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金元文论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90633700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PPT 页数:106 大小:1,018.5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唐宋金元文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唐宋金元文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唐宋金元文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06页
资源描述:

《唐宋金元文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宋金元文论(10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唐宋金元文论 概说n 这一时期是我国文学创作的黄金时期:唐诗、宋词、元曲、古文运动,涌现了一大批有成就的作家。n 相对文学创作而言,文学批评显得较薄弱,但在一些重要的,带根本性的文学理论问题上,比六朝更为深入,如意境问题等。n 大量诗话的出现是这一时期文学理论批评兴旺发达的标志,除诗学理论外,散文理论有了长足的发展,如韩、柳、欧、苏的古文理论等。第一节 初盛唐文学批评n 唐代文学继承了隋及初唐理论家所倡导的对汉魏风骨的追求,又抛弃了他们对六朝文学偏激的看法,并从中吸收营养,遂迎来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一个黄金时代。一、陈子昂的诗歌理论n 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

2、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汉族,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光宅进士,历仕武则天朝麟台正字、右拾遗。受武三思所害,冤死狱中。其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陈子昂陈子昂n 与东方左史虬(qi)修竹篇序:“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咏叹。”n n 所谓“兴寄”,兴,指感兴,意兴,是诗人浮想联翩,形象思维十分活跃时的一种状态。寄,指寄托,是诗人隐含于诗歌审美意象中的现实寓意。n 所谓“汉魏风骨”,和刘勰的“建安风力”意思大致相同。指那种刚健有力的文

3、风,指健康的内容与生动有力的语言形式相统一。n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字太白,汉族,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后有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李侠”的原型李白;胭脂扣等多多部小说作者李碧华原名李白。二、李白的诗歌理论n 古风“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蓁(zhn)。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yn)。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

4、垂衣贵清真。”n 宣城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n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n 殷璠(fn),丹阳人。生卒年不详,大致生活在开元、天宝年间。河岳英灵集是他选王维、王昌龄、储光羲等24人的作品,计228首。开唐人选唐诗之先河。选本对每一位作家都作了简要而比较中肯的评论。三、殷璠的兴象论殷璠n什么是“兴象”?n 河岳英灵集序“然挈(qi)瓶肤受之流,责古人不辨宫商,词句质素,耻相师范。于是攻乎异端,妄为穿凿,理则不足,言常有余,都无兴象,但贵轻艳。虽满箧笥(qi s),将何用之?”n 什么是“兴象”?n 兴象,是指诗歌中完整的审美意象,不过,这种审美意象偏重于指主体

5、比较隐蔽的客体形象,然而又可以极大地感发人的性灵,产生浓厚的审美兴趣,启发人们丰富的想象。n “兴象”即强调艺术形象应具有兴的托物言志和喻情的作用,指诗人的情感、精神对物象的统摄,使之和诗人心灵的颤动融为一体,从而获得生命、具有个性和活力。n 从形象生成的角度看,兴象指的主要是形象蕴涵的更为深远的意旨,或者说是形象能够引发的超出形象本身的更为深远的情蕴。n 中国古代审美理论十分重视形象的这一特点,并把之作为衡量形象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尺。n一、杜甫的诗歌理论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

6、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第二节 中唐文学批评n 其一其一 n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n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n其二其二 n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n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n其三其三 n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n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块过都见尔曹。n戏为六绝句戏为六绝

7、句 n 其四其四 n才力应难跨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n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n其五其五 n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n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n其六其六 n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n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n 杜甫的诗歌理论比较集中地反映在他的戏为六绝句中。n 1、对齐梁诗歌,反对全盘否定。“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n 2、对前代文学遗产主张“别裁伪体(去伪存真)”“转益多师(无所不师而无定师)”。“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n3、开以诗论诗之先河。二、皎然的诗式与诗歌意境

8、n 皎然 生卒年不详。字清昼,吴兴人,其诗清丽闲淡,多为赠答送别、山水游赏之作。n唐代诗僧。生卒年不详。俗姓谢,字清昼,吴兴(今属浙江)人。南朝谢灵运十世孙。活动于大历、贞元年间,有诗名。他的诗式为当时诗格一类作品中较有价值的一部。n一、诗境的提出n 诗式中有:“缘境不尽曰情”“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n “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成篇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此高手也。”n 诗议“采奇于象外,状飞动之句,写冥奥之思。”n诗境n简单的说,就是创作诗歌的环境.可以是写作时的场景,也可以是回忆,也可以是心中所想,实际却达不到的场景.诗歌的意境是作者的

9、心境和感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是这个道理.n二、诗境的特点n1、“采奇于象外”n 评谢灵运的诗说“且如池塘生春草,情在词外;明月照积雪,旨冥句中,风力虽齐,取兴各别。”n 在“重意诗例”条中说:“两重意已上,皆文外之旨。”上承刘勰“隐秀”,下开司空图“象外之象”、“味外之旨”说。n2、气势飞动,具有动态之美。n 诗式明势“高手述作,如登荆、巫,觌(d)三湘,鄢郢山川之盛,萦回盘礴,千变万态。或极天高峙,崒(z)焉不群,气腾势飞,合沓(t)相属。或修江耿耿,万里无波,欻(x)出高深重复之状。古今逸格,皆造其极矣。”n3、真率自然,天生化成,无人为造作痕迹。n “文章宗旨”条说谢康乐为文

10、“真于性情,尚于作用,不顾词彩,而风流自然。”评李陵、苏武诗“天予真性,发言自高”等。n 白居易(772大历年846会昌年),的生平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有拯世济民的远大抱负,后期(约在元和年以后的年,白时年岁)则是独善其身的阶段。他的诗论主要集中在他生活的前期,这是白居易怀抱理想的时期。三、白居易的诗评白居易n 白居易是继李白、杜甫之后,唐代的又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又是一位十分重要的诗歌理论家。其核心思想是强调文艺要真实地反映现实,揭露政治的黑暗,表现人民的疾苦。我们称之为社会学派批评,这和殷璠、皎然一派有明显的差异。这一派的代表人物还有元稹、张籍、王建等人。白居易的诗学思想比较集中地表现在与

11、元九书中。n1、“救济人病,裨(b)补时缺”n “救济人病”是要求诗歌能反映人民疾苦,使人民生活的真实情况让在位者有所了解。“裨补时缺”是要求诗歌揭露时政的弊端引起统治者的注意,促使他们进行必要的改革。n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文与现实政治的密切关系,强烈要求诗文必须起到为民请命的作用,起到干预现实,干预政治的作用。n2、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n 可以说白居易是全面继承了汉儒的诗教理论,并且更明确地提出了教化目的论,使诗成为押韵谏书,比汉儒有过之而无不及。n 另一方面,白居易以此更否定了文学的其他本质特征,汉儒尚讲“温柔敦厚”,白则只讲“质而径,直而切”;n 第三,他

12、完全否定了南朝文学,只讲国风六义,表现出僵固的文学发展观,否定了文学的进步和发展。n 应该说白的诗论是自隋以来诗的革新思潮的必然结果。第三节 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理论与诗论 n 韩愈(768824),字退之,汉族,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n 李翱(o)在祭吏部韩侍郎文中说:“建武以还,文卑质丧。气萎体败,剽剥不让。拔去其华,得其本根。开合怪骇,驱涛涌云。包刘越赢,并武同殷。六经之风,绝而复新。学

13、者有归,大变于文。”(全唐文卷六四零)n 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说“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一、韩愈的古文理论与诗论n1、文以明道n 答陈生书“愈之志在古道,又甚好其言辞”;n 送陈秀才彤书“盖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耳。”n 答李秀才书“然愈之所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尔。”n 争臣论“修其辞以明其道。”n 他在答李翊书中说“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养其根而竢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n 刘熙载艺概文概多次提到韩愈“约六经之旨而成文”的思想。n 原道:“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

14、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矣。”n 韩愈把古文写作和提倡儒学复古主义思潮紧密地结合到了一起。是继刘勰之后,大力提倡原道、征圣、宗经的文学理论主张。n 韩愈所讲的“道”,重在宣扬儒家圣贤经典的思想观念;柳宗元所讲的“道”,重在指出散文主题思想应反映民生现实。白居易在诗论中也赞同“文以明道”的文学观,重视儒道的经世致用原则,倡导诗歌干预现实的“美刺”作用。n 2、提倡古文 反对骈文 文道合一n 韩愈文中屡次提及“古文”。如题欧阳修生哀辞后云:“君喜古文”、“其志在古文”、“愈之为古文”等;所谓古文,是与句式整齐、讲究偶对的骈文相对而言。

15、n 西汉文章以散行为主,东汉以后骈偶成分渐多,到南朝后期和初唐,臻于极致。中唐时期这种风气依然如故,韩愈认为这种骈偶的形式有害于世用,故提倡恢复西汉、先秦的散行文体,故称“古文”。n“愈之志在古道,又甚好其言辞。”(答陈生书)n“然愈之所志于古道,不惟其辞好,好其道焉尔。”(答李秀才书)n“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于今邪?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而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题欧阳生哀辞后)n3、关于“气盛言宜”,也见于答李翊书:n “气,水也;言,浮物也。”韩愈的“气盛言宜”,是孟子养气说的继续。这里的“气”指的是作家创作前的精神状态,但它不是纯物质的东西,而是象孟子所说的“

16、配义与道”的“气”,即“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的“气”。n 应该看到,韩愈的养气是孟子的养气说和曹丕的养气说合二为一的东西。这样,在接受曹丕以气论文的同时,孟子养气说的道德化内容也顺理成章地被韩愈引入到他的文气说中来。n4、陈言务去n “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难哉!”n 在答刘正夫书中他还说:n “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曰:古圣贤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必谨对曰:师其意,不师其辞。”n 这韩李所说还只是局限于语言,实际上“陈言务去”还应包括

17、内容、立意、构思等方面的内容,只不过韩愈及李翱都未明白指出而已。n 5、不平则鸣说n 前面说过,中国古代从孔子开始,就有了“诗可以怨”的传统,中经司马迁的“发愤著书”、钟嵘的“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到了唐代韩愈之前的盛唐时期,也有作家开始注意这个问题,象王昌龄(见文镜秘府论南卷论文意引)就说过:n “是故诗者,书身心之行李,序当时之愤气。气来不适,心事或不达,或以刺上,或以化下,或以申心,或以序事,皆为心中不决,众不我知。”n 在这一背景上,韩愈接着提倡“不平则鸣”说,其内在的精神与前面所引的说法是一贯的。n 韩愈的“不平则鸣说”见于他的送孟东野序:n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

18、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n 韩愈认为人于顺境之时,于腾达显贵之际,便没有心思创作,即使写作也难以工深曲妙;而不平者身处逆境之中,有愁苦之思,有真情实感,因之便可写出绝妙文辞。二、柳宗元的古文理论与诗论n 柳宗元是以儒家思想为主,而兼取诸子百家,他并不排斥佛老,而是精通佛学,也重视吸收老庄思想的某些方面。在古文理论建树方面不及韩愈全面、系统,但是在有些方面比韩愈更深入。在政治上比韩愈激进,曾参加王叔文的“永贞改革”,后一贬再贬,终老死于柳

19、州。n1、“著述者流”与“比兴者流”n 杨评事文集后序中说:“作于圣,故曰经;述于才,故曰文。文有二道:辞令褒贬,本乎著述者也;导扬讽谕,本乎比兴者也。著述者流,盖出于书之谟训,易之象系,春秋之笔削。其要在于高壮广厚,词正而理备,谓宜藏于简册也。比兴者流,盖出于虞、夏之咏歌,殷商之风雅,其要在于丽则清越,言畅而意美,谓宜流于谣诵也。”n n柳宗元在这里把文学和非文学区别开来:n “著述者流”着重阐发某种思想学说,政治主张,其风格以“高壮广厚”、“词正理备”为特征,其目的则是“导扬讽谕”。n “比兴者流”则出于“咏歌”、“风雅”,其风格以“丽则清越,言畅而意美”为特征,其目的则是“谓宜流于谣诵也

20、”。n 前者是学术,是非文学;后者是文学。这是对六朝的文笔区分,研究文学与非文学的继续。n2、柳宗元要求文章有益于世,强调“道文合一”,强调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n 柳宗元对“道”的理解是兼容儒道释各家之道,既在儒家六经之中,有兼综老庄等各家义理。因此,柳宗元的“文以明道”论具有儒道兼综的特征。第四节 司空图的审美理论 n 司空图(837908)晚唐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祖籍临淮(今安徽泗县东南),自幼随家迁居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应试,擢进士上第,天复四年(904年),朱全忠召为礼部尚书,司空图佯装老朽不任事,被放还。后梁开平二年(908

21、年),唐哀帝被弑,他绝食而死,终年七十二岁。司空图成就主要在诗论,二十四诗品为不朽之作。全唐诗收诗三卷。司空图司空图n 郭绍虞先生说:“唐代诗论也有和现实主义不相同的,那就是诗佛一派的诗论。假使我们依照旧说,称李白为诗仙,杜甫为诗圣,而再以王维为诗佛,那么我们就觉得诗仙、诗圣还都有论诗的见解,而独在诗佛则不落言诠,没有在这方面表示什么意见。”“王维虽不讲,自会有代言人的,较早的代言人是僧皎然,较后的是司空图。”(中国文学批评史)n 司空图是晚唐一位著名的诗人和诗论家。他的诗论文章,影响较大的有与李生论诗书、与王驾评诗书、与极浦书、题柳柳州集后序等。n 大多学者认为二十四诗品是司空图所作,但最近

22、有人对此提出异说。应该说二十四诗品的思想和司空图的思想是比较一致的。是比较重视诗歌的审美价值的。n一、“味外之旨”“韵外之致”n 与李生论诗书:“文之难,而诗尤难。古今之喻多矣,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矣。”“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倘复以全美为工,即知味外之旨矣。”n刘勰隐秀“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n钟嵘评阮籍诗云“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n欧阳修引梅尧臣语:“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n 这些和司空图的“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的含义都是非常接近的。n “近而不浮”指具体景象的描写要真实自然,如在目前,而不空泛;n “远而不尽”指具体景象所包含的

23、意蕴含蓄深远,有无穷之余味,而不直露。n 所谓味外之旨、韵外之致,是指诗歌中所表现出的能给人以感发回味的韵味。它与皎然所说的“文外之旨”、“情在言外”的意思是一样的。n 既然是昧外之旨,韵外之致,自然还应该有一个味内之味,韵内之韵。我的理解,味内之味,韵内之韵,即作品本身所包含的味和韵,而味外之旨和韵外之致,则是因作品内在韵味的引发,而引起读者所感受到的超出了作品内在之韵味的韵味。n二、“象外之象,景外之景”n 与极浦书:“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谈哉!”n 司空图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说,是对唐代皎然的“采奇于象外”,

24、刘禹锡“境生于象外”的继承和发展。前已论及,何谓“意境”,不再赘述。应该说唐代的意境理论,完成于司空图,皎然、刘禹锡的论述只是片言只语,还处于不自觉的状态,而司空图从理论到创作实践,都可以说是一种自觉追求。n “味外之旨”和“象外之象”虽然是分别提出的,但两者之间是密切联系的,是同一个问题。“象外之象”是就形象的构造而言;“味外之旨”是就形象的审美特征而言。没有“象外之象”就没有“味外之旨”;反过来说,要想有“味外之旨”,就必须有“象外之象”。n1、意境创造必须虚实相生n 雄浑“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含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前者符合“象外之象”说,后者符合“味外之旨”说。清代神韵说的代表王士

25、祯最喜“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一句,他说这八个字,道出了诗歌创作的“个中三昧”。但赵执信在谈龙录中说:“观其所第二十四品,设格甚宽,后人得以各从其所近,非第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为极则也。”n2、强调诗歌要表现生命活力和具有动态美n 精神“生气远出,不著死灰”,流动“若纳水輨,若转丸珠”这和皎然的思想也是一致的,他在诗式明势中说:“高手述作,如登荆、巫,觌三湘,鄢郢山川之盛,萦回盘礴,千变万态。或极天高峙,崒焉不群,气腾势飞,合沓相属。或修江耿耿,万里无波,欻出高深重复之状。古今逸格,皆造其极矣。”n3、强调诗歌重在传神而不落行迹n 形容“离形得似,庶几斯人”冲淡“脱有形似,握手已违”。中国诗论历

26、来重视神似,不重形似。早在齐梁时画家顾凯之就提出“以形写神”的主张。n 后来苏轼也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n4、强调诗歌贵在自然真实,而无人工矫揉造作之弊。n 自然“真予不夺,强得易贫”精神“妙造自然,伊谁与裁”。这和钟嵘所说的“自然英旨”“真美”的思想是一致的。n 唐代李白早就提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第五节 北宋的文学批评 n一、欧阳修的文学思想n 欧阳修(),字永叔,晚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庐陵 (今江西吉安)人。天圣八年()进士,官至枢密副史,参知政事。他是当时公认的文坛领袖,有欧阳文忠公集。他在政治上曾参加范仲淹的政治改革,提出了一些有益的革新主张

27、;在文学领域也提出了系统的诗文革新理论。n“诗穷而后工”n 梅圣俞诗集序中说:“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情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而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n 词穷而后工一语,出于司马迁“发愤著书”之说,n杜甫有“文章憎命达”(天末怀李白);n白居易序洛诗更称“世所谓文士多数奇,诗人尤命薄。”n韩愈也说过:“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荆潭唱和诗序)n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显然是对韩愈的

28、“欢愉之词难工,穷苦之音易好”的继承和发展。二、苏轼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 n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赏花苏轼赏花归去马如飞

29、,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n 苏轼是个文艺天才,在诗、词、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极高的成就。在宋代诗坛有“苏黄”之称;词是“豪放派”的开山之祖;文居“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列宋代四大家之首(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绘画与同时期的文同一起被称为“文湖州派”。宋史苏轼传“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议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苏轼中进士还不到二十岁。n1、“不能不为之为工”n 他在南行前集序中说:“夫昔

30、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自少闻家君之论文,以为古之圣人有所不能自已而作者。”认为文章自然形成的,犹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一样。这显然受到他父亲的影响:苏洵仲兄字文甫说:“故曰风行水上涣,此亦天下之至文也。然而此二物者,岂有求乎文哉?无意乎相求,不期而相遭,而文生焉。是其为文也,非风之文也,非水之文也。二物者,非能为文,而不能不为文也。”n 这是说文章的发生是自然发生的,不是为写文章而写文章,它是从胸中自然流出的,司马迁早就说过:“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太史公自序)n 在苏轼看来,

31、文学作品是作者在客观外物的感发下,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的产物,有了强烈的创作欲望,有了不吐不快的情况下,文学创作就发生了。n2、“了然于心”与“了然于手”n 他在答谢民师书中说:“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之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n苏轼认为文学创作包含两个方面:n一是作者对所表现的事物是否认识得很清楚,很正确。n二是对已经认识了的事物如何运用艺术方式充分地把它表现出来。这就是陆机所说的“知”与“能”的关系,“非知之难,能之难也”。n

32、3、“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n 他在送参廖师一诗中说:“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了群动”即是诗人对宇宙间事物发展变化规律可以了解得很清楚;“纳万境”即是诗人可以把现实世界里的种种奇观异景统统摄取到自己的脑海中,供艺术构思时选择、综合之用,作为创造审美意象的素材。n 这是讲艺术构思时的心境。与老子的“涤除玄览”,庄子的“坐忘”“心斋”,文心雕龙神思“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的思想是一致的。n4、“诗中有画”n 他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n“诗中有画”是对诗歌的形象性特征的强调;n

33、“画中有诗”是对审美意味的强调。n 诗与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画是视觉艺术,诗是语言艺术,各有个性,传统的绘画,都有具体的形象,诉诸审美视觉,故曰“观”;诗歌是语言艺术,是表意的,诉诸人的审美感受,故曰“味”,这是区别;n 但两者又有相通之处,诗要有形象,画要有意味。这是两者的联系。而且形象和意味又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形象鲜明生动,才有浓郁的审美意味;或者反过来说,要想使自己的作品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就必须提炼自己的艺术形象。拓展视野:拉奥孔论诗与画n 绘画、雕刻以色彩、线条为媒介,诉诸视觉,其擅长的题材是并列于空间中的全部或部分“物体及其属性”,其特有的效果就在于描绘完成了的人物性格及其特征;

34、n 诗以语言、声音为媒介,诉诸听觉,其擅长的题材是持续于时间中的全部或部分“事物的运动”,其特有的效果则是展示性格的变化与矛盾以及动作的过程。莱辛:拉奥孔n5、“形”与“神”n 他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中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n 形与神的理论源于中国古代画论,如南朝画家、画论家顾凯之有“以形写神”“传神写照”等理论。中国画历来有重视“神似”的传统。齐白石论画云“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等等。n 这与上面所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实际上

35、是一致的,只不过这里强调的是“神似”,这也是中国画与西方绘画不同的地方。n6、多种风格并重n 在对具体作家进行品评时,表现了苏轼对多种艺术风格的提倡,如书黄子思诗集后:“予尝论书,以谓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至唐颜、柳始集古今笔法而尽发之,极书之变,天下翕然以为宗师,而钟、王之法亦微。至于诗亦然。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盖亦至矣。而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三、黄庭坚的诗论与江西诗派 n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

36、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黄庭坚黄庭坚n 黄庭坚论诗有以下几个要点:n一是强调“情性”,不过他认为“情性”应该是正直敦厚、情感从容不迫,反对过于表露;n二是作诗虽然强调煅炼和用意,但他向往的最高境界是自然浑成,“不烦绳削而自合”,“无意于文”;n三是他总结了一套学习和借鉴古人艺术经验的方法,意在超越前人,独立创造。n 1、诗品与人品合一、温柔敦厚为上n书嵇叔夜诗与侄指出有好的人品才能写出好的诗文,好的诗文又可以涤除读者心头的垢渍:n “叔夜此诗豪壮清丽,无一点尘俗气,凡学

37、作诗者在可在成诵在心,想见其人。虽沈于世故者,暂而揽其余芳,便可扑去面上三斗俗尘矣。何况深其义味者乎!故书以付 ,可与诸郎诵取,时时讽咏以洗心忘倦。”n 在重视人品的同时,黄庭坚也重视诗品,这个诗品似乎是艺术风格的要求,但也包含有道德及社会背景的因素。n 总的来说,黄庭坚所倡导的诗品是以温柔敦厚为主导。n这可见于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n “诗者人之性情也,非强谏争于廷,怨忿诟于道,怒邻骂坐之为也。主张温厚,反对粗鄙骂詈以为诗,既是对诗风的追求,又有对苏轼因诗祸而遭入狱的禁悸。所以尽管他对苏东坡是格外的敬重,是苏门四学士之首,但他对苏诗的风格是并不赞成的,认为有失温柔之旨。曾有人认为这是苏黄在争名

38、,其实并不如此,当是黄在晚年饱经风霜之后,深有感于当时的时世不能容忍讥刺(宋徽宗曾下诏禁毁苏黄文集,盖因其诗中对唐玄宗、肃宗、张后、李辅国等均有讥剌。),告诫后学的语重心长的肺腑之言,用心可谓良苦。n 2、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n 答洪驹父书:“所寄释权一篇,词笔纵横,极见日新之效。更须治经,深其渊源,乃可到古人耳。青琐祭文,语意甚工,但用字时有未安处。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n又见惠洪冷斋夜话卷一所引:“山谷曰: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

39、渊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n 杜甫和韩愈二人诚然都是主张学古的,杜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韩说“非三代两汉以前书不敢观”又说“沈浸浓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但杜韩二人又都是提倡独创的,杜的“语不惊人死不休”,韩的“陈言务去”,都是很有名的话。n 但黄庭坚的做法在后世还是被人批评的多,其中南宋严羽是专说江西诗病;金人王若虚滹南诗话有一句话也颇为有名:“鲁直论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喻,世以为名言,以予观之,特剽窃之黠者耳。”n3、江西诗派的形成与宋代诗话的发展n “江西诗派”得名起于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他以黄庭坚为

40、其祖,下列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刍等人。江西诗派的形成和发展对宋代的诗话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陈师道有后山诗话,洪刍有洪驹父诗话,李錞有李希声诗话,此三人皆江西诗派中人。而范温、潘淳虽未列入江西诗派,但均从山谷学诗,其潜溪诗眼潘子真诗话亦皆以阐述江西派诗法为主。n 元方回瀛奎律髓崇奉江西诗派,倡“一祖三宗”之说:以杜甫为一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n惠洪的冷斋夜话n范温潜溪诗眼 n叶梦得石林诗话 n张戒岁寒堂诗话 第六节 南宋的文学批评n一、严羽的沧浪诗话n 严羽,南宋诗论家、诗人。字丹丘,一字仪卿,自号沧浪逋客。邵武(今属福建)人。生卒年不详,据其诗可推知他主要生活于理宗在位期

41、间,至度宗即位时仍在世。他与同宗严仁、严参齐名,号三严;又与严肃、严参等8人,均有诗名,号九严。严羽n1、严羽的生平 n 严羽的生平事迹少,清朱霞写有严羽传,另见其诗文及他人文字记载。从中可以看出严羽生平的大致线索。n 他生于南宋后期混乱年代,一生未应举入世,隐居乡里,清高自许,曾避难江西、湖南,后结识戴复古,又历游苏杭一带有两三个年头,吴越归来后行踪无考。写有诗词,存首,词二首。其中律诗体近杜甫,歌行体近李白、李贺。n2、沧浪诗话n 王运熙、顾易生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认为“严羽的沧浪诗话是一部最有系统之作,它的出现标志着以诗话形式探讨诗歌艺术理论进入更自觉的阶段。”n沧浪诗话共分“诗辨”、“

42、诗体”、“诗评”、“诗法”、“考证”五个部分,全为一卷。n “诗辨”为总纲、理论。n “诗体”论体制、风格、流派。n “诗评”论作家作品。n “诗法”讲写作。n “考证”是对文字、年代、篇目、作者的考订。n 沧浪诗话论诗主要解决两个问题:n一是何为好诗;n二是如何作好诗。n为解决第一个问题,他提出了“兴趣说”;n为解决第二个问题,他提出了“妙悟说”。n、以兴趣(气象)为中心的批评论n 兴趣,有时也叫“气象”、“兴致”,是由钟嵘的“兴”和司空图的“味”合成而来。n 所谓“诗者,吟咏情性也”n、以妙悟为中心的创作论n 妙悟的根据和出发点是禅,即别材别趣,其要害是反对以理为诗,以文为诗,以模拟书本、

43、剽窃为诗,主张诗境亦如禅境,如镜花水月、兴象风神。n 因此,禅与悟二者是有联系的,仅讲禅而不及悟,则流于空泛浮廓,不可捉摸(如王孟,所以严羽并不以王孟之诗为唯一取法对象,在王孟的优游不迫外,还重视李杜的沉着痛快。);仅讲悟而不及禅,则入而不能出,仍堕入江西诗病。因此二者的关系是悟之极致即为禅,禅的境界须以悟为先。n 严羽的妙悟实际上是兼气象格调二者为一炉,兴趣即是气象;妙悟即是悟格调,气象格调合一。n 所以严羽的审美观是相对宽泛的,并不仅以“神韵”为唯一标尺。故严羽所论境界,即有优游不迫,又有沉着痛快;即讲五法(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又讲九品(高、古、深、远、长、雄浑、飘逸、悲壮、凄

44、婉);是一个相对全面的诗说体系。n、以禅喻诗n 严羽对其拈出以禅喻诗很自负,但实际上北宋人吴可(思道)在学诗诗中已经以禅喻诗:n 应该注意的是,严羽的以禅喻诗,只不过是拿禅境与诗境相比,拿禅理与诗理相比,并不是主张以禅语入诗,或以禅理入诗,并不能将之等同于禅理。n 比如严羽并不反对读书,而且还提倡读书,他的妙悟,就建立在读前人作品的基础上。只不过他主张的是读书而不读死书,用书而不用死书。这就是在熟参基础上的妙悟。n 其次,严羽论诗并非只限于“镜花水月”一路,那只是他的一个比喻,他所赞赏的盛唐气象,并非王孟一格,既有优游不迫者,也有沉著痛快者。至于后来他影响于王士祯,那是王的利用而已,并不是严羽

45、就是如此。n 严羽对后世诗论的影响是很大的。n其较著者一是兴趣说被王士祯窃用;n二是妙悟说为前后七子所借用。可以说唐宋时期影响于后世诗论最大者就是严羽。没有其他任何人能够比得上他。第七节 宋代的词论 n一、娱宾遣兴n 五代欧阳炯花间集序“则有绮筵公子,锈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绵;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不无清绝之词,用助娇娆之态。”n 北宋嘉祐三年陈世修作的阳春集序“公(冯延巳)以金陵盛时,内外无事,朋僚亲旧,或当宴集,多运藻思,为乐府新词,俾歌者依丝竹而歌之,所以娱宾而遣兴也。”n 晏几道乐府补亡集自序中说:“往者浮沉酒中,疾世之歌词不足以析醒解愠,试续南部诸贤绪余作五、七字语,期以自

46、娱。不独叙其所怀,兼写一时杯酒间闻见所同游者意中事。”n二、言志卫道n 河南程氏外书卷十二记载,程颐“偶见少游,问天若知也和天也瘦,是公词否?少游意伊川称赏之,拱手逊谢。伊川云:上穹尊严,安得易而侮之?”n 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云:“坡、谷极称少游,而伊川以为亵渎,莘(刘挚)以为放泼。半山惜耆卿谬其用心,而范蜀公(范缜)晚喜柳词,客至则歌之。余谓坡、谷怜才者也,半山、伊川、莘老卫道者也;蜀公感熙宁、元丰多事,思至和、嘉祐太平者也。今诸公贵人,怜才者少,卫道者多。”n三、婉约派词论n 陈师道后山诗话“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今代词手惟柳七、黄九尔,唐

47、诸人不迨也。”n 李清照论词“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何耶?”“乃知别是一家,知之者少。”柳永n宋代民间流传: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 n 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n四、豪放派词论n胡寅题酒边词“柳耆卿后出,掩众制而尽其妙,好之者以为不可复加。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n王灼碧鸡漫志“东坡先生以文章余事作诗,溢而作词曲,高处出神入天,平处尚临镜笑春,不顾侪辈。”“东坡先生非醉心

48、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流派风格流派风格 豪放派的苏轼豪放派的苏轼 婉约派的柳永婉约派的柳永 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歌“杨柳岸晓风残月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大江东去”。第八节 金元的文学理论批评 n一、王若虚(11771246)n 王若虚,字从之,号滹南遗老。有滹南诗话三卷和文辨四卷。曾任金翰林直学士,金亡不仕。n 其诗学思想主要是“贵自得”:他在诗话中说“古之诗人,虽趣尚不同,体制不一,要皆出于自得,至其词达理顺,皆足以名家,

49、何尝有以句法绳人哉?鲁直开口论句法,此便是不及古人处,而门徒亲党以衣钵相传,好称法嗣,岂诗之真理也哉?”n论诗诗亦云:“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已觉祖师低一著,纷纷法嗣复何人?”n 王若虚的“自得”说是针对江西诗派的因袭模拟而提出的。n 所谓“自得”即真性情,真感受,真认识。他说白乐天的诗“哀乐之真,发乎情性,此诗之正理也。”“乐天之诗,情致曲尽,入人肝脾,随物赋形,所在充满,殆与元气相侔。”n二、元好问的论诗绝句n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生活在金元之际,其文学批评的主要内容集中在论诗绝句三十首中。元好问n 以绝句论诗,是中国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形式,这一

50、形式始于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对前贤清词丽句的汲取;对转益多师的肯定等。用绝句论诗,形式短小而随意,如轻骑兵;不足之处是诗的形式容易引起意义的模糊。n 杜甫之后,以诗论诗的很多,但以论诗绝句标目的不多,其中有名的如南宋戴复古的论诗十绝,至元氏的论诗绝句三十首出,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n 其后有名的如清王士祯的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三十二首,近人郭绍虞、钱仲联、王遽常先生编有万首论诗绝句,是对前此的诗论绝句的一个很好的资料整理。n 元好问的三十首,以作家作品评论为主,也有对创作原理和创作方法的论述。他与王若虚的思想相近,如提倡充实、求真、自然等:n“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n“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n“池塘春草谢家真,万古千秋五字新。传语闭门陈正字,可怜无补费精神。”n 元好问与严羽是同时代人,同为文学批评大家,一处南,一处北,他们的诗论有许多相近的地方,譬如都推崇汉魏盛唐,贬抑宋诗,重视悟境等。n 但由于二者所处的环境不同,故出发点并不一致,理论的趣向也有不同,比如元更重视内容,更重自得,更重视风雅比兴的诗论传统,表现出与王若虚相近,而与南方的严羽不同的一面。这在对诗风的好尚上也可以看出,元更喜北方刚健质朴的汉魏古风:n “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