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农作物测产方法2

上传人:jin****ng 文档编号:192460393 上传时间:2023-03-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7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主要农作物测产方法2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主要农作物测产方法2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主要农作物测产方法2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资源描述:

《主要农作物测产方法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主要农作物测产方法2(1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主要农作物测产方法玉米测产方法玉米测产对于科学统计玉米产量、推广玉米新品种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测产是一项严肃的评估工作,必须做到科学、公正、真实、 可靠、克服主观性和随意性。一、理论测产(一)万亩高产示范田1、取样方法。根据地块的自然分布将万亩高产示范田划分为 10 个左右的自然 片,每片随机取3 个地块,每个地块随机取3 个样点,共取90 个测 产样点。2、测算亩收获穗数。每个样点量 10 个行距计算平均行距,在 10 行之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双行 20 米,计算株数和收获穗数,计算亩收获株数和收获穗数。3、测算平均穗粒数。在每个测定样段内每5穗收取1 个果穗,共计收获20 穗作为样 本测定穗

2、粒数,计算平均穗粒数。4、产量计算。理论产量(公斤/亩)二亩收获穗数X平均穗粒数X百粒重(被测品种前三年平均数或品种公告公布数)X0.85X105。(二)千亩核心展示田在万亩高产示范田测产划分的 10 个左右自然片中,将千亩核心 展示田作为其中1 个自然片,其测产结果即是万亩示范田测产结果, 也是千亩核心展示田的测产结果。(三)高产攻关田在高产攻关田中取3 个样点,具体测产办法与万亩高产示范田相 同。(四)辐射带动田取高、中、低3 个代表性地块,每个地块取3 个样点,具体测产 办法与万亩高产示范田相同。二、省级复测在市、县自测的基础上,省级专家组对万亩高产示范田进行复测, 对千亩核心展示田、高

3、产攻关田和辐射带动田进行抽测。万亩高产示 范田在市、县自测的地块中,随机取三个地块,每个地块取三个样点 进行理论测产。对其它“三田”,每田随机取3 个样点进行理论测产。三、实收测产(一)取样方法。根据地块的自然分布将万亩示范点划分为 10 片左右,每片随机取 3 个地块,每个地块在远离边际的位置取有代表 性的样点6行,面积$67平方米。(二)田间实收。每个样点收获全部果穗,计算果穗数目,称取 所有果穗鲜重,并计算果穗平均鲜重。按平均穗重法选取20 个果穗 作为标准样本测定鲜穗出籽率和含水率,并准确丈量收获样点实际面 积。(三)籽粒含水率。用国家认定并经校正后的种子水分测定仪测 定籽粒含水率,每

4、点重复测定10 次,求平均值。样品留存,备查或 等自然风干后在校正。(四)鲜穗出籽率。对选取的 20 个果穗称重、脱粒并称籽粒重 量,计算鲜穗出籽率(鲜穗出籽率=20个果穗鲜重三20个果穗籽粒重 量 X100%)。(五)实测产量(公斤/亩)二收获鲜穗重X鲜穗出籽率()三 收获样点实际面积X666.7X1 籽粒含水率()三(1 14%)。四、玉米田间调查方法(一)植株性状调查1、植株高度 选取有代表性地段,连续调查10-20株,抽雄前测 量植株自然高度,抽雄后测量从地面至植株雄穗顶部的高度,以厘米 表示。2、穗位高度 选取有代表性地段,连续调查10-20株,测量从地 面至最上部果穗着生节位的高度

5、,以厘米表示。3、可见叶数 拔节前心叶露出 2 厘米,拔节后露出 5 厘米时为该 叶的可见期。新的可见叶与其以下叶数相加,即为可见叶数。4、展开页数 上一叶的叶环从前一展开叶的叶鞘中露出,两叶的 叶环平齐时为上一叶的展开期。新展开叶与其以下已展开叶数相加, 即为展开叶数。玉米生育中后期由于下部叶片脱落,难以判断叶位,可采用下列 方法:每个茎节上生长一个叶片,基部4个节在根冠处通常难以区分, 第 5 节大约距 1-4 节有 1-2 厘米,以此,通过辨认节位来判断叶位。5、见展叶差 见展叶差=可见叶数-展开叶数。6、叶龄指数 也龄指数=主茎展开叶片数/主茎总叶片数7、叶面积与叶面积指数 叶面积只计

6、算绿叶的面积,叶片变黄部 分超过 50%时,即不予计算。逐叶测量叶片长度(中脉长度,可见叶 为露出部分的长度)和最大宽度,单叶叶面积二叶片长度X最大宽度 X0.75.单株叶面积为全株单叶叶面积之和,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总叶 面积则为平均单株叶面积与总株数之积。叶面积指数LAI二该土地面 积上的总叶面积/土地面积。8、群体整齐度 玉米群体整齐度一般指株高整齐度,用变异系数 的倒数表示,选有代表性的玉米植株,连续测量15-20株,以地面至 雄穗顶部的高度(厘米)计算植株平均值(X)和标准差(S),整齐 度二X/S。9、经济系数 是指经济产量在生物产量中所占的比例,也称收获 指数。经济系数(K)二籽粒干

7、重(克)/植株总干重(克)10、倒伏度 植株倒伏倾斜度大于 45作为倒伏指标。倒伏程度 分轻(I)、中(II)、重(III)三级。倒伏植株占1/3以下者为轻, 1/3-2/3者为中,超过2/3者为重。11、玉米病、虫调查记载病、虫株率二(病、虫为害株数/调查总株数)X100%病情指数=(工(各病级X该病级的株数)/(调查总株数X最高 病级数)X100(二)种植密度调查距田头 4 米以上选取样点,计算出平均行距(米);连续测量21 株的距离,除以 20,计算出平均行距(米)见表。玉米种植密度(株/亩)=666.7平方米/ (品均行距X平均株距)株距(厘米)平均行距(厘米)404550556065

8、707515111129877888980817408683863505926161041792608334757669456411595355561798048715784471306536603356035229189260823174086734617356985291493919877277987018638058485398501346792083347408666760615556512847624445217937705563505772529148844535423322757667346061551050514662432940412372476442579752704831

9、446041413865246945617355565051463042743968370425666759265334484944454103381035562664115698512846624274394536633419276173548749394490411537993528329228595353914762432939683663340231752957475109459841803832353732843065305556493944454041370434193175296331537747794301391035843309307228683252094630416737

10、883472320529762778335051449040413673336731082886269434490243583922356532683017280126153547624233381034633175293127212540田间速测法:调查 6.67 平方米种植面积的植株数,在扩大 100 倍即为 1 亩地植株密度。例,平均行距为 40 厘米,调查 16.67 米行 长中植株数量,如为 46 株,则种植密度为 4600 株/亩,为保证准确 度,调查时可选 3-5 行,取平均数见表。不同行距下1/100亩行长表平均行距4045505560657075调查长度16.6714.821

11、3.3312.1211.1110.269.528.89三)大田测产一般在玉米籽粒灌浆的蜡熟期至完熟期进行测产。 丈量土地,确定种植面积,高产田内的渠道、人行道、建筑物 等占地不得扣除。 随机选点。采取对角线五点取样法,即在田块四角和中央各随 机取 1 个点,每个样点离地头 5 米以上、 收获密度测定。见种植密度调查。 空秆、双穗率测定。选取田中3-5行有代表性的种植行(垄), 连续调查 100 株内空秆和双穗株数,获得双穗率、空秆率。穗粒数少 于 20 粒的植株为空株,并且不计算在双穗率内,其籽粒数也不计入 穗粒数。 穗粒数测定。在样点处连续测定20个果穗的穗粒数,取平均 数。玉米穗粒数二穗行

12、数X行粒数其中,穗行数:计算果穗中部的籽粒行数;行粒数:计算一中等长度行的籽粒数。 产量计算。以该品种常年千粒重计算理论产量,根据籽粒含水 量等情况,按85%折后即为估计产量,以5 点的平均值为该地块的品 均产量。产量(千克)二收获密度X(1+双穗率-空秆率)X穗粒数X千粒 重(克)X0.85/106马铃薯测产方法一、取样方法。在好、中、差地力各随机选取不少于3 亩的代表 地块,进行5点取样,每点不少于20平方米,行数不少于6行,进 行测产分析。同时要调查每个点的亩播量、平均株行距、平均亩株数、 单株平均产量、单株平均商品薯产量。同时,选取 51 米行长求取平 均株距,取 51 米垄宽,求取平

13、均行距。二、田间实收。将样点全部植株进行收获,并分商品薯和非商品 薯分别称重,折算成平均亩产量。其中非商品薯指重量小于 50 克的 小薯以及病薯、烂薯和绿皮薯等薯块。一般情况下,扣除收获薯块总 量的 1.5%作为杂质、含土量。若收获时薯块带土较多,每点收获时 取样5千克,冲洗前后分别称重,计算杂质率。三、计算公式。平均亩产量(千克)=(商品薯平均亩产量+非商品薯平均亩产量)X(1-杂质率)商品薯亩产量二单个取样点商品薯重量(千克)X666.7 (平方米)X(l-杂质含量)/该取样点面积非商品薯亩产量二单个取样点非商品薯重量(千克)X666.7 (平 方米)X(1-杂质率)/取样点面积马铃薯测产

14、方法一、取样方法百亩核心攻关田以 20 亩为一个测产单元,共分成 5 个单元,每 个测产单元随机取样 3 个点,共15 点;根据具体的自然环境和品种 分布情况将万亩示范点平均分为10 个测产单元,每个测产单元随机 取样3个点,共取30个点。每个点取长方形小区,面积为行长X行 距X行数,不小于45平方米,行数不少于6行。二、田间实收将样点全部植株进行收获,并分商品薯和非商品薯分别称重。其 中非商品薯指重量小于50克的小薯以及病薯、烂薯和绿皮薯等薯快。 一般情况下,扣除收获薯快总重的 1.5%作为杂质、含土量。若收获 时薯快带土较多,每点收获时取样5公斤,冲洗前后分别称重,计算 杂质率。三、计算公

15、式样点平均亩产量(公斤)=(商品薯平均亩产量+非商品薯平均亩 产量)X(1 杂质率);样点商品薯亩产量二单个取样点商品薯重量(公斤)X666.7 (平 方米)X(1 杂质率)/该取样点面积;样点非商品薯亩产量二单个取样点非商品薯重量(公斤)X666.7(平方米)X(1 杂质率)/该取样点面积;万亩示范点商品薯平均亩产量=各取样点商品薯平均亩产量之和 /30 个取样点;万亩示范点非商品薯平均亩产量=各取样点非商品薯平均亩产量 之和/30 个取样点;万亩示范点薯块平均亩产量 =商品薯平均亩产量+非商品薯平均 亩产量。大豆测产方法理论测产:(一)取样方法。十亩高产攻关田:按照对角线取样法取5 个样

16、点;百亩高产示范方:以 20 亩为一个测产单元,共分成 5 个单元, 每个单元按 3 点取样,共 15 点;万亩高产示范片:以 500 亩为一个 测产单元,共20 个单元,每单元随机取3 点,共60 点。每个样点离 地头 5 米以上。采取等行或宽窄行播种的,在样点中连续测量 11 行 的距离,分别除以 10,计算出平均行距(米)。依据平均行距,计算 临近 2 行的 2 平方米的行长与平方米株数,连续测定 10 株的株粒数, 相加除以 10 计算出平均株粒数。百粒重按该品种常年百粒重计算。(二)计算公式理论产量(公斤)二亩株数(株)X株粒数(粒)X百粒重(克)X105X90%实收测产:(一)取样

17、方法:在万亩片内选取有代表性的地块,面积 3 亩 以上,进行实收实脱,称重,用水分测水仪测定含水率。如果机械收 获,收割前由专家组对收割机进行清仓检查;田间落粒不计算重量。 用谷物水分速测仪测定含水率,重复10 次取平均值(%)。(二)计算产量:实收产量(公斤)=亩鲜重(公斤)x(1 含水率)三(1 13.5%)。 注:13.5%为标准含水量。黑豆、豇豆 芸豆、荞麦实收测产方法一、取样方法。根据自然地块分布情况,将千亩示范区平均分为 5片,每片随机取样2个点,共取10个点,每点面积为行长X行距 X行数,不少于67平方米,行数不少于6行。二、田间实收。将样点植株全部收割后装袋,并在标签上记录采

18、样地点、户主和采收的株数。三、上场脱粒。将样点袋装植株倒出晾晒2 小时后打场,要用扇 车风选,扬簸打净,并防止籽粒外溅损失。四、测定含水量。一般籽粒含水量标准值为14%,用谷物水分测 定仪测定籽粒含水率,重复10 次,取平均数。五、计算公式。平均亩产量(公斤)=单个样点籽粒重量公斤X (1-籽粒含水量_%) X666.7 (平方米)三该样点面积(平方米)三(1T4%)=_公斤/亩绿豆分次采收测产方法一、取样方法。根据地块的自然分布情况,将千亩绿豆示范区平 均分为5片,每片随机取样2个点,共取10个点,每点面积=行长 X行距X行数,不少于67平方米,行数不少于6行,并将样点做四 角标记。二、田间

19、实收。绿豆分三次采收,每次将样点全部黑荚采收后装 袋,称颊重后,记录荚重(公斤),作标签装袋封口,置干燥处待脱 粒。三、上场脱粒。将从样点每次采收的豆荚袋查验标签复秤后,统 一上场脱粒。打场时场边要挡遮拦,防止豆粒外溅损失。四、测定含水量。豆粒含水量标准值为14%,用水分测定仪测定 豆粒含水率,重复1 0次,取平均数。五、计算公式。平均亩产量(公斤)=单个样点豆粒重量公斤 X (1-豆粒含水量_%) X666.7 (平方米)三该样点面积(平方米) 三(1T4%)=_公斤/亩谷子、糜子、高粱实收测产方法一、取样方法。根据示范田自然分布情况,将千亩示范田平均分 为5片,每片随机取样2个点,共取10

20、个点。每点面积=行长X行 距X行数,不少于67平方米,行数不少于6行。样点面积确定后, 做好样点四角标记。将样点的谷穗或糜穗、高粱穗掐取袋装后,做好 标签,记录户主、地点、取样时间等,一并封口。二、上场脱粒。将袋装穗头倒出晾晒2 小时后打穗脱粒,打净后用扇车风选,去杂去瘪。三、测定含水量。谷子、糜子、高粱含水量标准值为 14%,用 谷物水分测定仪测定籽粒含水率,重复10 次,取平均数。四、计算公式。平均亩产量(公斤)二单个样点籽粒重量公斤 X (1-籽粒含水量_%) X666.7 (平方米)三该样点面积(平方米) 三(1T4%)=_公斤/亩水稻测产方法一、理论测产(一)取样方法。根据自然生态区

21、(畈、片),选取区域内分布 均匀、有代表性的50 个田块进行理论测产。每块田对角线3 点取样。 移栽稻每点量取 21 行,测量行距;量取21 株,测定株距,计算每亩 穴数;顺序选取20 穴计算穗数。直播和抛秧稻每点取1 平方米以上 调查有效穗数;取平均穗数左右的稻株23穴(不少于50穗)调查 穗粒数、结实粒。千粒重以品种区试平均千粒重计算。(二)计算公式。亩产(公斤)=有效穗(万/亩)X穗粒数(粒)X结实率(%) X千粒重(克)X106X85%二、实收测产(一)取样方法。根据自然生态区(畈、片)将万亩示范点划分 为510个片,随机选择3个片,在每个片随机选取3块田进行实收 测产,每块田实收 1

22、 亩以上。收割前由专家组对收割机进行清仓检查; 田间落粒不计算重量。(二)田间实收。用机械收获后装袋并称重,计算总重量(单位: 公斤,用W表示);专家组对实收面积进行测量(单位:平方米,用 S 表示);随机抽取实收数量的 1/10 左右进行称重、去杂,测定杂 质含量(单位:,用I表示);取去杂后的稻谷1公斤测定水分和 空瘪率,烘干到含水量 20%以下,剔出空瘪粒,测定空瘪率(单位:%, 用E表示);用谷物水分速测仪测定含水率,重复10次取平均值(单 位:%,用 M 表示)。(三)计算公式。Y=(666.7FS)XWX(1 I)X(1 E)X(1M)三(1 Mo);平均产量=工丫三9; Mo为标

23、准干重含水率:籼稻=13.5%,粳稻= 14.5%。花生测产方法一、理论测产(一)取样方法。根据品种、地力、作物长势将万亩示范田分成5 个自然片,每片选取有代表性的 13 块地,对每个田块采用 5 点 随机取样法进行测产(每个点面积为10m2)o计算每亩株数,每点连 续取1020株,测定单株平均果数、百果重按照品种特性确定。(二)计算公式。理论产量(公斤/亩)=每亩株数X果数X百果重X105X0.9。二、实收测产(一)取样测产。从5个自然片中分别挑选12块有代表性的 地块,每个地块面积不得小于3 亩,所种品种必须具有代表性。在每 个备选地块上选择 1 亩以上,然后进行刨墩、摘果、去杂、称重,用

24、 水分测定仪测定含水量。(二)计算产量。实收产量(公斤7亩)=每亩荚果鲜重(公斤) X1含水量()三1 10%。注:10%为标准含水量棉花测产方法一、取样步骤和方法(一)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棉区,每个万亩示范片随机抽取 20 户的棉田作为样本田。每个样本田抽取 35 个样点,样本田面积大 于10亩(含10亩)取5个样点,小于10亩取3个样点。县级自测 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样本田数量。(二)西北内陆棉区每个万亩示范片随机抽取2个行政村(连), 每个行政村(连)随机抽取5块棉田作为样本田,样本田的面积应在 50亩以上。每个样本田抽取5个样点,每个样点面积为6.67平方米。(三)3 点取样采用对

25、角线法,5 点取样采用梅花形法。二、调查测定方法(一)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棉区1、行距测定:每个样点中取11 行测量行距,计算平均行距,记 录表 1。2、株距测定:每个样点中随机选取1行的 21 株测量株距,计算 平均株距,记录表 1。3、铃数调查:在株距测定的21 株中选连续10 株,调查成铃、 幼铃、絮铃,计算成铃数,记录表 1。4、每户样本田选铃数调查中的10 株棉花,测定株高、果枝数、 果节数、果枝始节高度等,以平均数记录表1。5、棉铃分类标准:直径大于2 厘米的铃为成铃,直径小于2 厘 米的铃为幼铃,铃壳开裂3 毫米以上的铃为絮铃,烂铃不计。(二)西北内陆棉区1、行距测定:测定46个播

26、幅(膜幅)棉花的宽度和行数,计 算行距,行距=总宽度/总行数。2、样点宽度和长度确定:取一个播幅(膜幅)作为样点宽度, 根据公式行长=6.67 米 2/行距,计算测产样点长度,确定样点面积, 记录表 1。3、株数和铃数调查:在上述“2”确定的样点中调查计数所有棉 花株数和铃数,记录表 1。4、每个样本田选铃数调查中的 10 株棉花,测定株高、果枝数、 果节数、果枝始节高度等,以平均数记录表1。5、棉铃分类标准。直径大于2 厘米的铃为成铃,直径小于2 厘米的铃为幼铃,铃壳开裂3 毫米以上的铃为絮铃,烂铃不计。三、产量计算方法 (一)铃重(克):每块样本田随机收取吐絮铃100 个,晾晒干 后称重量

27、,计算平均铃重。铃重(克/铃)=100 个絮铃籽棉干重(克) /100。记录表 1。(二)衣分():计量铃重的 100 个絮铃试轧后,计算平均衣 分(以皮锟轧花机为准,锯齿轧花机衣分加 2 个百分点)。衣分(%) =100个絮铃皮棉重(克)/100个絮铃籽棉干重(克)X100。记录表1。(三)产量计算:1、西北内陆棉区收获密度(株/亩)二样点实测株数X100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收获密度(株/亩)=667 米2/ (平均行距(米)X平均株距(米),其中,平均行距(米/行)=11行距离 (米)/10,平均株距(米/株)=21 株距离(米)/202、平均单株成铃数(个/株)=成铃数/株数,总成铃数=成铃数+ 絮铃数+1/3 幼铃数3、籽棉亩产量(公斤/亩)二收获密度(株/亩)X平均单株成铃 数(个/株)X单铃重(克/铃)/1000X校正系数(85%)4、皮棉亩产量(公斤/亩)二籽棉产量(公斤/亩)X衣分(%) 测产结果记录表1。四、留取棉样以供检测纤维品质 从每个样本田(或每户)测试衣分的皮棉中,留取 50 克棉样,注明 测试样点编号,供纤维品质检测用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