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

上传人:dfg****19 文档编号:192118069 上传时间:2023-03-06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65.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广西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广西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广西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资源描述:

《广西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1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广西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思路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二一年六月一、发展形势(一)“十一五”期间的主要成就“十一五”期间,在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自治区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区气象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广西气象现代化水平以及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气象灾害应急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强,气象整体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气象防灾减灾体系进一步完善,服务效益日益显著。在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福祉安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发展理念,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坚持面向民

2、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不断丰富服务产品,不断拓展服务领域,不断发展公众服务,力求服务更加及时、高效。气象服务效益显著。经过“十一五”的建设,我区气象部门建立了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的公众气象服务平台。通过气象影视节目、手机气象短信、兴农网等途径,使各种天气预报警报信息得到快速、广泛的传播,为广大人民群众防灾减灾和生产生活提供重要的信息来源。建立了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和气象信息员队伍,完善了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在防御暴雨洪涝、台风、干旱、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等重大气象灾害中,台风、干旱、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等重大气象灾害中,如2008年初历史罕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2008年9月台风“黑格比”、

3、2009年6月罗城卡马水库抢险、2009年8月至2010年4月上旬的秋冬春特大干旱等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气象服务主动、准确、及时,充分发挥了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和主力军作用,为抗灾救灾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历届中国东盟博览会、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等重大活动中,气象服务做到了保障有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成绩突出。建立健全由各级政府领导、同级气象主管机构归口管理的组织管理体系,以及以地方各级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的经费投入机制,经费投入逐年增长。自治区和各市县财政共安排5230万元建设广西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基本建成了区、市、县三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和飞机、新型火箭等多种作业手

4、段相结合的综合立体作业系统,人工影响天气技术装备水平、作业水平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服务效益进一步提高。五年来,我区共组织实施飞机人工增雨作业237架次、飞行648个小时;开展火箭高炮人工增雨防雹作业3668次,发射火箭弹8955枚、炮弹8925发。平均每年增雨约64亿吨,增雨受益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防雹保护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增雨直接经济效益约6.4亿元,减免雹灾损失约0.5亿元。为开发空中云水资源、防灾减灾、增加水库蓄水发电、森林防火灭火、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气象为农服务取得新进展。应用“3S”技术开展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为全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科学指导。

5、生态环境卫星遥感应用服务能力有了较大提升,初步建立起气象为“三农”和生态环境服务为主体的专业、专项服务体系。围绕水稻、甘蔗、木薯、蚕桑、油茶等我区大宗农作物生产,开展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开发了蔗糖生产气象决策服务系统,开展了全区水稻种植面积遥感调查和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发展气象条件研究等。围绕解决农村气象预警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问题,组建起一支人数达2万多人的基层防灾减灾气象信息员队伍。气象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初步建成了由新一代天气雷达、探空雷达、地面气象观测站组成的气象综合观测系统,气象灾害监测能力有较大的提高。建立了由1256个自动气象站组成的气象灾害地面自动观测网,基本实现了全区每个乡镇都

6、建有自动气象站的目标;建成了桂林、南宁、柳州、北海、河池、梧州、百色等7部新一代天气雷达,对我区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监测预警预报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央财政共安排2400多万元建设气象监测与灾害预警工程,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气象预测预报系统和重大灾害性天气预警发布体系,气象预报精细化程度逐步提升,预报预测准确率逐年提高,暴雨预报准确率提高了3%,热带气旋路径预报24小时平均误差由“十五”期间的120公里减少至110公里,台风预报准确率也进一步提高。气象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形成,气象人才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积极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和业务应用转化能力进一步增强,在广西卫星遥感应用、广西气象

7、灾害的人工神经网络(预报建模理论方法与应用)、广西热带气旋预报技术研究、广西主要江河流域降水和广西气候变化研究等领域取得了新成果。共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和省部课题18项,在核心期刊以上发表论文161多篇,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以高层次人才和一线高级专门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全区气象部门现有“特聘专家”2人、“学科带头人”5人、“业务科研骨干”37名、“青年新秀”88人。气象事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管理更加规范。五年来,相继颁布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条例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两部地方性法规,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御雷电灾害管理办法

8、政府规章,出台了关于加快我区气象事业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和广西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等政策性文件,为引领我区气象事业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自治区气象部门和各地发布了一批强化社会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出台了2项气象地方标准。逐步形成了依法管理社会气象防灾减灾事务和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浓厚氛围。党的建设和文化建设取得成果,事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巩固。各级党组织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群众性创建文明行业以及具有时代特征、行业特点、地域特色的文化建设广泛开展。全区气象部门100%单位获“文明单位”称号,其中全国文明单位3个,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

9、进单位3个,自治区文明单位23个,市级文明单位47个,地市级以上文明单位占83.5%,广西气象局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基层台站建设得到重视和加强,“十一五” 期间中央和各级财政共投入1亿多元用于基层台站基础设施综合改善,改造业务办公用房近3万平方米,为一批艰苦台站配备了工作用车,基层台站整体面貌、职工工作和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二)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我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气象工作的作用日益突出,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气象服务的期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与此相比,我区气象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不相适应,主要表现为:突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薄弱,气象灾害防御管理比较薄弱,“

10、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管理体系有待健全,应急响应机制不完善,预警信息在防灾抗灾中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精细化水平、预报时效还不能满足需要;气象观测体系不够完善,天气雷达、自动站的布设密度不够,交通、电力、农业、海洋等专业气象观测能力还很薄弱;气候资源、气候条件开发利用的意识不强、程度不高;基层台站建设和基层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三)机遇与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气象工作,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区气象事业发展的意见要求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给广西气象事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使发

11、展问题更加突出,气候变化、灾害防御、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问题把气象推到了风口浪尖,推进城镇化和建设新农村、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广西正处在历史最好的发展机遇期,“十二五”时期是广西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加快建设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中国沿海经济发展新一极,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的重要时期。国务院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正式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新的发展形势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更加迫切的需求。社会各行各业和广大人民群众获取更加准确、及时、优质的气象服务的愿望对气象工作提出更高的要

12、求。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区气象事业发展的意见,围绕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的目标,坚持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牢固树立“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坚持把提高气象服务水平放在首位,大力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强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建设,不断提高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为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提供更加优质的气象服务。(二)

13、基本原则坚持面向需求,服务引领。坚持把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康福祉对气象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作为气象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需求牵引公共气象服务、以公共气象服务引领气象事业发展。坚持科学规划,优化配置。根据广西气候特点和社会需求,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合理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坚持依靠科技和人才,科学发展。努力造就一支适应气象事业发展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保障作用,加强地方气象的科学研究,努力提高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步伐,提升广西气象事业整体实力。坚持统筹集约,协调发展。统筹全区气象事业协调发展,统筹各级全区气象事业协调发展。促进贫困地区气象事业实现跨越

14、发展。(三)总体目标到2015年,按照“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目标,进一步完善综合气象观测体系、气象预报预测体系、公共气象服务体系,使之结构和布局更加合理、适当,功能更加先进齐备,适应应对气候变化要求,使广西气象整体实力达到先进省(自治区、直辖市)2010年前后先进水平,在西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三、主要任务(一)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通过全面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提高监测预报和预警水平,建成较为完善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和防御应急体系。高度重视气候变化规律的研究,深入分析气候变化对经济布局、农业生产、社会建设、生态环境的影响,大力提升气候变化科技支撑、气候变化预

15、测预估业务发展和气候变化决策服务能力,为我区制定科学的战略对策提供决策依据。要加强气候变化基础研究,摸清气候变化事实,增强极端气候事件变化趋势分析认识能力。要加强气候变化综合影响评估,重点开展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和水资源的影响评估,加快推进风能资源详查和评价工作,继续开展太阳能资源评估工作。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教育培训和科普宣传工作,提高全社会参与的意识和能力。(二)进一步完善综合观测体系进一步加快我区气象观测网建设步伐,建立观测内容项目较齐全、密度适宜、布局合理、自动化程度高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在已建7部新一代天气雷达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我区天气雷达监测网建设,建设玉林、崇左和防城港新一代天气雷达

16、;建设钦州、贺州、贵港数字天气雷达;建设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气象监测预警服务系统,建设北海涠洲岛、防城港江山半岛、钦州港海洋气象综合探测基地;建设广西西江流域致洪暴雨监测预警系统,更加有效监测广西西江流域致洪暴雨的发生发展,提高对洪涝灾害的防御能力;建设云地闪雷电监测站、GPS/MET基准站、电离层观测站;开展空间天气观测业务;完善卫星地面接收站网,加强卫星遥感监测,利用微型无人机和卫星遥感监测,大力开展气象灾害、农业、生态等方面遥感监测和应用;加大自动气象站网建设密度,进一步完善我区乡镇自动气象站网;抓好农业气象观测站网调整工作,更好地为粮食生产和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做好服务。(三)强化气象预报

17、预测系统建设按照及时、准确、精细的要求,不断完善气象预报预测业务系统和气象信息资料综合处理平台,加快预报预测的精细化进程。加强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系统建设,提高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警报水平。强化观测资料综合应用,推进卫星遥感资料共享和应用工作,重点加强天气雷达、自动站、卫星资料以及历史资料的开发应用。在各种常规探测资料基础上,结合各种新的探测资料和数值模式,对影响广西的各种重大灾害性天气气候过程的发生发展规律、形成机制进行系统性深入的分析研究,为预报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综合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卫星云图量化资料、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研究精细化预报的技术和方法,研

18、制开发各种突发性和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精细化预报系统,为做好短时临近预报和预警服务提供技术支撑。继续探索和研究各种数值预报产品的释用方法,根据集合预报的方法和理论对各种预报结果进行集成,提高短期气候预测和天气预报准确率。根据社会需求,开展山洪、雷电、地质等灾害气象等级和海洋气象、旅游气象的预报方法研究,为各种专业气象服务提供技术支撑。(四)加快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建设按照科学布局、需求牵引、优化结构、完善体制、突出效益的要求,以提高气象预警信息覆盖面、气象服务满意度和气象服务效益为目标,加快推进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建设。尽快建设现代化的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建立省级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库,启动公共气象服务业

19、务支撑系统建设,推进决策气象服务系统应用。重视气象灾害预警能力建设,加快建设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广西分系统,重点推进DAB系统建设,做好中国天气网的省级站网建设,优化兴农网,改进电视天气预报节目质量,做好气象频道节目插播工作。建立我区决策气象服务考核评估制度,积极探索我区省级公共气象服务机构及业务建设,开展气象服务效益评估和农村气象信息覆盖面调查工作。要切实提高科技含量,加强队伍建设,完善政策措施,进一步增强气象科技服务的活力。(五)提高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广西地处南亚热带,气候资源十分丰富,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进一步做好风能、太阳能、空中云水资源和农业

20、气候资源等的监测、预测和评估等工作,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和有效保护气候资源。积极开展气候资源普查、气候资源承载能力评估、气候资源综合区划工作;开展气候资源未来演变趋势及对环境、生态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评估;优化气候资源的管理,强化重大工程建设和区域经济开发等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积极开展为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气候资源开发示范基地建设服务,开展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广西名、优、特、新农作物的农业气象指标,开展全自治区精细农业气候区划,对良种引进、基地选建、农业项目开发等进行农业气候可行性论证。(六)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加快人工增雨工程建设,充分开发利用空中

21、水资源。加快建立自治区、地级市两级人工影响天气指挥系统和作业基地。拓展人工影响天气的服务领域,开展以增加江河径流、水库蓄水、森林防(灭)火、降温节能、生态环保为目的的人工增雨作业。(七)加强气象为农服务建设广西农业气象服务和灾害监测防御系统,发展现代农业气象情报预报、现代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评估,提高农用天气预报、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业务能力。(八)进一步加强基层气象工作以加强基层气象现代化建设为重点,加快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综合改善步伐,进一步提高职工工作生活条件,加强基层气象台站党的建设和文化建设,全力推进一流台站建设,提高基层气象台站气象探测及其稳定运行能力和观测质量,提升基层公共气象

22、服务能力。四、重点建设项目根据广西“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目标的总体要求,并考虑与“十一五”规划紧密衔接,“十二五”时期拟实施以下六项重点工程:(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气象监测预警服务系统率先建成以现代气象监测网络为基础,气象预报预警和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全面提升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为进一步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做好气象保障工作。主要建设内容:建设广西北部湾海洋气象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等级公路交通和海洋航运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开展海洋气象灾害对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及沿海重大工程建设的相互影响评估和服务系统。(

23、二)广西西江流域致洪暴雨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目标是为了更加有效监测广西西江流域致洪暴雨的发生发展,提高对洪涝灾害的防御能力。主要建设内容:建设西江流域布局合理的综合气象监测网络;建立完善气象、水文、水利、国土资源、民政等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建设西江流域暴雨精细化预报预警服务系统,实现时空上对暴雨加密监测和预警;建设覆盖流域全境广大城乡、人口密集及防洪重点地区的暴雨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联合水文、地质等相关部门建立西江流域致洪暴雨风险分析评估业务系统。(三)广西农业气象服务和灾害监测防御系统本项目含广西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和广西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两个分项目。广西农业气象服务系统主要建设内容:建设专业化的农

24、业气象监测预报技术系统;建立完善农业气象观测网络;建立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立粮食产量动态监测和综合评估的决策服务业务,开展精细化的农业气候区划、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评估和区划,开展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力布局、种植结构、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气候资源的利弊影响分析,定量评估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和安全的影响,防范农业生产的长期气候风险;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能力建设。广西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系统主要建设内容:在完善现有农村监测站网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监测密度,在人口密集的重点村屯及暴雨和地质灾害频发的村屯建设自动气象站,提升对暴雨等强天气和可能诱发山洪、泥石流等灾害天气的实时监测预警;用3-5年时间实现

25、预报到乡、乡乡有站的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建设覆盖广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网络;建立政府统一领导、综合协调,相关部门各负其责、有效联动的农村应急减灾组织体系,实现县乡有领导分管、乡乡有气象信息服务站、村村有气象信息员;建立农村气象灾害应急体系,提高农村防范气象灾害风险的能力。(四)广西人工影响天气工程依托气象现代化建设成果和现代科学技术,建立具有较高水平的人影业务技术体系,建成更加科学的作业指挥系统,持续开展人工影响天气科学研究与开发,提高人影作业技术含量,进一步改善人影作业装备,提高人影作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效益,为广西防灾减灾、开发空中水资源、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提供有力保障。主要建设内容

26、:飞机人工增雨催化作业系统;地面火箭催化作业系统;全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三级指挥系统;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基地扩建改建;机载云物理探测系统;人工影响天气科学研究与开发。(五)广西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服务保障工程通过加快广西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服务能力建设,建立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气象信息与技术保障系统,提高天气预报预测准确率,从而全面提升广西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服务保障能力。主要建设内容:1. 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系统。包括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网、风廓线网、GPS/MET观测网、雷电探测网、生态与农业气象观测网、大气成分观测网和气象卫星监测接收系统、移动应急观测系统、微型无人飞机监测系统等。2

27、气象灾害综合信息共享与技术保障系统。主要包括通信与网络、信息存储与共享、技术保障、业务灾难备份等子系统。3气象灾害精细化预警预报业务系统。建立和完善自治区级中短期天气监测、预报、预警和联防业务、自治区级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业务和预报质量评价业务体系、自治区级中短期专业气象预报预警业务、重大气象灾害调查和评估业务。4公共气象安全保统和公共信息网络为支持平台,广泛利用现代话等方式障服务系统。构建公共气象服务平台和完善公共气象媒体技术,第一时间通过电视、数字卫星广播、专刊报刊、服务体系气象信息、气象专用警报、气象灾害电子显示屏、气象灾害专用电,以准确、及时的天气监测预警系统为基础,以全区气象通

28、信传输系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5气象灾害应急指挥和移动保障系统。建立统一、协调的区市县三级气象灾害应急指挥系统,实现气象灾害的有效监测、信息传输、预警信息发布,保障各个环节的畅通和正常运转。建立由应急移动气象综合观测和服务、应急保障与灾难备份等组成的气象应急技术保障系统,增强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气象保障能力。(六)广西气候变化应对决策支撑及气候资源利用系统工程按照应对气候变化的需求,建设气候观测系统,发展气候系统模式,提升气候变化业务水平和决策支撑能力。主要建设内容:完善气候系统观测网;建设气候资料共享平台;进一步发展气候模式系统;建设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完善应对气候变化影响评估、预测服务等决策

29、支持系统;建设风能、太阳能开发利用气象保障业务系统;加强气候敏感区域和省级气候变化研究、业务和服务的基本设施和能力建设,提升科技和人才保障能力。五、保障措施(一)进一步加强气象工作组织领导继续加强和深化气象部门与地方政府双重领导、以气象部门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建立广西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与相关规划的衔接和协调机制,将广西气象事业发展列为各级政府“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努力争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二)全面贯彻实施和完善气象法规全面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和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等气象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抓紧制定广西自治区级的气象灾害应

30、急预案,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积极协助推动我区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办法,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进一步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加大气象法律法规学习宣传和普及力度,提高全社会气象法律意识。(三)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加强气象科学管理,加快管理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深化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形成层次清晰、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现代气象业务技术体系。进一步深化气象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科技创新、科研与业务紧密结合的政策环境和机制措施,努力构建气象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人才成长和

31、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不断优化队伍结构。(四)依法加强气象社会管理着力强化以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评估、灾情收集系统、应急管理信息发布机制、应急响应体系和队伍建设为内容的气象灾害防御和应急管理能力;提升以实施有效的行业监督、指导、协调和服务为目标的气象行业管理能力;加强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气象信息服务、施放气球活动、气候可行性论证、雷电灾害防护、气象科普宣传等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能力。(五)加大对气象事业投入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区气象事业发展的意见,坚持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建立健全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机制。把增强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等纳入各级财政预算,进一步争取争取各级政府的稳定支持。加强统筹集约,强化监督管理,提高投资效益。紧密结合地方气象服务需求,积极推进自治区级重点工程建设。(六)切实加强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切实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气象部门行风建设,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气象职工思想道德素质。树立和宣传先进典型,发展和弘扬先进的气象文化,为气象事业科学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有力保障。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