率的主要体现。产业结构越优化越完 善,城镇土地利用经济效率越高。中国由于历史的产业发展方针的影响,形成了 独特的产业结构,即重工业大于轻工业,工业大于农业,第三产业薄弱的”重轻 农”产业结构,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发展迅速,其占用土地面积不断扩大。中国各 区域都背负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第三产业的重任。重庆市作为西部地区老工业 基地,产业结构相对落后,第三产业发

22、展相对缓慢,对城镇土地利用效率的贡献 还需提高。2.2.2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通常指按人口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经济发展水 平的提高为城镇土地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提供投资条件。居民生活水平的 提高会对土地利用提出新的要求,如对住房、休闲、环保用地提出更多需求, 从而对镇土地利用结构和利用的经济、环境等效益产生影响。商业和贸易水 平是区域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规律调节不同区位的城镇土地不断 向最优化的用途转化,因而商品市场发育程度,特别是土地市场发育程度,对城 镇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有深刻影响。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影响生产技术、土地 市场的发育完善度、城镇土地需求等多方面对城镇土地

23、利用效率产生影响。2.2.3城镇化水平城镇化是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力。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工业化的发展 和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将改进城镇土地利用的条件和结构。基础设施 用地、对外交通用地等用地比例在一定范围内的提高可以提高城镇土地利用 的经济、社会效益,有利于城镇土地综合开发利用。已有研究表明,高质量的城 镇化是一个优化城乡用地结构的过程,是开启农村市场拉大需求的过程,城镇 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土地的高效利用931。杨勇通过测算和相关分析发现城 镇化水平是城镇建设用地综合效率的决定因素之一,对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 率有显著促进作用。而高效的土地利用效率以较少的土地投入实现更大容量 的产业和人口

24、承载,反过来又推动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质、量水平。因此城 镇化发展水平与城镇土地利用水平实际上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2.2.4市场化程度市场经济通过供求、价格机制调节资源的配置,使资源要素向最优配置靠近 以实现高效利用。土地资源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其利用市场化是必然趋 势。竞标地租理论和区位理论认为,城镇内部土地利用和租金依据不同资源需 求之间的竞争结果确定:在竞争性土地市场中,每块土地将分配给能够最大化 租金的使用方向。因此,土地市场的完善和和成熟可以推动每一地块向最高经 济效益的利用方式发展,从而改变城镇土地的用途,自动调节城镇建设用地结 构。我国城镇发展一方面急需建设用地,另一方面

25、城镇土地不合理利用的现象 比较严重,城镇土地市场不完善是主要原因之一。在城市土地配贾过程中,市场 是其配置最基本的手段,完善的土地市场,可以使土地有效配置。只有通过城镇 土地市场的供求、竞争和价格的相互作用和调节,达到城镇土地市场的均衡, 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目的方可以实现。当然,市场失灵的问题必然存在,此时就 需要公共决策机制制定适当的规划和限制,以弥补市场本身所带来的问题,以 利于土地市场机制的发挥和土地的合理配置。另外,交通运输通过路网密度、 运输方式及其运输量等来影响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条件,因而对城镇土地利 用效率也有影响。一是新交通路线的兴建,有利于土地的综合开发,改善土地利 用的条件

26、与结构,提高效率;二是运输条件可以改变土地区位条件和其他要素 的可达性;三是交通还影响沿线城乡居民点建设规模和布局。2.3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主要指人口和民族因素,其中尤其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及分 布对区域土地开发利用具有重大影响,从而对土地利用效率产生影响。一方面, 土地面积是有限的,在一定的土地面积范围内,人口越多,人均土地数量越少,人 地矛盾越尖锐,人口密度反映区域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巨大的人口基数会造 成区域城镇化推进的巨大负担。另一方面适当的人口对土地利用的压力可在 一定程度上促进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劳动力的充足供应和合理配置也是土 地利用系统高效运作的条件之一。居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公平

27、程度是城镇土地 利用社会效益的重要反映。2.4技术因素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应用程度,直接影响着城镇土地利用的深度和广度, 技术的进步有利于土地利用条件的改善、土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土地利用 效益的提高。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土地集约化程度,提高容积率,缓和城镇用 地盲目扩张的矛盾,协调城镇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土地利用系统 的技术因素主要指土地利用的专业化水平、组织配置形式、管理水平以及引 导合理利用的激励措施等。3.重庆市城镇发展与土地利用现状分析3.1重庆市概况3.1.1自然条件重庆市位于长江上游,介于东经105 17 110 11、北纬28 10 32 13 之间,幅员面积8.24

28、xl04km2 。地处四川盆地东部,位于大巴山脉和大娄山脉之 间,跨越川中方山丘陵和川东褶皱带,江河密布,低山丘陵众多。丘陵占总面积 的67.7%,地势起伏较大,由南北向长江河谷逐级降低,西北部和中部以丘陵、低 山为主,东部靠大巴山和武陵山两大山脉。气候温和,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年平均气温17.0-18.8 C,冬季最低气温平均6-8 C,夏季炎热,七月每日最高 气温均在35X:以上。极端最高气温43 C,极端最低气温-2 C,日照总时数 1000 1200小时;冬暖夏热,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多雾,年平均降水量 875.l-1301.7mm 。 土壤以紫色土和黄壤为主,肥力较高,动植物资

29、源丰富,其中 药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产地之一。大面积山区生长的野 生和人工培植的中药材有2000余种,烤烟、拌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广泛。 嘉陵江、乌江、涪江、綦江等几条大河流经境内,长江干流横贯东西,形成著名 的长江三峡。矿产资源富集,已发现矿产75种,初步探明的矿产40多种,探明 矿藏产地353处,储量矿产潜在价值3882亿元。优势矿产有煤、天然气、锰、 汞、铝、锶等。境内江河纵横,水网密布,水能蕴藏量巨大,极具开发潜力。此 外还有丰富的地下热能和饮用矿泉水,开发潜力巨大。3.1.2社会经济概况重庆市与北京、上海、天津同为4大直辖市之一,是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 增长极、长江上

30、游地区的经济中心、中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 合交通枢纽;是中国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开发区域,城乡统筹综合配套 改革试验区,经济区位优越。重庆市下辖40个区县,2008年总人口 3257.05万 人;直辖以来其经济增长迅速,1996 2008年间GDP年平均增速11.4%, 2008 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5096.6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总值为575.40亿元、第二产 业产值2433.27亿元、第三产业产值2087.99亿元;全社固定资产投资4045.25 亿元;地方财政收入963.34亿元,地方财政支出1448.56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1570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

31、26元。重庆市是中国西南地区最 大的综合性老工业基地,因此其产业结构的特点之一就是第二产业比重大。与 其他三个直辖市比较,重庆市第一产业占GDP比重较高,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 低,产业结构还处于较为落后的位置,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比较突出。从图4-1、 图4-2中可以看出,20002008 年期间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总值比重稳中有 升,2008年第二产业产值2433.27亿元,占地区GDP总值比重47.7%;第二产业 对GDP贡献率稳居首位,2008年第二产业贡献率达56.9%。内部结构以工业 为主,2008 年工业占GDP比重40.0%,工业对 GDP贡献率52.1%。工业基础雄 厚,门类齐全,综

32、合配套能力强,汽车摩托车、化工医药、建筑建材、食品、旅 游五大支柱产业正着力强大,信息工程、生物工程、环保工程为代表的高新技 术产业近年来也快速发展。20002008 年期间,第一产业产业占GDP比重略有 下降,2008年为11.3%,第一产业贡献率波动较大,2008年为5.0%。第三产业占 GDP比重在41.0%至46.0%之问小幅度波动,但总体所占比例不高,第三产业 贡献率波动较大且远低于第二产业贡献率。2008年批发和零售业占第三产业 的21.0%,而代表第三产业前沿方向的产业,如金融保险业仅占7J%。低端服务 业所占比重过大,不能适应需求层次的丹益提高,直接影响到第三产业的发展 和升级

33、。九分比e)50, 040, 030.()20. 010. 0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年份二第_产业一当典二产业 一第三产业一。一工 业|总的看来,重庆市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为: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地形上 颇受限制;社会经济发展区位优势明显,基础设施较为完备,但产业结构相对落 后;区域差距较大,区域协调发展面临较大的挑战。3.2重庆市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分析3.2.1重庆市土地利用概况据重庆市2008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重庆市全市土地总面积 82268.7km2, 人均土地面积2525.9m2。其 中农用 地面积69204.1

34、km2, 占全市土 地总面积的84.1%。农用地中林地面积为32910.1 km2,占土地总面积比例达 40%。建设用地面积5931.7km2,占土地总面积的7.2%。建设用地中城镇建设 用地面积791.1 km2,农村居民点3579.1 km2,交通运输用地483.7 km2,水利设 施用地553.4km2。未利用地732.9km2,主要为荒草地、裸岩地以及河流水面 和滩涂。随着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重庆市建设用地规模快速扩张。据重庆市 历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从20002008年期间,全市建设用地共增加817.8 km2,年均增加90.9km2。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共增加421.6km2,其中

35、城镇用地增 加356.8 km2;交通用地共增加136.7km2,水利用地共增加259.45 km2。重庆市 土地利用总体上具有林地比例大、人均土地面积少、耕地质量差,后备资源缺 乏、用地矛盾突出等特点。控制城镇外延式扩张,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推进 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保护耕地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是重庆市面临的任务 与挑战。3.2.2 重庆市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及特点重庆市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分析重庆市由于地形的限制可用于建设的土地面 积十分有限,土地后备资源少,城镇建设用地供求矛盾突出。据重庆市2008 土 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全市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为791.1km2 ,占土地总面积比重 的1.

36、0%。其中一小时经济圈城镇建设用地总面积619.8km2,占全市城镇建设 用地总规模78.3%,含主城9区城镇建设用地369.7 km2和其他14个区县城镇 建设用地面积250km2。渝东北翼共有城镇建设用地137.8 km2,占全市城镇建 设用地总规模的17.4%;渝东南翼共有城镇建设用地面积33.5 km2 (图4-4),占 全市城镇建设用地总规模的4.3%。全市人均城镇建设用地面积62.8m2。城镇 建设用地空间布局不.均衡现象明显。2000年重庆市城镇建设用地面积434.3 km其中一小时经济圈城镇建设用地总面积304.8km2,主城9区城镇建设用地 201.1 km2,其他14个区县

37、城镇建设用地面积103.8km2。渝东北翼城镇建设用 地109.2 km2,渝东南翼城镇建设用地面积20.3km2。 20002008 年期间,重 庆市城镇建设用地总规模增加迅速,8年间共增加356.8 km2,年均增加44.6 km2,年均增速7.2%。各区域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增加速度差距较大,一小时经济 圈总面积规模大,且年均增速10.3%居首位,明显快于渝东南翼的6.0%和渝东 北翼2.8%。重庆市新增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在空问分布上存在较大差异。(2)重庆市城镇建设用地结构分析城镇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城市内部各种功能的用地比例和空间结构及相互 影响、作用的关系。2008年重庆市城镇建设用地中居住

38、用地比例为37.9%,公 共设施用地占11.59b,工业用地18.5%,仓储用地2.0%,对外交通用地3.7%,道路 广场用地14.4%,市政公共设施用地2.8%,绿地7.5%,特殊用地1.8% 如表,重 庆市城镇土地利用结构现状特点表现为居住用地比例较高,工业用地面积大, 道路广场用地比例较高,对外交通用地和市政公共设施用地比例过低,表明基 础 设 施 建 设 仍 需 加 强。Tab,4-3 Structure of Chongqing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份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居住用地35.234.734

39、.534.232.236.437 037,337.9公共设施用地13.315.815.314.414.011.211.311.311.5工业用地22.217.817.519.518.919.71K.218.5185仓储用地3.55.44.54.2423.22.62.82.0对外空通用地4.66 35.96 06.17.24,34.03.7道踞广场用地9.47.78.48.38.28.5!3.5J3.514.4市政公用设施用地3.03.23.13.03.23.23.02.92.8绿业5.06.17.37.9 7S.4877.77.5特姝用地3.83.03,43.33.52.32.02.01.8迁

40、:数据来源丁历年玉仄巾统计年舞由2000-2008 年期间重庆市城镇建设用地构成及其演化可知(图),居住用 地比例在20002004 年期间出现小幅度下降,但在2005 2008年出现并且速 度较快;工业用地比例从22.2%下降到18.5%,期间总体上处于下降并有持续 趋势;对外交通用地比例在2000-2005年期间出现小幅度上升,但在随后的几年内加速下降,说明后期交通设施建设力度放缓;市政公共设施用地比例处 于低水平稳定状态,后期有所下降,表明重庆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水平未能改 善,HOC. (Hl700, 0(1Eg (K)500. 0()400.00MO. (10凯HE。I 00. OG2

41、0UG 200120022003 20Od 2W5200b20072008 年扮二二福企而钢一-_公共设施柑地工业用地1;口一仓储用地 一一时外交通川地Y-道路广场用地:Y-佰政公用设施用地S-绿 地T-特殊JH地:水电供应、公共交通、环境卫生等居民综合生活质量保障用地投入不足, 需,.加强用地投入;期间公共设施用地比例总体处于下降状态,说明商业、金 融、贸易、服务业等用地比例不高。道路广场用地比例与居住用地比例变化 态势保持一 致,2008年达到14.4%,说明广场、停车场等用地面积近年来有较 大增加。另外,由于地形的限制,重庆市城镇建设利用还表现出用地分散,土地 立体利用显著等特点。城镇用

42、地内部结构现状及其演化表明,重庆市城镇土地 利用需在公共设施用地、交通设施用地和市政公共设施用地上加大投入。3.3本章小结重庆市土地面积广大,地形起伏较大,”山城”特点明显,自然资源丰富。经 济区位优越,但同时人口众多,产业发展结构相对落后,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社会 经济区域差异明显,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区域协调发展任务重、挑战大。 自然条件、经济发展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重庆市城镇化水平较低且区 域差距巨大。城镇体系发展存在等级结构缺失、主要城市首位度过大,中心城 镇经济带动作用不明显、功能分工弱等诸多不合理现象。重庆市土地利用总 体上具有人均土地面积少、林地比例大、建设用地扩张快的特点

43、。重庆市城 镇建设用地总规模增速快,空间分布不均衡,各地类结构不尽合理,集约利用水 平不高,土地利用管理不完善。合理调控重庆市城镇建设用地的规模和时空配 置,是实现区域上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构建合理的区域城镇体系的关键。4.重庆市土地利用系统投入产出效率整体水平分析(1)重庆市各区县城镇土地利用系统投入产出效率总体水平较低,中低效 率区县占据比例大。2008年各区县平均效率值为0.68,表明整体效率水平不 高。40个区县中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南岸区、双桥区、綦江县、酉 阳县8个区县效率值为1,处于技术有效状态,投入产出效率相对最优。效率值 较高,介于0.8 1之间的区县有沙坪坝、九龙坡、万

44、盛区、渝北区、龄江区、 垫江县6个。效率值处于中等水平,介于0.60.8之间的区县有北碚区、江津 区、永川区等9个区县。效率值介于0.40.6的低效率区县有长寿区、合川区、 大足县等11个区县。效率值低于0.4的超低效率区县则有石柱县、巫溪县、 云阳县等6个,中低效率区县占了 65%,低效率区县占43%,中低效率区县占据 比例大,整体效率水平不高,区域差距大。(2)规模效率水平对综合效率的贡献大于纯技术效率,且全市总体规模效率 水平整体趋向提高。40个区县中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等10个区县2008 年规模效率均达到有效状态;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北碚区等20个区县的规 模效率值介于0.8 1

45、之间;规模效率值介于0.60.8之间的有长寿区、江津区、 巴南区等7个区县;规模效率值低于0.6的区县只有城口县、巫山县、巫溪县 3个区县。中低规模效率区县占25%,高效率区县占75%,表明重庆市各区县 整体规模效率对综合效率的贡献较纯技术效率大。规模效率未达最优的区县 中,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北碚区等11个区县处于规模效率递减(DRS)状态, 其余19个区县均处于规模效率递增(IRS)状态,渝中区、大渡口、江北区等10 个区县处于规模有效状态(CRS)。说明近三分之二的区县处于规模效率有效或 递增状态,整体趋势趋向提高。5.提高城镇土地利用系统投入产出效率的对策建议(1)加速土地利用技术进步

46、,进一步改进土地管理水平虽然在重庆市城镇 土地利用效率水平的提高中土地管理水平的改善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总体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仍显不足,因此各区县均需要 在土地管理上继续改进,加强对城镇用地项目审批管理和监督,清理闲置土地, 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实施旧城改造,拓展地上地下空间,控制城镇建设用地增长 速度。以统筹城乡、区域土地利用为指导思想,优化政府公共选择机制,特别是 各级政府的土地管理职能分工,以行政手段调控城镇土地利用结构,保障重庆 市城镇土地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2)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城镇土地利用系统的要素配置水平重庆的产业结 构是影响城镇土地利用方向的主要因素,优化产业结构是提高

47、土地利用效率 的根本途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以改善城镇建设用地与 劳动力、资本投入之间的配置状况,引导城镇建设用地向集约利用方式的方向 供应,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引导城镇建设用地的高效利用。(3) 提高土地资源市场配置水平,改善城镇土地利用结构城镇土地利用结构 一方面受到宏观的产业结构的影响,另一方面又与土地市场发展水平密切相 关,价格机制是推动土地集约高效利用最有效的手段。因此一方面要通过合理 程序,完善城镇土地价格评估机制,特别是在较为落后的两翼地区;另一方面要 规范区县级土地出让行为,更大范围地落实土地出让招拍挂制度,以市场竞争 决定土地利用的最佳方式,并以市场的手段配

48、置城镇土地利用要素投入,优化 规模效益。统筹三大区域城镇土地利用,完善区域城镇体系建设基于三大区域城镇 化和城镇土地利用特点,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提高其城镇土地利用系统投入 产出效率,统筹城镇体系建设。一小时经济圈城镇化水平较高,城镇土地利用效 率水平也较高,应重点完善土地市场建设,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重点提高土地 利用技术效率,同时对璧山、大足、荣昌、万盛等几个区县严格控制其城镇建 设用地增长。两翼地区都需要通过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其区位条件,同 时加大资金投入,并以相应的人口政策调控区域劳动力供应以优化要素配置, 提高土地利用的边际效率。对于渝东北翼各个区县,城镇建设用地浪费明显, 粗放

49、利用严重,应以挖潜存量建设用地为主,区域中心城市万州的用地需求可 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加挂钩等方式,挖潜农村建设用地来满足。渝东南翼总体 水平有下降趋势,因此需进一步借鉴高效率区县的土地管理政策和集约节约 利用土地的激励措施,挖潜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发展小城镇、保障区域中心城镇 的建设。(5)协调规划体系,实现土地利用多维功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土地资源 利用进行调控的最高手段;城市规划和城镇规划是城镇公共决策系统调控城 镇土地利用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对城镇土地利用的具体安排,通过控制和调 节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即建设用地总量及建设用地内部结构实现区域兀发战 略。首先要协调好城镇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

50、关系,即要以土地利用规划为依 据进行城镇规划的编制。其次,要在两种规划的编制中落实广泛的公众参与, 保障社会公益性用地和生态环境用地比例,兼顾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和生态 效益。再次,各区县应加大规划实施监督力度,及时进行规划实施评价,适时自 身城镇化发展状况和土地利用水平进行规划修编。参考文献I陆大道,姚十谋,李国平等.基于我国国情的城镇化过人综合分析J.经济地 理,2007(11):883-887.陆大道.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与空间扩张J.中国城市经济,2007 (10) : 15-18.3 R. M. Northam. Urban Geography M.New York: John Wiley

51、 & Sons, 1975.4 胡顺廷,周明楫,水延凯等.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中央党校山 版社,2002:50-605 周一星.城市与城市地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 57-65.6 A.G Aguilar,Clemencia Santos.Informalsettlementsneedsand environmentalconservationin MexicoCity: An unsolved challenge forland-use policy J. Land UsePolicy, 2011(4): 6497 Giuseppina Siciliano. Ur

52、banization strategies,-662.rural developmentand landuse changes inChina: A multiple -level integrated assessment J.Land UsePolicy, 2012(1): 162-178.8 Kim. JH. Linking Land Use Planning and Regulation toEconomicDevelopment: ALiterature Review J. Journal of Planning Literature,2011 (26): 35-47.9阎小培,林初升许学强.地理区域城市一一永无止境的探索M.广州:广东高 等教育出版社,1992:2543.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