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S用户的社交网络游戏行为研究综述

上传人:冷*** 文档编号:19098748 上传时间:2021-01-0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5.3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SNS用户的社交网络游戏行为研究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SNS用户的社交网络游戏行为研究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SNS用户的社交网络游戏行为研究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SNS用户的社交网络游戏行为研究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SNS用户的社交网络游戏行为研究综述(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SNS用户的社交网络游戏行为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通过对SNS用户玩社交网络游戏行为相关研究成果的系统分析,发现被用于社交网络游戏行为研究的理论主要有使用与满足理论、技术接受模型和心流体验理论等;社交网络游戏行为的动机主要为休闲娱乐、社交互动和自我展示;而社交网络游戏使用和持续使用的影响因素包括认知性因素、情感(体验)性因素、态度性因素、人格因素、社会性因素和技术性因素。 下载论文网关键词社交网站(SNS);社交网络游戏(SNG);使用与满足理论(U&G);技术接受模型(TAM);心流体验理论;S-O-R范式中图分类号G25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5)04-0159-

2、05近年来,伴随着社交网站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流行,玩嵌入在SNS平台中的社交网络游戏(social network game,SNG)也已逐渐成为广大SNS用户的重要娱乐方式。在中国,截至2014年6月,社交网站的整体网络用户覆盖率已达61.7%,其中57.1%的用户选择使用社交网站的游戏功能。对于SNS用户而言,借助社交网络游戏不仅能够增进与朋友的情感关系强度,而且分享游戏相关的内容也有助于维持和强化人际关系。对于SNS运营商而言,社交网络游戏不仅是为用户带来更多娱乐价值,从而吸引新用户和增强用户粘性以更好地应对竞争的有力武器,而且是与游戏开发者合作从而获取经济利益的重要渠道。鉴于此,本文拟

3、基于Webster&Watson(2002)提出的文献综述方法对目前国内外学者发表的有关社交网络游戏行为前因的研究成果予以系统分析,以便为社交网络游戏开发者的设计与开发工作以及SNS运营商的经营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也为未来的研究者们展开相关研究工作提供便利和指明方向。本研究的文献来源于中国知网、Web of Knowledge、El-sevier ScienceDirect(SDOL)、Emerald和EI Village等数据库。中文数据库以“社交网络”、“SNS”、“社交网站”与“游戏”的组合为检索关键词;外文数据库以“social network”、“SNS”和“game”的组合为检索

4、关键词。检索时间为2014年9月初。在对检索到的每篇文献予以浏览的基础上,排除不相关和重复记录后,共计得到34篇关于社交网络游戏行为前因的研究文献。其中,中文文献14篇,外文文献20篇;期刊论文24篇,会议论文7篇,学位论文3篇。1 社交网络游戏行为研究的主要理论目前为止,已有多种理论(模型)被学者们用于SNS用户社交网络游戏行为的研究之中。如表1所示,使用与满足理论、技术接受模型和心流体验理论(the flow theory)这3种理论(模型)最受研究者们的青睐,最常被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1.1使用与满足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一种源于传播学的著名理论。该理论站在受众立场上分析其媒介使用动机和获

5、得的需求满足,认为受众的媒介选择取决于其能够从使用该媒介中获得哪些满足。自提出以来,该理论已被广泛用于行为动机的相关研究。在社交网络游戏行为研究领域,使用与满足理论被众多学者作为理论基础来分析或总结SNS用户参与社交网络游戏的动机或(期望)获得的满足。1.2技术接受模型Davis(*)提出的技术接受模型是目前信息系统研究领域最有名的理论模型之一。该模型认为用户对某种特定信息系统的采纳或使用意愿主要取决于用户的使用态度和感知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PU),而使用态度和感知有用性又取决于感知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PEOU)。目前,技术接受模型

6、已被广泛用于解释和预测新事物的用户采纳或接受行为,模型的有效性得到大量实证研究成果的支持。学者们将TAM用于研究社交网络游戏行为时,通常会通过添加新变量(如感知愉悦性、主观规范)的方式对其加以扩展,以反映除用户认知因素(PU、PEOU)和态度因素之外的其他因素对游戏行为意愿的影响作用。1.3心流体验理论Csikszentmihalyi(1975)提出的心流体验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体验的一种著名理论。该理论认为,心流体验(flow experience,也译为流体验、流畅体验、沉浸体验等)是指“人们在完全投入一项活动之中时所获得的一种整体感受”,通常表现为行动与意识融合、注意力高度集中、丧失自我意

7、识、时间感扭曲和内在愉悦感等。心流体验是人们在很多日常活动中均可能获得的一种最佳体验(optimalexperience),也是一种自为目的性体验(autotelic experience)。在社交网络游戏行为研究中,学者们通常将心流体验作为一种内在动机因素纳入研究模型,检验其对社交网络游戏者的(持续)游戏意愿的影响作用。1.4其他理论此外,学者们还在研究中运用了其他一些理论或模型。例如,一些学者基于人格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理性行为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网络外部性理论等探讨了人格特质(如大五人格)、需求、主观规范、感知用户数等内外部因素对SNS用户社交网络游戏行为的影响;还有学者基于施拉姆

8、的经典媒介选择公式、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文化功能论和品牌经济分析等从不同角度分析社交网络游戏行为的原因或影响因素。2 社交网络游戏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2.1SNS用户社交网络游戏行为的动机心理学中的激励理论认为,动机是驱动行为发生的直接力量。因此,一些学者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等总结归纳了SNS用户在线玩站内社交游戏的动机。这类研究的结论如表2所示。由该表可知,虽然不同研究者的观点存在差异,但是大体上可以看出SNS用户游戏行为的主要动机是期望满足自身的休闲娱乐、社交互动和自我展示等方面的需要。具体而言,休闲娱乐动机是指用户通过社交网络游戏来满足自身消磨时间、逃避现实、幻想、获得身心放松和愉悦体验的需

9、要;社交互动动机是指用户借助在社交网络游戏中与好友的互动,或者以社交网络游戏为共同话题而在线下与好友的交流,来满足结交新朋友或者维护深化友谊的需要;自我展示动机则是指用户希望通过自己在社交网络游戏中取得的成功或者游戏角色扮演来满足寻求挑战、竞争、社会认同或充分展示自我的需要。 2.2SNS用户社交网络游戏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作为SNS的众多功能应用之一和一种新型游戏形式,哪些因素会影响用户的社交网络游戏使用意愿已受到一些研究者的关注。如表3所示,研究者们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理性行为理论、网络外部性理论、大五人格理论等探讨了来自用户自身的认知、情感(体验)、态度和人格等因素,以及来自用户所属群体或社

10、会大众的社会影响因素和游戏设计及系统质量等技术因素的影响作用。其中,认知性因素包括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安全性、感知控制与技能、感知社会交互性、感知移动性、感知连通性和感知卷人性等;情感(体验性)因素包括感知愉悦性、感知趣味性和心流体验等;态度性因素包括使用态度和满意度;人格因素包括大五人格、自尊、自恋、刺激寻求和个人创新性等;社会性因素包括主观规范(反映来自重要他人的影响)、临界多数和网络外部性(反映来自社会大众的影响)以及信任(反映用户与SNS的关系);技术性因素则包括游戏设计、系统质量、易获性(accessibility)和时间灵活性等。2.3SNS用户社交网络游戏持续意愿的影响因

11、素对于新产品(服务)而言,用户的初始采纳和使用只是其取得市场成功的第一步,用户后续的频繁和持续使用才是真正取得成功的关键。目前,已有少量研究探讨了SNS用户持续使用社交网络游戏的影响因素。如表4所示,已得到检验的社交网络游戏持续使用影响因素包括认知性因素、情感(体验性)因素、态度因素和技术性因素。认知性因素有感知好奇性(perceived curiosity)、感知工具性价值和感知享乐性价值;情感(体验性)因素有感知趣味性、感知愉悦性和心流体验;态度因素为使用满意度;技术性因素为设计因素(现实模拟性、社交便利性、时间灵活性、用户可控性)、交互性(人机交互性和社会交互性)和社会线索提供能力等。3

12、 总结与展望3.1研究总结为了更加系统地反映SNS用户社交网络游戏行为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本文基于心理学中由Mehrabian&Russell(1974)提出的S-O-R范式(stimulus-organism-response paradigm)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概念模型。在该模型中,技术性因素、社会性因素和动机人格因素是社交网络游戏行为的“刺激”力量,经由社交网络游戏用户(“机体”)的内在认知和情感反应,继而引发社交网络游戏用户的使用或持续使用行为响应。此外,在“机体内部,社交网络游戏用户的认知类和与情感(体验)类因素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作用,两者又通过影响态度或与态度一起直接影响行为意愿或

13、实际行为。3.2研究展望虽然关于SNS用户社交网络游戏行为的研究目前已取得一些有价值的成果,但是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有待未来的研究加以解决:3.2.1研究对象过于宽泛,未充分考虑社交网络游戏类型多样化的影响社交网络游戏是以其嵌入在SNS平台上而命名的,事实上它包含着多种类型。由于不同类型的游戏在设计和机制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因此用户很有可能是出于不同的结果期望(动机)而玩不同类型的社交网络游戏,并且在玩不同类型的社交网络游戏时的内在认知和情感体验也存在差异。所以,未来有必要区分社交网络游戏的类型来研究其动机或影响因素,或者展开不同类型社交网络游戏动机的比较研究。3.2.2研究已涉及的前因变量还比较有限,对技术性因素的重视尤其不够社交网络游戏本身以及SNS平台系统的技术属性或特征对用户的认知、情感、体验起着根本性的影响作用,并且这些因素是社交网络游戏开发者和SNS运营商可控制的因素。然而,现有的研究对这类影响因素的考虑还较少。因此,未来可以考虑从互动性(Interactivity)、临场感(Presence)等方面更深入地探讨游戏和系统的各种具体技术属性或特征对社交网络游戏用户认知、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影响。此外,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SNS实现了移动化。因此,未来迫切需要结合移动终端的特性研究用户玩移动社交网络游戏行为的新规律。(本文责任编辑:孙国雷)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