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爱莲说》(解析版)2022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真题汇编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91547425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PDF 页数:48 大小:3.58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11《爱莲说》(解析版)2022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真题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11《爱莲说》(解析版)2022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真题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11《爱莲说》(解析版)2022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真题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资源描述:

《11《爱莲说》(解析版)2022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真题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爱莲说》(解析版)2022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真题汇编(4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试卷第 1 页,共 48 页 11爱莲说 学校:_姓名:_班级:_ 一、课内阅读(2021广东高州七年级阶段练习)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下列各句中的“之”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何陋之有?B无丝竹之乱耳 C久之,目似瞑,意暇甚。D徐以杓酌油沥之 2翻译以下句子。(1)予独爱莲

2、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本文采用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文中的“牡丹”“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B 2(1)我单单喜爱莲从淤积的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污染,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2)(莲)洁净地挺立,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可靠近亵玩啊。3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洁的贤能之士;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解析】1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了解常见虚词的几种基本用法,然后结合句子进行分析。“予

3、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意思或用法是: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A.宾语前置的标志;B.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试卷第 2 页,共 48 页 C.补充音节;D.代词;故选 B。2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得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1)独,只,仅仅。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染,沾染(污秽)。濯,洗涤。妖,

4、美丽而不端庄。句意:我单单喜爱莲从淤积的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污染,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2)亭亭,挺直的样子。植,竖立。可,只能。亵,亲近而不庄重。句意:(莲)洁净地挺立,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可靠近亵玩啊。3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解答时,从内容入手,先理清文章的大意,再结合主旨进行思考分析。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从文中“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可见其象征意义:牡丹,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莲,象征品行高洁的贤能之士。作者用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与莲花的高洁作对比,更突出了莲花的形象以及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同时也坚定了自己不慕名利,追求纯洁

5、高尚品格,也表达了对世俗恶劣风气鄙视。【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2021广东龙湖七年级期末)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

6、。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试卷第 3 页,共 48 页 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可爱者甚蕃(_)(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_)(3)陶后鲜有闻(_)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塑造了莲花的形象,从而含蓄地表达了自己

7、与莲一样的高洁品质。B文章综合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第一段写莲的形象和品格,先描写后记叙,第二段以莲自喻,先抒情后议论。C本文先后用菊花和牡丹衬托莲花,用菊花属于从正面衬托莲的品格,用牡丹属于反面衬托莲的美好形象。D本文和陋室铭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都对所描写的事物进行了生动传神的描绘,都表现了作者的高洁品质。【答案】4多 靠近赏玩 少 5(1)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2)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人很多了。6B【解析】4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答题时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来分析、推断词义。(1)句意为:值得喜爱的非常多。蕃,多。

8、(2)句意为: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而不能玩弄它啊。亵玩,靠近赏玩。(3)句意为: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鲜,少。5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再在此基础上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调整句子,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1)独,只、惟独;濯,洗涤;妖,妖艳。(2)宜,当;众,多。6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联系实际,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即可。试卷第 4 页,共 48 页 B.有误,第一段先记叙后描写,第二段先议论后抒情。故选 B。【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

9、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人很多了!(2020吉林长春中考)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于独爱莲之出淤泥

10、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贲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7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濯清涟而不妖_ (2)不蔓不枝_ 8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写法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B本文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C“爱莲”即爱君子之德这是本文的主旨。D本文借事喻理,借爱莲之事,喻修身之理。9下面是文中画线句的另一种标点方式,请说明这样标点的合理性。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1、(出自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答案】7洗 旁生枝茎 8D 9分号可以分割存在一定关系的两个分句,在内容上突出“菊”和“莲”两种不同种类的花喜欢之人少的特点,存在并列关系,可以用分号分隔,“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用感叹号,作者发出感叹,表达作者对试卷第 5 页,共 48 页 牡丹所代表的追求富贵的世俗气的厌恶。【解析】7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濯,本义,洗。枝,名词作动词,旁生枝茎。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8D借物喻理就是通过对某一事情的描述、概

12、述,归结出其中的特征或意义,用来解释某一客观存在的道理,本文属于托物言志,借爱莲表达自己高洁的志向与节操。故选 D。9本题考查理解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来分析。结合内容可知,在“菊”和“莲”之间用分号,内容上突出“菊”和“莲”两种不同种类的花喜欢之人少的特点,存在并列关系;在“牡丹”后面用感叹号,作者发出感叹,表达作者对牡丹所代表的追求富贵的世俗气的厌恶。据此回答即可。【译文】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

13、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二、对比阅读(2017山东滨州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

14、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辩,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注)任:推荐。手版:笏板,是古时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持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试卷第 6 页,共 48 页 仕:指做官。10下列句

15、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亭亭净植 植:立 B有狱久不决 狱:案件 C囚法不当死 法:法律 D将弃官去 去:离开 1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敦颐独与之辩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人不知而不愠 C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 杀人以媚人 D乃委手版归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_(2)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_ 13(甲)文_,借莲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乙)文叙事写人,通过“速决一狱”和_两件事分别表现了周敦颐_、_的特点。【答案】10C 11B 12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王逵是个残酷凶悍

16、的官吏,大家没有人敢和他争。13托物言志 和王逵争辩 富有才能 为官正直 【解析】10试题分析:C项,囚法不当死 法:按照法律。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A之:处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代词。C以:由于用来;D乃:竟然。B都是转折连词。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3试题分析:考查文章写法。内容和人物形象的分析。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祖籍志向和意愿。读懂文意,根据文章的人物事件、语言、所写文章流露

17、出的情感来总结周敦颐是一个什么样的君子。(2021北京西城七年级期末)阅读爱莲说,完成下面小题。爱莲说 周敦颐 试卷第 7 页,共 48 页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4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A水陆草木之花 求之地中 何陋之有 B自李唐来 自钱孔入 自始至终 C香远益清 大有所益 精益求精 D予谓菊 权谓吕蒙曰 特殊

18、称谓 15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_)(甲)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翻译:(莲)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理解:这个语句描绘了莲花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中都能独立不移、保持清白操守的高洁形象。(乙)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翻译: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理解:这个语句其实是说像陶渊明这样的真隐士太少了,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要成为像陶渊明那样避世隐居之人的想法。16托物言志是中国古代文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阅读下文,结合文意说说爱莲说和松喻各是怎样运用这种写作手法的。松喻 王踔 松之性直上,虽数尺,自亭亭也。

19、有人移之盆盎,置之华屋之内,屈其枝,缚其节,灌之溉之,蓬蓬如偃盖焉,非不取悦于人。然以视夫油岭之间,干青云,凌碧霄,矫矫郁郁于严霜积雪者,相去如何也?嘻!士君子之失身于人,亦犹是尔。注:盆盎花盆一类的盛器。屈使弯曲节树木枝干交接处。偃(yn)盖车盖或伞盖。夫(f)代词,那些。岫(xi)岭山峰。干冲。矫矫威武的样子。去距离,差距。【答案】14B 15乙 试卷第 8 页,共 48 页 16示例:爱莲说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爱的高洁追求。松喻借对松树在花盆中取悦于人的不屑和对其在山峰上自由生长的赞美,表达了作者保持操守、不被束缚的傲岸心志。【解析

20、】14A.之:的/代词,代指石兽/宾语前置的标志;B.自:从/从/从;C.益:更加/好处/更加;D.谓:认为/对说,告诉/称呼;故选 B。1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乙句“表达了作者要成为像陶渊明那样避世隐居之人的想法”错误,作者以菊花正衬,表明自己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故选乙。16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理解。甲文借莲花的坚贞高洁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乙文借松树的挺直向上以及山谷和屋内生长情况的对比体现了作者正直傲岸的志趣。【译文】爱莲说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

21、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松喻译文 松树的性格是挺直向上。就是几尺高,可顶也是直直的。有人将它移栽到盆中,放它到华美的屋内,弯曲它的枝杆,绑缚它的关节,施肥灌溉,形状好像撑开的伞,这样子并非不招人喜欢。但是看那些山谷山岭之间,直插青天,凌

22、驾蓝天,茂盛葱郁(地生长)在严霜积雪的松树,相差多少啊!唉!贤士君子委身于人,也如同这松树一样。(2020安徽中考)爱莲说 周敦颐 试卷第 9 页,共 48 页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咏菊 白居易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注著:附着。荷:也称作蒲。金粟:金粟一般的花蕊,这里指菊花。17请解释下

23、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_(2)濯清涟而不妖 妖_(3)宜乎众矣 宜_(4)金粟初开晓更清 初_ 18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19 爱莲说中,菊是_的象征;咏菊中,菊有_的特点。(用原文词语填空)20 爱莲说 咏菊对莲(荷)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其原因是什么?【答案】17(1)只 (2)(过分)艳丽 (3)应当 (4)开始,刚刚 18(1)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2)(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19隐逸(者)耐寒 20情感:爱莲说喜爱(赞美)莲,咏菊不喜爱(鄙弃)荷。原因:

24、爱莲说中,莲具有坚贞高洁、正直不阿的品格;咏菊中,荷不耐寒,缺乏坚忍无畏的品格。【解析】17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1)句意: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独:只。试卷第 10 页,共 48 页(2)句意: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妖:(过分)艳丽。(3)句意:当然就很多人了。宜:应当。(4)句意:它花蕊初开,让早晨多了一份清香。初:开始,刚刚。18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句中重点的词有:之:助词,的;甚:很,非常;蕃:多。蔓:名词用作动词,生藤蔓;枝:动词用作动词,长枝茎。19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提取。甲文根据“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可知

25、菊是“隐逸者”的象征;乙文根据“耐寒唯有东篱菊”可知菊有“耐寒”的特点。20考查学生对两文的分析比较能力。甲文歌咏的对象是“莲”,“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一连串铺叙,对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清逸超群的美德,特别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嵚崎磊落的风范,突出莲的高尚品格。“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在作者眼里,莲花近于菊,却不像菊那样清高冷傲,似乎是逃避现实的隐者;它更不像牡丹那样妍丽妖冶,以富贵媚人。莲花出于污浊现实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显妖冶,实为百花丛中的贤君子。可知表达作者对莲的

26、喜爱赞美;乙文,夜里寒霜袭来,本来就残破的芭蕉和和残荷看起来更加不堪。只有篱笆边的菊花,金黄色的花朵在清晨的阳光下看起来更加艳丽。霜降之时,“荷”与菊相比,荷不耐寒,缺乏坚贞不屈的品格。可知表达诗人对荷的鄙弃。【译文】甲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玩弄它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

27、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乙文,一夜过后,初降的寒霜轻轻地附在瓦上,使得芭蕉折断,荷叶倾倒。耐寒的只有东边篱笆旁的菊花,它花蕊初开,让早晨多了一份清香。21(2021山东高青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试卷第 11 页,共 48 页 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

28、宜乎众矣!爱莲说 乙 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夏日赏荷(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可爱者甚蕃 _ 濯清涟而不妖 _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_(2)下列句子中的“之”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卖油翁)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C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D凡河中失石,当求

29、之于上流。(河中石兽)(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4)赏荷,可品其神美。甲文称莲为“花之君子”,乙文赞荷为“花中仙子”。你更喜欢哪一种赞誉?请联系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多 洗 亲近而不庄重 (2)B(3)(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每到夏天,来到湖边欣赏荷花,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4)例一: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因为莲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这与君子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是相通的例二: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因为莲具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特点,试卷第 12 页,共 48 页 这与君子

30、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品质是相通的例三:我喜欢称荷为“花中仙子”。因为被雨洗涤过的荷花,更显得鲜妍明媚、清新脱俗,如仙子般美丽动人【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意思。句意:值得喜爱的非常多。蕃:多;句意: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濯:洗;句意:(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亵:亲近而不庄重。(2)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题干中的“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

31、立性。A.代词,代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B.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D.代词,代石头;故选 B。(3)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蔓(名词用作动词,横生藤蔓)”“枝(名词用作动词,旁生枝茎)”是此句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至(到)”“赏(欣赏)”“欣然(高兴的样子)”“食(吃饭)”是此句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4)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同意

32、哪一种赞誉均可,注意结合原文内容,言之有理。甲文中“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的美好姿态。由此可知,莲花出于污浊现实而不受沾染,实为“花之君子”。乙文中“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意思是:荷花被雨水所冲洗,光彩艳丽,明丽妩媚,荷花枝叶柔软摇曳,形态多样,清秀美丽,优雅别致,真是花中的仙子啊。这几句是对荷花的形态的具体描写,写出了荷花鲜妍明媚、清新脱俗,美丽动人的特点。李太白诗“清水出芙试卷第

33、13 页,共 48 页 蓉,天然去雕饰”的意思是:像那刚出清水的芙蓉花,质朴纯洁,毫无雕琢装饰。由此可知,荷花确实是“花中仙子”。【译文】甲: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

34、)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乙:我回忆年轻的时候,居住在西湖边。每当到了夏天,便到湖边欣赏荷花,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有一天,我和几个好友,在湖边的亭子中观赏荷花。(当我看得)兴致正浓时,忽然(天上)有大雨倾盆(似的)降下来,湖中荷花全部显现出飘动摇摆的姿态。不一会儿,雨过天晴,湖中波澜不起,湖面和天空呈现出相同的颜色。荷花被雨水所冲洗,光彩艳丽,明丽妩媚,荷花枝叶柔软摇曳,形态多样,清秀美丽,优雅别致,真是花中的仙子啊。李白诗中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认为绝妙极了。(2021辽宁中山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

35、)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乙)爱兰说 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故称瑞耳。体兼彩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注释)取:这里是嗅取。氲(yn)氲:弥漫飘忽。瑞:祥瑞。22解释

36、句中加点的词。试卷第 14 页,共 48 页(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陶后鲜有闻 (3)氲氲无所 2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水陆草木之花 何陋之有(陋室铭)B香远益清 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C纯以情韵胜 以为顺流下矣(河中石兽)D不可得而亲 吾穿井得一人(穿井得一人)24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体兼/彩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之不可。B体兼彩/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之不可。C体兼彩/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之不可。D体兼/彩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之不可。25用现代汉语翻译两段选文中画直线的句子。26请从(甲)(乙)两文

37、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空。莲 兰 香味 气质 【答案】22(1)只 (2)少 (3)地方 23D 24B 25(1)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人很多了。(2)它的香气在似有似无,时断时续中。26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氲氲无所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解析】2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1)句意为: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独:只。(2)句意为: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鲜:少。(3)句意为: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所:地方。23A.之:的/宾语前置的标志;试卷第 15 页,共 48 页 B.益:更加/好处;C.以:凭借/

38、以为;D.得:都是“得到”的意思;故选 D。24本题考查断句。根据句意“兰花兼有各种颜色,却不是艳丽眩目的,使人能够得到无穷的视觉愉悦,却又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和句中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而”处要作停顿的规律,可断句为:体兼彩/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之不可;故选 B。25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要准确。(1)宜:应当。众:多。(2)盖:大概是。续断:断断续续。2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筛选。从甲文描写莲的句子“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中,提取出表现其香气和气质的句子: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乙文中“氲氲无所

39、,故称瑞耳”可找到写兰的香气的句子是:氲氲无所;从“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中可找到表现兰的气质的句子是: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译文】甲: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

40、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乙:兰花的香气,不是逼近了就可以闻嗅品赏的。她的香气在似有似无,忽远忽近,时断时续之间,纯粹以情致韵味胜出。兰花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所以称她是吉祥的芳草。兰花兼有各种颜色,却不是艳丽眩目的,使人能够得到无穷的视觉愉悦,却又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兰花的形态意趣,即使是善于绘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体会来描绘,不能完全表现。兰花恐怕就是周文王、孔夫子、屈原大夫的同类,不可以亵玩吧。试卷第 16 页,共 48 页(2021河南商城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各题(一)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

41、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二)吴中梅花,玄墓、光复二山为最胜;入春则游人杂沓,舆马相望。洞庭梅花不减二山,而僻远在太湖之中,游屐罕至,故余年来多舍玄墓、光复,而至洞庭。园中梅百余株,一望如雪,芳气在襟袖。临池数株,绿萼玉叠,红白梅相间,古干繁花,交映清波。其一株横偃池中,余酒酣,卧其上,顾水中花影人影,狂叫浮白。口占二绝句,大醉而归寓。(节选自归庄洞庭山看梅花记)注:杂查:聚集的样子。

42、舆:车。游展:指游人。萼:环列花朵外部的叶状薄片,一般呈绿色。偃:倒下。浮白:指喝酒。占:口述(文辞)。27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子的意思。(1)可爱者甚蕃 蕃:(2)陶后鲜有闻 鲜:28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9根据语段(一)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君子”应具有的美好品质。30语段(一)和语段(二)都运用了衬托的写法,请结合相关内容加以分析。【答案】27(1)多 (2)少 28(1)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29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炫耀自己。正直不苟,豁达大度。30语段(一)用陶渊明爱菊花

43、、唐朝以来世人“甚爱牡丹”来衬托作者“独爱莲”,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语段(二)用玄墓、光复二山游人如织的场景村托作者多年以来远赴“游屐罕至”的洞庭山观梅的习惯,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的孤高品质。【解析】试卷第 17 页,共 48 页 27本题考查文言实词。(1)可爱者甚蕃:值得喜爱的非常多。蕃:多。(2)陶后鲜有闻: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鲜:少。28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立。亵玩,亲近而不庄重。29本题考查形象。答题思路:从描写莲的句子中发现、挖掘出莲的品格,莲是君子的化身,莲的品格就是君子的品格、形象。(1)结合语段(一)第一段“予独爱莲

44、之出淤泥而不染”的翻译“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可知,莲虽出身淤泥之中,却能保证自身的洁净,不因为环境脏而也让自己脏,所以品质一: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2)结合语段(一)第一段“濯清涟而不妖”的翻译“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可知,莲不妖媚,那就是庄重、质朴,不炫耀自己的洁净和美丽。所以品质二:庄重、质朴,不炫耀自己。(3)结合语段(一)第一段“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翻译“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可知,莲不横生枝节,不攀附别的强大的事物,身体笔直,看出莲的正直不苟;莲中间贯通,看出莲的豁达大度。所以品质三:正直不苟,豁达大度。30本题考查

45、写作手法。(1)结合语段(一)第二段“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可知,作者鄙视“甚爱牡丹”的众人,因为“爱牡丹”追求的是富贵;作者对爱菊的陶渊明是尊重不赞同,作者认为归隐是一种逃避,作者最欣赏是莲的“出淤泥而不染”,身处污浊的环境,却能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作者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进而表达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追求。故语段(一)用陶渊明爱菊花、唐朝以来世人“甚爱牡丹”来衬托作者“独爱莲”,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2)结合语段(二)“吴中梅花,玄墓、光复二山为最胜;入春则游人杂

46、沓,舆马相望。洞庭梅花不减二山,而僻远在太湖之中,游屐罕至,故余年来多舍玄墓、光复,而至洞庭”可知,玄墓、光复二山景色美丽,游人如织,偏远的洞庭山少有游人到达,作者舍弃前者,选择后者,二者形成对比,作者的选择暗示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追求,众人追慕的不是作者向往的,作者向往的是还没有被众人发现的、没有被众人追慕的,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的孤高品质。故语段(二)用玄墓、光复二山游人如织的场景村托作者多年以来远赴“游屐罕至”的洞庭山观梅的习惯,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的孤高品质。试卷第 18 页,共 48 页【译文】(一)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

47、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二)江苏吴中的梅花,要数玄墓、光复两座山最为出名,刚进入春天的时候游人便会纷纷而至,车马中的人都可以相互看到。洞庭梅花不必这两座山差,而且又在偏远的洞庭湖之中,很少有游人到达那里。所以啊我年来都会避开玄墓、光

48、复这两个地方,专门到洞庭湖中观赏梅花。花园中有梅花百余株,一眼看去如雪一般,芬芳的花香就飘荡在袖间。临近池塘的地方也生长着几棵,绿色的花萼像玉一样层层相叠红白色的梅花镶嵌与期间。仓古枝干和繁盛的花朵,交相映照在池塘的清波之中。其中一颗梅花横于水面之上。我酒喝正当尽兴,便躺在它的上面,看水中的额花影和人影。灵感突然涌现,随口咏诵了两首绝句,大醉而归。(2021江苏星海实验中学七年级阶段练习)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

49、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兰盖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霭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是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黄庭坚书幽芳亭记)(注)楚之逐臣:即屈原。薄从:贫瘠的丛林。不见:不被人知道。含章以时发者:等待时机施展自己。31请解释下列加点字。(1)不蔓不枝_ (2)亭亭净植_ 试卷第 19 页,共 48 页(3)自古人知

50、贵兰_ (4)来岁不改其性也_ 32翻译下列句子。(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33(甲)(乙)两文表面上写莲花、兰花,实际上都是在写君子,请结合原文说说两文所赞美的君子有哪些共同点。【答案】31长出藤蔓 耸立的样子 以为贵 年 32(1)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2)生长在深山和贫瘠的丛林里,不因为没有人知道就不发出香味。33甲文通过描写莲花不受淤泥污染,不显妖媚,亭亭玉立,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近亵等特点,借物喻人,借莲花的特点喻指君子洁身自爱、质朴、坚贞的高洁人格。乙文通过写兰花不

51、因无人赏识而愁闷,在遭受外界残酷的摧残后不改变自己的本性的特点,借兰花的特点喻指君子虽屡遭打击而不改操守、质朴的高贵品格。甲乙两文都写出了君子的高洁、坚贞不屈、质朴的品格,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解析】3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翻译,注意结合语境确定词义。(1)句意:不横生藤蔓,也不旁生枝。蔓:长出藤蔓。(2)句意:(莲花)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3)句意:自古人们就以兰花为贵。贵:以为贵。(4)句意:来年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岁:年。3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翻译应做到忠于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翻译句子,要注意重点词语。(1)句中重点词有:“予”,我;“之”

52、,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濯”,洗涤;“妖”,艳丽。(2)句中重点词有:“于”,在;“薄”,贫瘠;“为”,因为;“芳”,发出芳香。3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文章主旨,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甲文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一连串描述,写出了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清逸超群而又质朴的品质、可敬而不可亵玩的风范,看似写莲花,实则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写出了君子高洁、坚贞不屈、质朴的品质;乙文中“生于试卷第 20 页,共 48 页 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

53、其性也”写出了兰的高洁傲岸、坚贞不屈;“兰虽含香体洁,平居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写出了兰的质朴特点,表面上写兰花,实则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对与兰花一样品质的君子的赞美。所以莲和兰都具有高洁、质朴、坚贞不屈的特点,甲乙两文借物都写出了君子高洁、质朴、坚贞不屈的品质。【译文】(甲):水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从李氏的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欢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既不生藤蔓,也没有旁枝。香气散播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笔直而洁

54、净地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人。唉!喜爱菊花的人,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喜爱莲花的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喜爱牡丹的人,应该是很多了。(乙):自古人们就以兰花为贵,并不是等到屈原赞兰花之后,人们才以它为贵的。兰花和君子很相似,生长在深山和贫瘠的丛林里,不因为没有人知道就不发出香味;在遭受雪霜残酷的摧残后,来年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这就是所说的“避世而内心无忧,不被任用而内心无烦闷”。兰花虽然含着香味形状美好,但平时与萧艾没有什么两样。一阵清风吹来,它的香气芬芳,远近皆知,这就是所说的藏善以待时机施展

55、自己。(2020黑龙江肇源八年级期末)(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乙)余读书之室,其旁有桂一株焉。桂之上,日有啁啾者,即而视之,则二鸟巢于其枝干之间,去地不五六尺,人手能及之。巢大如盏,精密完固,细草盘结而成。鸟雌一雄一,小不能盈掬,色明洁,娟皎可爱,不知其何乌也。雏且出矣,雌者覆翼之,雄者往取食。每得食,辄息于屋上,不

56、即下。主人戏以手撼其巢,则下瞰而呜,小撼之小呜,大撼之即大鸣,手下,呜乃已。他日,余从外来,见巢坠于地,觅二鸟及轂,无有。问之,则某氏僮奴取以去。嗟呼!以此鸟之羽毛洁而音鸣好也,奚不深山之适而茂林之栖?乃托身非所,见辱于人奴以死,彼其以世路为甚宽也哉?试卷第 21 页,共 48 页(戴名世鸟说)(注释)啁啾:拟声词,形容鸟鸣之声。掬:捧。轂(ku):初生的小鸟儿。奚:为什么。34解释加点词的意思。(1)宜乎众矣_ (2)不蔓不枝_(3)去地不五六尺_ (4)小不能盈掬_ 3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何陋之有(陋室铭)B濯清涟而不妖 肃遂拜蒙母,结友

57、而别(孙权劝学)C主人戏以手撼其巢 徐以杓酌油沥之(卖油翁)D见巢坠于地 当求之于上流(河中石兽)36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每得食,辄息于屋上,不即下。37两篇文章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甲)文从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了君子_的品质;(乙)文借鸟喻人,提醒我们人才的发展需要_。【答案】34应当 横生藤蔓 距离 满 35C 36(1)(它)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只能远远地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它啊。(2)每次得到食物,就栖息在屋上,不马上下来。37正直不阿(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适合自己的环境 【解析】34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

58、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1)句意:应当有很多人了。宜:应当。(2)句意:不横生藤蔓不长枝节。蔓:横生藤蔓。(3)句意:距离地面不过五六尺。去:距离。(4)句意:小的不能满一捧。盈:满。35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现象。A.之: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宾语前置标志;试卷第 22 页,共 48 页 B.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C.以:都解释为:介词,用;D.于:介词,在/介词,到;故选 C。36本题考查翻译重点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词:

59、亭亭:挺直的样子;植:竖立;可:只能;亵玩:靠近赏玩;亵:亲近而不庄重;焉:句末语气词,这里指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2)重点词:每:每次;得:得到;食:食物;辄:就;息:栖息;即:马上。3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和个性化理解文本。解答此题需在通晓两文大意的基础上来完成。结合甲文内容,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中可知,作者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和鄙视。“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意思是: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藤蔓不长枝

60、节。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乙文借小鸟的遭遇言世路之凶险,寓深意于文字之外,结合句子“二鸟巢于其枝干之间,去地不五六尺,人手能及之”“乃托身非所,见辱于人奴以死。彼其以世路为甚宽也哉!”可知,文章告诉我们环境的重要性。鸟儿正是因为选择了离人类不远的地方筑巢,最终导致死亡的结局,告诉人们要善于选择适合自己的环境。【译文】【甲】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藤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

61、不能靠近赏玩它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有很多人了!【乙】我读书的房屋,它旁边有一棵桂树。桂树上每天有关关叫声,靠近一看,是两只鸟在枝干之间做巢,距离地面不过五六尺,人的手可以碰到它。巢像小杯子一样大小,精密完整而牢固,用细草缠结而成。鸟是一雌一雄,小的不能满一捧,毛色明亮而洁净,美好洁白可爱,不知道是什么鸟。雏鸟将要出壳了,雌鸟用翅膀盖着它,雄鸟去捕食。每次得到食物,就栖息在屋上,不马上下来。房试卷第 23 页,共 48 页 屋的主人戏

62、弄地用手摇它的巢,它们就向下看着鸣叫,轻摇它轻叫,重摇它就大叫,手拿下来,鸣叫就停。后来有一天,我从外面来,见鸟巢掉在地上,找两只鸟和雏鸟,没有了。问它们的去向,是屋主的童仆抓走了。唉!因为这鸟的羽毛洁白而且鸣叫声音好听,为什么不到深山里去寻找茂林栖息呢,托付身体到不合适的地方,才会被奴仆屈辱而死。那人生上的路就很宽吗?(2021浙江浙江七年级期中)(甲)咏菊 白居易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注释)著:附着。荷:也称作蒲。金粟:金粟一般的花蕊,这里指荷花。(乙)水陆草之花,可处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白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

63、涟而不妖,中通扑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节选自爱莲说)(丙)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节选自史记属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注释)屈原:战国时期楚国名臣,他正直敢言,但遭谗臣陷害,屡受排挤,后投汨罗江自尽。被:同“披”。三闾大夫:楚国官职名,屈原被贬后任此闲职。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3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金粟初开晓更清(_)(2)可爱者甚蕃(_)(3)香远益清(_)(4)是以见放(_)39用“/”为下面句子标出两处停顿。举世混浊

64、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4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试卷第 24 页,共 48 页 41比较阅读爱莲说 咏菊中,完成以下表格。爱莲说(1)菊是_的象征(用原文词语填空)(3)两文对莲(荷)的情感有什么不同?_ 咏菊(2)菊有_的特点(用原文词语填空)42小南和小浦因选择哪种花来形容屈原而产生分歧,想听听你的意见。请联系爱莲说内容,写下你的观点和理由。【答案】38刚刚 多 更加 这 39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40(1)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65、(2)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里?41隐逸者 耐寒 爱莲说赞美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咏菊认为荷花是娇弱的。42 示例:我认为应该用“莲”形容屈原。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屈原如莲一般正直不屈,敢于进谏,即便被排挤、被流放,亦不改初心。【解析】38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含义。理解句意,推断文言文实词含义。(1)句意:金粟般的花蕊刚刚开放让清晨更多了一丝清香。初:刚刚;(2)句意:值得喜爱的非常多。蕃:多;(3)句意: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益:更加;(4)句意:因此被放逐。是:这。39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试卷第 25 页,共 48

66、 页 读加以验证。句意:整个社会都污浊我一人洁净;众人都昏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故断为: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40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1)重点词:予,我;独,只;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出,长出;淤泥,污泥;染,沾染(污秽);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2)重点词:子,你;非,不是;欤,语气词,相当于“吗”;何故,什么原因;至此,到这里。41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回忆爱莲说原文“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可知:菊是隐逸者的象征;根据咏菊“耐寒唯有东篱菊(惟有那东边篱笆附近的菊花,在寒冷中傲然而立)”可知:菊有耐寒的特点;根据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扑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