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差行为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192109881 上传时间:2023-03-06 格式:DOC 页数:54 大小:426.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偏差行为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偏差行为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偏差行为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资源描述:

《偏差行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偏差行为(5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学生偏差行为辅导第一部分 基本理论第一章 总论第一节 偏差行为的研究概述一、偏差行为的定义偏差行为,顾名思义,指偏畸、不正确的行为,与不良适应行为(或称适应欠佳行为)、问题行为或反社会行为及非社会行为等同时被使用。“显著有异加上有害,即是偏差行为。”也可解释为,“显著异于常态而妨碍个人正常生活适应的行为。”适应良好的个体,通常能合乎心理健康的六大标准:1、能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2、有较明确的自我概念3、有满意的心理技能4、有健康的身体5、智能成熟、情绪成熟、道德成熟、社会行为成熟。6、能够接受现实。而不良适应,意指与上述标准相悖者,包括行为上的敌意、破坏、违规、攻击、不服从等问题;性格上的焦虑

2、、抑郁、攻击、依赖等特征,及带来的罪恶感、畏惧、紧张、逃避、深自苛责等问题和其他不成熟的行为。因此,偏差行为可含盖情绪障碍、性格异常、行为异常或身体、智能等因素而衍生的不良适应行为。二、为什么要研究偏差行为三、偏差行为的分类对偏差行为尚无统一的分类系统,一般都分为反社会行为和非社会行为。台湾的杨国枢把初中生的问题行为分为三类:逃避性的问题行为,如偷窃、吸食药物等;违抗性的问题行为,如攻击、违规等;情绪性的问题行为,如痴心妄想、抑郁等。吴武典将学生的偏差行为分为:(一)外向性行为问题:包括:逃学、逃家、不合作、反抗、不守规矩、撒谎、偷窃、打架、破坏、捣乱、伤害等。(二)内向性行为问题 包括:畏缩

3、、消极、不合作、过分依赖、作白日梦、焦虑反应、自虐、自杀行为等。(三)学业适应问题 包括:考试作弊、不做作业、粗心大意、偷懒、不专心、注意力不集中、低成就等。(四)焦虑症候群:由过度焦虑引发,有明显的身体不适症状或强迫性行为,统称为神经官能症或“神经质行为”。如:紧张、发抖、呕吐、恶心、心胸不适、全身无力,及由过度焦虑引起的强迫性思考、强迫性动作、歇斯底里等。(五)偏畸习癖,或者叫不良习惯,多与性格发展的不健全有关。包括:吸吮拇指、咬指甲、肌肉抽搐、口吃、偏食、尿床、烟瘾、酒瘾、药瘾、性不良适应等。(六)精神病症候:其行为明显地脱离现实,属于严重的心理病态,包括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等。四、偏

4、差行为的成因学生偏差行为的成因错综复杂,一般较倾向于认定是由于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及其相互作用造成的。有的人从自然环境因素(如暴力和性犯罪多发于春夏之间和一月中之月圆之时)、社会文化因素(如经济结构、受教育水平)、个人因素(如遗传、生理及心理等)方面去探讨;有的人从古典犯罪学派、环境及地理决定论、经济决定论、生物决定论及体质论、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方面去探讨。第二节 偏差行为及其辅导原则和策略一、偏差行为的辅导原则1、找出问题的症结2、了解复杂的因果关系3、资料的搜集要累积而完整4、以协同的方式处理5、针对个案需要,整合运用个别咨询及团体辅导活动6、辅导个案要有持续性二、偏差行为的辅导策略1、对

5、不同对象的辅导措施(1)对当事人实施辅导(2)对家长实施辅导(3)改善或安排良好的生活环境,以减少环境对儿童或少年的不良影响。2、对当事人的不同反应实施不同的辅导(1)属外向性的攻击、冲动反应型:可应用明显的规范去要求或限制当事人的行为。(2)属内向性的退缩反应型:可用和蔼、亲善、关怀的态度,去导引当事人作善意的接受及反应。(3)恐惧、焦虑的反应型:可安排在无任何压力的环境下,让当事人自由自主的表达,并得到鼓励去面对问题寻求解决。(4)属分裂及病态的反应型:先以和善、关怀的态度,引导当事人重回现实,接受现实,然后实施自我的认知与人格的重组。3、依处理情境实施不同的辅导可依实际需要进行个别辅导或

6、团体辅导,并视情况实施教育、训练或辅导,情形严重者还应实施治疗措施。4、自我管理策略将个案由环境的支持改变成自我支持。即经由外部练习变为自我控制、自我思考、自我指导,独立行使正确行为。这是辅导的最后目标。5、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第二章 偏差行为矫正的基本理论第一节 精神分析理论一、基本原理精神分析治疗法,是由弗洛伊德根据他的精神分心人格理论创立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来源于他对精神疾病的临床治疗的实践,而不是学院式的经典心理学派。弗洛伊德对精神异常的解释是依据其人格理论来进行的。在早期的著作中,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生活主要分为两部分:意识部分和无意识部分。后来弗洛伊德修订了他的两重分类法,引进了著名

7、的自我(id)、本我(ego)和超我(superego)。本能的本我和理想的超我处于直接的冲突中,这种冲突常会引起一种弥漫性的恐惧,即焦虑的出现。焦虑是精神分析中的一个重要用语,是弗洛伊德解释各种精神疾病的主要概念。弗洛伊德提出三种焦虑:客观的、神经病的和道德的焦虑。客观的焦虑是指由害怕客观世界的真正危险引起的紧张不安;神经病的焦虑是对于因表现冲动的本能欲望而受惩罚的害怕;道德的焦虑是由于对良知的畏惧而引起的。弗洛伊德认为,自我可以发展起许多抵抗焦虑的保护性防御,即防御机制。防御机制的使用可以暂时地把内心的冲突掩盖起来,起到缓解焦虑情绪的作用。但是,如果一个个体不适当地或过分地使用防御机制来应

8、付焦虑,焦虑就会变成一种创伤,并由此而引发各种精神症状。在弗洛伊德解释精神疾病的理论中,有两点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第一,人的精神异常,都与幼年时发展的不顺利所形成的经验有关。第二,弗洛伊德确信性欲在神经症中起支配作用。基于对精神异常形成原因的解释,精神分析治疗的主要目的,就是经过对当事人的心理分析,将压抑在其内心深处的冲突和痛苦释放出来,使当事人彻底领悟自己以往的行为之所以不同于他人的原因。因此,精神分析治疗一向被视为是一种“以领悟取代压抑”的方法。二、精神分析的主要方法(一)自由联想是精神分析最常用最主要的方法,让当事人在毫无拘束的放松情境下,尽情地说出心中所想到的一切。治疗师,对当事人所说

9、的一切都表示诚心接纳,无论如何荒诞都暂时不予评论,以免联想中断,如当事人表示联想困难时,应鼓励继续下去。自由联想可以释放无意识的欲望和冲动,本身就具有治疗功能。(二)释梦弗认为,梦代表着被压抑的欲望和愿望的一种虚假的满足,因此,梦的“故事”似乎会比表面看到的更加意味深长和错综复杂。梦有隐藏的内容和明显的内容。明显的内容是回想梦里发生的事件时所讲的实际故事。但是梦的真正含义蕴涵于隐藏的内容中,这种隐藏的内容乃是梦的隐蔽的或象征的意义。这是一项复杂的任务,因为弗认为,隐藏的内容中被禁止的欲望是一项象征性形式表现在明显的内容中。虽然梦中出现的许多象征只是和某一特殊的做梦者的经验关联,但弗认为有一些象

10、征是所有人都具有的,因而往往具有相同的含义。(三)移情分析移情是指在精神分析治疗过程中,当事人将其以往对别人(父母或恋人)的情感关系,以扭曲现实的形式,转移到分析师身上,使本来单纯的医师与病人的关系转变成“亲子间”或“情人间”的感情关系。移情作用只是一种潜意识的表达,虽然表面上当事人以分析师为情感对象,但事实上只是以分析师为代替者而已。两种情况:正移情、负移情。通过移情分析,根据当事人移情时的行为表现,可以了解他以往的人际关系及情感经验。从而使当事人断绝儿童般的依恋,并帮助他在生活中承担起一种较为成人化的职责。(四)抗拒分析(阻抗)抗拒的主要表现:自由联想时在谈到某些关键的时刻,就表现出联想困

11、难,出现联想中断或叙述缓慢;在谈到梦境时,当事人可能突然发现,对梦中的任何细节都回忆不起来了;约定的会谈迟到或遗忘。对分析作用产生怀疑,对分析不情愿。抗拒必定有原因,而这个原因可能就是他心理疾病的病因所在。因此,当事人在谈话中的抗拒表现,就成了治疗者特别注意的焦点。化解当事人的抗拒,让他把心中任何隐密都说出来的方法,叫做抗拒分析。抗拒分析之后,可使当事人内心中压抑的矛盾与冲突得以尽情倾诉,从而缓解其紧张的情绪,并维持分析过程顺利进行下去。(五)阐释是指分析师根据当事人的自由联想、对梦的分析、移情及抗拒等所得到的一切资料,耐心诚恳地向当事人解析,把症状的无意识隐义和动机揭露出来进入意识,从而使当

12、事人领悟其痛苦与烦恼所在。阐释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向当事人说明其心理问题之所以形成是有原因的。二是让当事人明确这些心理问题的成因与自己过去的经历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后来重视引导让病人理解抗拒和移情的实质。三、实施精神分析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当事人的条件。(1)具有一定的理性接受能力。(2)人格具有一定的可变性。1545岁是理想年龄。2、精神分析治疗的时间几个月到几年3、精神分析的费用4、要正确处理精神分析过程中的移情现象第二节 行为治疗理论行为治疗方法是由一大批心理治疗家在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其基本原理来源于学习理论,最初起源于实验心理学的实验室实验。行为主义对人类功能的观点有这样一个基本假设

13、:即人类的绝大多数行为都是学习的结果。各种环境影响因素,包括人如何对我们的行为做出反应,是导致大多数心理障碍的关键因素。行为治疗家根据科学的问题解决方法,运用系统化、客观化,以数据为基础的各种方法来实施心理干预。行为治疗就是运用学习原则帮助患者消除不良行为,并学会更多的适应反应模式。一、历史和现状华生的“小罗勃特”实验。Mary Cover Jones白兔恐惧症消除案例。成为系统脱敏和治疗恐惧和其他焦虑的先驱。20世纪50年代,斯金纳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概念,用操作性原则来解决人类的问题。Bandura还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这种理论包含操作性学习、经典性学习和观察学习等多种成分。从20世纪60

14、年代末到现在,大量的行为技术得到了发展,应用和研究。这些技术包括系统脱敏、放松训练、焦虑应对训练、情绪发泄、自我控制训练、厌恶法、代币法、行为契约法、榜样示范和认知行为矫正法等。二、理论概述(一)基本理论和假设1、行为方法关注特定的行为,而不是内在、潜在的原因。2、与“正常行为”一样,适应不良行为同样可以通过学习原则而习得。3、行为治疗者将心理和学习原则作为基本得干预方法来矫正适应不良行为。4、行为疗法会设定具体且明确界定得干预目标。5、行为治疗者会选择治疗技术来解决患者的行为问题。6、行为治疗者更关注当前的行为和社会环境。第三节 人本主义疗法第四节 认知心理疗法所谓认知疗法就是指通过解说与指

15、导的再教育方式,纠正来访者已有的对人、对己、对事物的不正确思想与观念,协助其重组认知结构,借以收到来访者自行纠正认知偏差来达到治疗效果的一种方法。认知疗法修正了行为疗法忽视个体作用的缺点,强调内部认知过程,重视思维、知觉、自我评价等作为客观条件的中介对致病和治病的作用。但又不象传统的内省疗法和精神分析疗法那样去追究以往的经历,特别是早期的经历对目前心理状态的影响,而是关心来访者此时此地的认知对其心身的影响。最有影响的是理性情绪疗法,又称合理情绪行为疗法。一、理性情绪疗法的理论基础四个基本假设:1、人常为情绪所困,而情绪困扰的原因,多半是内生自取的,很少是外因造成的。2、人有思考能力,但思考用于

16、自身问题时,则多表现出损己害己的倾向;对有关自身之事,做过多的无谓思考,是困扰自身的主要原因。3、不需有事实依据,单凭想象即可形成信念,这是人类异于禽兽的独有特点。只是过多的无中生有的想象力,常常将个人带入愈想愈苦恼的困境。4、人有自毁倾向,也有自救能力。如何转化前者以推动后者的发展,正是理性情绪疗法的目的。二、心理异常的起因非理性观念。苛求、另人敬畏、挫折忍耐力和对人类价值的全盘谴责。其中苛求是最主要的一种。三、理性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ABCDE理论四、治疗过程(一)心理诊断阶段治疗者致力于与当事人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探索当事人所关心的问题,将其分类,确认问题所属性质以及当事人的情绪反应。在此

17、基础上与当事人共同制定治疗所要达到的新的反应和行为目标。(二)领悟阶段帮助当事人达到下列目标:1、认识他们不适当的或异常的情绪和行为表现2、认识到这些症状完全是由自己造成的。3、认识到自己是这些症状的携带者。4、寻找并认识这些症状产生的渊源。5、找出造成各种障碍的不合理信念。(三)疏通阶段挑战当事人的不合理信念,是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一步。力争使当事人最终认识到,1、他的这些不合理信念是不现实的、不合逻辑的和没有根据的。2、分清什么是合理的信念什么是不合理的信念。3、以合理的信念取代不合理的信念。(四)再教育阶段巩固联系挑战不合理信念的方法,以及应对现实的方法。发展出合理的思维习惯,避免重蹈覆辙

18、。(五)适应症状焦虑等神经症,如失去宠爱引发的抑郁,极端的恐惧,性和婚姻问题,心身疾病,人格障碍,如缺乏自信。第五节 游戏治疗一、游戏治疗的概念与分类游戏治疗就是利用游戏的手段来矫正儿童心理行为异常的一种治疗方法。其基本理论认为,游戏是儿童天然而重要的活动,是他们认识世界和自己的重要途径。由于孩子们不能准确地用语言表达自己,游戏因此成为他们表达内心感受,疏导内心困惑、悲愤、抑郁等心理问题的手段。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语言,学会运动,产生联想和幻想,他们的心理问题也随之在游戏中得到解决。依据指导思想和治疗方案不同,目前游戏治疗主要分为二大类,即指导性(结构性)游戏治疗和非指导性(儿童中心)游戏治疗。

19、前者主张针对不同的心理行为问题设计不同的游戏方案,强调在治疗前对患儿心理问题的诊断。而后者强调充分地相信儿童的内在能力,深信儿童有能力自我指导和走向成熟,如同他们有能力学会走和跑一样。因而主张由儿童主导治疗过程而无须事先选择治疗方案。二、游戏治疗的历史与发展(一)心理分析式游戏治疗取向Freud是心理分析游戏治疗的先驱。 Anna and Klein是儿童精神分析的直接创立者,也是使游戏治疗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两位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尽管两人都继承了Freud的衣钵,都承认游戏是儿童自由表达愿望的方式,重视对游戏的使用,但是,由于她们所持的基本理论观点有分歧,因而对于游戏治疗的具体使用存在很大的差

20、异。Anna对游戏的使用,是以她对于儿童及儿童游戏的看法为基础的。Klein 认为儿童的游戏可等同于成人的自由联想, 分析者通过观察和解释儿童游戏的象征性内容, 就可以接近儿童的深层潜意识, 使潜意识提升到意识之中, 从而得到修正, 并最终使自我成长,从而建立满意的对象关系。 这是Klein分析治疗的目标和任务。 Klein 认为环境的设置和玩具的使用是游戏技术的一个本质部分。 Klein 的游戏治疗与 Anna 存在明显的不同, 她不仅把游戏用于分析治疗的全过程,而且特别强调对于游戏中表现出的焦虑的解释,使儿童认识到自己对于对象的投射和认同,认识到自己的焦虑的来源。Klein 作为分析者,在

21、儿童的游戏中保持中立性只是适时地加入纯分析性的解释,所以她的游戏治疗是非指导性的。Anna则不同,她在游戏治疗中加入了积极的指导和干预,企图去指导、重新教育儿童甚至暗示儿童朝某个既定的方向发展 。不过,她们与 Freud 的一脉相承之处是,都承认游戏是儿童潜意识欲望和幻想的歪曲表达。(二)放松式游戏治疗取向Levy在20世纪30年代时开始提倡放松式游戏治疗,放松式游戏治疗是一结构式的治疗技术,主要的对象是那些曾经有过创伤经验的儿童。Solomon在1938年左右也曾经针对强性的好动儿实施放松式游戏治疗,他们两人都强调,游戏能解除有困扰的儿童心中的紧张、焦虑和不安。(三)关系式游戏治疗取向Ran

22、k、Allen and Taft三人,分别在20世纪30年代提倡关系式游戏治疗。这种治疗取向重视治疗者和儿童之间的关系以及此时此地的感受和行为。他们强调,单单治疗者和儿童之间的关系就具有治疗的功能(四)非指导性游戏治疗也叫儿童中心游戏治疗。代表人物是Virginia Axline。通过游戏治疗者的非指导式态度和技术,儿童内在的力量就能突破障碍,引导儿童往成长的路上前进。(五)游戏治疗与小学校园结合的取向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在小学校园成立辅导室,聘请心理、辅导等专业人员从事辅导的工作。这样就自然为游戏治疗在学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一批从事游戏治疗的临床工作者,Alexander an

23、d Landreth等积极提倡,游戏治疗不只是治疗有困扰儿童的有效技巧,游戏治疗也是帮助每一个儿童能够健康地学习和成长的取向。三、游戏治疗的适应症和疗效结果表明,该疗法对许多小儿心理障碍有明显疗效,如儿童精神分裂症、遗尿症、焦虑症、恐惧症、孤独症、选择性失语、抑郁症、退缩行为、攻击行为、性虐待和家庭暴力儿童、各种精神创伤和被忽视、学习困难、多动症、口吃、各种生活适应问题、情绪调整障碍及离婚家庭子女的心理调适不良、智能不足儿童的情绪及智力问题、自我意识不良、酗酒和吸毒等问题。在已有的大样本前瞻性研究中,报道较多的几个问题及其结果如下。1.各种环境适应不良: 2.攻击和反抗行为:游戏治疗对攻击行为

24、有显著疗效。3.焦虑或恐惧:缓解焦虑和恐惧性心理障碍是游戏治疗的另一主要适应证。4.情感调整障碍:情感障碍是儿童心理障碍中较常见的一类。在当今社会,情感调整障碍最多见于家庭巨变的儿童中。近年来,亲子游戏治疗被广泛用于单亲家庭和由父母被监禁所产生的亲子关系障碍。5.自我意识异常;6.智力低下、残疾或学习困难;7.精神障碍;四、儿童中心游戏疗法(Child-centered Play Therapy)(一)主要适应症1、恐怖症2、延迟的悲痛反应 3、家庭里的慢性疾病 4、责任负担过重 5、需要提高果断性 6、需要掌握问题解决技能 7、语言、听觉与视觉能力受损 8、因注意力缺陷或多动障碍而正在接受药

25、物治疗的学生 9、抑郁(轻、中度)10、社交困难 11、攻击反抗性行为(二)玩具的选择玩具是游戏治疗的主要媒介物,因此玩具的选择要非常讲究。每一种游戏室种的玩具都有其治疗上的功能和价值。玩具本身没有生命,是玩玩具的儿童赋予了它们生命和意义,不同的儿童对相同的玩具有相当不同的反应和感受。对游戏治疗者来说,玩具是打开儿童心扉的钥匙和帮助他们成长的武器。1、玩具的功能在游戏治疗中玩具的功能主要表现:a,与儿童建立正向的关系 b 让儿童表达内心不同的情感 c让儿童探索真实的经验 d让儿童测试自己的限度 e 让儿童发展正向的自我概念 f 让儿童更加了解自己 g 为儿童提供机会来修正自己一些不为人所接受的

26、行为。2、玩具选择的原则a 安全原则, b 实用原则,选择的玩具要有利于鼓励儿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想法,要有利于儿童在使用时发挥想象力和投射作用。3、一般游戏治疗室里的玩具a 与家庭和养育有关的玩具b与攻击性有关的玩具c 表达性的与建筑玩具d其他多用途玩具(三)以儿童为中心的游戏治疗的基本技术儿童为中心的游戏治疗的基本技能就是创造出一种气氛,鼓励个体在安全的疆界里发展出必需的应对技能。儿童的这种内在安全感是随着治疗者跟随儿童(或玩具)的引导而进行即刻反应而开始建立起来的。主要方法与来访者中心疗法基本一致。以下是儿童为中心的游戏治疗的四种基本技能:1、建立结构的技能在每一次咨询开始与结束时,咨询师

27、都要条理清楚地告诉儿童一些基本的疆界与限制,同时保持一种友好邀请的氛围。在建立规则结构的同时,儿童也理解了这一特殊游戏室的自由范围,而且治疗者要总是保持限制的恒定与一致。例如,在进入游戏区域时,治疗者告诉儿童,他们可以说、可以做几乎任何他们想说、想做的事情,如果有什么事情他们不可以做,治疗者会事先让他们知道。2、共情式倾听这一技能有助于治疗者发展出对儿童行为、情感以及需要的敏感性与准确理解。治疗者需要全神贯注的倾听和观察儿童的话语、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对此进行恰当的反应,从而准确的描述儿童的情感体验。这种技能的一部分是将治疗师感受到的东西反馈给儿童,但是不能表现的有侵犯意味(侵入性)。3、以儿

28、童为中心的想象游戏治疗者根据儿童的邀请而参加儿童的想象游戏扮演某一个角色。这种参与应当是以儿童为中心的,治疗者不应当有引导性,而是跟着儿童走,让儿童自己决定游戏的发展方向。4、设定限制的技能设定限制的目的是为了提醒儿童意识到他们对自己、对游戏室以及对咨询师的责任。这些限定应该保持在最少的数量,由管理机构明确宣布。主要是出于安全的考虑,要保证儿童的安全以及他人的安全(治疗师)和容易受损的玩具。一般经过三个步骤:宣布有关限制,给予警告,强化。(四)以儿童为中心的游戏治疗的原则1、 治疗者应与儿童建立融洽的关系2 治疗者要完全接受儿童的现实表现3 治疗者在与儿童建立起的这种关系中,要让儿童有许可的感

29、觉,能自由表达他的全部感情。在治疗室中,儿童表达感情的深度取决于治疗者的许可态度,尤其取决于治疗者的口头表达。4 治疗者要迅速地承认并反馈儿童表达的感情,使他能洞察自己的言行。5 治疗者要始终相信儿童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让儿童负有自己选择和改变情况的责任。6 治疗者不要企图以任何方式指导儿童的言行,要让儿童领路,治疗者跟从。7 治疗者应该承认治疗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企图加快治疗进程。8 限制儿童的某些行为。(五)儿童为中心的游戏治疗的时间规定游戏治疗的时间也应规定。如每次40分钟至1小时,每星期2至3次,共进行8个星期,有必要时再延长。(六)儿童中心游戏治疗的目标Axline认为,通过

30、游戏治疗,儿童学会了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在游戏治疗中,阻挡儿童能够顺利学习的障碍被抛开,自然而然,内在的潜能获得了展现的渠道,学习的效果因此就越来越好。治疗者最主要的目标并不是解决儿童的问题,而是帮助儿童成长。以下是七项儿童中心游戏治疗的目标:1、建立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治疗者并不能“制造”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给儿童,是儿童自己从与治疗者的关系中去体会出这种心理上的安全。值得注意的是,在完全没有限制的互动关系中,儿童不会觉得自己是安全的。2、了解并接纳儿童本人当治疗者将儿童在游戏室中所选择的任何玩具或玩法都表示热诚而真心的兴趣时,儿童会了解到他是被治疗者所接纳的。当治疗者对儿童慢半拍的速度不表示奇

31、怪和不忍耐时,儿童也会感到自己是被接纳的。治疗者如果能更多的用儿童的眼光来看待儿童时,就会有更多的了解与接纳。3、鼓励儿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4、建立宽容的态度宽容的态度不等于完全的放任,但是在游戏室中,儿童应该能够感受到那种自己可以完全做主的自由。5、鼓励儿童自己做决定治疗者必须控制自己心中那种想要为儿童做些事的冲动,若治疗者鼓励儿童在大多数事上都做决定的话,儿童就会慢慢地学习到为自己负责的。6、帮助儿童学习如何自我控制7、鼓励儿童用言语来表达内心的情绪和想法(七)儿童为中心的游戏治疗的阶段1、开始阶段这一阶段是游戏治疗的开始阶段,儿童熟悉环境并安定下来之后,与治疗者建立起比较融洽的关系。如果

32、儿童对他人以及外部世界的信任已经受到破坏,这一阶段可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在短程治疗中,一般在第二和第三次后就应该结束第一阶段。2、探索性阶段治疗者不能强迫和推动儿童进入这个阶段。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发展出一些自我意识,暴露内心的冲突与问题,并相信治疗师会接受他所暴露的内容而不予评判或批评。3、成长巩固阶段儿童在这一阶段开始形成一些持久性的成长,处理那些在过去曾经给他带来痛苦的事情,使其不再产生消极影响。4、结束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儿童从咨询关系中脱离出来,做好准备重新回到生活中去。通过使用“票据系统”可以使儿童意识到他们还有多少时间能在游戏室继续接受治疗。这种做法能帮助儿童对自己的工作进行

33、“计划”,而且也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考虑有关治疗结束的问题。第六节 家庭系统疗法家庭系统疗法的一个基本假设就是系统(如一个家庭)维持着其成员的症状,而这些症状反过来又维持着成员之间的关系模式。一、历史与现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10年是家庭治疗运动的形成时期。 Goldenberg指出了五个“看似独立的科学和临床的发展,它们共同为家庭治疗的出现奠定了基础”。1、Nathan Ackerman第一次把精神分析的方法应用于家庭研究。2、Ludwig von Bertalanffy 提出的一般系统理论被运用到家庭系统中,该理论为理解各种症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3、对精神分裂症领域的研究。4、20世纪早期

34、,出现了婚姻咨询和儿童指导领域,为20世纪50年代后期家庭治疗的出现奠定了基础。5、团体治疗的出现。这一方法最初出现于1910年左右, 二、理论概述(一)基本理论与假设(图)系统的方法(如家庭治疗)与个体治疗的理论区别就在于在进行个体治疗时治疗师关注的焦点是患者的思想、感觉或体验,而系统的方法关注的是个体以及与个体生活有关的环境。家庭疗法强调家庭功能的三个重要方面,分别是:家庭的结构和组织、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模式和家庭中形成的观念系统。其中,家庭的结构和组织又包含三个关键的概念:亚系统、等级结构(指导与领导)和界限(亲密与距离)。对家庭结构进行评定的时候,不仅要注意家庭的总系统,而且要注意家庭

35、中的各个亚系统,以及各个个体和亚系统之间的界限和等级结构。家庭功能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实际的互动行为系列或互动模式系列,是这些互动行为系列或互动模式在维持着症状,如果改变维持症状的系列的话,症状就不再必然出现了。因此,人们认为是互动圈的循环往复使症状得以保持。互动系列中,规则和角色也是症状保持的一个部分。规则控制着家庭内的权力、劳动分工和互动模式。有些规则得到公开的说明,如轮流倒垃圾或洗碗。但是,许多家庭规则是隐蔽的,从不公开谈论。角色是规则的自然延伸,如:妈妈是养育孩子的,爸爸是挣钱养家的,长子是“英雄”,次子是“麻烦制造者”,小女儿是“和平使者”。通常,家庭互动模式中有三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会导

36、致问题和牢固的问题系列的产生。第一种是,在需要采取行动的时候,家庭成员却没有采取这些行动。第二种问题系列产生的途径是,在不需要采取行动的时候却采取了行动。在这种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身就是问题。第三种问题系列产生的情况是,出现了问题,也采取了行动,但是干预的水平程度不对。家庭疗法的最后一个领域是特定的家庭观念系统。这个观点的基本理论前提是:家庭成员在某一情境为行为赋予了意义,而这个意义变得比行为本身更重要。观念决定了规则、角色、互动模式和家庭的结构,而这些又反过来决定了家庭的观念。家庭系统理论中得重要成分(二)健康家庭的发展与特征家庭系统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家庭的发展可以分成不同的阶段,

37、每个阶段都要完成有序的和积累性的发展任务。Carter and McGoldrick (1988)提出,家庭发展周期共有六个阶段,健康的家庭具有以下的特质:1、强有力的父母同盟2、对人态度友善3、尊重他人的主观性4、开放而直接的沟通5、对多样而复杂的人类需要和动机的理解6、自发性7、主动性高8、欣赏每个个体的独特性Stinnett研究了“给人强有力感觉的”家庭,发现它们具有以下共同点:1、彼此欣赏2、真正享受在一起的时光3、良好的沟通模式4、尽力使家庭中的其他成员更加愉快和幸福5、高度的宗教倾向6、以积极的方式应对危机的能力Fisher、Giblin and Hoopes认为以下的几个方面对健

38、康家庭的功能很重要:1、对家庭的归属感2、对感受和满足而进行的沟通3、用心地倾听4、开放地表达感受和思想5、彼此欣赏做些有趣的事情6、接受并且支持彼此的需求7、相互间感到安全和信任8、有互相依靠的能力不幸的家庭却很难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来描述,具有很强的情景性。一个家庭必须不断地成长,规则、角色、结构、观念和互动模式必须有一定的灵活性,才能使其内部成员保持健康。过多或过少的灵活性都会导致家庭中问题的产生。变化过快的家庭会陷入迷惑和混乱,而变化太小的家庭则容易固着或者不能调整自身的角色、规则、结构、观念和互动模式。家庭治疗正是寻求对这种“固着”的突破,或是对混乱的平息,从而使家庭能够重建更为健康的模

39、式。三、家庭治疗的基本技术和一般程序(一)家庭治疗的基本技术家庭系统疗法发展了一系列的治疗技术,具体到每个治疗者,他所采用的技术很大程度上受他所关注的系统理论的哪个一个方面的影响。强调结构的治疗者会介入到家庭中,弄清等级结构和界限等的结构动力特征,并让这个家庭演练一些可能带来新的关系变化的模式。介入是一种技术,治疗者通过它了解和接受家庭中每一位成员的地位。介入包括但不仅限于在起始阶段,它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并且也不总是意味着要倾听和“友善”,介入技术常常涉及到要讲述一些家庭中一个或多个成员经历过的痛苦而真实的事情。为了更好的了解来访家庭的结构,我们可以采用简略的家庭结构图。表演也是一种了解家庭

40、结构和动力关系的有效途径。表演也可以用来强调或改变互动。治疗者可以鼓励家庭成员以一种新的、力所能及的方式行动。这样家庭就可以在治疗师的指导下演练一些对解决问题有帮助的互动模式。布置治疗之外要完成的任务是一种治疗者用于改变模式的基本干预方法。这些任务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反其道而行之的。所谓直接的布置任务,就是需要家庭完全按照与治疗师所达成的原则和目标去行动。如果治疗关系比较融洽而抵抗变化的阻力又很小的话,这个家庭就能够实施这些指令。反其道而行之干预法专门设计用于改变遭遇强烈阻抗的情况。常见的方法是要求家庭不作改变、缓慢的改变或者继续症状。给予这些指令的目的在于,将家庭置于约束之中。如果他们按照

41、这些指令去做,他们就在控制这些症状,如果他们不遵从指令,这些症状就会改变。强调观念系统作用的治疗者强调改变家庭的观念或意义是治疗的基本目标。主要有四种技术:再定义法、循环提问、讲故事和家庭仪式。再定义是家庭治疗者常用的一种干预方法。治疗者听取家庭成员叙述整个情况,然后以一种新的方式进行复述。目的在于改变人们感知现实的方式,从而产生新的行为。积极含义是再定义的一种形式,总是从症状对家庭系统的有利方面来定义症状行为。例如,可以将一个孩子的不良行为重新定义为有助于父母之间的交流。循环提问技术已经在临床文献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种提问形式被当作一种向家庭成员征集信息的有效方法。这些信息是关于家庭成员

42、对以下几个方面的意见和体会的:(1)家庭表现出的担忧(2)行为发生的环境(3)通常与该问题有关的互动序列(4)一段时间以来家庭成员间关系的差异。要建立新的信念系统,需要家庭成员新的行为方式。治疗者可以根据治疗的需要要求施行家庭仪式。讲述故事法是由White and Epston(1990)倡导的,这是一种考察不良观念的很好的方法,同时也是考察这些观念是否容易改变的很好的方式。故事可以是家庭事件,也可以是与家庭症状有关的虚构故事。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的技术仅仅是家庭系统治疗者发展出来的治疗技术的一部分,同时,并不是所有的家庭治疗都会用到上述技术。这仅仅是我们可以选取的技术的一部分,具体采用什么技术

43、什么策略要根据具体的案例具体决定。(二)家庭治疗的一般程序第一阶段,与来访家庭建立密切、友好的关系,为他们的生活注入希望。在这个阶段,治疗者可以采用介入技术,真诚接受家庭现在的症状,并真心帮助他们。这个阶段主要的是要消除家庭成员的焦虑和不安,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同时,要为这个家庭注入希望,如通过分析或其他方法告诉这个家庭他们现在所面临的困难并不严重,只要大家一起努力是可以克服的,改变家庭的沮丧的情绪,让他们燃起希望。第二阶段,对这个家庭情况做出全面的了解,评估,帮助他们设立目标。从治疗者一接触这个家庭,他也就开始了解这个家庭,开始对这个家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评估。这个阶段,我们可以绘制“简略的

44、家庭结构图”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这个家庭。第三阶段,贯彻实施治疗目标,团结协作。这个阶段主要是要调动家庭中包括社区的所有的积极因素,共同完成所制定的治疗目标。其中建立家庭规则,增加家庭内部的交流,明确家庭的等级结构和界限,改变互动模式和家庭观念都是可以考虑的措施。第四阶段,巩固所取得的成果,结束治疗。经过评估,家庭的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考虑结束治疗的阶段。巩固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要家庭成员演练巩固新获得的技能和互动模式及观念。可以向家庭成员提一些问题,以提供充分的练习机会,如“如果要使我们取得的成功继续下去,你将会怎么做呢?”“如果我邀请你去给一些家长做报告,你将会给别的父母提供哪些建设性的建议呢

45、?”另外,延长两次治疗之间的间隔时间,治疗师淡出。但仍需对家庭保持一定的联系,随时提供帮助。第三章 儿童个案辅导原则及流程第一节 建立儿童辅导的哲学观在儿童个案辅导的过程中也同样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有着不同哲学思想的治疗者会倾向于采取与他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治疗方法。上述这些思想和方法并没有正误之分,只要是对治疗有帮助的都是合理的。然而在儿童个案的辅导中,又有一些共同的思想需要遵循,这些共同的思想和观念可以称之为建立儿童个案治疗的哲学观。首先,对于儿童个案辅导要用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儿童所面临的问题。其次,要有系统论的思想,儿童所表现出来的问题背后的原因是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要有系统的思想

46、,考虑解决方案时要考虑到多个方面,对家庭、学校、社会的力量都有所考虑,可能的情况下,要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进行全面的干预。最后,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相同的症状可能有不同的原因,不同的症状也可能有相同的原因。因此,对于儿童个案辅导要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尽量多的了解个案的资料,全面汇总,综合判断。不可简单归类,分类施治。总之,建立起儿童个案辅导的哲学观是非常重要的,有什么样的哲学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是普遍适应的。第二节 个案辅导的原则一、周全原则有完整的资料才能全面的了解个案,能真正的了解个案才能知道如何有效地辅导,周全的资料可帮助辅导者对个案问题症结作正确的诊断。二、客观原则任何行为

47、都有内在的原因。而问题行为的原因往往错综复杂因人而异。个案辅导如果不能遵循客观精神很难找到问题的真正的内在的原因。三、协同原则儿童问题的成因是儿童与所处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如果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很难奏效。因此应该尽量把与个案有关的人力资源整合起来,建立起辅导网,对个案进行协同辅导。四、保密原则这是所有咨询治疗和辅导所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若不能遵循保密原则使个案的隐私暴光可能给个案带来极大的伤害,更重要的是这将严重损害辅导者的形象,辅导者难以获得个案的信任。五、持续原则个案辅导是一种辅导的历程,必须持续不断。在平常情况中,辅导者不能因放假而中途停止,在紧急情况下,更不能因为下班而不管。辅导者一

48、旦接案,必须全心付出,否则很难取得效果。第三节 个案辅导的流程(图)一、确认对象(接案)一般来讲,除了部分较大的儿童会主动寻求帮助外,多数儿童都是在由家长和老师转介至辅导中心的。接案阶段一个主要的任务就是要弄清楚来访者所面临的问题。然而由于儿童对问题的自知力比较差,难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问题。而家长老师又常常受情绪的影响不能客观的陈述事实。这就要求辅导员接案阶段不要轻易下结论,重点倾听家长和教师等人对学生问题行为本身的描述,尽量不受他们的情绪和评价的影响,必要的时候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这个阶段,辅导员要对儿童的问题进行初步的归类,并且根据自己的资力和经验决定自己是否能够对个案进行辅导。这样做

49、有两个好处:一是根据个案问题与基本资料可以寻找对个案有利的专业资源,并纳入到个案辅导网络中来。二、搜集资料个案问题形成是本身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问题可能涉及到个案的方方面面,如身体发展、认知发展、语言发展、道德发展、情绪发展和社会行为等等。因次,个案资料的搜集并非易事。主要的方法有:观察、晤谈直接与个案会谈、调查对周围人、测验(问卷)其它相关文件分析,如辅导记录表,成绩表,体检表,作业等等三、分析与诊断(一)分析的步骤1、解释个案资料:根据个案身心的发展、家庭、学校、社会生活等有关资料去寻找其中的意义与关系2、根据以上的解释,作出因果关系的假设3、从辅导经验中进一步验证假设的确当性,并依赖协

50、同辅导者或“个案会议”寻找一致性、客观性的问题假设。(二)诊断根据分析的内容,进一步提出更为明确的假设,找出问题的症结。当然诊断不是一步到位的,是一个不断假设与验证的过程。诊断的结论具有指导性,辅导的方法与内容都必须在诊断的基础上制定。(三)分析诊断的注意事项1、诊断应具有相当的正确性与客观性2、诊断在个案辅导的动态流程中,也具有可变性,应根据新的辅导资料及时修正。3、诊断是一种综合过程,考虑层面宜深宜广,其建构大致分为:从个案本质与环境互动的状况来诊断从个案的认知层面、情绪层面或行为层面来诊断从“成长模式”或“医学病理模式”的层面来诊断四、确定辅导目标了解个案的问题症结后,便可以制定辅导目标

51、。依辅导阶段来分,可分为短程目标、中程目标和长程目标。依辅导方向来分,可分为“问题解决取向”和“人格整合取向”的目标通常目标的拟定,与辅导者的哲学取向、专业能力、时间许可、人力、物力限制以及环境配合度都有关系。五、拟定辅导策略这个阶段辅导者要选取适合个案的辅导策略,制定辅导计划。主要的辅导策略有:(一)认知重构策略合理情绪行为疗法(Ellis);自我指导训练(Meichenbaum)步骤:1、认知示范:辅导者操作并作口述示范,引导儿童学习2、外在的引导:儿童在辅导者的示范引导下,表现同样的行为3、外显的自我引导:儿童大声地以自我引导语言引导自己表现同一行为4、逐渐消除外显的自我引导:儿童轻声反

52、复练习用口语来指导自己的行为5、内隐的自我引导:儿童以内在语言来引导自己阅读辅导心理历程:1、涉入阶段:读者被故事中的内容所吸引。2、认同阶段:读者认同书中(故事中)和自己相关(相似)的角色。3、投射阶段:读者以故事或人物为媒介,表达出自己潜意识的需求。4、净化作用:情绪随着书中的情节流动,以释放自己被压抑的感情。5、洞察阶段:借着书中人物的遭遇来反省、思考自己的问题。6、应用阶段:将所学应用在实际生活中。(二)行为改变策略改变行为系统的步骤:1、问题行为的检出2、问题行为的评量3、探究问题的前因后果4、确定目标行为或终点行为5、执行行为改变方案常用的改变行为的技术强化、惩罚、消退、厌恶刺激、

53、代币制度、行为塑造、系统脱敏、榜样学习、条件学习、角色扮演(三)情绪疏导策略1、游戏治疗2、艺术治疗。美术、音乐、舞蹈、手工(四)环境改变策略1、改变学校生态环境,如换座,换班和换校等2、改变家庭生态环境,家庭经济状况、互动模式、居家环境等3、改变社会生态环境,如搬迁,孤儿寄养等六、辅导策略的实施对所制定的辅导策略和计划贯彻实施,是对个案进行治疗干预的阶段。这个阶段要求辅导员要综合的运用自己的咨询治疗技术,遵循辅导咨询的基本原则七、评估与检查辅导告一段落,就应当评估一下辅导成效,检查一下辅导效果,弄清楚个案的行为是否有所改变,是否已经达到辅导目标,如果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的目标(如短程目标)是否

54、应拟定中程目标继续辅导。如果个案辅导经过评估已经达到预期成效,可以提前结案,再定期作追踪辅导,促使辅导效果能维持稳定。如果辅导效果不明显,应重新补充资料,再检查辅导流程中哪一环存在问题,采取措施加以补救。八、追踪辅导个案辅导虽然告一段落,但要维持辅导成效的稳定,防止不良行为反弹,就应该进行追踪辅导。时间安排上,开始比较密集,以后慢慢拉长间隔时间。方法多种多样,可以采取电话、书信、访谈等方式九、转介辅导者并非万能,由于自身能力和环境的限制,有些案例辅导者无法进行有效的辅导,这时辅导者就要考虑将个案转介给别人。转介需经以下几个阶段:1、鉴别出转介的需要2、衡量可能的转介资源3、协助求助者做好转介的

55、准备4、和接受转介者协调联系如何鉴别那些需要转介的案例1、问题较严重的2、问题较特殊的3、案的问题超过辅导者的专业限制第二部分 一般行为问题第四章 儿童的压力第一节 压力概说压力(stress)在中国的心理学著作里,一般称为应激。一、压力的定义在心理学的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关于压力的定义:总括起来,可把压力的定义分为三类:刺激论,反应论和人与环境互动论。刺激论认为,压力是指那些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刺激。反应论认为压力是人体对需要或伤害侵入的一种生理反应。人与环境互动论认为压力是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是一种主观反映。因此这个派别也被称为认知派。从这个意义上讲,压力是紧张或唤醒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

56、它是人体内部出现的解释性的、情感性的、防御性的应对过程。二、压力的反应和影响压力常使人联想到紧张、焦虑、挫折、忧郁、压抑和苦恼,因此每个人都知道压力对人会产生一些不利影响,但究竟这些负面影响是怎样的,以及它们是怎样影响我们的却没有几个能够说清楚。Selye的研究程序使他提出了一个称为GAS的程序,即适应综合征的三个阶段过程:1、警戒反应阶段第一次出现压力源时,警戒反应就会发生。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人体会产生一个低于正常水平的抗拒,这个短时的阻抗会引起人体肠胃失调、血压升高,然后人体会迅速列举出防御源并做出自我保护性的调节。如果防御性反应有效,警戒就会消退,人体回复到正常活动。大多数短期的压力都

57、会在这个阶段得到解决,这种短时压力也可以称为急性压力反应。2、抗拒阶段如果由于有机体不能控制外界因素的作用,或者由于第一阶段的反应没能排除危机,而使压力仍然持续,那么人体需要全身性的动员。问题是人体必须使用很多资源来赢取这场战争。但是一般情况下都是以抗拒的减少而告终的。除此之外,还会出现更多严重的身体症状,如溃疡、动脉粥样硬化,而这些身体症状也可以减少抗拒。3、衰竭阶段如果压力源非常严重,那么人体便会进一步耗尽已经贮存的能量,同时抗拒也会一起衰弱,不久以后可能就面临死亡。压力的产生并不是自主神经系统自发反应的结果,而是涉及到了人对压力源的解释,同样的压力源对于不同的个体,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58、有的人可能根本感觉不到压力的存在,而另外一个人可能就会体验到非常严重的压力。有关压力的反应的研究,学界有不同的说法,总括起来,可分为以下几类:1、压力的生理反应2、压力的情绪反应3、压力的行为反应 4、压力的认知反应压力对人们的影响,台湾学者的研究:1、心理上的影响:不安、攻击性、缺乏兴趣、乏味、忧郁、疲劳、挫折、罪恶感、羞愧感、易怒、喜怒无常、闷闷不乐、自我评价低、紧张、孤独感2、行为上的影响:意外事件发生的倾向、药物滥用、情绪急噪、暴饮暴食或无食欲、酗酒或过度抽烟、过度兴奋、强迫性行为3、认知上的影响:无法做决策或无法集中精力、健忘、过度敏感、忽然忘却一切4、生理上的影响:小便急促且频率增

59、加、心跳急促、血压增高、口干、出汗、呼吸困难、四肢乏力及麻痹冻僵之感5、健康上的影响:气喘、头晕、偏头痛、神经质、恶梦、失眠、其他身心疾病6、组织上的影响:人际关系不良、高专业率、工作效率低、士气低落、工作不满等布鲁姆(Blom,1986)认为儿童压力的心理反应:情绪方面:正向的有兴奋;负向的有生气、焦虑、忧郁、低自尊、悲伤、哭泣、害怕、打架、恐惧、过度谦恭、闷闷不乐、做噩梦等。思想方面:白日梦、容易分心、低学业成就、注意广度小、无法辨别方向、混乱、阅读技巧不良、成绩不好、完不成指定作业、缺乏情感及思考、记忆力不好、无法集中注意力、问重复的问题。行为方面:完全的顺从、行动缓慢、欺凌弱小、游荡、

60、逃学、偷窃、恶作剧、常受责罚、小丑行为、退缩、非常依赖、外观不整洁、容易冲动、退化、忍耐、缺席、过度有礼貌等另有研究表明,压力对智力有较大影响,若压力过大会阻碍智力的发展。压力影响记忆力,主要是通过影响短时记忆限制问题解决的能力。三、压力的人格因素压力的反应与影响会因人而异,同样的刺激有的人有反应,有的人没有,或者有很少的反应。四、压力的积极作用Selye的理论中也提到了压力的积极方面。他把这种有积极作用的压力称为正压力,正压力表现的是一种愉快的满意的体验。正压力可以加深我们的意识,增加我们的心理警觉,还经常会导致高级认知与行为表现。正压力是一种挑战,它引发了压力,并促进了个人的成长和职业的发

61、展。正压力实际上是对动机唤醒。然而唤醒动机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正比例关系。它遵循Yerkes-Dodson Law。中等水平的动机唤醒,绩效是最好的。压力管理的目的,不是彻底消除压力,而是把唤醒水平控制在一个最佳状态上,我们所要避免的是那些极端的,令人心烦意乱的压力。第二节 儿童压力的根源台湾学者郑照顺对青少年压力的根源的总结:一、青少年生活世界的压力日常生活压力主要包含两个生活领域:(1)家庭方面:(2)学校方面: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日常困扰(daily hassles)(二)生活事件(life events)生活事件包含正面的事件、负面事件。何姆斯(Holmes)提出“生活事

62、件”是测量生活压力的指标之一,每一种生活改变被视为一种“压力指数”,如果个体容忍、适应的程度高,则压力减少,反之,适应不良者,则生活压力升高。(三)、人际压力源(interpersonal stressors)斯腾(Stern)指出“人际压力源”是生活世界重要的压力源,包含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师生关系、同伴竞争关系,常是处于紧张对立的互动关系。而压力就是从对立、冲突、指示、命令、训诫中产生的。这些压力常使个人的行动自由、心理意志、个人自由思想消失,因此造成的痛苦压力,心理挫折难以估计。(四)、学校生活压力源(school life stressors)学校生活的压力源主要包括课业压力、考试压力、

63、生活适应压力、同伴竞争压力等等。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压力(一)生理发展的压力纽曼(Newman)提出青春期中,生理发展的压力来源包含五个方向:1、生理性自卑与害臊2、好吃、好睡、好动所带来的生活困扰3、性成熟与性冲动的压力4、精力、体力旺盛无处发泄的压力(二)认知发展的压力1、理想的境界难以实现2、单一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的冲突(三)情感、情绪发展的压力1、情感发展的压力与危机2、情绪发展的压力与危机三、青少年生涯发展的压力第三节 压力的消除方法在对儿童进行消除压力的辅导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消除压力源问题解决的策略2、改变对压力源的认知评价认知重组的策略用合理的信念来代替不合理的信念,压力就会大大降低,甚至消除。3、放松训练对抗压力的技术4、情绪调整降低压力的方法5、提供支持增强应对能力的技术儿童个人应对压力的能力是有限的,儿童可以向成人以及家庭、学校和社会寻求支持资源。当然,要对压力问题进行辅导,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压力,什么情况下压力需要辅导。一、压力的辨别(一)压力的身体症状(二)行为上的压力信号儿童的行为往往会提供某些关于压力的信号,我们应该注意儿童行为的突然改变,特别是某些一段时间内持续的改变。 芭芭拉寇萱曾列出四种压力行为警报信号:1、身体上的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