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第17章 肝的生物化学

上传人:努力****83 文档编号:192485754 上传时间:2023-03-07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1.99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生物化学:第17章 肝的生物化学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生物化学:第17章 肝的生物化学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生物化学:第17章 肝的生物化学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资源描述:

《生物化学:第17章 肝的生物化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化学:第17章 肝的生物化学(6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十七章第十七章 肝的生物化学肝的生物化学Biochemistry in Liver1肝也是体内肝也是体内最大的腺体(最大的腺体(1500g1500g););肝具有肝具有复杂多样的复杂多样的生物化学功能。生物化学功能。2肝是人体肝是人体最大的实质性器官;最大的实质性器官;肝的组织结构和化学组成特点肝的组织结构和化学组成特点:肝细胞含有肝细胞含有丰富的细胞器丰富的细胞器如内质网、线粒体、溶酶如内质网、线粒体、溶酶体、过氧化物酶体等和体、过氧化物酶体等和丰丰富的酶体系富的酶体系,有些甚至是,有些甚至是肝所独有的。肝所独有的。肝具有肝动脉和门静脉肝具有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血液供应双重血液供应;肝存在肝

2、静脉和胆道系统肝存在肝静脉和胆道系统双重输出通道双重输出通道;肝具有丰富的肝具有丰富的肝血窦肝血窦;3第一节第一节肝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肝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Function of Liver in Material Metabolism4作用:作用:维持维持血糖浓度血糖浓度恒定,保障全身各组织,恒定,保障全身各组织,尤其是尤其是大脑和红细胞大脑和红细胞的能量供应。的能量供应。糖原的合成与分解糖原的合成与分解糖异生糖异生磷酸戊糖途径磷酸戊糖途径 糖酵解途径糖酵解途径回顾:肝内进行那些糖代谢途径?回顾:肝内进行那些糖代谢途径?5不同营养状态下肝内如何进行糖代谢?不同营养状态下肝内如何进行糖代谢?饱食

3、状态饱食状态肝糖原合成储存肝糖原合成储存过多糖则转化为脂肪,以过多糖则转化为脂肪,以VLDL形式输出形式输出 空腹状态空腹状态肝糖原分解肝糖原分解 饥饿状态饥饿状态以糖异生为主以糖异生为主(乳酸、甘油、氨基酸)(乳酸、甘油、氨基酸)脂肪动员脂肪动员酮体合成酮体合成 节省葡萄糖节省葡萄糖上午、下午上午、下午最后一堂课最后一堂课为魔鬼身材为魔鬼身材奋斗的人们奋斗的人们用餐完毕用餐完毕离开食堂离开食堂61.肝分泌胆汁酸参与脂类的消化吸收肝分泌胆汁酸参与脂类的消化吸收2.肝合成、分泌肝合成、分泌VLDL3.肝是体内产生酮体的唯一器官肝是体内产生酮体的唯一器官4.肝是合成及排泄胆固醇的重要器官肝是合成及

4、排泄胆固醇的重要器官5.肝是降解肝是降解LDL的主要器官的主要器官二、肝在脂类代谢中占据中心地位二、肝在脂类代谢中占据中心地位7三、肝在蛋白质合成与分解代谢中均非常活跃三、肝在蛋白质合成与分解代谢中均非常活跃1.合成与分泌合成与分泌90%以上血浆蛋白质以上血浆蛋白质(-球蛋球蛋白除外白除外)2.清除血浆蛋白质清除血浆蛋白质(清蛋白除外)(清蛋白除外)3.清除血氨的主要器官清除血氨的主要器官(通过鸟氨酸循环将氨通过鸟氨酸循环将氨合成尿素;转变成合成尿素;转变成Gln)4.也是氨基酸代谢的中心也是氨基酸代谢的中心5.胺类物质的重要生物转化器官胺类物质的重要生物转化器官8四、肝参与多种维生素和辅酶的

5、代谢四、肝参与多种维生素和辅酶的代谢五、肝参与多种激素的灭活五、肝参与多种激素的灭活肝合成和分泌胆汁酸,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肝合成和分泌胆汁酸,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吸收维生素的维生素的储存、运输、转化储存、运输、转化 激素的灭活激素的灭活(inactivation of hormone):激素主要在肝中激素主要在肝中代谢转化,代谢转化,降低或降低或失去活性失去活性的过程的过程主要方式:生物转化主要方式:生物转化肝细胞损伤,激素灭活功能降低:肝细胞损伤,激素灭活功能降低:蜘蛛痣、肝掌蜘蛛痣、肝掌(雌激素等水平升高)雌激素等水平升高)910甲胎蛋白甲胎蛋白(a-fetoprotein AFP):胚

6、胎期肝可合成甲胎蛋白,胎儿出生后其合成受到胚胎期肝可合成甲胎蛋白,胎儿出生后其合成受到抑制,正常人血浆中很难检出,原发性肝癌细胞中抑制,正常人血浆中很难检出,原发性肝癌细胞中甲胎蛋白基因的表达失去阻遏,甲胎蛋白基因的表达失去阻遏,甲胎蛋白甲胎蛋白是是原发性原发性肝癌肝癌的重要的重要肿瘤标志物肿瘤标志物,对肝癌诊断有一定价值。,对肝癌诊断有一定价值。肝癌肿瘤标志物:肝癌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甲胎蛋白;异常凝血酶原异常凝血酶原;岩藻糖苷酶岩藻糖苷酶(AFU);-谷氨酰转肽酶(谷氨酰转肽酶(GT2););碱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ALP);癌胚抗原;癌胚抗原(CEA)等等11项目名称:项目名称:基于纳米技

7、术的基于纳米技术的肝癌早期诊断肝癌早期诊断的研究的研究首席科学家:首席科学家:张宁张宁 天天津医科大学津医科大学起止年限:起止年限:2011.12011.1至至 2015.812肝移植肝移植 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脏疾病发展到晚期危及生命时,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脏疾病发展到晚期危及生命时,采用外科手术的方法,切除已经失去功能的病肝,然采用外科手术的方法,切除已经失去功能的病肝,然后后把一个有生命活力的健康肝脏植入人体内把一个有生命活力的健康肝脏植入人体内,挽救濒,挽救濒危患者生命,这个过程就是危患者生命,这个过程就是肝移植肝移植,俗称,俗称“换肝换肝”。肝移植术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重要技术,通过肝肝移植术

8、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重要技术,通过肝移植可以使晚期肝病患者在绝境中重获新的生机。移植可以使晚期肝病患者在绝境中重获新的生机。肝移植分为肝移植分为同种异体肝移植同种异体肝移植(allotransplantation of the liver)和)和异种肝移植异种肝移植(xenotransplantation of the liver)。)。第第 二二 节节 肝的生物转化作用肝的生物转化作用Biotransformation Function of Liver13一、肝的生物转化作用是机体重要的保护机制一、肝的生物转化作用是机体重要的保护机制(一)(一)生物转化生物转化的概念的概念 机体在排出机体在

9、排出非营养物质非营养物质之前,常常之前,常常将其进行各种将其进行各种代谢转变代谢转变,使其,使其水溶性增加水溶性增加,极性增强,极性增强,易于易于通过胆汁或尿液通过胆汁或尿液排出体外,这一过程称为排出体外,这一过程称为生物转化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a series of enzyme-catalyzed processes through which non-nutritional molecules,which are usually hydrophobic,are converted into more soluble metabolites.14生物转化的对象生

10、物转化的对象内源性内源性(物质代谢产物或代谢中间物)(物质代谢产物或代谢中间物):如激素、胺类、胆红素等如激素、胺类、胆红素等外源性外源性(日常生活或生产过程中异源物)(日常生活或生产过程中异源物):如药物、毒物、食品添加剂等如药物、毒物、食品添加剂等非营养物质非营养物质生物转化的主要场所生物转化的主要场所是机体内生物转化最重要的器官,是机体内生物转化最重要的器官,但在但在肺肺、肾肾、胃肠道胃肠道和和也有一定生物转化功能也有一定生物转化功能 。1516生物转化的意义生物转化的意义 对体内的非营养物质进行转化,使其灭活对体内的非营养物质进行转化,使其灭活 (inactivate),或解毒或解毒(

11、detoxicate);更为重要的是可更为重要的是可使这些非营养物质的溶解度增加,极性增强,易于使这些非营养物质的溶解度增加,极性增强,易于排出体外。排出体外。肝的生物转化作用肝的生物转化作用解毒作用解毒作用(解毒与致毒双重特点)(解毒与致毒双重特点)第一相反应第一相反应:概念:概念:代谢物某些基团转化或分解,水溶性增加,代谢物某些基团转化或分解,水溶性增加,极性有所增强,易于排出体外极性有所增强,易于排出体外类型:类型:氧化氧化、还原、水解反应、还原、水解反应第二相反应第二相反应:概念:非营养物或经过第一相后概念:非营养物或经过第一相后水溶性和水溶性和极性改极性改 变不大的物质与极性更强的小

12、分子物质结合变不大的物质与极性更强的小分子物质结合类型类型:结合:结合反应反应二、肝的生物转化包括两相反应二、肝的生物转化包括两相反应17氧化反应(第一相中最主要的反应)氧化反应(第一相中最主要的反应)加单氧酶系(羟化酶、混合功能氧化酶):加单氧酶系(羟化酶、混合功能氧化酶):RH+O2+NADPHROH+NADP+H2O (增加水溶性,排泄;羟化过程,(增加水溶性,排泄;羟化过程,活性活性)胺氧化酶(氧化脱氨基):胺氧化酶(氧化脱氨基):RCH2NH2+O2+H2ORCHO+NH3+H2O2 (进一步氧化成(进一步氧化成酸酸,丧失生物活性),丧失生物活性)脱氢酶系:脱氢酶系:乙醇乙醇 乙醛乙

13、醛 乙酸乙酸18结合反应(生物转化的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生物转化的第二相反应)结合对象:凡含有羟基、羧基、或氨基的物质结合对象:凡含有羟基、羧基、或氨基的物质 (药物、毒素、激素)(药物、毒素、激素)结合剂:结合剂:葡萄糖醛酸葡萄糖醛酸、硫酸硫酸、GSH、甘氨酸、甘氨酸、乙酰基乙酰基、甲基等、甲基等19葡糖醛酸结合葡糖醛酸结合是最重要、最普遍的结合反应是最重要、最普遍的结合反应20*催化酶催化酶葡糖醛酸基转移酶葡糖醛酸基转移酶(UDP-glucuronyl transferases,UGT)21醇、酚、胺、羧酸醇、酚、胺、羧酸酸酐酸酐 极性增加极性增加影响因素:影响因素:年龄年龄、性别、营养

14、状况、疾病、遗传因素、性别、营养状况、疾病、遗传因素、诱导物等体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诱导物等体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意义:意义:指导用药指导用药 三、影响生物转化作用的因素三、影响生物转化作用的因素22胎儿:肝细胞微粒体形成不完全,胎儿:肝细胞微粒体形成不完全,葡糖醛酸葡糖醛酸转移酶几乎测不转移酶几乎测不 出,出,8 周后达成人水平,所以新生儿、早产儿易药物中毒周后达成人水平,所以新生儿、早产儿易药物中毒 老年人:器官老化,对某些药物转化降低,长期服用,药物老年人:器官老化,对某些药物转化降低,长期服用,药物 堆积,药效增高,副作用增高堆积,药效增高,副作用增高四、生物转化反应的特点四、生物

15、转化反应的特点231.转化反应的转化反应的连续性连续性 一种物质在体内的转化有时需要连续进行几种一种物质在体内的转化有时需要连续进行几种反应类型。一般顺序为第一相、第二相反应类型。一般顺序为第一相、第二相2.反应类型反应类型多样性多样性 同一种物质经不同类型的反应产生不同产物同一种物质经不同类型的反应产生不同产物 同一类物质因结构差异,进行不同类型的反应同一类物质因结构差异,进行不同类型的反应苯甲酸苯甲酸 苯甲酰甘氨酸苯甲酰甘氨酸(马尿酸);(马尿酸);苯乙酸苯乙酸 苯乙酰谷氨酰胺苯乙酰谷氨酰胺 GlyGlyGlnGln水杨酸可与甘氨酸反应,也可与葡糖醛酸结合水杨酸可与甘氨酸反应,也可与葡糖醛

16、酸结合3.解毒与致毒双重性解毒与致毒双重性 一种物质在体内经转化反应后,其毒性可能减弱一种物质在体内经转化反应后,其毒性可能减弱(解毒),也可能增强(致毒)(解毒),也可能增强(致毒)磺胺类药物:乙酰化,水溶性降低,酸性尿中易析出磺胺类药物:乙酰化,水溶性降低,酸性尿中易析出24第第 三三 节节 胆汁与胆汁酸的代谢胆汁与胆汁酸的代谢Metabolism of Bile and Bile Acids25胆道系统胆道系统肝细胞分泌肝细胞分泌胆囊浓缩胆囊浓缩(肝胆汁肝胆汁)(胆囊胆汁胆囊胆汁)胆汁酸盐胆汁酸盐(含量最高含量最高)胆固醇胆固醇胆色素胆色素多种酶类等多种酶类等胆汁的主要有机成分:胆汁的主

17、要有机成分:一、胆汁可分为肝胆汁和胆囊胆汁一、胆汁可分为肝胆汁和胆囊胆汁26 胆汁酸胆汁酸(bile acids)的概念的概念胆汁酸胆汁酸是存在于胆汁中一大类是存在于胆汁中一大类胆烷酸胆烷酸的总称,的总称,以钠盐或钾盐的形式存在,即以钠盐或钾盐的形式存在,即胆汁酸盐胆汁酸盐,简称,简称胆盐胆盐(bile salts)。(一)胆汁酸的分类(一)胆汁酸的分类游离胆汁酸游离胆汁酸(free bile acid)结合胆汁酸结合胆汁酸(conjugated bile acid)二、胆汁酸有游离型、结合型及初级、次级之分二、胆汁酸有游离型、结合型及初级、次级之分27按结构分按结构分游离胆汁酸的游离胆汁酸的

18、24位羧基分别与位羧基分别与甘氨酸甘氨酸或或牛磺酸牛磺酸结合生成各种相应的结合生成各种相应的结合胆汁酸结合胆汁酸胆酸胆酸鹅脱氧胆酸鹅脱氧胆酸脱氧胆酸脱氧胆酸石胆酸石胆酸游离胆汁酸游离胆汁酸HCOOHOHO HO H312724例:胆酸例:胆酸COOHHOHOH3712例:鹅脱氧胆酸例:鹅脱氧胆酸28结合胆汁酸结合胆汁酸CONHCH2CH2SO3HHOHOHOH3127例:牛磺胆酸例:牛磺胆酸例:甘氨胆酸例:甘氨胆酸CONHCH2COOHHOHOHOH312729 按来源分按来源分初级胆汁酸初级胆汁酸(primary bile acid)次级胆汁酸次级胆汁酸(secondary bile aci

19、d)初级胆汁酸初级胆汁酸是是肝细胞肝细胞以以胆固醇胆固醇为原料直接合成的胆汁酸,包为原料直接合成的胆汁酸,包括括胆酸胆酸、鹅脱氧胆酸鹅脱氧胆酸及相应结合型胆汁酸。及相应结合型胆汁酸。次级胆汁酸次级胆汁酸在在肠道细菌肠道细菌作用下初级胆汁酸作用下初级胆汁酸7-7-羟基脱羟基羟基脱羟基后后生成的胆汁酸,包括生成的胆汁酸,包括脱氧胆酸脱氧胆酸及及石胆酸石胆酸。307-羟基脱羟基羟基脱羟基HCOOHOHOHOH3127胆酸胆酸HCOOHOHOH3127脱氧胆酸脱氧胆酸初级胆汁酸初级胆汁酸次级胆汁酸次级胆汁酸次级胆汁酸次级胆汁酸次级胆汁酸次级胆汁酸初级胆汁酸初级胆汁酸次级胆汁酸次级胆汁酸31HCOOHO

20、HOH3127鹅脱氧胆酸鹅脱氧胆酸HCOOHOH3127石胆酸石胆酸次级胆汁酸次级胆汁酸初级胆汁酸初级胆汁酸7-羟基脱羟基羟基脱羟基32三、胆汁酸的主要生理功能三、胆汁酸的主要生理功能33(一)促进脂类的消化与吸收(一)促进脂类的消化与吸收立体构型立体构型亲水亲水与与疏水疏水两个侧面,赋予胆两个侧面,赋予胆汁酸很强的界面活性,成为较强的乳化剂。汁酸很强的界面活性,成为较强的乳化剂。(二)维持胆汁中胆固醇的溶解状态以抑制胆固醇(二)维持胆汁中胆固醇的溶解状态以抑制胆固醇析出析出胆固醇沉淀析出取决于胆汁中胆汁酸盐和卵磷脂与胆胆固醇沉淀析出取决于胆汁中胆汁酸盐和卵磷脂与胆固醇之间的合适比例(正常比值

21、固醇之间的合适比例(正常比值 10101 1);10:1 50%)50%)黑色素结石黑色素结石 (10-30%)(10-30%)棕色素结石棕色素结石 (较少)(较少)疏水侧疏水侧亲水侧亲水侧131498101711151656142OHCH3OHCH3COHNCH2HOOCCH3OH甘氨胆酸的立体构型甘氨胆酸的立体构型34(羟基、羧基)(羟基、羧基)(烃核、甲基)(烃核、甲基)(一)初级胆汁酸在肝内以胆固醇为原料生成(一)初级胆汁酸在肝内以胆固醇为原料生成胆固醇转化成初级胆汁酸是其在体内代谢的主要去路胆固醇转化成初级胆汁酸是其在体内代谢的主要去路四、胆汁酸的代谢及胆汁酸的肠肝循环四、胆汁酸的代

22、谢及胆汁酸的肠肝循环胆酸或鹅脱氧胆酸等胆酸或鹅脱氧胆酸等胆固醇胆固醇(肝细胞胞液和微粒体)(肝细胞胞液和微粒体)胆固醇胆固醇7-羟化酶羟化酶35甲状腺素诱导该酶的甲状腺素诱导该酶的mRNA合成合成甲亢患者血浆胆固醇甲亢患者血浆胆固醇含量降低含量降低(二)次级胆汁酸在肠道由肠菌作用生成(二)次级胆汁酸在肠道由肠菌作用生成初级胆汁酸初级胆汁酸次级胆汁酸次级胆汁酸肠道细菌肠道细菌初级胆汁酸初级胆汁酸次级胆汁酸次级胆汁酸HCOOHOHOH3127脱氧胆酸脱氧胆酸7-羟基脱羟基羟基脱羟基HCOOHOHOHOH3127胆酸胆酸36去结合反应;去结合反应;脱脱7a-羟基作用羟基作用胆汁酸肠肝循环概念胆汁酸肠

23、肝循环概念(三)胆汁酸的肠肝循环(三)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胆汁酸随胆汁排入肠腔胆汁酸随胆汁排入肠腔后,通过重吸收经门静脉后,通过重吸收经门静脉又回到肝,在肝内转变为又回到肝,在肝内转变为胆汁酸,经胆道再胆汁酸,经胆道再次排入肠腔的过程。次排入肠腔的过程。37胆固醇胆固醇结合胆汁酸结合胆汁酸(合成(合成0.40.6g/d代谢池代谢池35g)胆汁酸肠肝胆汁酸肠肝循环的过程循环的过程(胆管)(胆管)(胃)(胃)(十二指肠)(十二指肠)38未结合的胆汁酸未结合的胆汁酸结合型胆汁酸结合型胆汁酸(重吸收)(重吸收)第第 四四 节节 胆色素的代谢与黄疸胆色素的代谢与黄疸Metabolism of Bile P

24、igment and Jaundice39胆色素胆色素(bile pigment)是体内是体内铁卟啉化合物铁卟啉化合物的主要的主要分解代谢产物分解代谢产物,包括胆红素、胆绿素、胆素原和胆素等。,包括胆红素、胆绿素、胆素原和胆素等。主要随主要随胆汁胆汁排出体外,且具有颜色,故称胆色素。排出体外,且具有颜色,故称胆色素。胆红素胆红素居于胆色素代谢的中心,是人体胆汁中的居于胆色素代谢的中心,是人体胆汁中的主要色素。主要色素。胆红素胆红素的生成、运输、转化及排泄关联临床诸多的生成、运输、转化及排泄关联临床诸多病理生理过程。病理生理过程。胆色素的概念胆色素的概念40体内的铁卟啉化合物:体内的铁卟啉化合物

25、:血红蛋白血红蛋白、肌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胞色素、过氧化氢酶细胞色素、过氧化氢酶及过氧化物酶。及过氧化物酶。胆红素胆红素约约8080来自衰老红来自衰老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分解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分解一、胆红素一、胆红素是铁卟啉类化合物的是铁卟啉类化合物的降解产物降解产物(一)胆红素主要来源于(一)胆红素主要来源于衰老红细胞的破坏衰老红细胞的破坏41 部位部位 肝、脾、骨髓等单核吞噬系统肝、脾、骨髓等单核吞噬系统细胞微粒体细胞微粒体与与胞胞液液中中 过程过程血红蛋白血红蛋白血红素珠蛋白血红素珠蛋白氨基酸氨基酸胆红素胆红素(二)(二)血红素加氧酶血红素加氧酶和和胆绿素还原酶胆绿素还原酶催化胆红素的生成催

26、化胆红素的生成 42NNNNHOOCFe2+HOOC2O2NADPH+H+NADP+CO+H2OFe3+HNHNPNPHNOONADPH+H+NADP+HNHNPPHNOOHH血红素胆绿素胆红素血红素加氧酶胆绿素还原酶HN胆红素的生成过程胆红素的生成过程43血红素原卟啉血红素原卟啉IX环环上的上的次甲基桥次甲基桥(CH-)的碳原子两侧的碳原子两侧断裂,使原卟啉断裂,使原卟啉IX环打开,并释出环打开,并释出CO、Fe3和胆绿素。和胆绿素。Fe3可被重新利用,可被重新利用,CO可排出体外。可排出体外。4个吡咯环,个吡咯环,鳌合一个铁离子鳌合一个铁离子44胆胆红红素素的的生生成成过过程程NN HNN

27、OCOOOHCOHHOHH胆红素空间结构示意图胆红素空间结构示意图胆红素虽有亲水基胆红素虽有亲水基团(团(2 2羟基、羟基、4 4亚氨基、亚氨基、2 2丙酸基),但形成分子丙酸基),但形成分子内氢键,构成刚性折叠内氢键,构成刚性折叠结构,分子表面为亲脂结构,分子表面为亲脂性基团,故具有亲脂疏性基团,故具有亲脂疏水的性质水的性质,易自由透过易自由透过细胞膜进入血液。细胞膜进入血液。45 意义:意义:增加胆红素的水溶性,提高血浆对其运输能力;增加胆红素的水溶性,提高血浆对其运输能力;限制其自由通过各种细胞膜,避免其对组织细限制其自由通过各种细胞膜,避免其对组织细 胞产胞产生毒性作用。生毒性作用。(

28、非特异性,非共价可逆性)(非特异性,非共价可逆性)竞争结合剂:竞争结合剂:如磺胺药,水杨酸,胆汁酸等。如磺胺药,水杨酸,胆汁酸等。(过多的(过多的游离胆红素游离胆红素可与脑部基底的脂类结合,可与脑部基底的脂类结合,干扰脑的正常功能,称干扰脑的正常功能,称胆红素脑病胆红素脑病)运输形式:运输形式:胆红素清蛋白复合体胆红素清蛋白复合体二、血液中的胆红素与清蛋白结合而运输二、血液中的胆红素与清蛋白结合而运输46三、胆红素在肝细胞中转变为结合胆红三、胆红素在肝细胞中转变为结合胆红素并泌入胆小管素并泌入胆小管胆红素胆红素肝细胞肝细胞内质网内质网47(一)游离胆红素可渗透肝细胞膜而被摄取(一)游离胆红素可

29、渗透肝细胞膜而被摄取转运转运内质网内质网在胞液与在胞液与配体蛋白配体蛋白结合结合摄取:摄取:胆红素可自由双向透过肝血窦肝细胞膜胆红素可自由双向透过肝血窦肝细胞膜 表面进入肝细胞表面进入肝细胞复合体复合体分离分离配体配体Y、Z蛋白蛋白胆红素与葡糖醛酸的结合是肝对有毒性胆红胆红素与葡糖醛酸的结合是肝对有毒性胆红素一种根本性的生物转化解毒方式。素一种根本性的生物转化解毒方式。(二)(二)胆红素胆红素在内质网结合在内质网结合葡糖醛酸葡糖醛酸生成水溶性生成水溶性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 48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肝细胞滑面内质网)肝细胞滑面内质网)UGT胆红素胆红素+UDPGA(葡糖醛酸胆红素)(葡糖醛酸胆

30、红素)UGT:UDP-葡糖醛酸基转移酶葡糖醛酸基转移酶是诱导酶,可被许多药物如苯巴比妥等诱导,加强胆红素是诱导酶,可被许多药物如苯巴比妥等诱导,加强胆红素的代谢。临床上可应用苯巴比妥消除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代谢。临床上可应用苯巴比妥消除新生儿生理性黄疸。49两种胆红素两种胆红素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与葡糖醛酸结合的胆红素称为与葡糖醛酸结合的胆红素称为 结合胆红素,又称直接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又称直接胆红素;游离胆红素:游离胆红素:未与葡糖醛酸结合的胆红素称为未与葡糖醛酸结合的胆红素称为 游离胆红素,又称间接胆红素。游离胆红素,又称间接胆红素。50结合胆红素从肝细胞分泌结合胆红素从肝细胞分泌至

31、胆小管,再随胆汁排入至胆小管,再随胆汁排入肠道,是肝脏代谢胆红素肠道,是肝脏代谢胆红素的的限速步骤。限速步骤。胆红素排泄一旦发生障碍,胆红素排泄一旦发生障碍,结合胆红素就可返流入血。结合胆红素就可返流入血。(三)肝细胞向胆小管分泌结合胆红素(三)肝细胞向胆小管分泌结合胆红素51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胆素原族化合物胆素原族化合物 (无色)(无色)肠菌酶肠菌酶-葡糖醛酸葡糖醛酸还原还原 胆素胆素(黄褐色)(黄褐色)随粪便排出随粪便排出过程过程胆素原族化合物:中胆素原,粪胆素原,尿胆素原胆素原族化合物:中胆素原,粪胆素原,尿胆素原胆胆 素:粪胆素,尿胆素素:粪胆素,尿胆素游离胆红素游离胆红素氧化氧化四

32、、胆红素在肠道内转化为胆素原和胆素四、胆红素在肠道内转化为胆素原和胆素(一)胆素原是肠菌作用的产物(一)胆素原是肠菌作用的产物52胆素原肠肝循环的胆素原肠肝循环的概念概念肠道中有肠道中有少量少量的胆素原可被肠粘膜细胞重的胆素原可被肠粘膜细胞重吸收,经门静脉入肝,其中吸收,经门静脉入肝,其中大部分大部分再随胆汁排再随胆汁排入肠道,形成胆素原的入肠道,形成胆素原的肠肝循环肠肝循环(bilinogen 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二)少量胆素原可被肠粘膜重吸收,进入(二)少量胆素原可被肠粘膜重吸收,进入胆素原的肠肝循环胆素原的肠肝循环53血红蛋白珠蛋白血红素NADPH+H

33、+NADP+胆绿素胆红素2O2 H2OFe3+CONADPH+H+NADP+胆红素-清蛋白 复合物胆红素配体蛋白胆红素-配体蛋白 复合物葡糖醛酸胆红素UDPGAUDP内质网胞液肝细胞单核-吞噬细胞血液肠管葡糖醛酸胆红素葡糖醛酸胆红素胆素原胆素原(少量)胆素粪便肾小部分大部分胆素原O2O2胆素尿胆素原肠肝循环的胆素原肠肝循环的过程过程54 尿三胆:尿三胆:尿胆素原、尿胆素、尿胆红素尿胆素原、尿胆素、尿胆红素 是黄疸类型鉴别诊断的常用指标;是黄疸类型鉴别诊断的常用指标;正常人尿中检测不到正常人尿中检测不到尿胆红素尿胆红素。55五、高胆红素血症及黄疸五、高胆红素血症及黄疸正常人血清胆红素浓度:正常人

34、血清胆红素浓度:3.417.1mol/L(0.21mg/dl)。4/5为游离胆红素,其余为结合胆红素。为游离胆红素,其余为结合胆红素。高胆红素血症:高胆红素血症:体内胆红素体内胆红素生成生成过多,或肝细胞对过多,或肝细胞对胆红素的胆红素的摄取摄取、转化转化及及排泄排泄能力下降等因素引起血浆能力下降等因素引起血浆胆红素含量的增多,称为胆红素含量的增多,称为高胆红素血症。高胆红素血症。黄疸:黄疸:胆红素为橙黄色物质,过量的胆红素可扩散胆红素为橙黄色物质,过量的胆红素可扩散进入组织造成组织黄染,这一体征称为进入组织造成组织黄染,这一体征称为黄疸。黄疸。56 当 血 浆 胆 红 素 浓 度 超 过当

35、血 浆 胆 红 素 浓 度 超 过34.2mol/L(2mg/dl)时,肉眼时,肉眼可见皮肤、粘膜及巩膜等组织可见皮肤、粘膜及巩膜等组织黄染,临床上称为黄染,临床上称为显性黄疸显性黄疸。若血浆胆红素升高不明显,在若血浆胆红素升高不明显,在12mg/dl之间时,肉眼观察之间时,肉眼观察不到皮肤与巩膜等黄染现象,不到皮肤与巩膜等黄染现象,称为称为隐性黄疸隐性黄疸。572.肝细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hepatocellular jaundice)1.溶血性黄疸溶血性黄疸(hemolytic jaundice)3阻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obstructive jaundice)此类黄疸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

36、的胆管系统此类黄疸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胆管系统阻塞阻塞,胆汁,胆汁排泄障碍所致。排泄障碍所致。由于由于红细胞红细胞在单核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吞噬细胞系统破坏破坏过多,超过肝过多,超过肝细胞的摄取转化和排泄能力,造成血清游离胆红素细胞的摄取转化和排泄能力,造成血清游离胆红素浓度过高所致。浓度过高所致。由于肝细胞功能受损,造成其由于肝细胞功能受损,造成其摄取摄取、转化转化和和排泄排泄胆红素的能力降低所致的黄疸。胆红素的能力降低所致的黄疸。58临床上常根据黄疸临床上常根据黄疸发病的原因不同发病的原因不同,黄疸黄疸分为三类:分为三类:59不能经肾小球滤出不能经肾小球滤出 溶血性黄疸(肝前性黄疸)溶血性

37、黄疸(肝前性黄疸)RBC大量破坏大量破坏(败血症、蚕豆病、疟疾、异型输血)(败血症、蚕豆病、疟疾、异型输血)Hb大量释放,胆红素生成大量释放,胆红素生成,超过肝处理能力,超过肝处理能力 游离胆红素游离胆红素尿胆红素尿胆红素()()肝处理胆红素量肝处理胆红素量肠胆素原肠胆素原重吸收重吸收尿胆素原尿胆素原、尿胆素、尿胆素粪胆素粪胆素粪便颜色加深粪便颜色加深60结合型经坏死结合型经坏死区返流入血区返流入血血中结合胆红素血中结合胆红素血中游离胆红素血中游离胆红素肝细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肝细胞受损肝细胞受损病变区压迫病变区压迫毛细胆管毛细胆管处理能力下降处理能力下降尿胆红素尿胆红素 +肠总胆素原肠总胆素

38、原尿胆素原尿胆素原尿胆素尿胆素胆素原的肠肝胆素原的肠肝循环中逸入体循环中逸入体循环的量循环的量尿胆素原尿胆素原尿尿胆素胆素胆素胆素粪便颜色粪便颜色变浅变浅61阻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胆道阻塞胆道阻塞(胆结石、肿瘤压迫胆管、先天性胆道闭锁)(胆结石、肿瘤压迫胆管、先天性胆道闭锁)结合胆红素排入肠腔结合胆红素排入肠腔返回体循环返回体循环血中结合胆红素血中结合胆红素尿胆红素尿胆红素 +肠总胆素原肠总胆素原尿胆素原尿胆素原尿胆素尿胆素粪便颜色粪便颜色变浅、陶变浅、陶土色土色62 平时要密切观察孩子的黄疸变平时要密切观察孩子的黄疸变化,一旦发现有化,一旦发现有的的迹象,应马上及时送医院诊治。迹象,应马上及时

39、送医院诊治。面对宝宝的黄疸不要紧张也不面对宝宝的黄疸不要紧张也不要着急,是要着急,是(胎儿在(胎儿在宫内低氧环境宫内低氧环境下,血液中的下,血液中的红红细胞生成过多细胞生成过多,且这类红细胞,且这类红细胞多不成熟多不成熟,易被,易被破坏破坏,胎儿出,胎儿出生后,造成胆红素生成过多,生后,造成胆红素生成过多,约为成人的约为成人的两倍两倍;另一方面,;另一方面,新生儿新生儿肝脏功能不成熟肝脏功能不成熟,使胆,使胆红素代谢受限制等原因,造成红素代谢受限制等原因,造成新生儿在一段时间出现黄疸现新生儿在一段时间出现黄疸现象)象)自然会消除,是病理性的自然会消除,是病理性的就抓紧时间治疗,平时注意仔就抓紧时间治疗,平时注意仔细观察,精心护理。细观察,精心护理。63复习题复习题1.生物转化概念、反应类型、意义生物转化概念、反应类型、意义2.胆红素概念、在肝脏中的代谢变化胆红素概念、在肝脏中的代谢变化3.胆汁酸的分类胆汁酸的分类6465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