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十二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20110630)

上传人:hjk****65 文档编号:191439447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12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桂林“十二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20110630)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桂林“十二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20110630)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桂林“十二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20110630)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资源描述:

《桂林“十二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2011063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桂林“十二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20110630)(3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桂林市“十二五”期间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前 言“十二五”时期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富民强桂”新跨越的目标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化改革开放,坚持走农业稳市、文化立市、旅游兴市、工业强市之路。也是全面推进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和桂林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验区域建设,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不断开创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名城、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山水名城的攻坚时期。我市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同样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本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桂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

2、要的要求编制而成。规划重点明确了 “十二五”时期应急体系建设的目标方向、主要任务和重点建设项目,是指导全市应急体系建设的宏观性、战略性、指导性文件,是未来五年应急管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抓好规划的贯彻实施,对于提高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持续发展、和谐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4一、“十一五”应急体系建设现状及公共安全形势(一)应急体系建设现状“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执行国务院、自治区应急管理工作部署,高度重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紧紧围绕“一案三制”工作重点,精心组织编制应急预案,着力推进

3、应急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全市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明显增强,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1、应急预案体系初步形成。截止2010年底,全市共制定市级应急预案183个;制定县(区)级应急预案597个、县(区)部门应急预案614个、县(区)其他应急预案730个;制定乡镇(街道)应急预案706个;制定社区(村)应急预案2551个;制定企业应急预案999个;制定学校应急预案6215个。实现应急预案进城乡、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预案覆盖领域不断扩大。我市从2010年8月起全面启动预案的修编工作,并实行“三定”工作方案,即定人、定量、定时完成应急预案的修编工作,市级专项应急预案均由政府常务会议讨论修改并

4、下文公布实施。通过修编应急预案,监测预警、信息报送、应急指挥、协调、处置,风险评估、隐患排查、事后恢复与重建等机制进一步完善,使各项预案更具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2、应急管理体制基本建立。按照 “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要求,已基本建立了市、县(区)、乡(镇)及有关部门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我市应急管理工作由常务副市长分管,应急办主任由政府一名副秘书长兼任,并设一名专职副主任负责具体工作。2009年成立了桂林市人民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并下设防汛抗旱、森林防火、安全生产、重大动物疫情、公共卫生、大规模群体事件等24个专项应急指挥机构。下辖的1

5、2县、5城区均建全了应急委,行政一把手任应急委主任。乡镇一级也先后成立了应急管理办事机构。经过多年的建设,全市基本形成了统一指挥、协调有序、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构。3、应急管理机制不断完善。我市在完善管理机制方面,一是加强应急值班制度。要求实行24小时值班,在特定的防汛期、森林防火期、重大活动期实行零报告制度,力求做到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能在第一时间及时准确地上传下达。二是逐步建立应急监测系统和信息平台。先后在公安、防汛抗旱、安全生产、森林防火、环境污染、交通安全、地震、气象灾害等方面建立了监测平台,大大提高了预防、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三是建立决策与处置机制。四是建立信息发布与舆论引导机

6、制。五是建立军地应急联动机制。六是建立区域应急协作机制。并在危险化学品、民用爆炸物品、建筑施工、交通运输等重点行业建立了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在物资储备方面建立了财政帖息和物资储备制度。这些管理机制的建立,为推进和加强我市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4、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初具规模。我市按照“先组建、后完善,边组建、边完善”发展思路,努力构建布局合理、精干实用的应急救援队伍。先后组建了防汛抗旱、森林防火、安全生产、水上搜救、公安消防、市政应急、卫生防疫、重大动物疫情等应急救援队伍。各县(区)相继组建了防汛、森林防火、医疗、消防、安全生产等应急救援队伍。同时,对救援队伍进行了规范化管理、专业化

7、训练、精细化备勤、编程化作战、社会化联动、多元化服务。2010年8月又挂牌成立了以公安消防为主要力量的桂林综合应急救援支队和各县(区)综合应急求援大队。还先后建立了以物资、道路、运输、通信、电力、治安等应急保障队伍为支撑,以企事业单位专兼职队伍为辅助,以社会志愿者应急队伍为补充的应急救援队伍。近年来还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森林防火、江河环境污染、公安处理突发事件紧急拉动、旅游船只抗雷雨大风、重特大农机事故、自来水氯气泄漏、防火应急疏散、特重大交通事故的应急演练。对一些重要部门、高危行业、重点企业每年组织1-2次应急预案演练。据统计全市共有应急求援队伍127支,避难场所64个,共举行各种应急演练达13

8、00多次,参加人数达217万人次。通过演练,检验了预案、磨合了机制、锻炼了队伍,进一步增强了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5、应急保障能力逐步增强。一是建立健全自然灾害和防灾减灾公共投入机制,将自然灾害预防和应急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对重点工程建设列入预算内基本建设计划,财政投入向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倾斜。我市仅2008年市财政投入应急资金达1120.85万元,2009年投入资金343.8万元。县(区)财政也相应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从而较好地解决了应急管理的经费问题;二是建立了市、县两级重要物资监测网络及应急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体系,完善社会储备与专业储备、实物储备与商业储备、生产能力

9、储备与技术储备。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市常年储备大米1000吨、食用油200吨、生猪17600头、冻肉280吨、麻袋5万个、冲锋舟10艇、编织布2万平方米、编织袋5万个、柴油5000吨、汽油2000吨、铁锹1000把、铁线5吨等应急物资,并在数量上逐年有所增加。确保应急物资在应急救援时,拿得出、调得动、用得上。基本建立了应急救援物资政府采购与政府补贴有机结合的应急物资储备方式;三是组织开展各类应急资源普查,建立应急物资储备数据库和调用方案;四是健全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应急物资协同保障、监测预警和信息共享体系,建设高效调运和紧急配送机制,充分发挥运转枢纽作用,保证应急管理工作有序、规范运行,切

10、实提高了综合保障能力。6、应急科普宣教和培训工作全面展开。一是根据自治区政府的要求,2009年至2010年,在全市城乡家庭免费发放公众防灾应急手册103万册;开展科普宣传,组织讲座、知识竞赛等活动达760次;组织宣传周、宣传月活动达737次;制作宣传板报1997期;拍摄宣传专题片87部,科普活动投入经费866.126万元,参加科普活动人数达689.237万人次。二是开展领导干部防灾减灾法律巡回讲座活动,广泛宣传应急知识,积极推进应急管理进城市、进农村、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的科普活动。三是通过党校集中学习以及普法测试等形式对领导干部及公务员培训,大大提高了领导干部及公务员对应急管理及应

11、急处置的认识,强化了应对突发事件的意识,提高了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通过宣传和培训,从思想上大大提高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应对突发事件的意识和能力。(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应急管理体制不够建全。市、县(区)、乡(镇)、有关部门应急管理机构的设置缺乏统一的规范标准,个别县(区)、乡(镇)仍为临时机构,工作人员多为兼职,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系统性,造成部门间、条块间对突发事件处置工作衔接不紧密,尚未形成高标准严要求的统一指挥、协调有序的应急工作机制。对此,管理体制的机构、职能和作用有待进一步规范。2、应急预案体系不尽完善。尽管全市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预案体系不尽合理、预案质量不高、预案

12、演练不足等突出问题。基层组织和基层单位的应急预案偏少,没有完全达到应急预案“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重点突出”的预案体系。一些市级专项预案和一些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企事业单位的部分应急预案,缺乏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离应急预案体系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加之应急预案演练内容单一,实战效果达不到高标准的要求。3、应急管理信息化水平低。一些应急管理部门监测手段落后,综合监测、预报、预警的信息化水平不高,应急指挥方式落后,对部分突发事件隐患缺乏有效监测、监控;预警信息发布的机制不够健全,现有的监测系统平台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难以实现信息共享的目的。4、应急救援联动机制合力不足。各类专业

13、应急队伍特别是专业救援队伍力量不足,经费不足,缺乏专业化装备和培训演练的基础条件。队伍应急救援和队伍应急快速拉动缺乏科学的管理,实战能力不够强,联动机制难以形成足够的合力。5、物资及运输保障能力弱。一些部门尚未依法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应急物资缺乏统筹管理,对物资的紧急生产、采购、征收、征用、调拨和配送机制不够健全。物资储存设施简陋,布局不尽合理,储备方式单一,数量偏少,品种难以动态调整,更新、轮换、补偿政策不够健全,应急运输综合协调机制和征用应急运力补偿机制尚未健全。6、应急管理整体水不高。专业人才短缺,应急指挥平台、监测管理信息平台、应急资源管理、应急装备配置、能力评估和灾情评估等缺乏规范

14、的标准,城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防范和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管理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7、科普宣教的力度不够。全市应急知识科普宣教及业务培训工作还不够系统、不够全面,条块之间缺乏衔接,宣传动员工作形式和内容单一,宣传效果不够明显。社会公众危机意识、自救、互救意识还不够强。社会志愿者队伍参与突发事件的积极性还没有很好的调动起来。(三)面临的形势“十二五”时期,是我市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自然、社会和技术安全风险将交织并存,公共安全面临着更严峻的形势和挑战。1、自然灾害方面。我市自然灾害多发,受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影响,高温热浪、严重干旱

15、、强降雨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危害不断增加,防汛抗旱、地质灾害和森林防火形势更加严峻,各种自然灾害种类繁多,防灾减灾任务更为艰巨。2、事故灾难方面。受生产力发展总体水平的制约,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工矿商贸企业生产事故时有发生,一些建设工地“三违”现象严重,各种火灾事故多发,违法生产经营活动屡禁不止,安全隐患依然存在;影响电网安全运行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大电网动态稳定问题成为电网安全的主要威胁;随着高速公路的增加,交通事故发生机率增加;水上交通突发事件呈上升态势;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开始凸显,环境突发事件由城市向农村扩展。3、公共卫生事件方面。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不断增

16、加。输入性急性传染病和新兴的不明原因疾病发生的风险不断增加,禽流感、手足口病、五号病等防控形势仍然严峻;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和放射性事故成因复杂,防控难度加大;突发动植物疫情复发、多发的风险增加;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隐患较多;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比重增加;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突发事件的发生率也不断增加。4、社会安全事件方面。传统安全问题依然存在,非传统安全威胁有所上升。刑事犯罪主体呈多元化趋势,案件仍然高发。侵财犯罪、恶性暴力犯罪、青少年犯罪问题时有发生;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经济犯罪问题依然严重,扰乱市场秩序、涉税犯罪和侵犯知识产权案件有所增加;社会发展转型时期矛盾凸显,社会不稳定因素依然存

17、在,并呈上升趋势,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网络舆论传播日趋复杂,舆情监控与管理工作难度加大,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我市应急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严峻形势,务必在“十二五”期间加大力度,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构建更加完善的应急体系,为加快经济发展、“再造一个新桂林”打下扎实的基础。(四)建设的有利条件1、政策环境条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是事关国家安危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一件大事。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应对法和应急管理工作意见,均明确了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是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管理的重要工作,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任务,是构建和谐社

18、会的重要内容。根据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各级人民政府坚决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应急管理的工作部署,把应急管理工作作为政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这就为应急管理工作、为应急体系建设创造了较好的政策环境。2、物质基础条件。经济快速增长,财政实力增强,人民生活富裕,社会安定有序。经济的发展,为应急管理工作,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为各类监测预警预报信息平台建设和各种基础设施等整个应急体系建设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二、“十二五”应急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建设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资源整合、科学应对,夯实基础

19、,以提高应急防范能力、应急救援能力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为重点,推进应急体系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社会化建设步伐,加快应急基础设施、应急队伍、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强化社会参与,构建公共安全文化,全面提升全市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二)基本原则1、统筹规划、科学布局。统筹考虑全市应急体系建设工作,加强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和应急保障等方面的能力建设。特别是要加强重点领域、突发事件易发行业的应急能力建设。注重区域性优势,分类指导,培育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领全市应急管理工作全面、持续、健康发展。2

20、、整合资源、突出重点。以现有各种应急队伍、装备、物资、信息等资源为基础,用好存量、建好增量,使各种资源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实现资源合理共享。围绕预防监测、预警准备、应急响应和恢复重建四个环节,重点优先考虑加强监测预警系统、指挥信息系统、应急救援队伍、应急物资保障、运输保障、现场通讯保障等方面的能力建设。3、科技支撑、统一规范。提高应急管理工作的科技含量,加快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步伐,运用科技手段加强应急防御能力建设,配置先进装备,提升队伍应急救援能力。推进应急管理标准化建设,加快建立全市统一的应急管理标准化体系,实现应急体系建设与运行规范化。4、分级负责、分步实施。合理划分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的

21、建设任务,根据现实需要和实际能力确定建设项目,在时间上区分轻重缓急,对较大投入的项目可实行一次性总体设计,分步组织实施。5、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政府主导,构建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和应急管理相互联系与支持的社会管理机制。建立有效的社会动员机制,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人民团体在宣传教育、社会监督等方面的作用;鼓励志愿者参与应急救援工作,形成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机制。(三)建设目标1、总体目标“十二五”期间,通过加强应急管理及工作创新,全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要有一个新的突破,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应急体系。实现对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

22、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的全过程监测管理,使全市的应急防范能力、应急救援能力和应急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公众安全文化素养和应急避险能力显著提高,全社会应急管理综合能力全面提升,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2、分类目标自然灾害类:灾害应急救助能力显著提高,灾民12小时内得到基本救助;暴雨、大风、冰雹、寒潮、大雪等灾害性天气短期预报准确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5%;大江大河洪水预报提前24-48小时发布,准确率达到85%以上,一般中等河流洪水预报提前3-10小时发布,准确率达到75%以上;建设地震监测立体观测网络和速报网络,地震台网监测震级下限达到1.5级,震后即时完成烈度速报,20分钟完成精

23、确烈度速报;地质灾害基础数据库建设、测报网络建设,地质灾害治理和避险搬迁;森林火灾受害率低于0.6。事故灾难类:“十二五”比“十一五”,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40%以上;工矿商贸10万就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0%以上;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下降32%以上;民爆重大危险源监控率达100%;全市道路干线客运、危化品和集装箱运输车辆全部纳入GPS监控,水上交通事故救助率达到90%;企业排污造成的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降低50%,全市80%重点污染源纳入在线监控范围。公共卫生事件类:县级以上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对突发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的网络直报率达到100%,乡镇卫生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4、和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率提高到 90%以上,报告的完整率和及时率达到90%以上。食品安全信息监测覆盖面达到100%,农村药品监督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全市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监测和报告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应急预备队在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后24小时内到位率提高到100%。社会安全事件类:信息研判和应急处置能力明显增强,社会安全事件综合防控能力进一步提高。突发群体性事件、社会治安事件和恐怖袭击事件防控体系进一步健全;银行业、证券期货业、保险业等金融系统突发事件得到有效预防和处置;粮食、重要生活必需品的市场异常波动事件能够有效应对。三、应急体系建设任务(一)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制定全市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进

25、一步加强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基层单位应急预案和重大活动应急预案的修编工作。突出抓好预案修订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预案评估;明确预案实施的责任主体、主要任务和工作流程,编写预案简本和操作手册,增强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健全应急预案演练制度,定期组织开展预案演练,建立应急演练长效机制,重点开展防汛抗旱、地质灾害防治、公安消防、森林防火、矿山救护、医疗救治、水上搜救、反恐指挥、道路交通救援、危险化学品救援、特种设备事故救援等综合或专项演练,增强应急实战能力。(二) 应急组织体系建设理顺应急管理机构职能,充实专职人员,建全和完善市、县(区)、乡(镇)、街道办事处(村)应急管理机

26、制,加强农村及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应急管理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市、县(区)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加强公安、消防、民政、林业、农业、土地、卫生、安监等应急管理机构的建设。(三)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按照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加大对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投入,重点建设市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全面推进市、县(区)两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深入推进街道、乡镇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突出抓好防汛抗旱、森林消防、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矿山救援、危险化学品、地震灾害、医疗卫生、突发环境事件、重大动物疫情、食品药品安全、警用航空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大力推进企事业单位专兼职应急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应急专家决策、咨询

27、机制,充分发挥应急专家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决策建议、专业咨询、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作用,进一步完善应急专家队伍建设体系。进一步加强基层信息员队伍建设,依托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等群众团体和民间组织、广泛建立应急志愿者队伍。(四)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加强地震、气象、旱涝、地质灾害及森林火险、环境污染、重大疫情、重大有害生物等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建设,积极推进食品药品监测系统、食品安全信息预警系统、防空预警系统、质量安全风险预警系统、旅游安全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立重大动物疫病和植物有害生物信息系统。建立突发事件风险隐患管理的长效机制,全面排查各类风险隐患,建立和完善风险数据库,加强关键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监测监

28、控 。(五)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建立市、县(区)专项指挥机构的应急平台,实现值守应急、信息共享、综合研判、指挥协调、视频会商、辅助决策和总结评估等功能。加快推进市、县(区)及其专项指挥机构应急平台体系建设,重点建设气象、地震、地质灾害和防汛抗旱、安全生产、卫生应急、森林防火、水上应急搜救等应急指挥系统,以实现突发事件现场视频、音频等信息的快速传输,推动移动应急平台建设。整合应急平台资源,基本建成市、县(区)应急平台,以应急平台和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平台为支撑,移动应急平台为辅助的应急指挥体系。实现应急平台与自治区应急平台、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应急平台和县(区)应急平台互联互通。建立应急资源电子地图平台,实

29、现应急处置电子化、动态化、科学化管理。建立应急平台管理制度的长效机制,保障应急平台系统正常运行。(六)科普宣教及培训体系建设加大科普宣教材料的发放力度,做好科普宣教的培训计划。在培训方面,以行政学院及相关专业机构成立的应急管理培训基地为依托,建立对各级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应急管理人员和应急救援队伍负责人的培训、轮训机制,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应急专业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抓好应急队伍和各类志愿者队伍应急救援技术培训。加强学校师生、高危行业从业人员自救互救能力培训。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公共安全宣传周”、“全国安全生产月”、“国际减灾日”、“全国消防日”、“防灾减灾日”等

30、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建立应急管理门户网站,推动应急管理科普知识进企业、进学校、进街道、进乡村,营造社会共同参与防灾减灾的氛围。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学习借鉴国内外应急管理、应急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有益经验,加强区域间应急管理信息、科技、培训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提高我市应急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应急能力。(七)应急保障体系建设按照统筹规划、规模适度、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的原则,建立市、县(区)和基层单位应急物资分级储备制度,加快推进区域性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和县级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实行实物储备、市场储备、生产和技术能力储备的有机结合,建立健全物资储备目录和标准。加强防汛抗旱、生产安全、环境保护、森林防火、重大动物

31、疫情防治等物资储备和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完善重要物资政府监管、紧急生产、租用征用、调拨配送体系,抓好粮油、成品油、卫生应急药品器械等重要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建立健全紧急情况下社会运输工具征用、补偿机制,以及应急队伍、物资运输紧急通行应急通道制度和运行机制。依托公众通信网络和公用通信系统,建立完善应急管理指挥通信网络,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卫星通信、集群通信等无线通信设备建设,保障突发事件现场与各级指挥机构之间通信畅通。加强应急设施建设。根据区域灾害风险特点,利用公园、广场、体育场馆、校园等公共设施,统筹规划建设应急避难场所,设置明显标志,并配备必要的救生避险设施。(八)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加大对应急科研工

32、作和公共安全装备及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建立应急产业研发机制,鼓励应急科技创新,建立市级应急科技产业研发基地,加强应急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究,加强对突发事件发生机理方面的研究。对重特大事故和危险源监测、预警、防治、应急救援、事故分析处理技术、安全管理技术等方面组织开展科技攻关。重点开展气象、地震、火灾、矿山事故、危险化学品泄漏、放射性物质泄漏、交通运输事故、特种设备事故、群体性中毒、重大疫病情、生物安全及社会安全等领域的重大应急技术、装备和防护产品研发。完善应急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应急产业发展。研究制定桂林应急救灾相关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完善应急能力评估、应急救援绩效评估、各类应急物资管理的机制

33、建设。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产业部门、政府有关部门联合培养公共安全人才,采用培训、交流、考察等多种方式,加快对人才的培养。(九)调查评估及恢复重建体系建设成立突发事件调查评估专业机构,为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提供支撑。完善调查评估标准体系,进一步规范评估程序、内容和方法,建立调查评估信息通报制度,健全调查评估机制。提高突发事件现场恢复能力,完善事故灾难基本生活保障、心理救助服务和志愿者服务制度。为灾民提供基本生活救助和人文关怀,稳定公众情绪,维护灾区社会治安。对供电、供水、供气、交通和通信枢纽等生命线工程进行快速抢修,对现场污染物及时清理和无害化处理,严防兹生及衍生灾害发生。制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

34、,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灾后恢复重建,完善对事后恢复重建的援助机制,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监督有力、运转高效的恢复重建机制,及时恢复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十)基层应急能力建设各级各部门要加大对基层应急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力度,通过开展试点,总结推广经验,推进城乡基层应急能力建设。加快应急避难场所、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森林防火体系、防洪抗旱风险管理、卫生应急示范区和重点部位监控系统建设。(十一)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等法律法规,相应出台我市推进应急管理法制化、规范化进程的一系列文件。建立完善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应急准备金制度

35、,对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完善应急管理财政扶持的配套政策,建立应急救援设备、设施、场地、交通工具和其他物资以及征用、补偿、社会物资调度管理的长效机制。研究制定相关保险政策,鼓励保险行业加大服务创新力度,参与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十二)与毗邻区域应急合作机制及工作会商机制建设建立与我市周边区域突发事件信息沟通和工作会商机制,为我市与周边区域合作顺利推进提供安定环境和安全保障。建立多领域应急管理合作机制。由桂林相关部门牵头,环保、水利、卫生、农业、林业、水产畜牧兽医、质监、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参与,与我市周边省市建立多领域的突发事件信息沟通和工作会商机制,及时掌握重大应急信息情况,

36、共同开展综合防治、及时预警、协同处置等应急管理工作。四、重点建设项目及内容根据国务院应急管理工作部署和“十二五”期间广西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十二五”期间,应急管理体系要重点抓好以下建设项目:(一)应急监测预警预报信息系统建设项目1、建设市、县(区)、乡(镇)三级政府突发事件预警预报信息发布系统。重点是更新政府突发事件专网的计算机等必要的机器设备,完善信息报送机制,畅通信息报送渠道,实现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及时、准确地报告突发事件的信息。(建设单位:各级应急办)2、建设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平台,配备好专业人才和装备,尽快实现用手机短信、因特网、电子

37、显示屏、电话、乡村大喇叭、公共电台和电视台、宣传车等方式发布气象灾害应急预警信息,使市、县(区)、乡(镇)三级预警信息能及时发布和有效监控。(建设单位:市气象局)3、地震烈度速报预警系统建设。综合利用测震台网和强震台网资源,更新必要的现代化网络设备,建立直通式信息发布的服务机制,实现地震灾害信息快速获取与发布,提高地震烈度速报能力和预警能力,为震后应急救援、应急处置、逃生避险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建设单位:市地震局)4、建设农业灾害监测预防预警预报系统。在加强现有农情调度的基础上,建设农业气象灾害、农业环境污染、有害生物入侵、农业病虫害等农业灾害的预防预警预报监测系统,使之能及时发布灾害信息,

38、提出防灾减灾有效措施。(建设单位:市农业局)5、建设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利用现有网络基础,加快建设安全生产信息管理平台,主要包括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系统、重大危险源及高危生产行业隐患远程监控系统、交通设备GPS卫星定位等系统的建设。(建设单位:市安监局)6、建设地质环境监测系统。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设立地质环境监测站,配备专业技术人员,负责辖区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群测群防技术指导,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也可进行灾害预警预报可视化制作和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发布信息。(建设单位:市国土局)7、建设森林火险区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市级森林火险预警监测中心,挂靠林业局森林防火办

39、公室。主要建设预警监测中心机房、火险预警网络系统、信息输出展示系统、运行保障系统。规划在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场和一些重点火险县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监控范围内的森林火灾进行实时预警监控,实现森林火灾可视化灭火指挥功能。(建设单位:市林业局)8、建设卫星减灾监测系统。依托国家减灾委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系统,充分利用卫星遥感数据资源,建立桂林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网络,进一步提高我市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评估能力,提高灾害评估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时效性,为实施灾害救助提供决策服务,为灾后重建提供技术支持。(建设单位:市民政局)9、建设铁路事故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远程

40、视频、防灾监控、动态预警等安全监控系统,增加雨量监测报警终端,危岩落石报警、桥梁水位监测仪。完善安全信息分析和发布平台,建立高效灵敏、反应快捷、运行可靠的安全管理信息体系,及时掌握安全生产动态,提高安全管理信息化水平。(建设单位:铁路系统)10、建设矿灾监控预警系统。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优化整合信息资源,逐步建立四级贯通,即纵向贯通、横向集成、互联互通的四级平台预警监控管理系统。四级平台为:自治区级监控中心平台、市级监控中心平台、县级监控中心平台、矿产企业监控中心平台;四级贯通为:省级、市级、县级、煤矿企业四级互联、互通。(建设单位:市国土局)11、建设质量安全风险研判预警系统。建立以风险研判为

41、重点的风险预警信息系统,主要建立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管理专家库,加大质量安全风险分析评估工作力度,对风险监测信息进行科学研判,对系统性质量风险及时发出预警,对重大质量安全隐患及时提出处置建议。建设质量安全风险预警信息平台,提高全系统的风险预警能力,为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处置质量安全问题提供信息支持。(建设单位:市质监局)12、建设旅游安全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由旅游局牵头,气象、交通、建设、国土、卫生、环保等部门配合,建设全市旅游安全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利用电台、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及时发布旅游气象、交通、地质、疫情等旅游安全预警信息,为广大游客提供出行提示。(建设单位:市旅游局)13、建设卫生事

42、件监测预警系统。整合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传染病疫情监测系统、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卫生监督信息系统等信息资源,逐步实现对突发事件卫生应急监测预警信息进行汇总、分析、研判和发布,提高监测预警和综合分析能力。加强卫生应急实验室监测检测能力建设,提高实验室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早期鉴别能力和监测检测水平。(建设单位:市卫生局)14、建设民族纠纷处置应急信息系统。建设和完善民族关系监测评价处置机制,建立以信息资源集成为基础的统计、分析、评价、监测、预警和决策咨询系统,完善信息报送系统,发挥民族工作信息员队伍、民族工作专家顾问队伍和民族关系协调员队伍的作用。提高民族关系预警和处置管理的能力。(建设

43、单位:市民委)(二)应急指挥系统平台建设项目1、建设市、县(区)、乡(镇)三级政府应急指挥平台,具体建设以市人民政府应急指挥平台为核心,县(区)、乡(镇)人民政府应急平台为骨干,部门应急平台为辅的应急平台系统。并着力加快政府值班视频系统建设。(建设单位:市、县区两级政府办)2、地震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建设现场应急指挥与协同、应急信息与公共服务、现场救援应急联动等为一体的前方应急指挥救援平台。实现应急指挥功能前移,信息协同与服务,前后方应急救援一体化管理的网络平台,以提高地震现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单位:市地震局)3、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平台建设。建设标准统一、接口完善、协同配合、运转高效的市县(区)

44、两级灾害应急救助指挥系统;构建全市范围内覆盖到乡镇的灾害应急救助信息处理与共享平台,建设完善的数据库系统,实现各类灾害应急救助信息获取、采集、传输的集成化管理;构建覆盖全市的应急通讯平台,综合利用固话网、移动网、专网、互联网、卫星网等建立多网融合应急通信系统和物资调运信息采集管理系统,实现灾情、决策、指挥、物资调运等各类信息的及时发送与传递。(建设单位:市民政局)4、气象灾害应急平台建设。建立完善气象、水文、水利、国土资源、民政等相关灾害防御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联合水文、水利、国土资源、民政等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建设专门的数据库和专用网络,建立综合信息共享平台。为防御和应对灾害提供科学

45、依据。(建设单位:市气象局)5、防汛抗旱应急平台建设。完善信息采集、通信、应急指挥、计算机网络等系统功能;完善数据汇集、应用支撑平台。扩充其应用范围和服务功能,整合数据资源和应用系统功能;新建和续建相关综合数据库和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好灾情分析中心、险情移动信息采集站(点)的旱情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单位:市水利局)6、地质灾害应急平台建设。为进一步做好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提高地质灾害应急反应能力,按照国土资源部要求,完成地质灾害应急中心组建工作,包括人员到位、应急指挥设备到位。到2015年,应急人员素质、地质灾害现场调查、远程会商、处置能力达到区内先进水平。(建设单位:市国土局)7、农业应急平

46、台建设。构建农业灾害应急指挥平台,集通讯指挥、数据共享、预测分析、指挥决策等多个方面协同的应急指挥系统。重点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软件开发以及各系统集成等方面的建设。(建设单位:市农业局)8、森林防火应急平台建设。重点是对县级防火指挥中心办公设施的改造和防火指挥中心设备的补充,以提高各县森林防火应急指挥能力。(建设单位:市林业局)9、交通运输应急平台建设。通过整合信息资源,建设基础数据完善、信息准确、传送快捷通畅的信息系统,充分发挥应急指挥、信息报送、统计分析、监测预警、辅助决策、信息发布、资源管理、异地会商等功能。实现政府、行业、部门之间各类应急信息共享。建设水路、高速公路、城市客运、工程施工

47、等方面的专业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单位:市交通局)10、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平台建设。以市安全生产监管局现有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为核心,建立全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信息网络,实现自治区、市、县(区)三级指挥中心信息网络系统联网,保证全市安全生产预报、预警及指挥系统顺畅、准确、快速运行,大幅度提升应对重特大事故的救援能力。(建设单位:市安监局)11、铁路应急体系建设。完善救援指挥系统,提升事故救援能力,建设卫星基地站,配备抢险通信指挥车,配备车载式卫星接入设备、动态图像及电话、数据等救援指挥通信设备,实现动态适时传输;建设救援现场指挥平台,加强现场救援与各个系统救援队伍间的通信联系,提高救援

48、工作效率;结合客运专线建设,建设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和行车安全监控系统,配套做好调度集中系统(CTC)和客运专线运营调度系统建设,实施列车调度指挥系统TDCS(V3.0)升级;在自动闭塞区段全面实现制式统一和主体化机车信号系统;完成车站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整合,完善车号自动识别系统。加快铁路应急管理系统平台的建设。(建设单位:铁路系统)12、卫生应急平台建设。建设标准统一、数据共享的市、县(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整合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和卫生监督信息系统资源,实现与气象、地震、公安、交通等其他部门信息系统对接,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联防联控能力,改善指挥系统的装备和技术,

49、完善信息收集、传输及视频会议功能。建设内容包括视频会议系统建设、市级卫生应急指挥决策平台建设、应用软件开发和移动卫生应急指挥平台的建设。(建设单位:市卫生局)13、食品药品应急管理平台建设。建立完善应急视频指挥系统,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系统、药品电子监管系统、食品安全信息分析预警系统等各专业系统的应急功能;建立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保健食品、化妆品电子监管系统,远程动态监控系统。以提高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建设单位:市食品药品监管局)14、应急商品监测平台建设。健全和完善生活必须品市场监测系统,实时掌握生活必需品市场动态;建立应急商品数据库,对全市行业重点生

50、产和商贸流通企业的应急商品进行数据采集,有效地保证应急物资供应渠道的安全。(建设单位:市商务局)(三)应急保障能力建设项目1、物资储备建设内容。重点建设好市、县(区)、乡(镇)的物资储备库,进一步做好新建及扩改建工作。(建设单位:各级应急办)2、扑火机具与消防装备建设。为保障扑火队员生命安全和减少人员伤亡,按照“实用性与先进性”的配备标准,根据不同区域,因地制宜的配备、补充扑火机具和其他必备的消防装备。(建设单位:市林业局)3、机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加强机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加强专业培训和演练,加强对应急救援设施、设备的更新。以更好地适应应急救援工作的需要。(建设单位:桂林民航系统)4、交通运

51、输应急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公路施工企业的装备设施,积极推进区域性公路应急保障基地建设;加强交通运输工程施工事故生命探测、救援设备、个体防护等关键技术装备和专用抢险装备器材的配置;加强运输保障能力建设和航运、港口、航道等应急联动机制建设。(建设单位:市交通局)5、卫生应急物资管理系统建设。整合卫生系统资源,完善储备设施建设,有计划地做好物资储备工作。(建设单位:市卫生局)6、应急商品代储建设。完善猪肉储备(含活体、冻肉)。建立瓶装饮用水、食糖、盐、方便面、饼干、毛巾、棉被、手电筒、干电池、应急灯、蜡烛等生活必需品储备。(建设单位:市商务局)7、学校应急设施建设。积极构筑以校园110指挥中心为枢纽,

52、集人防、物防和技防于一体的校园治安防控体系,加强校园视频监控系统、防盗报警系统、消防烟感自动报警系统等技术防范系统建设,全面提高学校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单位:市教育局)(四) 应急救援队伍建设项目1、综合救援队伍建设。市、县(区)两级应急队伍建设,包括救援队伍的设备和装备,培训和演练场地的建设等等。(建设单位:市公安消防支队)。2、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建设。组建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完善救援队伍各种设备、装备的配备,有计划地推进市、县专业救援队伍建设和地震现场工作队建设,建设震灾调查、科考、灾情处理、搜救等功能为一体的地震现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单位:市地震局)3、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建设覆盖

53、城乡的灾害信息员队伍,是国家救灾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依托村屯干部、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志愿者,整合部门基层信息员资源,在村、屯和其他基层单位普遍建立应急信息员队伍,负责基层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并建立信息员报送信息的奖惩机制。(建设单位:各级应急办)4、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建设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街道(社区)、水库、学校、地质灾害易发地区及相关行业的基层防灾减灾气象信息员队伍,负责开展气象灾害及衍生灾害的防御工作。建设气象信息员管理平台,加强气象信息员队伍的培训,建立激励机制等。(建设单位:市气象局) 5、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地质灾害重点抓好三支队伍建设,一是加强地质灾害应急分队建设。主

54、要在地质灾害多发县(区)的国土资源局内设立地质环境监测站,组建地质灾害应急分队,负责本辖区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以及应急处置工作。二是加强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专业队伍建设。在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中心的基础上组建地质灾害应急中心,负责全市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远程视频会商以及应急协调、指挥。三是加强基层群测群防队伍建设,重点加强对地质灾害高发区队伍建设,扩大由村干部、民兵、监测员以及志愿者组成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队伍。(建设单位:市国土局)6、防汛抗旱抢险救援队伍建设。按照自治区应急规划新建桂林、梧州、北海、钦州、河池、百色5支防汛机动抢险专业队,配备相应的专业抢险设备,培训专业抢险人员。我市要积极做好这方面

55、的筹建工作。(建设单位:市水利局)7、安全生产救援队伍装备建设。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和自治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方案,对救援队伍所需抢险救灾装备按照分期分批逐步完善的原则,“十二五”期间,对已建立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进行补充和更新必要的技术装备。(建设单位:市安监局)8、卫生应急救援队伍装备建设。建立紧急医学救援、突发急性传染病控制、中毒处置、核辐射损伤处置四类市本级卫生应急队伍。建立科学管理及培训机制,加强演练。全面提升卫生应急队伍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完善卫生应急队伍基础设施、装备的建设,切实提高卫生应急队伍现场救援能力。(建设单位:市卫生局)9、食品药品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56、分级分类建设和完善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化妆品和餐饮服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队伍的建设,建立和完善应急管理培训机制,加强药品安全应急演练基地建设。鼓励、扶持具备条件的教学科研机构开展针对各级管理人员与专职人员的应急管理教育培训活动;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强化应急演习演练,提高应急管理人员水平和实战能力。并认真探索建立重大药品不良事件公共赔偿基金制度。(建设单位:市食品药品监管局)10、铁路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按照铁道部“无救援列车所在地的编组站、区段站和二等以上车站设立救援队”的要求,每30公里设置中间救援队的思路,设立由各专业组成的救援队;根据南宁铁路局的规划要求,成立具备救援应急处置、储备

57、、联动组织协调、救援现场指挥功能的特级救援队,形成分布合理、反应快速、联动协调的救援应急处置网络;拟定桂林段区高铁线路各级救援队设置方案,为高铁建成开通运营后救援队的设置做好准备。(建设单位:铁路系统)11、学校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一是建立和完善市、县(区)、乡(镇)三级学校的应急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与兼职管理人员;二是继续配齐学校安全协管员队伍,完善其基本安保装备;三是充分发挥学生教师在维护学校安全的主力军作用。(建设单位:市教育局)(五) 应急培训基地建设项目1、地质灾害应急培训基地建设。重点制定好基地建设发展规划,做好新建和改扩建基地工作,特别是加快地质灾害应急分队基地的建设。完善地质灾害监

58、测网络,提高对地质灾害的应急反应能力。桂林作为全区原已建设的三个基地(南宁、桂林、柳州)之一,除继续配合自治区做好地质灾害应急培训基地的建设工作外,还要按自治区规划要求,完善设施配套,配备先进的调查监测设备。在重要的地质灾害易发区,安装先进的地质灾害监测报警系统,实现信息快速传输,使受地质灾害威协的地区在第一时间得到预警信息并及时应急避险。(建设单位:市国土局)2、地震应急救援培训基地建设。根据重点突出、技术先进的要求,建设好地震应急救援训练基地,并以基地为载体强化应急救援培训机制,以提升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单位:市地震局)3、森林消防培训基地建设。下大力气抓好森林消防的基础设施建设

59、以及重点抓好培训基地建设,对专业队伍、半专业队员进行应急救援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训练,对防火干部、骨干以及义务扑火队员进行教育和培训,以尽快提升队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打造“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高素质专业扑火队伍。(建设单位:市林业局)4、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基地建设。以区域性应急救援基地为基础、以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建设为平台、以组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为纽带,以基地建设带动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和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按照自治区应急发展规划,即用三年左右的时间,组建完成广西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桂林基地,整合现有应急救援队伍资源。对此,我们桂林要积极地做好配合工作。(建设单位:市安监局

60、)5、医疗救援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好中央和自治区财政投入的专款,在依托医疗机构现有条件的基础上,改造医院通道和电梯、扩建医院备用床位和ICU、完善应急医疗救治基础设备、建设灾害救援医药物资配送中心,配备交通和通讯等卫生应急必要的后勤保障设备等,能够承担重大灾害大量重症伤员的集中收治、现场救援医药物资的合理配送和卫生应急队员的培训演练任务。(建设单位:市卫生局)。6、铁路救援体系建设。建立救援培训基地,设立隧道、桥梁等模拟救援起复地点,配备必要的培训设备和设施,积极组织救援队伍技能演练,提高铁路交通事故的抢险救援能力;建设专业检修检测基地,机务系统建设供电抢修基地,车辆系统建设客车整备基地,电务系

61、统检修基地。(建设单位:桂林铁路系统)7、矿山培训基地建设。建立矿山生产应急管理人员培训基地,建设必要的应急物资与模拟仿真训练基地、应急管理培训的基础设施和教学设备,并充实师资力量,开发应急管理系列课程,对各级矿山企业应急管理人员和相关领导进行应急管理知识和技能培训。(建设单位:市安监局)(六)应急示范基地建设项目1、按照我市应急规划的要求,全市各县(区)要因地制宜,按国家标准建设示范避难场所,每年建设1个以上的城镇应急避难场所。全市目前在城区已建设避难场所10个,“十二五”期间各县(区)仍要建设5个以上应急示范避难场所。(建设单位:各县区应急办)2、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按照全国综合减灾示范

62、社区创建标准,在全市范围内建设一批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在城乡社区内建立居民就近紧急疏散和临时安置的避难场所,适当配置应急物资,设置应急逃生指示标识,配备家庭居民防灾减灾器材和救生工具,编制社区应急预案和灾害风险图,开展社区救灾演练,建立志愿者队伍等。(建设单位:各县区政府)3、森林防火示范建设。加强乡村自身防火能力,是降低乡村火灾发生率的有效途径。按照“自防为主、积极联防、团结互助、保护森林”的原则,以本村范围内“插花”山主、林业企业法人、林业经营承包者、零星林地户为对象,组建村屯森林防火协会,组织森林防火应急扑火分队、乡镇和村屯半专业队,制定村规民约,实行防火值班制、巡山护林、火源管理,充分发

63、挥群众自律自卫自助的群策群议、群防群治作用。(建设单位:市林业局)4、防洪抗旱风险管理示范建设。建立和完善以规范人类活动为重点的防洪抗旱减灾风险管理体系。加强防洪保护区、洪泛区、蓄滞洪区以及防洪规划保留区管理,编制洪水风险图、山洪灾害易发区分布图、干旱灾害风险图,实行洪旱风险公示,推进社会化减灾和求助补偿、洪水保险以及洪水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建设,初步建立洪水风险管理的制度。采用试点、推广模式逐步建设渡口、旅游区和公园、学校、村庄的江河、湖泊沿岸配备救生器材,以实现防洪抗旱风险管理的目的。(建设单位:市水利局)5、卫生示范区建设。建设基层卫生应急组织体系建设、应急管理平台、应急预案体系、专业队伍建

64、设、监测预警工作模式、危险因素调查、卫生应急培训和演练、物资储备规范、公众应急宣传教育、岗位责任和工作制度等方面的建设。通过市、县(区)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区建设,更好地推动我市卫生示范区的建设。(建设单位:市卫生局)6、重点部位监控示范区建设。加强对重点部位、重点单位、公共场所的视频监控,增加学校、机场、码头、车站、商场、城市交通道口的监控点建设,更好地实现规范监控管理的目的,提高灾害事故的应对能力。(建设单位:市公安局)五、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一)建设高效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按照“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原则,进一步健全我市高效的应急管理体制。首先要健全和完

65、善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急管理的组织机构,解决好组织机构的编制和经费问题。其次是要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在理顺应急管理体制,落实相关责任,保证规划实施情况下,要加强与项目审批部门的沟通和联系,争取建设项目尽快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和立项批复,以加快项目建设的进程。再次,各级应急管理机构要明确自己的工作责任和建设任务,根据本规划制定的应急体系建设的工作方案,并层层分解任务,层层落实责任,推进各项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十二五”建设目标的全面实现。(二)完善应急管理投入机制和补偿机制充分履行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应急管理投入保障机制,确保应急体系建设必要的财政投入。一是全面建立应急管理经费分级负担的保障机制。应急管理经费必须严格按照财政分级负责的原则,属于哪一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的应急体系建设经费,分别由哪级政府财政负担。二是建立应急管理经费和应急体系建设资金保障机制。各级人民政府在编制本级预算时,要充分考虑应急体系建设的资金需求,把应急管理经费及应急体系建设经费全面纳入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年初预算,予以确保。各部门在编制部门预算时,必须分年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