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络膜黑色素瘤的病理特点与预后

上传人:ba****u 文档编号:190875415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脉络膜黑色素瘤的病理特点与预后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脉络膜黑色素瘤的病理特点与预后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脉络膜黑色素瘤的病理特点与预后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脉络膜黑色素瘤的病理特点与预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脉络膜黑色素瘤的病理特点与预后(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脉络膜黑色素瘤的病理特点与预后燕玉清;赵红【摘要】目的分析脉络膜黑色素瘤的病理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天津市眼 科医院2003年10月至2014年3月入院的31例(31眼)经病理证实的脉络膜黑 色素瘤进行回顾性研究,总结病理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脉络膜黑色素瘤31例 (31眼)中男18 例(58.1%),女13例(41.9%);均为单眼发病佑眼17例(54.8%),左眼 14例(45.2%);年龄30 71岁,平均52.5岁.肿瘤位于睫状体者7眼,位于赤道后者 15眼位于旁视神经者4眼位于赤道前者5眼瘤体呈蘑菇状者6眼呈圆顶状者5 眼呈类圆形者3眼呈半圆形者4眼呈扁平形者12眼呈弥漫状者1

2、眼31眼中,大 肿瘤8眼中等肿瘤23眼肿瘤细胞类型:梭形细胞型7眼(眼内期4眼青光眼期1 眼眼外蔓延期2眼),上皮细胞型4眼(眼内期3眼眼外蔓延期1眼),混合细胞型20 眼(眼内期15眼青光眼期2眼眼外蔓延期2眼全身转移期1眼).肿瘤细胞向巩膜 外蔓延程度口级15眼H级6眼B级3眼IV级7眼在IV级中有4眼伴有大量坏 死大部分为大肿瘤.眶内蔓延途径:沿巩膜导管和巩膜涡静脉蔓延者6眼;直接侵犯 巩膜、向眼球外蔓延者5眼;沿筛板直接蔓延者1眼;侵犯视网膜、睫状体、虹膜、 结膜者4眼随访22例患者中有2例死亡,均为混合细胞型并发肝转移,存活时间为 术后17个月(全身转移期)和28个月(眼内期).结论

3、脉络膜黑色素瘤的预后受多种 因素的影响(位置、形状和体积、瘤细胞类型、扩散途径等),沿巩膜导管、巩膜涡静 脉蔓延和侵犯巩膜、向眼球外蔓延是主要的蔓延途径.【期刊名称】眼科新进展【年(卷),期】2019(039)001【总页数】4页(P75-78)【关键词】脉络膜黑色素瘤;肿瘤分型;肿瘤转移;肿瘤预后 【作者】燕玉清;赵红【作者单位】300350天津市,天津市海河医院眼科;300300天津市,天津市眼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73.4脉络膜黑色素瘤(choroidal melanoma)是由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组成的神经外胚叶 性肿瘤,其组织来源为脉络膜基质内的黑色素瘤细胞,是成人眼内最

4、常见的恶性肿 瘤,容易通过血液循环转移,其恶性程度高,易导致失明和死亡。国内报道其发病 率为0.02% 0.06%1,仅次于儿童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发病率115 000 128 000。我们通过对31例(31眼)脉络膜黑色素瘤病理特点及预后的观察和总结,希 望发现脉络膜黑色素瘤的预后与其病理学特点的关系。1资料与方法1.1 般资料对2003年10月至2014年3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住院的31例(31 眼)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1例(31眼)患者术前均行各 项眼部检查,明确诊断后入院行眼球摘除术,术后经病理学切片证实。1.2组织病理学切片的制作31只眼球标本均采用德国LEICA

5、公司生产的组织石蜡 包埋机(EG1160)行石蜡包埋,连续切片,切片厚度6 pm,每隔5张取1张切片, 每例标本取20张。切片烘干后经苏木精-伊红(HE)染色。对黑色素含量较高的肿 瘤采用脱色素处理后再行常规HE染色。1.3分类方法按美国1986年成立的多中心协作眼部脉络膜黑色素瘤研究项目(Collaborative Ocular Melanoma Study , COMS)标准对肿瘤进行分类2: (1) 大肿瘤:肿瘤顶点高度2.0 mm且最大基底直径16.0 mm,或顶点高度10.0 mm ; (2)中等肿瘤:肿瘤顶点高度2.510.0 mm,且最大基底直径16.0 mm; (3)小肿瘤:肿

6、瘤顶点高度1.02.5 mm,且最大基底直径5.0 mm。按照 1980 年WHO分类法参照肿瘤细胞的形态分类3: (1)梭形细胞型(A型和B型):A型 瘤细胞细长,核呈长梭形,染色质细而均匀,核仁不明显,核分裂罕见;B型由较 肥大的梭形细胞构成,具有大而卵圆的核,核仁明显,核分裂较常见,梭形细胞常 排列成束状、珊栏状或旋涡状。(2)上皮细胞型:细胞为圆形或多边形,细胞形态 和大小常不一致,核多异形性,核仁明显可见,核分裂多见,细胞浆丰富,所含色 素多。(3)混合细胞型:瘤组织由上皮样细胞、梭形细胞、小多边形细胞等多种形 态的瘤细胞构成。(4)其他类型:如坏死型、气球状细胞型等。按照肿瘤前缘累

7、及 部位分为4:后部肿瘤(赤道部后)、前部肿瘤(赤道部前但不累及睫状体)、睫状体 脉络膜黑色素瘤(赤道前部累及睫状体),肿瘤累及视神经则归为旁视神经肿瘤。根 据肿瘤细胞向巩膜外蔓延程度分四级4 :1级:肿瘤细胞累及巩膜;H级:肿瘤 细胞累及巩膜但局限于巩膜层内;B级:肿瘤细胞穿透巩膜全层达眼球表面;IV级: 眼球外蔓延生长。根据脉络膜黑色素瘤临床表现可分为四期:眼内期、青光眼期、 眼外蔓延期和全身转移期5。肿瘤眶内蔓延途径6 : (1)沿巩膜导管和巩膜涡静脉 蔓延;(2)直接侵犯巩膜,向眼球外蔓延;(3)沿筛板直接蔓延;(4)侵犯视网膜、睫 状体、虹膜、结膜。2结果2.1患者一般情况31例患者

8、中男18眼(58.1%),女13眼(41.9%);均为单眼发病, 右眼17眼(54.8%),左眼14眼(45.2%);年龄30-71岁,平均52.5岁,发病高 峰期男性为41-60岁,女性为51 -70岁(图1)。图131例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2.2肿瘤的位置肿瘤位于睫状体者7眼,位于赤道后者15眼,位于旁视神经者4 眼,位于赤道前者5眼。2.3肿瘤形状和大小31眼脉络膜黑色素瘤中,瘤体呈蘑菇状者6眼,呈圆顶状者 5眼,呈类圆形者3眼,呈半圆形者4眼,呈扁平形者12眼,呈弥散状者1眼。 按肿瘤大小分,大肿瘤8眼,中等肿瘤23眼。继发视网膜脱离者22眼(大肿瘤5 眼,中等肿瘤17眼),5眼大肿瘤

9、均属于眼外期,伴有大量坏死(1例视力仅存光 感,4例无光感)。2.4肿瘤细胞类型31眼脉络膜黑色素瘤中,混合细胞型20眼(眼内期15眼,青 光眼期2眼,眼外蔓延期2眼,全身转移期1眼),梭形细胞型7眼(眼内期4眼, 青光眼期1眼,眼外蔓延期2眼),上皮细胞型4眼(眼内期3眼,眼外蔓延期1 眼)。31例患者中有2例死亡,均为混合细胞型并发肝转移,存活时间为术后17 个月(属于全身转移期)和28个月(属于眼内期)。图2示脉络膜黑色素瘤细胞类型。 2.5肿瘤眶内蔓延途径共16眼发生眶内蔓延,其中,沿巩膜导管和巩膜涡静脉蔓 延者6眼,直接侵犯巩膜、向眼球外蔓延者5眼,沿筛板直接蔓延者1眼,侵犯 视网膜

10、、睫状体、虹膜、结膜者4眼。图3示脉络膜黑色素瘤的侵犯部位。2.6肿瘤向巩膜外蔓延程度I级15眼,H级6眼,B级3眼,IV级7眼。在IV级 中有4眼伴有大量坏死,大部分为大肿瘤。图2脉络膜黑色素瘤细胞类型。A:上皮细胞型;B:混合细胞型;C :梭形细胞 型图3脉络膜黑色素瘤的侵犯部位。A :侵犯视网膜;B :侵犯巩膜;C :侵犯睫状 体;D:肿瘤围绕血管2.7预后术后随访384个月,共随访到22眼,5眼位于睫状体,10眼位于赤道 后,3眼位于旁视神经,4眼位于赤道前。22例中2例死亡,1例于术后28个月 伴肝转移死亡(中等大小肿瘤,赤道后,混合细胞型,血流不丰富,无巩膜外侵犯), 1例为较少见

11、的弥漫性脉络膜黑色素瘤于术后17个月伴肝转移死亡(中等大小肿瘤, 睫状体脉络膜黑色素瘤,混合细胞型,巩膜外侵犯)。其余20例均健在。3讨论眼部黑色素瘤常起源于血供丰富的眼球壁中层的葡萄膜,其中脉络膜占85%,虹 膜占6%,睫状体占9%7。脉络膜黑色素瘤是成人最常见的原发性眼内恶性肿瘤, 发病率约1/10万,以白种人为高,黑人少见,占葡萄膜黑色素瘤的85%。平均发 病年龄约为50岁,50%发生于50岁以后,男女发病率相近,左右眼发病率一致8。绝大多数是单眼、单灶性发病,而双眼发病或同一眼内多灶性肿瘤的病例非 常罕见8。本组患者31眼中,男18 眼(58.1%),女13眼(41.9%);均为单眼发

12、 病,右眼17眼(54.8%),左眼14眼(45.2%);年龄30-71岁,平均52.5岁。发 病高峰男性为41-60岁,女性为51-70岁,说明青壮年是本病的好发年龄,但 青少年及儿童的发病率亦不能忽视。文献报道其发病年龄较小者分别为6岁、11 个月、9个月9。影响脉络膜黑素瘤预后的主要因素:(1)肿瘤前缘位置:瘤体前缘接近睫状体部位 时,其预后较差。分析原因为:一是睫状体血管很丰富,睫状肌运动会增加瘤细胞 经血管转移的几率;二是睫状体和脉络膜周边部的肿瘤部位比较隐蔽,若瘤体较小, 一般早期无明显症状,诊断比较困难。本研究中,共随访到5眼肿瘤位于睫状体 者,均为中等大小肿瘤,随访到术后3个月

13、-7 a,均健在。(2)肿瘤的体积:体 积较小的肿瘤预后较好,体积小的肿瘤(小于10 mmx10 mmx2 mm)多半为低度 恶性10,体积越大,预后越差;瘤体基底部的宽度比瘤体隆起的高度更为重要, 瘤体与巩膜接触面越广,越容易向眼外扩散或发生全身转移。本研究中,大肿瘤8 例,中等肿瘤23例,无小肿瘤(因测量时肿物的基底部很宽,属于中等大小),中 等大小的肿瘤居多。Shields等9发现,肿瘤高度大于8 mm时5 a内发生转移 的几率是53.0% , 3.0 - 8.0 mm者为32.0%,小于3.0 mm者为16.0%。最常见 转移部位是肝脏(56%100%),从肝转移到死亡的平均时间大约0

14、.5 a11。本研 究中死亡的2例均并发了肝转移,存活时间为术后17个月和28个月。(3)瘤细胞 类型:恶性程度依次为上皮细胞型混合细胞型梭形细胞型,且梭形细胞型较少 转移12。梭形细胞指的是瘤细胞核的形态,它是一种黏合细胞,有较强的凝合力; 而上皮样瘤细胞为非黏合细胞,活动度大,凝合力差。凝合力较强的梭形细胞不易 转移,而上皮样瘤细胞凝合力差,很容易发生转移,其可通过基底膜和内皮细胞之 间的空隙进入血管腔而经血运转移10。本研究中梭形细胞型7眼(眼内期4眼, 青光眼期1眼,眼外蔓延期2眼),上皮细胞型4眼(眼内期3眼,眼外蔓延期1 眼),混合细胞型20眼(眼内期15眼,青光眼期2眼,眼外蔓延

15、期2眼,全身转 移期1眼),与简天明等13 报道相近,混合细胞型和梭形细胞型最多见。肿瘤 眶内蔓延途径7:巩膜导管是涡静脉、睫状后短神经及血管穿行眼球的孔道,该 部位是巩膜壁的薄弱处,也是脉络膜黑色素瘤转移的主要途径。本研究结果显示, 沿巩膜导管、巩膜涡静脉蔓延和侵犯巩膜、向眼球外蔓延是主要的蔓延途径。脉络膜或睫状体黑色素瘤经巩膜或角巩膜侵犯至巩膜外,一般预后较差,易发生局 部复发或全身转移。Damato等14观察了 1091例脉络膜黑色素瘤眼球摘除标本, 发现巩膜受侵者占55%,本研究31眼中,巩膜受侵占48.4%(15/31)。有研究表明,脉络膜黑色素瘤的眼外侵犯还与肿瘤外形有关。简天明等

16、13报道 26例脉络膜黑色素瘤,其中半球形、类圆形肿瘤的眼球外侵犯率明显高于蘑菇形。 本研究中眼外蔓延期肿瘤5例,扁平形3例,类圆形2例,与上述观点相符合。 肿瘤形状的分辨除了蘑菇状、圆顶状,其他形状的划分可能会存在差异。对于隆起 高度2.5 mm的小肿瘤,早期诊断比较困难,需要借助其他的检查设备,如超声 (B超)、核磁共振(MRI)、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CT的融合显像技术(PET-CT) 等15。此外还有一些因素影响预后,如病理性核分裂数量、瘤体内黑色素含量、 视神经有无侵犯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肿瘤患者的预后评估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不能单凭某一因素做出推断。参考文献【相关文献】1 G

17、E J.OphthalmologyM.Beijing :Peoples Health Press, 2005 : 288-322.葛坚,主编.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 288-322.2 DIENER-WEST M , REYNOLDS S M , AGUGLIARO D J , CALDWELL R , CUMMING K , EARLE J D , et al.Screening for metastasis from chorodial melanoma : the collaborative ocular melanoma study group report 23

18、J.J Clin Oncol , 2004,22(12) : 2438-2444.3 DU F Z , LIU Y Q , WANG B , LI Q,LI L 乙Clinico-pathological analysis of choroidal melanoma : A report of 24 casesJ.Chin J Clin Oncol , 2001 , 28(10) : 746-749.杜反珍,刘永琴,王蓓,李情,李丽贞.24例脉络膜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杂志, 2001,28(10):746-749.4 LIANG J H , YI C X , SCHILLIN

19、G H , LI X /.Correlation of ki-67 expression and histopathologic stics in uveal melanomasJ.Eye Sci , 2001 , 17(2) : 114-117.梁建宏,易长贤,Harald Schilling,黎晓新.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中Ki-67的表达和肿瘤主要组织 病理特征的关系J.眼科学报,2001 , 17(2) : 114-117.5 SUN F Y , SONG G X.Ultrasonic diagnosis of eye and orbital diseaseM.Beijing : Peop

20、les Health Press, 2010 : 144-145.孙丰源,宋国祥.眼与眼眶疾病超声诊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 144-145.6 LI Y Y , WANG Y , HEI Y , YANG X J , XIAO L H.Clinical pathologic observe of orbital extraocular extension of choroidal melanomaJ.J Log Univ CAPF(Med Sci) , 2012 , 21(12): 1001-1006.李月月,王毅,黑砚,杨新吉,肖利华.脉络膜黑色素瘤眶内蔓延的临床病理观察J

21、.武警后勤学院 学报(医学版),2012 , 21(12) : 1001-1006.7 SHIELDS J A , SHIELDS C L , DE POTTER P , SINGH A D.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uveal melanomaJ.Semin Oncol , 1996 , 23(6) : 763-767.8 WANG F H , LI B.Clinical and histopathological features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choroidal melanomaJ.Ophthalmol Sect For M

22、ed Sci , 2001 , 25 : 372-377.王风华,李彬.脉络膜黑色素瘤的临床、组织病理学特点及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2001 , 25:372-377.9 SHIELDS C I , SHIELDS J A , MILITE J , DE POTTER P , SABBAQH R , MENDUKE H.Uveal melanoma in teenagers and children : a report of 40 casesJ.Ophthalmology , 1991 , 98(11) : 1662-1666.10 ZHENG J Z.Clinical ophth

23、almic practice(The second edition)M.Beijing :Peoples Health Press , 1974 : 429-431.郑建中,主编.临床眼科实践(第二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4 : 429-431.11 DIENER M , REYNOLDS S M , AGUGIARO D J.Screening for metastasis from choroidal melanoma : the collaborative ocular melanoma study group report 23J.J Clin Oncol , 2004,2

24、2 : 2438-2444.12 LV H B , LUO Q L , TANG J , HE W M , ZHANG X L , YANG Y L.Histopathological analysis of choroidal melanomaJ.Chin J Ocul Fundus Dis , 2006 , 22(3) : 161-165.吕红彬,罗清礼,唐健,何为民,张贤良,杨于力.脉络膜黑色素瘤组织病理学分析J.中华眼底病 杂志,2006 , 22(3) : 161-165.13 JIAN T M , TANG D R , LIN J Y , SUN F Y.The imaging a

25、nd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26 cases of choroidal melanomaJ.Chin J Pract Ophthalmol , 2010 , 28(3) : 289-291. 简天明,唐东润,林锦镛,孙丰源.脉络膜黑色素瘤26例影像学及病理学特点J.中国实用眼科杂 志,2010 , 28(3) : 289-291.14 DAMATO B E , PAUL J , FOULDS W S.Predictive factors of visual outcome after local resection of ehoriodal melanomaJ.Br J Ophthalmol , 1993 , 77(10) : 616-623.15 YAN Y Q , LIU T P , ZHAO H , SONG G X , ZHANG L.The value of different imaging techniques in diagnosis of choroidal melanomaJ.Chin J Pract Ophthalmol , 2014 , 32(8): 1003-1007.燕玉清,刘太平,赵红,宋国祥,张蕾.医学影像技术在诊断脉络膜黑色素瘤中的价值J.中国实用 眼科杂志,2014,32(8) : 1003-1007.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