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试验作业指导书-检测细则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191133548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 页数:59 大小:378.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公路工程试验作业指导书-检测细则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公路工程试验作业指导书-检测细则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公路工程试验作业指导书-检测细则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资源描述:

《公路工程试验作业指导书-检测细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路工程试验作业指导书-检测细则(5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达万高速公路DW10合同段工地试验室作业指导书 道隧集团工程有限公司样品接收、流转及处置作业指导书1.目的与范围规范样品进入工地试验室后的受控管理。适用于样品接收、留存、检测和处置各环节的全过程完全处于受控状态管理,有利于样品的追溯查实。2职责2.1工程技术人员职责负责进场材料的台帐管理;负责进场材料的见证取(送)样。2.2收样人职责负责样品的接受,并对样品进行外观描述;负责检测委托单登记编号,并对留存样品入库登记;负责检测样品及留存样品的编号和状态标识;负责填写检测任务单,并交检测室负责人及时安排检测工作。2.3检测人员职责检测室负责人确认任务单与检测委托项目无误后,分配检测任务;检测人员

2、接受检测任务后,根据任务单的检测项目确定检测依据和检测程序;检测人员到收样室领取样品,并确认样品状态标识;检测过程中,检测人员应依据样品实际状态,对样品状态(待检、已检、已检待结论、不合格或不合格待复验)进行标识;检测完成后,检测人员将检测记录、检测报告和任务单一同交检测室负责人。2.3质量负责人职责负责定期收集、保管检测任务单,统计检测工作量;负责样品处置申请、实施和台帐管理。3实施细则3.1工程技术人员填写检测委托单,请试验监理工程师签字确认后,连同样品送往工地试验室。检测委托单,见附表4。3.2试验室收样人员受理样品委托时,应与送样人员一起确认样品外观状态,并在委托单和样品状态标识单上进

3、行描述。注意:样品描述应具有唯一性,即应对样品逐一进行描述。样品状态标识单,见附表5。注意:样品状态标识单除了样品外观描述外,还应对样品状态(待检、)进行标识。3.3同时,收样人员应对需要留存的样品进行分样。一份检测用,一份留存用。3.4对检测用样品进行登记编号,填写检测任务单后,将其与委托单一同交检测室负责人及时安排检测工作。样品标识为待检。检测样品台帐 ,见附表6。检测任务单,见附表7。注意:检测任务单与委托单编号应一致。3.5对留存用样品也应进行登记编号,样品标识为留样。并需送样人员签字确认后,一同封存。留存样品台帐 ,见附表8。留样封存单,见附表9。注意:留存样品编号与检测样品编号应一

4、致。3.6检测室负责人在接到检测任务单后,应仔细查看任务单是否与检测委托单的内容一致,是否符合填写要求,样品外观状态描述是否正确。然后分配检测任务,检测委托单由检测室负责人暂存。3.7检测人员接到检测任务单后,应到样品室领取样品,并确认样品外观状态描述是否与样品一致。 3.8检测人员应根据检测任务单的检测项目确定检测依据和检测程序。3.9检测过程中,检测人员应依据样品实际状态(待检、已检、已检待结论、不合格或不合格待复验)进行标识。3.10检测完成后,检测人员将已检样品置于指定位置。3.11检测完成后,检测人员将检测记录、检测报告和任务单一同交检测室负责人审核。3.12检测室负责人定期将检测任

5、务单交质量负责人,质量负责人根据工作量,分别提出样品的处置申请。 对检测后的无机样品,按废品处置; 对检测后的有机样品,按违禁品提出计划,由环保部门处置; 对留存样品,做好留存样品台帐的处置时间和处置方法记录。 水泥检测作业指导书1.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检测 1.1标准稠度用水量可用调整水量和不变水量法中的任一种测定,如发生争议以前者为准。1.2试验前检查:仪器金属棒应能自由滑动;试锥降至锥模顶面位置时,指针应对准标尺零点;搅拌机应运转正常。1.3拌和用具先用湿布擦过。称取水泥500克。拌和水量如采用调整水量法时按经验找水,采用不变水量法时为142.5毫升(水量精确至0.5ml)。将拌和水倒入锅

6、内,然后在5s-10s内小心将称好的500g水泥加入水中。1.4将锅放到搅拌机的锅座上,升至搅拌位置,启动搅拌机,依标准程序搅拌完毕。1.5搅拌结束后,立即把净浆装入模具内,用小刀插捣,振动数次,刮去多余净浆,抹平后迅速放在试锥下固定位置,将试锥降至净浆表面,拧紧螺丝,然后突然放松,让试锥自由沉入净浆中,到试锥停止下沉或释放试锥30s时记录试锥下沉深度。整个操作应在搅拌后1.5min内完成。1.6用调整水量法测定时,以试锥下沉深度28mm2mm之间的拌和用水量为标准稠度用水量,如超出范围需调整水量,重新试验,直至达到标准。1.7用不变水量方法测定时,根据仪器上对应标尺计算得到标准稠度用水量。P

7、=33.4-0.185S1.8如下沉度下沉小于13mm时,应该用调整水量法测定。注:实验室温度为(202) ,相对湿度应不低于50。养护箱温度为(201),相对湿度不低于90。1.9该检测细则依据T0505-2005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2.水泥凝结时间检测 2.1测定前,将圆模放在玻璃板上,并调整仪器使试针接触玻璃板时,指针对准标尺零点。2.2依标准稠度用水量制取水泥净浆,立即一次装入圆模,插捣振动数次后刮平,然后放入养护箱内。2.3初凝测定时,从养护箱取出圆模放到试针下,使试针与净浆面接触,拧紧螺丝,然后突然放松,让试针自由沉入净浆,到试针停止下沉或释放试锥30s时

8、观察指针读数,当试针沉至距底板4mm1mm时为水泥达到初凝状态;最初测定时,应轻扶金属棒,已防试针撞弯。但初凝时间仍必须以自由降落测得结果为准。第一次测初凝应为试件在养护箱中养护至加水后30min。临近初凝时,每隔5min测定一次。在完成初凝测定后,立即将试模连同浆体依平移的方式从玻璃板上取下,翻转180,直径大端向上放在玻璃板上,再放入湿气养护箱中养护。2.4终凝测定时,先在终凝针上安装一个环行附件。从养护箱取出圆模放到试针下,使试针与净浆面接触,当试针沉入试体0.5mm时即环行附件开始不能在试体上留下痕迹时,为水泥达到终凝状态。2.5由水泥全部加入水中至初凝状态的时间为水泥的初凝时间。临近

9、初凝时,每隔5分钟测定一次。由水泥全部加入水中至终凝状态的时间为水泥的终凝时间。临近终凝时间时每隔15min测定一次。注:普通硅酸盐水泥初凝不得早于45min,终凝不得迟于10h。2.6该检测细则依据T0505-2005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3.水泥体积安定性检测 3.1制备标准稠度水泥净浆。3.2将预先准备好的雷氏夹放在已擦油的玻璃板上,并立刻将已制好的标准稠度水泥净浆装满雷氏夹。盖上约75g80g已擦油的玻璃板后,立刻将雷氏夹移至养护箱内养护21h2h。3.3调整好沸煮箱內的水位,使之在整个沸煮过程中都能没过试件,不需中途添补试验用水,同时保证在30min5min内

10、水能沸腾。3.4脱去玻璃板取下试件,先测量雷氏夹指针尖端间的距离A,精确到0.5mm。3.5将试件放入水中篦板上,指针朝上,试件之间互不交叉,在30min5min内加热水至沸腾,并恒沸3h5min。3.6沸煮结束后,放掉箱内热水,打开箱盖,待冷却至室温后取出试件进行判别。3.7测量雷氏夹指针尖端间的距离C,精确至0.5mm。当两个试件煮后增加距离(C-A)的平均值不大于5.0mm时,判该水泥安定性合格;当两个试件的(C-A)值超过4.0mm时,应用同一样品立即重做一次试验。再如此,判该水泥安定性不合格。3.8该检测细则依据T0505-2005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4.水

11、泥胶砂强度检测 4.1准确称取待检水泥450g2g,标准砂1350g5g,水225ml1ml.4.2用湿布擦湿搅拌锅及搅拌叶片,将水加入锅内,再加入待检水泥,将锅放在固定支架上固定好,上升至固定位置。4.3开动机器,低速搅拌30s后,在第二个30s开始时,均匀加入标准砂;若各级砂分装从最粗级开始,依次加完所需的各级砂量。在第三个30s,机器高速搅拌,之后静置90秒;在开始的15秒内,用胶皮刮刀将叶片和锅壁上的胶砂刮入锅中间。然后,在高速下继续搅拌60s。整个搅拌过程240s各个搅拌阶段时间误差1s以内。4.4胶砂制备好后,立即成型,将空试模和模套预先固定在振实台上,用勺子直接从搅拌锅中将胶砂分

12、二层装入试模,装第一层时,每个槽中约300g胶砂,用大播料器播平,再振实60次;装第二层时,用小播料器播平,再振实60次。4.5取下试模,用一金属直尺以约90角架在模顶一端,沿试模方向以横向割据动作,慢慢向另一端移动,一次将多余胶砂刮去将表面抹平。4.6在试模上做好标记或编号,放入养护箱中养护24h之后,脱模,放入按同品种水泥划分的20的水池中养护。等到其检测龄期时,取出测其抗折、抗压强度。注:试体养护箱温度201,相对湿度不低于90,试体养护池水温应201,养护期间试件间或试体上表面水深不小5mm。4.7各龄期试件应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强度试验:龄期试验时间24h24h15min48h48h30

13、min72h72h45min7d7d2h28d28d8h4.8将试件成型侧面朝上放入抗折试验机内,调整好夹具,使杆杆在试件折断时尽可能地接近水平位置。抗折加荷速度控制在50N/s10 N/s内。4.9抗压试验须用抗压夹具进行,试件受压面为试件成型时的两个侧面,面积为40mm40mm。试验前应清除试件受压面与加压板的砂粒或杂物。试件的底面靠紧夹具定位销,断块试件应对准抗压夹具中心,并使夹具对准压力机压板中心。抗压加荷速度控制在2400N/s200 N/s内。4.10抗折强度结果取三个试件平均值,精确至0.1MPa。当三个强度值中值超过平均值10%的,应剔除后在平均,以平均值作为抗折强度试验结果。

14、4.11抗压强度结果为一组6个断块试件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0.1MPa。当6个强度值中有一个值超过平均值10%的,应剔除后以剩下的5个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最后结果。若5个值中再有超过平均值10%的,则此组试件无效。4.12该检测细则依据T0506-2005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细集料检测作业指导书1.细集料筛分试验1.1 试验准备:将来样通过10mm(圆孔筛)或9.5mm(方孔筛)筛,并算出其筛余百分率。然后在潮湿状态下充分拌匀,用四分法缩分至每分不少于550g的试样两份,在1055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冷却至室温后备用。注:恒重系指相邻两次称量间隔时间大于3h的情况下,前后两次称量之

15、差小于该项试验所要求的称量精密度(下同),通常不少于6h。1.2试验步骤1.2.1 水泥混凝土用砂,按下列步骤筛分。1.2.1.1 准确称取烘干试样约500g(m1),准确至0.5g。置于套筛的最上一只筛,即4.75mm筛上,将套筛装入摇筛机,摇筛约10min,然后取出套筛,再按筛孔大小顺序,从最大的筛号开始,在清洁的浅盘上逐个进行手筛,直至每分钟的筛出量不超过筛上剩余量的1%时为止,将筛出通过的颗粒并入下一号筛,和下一号筛中的试样一起过筛,这样顺序进行,直至各号筛全部筛完为止。注:试样如为特细砂时,试样质量可减少到100g,并在筛分时增加0.075mm的方孔筛1只;如试样含泥量超过15%,则

16、应先用水洗,然后烘干至恒重,再进行筛分;无摇筛时,可直接用手筛。1.2.1.2 称量各筛筛余试样的质量,精确至0.5g。所有各筛的分计筛余量和底盘中剩余量的问题与筛分前的试样总量相比,其相差不得超过1%。1.2.2 沥青路面用细集料(天然砂、人工砂、石屑),按下列步骤筛分。1.2.2.1 准确称取烘干试样约500g(m1),准确至0.5g。1.2.2.2 将试样置一洁净容器中,加入足够数量的洁净水,将集料全部盖没。1.2.2.3 用搅棒充分搅动集料,使集料表面洗涤干净,使细粉悬浮在水中,但不得有集料从水中溅出1.2.2.4 用1.18mm筛及0.075mm筛组成套筛。仔细将容器中混有细粉的悬浮

17、液徐徐倒出,经过套筛流入另一容器中,但不得将集料倒出。注:不可直接倒至0.075mm筛上,以免集料掉出损坏筛面。1.2.2.5 重复4.2.24.2.4步骤,直至倒出的水洁净为止。1.2.2.6 将容器中的集料倒入搪瓷盘中,用少量水冲洗,使容器上沾附的集料颗粒全部进入搪瓷盘中,将筛子反扣过来,用少量的水将筛上的集料冲洗入搪瓷盘中,操作过程中不得有集料散失。1.2.2.7 将搪瓷盘连同集料一起置1055烘箱中烘干至恒重,称取干燥集料试样的总质量(m2),准确至0.1%。m1与m2之差即为通过0.075mm部分。1.2.2.8 将全部要求筛孔组成套筛(但不需0.075mm筛),将已经洗去小于0.0

18、75mm部分的干燥集料置于套筛上(一般为4.75mm筛),将套筛装入摇筛机,摇筛约10min,然后取出套筛,再按筛孔大小顺序,从最大的筛号开始,在清洁的浅盘上逐个进行手筛,直至每分钟的筛出量不超过筛上剩余量的1%时为止,将筛出通过的颗粒并入下一号筛,和下一号筛中的试样一起过筛,这样顺序进行,直至各筛全部筛完为止。1.2.2.9 称量各筛筛余试样的质量,精确至0.5g。所有各筛的分计筛余量和底盘中剩余量的总质量与筛分前后试样总量m2相比,其相差不得超过1%。1.3 计算1.3.1 分计筛余百分率各号筛的分计筛余百分率为各号筛上的筛余量除以试样总量(m1)的百分率,准确至0.1%。对沥青路面细集料

19、而言,0.15mm筛下部分即为0.075mm的分计筛余,由4.2.7测得的m1与m2之差即为小于0.075mm的筛底部分。1.3.2 累计筛余百分率各号筛的累计筛余百分率为该号筛及大于该号筛的各号筛的分计筛余百分率之和,准确至0.1%。1.3.3 质量通过百分率各号筛的质量通过百分率等于100减去该号筛的累计筛余百分率,准确至0.1%。1.3.4 根据各筛的累计筛余百分率或通过百分率,绘制级配曲线。1.3.5 对水泥混凝土用砂,按式(1)计算细度模数,准确至0.01。Mx=(A0.15+A0.3+A0.6+A1.18+A2.36)-5A4.75/(100-A4.75)式中:Mx-砂的细度模数;

20、A0.15、A0.3、.、A4.75-分别为0.15mm、0.3mm、.、4.75mm各筛上的累计筛余百分率,%。1.3.6 对沥青路面及各种路面的基层、底基层用砂,按式(2)计算细度模数,准确至0.01。Mx=(A0.15+A0.3+A0.6+A1.18+A2.36+A4.75)/100式中:Mx-砂的细度模数;A0.15、A0.3、.、A4.75-分别为0.15mm、0.3mm、.、4.75mm各筛上的累计筛余百分率,%。1.3.7 应进行两次平行试验,以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如两次试验所得的细度模数之差大于0.2,应重新进行试验。1.4该检测细则依据T0327-2005细集料筛

21、分试验。2.细集料表观密度试验(容量瓶法)2.1试验准备将缩分至650g左右的试样在湿度为1055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并在干燥内冷却至室温,分成两份备用。2.2 试验步骤2.2.1 称取烘干的试样约300g(m0),装入盛有半瓶蒸馏水的容量瓶中。2.2.2 摇转容量瓶,使试样在水中充分搅动以排除气泡,塞紧瓶塞,静置24h左右,然后用滴管添水,使水面与瓶颈刻度线平齐,再塞紧瓶塞,擦干瓶外水分,称其总质量(m1)。2.2.3 倒出瓶中的水和试样,将瓶的内外表面洗净,再向瓶内注入与上水温相差不超过2摄氏度的蒸馏水至瓶颈刻度线,塞紧瓶塞,擦干瓶外水分,称其总质量(m2)。注:在砂的表观密度试验过程中应

22、测量并控制水的湿度,试验的各项称量可以在1525的温度范围内进行。但从试样加水静置的最后2h起直至试验结束,其温度相差不应超过2摄氏度。2.3 计算2.3.1 砂的表观相对密度按式(1)计算至小数点后3位。a=m0/(m0+m1-m2)式中:a-砂的表观相对密度,无量纲;m0-试样的烘干质量,g;m1-水及容量瓶总质量,g;m2-试样、水及容量瓶总质量,g。2.3.2 表观密度a按式(2)计算,准确至小数点后3位。a=a*T或a=(a-t)*w式中:a-砂的表观密度,g/cm3;w-水在4摄氏度时的密度,1000kg/m3;t-试验时的水温对水的密度影响的修正系数,按表1取用;T-试验温度T时

23、水的密度,按表1取用,g/cm3。不同水温时水的密度T及水温修正系数T 表1水温(摄氏度)151617181920水的密度T(g/cm3)0.999130.998970.998800.998620.998430.99822水温修正系数T0.0020.0030.0030.0040.0040.005水温(摄氏度)2122232425-水的密度T(g/cm3)0.998020.997790.997560.997330.99702-水温修正系数T0.0050.0060.0060.0070.007-2.3.3以两次平行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如两次结果之差值大于0.01g/cm3时,应重新取样进

24、行试验。2.4该检测细则依据T0328-2005细集料表观密度试验(容量瓶法)。3.细集料表观密度试验(李氏比重瓶法)3.1试验准备将来样用四分法筛分至120g左右,在1055摄氏度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并在干燥器中冷却(不少于1h)至室温,分成两份备用。3.2试验步骤3.2.1向李氏比重瓶中注入蒸馏水至一定刻度处,擦干瓶颈内壁附着的水,记录水的体积(初读数)(V1)。3.2.2称取烘干试样55g5g(m0),准确至0.1g。徐徐装入盛水的比重瓶中。3.2.3试样全部装入瓶中后,用瓶内的水将粘附在瓶颈和瓶壁的试样洗入水中,旋转比重瓶以排除气泡,静置约24h后,记录瓶中水面升高后的体积(终读数)(

25、V2)。注:在细集料的表观密度试验过程中应测量并控制水的温度。允许在1525摄氏度的湿度范围内进行体积测定,但两次体积测定(指V1及V2)的温差不得大于2摄氏度,从试样加水静置的最后2h起,直至记录完瓶中水面升高时止,其温度相差也不应超过2摄氏度。3.3 计算3.3.1 细集料的表观密度按式(1)计算至小数点后3位。a=m0/(V2-V1)式中:a-细集料的表观密度;m0-试样的烘干质量,g;V1-比重瓶中水的原有体积,mL;V2-倒入试样后水和试样的体积(终读数),mL。3.3.2 细集料的表观相对密度按式(2)计算。a=a/T式中:a-细集料对水的表观相对密度,无量纲;-水在试验温度时的密

26、度,按表1取用。不同水温时水的密度T及水温修正系数T 表1水温(摄氏度)151617181920水的密度T(g/cm3)0.999130.998970.998800.998620.998430.99822水温修正系数T0.0020.0030.0030.0040.0040.005水温(摄氏度)2122232425水的密度T(g/cm3)0.998020.997790.997560.997330.99702水温修正系数T0.0050.0060.0060.0070.0073.3.3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如两次结果之差值大于0.01g/cm3时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3.4该检测细则依据T

27、0329-2005细集料表观密度试验(李氏比重瓶法)。4.细集料堆积密度及紧装密度试验4.1试验准备4.1.1试样制备:用浅盘装来样约5kg,在湿度为1055摄氏度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取出并冷却至室温,分成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注:试样烘干后如有结块,应在试验前先予捍碎。4.1.2容量筒容积的校正方法:以温度为205摄氏度的洁净水装满容量筒,用玻璃板沿筒口滑移,使其紧贴水面,玻璃板与水面之间不得有空隙,擦干筒外壁水分,然后称量,用式(1)计算筒的容积V。V=m2-m1式中:m1-容量筒和玻璃板总质量,g;m2-容量筒、玻璃板和水总质量,g。4.2试验步骤4.2.1堆积密度:将试样装入漏斗中,打开

28、底部的活动力门,将砂注入容量筒中,也可直接用小勺向容量筒中装试样,但漏斗出料口或料勺距容量筒筒口均应为50mm左右,试样装满并超出容量筒筒口后,用直尺将多余的试样沿筒口中心线向两个相反方向刮平,称取质量(m1)。4.2.2 紧装密度:取试样1份,分两层装入容量筒。装完一层后,装完一层后,在筒底垫放一根直径为10mm的钢筋,将筒按住,左右交替颠击地面各25下,然后再装入第二层。第二层装满后用同样方法颠实(但筒底所垫钢筋的方向应与第一层放置方向垂直)。两层装完并颠实后,添加试样超出容量筒筒口,然后用直尺将多余的试样沿筒口中心线向两个相反方向刮平,称其质量(m2)。4.3计算4.3.1 堆积密度及紧

29、装密度分别按式(2)和式(3)计算至0.01g/m3。=(m1-m0)/V=(m2-m0)/V式中:-砂的紧装密度,g/cm3;-砂的紧装密度,g/cm3;m0-容量筒的质量,g;m1-容量筒和堆积密度砂总质量,g;m2-容量筒和紧装密度砂总质量,g;V-容量筒容积,mL。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4.3.2 砂的空隙率按式(4)计算至0.1%。n=(1-/a)*100式中:n-砂的空隙率,%;-砂的堆积或紧装密度,g/cm3;s-砂的表观密度,g/cm3。4.4该检测细则依据T0331-1994 细集料堆积密度及紧装密度试验。5.细集料含水率及表面含水率试验5.1试验步骤用来样中

30、取各约500g的代表性试样两份,分别放入已知质量的干燥容器中称量,记下每盘试样与容器的总量(m2),将容器连同试样放入温度为1055摄氏度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称烘干后的试样与容器的总量(m3)。5.2计算5.2.1 砂的含水率按式(1)计算至0.1%。=(m2-m3)/(m3-m1)*100式中:-砂的含水率,%;m1-容器质量,g;m2-未烘干的试样与容器总质量,g;m3-烘干后的试样与容器总质量,g.5.2.2 砂的表面含水率按式(2)计算。s=-x式中:s-砂的表面含水率,%;-砂的含水率,%;x-砂的吸水率(由T0330法求得),%。5.2.3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为测定值。5.3

31、该检测细则依据T0332-1994细集料含水率及表面含水率试验。6.细集料含泥量试验(筛洗法)测定细集料中粒径小于0.075mm的尘屑、淤泥和粘土的含量。本方法不适用于人工砂、石屑等矿粉成分较多的细集料。6.1试验准备将来样用四分法缩分至每份约1000g,置于温度为1055摄氏度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冷却至室温后,称取约400g(m0)的试样两份备用。6.2 试验步骤6.2.1取烘干的试样一份置于筒中,并注入洁净的水,使水面高出砂面约200mm,充分拌和均匀后,浸泡24h,然后用手在水中淘洗试样,使尘屑、淤泥和粘土与砂粒分离,并使之悬浮水中,缓缓地将浑浊液倒入1.25mm(或1.18mm)至0.

32、075mm的套筛上,滤去小于0.075mm的颗粒。试验前筛子的两面应先用水湿润,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应注意避免砂粒丢失。注:不得直接将试样放在0.075mm筛上用水冲洗,或者将试样放在0.075mm筛上后在水中淘洗,以避免误将小于0.075mm的砂颗粒当作泥冲走。6.2.2 再次加水于筒中,重复上述过程,直至筒内砂样洗出的水清澈为止。6.2.3 用水冲洗剩留在筛上的细粒,并将0.075mm筛放在水中(使水面略高出筛中砂料的上表面)来回摇动,以充分洗除小于0.075mm的颗粒,然后将两筛上筛余的颗粒和筒中已经洗净的试样一并装入浅盘,置于温度为1055摄氏度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冷却至室温,称取试样的质

33、量(m1)。6.3计算6.3.1砂的含泥量按式(1)计算至0.1%。Qn=(m0-m1)/m0*100式中:Qn-砂的含泥量,%m0-试验前的烘干试样质量,g;m1-试验后的烘干试样质量,g.6.3.2以两个试样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两次结果的差值超过0.5%时,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6.4该检测细则依据T0333-2000细集料含泥量试验(筛洗法)。7.细集料泥块含量试验测定水泥混凝土用砂中颗粒大于1.25mm的泥块含量。7.1试验准备将来样用四分法缩分至每份约2500g,置于温度为1055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冷却至室温后,用1.25mm(或1.18mm)筛筛分,取筛上的砂约400g

34、分为两份备用。7.2试验步骤7.2.1 取试样1份200g(m1)置于容器中,并注入洁净的水,使水面至少超出砂面约200mm,充分拌混均匀后,浸泡24h,然后用手在水中捻碎泥块,再把试样放在0.63mm(或0.6mm)筛上,用水淘洗至水清澈为止。7.2.2 筛余下来的试样应小心地从筛里取出,并在1055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冷却至室温后称量(m2)。7.3计算7.3.1砂中泥块含量按式(1)计算至0.1%。Qk=(m1-m2)/m1*100式中:Qk-砂中大于1.25mm(或1.18mm)的泥块含量,%;m1-试验前存留于1.25mm(或1.18mm)筛上试样的烘干试样量,g。m2-试验后的烘干

35、试样量,g。7.3.2取两次平行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两次结果的差值如超过0.4%,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7.4该检测细则依据T0335-1994细集料泥块含量试验。8.细集料含水率快速试验(酒精燃烧法)8.1试验步骤8.1.1 取干净容器,称取其质量(m1)。8.1.2 将约100g试样置于容器中,称取试样和容器的总量(m2)。8.1.3 向容器中的试样加入酒精约20mL,拌和均匀后点火燃烧并不断翻拌试样,待火焰熄灭后,过1min再加入酒精约20mL,仍按上述步骤进行。8.1.4 待第二次火焰熄灭后,称取干样与容器总质量(m3)。注:试样经两次燃烧后,表面应呈干燥颜色,否则须再加酒精

36、燃烧一次。8.2计算8.2.1 细集料(砂)的含水率按式(1)计算至0.1%。=(m2-m3)/(m3-m1)*100式中:-砂的含水率,%;m1-容器质量,g;m2-燃烧前试样与容器总质量,g;m3-燃烧后干试样与容器总质量,g。8.2.2 以两次平行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8.3该检测细则依据T0343-1994细集料含水率快速试验(酒精燃烧法)。粗集料检测作业指导书试验项目所需碎石或砾石的最小取样数量(kg)公称最大粒径(mm)试验项目圆孔筛1016202531.5406380方孔筛9.5及13.2161926.531.537.5及536375筛分1015202030406080

37、表观密度888812162424含水率22223346吸水率22444668堆积密度404040408080120120含泥量88242440408080泥块含量88242440408080针片状含量1.24882040-硫化物、硫酸盐1.0注:有机物含量、坚固性及压碎指标值试验,应按规定粒级要求取样,其试验所需试样数量,按本规程有关规定施行;采用广口瓶法测定表观密度时,集料最大粒径不大于40mm者,其最少取样数量为8kg。1.粗集料石筛分析检测 测定粗集料(碎石、砾石、矿渣等)的颗粒级配。1.1 试验准备将来料用分料器或四分法筛分至表1要求的试样所需量,风干后备用。每种试样准备两份,分别供水

38、洗和干筛法筛分使用。对水泥混凝土用集料,如果没有要求,也可不进行水洗,只进行筛筛分。根据需要可按要求的集料最大粒径的筛孔尺寸过筛,除去超粒径部分颗粒后,再进行筛分。筛分用的试样质量 表1公称最大粒径(mm)方孔筛756337.531.526.519169.54.75圆孔筛80634031.5252016105试样质量不少于(kg)108542.52110.51.2用水洗法测定集料中小于0.075mm的细粉部分质量。1.2.1取一份试样,将试样置1055摄氏度烘箱中烘干至恒重,称取干燥集料试样的总质量(m1),准确至0.1%。注:恒重系指相邻两次称量间隔时间大于3h的情况下,前后两次称量之差小于

39、该项试验所要求的称量精密度(下同),通常不少于6h。1.2.2将试样置一洁净容器中,加入足够数量的洁净水,将集料全部盖没。1.2.3用搅棒充分搅动集料,使集料表面洗涤干净,使细粉悬浮在水中,但不得破碎集料或集料从水中溅出。1.2.4根据集料粒径大小选择组成一组套筛,其底部为0.075mm标准筛,上部为2.36mm或4.75mm筛。仔细将容器中混有细粉的悬浮液倒出,经过套筛流入另一容器中,尺量不致将粗集料倒出,损坏标准筛筛面。注:不可直接倒至0.075mm筛上,以免集料掉出损坏筛面。1.2.5重复4.1.24.1.4步骤,直至倒出的水洁净为止。1.2.6将套筛的每个筛子上的集料及容器中的集料全部

40、间收在一个搪瓷盘中,容器上不得有沾附的集料颗粒,将搪瓷筋连同集料一起置1055摄氏度烘箱中烘干至恒重,称取干燥集料试样的总质量(m2),准确至0.1%。1.3 用干筛法测定粗集料各个粒级质量百分率。1.3.1 取另一份试样置1055摄氏度烘箱中烘干至恒重,称取干燥集料试样的总质量(m0),准确至0.1%。1.3.2 用搪瓷盘作筛分容器,按筛孔大小排列顺序逐个将集料过筛,人工筛分时,需使集料在筛面上同时有水平方向及上下方向的不停顿的运动,使小于筛孔的集料通过筛孔,直至1min内通过筛孔的质量小于筛上残余量的1%为止。采用摇筛机筛分后,应该逐个由人工补筛。将筛出通过的颗粒并入下一号筛,和下一号筛中

41、的试样一起过筛,顺序进行,直至各号筛全部筛完为止。以确认1min内通过筛孔的质量确实小于筛残余量的1%。1.3.3 如果某个筛上的集料过多,影响筛分作业时,可以分两次筛分,当筛余颗粒的粒径大于20mm时,筛分过程中允许用手指轻轻拔动颗粒,但不得逐颗粒颗塞过筛孔。1.3.4 称取每个筛上的筛余量,准确至总质量的0.1%。各筛分计筛余量及筛底存量的总和与筛分前试样的总质量m0相比,其相差不得超过0.5%。1.4计算1.4.1集料中通过0.075mm的含量按式(1)计算,准确至0.1%。P0.075=(m1-m2)/m1*100式中:P0.075-集料中小于0.075mm的含量(通过率),%;m1-

42、用于水洗的干燥集料总质量,g;m2-集料水洗后的干燥质量,g。1.4.2分计筛余百分率各号筛上的分计筛余百分率按式(2)计算,但0.075mm筛不计算分计筛余,准确至0.1%。Pi=mi/m0*(100-P0.075)/100式中:Pi-各号筛上的分计筛余百分率,%;m0-用于干筛的干燥集料总质量,g;mi-各号筛上的分计筛余,g;i-依次为0.15mm、0.3mm、0.6mm.至集料最大粒径。1.4.3累计筛余百分率各号筛的累计筛余百分率为该号筛及大于该号筛的各号筛的分计筛余百分率之和,但0.075mm筛不计算累计筛余,准确至0.1%。1.4.4各号筛的质量通过百分率各号筛的质量通过百分率等

43、于100减去该号筛累计筛余百分率,但0.075mm筛的质量通过百分率即为P0.075,准确至0.1%。1.5根据需要,绘制集料筛分曲线。1.6该检测细则依据T0302-2000粗集料筛分试验。2.含土粗集料筛分试验用于测定含粘性土的粗集料的颗粒组成。注:如天然的砂砾土、碎石土以及中低级路面的材料,粘性土颗粒包覆在砾石(碎石)和砂颗粒上,对这类材料不适用于T0302的方法。2.1试验准备将来料用分料器或四分法缩分至表1要求的试样所需量,烘干或风干后备用。筛分用的试样质量公称最大粒径(mm)方孔筛756337.531.526.519169.54.75圆孔筛80634031.5252016105试样

44、质量不少于(kg)108542.52110.52.2试验步骤2.2.1将试样放在浅盘内,并一起放到温度保持在1055摄氏度的烘箱内烘干24h1h。2.2.2从烘箱中取出试样,冷却后称重,准确至样品质量的0.1%,用m1表示(g)。2.2.3将试样放到容器内,向容器内注水,淹没试样。2.2.4剧烈搅动容器内的试样和水,使粘在粗颗粒上的小于0.075mm的颗粒完全分离下来,并悬浮在水中。2.2.5在需要试验细土的液限和塑性指数时,将容器内的悬浮液倒在0.5mm筛孔的筛上,筛下放一接收悬浮液的容器。2.2.6将筛上剩余料回收到清洗容器内。2.2.7重复上述步骤至清洗容器内的水清洁。2.2.8将洗净的

45、集料放在浅盘内,并一起放于温度为1055摄氏度的烘箱内烘干8h12h。2.2.9从烘箱中取出试样,冷却后称其质量,准确至原样品质量的0.1%,用m2表示(g)。按T0302的方法对试样进行筛分(干筛)。2.2.10将容器内的悬浮液澄清,使细土沉淀。在沉淀过程中分数次将上层的清水细心倒出,注意勿倒出沉淀物。2.2.11待容器底部的细土风干后,取出粉碎并拌匀,从中取出一部分做液限和塑性试验。2.2.12取部分风干细土放在1055的烘箱内烘干24h1h,冷却后,称量100g,用m3表示(g)。2.2.13将烘干细土放到一容器内,向容器内注水,并剧烈搅动容器内的水和土,使小于0.075mm的颗粒与0.

46、075mm0.5mm的颗粒分离。2.2.14将悬浮液倾倒在0.075mm筛孔的筛上,继续清洗筛上的剩余料,直到筛下的洗液清洁为止。2.2.15将筛反扣过来用水仔细冲洗入浅盘中,放在1055的烘箱内烘干8h12h,冷却并称质量,用m4表示(g)。2.2.16在不需要试验细土的液限和塑性指数时,可直接将悬浮液倾倒在0.075mm筛孔的筛上,反复清洗容器内的集料,直至容器内的水洁净。2.2.17按4.15的方法将筛上的清洁料收回,与容器内的清洁料一起烘干,冷却,并称其质量,用m5表示(g)。2.2.18按T0302的方法将烘干的集料进行筛分。2.3计算2.3.1计算小于0.5mm的颗粒含量。C=(m

47、1-m2)/m1*100式中:C-小于0.5mm的颗粒含量,%;m1-烘干试样的质量,g;m2-0.5mm筛孔筛上集料的烘干质量,g;2.3.2计算细土中小于0.075mm的颗粒的含量。F=(m3-m4)/m3*100式中:F-细土中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m3-细土的烘干质量,g;m4-0.0750.5mm颗粒的烘干质量,g。2.3.3计算整个集料中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F=C*F式中:F-整个集料中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2.3.4计算集料中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G=(m1-m5)/m1*100式中:G-集料中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m5-0.

48、075mm筛上全部集料的烘干质量,g。2.4该检测细则依据T0303-2000含土粗集料筛分试验。3.粗集料密度及吸水率试验(网篮法)适用于测定碎石、砾石等各种集料的表观相对密度、表干相对密度、毛体积相对密度、表观密度、表干密度、毛体积密度,以及粗集料的吸水率。3.1试验准备3.1.1 将取来的试样用4.75mm(方孔筛)或5mm(圆孔筛)标准筛过筛,用四分法缩分至要求的质量,分两份备用。对沥青路面用粗集料,应对不同规格的集料分别测定,不得混杂,所取的每一份集料试样应基本上保持原有的级配。3.1.2 经缩分后供测定密度和吸水率的粗集料质量应符合表1的规定。3.1.3 将每一份集料试样浸泡在水中

49、,仔细洗去附在集料表面的尘土和石粉,经多次漂洗干净至水清澈为止。清洗过程中不得散失集料颗粒。测定密度所需要的试样最小质量公称最大粒径(mm)圆孔筛1016202531.5406380方孔筛9.5161926.531.537.56375每一份试样的最小质量(kg)1111.51.52333.2试验步骤3.2.1取试样一份装入干净的搪瓷盘中,注入洁净的水,水面至少应高出试样2cm,轻轻搅动石料,使附着石料上的气泡逸出。在室温下保持浸水24h。3.2.2将吊篮挂在天平的吊钩上,浸入溢流水槽中,向溢流水槽中注水,水面高度至水槽的溢流孔为止,将天平调零。3.2.3调节水温在1525摄氏度范围内。将试样移

50、入吊篮中,溢流水槽中的水面高度由水槽的溢流孔控制,维持不变。称取集料的水中质量(mw)。3.2.4提起吊篮,稍稍滴水后,将试样倒入浅搪瓷盘中,或直接将粗集料集料倒在拧干的湿毛巾上,注意不得有颗粒丢失,或有小颗粒附在吊篮上。稍稍倾斜搪瓷盘,用毛巾吸走漏出的自由水,用拧干的湿毛巾轻轻擦干颗粒的表面水,至表面看不到发亮的水迹,即为饱和面干状态。当粗集料尺寸较大时,可逐颗擦干。注意拧湿毛巾时不要太用劲,防止拧得太干。擦颗粒的表面水时,既要将表面水擦掉,又不能将颗粒内部的水吸出,整个过程中不得有集料丢失。3.2.5立即在保持表干状态下,称取集料的表干质量(m1)。3.2.6将集料置于浅盘中,放入1055

51、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取出浅盘,放在带盖的容器中冷却至室温,称取集料的烘干质量(ma)。注:恒重是指相邻两次称量间隔时间大于3h的情况下,其前后两次称量之差小于该项试验所要求的粗密度,即0.1%。一般在烘箱中烧烤的时间不得少于4h6h。3.2.7对同一规格的集料应平行试验两次,取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3.3计算3.3.1表观相对密度a、表干相对密度s、毛体积相对密度b按式(1)、(2)、(3)计算至小数点后3位。a=ma/(ma-mw) (1)s=mf/(mf-mw) (2)b=ma/(mf-mw) (3)式中:a-集料的表观相对密度,无量纲;s-集料的表干相对密度,无量纲;b-集料的毛体积密度,

52、无量纲;ma-集料的烘干质量,g;mf-集料的表干质量,g;mw-集料的水中质量,g。3.3.2集料的吸水率以烘干试样为基准,按式(4)计算,准确至0.01%。x=(mf-ma)/ma*100 (4)式中:x-粗集料的吸水率(%)。3.3.3粗集料的表观密度(视密度)、表干密度a、毛体积密度b按式(5)、(6)、(7)计算,准确至小数点后3位。不同水温条件下测量的粗集料表观密度需进行水温修正,不同试验温度下水的密度r及水的湿度修正系数T如表2所列,此表适用于在1525摄氏度测定的情况。a=a*T或a=(a-T)*w (5)s=s*T或s=(s-T)*w (6)b=b*T或b=(b-T)*w (

53、7)式中:a-粗集料的表观密度,g/cm3;s-粗集料的表干密度,g/cm3;b-粗集料的毛体积密度,g/cm3;T-试验温度T时水的密度,按表2取用,g/cm3;T-试验温度T时的水温修正系数;w-水在4摄氏度时的密度(1.000g/cm3)。不同水温时水的密度r及水温修正系数r水温(摄氏度)151617181920水的密度T(g/cm3)0.999130.998970.998800.998620.998430.99822水温修正系数T0.0020.0030.0030.0040.0040.005水温(摄氏度)2122232425-水的密度T(g/cm3)0.998020.997790.997

54、560.997330.99702-水温修正系数T0.0050.0060.0060.0070.007-3.3.4精密度或允许差重复试验的精密度,对表观相对密度,表干相对密度,毛体积相对密度,两次结果相差不得超过0.02,对吸水率不得超过0.2%。3.4该检测细则依据T0304-2000粗集料密度及吸水率试验(网篮法)。4.粗集料含水率试验测定碎石或砾石的含水率。4.1根据最大粒径,按T0301的方法取代表性试样,分成两份备用。4.2将试样置于干净的容器中,称量试样和容器的总质量(m1),并在1055摄氏度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4.3取出试样,冷却后称取试样与容器的总质量(m2)。4.4计算含水率按

55、式(1)计算,准确至0.1%。=(m1-m2)/(m2-m3)*100式中:-粗集料的含水率,%;m1-烘干前试样与容器总质量,g;m2-烘干后试样与容器总质量,g;m3-容器质量,g。以两次平行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4.5该检测细则依据T0305-1994粗集料含水率试验。5.粗集料含水率快速试验(酒精燃烧法)快速测定碎石或砾石的含水率。5.1取洁净容器,称其质量(m0)。5.2向干净的窗口中加入约500g试样,称取试样与容器合质量(m1)。5.3向容器中的试样加入酒精约50mL,拌和均匀点火燃烧,并不断翻拌试样,待火焰熄灭后,过1min再加入酒精约50mL,仍按上述步骤进行。5.

56、4待第二次火焰熄灭后,称取干试样与容器总质量(m2).注:试样经两次燃烧,表面应呈干燥色,否则须再加酒精燃烧一次。5.5计算粗集料含水率按式(1)计算,准确至0.1%。=(m1-m2)/(m2-m0)*100式中:-粗集料含水率,%;m0-容器质量,g;m1-未烧干的试样与容器总质量,g;m2-烘干后的试样与容器总质量,g;以两次平行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5.6该检测细则依据T0306-1994粗集料含水率快速试验(酒精燃烧法)。6.粗集料密度及吸水率试验(容量瓶法)适用于测定碎石、砾石等各种粗集料的表观相对密度、表干相对密度、毛体积相对密度、表观密度、表干密度、毛体积密度,以及粗集

57、料的吸水率。不适用于仲裁及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计算理论密度时使用。6.1试验准备6.1.1将取来的试样用5mm(圆孔筛)或4.75mm(方孔筛)标准筛过筛,用四分法缩分至表1要求的质量,分两份备用。6.1.2将每一份集料试样浸泡在水中,仔细洗去附在集料表面的尘土和石粉,经多次漂洗干净至水清澈为止,清洗过程中不得散失集料颗粒。测定密度所需要的试样最小质量公称最大粒径(mm)圆孔筛1016202531.5406380方孔筛9.5161926.531.537.56375每一份试样的最小质量(kg)1111.51.52336.2试验步骤6.2.1取试样一份装入容量瓶(广口瓶)中,注入洁净的水(可滴入数

58、滴洗涤灵),水面高出试样,轻轻摇动容量瓶,使附着在石灰土的气泡逸出。盖上玻璃片,在室温下浸水24h。注:水温应在1525范围内,浸水最后2h内的水温相差不和超过2摄氏度。6.2.2向瓶中加水至水面凸出瓶口,然后盖上容量瓶塞,或用玻璃片沿广口瓶瓶口迅速滑行,使其紧贴瓶口水面,玻璃片与水面之间不得有空隙。6.2.3确认瓶中没有气泡,擦干瓶外的水分后,称取集料试样、水、瓶及玻璃片的总质量(m2)。6.2.4将试样倒入浅搪瓷盘中,稍稍倾斜搪瓷盘,倒掉流动的水,再用毛巾吸干漏出的自由水。需要时可称取带表面水的试样质量(m4)。6.2.5用拧干的湿毛巾轻轻擦干颗粒的表面水,至表面看不到发亮的水迹,即为饱和

59、面干状态。当粗集料尺寸较大时,可逐颗擦干。注意拧湿毛巾时不要太用劲,防止拧得太干。擦颗粒的表面水时,既要将表面水擦掉,又不能将颗粒内部的水吸出,整个过程中不得有集料丢失。6.2.6立即称取饱和面干集料的表干质量(m3).6.2.7将集料置于浅盘中,放入1055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取出浅盘,放在带盖的容器中冷却至室温,称取集料的烘干质量(m0).注:恒重是指相邻两次称量间隔时间大于3h的情况下,其前后两次称量之差小于该项试验所要求的精密度,即0.1%。一般在烘箱中烧烤的时间不得少于46h。6.2.8将瓶洗净,重新装入洁净水,盖上容量瓶塞,或用玻璃片紧贴广口瓶瓶口水面,玻璃片与水面之间不得有空隙。确认瓶中没有气泡,擦干瓶外水分后称取水、瓶及玻璃片的总质量(m1)。6.3计算6.3.1表观相对密度(视比重)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