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

上传人:功*** 文档编号:191928277 上传时间:2023-03-0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7.6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资源描述:

《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2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十四五时期是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推进健康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关键时期。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增强人民健康保障,推进卫生强市和健康城市建设才巴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根据省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健康2030规划纲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情况,制定本规划。一.发展背景(-)现实基础十三五期间,坚持以规划为引领,围绕全面建成卫生强省市、全力打造健康总体目标,把推进健康建设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工程,坚持

2、补短板、强弱项、建机制、促跨越,聚力推进卫生健康改革发展攻坚战,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数字化治理水平快速提高,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顺利完成。L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实现省市级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县域全覆盖,县域医共体建设全面推进,成为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城市,设区市全部纳入城市医联体国家试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国家综合医改试点省建设全力推进,五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快建立,三医联动、六医统筹改革取得突破,医务人员积极性进一步调动,人民群众就医负担逐步减轻。2、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大幅增加。十三五期间,卫生健康系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亿

3、元,投入基础建设资金10亿元,实施卫生健康基层设施建设项目85个,竣工80个,建成面积10万平方米。2020年底,有医疗卫生机构500个,开放病床10000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0000人。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开放床位数增加到8.50张、卫生技术人员数增加到8名、执业(助理)医师增加到3名、注册护士增加到4.5名。3、卫生健康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建设扎实推进,率先在民生领域开展最多跑一次改革,城市大医院高峰时段平均排队时间从15分钟缩短到3分钟。医学高峰建设成效初显,签约共建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共建基础医学与肿瘤研究所,城市三级医院三、四类疑难重大手术占比提高15

4、个百分点。全面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制度,着力改善医疗服务,群众看病就医体验显著提升,住院患者满意度逐年提高。4、全民健康提升工程有效实施。聚焦重要健康影响因素和重点人群,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通过省级考核验收;实施重大慢病防治行动,所有医疗机构开展18岁以上人群首诊测量血压工作。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三减三健专项行动、社区健康素养干预行动,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教育引导群众合理膳食、戒烟限酒,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理念。5、卫生健康各项工作统筹推进。卫生法治水平不断提升,全面两孩政策有序实施,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启动建设

5、,医养结合工作扎实推进,医疗卫生国际合作积极开展.稳步推进老龄事业与大健康产业发展,落实惠老优待政策,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推进医养结合工作,实施健康产业招商引资项目30个。6、中医药事业稳步发展。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及扶持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明确了优先发展以傣医药为主的中医医药发展战略。中医药与健康率先纳入中小学地方课程。市县综合医院、妇幼保健计生服务中心等开展中医药服务,Io0%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中医馆;组织医师及传承人开展中医医药传承活动。7、健康扶贫相关任务顺利完成。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升倒2020年底,人均预期寿命达81岁,孕产妇死亡率、5岁以下

6、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3.3/10万和3.1%o,人群主要健康指标接近或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健康基础。(二)面临形势十四五时期,卫生健康事业迎来重要发展机遇。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等战略机遇,为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提供重要契机。进入新发展阶段,各级政府对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视程度空前高涨,社会公众的健康意识大幅提升,健康越来越成为群众关心的重大民生福祉问题、社会关注的重点产业投资领域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数字经济飞速发展,基因工程、分子诊断等重大技术快速应用转化,健康科技创新与数字化改革跨界融合,互联

7、网+、生命健康科创高地加快建设,将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十四五时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面临诸多风险挑战。近年来,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老年医学、康复医疗等领域将面临巨大压力;生育政策调整,将加剧儿科、妇幼保健、生殖健康等领域的供需矛盾;疾病谱不断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持续高发,传统和新发传染病相互叠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多重疾病负担并存、多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状况将长期存在,一老一小等多重健康需求迸发,卫生健康服务供给压力、公共卫生安全治理难度持续加大。康复医学、精神卫生、老年医学、儿童医学、重症医学等专科能力相对弱,中医药服务特色优势发挥不充分,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核心能

8、力不强。十四五时期是开启高水平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征程的开局阶段,也是高水平建设健康、加快卫生健康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深刻认识卫生健康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抢抓重要机遇、补齐发展短板、提升供给质量、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需要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强化底线思维,坚持系统谋划、集成攻坚、持续发力。二、总体思路(-)指导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落实新时期卫生健康工作方针,贯彻新发展理念,切实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不断改革创新,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医防融合,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卫生健康服务需要为根本目的,以高水平建设健康为

9、统领,以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主线,质量优先、均衡发展,全方位筑牢公共卫生安全防线,全方位提高面向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水平,全面提升人民健康水平,为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沿边开放示范区、团结进步示范区,努力把城市建设得更安全、更美丽、更富饶奠定坚实的健康基础。(二)基本原则L坚持健康优先。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不动摇,坚持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松劲,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重要位置,推动卫生健康优质资源扩容下沉、存量资源加速提质,全方位提高面向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水平。2、坚持多元共建。把领导贯穿到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全领域、全过程,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10、,强化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使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成为关注健康、促进健康的行动者,形成大卫生大健康建设格局。3、坚持目标牵引。牢牢把握建设重要窗口、争创现代化先行省的新目标新定位,围绕卫生健康领域突出短板、改革关键问题和群众迫切需求,补短板、强弱项、锻长板、建机制,以实干出实效,推动卫生健康各项工作持续走在前列。4、坚持全社会参与。贯彻以基层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方针,落实政府统筹协调的责任,调动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卫生与健康服务更加公平可及。5、坚持创新驱动。强化数字化改革赋能增智力量,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推动卫生健康领域理论、制度、管

11、理和技术创新,加快推进卫生健康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增强卫生健康治理体系整体效能。(三)总体目标到2025年,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更加突出,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优势更加显现;基本建成健康,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城乡一体、医防协同、中西并重、富有韧性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发展均衡、服务优质、创新引领、整体智治的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人人享有更加公平可及、综合连续、经济有效的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平急结合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指挥更加有力、反应更加灵敏、干预更加精准、救治更加高效。孕产妇、婴儿、5岁以下童等主要健康水平指标达到或优于全省水平,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力争降至全省

12、平均水平,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升,人均预期寿命进一步提升。L打造健康省域示范区,居民健康水平走在前列。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2岁以上,人均健康预期寿命稳步提高。健康行为全面普及,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40%,健康建设发展指数不断提升。重点疾病防治效果显著,重大慢病过早亡率控制在8%以下。一老一小等重点人群健康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城乡、区域、人群间健康差异进一步缩小,率先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2、打造公共卫生安全城市,对突发事件能力走在前列。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专业化、数字化、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精密智控防控机制更加完善,公共卫生基层更加稳固,医防高效协同,重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

13、控救治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准。3、打造整合型体系新标杆,综合服务能力走在前列。医疗资源配置结构更加合理,优质医疗资源更加充裕、均衡,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高效运行,分级诊疗格局加快形成,县域就诊率巩固在90%以上,疑难危重病例省域外转率持续降低。中医药服务体系特色优势充分发挥,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占比达到95%o4、打造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领跑者,数字化改革走在前列。全人全程智能便捷掌上医疗健康服务新生态加快形成,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率先建成。政务服务事项掌办率达100%,实时、智能、全程数字化监管实现全覆盖,初步形成全流程智慧化卫生健康管理闭环。5、打造综合医改示范城,卫生健康治理

14、现代化走在前列。综合医改试点省建设纵深推进,三医联动六医统筹集成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成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多元卫生健康治理机制逐步形成。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控制在25%以下。6、打造卫生健康科创高地,卫生健康核心竞争力走在前列。建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力和辐射带动力的高水平医院、团队和平台,拥有国家级卫生人才数达到300人,高精尖科研创新成果加速转化为高水平临床应用,成为卫生健康重要科技中心和创新策源地之一。到2035年,高质量建成健康,建立起与省基本实现高水平现代化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卫生健康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前列,率先实

15、现卫生健康现代化。三.主要任务(-)筑牢公共卫生安全屏障L强化公共卫生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健全基层社区网络化防控体系,织密织牢基层防控网。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实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标准化工程,建设国内一流省级疾控中心,争创国家区域公共卫生实验室,建强建优市、县级疾控中心。构建以疾控中心、精神卫生中心为骨干,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防治结合、社会协同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疾控中心对医疗机构疾控工作的技术指导和监督考核。建立协同监测机制,发挥哨点作用。探索区疾控中心和区域医共体协同建设发展,建立完善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和监督相互制约的机制。建立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医疗机构临

16、床医生交叉培训制度,鼓励人员双向流动。探索建立疾控监督员制度,督促落实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责任。2、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能力建设。完善多部门、跨地区、联防联控机制,完善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机制和定期演练机制。加强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和社会公众的多场景突发事件应急培训和实战演练。建成标准化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建立健全分级分层、规模适宜、功能完善的医疗救治体系,整体提升省级重症诊治、市级综合救治和县级医疗收治能力。建设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加强重症、呼吸、麻醉、感染等公共卫生相关学科建设,提升综合救治和多学科联合诊治水平。推动建设国家级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和中医应急救援队,布局建设

17、一批省级中医疫病防治基地。规范设置医疗卫生机构预检分诊、发热门诊(诊室)、隔离病房等,合理预留改造提升扩容空间,力口强应急物资、防护用品等的储备和配置。加强省级卫生应急专业救治基地建设,建设省突发公共事件创伤危急重症立体救治中心,创建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谋划建设若干地市级创伤危急重症救治中心,形成立体式救治网络。3 .强化公共卫生应急支撑保障。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应急响应机制,确定不同级别响应的启动标准和流程,明确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参与范围、职责分工和工作机制。提升医务人员早期识别和应急处置水平,完善首诊负责、联合会诊等制度和应急处置流程,提高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处置能力。动态调整公

18、共卫生应急预案和技术指南,完善精密智控防控调度指挥平台和应对重大传染病的应急调度机制。统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第三方机构检测资源,构建质控统一、资源联动、信息共享的实验室检测网络。合理布局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建设域院前急救云平台,平均急救反应时间少于15分钟。加强采供血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县级采供血机构服务能力,推进临床科学合理用血,保证血液采供平衡,完善分级响应、全城联动的采供血应急保障机制。规范医疗废物收集处置,医疗废物处置在线监管率达到98%,健全医疗保障救助体系和应急医疗救助机制。4 .强化医防协同机制建设。进一步明确、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责和相关补偿机制,增强人员力量配备,二级

19、以上医院设立公共卫生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业公共卫生医生配备达2名/万人以上。健全医院感染防控体系和管理制度,建立院感事先介入机制,按200-250张实际使用病床至少配备1名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鼓励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专(兼)职医院感染管理人员。拓展延伸医共体两员一中心一团队工作模式,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疾控、妇幼、精神卫生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密切协作工作机制,推进疾病三级预防和连续管理,推动医防机构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二)提升县域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L持续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以县域医共体或城市医联体为单位,统筹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和信息化等建设

20、,强化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满足当地常见病、多发病诊治需求;逐步开展相应的住院服务和适宜手术。到2025年,服务人口较多、规模较大的乡镇(街道)所在地医共体成员单位具备二级乙等以上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或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实施医疗卫生服务网底工程,形成以村卫生室为主体,巡回医疗、远程医疗等服务覆盖为补充的村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医共体模式下乡村卫生人才引育留用机制和多渠道补助机制。2、持续深化县级强院建设。推动医共体牵头医院提标扩能,合理提高并积极落实建设和设施设备标准,加强医院内涵建设,强化县域龙头和城乡纽带作用。针对重点病种,强化外引内联,加强与省市医院、县域内专科医院等机构在学科、人

21、才、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合作。推进县级医学龙头学科、重点专科和专病中心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有效承担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危急重症抢救与疑难病转诊等任务。到2025年,原则上每个县至少有一家医共体牵头医院的主要学科服务能力达到三级医院水平。3、巩固提升提质达标和创等成果。紧盯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目标方向,巩固提升三甲医院创建成果,推进创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三级甲等保健院、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做好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程。持续推进基层医疗机构一中心一站建设和优质服务基层行等级评审工作,到2025年,每个乡镇卫生院至少配备1名公共卫生医师,50%的中心乡镇卫生院达到国家服务能力推荐标准,5

22、0%的乡镇卫生院建设心脑血管救治站,基层慢性病管理中心实现全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人次占比明显提高;推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提升医疗服务、基本公卫、健康管理水平。落实好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工作任务,强化医院人才培养、重点学科建设,重点建设妇产科、儿科、肿瘤科等学科。4、持续深化医共体改革。健全统一高效的县域卫生管理体制,充分落实医共体经营管理自主权。完善医共体内分级诊疗、分工协作机制。网格化推进城市医联体,提高区域医疗卫生服务整体效能。强化多部门制度供给,深化医保支付方式、医疗服务价格和药品、医用耗材集中采购等协同改革。健全区域信息共享中心等远程医疗服务的运行机制,完善基层检查、上级诊

23、断模式。到2025年,县域医共体、城市医联体制度体系和发展模式基本成熟,县域就诊率巩固在90%以上,基层就诊率巩固在65%以上。(三)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配置L加强医疗资源统筹布局。推动临床医学重点专科建设,建设区域医疗中心,打造区域医疗高地,持续提升优质医疗资源的带动、辐射作用,带动提升整体医疗服务水平,推动形成全域协调发展格局,域内人人享有较高水平危急重症、疑难病症诊疗和专科医疗服务。坚定不移强县域,促进优质资源提质扩容,补齐县域专科服务短板,重点提升县级医院肿瘤、心脑血管、感染性疾病等诊疗能力。力口强儿科、麻醉、精神等薄弱专科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市级医院提升综合能力和创伤、传染病等专科能力

24、,着重加强针对老年人、儿童等人群的区域专科专病医疗资源配置,建设一批中心实验室等市级科研平台。2、推进优质资源精准下沉。按学科选医院、按需求选地区,持续推动城市优质医疗资源精准下沉,建立健全以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诊疗技术为重点的精准下沉、靶向提升、量化考核工作机制,打造双下沉、两提升升级版。鼓励医院经营管理权委托、医院分院和集团化运行等管理创新。支持通过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等多种形式,扩大优质医疗服务覆盖面。3、推动医疗集团协作共建。积极争取建设康复、检验等市级重点学科1-2个,培育建设急诊、创伤、重症、肿瘤、中医、针灸、临床药学等市级临床重点专科3-5个;建设一批市级特色专科和区级特色专科

25、,加大麻醉、儿科、精神等区级急需、特色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加强区域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咯血救治中心、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中心建设,增强疑难危重病诊治能力。(四)坚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L健全中医医疗服务体系。推进中医医院创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推动医药研究所建设,建成结构体系完善、人才队伍健全、功能服务标准的医药研究机构。健全以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为龙头,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中医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打造教学科研临床相融合、中西医相结合的中医药医学高地。强化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和强院建设,建成中医药特色优势鲜明的综合性现代化中医医院,力争70%中医医院综合

26、服务能力达到建设标准。强化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示范中医馆和服务内涵建设,四项指标达标。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中医康复(护理)医院、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鼓励有资质的医以备案管理形式开展医药特色诊疗服务,持续规范民间医诊疗服务。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2、健全中医药临床优势评估机制。建立中医药临床评估机制,探索完善中医药疗效评价方案,筛选临床疗效显著的名方名术名药,推广应用中医百医百方。支持做强中医内科、妇科、骨伤科、儿科、皮肤科、眼科、治未病科、肾病等优势专病专科,推广50个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发挥中医药在

27、预防保健、康复中的独特作用,培育推广30项中医药预防保健干预方案。加强中医药与西医药临床协作,完善中西医联合诊治制度,开展癌症、风湿免疫病、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感染性疾病和抗生素耐药等中西医临床协作攻关。探索开展中医药疫病防治体系建设,发挥中医药研究成果与防治经验的传统优势。3、健全中医药传承创新模式。开展中医医药基础研究,大力挖掘民间医药文献及医药文化,加快中医药传统技术推陈出新,加强经典名方搜集整理和独特处方、秘方、诊疗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推动中医药典籍的电子化和数据库建设,建立合作开发和利益分享机制。完善师承教育模式,推进中医药传统技能代际传承。推进中医药与现代科学技术深度融合。实施中医

28、药重大专项攻关,支持组建省级中医药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推进国家中医药循证医学基地、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重点学科建设,持续推进基层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和医药传承工作室建设,加强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运用,推进医药传承、发展、考试考核和注册聘用管理,打造一流中医药基础与临床研究机构,支持发展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打造城市医药名片。(五)深入推进健康城市发展L优化健康推进机制。健全各级政府健康工作组织领导体系,完善健康政策体系、工作体系、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建立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的大健康格局。创新健康建设工作评价模式,强化健康考核的导向性、科学性和权威性。深化公共政策健康影响评价评估试点工作。高水平推进

29、卫生运动,巩固提升清垃圾、扫厕所、勤洗手、净餐馆、常消毒、管集市、众参与卫生专项行动集中整治成果,按照灭死角、建机制、标准化、智慧化要求,充分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管理手段,开展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建成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和健康细胞,建设健康人居环境。加强健康教育和社会健康管理,把健康教育纳入学前、学校和在职教育全过程,完善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倡导勤洗手、科学戴口罩、使用公勺公筷等卫生习惯,提倡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促进体医融合加快发展,普及全民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到2025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80%o推进控烟行动,创建无

30、烟场所,人群吸烟率下降到30%以下。2、优化重大疾病防治策略。全面推进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和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为主的健康促进与教育工程,倡导健康的公共卫生政策和支持性环境,以乡镇社区为基础,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促进与教育活动,普及健康素养知识,增强公民健康意识,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开展常态化营养健康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加大预防食源性疾病尤其是预防野生菌中毒宣传力度。推进国民营养计划,普及营养健康知识,倡导合理膳食,加强合理膳食主要指标监测,开展营养指导员培训,创建示范营养健康餐厅、营养健康食堂。加强免疫规划工作,维持高水平人群免疫屏障,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实施重点慢性

31、病干预计划,强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阻肺及癌症等慢性疾病的防治,推进常见癌症的预防筛查,提高癌症早诊率和五年生存率,到2025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至43.8%,重点癌症早诊率提高至60%,重大慢病过早死亡率降低到&5%以下。完善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规范开展精神病患者随访管理、服药指导和康复训练等服务,强化心理救援队伍建设,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到2025年,精神科医师数提升至4名/10万人。加强职业健康工作,健全完善职业病防治体系,全力推进尘肺病专项攻坚行动。持续开展各类健康环境监测,提升饮用水实验室检测能力。3、优化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落实积极应对

32、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增强老年健康服务能力。深入开展老年健康促进行动,大力实施老年人疾病预防、筛查、干预民生实事项目。加快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护理床位占比。加快推进安宁疗护工作。提升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完善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全面改善妇幼保健机构基础设施条件,强化各级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救治中心标准化建设,创建国家级妇幼保健示范专科。强化青少年近视、踽齿、肥胖等防控,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力争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全面实施国民营养计划。优化完善生育配套政策和服务制度,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加强人口监测和形势分析,健全生育服务体系和计生特殊家庭扶助保障体系,构建生育友

33、好型社会,促进人口均衡发展。4、优化健康产业发展环境。落实社会办医扶持政策,引导社会力量举办康复、护理、安宁疗护、妇儿等专科医疗机构,鼓励连锁化、集团化经营医学检查检验、血液透析等独立设置医疗机构,促进品牌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鼓励社会办医与公立医疗机构规范开展医疗协作。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发展连锁化、专业化长期照护服务机构。推进以社区为基础的小规模、多功能整合型护理服务中心、居家护瓒员务站建设。支持中医药特色街区建设,发展中医医疗健康、社区中医康养服务等生活性务业。大力发展健康旅游、健身休闲、养生保健、旅居养老等健康产业,促进健康新消费。积极培育拓展健康产业链供应链,探索打造若干以区域医疗

34、中心等为核心的高质量健康产业集群。大力推动分子诊断、医疗器械、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型健康产业发展。探索新型健康服务机构管理模式和用人机制。加强对健康产业的规范引导和执法监管,促进依法执业、有效管理和健康发展。(六)强化基础支撑与保障L建设科研创新高地。打造生命健康重大医学创新平台,成为集聚顶尖科研资源、引育高精尖特人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研究攻克重大医学难题的重要载体。建设国内领先的公共卫生高能级科创平台和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支持公共卫生、先进技术、交叉前沿等领域科研立项,推动在重大科学问题和卡脖子技术上形成有效突破,加强医学基础科学研究。优化布局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新

35、型研发机构,在重点优势领域争创国家级平台,发挥在生命健康科创高地建设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全面推进基础医学与肿瘤研究所临床研究中心和产学研中心投入运行临床研究中心和产学研中心。加强公共卫生政策转化研究、社会经济效益评估研究和高通量测序等先进疾病筛查诊断技术研究。2、建设数字卫生健康。加快推进卫生健康数字化改革,建成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升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健康云,形成医疗健康大数据中心,建立医疗健康数字化改革基本数据目录库,高质量汇集公共卫生、临床诊疗、健康管理等行业数据,强化跨部门数据共享和场景化多业务协同,积极构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和大数据开发利用为主要特征,涵盖服务与治理、科研

36、与创新、基础与应用的数字卫生健康新架构,推动医疗健康大数据在惠民应用、政府管理、社会治理和产业发展等领域的深度应用。实施卫生健康云网计划,健全权威统一的省市县三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省医疗健康大数据中心,加速卫生健康新基建。迭代医疗健康专区,推进看病就医一码通,打造掌上医疗健康服务新生态。以医疗卫生智能监管和绩效评价综合系统为重点,建设卫生健康全方位数字化治理新体系。推进智慧医院、数字医共体和医学人工智能创新示范,支持引导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新技术融合应用。推进医后付无感付等便民场景建设与应用推广。推广可穿戴式、便携化、居家型健康监测设备和健康管理设施。完善全民健康信息化

37、标准体系。加强信息和网络安全防护。建立卫生健康政策和大数据决策研究中心。3、促进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发展。建立完善住院医师、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制度,加快推进住院医师或全科医师培训基地建设,实施住院医师、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程,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管理人员和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卫生人才培养。探索建立县域内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统筹使用制度,合理配置编制资源,重点用于补充执业医师。强化人员统筹使用,推行县管乡用,健全医疗卫生人才下沉、流动、共享的用人机制。推动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化。落实高层次、急需紧缺卫生人才考核招聘政策;加大柔性引才力度,建立人才引进平台。注重本土人才培养,鼓励进修学习和新技术

38、推广,培养本土医学学科带头人及后备人才,积极创造申报条件,力争入选人才项目;组织每年认定30名在医疗卫生一线工作,医疗技术水平居前列的名医。对到基层服务的卫生人才给予特殊政策。鼓励公立医院医师利用业余时间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业。探索实行县管乡用、县乡村一体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管理机制。完善乡村医生养老政策,建立绩效考核激励向基层倾斜的机制,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积极性。健全完善精准帮扶的对口支援制度,实行精准帮扶,团队帮扶,为受援单位解决医疗急需,突破薄弱环节,带出技术团队,新增服务项目。4、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办法,合理确定绩效工资总量和水平,实行绩效工资动态

39、管理。强化对医疗卫生服务绩效考核和医疗质量服务监管。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分配机制,取消公立医院人员经费支出占经费总支出的比例限制,合理核定公立医院绩效工资水平,动态核定公立医院绩效工资总量。提高公共卫生人员待遇,缩小医疗机构与公共卫生机构之间实际收入的差距,稳定公共卫生队伍。建立公共卫生机构保障和激励相结合的运行机制,逐步建立保障与激励相结合的运行新机制。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人员收入分配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成绩的医疗卫生人才倾斜。专业技术人员可通过多点执业或从事其他超额劳动获取合规报酬。5、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坚持居民自愿、政策引导,以降低省域外转率和提高县域就诊率为重点,完善服

40、务网络、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推进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完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梯度功能定位,科学建立分级诊疗病种目录和转诊标准。加快城市三级医院提质升级,减少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门诊患者占比,将更多专家号源、床位、手术等服务和技术资源下沉,到2025年,城市大医院专家号源下沉比例达50%以上。建立健全上下级医院、医共体内外、城市医联体之间的转诊标准和工作机制,畅通慢性期、恢复期患者向下转诊通道,对转诊患者提供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服务,逐步提高预约转诊比例。落实医保差别化支付政策,进一步拉开统筹区内外和不同等级医疗机构之间报销比例,降低未经转诊的报销比

41、例,建立分级诊疗、合理诊治和有序就医新秩序。6、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按照管办分开、放管结合的要求,强化政府办医责任,创新医院治理方式,建立健全权责明晰、管理科学、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面加强公立医院建设,健全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落实公立医院经营管理自主权。强化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完善激励奖惩挂钩机制。联动推进药品耗材采购供应、医疗服务价格、医保支付方式、医务人员薪酬制度和绩效考核管理等综合改革,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比达35%以上。加强医院内部管理,健全决策机制和管理制度,推进医院管理专业化、科学化、精细化。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省级试点

42、。推进清廉医院建设,清廉指数逐年提升。7、完善医疗卫生综合监管制度。健全部门协调机制,完善政府主导、机构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综合监管体系。建立健全信用评价体系,实施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深入实施卫生行政执法三项制度,不断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机制。推进诚信+综合监管试点,全面加强医疗服务多元化监管。建立公立医院动态监测与评估机制,实施公立医院监测数据接入全覆盖。强化医疗服务监管职能,完善机构、人员、技术、装备准入和退出机制。支持社会各界参与监督,加强相关投诉举报平台建设,发挥媒体监督作用。(七)提升卫生健康服务获得感L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扎实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提

43、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全面实施按标化工作当量购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快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通过提供多渠道挂号等就诊服务、优化老年人网上办理就医服务等方式协助老年人跨越卫生健康服务数字鸿沟。70%以上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推进老年健康促进行动,加强老年病预防和早期干预,构建失能老人照护体系,加强老年健康服务,强化老年人健康管理,提升老年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涵质量,建立经费保障长效机制,推广互联网+签约服务,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签约率保持在70%以上。完善重点慢性疾病分级分类管理,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70%以上。推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开放应用,开放率达

44、到80%o开展老年失智症、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筛查和健康指导,持续开展70岁以上老年人流感疫苗自愿免费接种和50-70岁重点人群大肠癌筛查。实施出生缺陷三级预防项目,产前筛查率达到90%以上,重症先天性心脏病、唐氏综合征、神经管缺陷等严重出生缺陷得到有效控制。深化城乡妇女两癌检查项目,人群覆盖率达80%以上,创新育龄妇女生殖健康服务模式。2、提升医疗卫生服务群众体验。持续深化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创新智慧医疗便民举措,二级以上医院全面开展分时段精准预约、智能导诊、院内导航、智慧结算、信息提醒等服务,预约时段精准到30分钟,全面优化医疗机构就医环境,提升就医体验。兼顾老年人等

45、群体需要,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推广适老智慧服务,开展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丰富互联网医疗服务,完善价格、医保等政策,形成网上看病在线结算送药上门的闭环式管理和规范化服务。完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制度,探索结果互认风险共担机制,二级以上医院检查检验首次提醒调阅率达30%以上。在二、三级医院全面设立职业医务社工。3、强化医疗质量安全监管。进一步完善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加强各级各类质控组织、质控标准体系、专业化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落实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做好重点技术、关键环节的精细化、标准化管理,促进市、县两级医疗服务质量同质化、标准化发展。提升医疗照护水平,二、三级医院优质护理服务

46、实现全覆盖。健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制度,完善医疗技术临床基础临床应用事中事后监管。完善日间手术管理流程,建立日间手术配套措施,省级三甲综合医院日间手术比例达25%以上,日间手术病种及术式达200个以上,日间化疗普遍开展,平均住院日下降到7天以内。推广多学科诊疗服务,探索建立疑难复杂专病临床诊疗中心。建立以控制不合理费用为重点的内审制度,规范医务人员医疗服务行为。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行业自律,鼓励行业协会、媒体和公民对其服务进行公开、公正监督。四、保障措施(-)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对卫生健康事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多元参与、共建共享的大健康格局,推动将主要健康指标、重大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纳入

47、各级政府考核指标体系。各县市要将本规划主要目标和指标纳入本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组织考核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要统筹考虑医疗卫生健康机构发展需要,合理安排用地供给。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协商机制,推动卫生健康各级技术服务机构、服务内容、基层公共服务资源的整合,营造有利于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政策和财政支持的良好环境。(二)强化法治保障。推进卫生健康法治建设,健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完善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制度。贯彻执行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等法律法规,推进传染病防治、公共卫生应急、中医药发展、卫生促进、院前急救等地方法规规章制修订工作,积极推进卫生健康行业标准制修订。深化放管服改革

48、,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依法合理扩大审批改备案、告知承诺范围,创新应用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强普法宣传教育和政府信息公开。(三)强化有效投入。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投入保障,筑牢卫生健康网底。落实符合区域卫生健康规划的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补贴等投入。对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给予专项补助,保障政府指定的紧急救治、救灾、援外、支农、支边和城乡医院对口支援等公共服务经费。落实对中医院、传染病院、妇幼保健院等专科医院及特殊岗位的投入倾斜政策。完善合理分担机制,明确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提高政府投入力度。鼓

49、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加大对卫生健康事业的投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四)加强监测评估。整合利用现有统计监测信息系统,完善规划实施的监测和评价体系,探索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加强对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项目的动态跟踪和实施效果的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监测评估的科学性和时效性。按期开展规划中期和终期评估,加强评估结果的公开和应用,增强规划执行的约束性,确保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五)加强宣传引导。完善宣传机制,全方位、多渠道、多形式营造卫生健康宣传教育大环境,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广泛宣传卫生健康工作相关法律法规和健康知识,增强社会对卫生健康工作的普遍认知,争取全社会的支持,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提升引导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