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史记读后感50字(精选多篇)

上传人:h****7 文档编号:190590940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97 大小:70.7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23年史记读后感50字(精选多篇)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2023年史记读后感50字(精选多篇)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2023年史记读后感50字(精选多篇)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资源描述:

《2023年史记读后感50字(精选多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史记读后感50字(精选多篇)(9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023年史记读后感50字(精选多篇) 推荐第1篇:史记读后感1000字 史记读后感1000字 史记读后感1000字 (一) 暑假,总比平时多了一点空闲,想读一读书柜中平时无暇顾及的书,一本史记映入眼帘,那是爸爸以前带回来的。 赤足踩在历史松软的沙滩上,俯身拾起一个散发着智慧光芒的五颜六色的贝壳,细细的把玩,心中一片感慨。历史是一座巨大的宝藏,智慧之人善于从中挖掘经验和长处,以便借鉴和学习。历史是一为和爱又不是为威严的老人,他的口袋里装着无数无价的珍宝,那是智慧和思想的产物,了得到这些珍宝就必须翻开历史的长卷孜孜不倦的学习学习。 这本史记是 已经译成白话文的。原著是司马迁,对于历史,我兴趣不浓

2、,对于此书,我却一改往日,兴致勃勃地翻阅起来。 虽然是译文,但里面的历史人物错综复杂故事繁多,古典成语还是让我读起来颇费劲的,但越读你就越感到,史记是一部巨大的历史画卷,在这部画卷中,看到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文明史。 史记是一部历史词典,从中我知道了中华民族的创建者黄帝,他使中国从野蛮的时代进入了文明时代,黄帝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始祖,然后才出现了尧舜禹和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回的动人故事。在这部画卷上我了解了从商国到春秋战,直到秦始皇统一了全国,漫长的历史,每个细节,司马迁竟写的如此详细,真让我最佩服。我不国禁对司马迁肃然起敬,这么一部巨作,没有一点文字动底,没有对祖国历史的负责精神,是不可能写出

3、这一部千秋不朽的巨著的。 史记是一部历史词典,我从这本书里获取了很多名人故事和成语古典。从完璧归赵负荆请罪让我了解了蔺相如的历史故事。读了此书我还知道了一鸣惊人指鹿为马管鲍之交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这些成语的来源,史记也更详细的记载了孔子的一生以及他在中国历史上对中国文化所起的作用。 史记是一部历史词典,在这部巨作中我知道了中华民族音乐的起源,也知道了音乐能与天地相和,音乐能与国家安定想和,音乐能展示一个民族的文明史,这时我联想到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张艺谋导演的一场气势恢宏的音乐盛典,中国音乐能让人惊叹,2023名演员为奥运而歌,让世界瞩目,音乐的魅力之大,打响之歌,让世人明白这悠久的文明历史。

4、史 记是一部历史词典。里面的内容太丰富,读一读只能了解它的大意对于我来说,以后要读上几遍或几十遍,才能真正了解它才能真正了解中华民族古老悠久的历 史,而读了后记,更是对作者司马迁的佩服,司马迁身陷监狱,还在研究历史,出狱后继续编写史记,直到五十岁,才基本编成,可见他的敬业精神。 史 记的前言中是这样评价史记的,史记有史鉴的明智,诗歌的颖慧,数学的精神,博物的深沉,伦理的庄重,逻辑与修辞的善变.做为一个初中生的 我,平时喜欢读小说,欣赏散文,但自从初读史记,让我又一次感受,我们读一些古书,了解自己祖国的历史,那也是受益匪浅啊 史记读后感1000字 (二) 在中国这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泱泱文明古

5、国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先贤们留给我们浩如烟海的精神财富古文典籍。其中,满天星辰中,史记是最为璀璨,最熠熠生辉的一颗。细细品读完史记,可以是人感到3000年前,群雄蜂起,英雄拼搏,帝王称霸的峥嵘岁月。 史记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著。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了中国第一部,也是最为著名的纪传体通史。 史记思想深邃、气势开阔、笔力雄放,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通史方法

6、为历代正史开创先河。其丰富的艺术价值被古代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所传承并不断发展。从鲁迅史学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高度评价中就可看出它对后世的影响。 读史记,使我认识了四面楚歌中,乌江自刎的项羽;生灵涂炭中,起兵反秦的陈胜吴广;紧急危难中,智勇双全的蔺相如;流亡在外,却终登皇位的重耳历史风云,世间百态,一次次震撼着我的心灵,其中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最为引人深思。 公元前494年,吴国进攻越国,越国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无奈勾践只得屈辱求和,按照吴王的要求。勾践得在吴国服苦役。三年里,他忍辱负重,一心复国。回国后,他又艰苦奋斗,励精图治,与百姓同甘共苦,最终,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吞掉吴! 勾

7、践卧薪尝胆,雪耻灭吴的佳话至今为人们代代相传,它也为我们这些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后人多了许思考:生活在当今的竞争大潮中,应居安思危,励精图治,居存思亡,艰苦奋斗;如果不具有忧患意识,不把目光放长远,畏惧困难而贪图安逸,得过且过,那么,他就会被这个社会淘汰,结果只会像吴王一样死路一条! 困难与挑战虽往往给人以挫折,却能催人奋进,给人以力量,而安逸与保守虽可以暂时保身,但却可以使人堕落而遭淘汰,所以,遇到挫折,就做一只同暴风雨抗击的海燕吧!只有这样,才能见到雨后的晴天! 作为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水浒蕴含着丰富的艺术营养,因此,我也向大家推荐水浒。 水浒为元末明初作家施耐庵所著,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

8、的章回体小说,生动地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因为用的是古白话,所以使人读起来生动形象,活灵活现,其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惟妙惟肖,绘声绘色,里面的人物大都形象鲜明,如粗中有细,豁达明理的鲁智深;头脑简单,直爽率真的李逵;崇尚忠义,疾恶如仇的武松等。 从水浒里,我们能品出豪情壮义,仗义疏财;能品出义气凛然,正气冲天,恐怕这就是水浒精神长存于世,乐不衰败的原因吧。 史记读后感1000字 (三) 中国历史上每个有责任感有成就的史学家,都会以他们的心血凝聚起来的思想,留给全人许多有益的启示。对此,我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太史公司马迁。 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父亲司马谈立志要编写一

9、部史书,临死前嘱托司马迁帮他继续完成史书,然而,司马迁因替一位将军辩护而遭受酷刑,他风次想血贱墙头,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最后,一部鸿篇巨著史记诞生了。 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展示了一部辉煌的中国通史的画卷,两千多年来,赞叹它,研究它的人不绝于时,证明它有巨大的挽力和不朽的地位。 这是一部说不尽的史家之绝唱.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让读者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个真实的意境中,轻松幽黑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各个事件的背景特色,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史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10、、绘声绘色,有史记就仿佛在作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领图了那个时代的一切,回顾了各种令人难以记怀的历史事件,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有声有色的为你讲述他们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副食你进入他们的世界。 对于这样一部宏伟的历史著作所展示的历史长卷来说,在历史运动中的每个人,都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这些角色和他们所活动的历史舞台及背景,对今天的人们有些怎么样的重要启示呢? 司马迁在忍辱负重的情况下写完了史记,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理在心底,重在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

11、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丰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业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正是他有强烈的责任感,他才能继续坚持下去,没有了责任感,任何事情都无法很好完成。 试想想如果校长没有责任感,我们学校会是什么样子?如果老师没有责任感,我们的班级又会是什么样子? 所以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即使做一个小小的班干部也要有责任心,尽职尽力帮助老师分担工作,帮助同学,如果连这一点点责任感都没有,将来怎么可能成为栋梁之才? 读史记使人明智,以史记为镜,可以知兴蓑。为了自己民、为了社会,让我们从小做起,从现在开始培养自己的责任心吧? 推荐第2篇:史记读后感3000字 在悠

12、长的古代文学史中,我们并不缺乏具精神原创性的大师。孔孟、老庄、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曹雪芹他们的名字足以与日月同辉,彪炳千古。然而在当下的教育中,这样一些凝聚着民族精神源泉的大家却日益离我们远去,除经院中的学者、教授们阅读、研究外,已是鲜有人问津。真正的大师不只是来“宴大宾”,传统文化需要普及,需要“平民化”。这对于精神缺钙的一代,显得尤其必要。新课标的提出恰逢其时地为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新课标规定:高中阶段选修课必须占有相当的比重。这一规定使我们暂且可以从高考的阴影中走出来,堂而皇之走进大师,阅读经典。那么,在高中阶段应开设哪些选修课?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哪些论著最有价值

13、,最值得一读?这是个众说纷纭,无需定论的问题。然而我们不难发现,当短小精悍的论语、含蓄蕴藉的唐诗宋词、百科全书式的红楼梦等成为学生与老师的首选对象时,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却往往被弃于思想的角落里。究竟史记该不该读,读什么,怎么读,这样的问题在新的教育背景下不得不提到了日程上来。或许我们应当换一种眼光重新审视两千多年前的这部著作了。“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的史记,集先秦、汉初文化之大成,尚书、国语、春秋、左传、国策、论语、孟子、庄子、荀子等先秦典籍,皆可从中找到影子。比如一万来字的论语,差不多都被司马迁引用尽了。从这种意义上说,史记就是一座先秦时期的图书馆,它详尽地记载着

14、那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医学、天文学等的成就,窥一斑可见全豹。而较之先秦诸作,它在形式上又有许多的优越性。首先,语言的浅显。司马迁将书面语与汉代生动的口语糅合在一起,开创了一种新的语言风貌,清新,朴拙,更浅显,更口语化,也更易被今天的高中生理解与接受。其次,情节的奇特。清人袁枚说:“史迁叙事,有明知其不确,而贪其所闻新异,以助己之文章,则通篇以幻忽之语序之,使人得其意于言外,读史者不可不知也。”(随园随笔)生性“爱奇”的司马迁在叙史时,仍不忘著上荒诞一笔。五宗世家记载临江王刘荣被其父汉景帝谋害,后“(刘荣)葬兰田,燕数万衔土置冢上”。史记中类似这样的浪漫主义笔法还有很多,垓下之围、赵氏孤

15、儿等故事皆绝妙之极,传为美谈。在二十四史中,史记是最富文学性的一部,它更像是一部历史故事集、历史小说集,其情节的曲折、生动与学生的审美兴趣不谋而合。最后,体例上的相对独立性。史记一百三十篇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互为经纬,贯通全书。但同时,每一篇又相对独立,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它犹如一篇篇情节曲折的短篇小说,又如一首首耐人寻味的精美诗篇,读者自可从中任选一篇率性而读,并不受上下文的限制。对不具备充裕的阅读时间的中学生,这无疑是最好的形式之一。此外,史记的悲剧性、抒情性等也都符合高中阶段学生思维的特点,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纵然我们无法拒绝诗经、论语、孟子、红

16、楼梦等等优秀的古典作品,它们同样是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的载体,然而今天之所以要独钟于史记,却是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当下的阅读现状、我们的教育理念等分不开的。当然,史记130篇,并非每一篇都适合高中生阅读。阅读有两种,一种是无功利性的,为了愉悦自我,陶冶性情;而另一种是带研究性的阅读,这是专家学者们考虑的事。我们开设选修课,阅读史记,不是仅仅为了某种知识性的获得,不是为了记住几个烦琐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而是从中欣赏体验,汲取一种精神养料。当孩子们今后面对困境时,能从忍辱负重的司马迁处获得一种力量,这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让学生从小结识这样一些精神大师,并与之交流,掌握一种做人、做学问、看世界

17、的方法,这才是受益终身的东西。按照这一思路,五体中书、表可暂且搁置一旁,其他112篇人物传记,则可以任意选出一篇慢慢品味,或挑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人物事迹来一睹为快,总之,不拘一格,因人而异。接下来就是怎么读,也就是怎么教的问题了。回顾我们以往的文言文教学,逐字逐句地串讲,把文学作品肢解成一个个实词、虚词和一串串特殊句式。于是鸿门宴等精彩的篇章就在逐段分解、串讲中,丧失了它的灵魂,远离了阅读的本质。文学是人学,文学教育的宗旨在于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和对生命的感悟,这也可以说是开设史记选修课的目的。具体而言,其一是认识人生。一部史记,记载了四千多个人物,其中重点描绘的有一百多人,上至帝王将相、皇亲国戚

18、,下至商人、平民、妇女、倡优。一个人就是一部书,从这些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身上,我们可以读到很多东西。伯夷、叔齐的积仁洁行,屈原的以身殉道,勾践的卧薪尝胆,残忍的吕后,狡诈的刘邦,阿谀逢迎的叔孙通、公孙弘其中人性的善恶美丑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东西,它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其二,认识社会。“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今天我们缅怀历史,更主要的是要从中“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确立自己的价值观。黄帝汤武所以兴,桀纣二世所以崩的治世之道;盛极一世的秦始皇临终竟与鲍鱼为伍的惨景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史记不仅为我们展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这三千多年的历史舞台,同时也是我们了解当今社会的

19、一个小窗口,它对我们今天的治人治国仍颇多启迪。其三,掌握一点读书、做学问的方法。史记的完成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与司马迁个人的努力分不开。司马迁十岁时就能诵读左传、国语、世本等古代典籍,后又受业于今文学派大师董仲舒、古文学派大师孔安国。通过多方的学习,司马迁掌握了丰富的历史人文知识,成为一名融贯古今的大学者。二十岁以后,司马迁离开家乡,壮游全国,前后十几年间,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这,不是纯粹的游山玩水,而是以访寻历史文化遗迹,收集历史资料为目的的学术田野工作。每到一处,他都认真细致地向当地人民了解情况,实地考察,确保其著作的真实性。“读万卷书,行千里路”是司马迁在学术工作上的真实写照,这两点对于今

20、天的高中生来说,尤其重要。 这三点的学习,不是几个实词与虚词的精讲所能穷尽的,也不是几篇课文,几节课的选修就可了事的。对生命的感悟,对经典的阅读,对自由精神的追求,这是一辈子的事。“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司马迁成一家之言,是为了让后人引以为戒,明善恶,辨是非。同样,我们今天读史,不是为了考试,不是为了装点自己的门面,而是从大师那里汲取精神养料,获取如何生,如何死的永恒之物。 当然,教无定法,关键是头脑中要有这样的理念。以下所述教学实施方式只是一些初步的设想。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了解司马迁生平,以及他所处的社会大环境,这应是让学生走进史记的第一步。

21、然而,在司马迁头上高悬着太多耀眼的光环,“世界文化名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这样的头衔只能让人心生敬畏,拒之于千里之外。如何将司马迁还原为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知人论世还只是阅读经典的初始阶段。除此之外,我们可由学生最感兴趣的领域切入,分专题形式阅读史记,比如司马迁与旅游等等。每星期设置一个专题,引导学生借助图书馆、网络等多种渠道,共同探究,共同完成。或以讲座、座谈的形式邀请史记专家、学者前来讲授、交流。总之,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他们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在初步阅读史记的基础上,我们再从语言学、文学、哲学的角度解读史记,由感性入理性,由

22、表入里,透过字里行间,捕捉其精神内核的层面,挖掘司马迁的人生观、历史观、文学观等等。史记是司马迁“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汉文学史纲要),是作者情感的喷发,对这样的作品我们理应满怀情感去解读。选修课就是要给学生提供这样一个平台,给他们一个交流与对话的机会。同学与同学间,学生与老师间,读者与作者、作品之间的多重对话,多重思想的碰撞和交流。教师的职能不只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塑造灵魂,在互动的交流中开拓学生的精神家园。这样的史记选修课方是生趣盎然的,是富有生命力的。德国的著名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开设史记

23、选修课,其目的也正在于开启学生的思维,唤醒其内心深处的情感,教会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当然,经典的阅读不是一两个学期的选修就能完结的,这是一项终身的工程。尽管以上的构思还只是一时的畅想,但我坚信事在人为,新课标,新课程,新语文,需要付出新的教育实践。 推荐第3篇:史记读后感1500字 史记读后感1500字 碧莲小学 :李金仙(2023-1-7) 在悠长的古代文学史中,我们并不缺乏具精神原创性的大师。孔孟、老庄、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曹雪芹他们的名字足以与日月同辉,彪炳千古。然而在当下的教育中,这样一些凝聚着民族精神源泉的大家却日益离我们远去,除经院中的学者、教授们阅读、研究外,已是鲜有人

24、问津。真正的大师不只是来“宴大宾”,传统文化需要普及,需要“平民化”。这对于精神缺钙的一代,显得尤其必要。新课标的提出恰逢其时地为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新课标规定:高中阶段选修课必须占有相当的比重。这一规定使我们暂且可以从高考的阴影中走出来,堂而皇之走进大师,阅读经典。 从这种意义上说,史记就是一座先秦时期的图书馆,它详尽地记载着那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医学、天文学等的成就,窥一斑可见全豹。而较之先秦诸作,它在形式上又有许多的优越性。首先,语言的浅显。司马迁将书面语与汉代生动的口语糅合在一起,开创了一种新的语言风貌,清新,朴拙,更浅显,更口语化,也更易被今天的高中生理解与接受。

25、其次,情节的奇特。清人袁枚说:“史迁叙事,有明知其不确,而贪其所闻新异,以助己之文章,则通篇以幻忽之语序之,使人得其意于言外,读史者不可不知也。”(随园随笔)生性“爱奇”的司马迁在叙史时,仍不忘著上荒诞一笔。五宗世家记载临江王刘荣被其父汉景帝谋害,后 “(刘荣)葬兰田,燕数万衔土置冢上”。史记中类似这样的浪漫主义笔法还有很多,垓下之围、赵氏孤儿等故事皆绝妙之极,传为美谈。在二十四史中,史记是最富文学性的一部,它更像是一部历史故事集、历史小说集,其情节的曲折、生动与学生的审美兴趣不谋而合。最后,体例上的相对独立性。史记一百三十篇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互为经纬,贯通全书。

26、但同时,每一篇又相对独立,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它犹如一篇篇情节曲折的短篇小说,又如一首首耐人寻味的精美诗篇,读者自可从中任选一篇率性而读,并不受上下文的限制。对不具备充裕的阅读时间的中学生,这无疑是最好的形式之一。它们同样是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的载体,然而今天之所以要独钟于史记,却是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当下的阅读现状、我们的教育理念等分不开的。 接下来就是怎么读,也就是怎么教的问题了。回顾我们以往的文言文教学,逐字逐句地串讲,把文学作品肢解成一个个实词、虚词和一串串特殊句式。于是鸿门宴等精彩的篇章就在逐段分解、串讲中,丧失了它的灵魂,远离了阅读的本质。文学是人学,文学教育的宗旨在

27、于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和对生命的感悟,今天我们缅怀历史,更主要的是要从中“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确立自己的价值观。黄帝汤武所以兴,桀纣二世所以崩的治世之道;盛极一世的秦始皇临终竟与鲍鱼为伍的惨景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史记不仅为我们展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这三千多年的历史舞台,同时也是我们了解当今社会的一个小窗口,它对我们今天的治人治国仍颇多启迪。其三,掌握一点读书、做学问的方法。史记的完成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与司马迁个人的努力分不开。司马迁十岁时就能诵读左传、国语、世本等古代典籍,后又受业于今文学派大师董仲舒、古文学派大师孔安国。通过多方的学习,司马迁掌握了丰富的历史人文知识

28、,成为一名融贯古今的大学者。二十岁以后,司马迁离开家乡,壮游全国,前后十几年间,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这,不是纯粹的游山玩水,而是以访寻历史文化遗迹,收集历史资料为目的的学术田野工作。每到一处,他都认真细致地向当地人民了解情况,实地考察,确保其著作的真实性。“读万卷书,行千里路”是司马迁在学术工作上的真实写照,这两点对于今天的高中生来说,尤其重要。 推荐第4篇:史记读后感800字 读者,其用心专也,韵者,其美极而触魂也!题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翻阅沉甸甸的历史,蓦然看见,那一抹鲜艳,带着成熟稳重,披荆斩棘,正向我走来。那是历经磨难才重生的凤凰;那是千锤百炼的坚强;那是灵魂冲击才

29、有的不朽篇章;那是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的史书,一部永垂不朽的史记。初读史记,读出一个顶天立地坚强的男子汉,或许一开始他就不该站出来,顶撞君王,是大罪。他是被深深地激怒了,但他没有停止在愤怒上,而是还在此基础上对他所要加以叙述和研究的到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为止的一部中国通史进行了认真的整理和思考,并得出了自己的一些结论,这是司马迁之所以不仅成功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成为一位伟大的历史家的原因所在。鲁迅有一句名言:“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司马迁不正是在“痛定之后”,以史记这部大作长歌当哭吗?很难想像,如果司马迁在巨大的悲痛之后不继之以理智的思考,而会成文学家兼历史家。晚清的刘鄂在老残游记

30、.自叙中指出:“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史公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泣,八大山人以画哭泣,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于是,在报任安书中,我看到一个无奈而又理智的司马迁,一个身心俱残而又顶天立地的司马迁。司马迁一腔抑郁,发之史记,将悲痛而屈辱的灵魂投入到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于是,绝代文章横空而出。我似乎看到了太史令坚强的身躯,化作天边耀眼的彩虹,霎得,红遍了整个天空。再次捧起那泛黄的史记,读出一个报国无门贤能者的忧伤。司马迁是忧伤的,他的心痛汉武帝不听谏的小肚鸡肠,所以,他是懂得屈原的,要不然,他不会将屈子愁闷的心情写得如此淋漓尽致,他

31、又怎么会有抒一肚子的愤懑牢骚之气,满纸俱是怨辞。当屈原“举世浑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一个忧伤的灵魂与另一个无助的灵魂悄无声息的碰撞,不禁发问,那仅仅是一部述史的史书吗?无法控制不安的思绪,带着灵魂的触动与颤抖,再次品味他的史记,这一次,我读出了一个中华民族的魂魄,千百年来不变的精神。无论是太史令,还是屈平,还是项王与信陵,我都看到他们人性的善良,一诺千金的男儿形象。是司马迁完美的追求,还是他本来已经完美的文字,千年的民族之魂,在他笔下,闪闪发亮,是史记,让我看到一种人性的韵味,人性的光辉,那么美好,那么灿烂!我不禁怦然震动史记之韵味,非桂花树凋零的悲哀,也非纳兰性词的凄凉

32、,它的韵味,是甜香赛芝兰之悠长,踏雪寻梅的不变的情怀。读史记之韵,读出司马迁的韵味,那是任何一个时代都光芒绽放的灵魂,带着一丝不羁,带着万般男儿忍辱负重的尊严,书写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春秋,反复咀嚼,齿留余香。对史记的感动,不仅仅在于它灵动的文字与丰富的情节故事,更重要的是他所蕴含的人格魅力与精神的升华。正是因为这种力量对史记的认识,也进入了一个精神的境界。司马迁作史记,是用灵魂与命运作斗争,用自己的精神作出一部千古流传的史记。细细聆听史记叮咚的琴韵,内心却经历了跌宕起伏的感动。 读史记之韵,是上古文化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读史记之韵,是人格与灵魂的震动!读史记之韵,是美丽与感动的撞击。品读史记,其

33、韵无穷! 推荐第5篇:史记读后感200字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小编收集了史记读后感200字,欢迎阅读。史记读后感200字一 最近,我读了一本传体通史,中华民族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共约三千年间的有关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史记故事这本书,我懂得了古人是聪明、智慧的人。 最令我喜欢读的是破釜沉舟这段故事,其中的重要人物项羽。我觉得他在打仗方面特别强,百战百胜,叱咤风云、气吞山河的性格!对兵书上的内容融会贯通,运用自如。第一:他带兵救赵国时,为了加快速度,把饭锅砸了。过了河,把船毁了,这表示不取胜就只有死。这也是兵书上的一条,这让士兵更加奋勇杀敌。因为已经没有后路了。第二:

34、他打败秦朝多个大将。如张邯投靠了他,李由、王离被他杀死,这都可以看出打仗是他的强项。 这是一个精彩的历史典故。现在,人们用成语“破釜沉舟”来形容一个人干某种事情的决心很大,甚至切断退路,不顾一切将事情办到底。 史记读后感200字二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 史记让我了解到了许多故事,如:为人们尝百草的神农氏(炎帝)、平定天下大乱的轩辕氏(黄帝);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英雄大禹。还有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射伤齐桓公,但还被齐桓公重用,完成了齐桓公当时的春秋霸业,这体现出了齐桓公

35、的大度,才让诸侯臣服他;廉颇与完璧归赵的蔺相如故事,蔺相如在渑池相会上维护了赵惠文王的尊严,赵王让他当了大官,他也知道廉颇嫉妒,但为了国家利益忍气吞声,最后竟让廉颇主动负荆请罪。辅佐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的大将军韩信在少年时因别人威胁,忍受了胯下之辱,也受过一位漂母的恩惠,当上大将军后不忘报恩,送了那位漂母许多酒菜,还赏给她一千两黄金。 看完史记就仿佛看了一步宏伟的历史巨片,深深的被其中的人物所吸引了,也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不愧是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读后感200字三 这个星期,我读了一本书,叫史记故事。一听这名字,你肯定就知道了历史故事。 这

36、本书讲的是从“远古五帝开华夏”到“司马迁名垂青史”之间几百年的故事写下来的。 其中有许多段落的故事我都非常喜欢,比如“大禹治水福天下”“商纣无道终忙国”“楚庄王一鸣惊人”等。我印象最深的是“越勾践卧新尝胆,说的就是越王勾践为了能打败吴王夫差,一日三餐全吃素、下田耕种、卧薪尝胆,最后打败了夫差。 史记故事让我明白了什么言语不能信、什么行为不能做。我更知道了一次小的成功可以影响一次大的成功、而一次大的成功能成就你的一生。 史记读后感200字四 我读了一本书,叫史记故事。史记故事的原著是司马迁。司马迁有了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作为自我激愤的好榜样。立志写完史记。最后司马迁经过了十多年的努力

37、,终于写完了史记这130篇,52万的伟大的巨作。 史记讲述了古代的许多事迹。比如大禹治水。讲了大禹为了治理水患,十三年了,大禹很少回家。每次路过家门,都没有进去看望自己的妻儿。这正是感人的所在之处。让人感受到,大禹为了天下人民与天下大众的安全、利益,不惜失去自己的利益的生动写照。“满怀深情地说”更让我们觉得大禹不是不想家,只是因为对人民的爱和许多无奈。 史记读后感200字五 今天,我读完史记这本书之后,我觉得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感受。 史记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中华民族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共约三千年间的有关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史实,开创了我国历史学和文学史上的“究天人之

38、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个性化新篇章。 在史记里,司马迁写出来的事都十分真实,即使是记叙本朝的皇帝,司马迁也没有忌讳,如他揭露武帝任用酷吏残害百姓、愚蠢地迷信神仙方土等,并不“为尊者讳”。 在史记那么多的故事中,我最喜欢的是在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一节,这一段在他们的对话中表现了各自的性格特征,如项羽的仁慈、坦率、优柔寡断,范增的深谋远虑和灵活机变,樊哙的粗中有细和当机立断,以及刘邦的狡诈多谋,纷纷跃然纸上。 史记真是一本让人百看不厌的好书啊! 史记读后感200字六 史记故事这本书,写了许多我不知道的事,还写了还介绍了许多炎黄子孙。 在中国文化史上,史记是一座后人无法企及的高峰。 司马迁几乎

39、花费了毕生心血完成了这部集大成之作。他从五帝起,写到汉武帝太初年间,跨越长达三千年的历史。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走遍天下,呕心沥血,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先河。 史记既是对先秦文化的重要的总结,又是西汉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第一手资料。鲁迅先生高度称颂史记的文化价值,直呼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这本书给我了极大的震撼!希望有更多的人去阅读这本书。 推荐第6篇:史记读后感400字 史记读后感400字 姜泽芃 暑假里我读了史记这本书,通过这本书,我仿佛穿越在历史的时空隧道看到了利欲熏心的庞涓,残暴的秦始皇,忠厚老实的周公旦仿佛看到了宫中的金银珠宝,看到老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尘灰,

40、汉军和楚军大战的场面,有的让人看得心旷神怡,有点让人神情紧张,还有的让人感动不已。 在史记故事中,圣人孔子是我喜欢的人物之一,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他周游列国十四年,虽然他的政治主张最终没有实现,但这十几年的时光却没有白费,他走过许多地方,对各地的社会,人情,风俗等进行了考察,这些都让他获益匪浅。在著书时, 将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写下来,让儒家学说更加成熟,成为后世的典范。从圣人孔子身上我明白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只有自己亲身经历,才会有最深刻的的体会和感悟;自有自己亲眼目睹才会相信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只有自己亲自饱览风情,才能领略自然的奇妙。 读了,史记不仅丰富了我的

41、课外生活,还扩展了我的视野,增加了我的知识和见识。让我懂得了“书中自有黄金屋。 推荐第7篇:史记读后感800字 史记读后感800字 (一) 是中国史学上第一本记传体通史,而且是司马迁走遍大江南北,经受了各种打击,呕心沥血在公元前91年完成的旷世巨作。这本书中,最吸引我的是撰些时代中各领域英雄豪杰和记载国内外少数民族的?列传?,是它让我感受到了历代英雄人物的气概与豪迈。 比如说列传中的?刺客列传?里的聂政、荆轲等人。以前,我认为刺客不过就是那些品行不正,只知道搞偷袭的人,但史记上的叙述,让我明白,有些刺客是不仅仗义疏财、劫富济贫,而且对君子赤胆忠心,像有些为了自己的国家去行刺君王,是冒着生命危险

42、的,随时都有可能被处死,真可谓是有去无归。虽然如此,但他们依然一心为君,就像荆轲临走时在易水河边?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更有那后来身中八剑却仍一心想着太子丹,这就是他们的赤胆忠心的最好表现。 在里,我认识智勇双全的蔺相如,立木取信的商鞅,巧言退兵的陈轸,少年有为的孟尝君,错失良才的魏惠王,贪利失地的楚怀王?其中最吸引我的是不从浊流的屈原。 屈原是楚国著名的大诗人,他知识非常渊博,口才也很好,无论是对外交际,还是管理内政,他都能处理得有条不紊,楚怀王很赏识他。可是,屈原的才华受到了上官大夫的嫉妒,只要一有机会他就在楚怀王面前造谣生事,楚怀王听得多了,也就信以为真,渐渐地疏远

43、了屈原。德才兼备又清高孤傲的屈原,怀着悲愤的心情,写下了长诗,多年来屈原报国的愿望未能实现,最终跳进汨罗江自尽了。 读了后我才明白,原来在古代所谓的?品行不正?也大多都仅仅是?行?不正而?品?正,他们一心只为王,他们如果没有那?品?不正的王,一定是英雄,这让我深刻的了解到了一个决策者的重要性。包括屈原等人在内,都是因为社会腐败、堕落的现象,导致有些人只想着个人利益,才会让那些真正为国家着想的忠臣落到悲惨的下场,也许在古代,皇权才是最重要的吧? 史记读后感800字 (二) 假期里,我读完了.通过它,我看到了卧薪尝胆的勾践,善于用兵的孙武,围魏救赵的孙膑,知错就改的廉颇?仿佛真的看到了魏惠王的十颗

44、夜明珠,赵惠王的和氏璧;秦始皇焚书抗儒,商鞅立木取信也令我印象深刻。 其中,项羽的故事最使我受教。 在?鸿门宴?之前,项羽的谋士范增早就看出刘邦是日后与项羽争夺天下之人,请求项羽在宴会上将其刺杀,以除后患。但项羽没能听从他的建议。范增又派项庄在宴会上舞剑刺杀,可时机太晚,被刘邦看出,刺杀失败了。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要听得进劝告,不要自以为是,一意孤行。 这让我想起了以前的一件事:有一次,门口有个小贩在搞抽奖游戏。正好我兜里带了五元钱,看着那些?奖品?,不禁心动了。于是,我拿出一块钱。这时,一个同学走过来,说:?不要抽啊!那是骗人的!?我却听不进去,把所有的钱都买成奖券。结果,我一个也没中。直到

45、现在,我还十分后悔,五元钱,就这么装进了小贩的腰包。这都是因为我没有听那个同学的劝告,一意孤行。 之后,项羽和秦军展开了一场战斗,项羽凭着勇气,破釜沉舟,把所有的船只凿沉,又把所有做饭的锅砸碎,每个人身上只带三天的干粮。军队由于没有了退路,个个视死如归,以一当十,赢得了战斗的胜利。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我们不能知难而退,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气。 有一个周末,爸爸带我去?跳跳虎?游乐园玩。其中有一个项目是走钢丝。开始,我很害怕,有爸爸拉着我的手才敢走。可是刚走了一会,爸爸突然把手松开,自己先走了。我很害怕,心想:怎么办?钢丝这么危险,我一个人怎么走啊!这时,我看到一个比我小的男孩在我后面,一步一步地走

46、着,旁边没有一个大人。我心想:他那么小都敢走,我为什么不能呢?于是,我也开始走。走了几步,我找到了窍门,走得越来越快,终于到达了终点。 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我非常喜欢它。 史记读后感800字 (三) 在历史的长河中,史记记载了一些丰富的历史知识,开阔了我们的眼界,更加深入的了解了一些历史知识,是我收获不小呀。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这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此书也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来历朝历代的正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秦始皇到唐朝这一段期间,是这本书的重点在这里面我的印象最深的是:李广为将廉洁,常把自己的赏赐分给部下,与士兵同吃同饮。他做了四十多年俸禄二千石的官,家

47、里没有多少多余的财物,始终不谈购置家产的事,深得官兵爱戴。李广身材高大,臂长如猿,有善射天赋,他的子孙和他人李广学射箭,但都不及李广。李广不善言辞,与人亦以射箭来赌酒为乐,一生都以射箭为消遣。 李广爱兵如子,凡事能身先士卒。行军遇到缺水断食之时,见水,见食,士兵不全喝到水,他不近水边;士兵不全吃遍,他不尝饭食。对士兵宽缓不苛,这就使得士兵甘愿为他出死力。李广射杀敌人时,要求自己箭无虚发,所以非在数十步之内不射,常常是箭一离弦,敌人应声而亡。也由此多次被敌人围追,射猛兽时也由于距离太近而几次受伤,但李广从不畏惧。 这么一位可敬的大将,在最后还是自尽了,哎,这是可惜中的可惜。 看史记就仿佛在读一本

48、有趣的故事书。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有声有色的为你讲述他们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带领你进入他们的世界。史记就仿佛在和一个历史学家面对面的谈话。深深的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 推荐第8篇:史记读后感900字 在你眼里,英雄应该是怎样的? 有人说:“英雄者,有凌云之壮志,气吞山河之势,腹纳九州之量,包藏四海之胸襟!”我想,每个人都有着当英雄的渴望吧!但英雄不是人人都能当的,如果那么容易,世界上岂不人人都是英雄?老师说过,有人主张成败论英雄,有人主张君王草寇论英雄。在我眼里,史记就是一部中华儿女英雄传命运不济的英雄,成就霸业的英雄,仁勇集一身的女英雄

49、春秋战国是货真价实的乱世,又是人才英雄辈出的大时代。有一群人不想在乱世浮生,成为了史记里叱咤风云的辩士英雄。而苏秦便可以称为其中的超级辩士了。他主张合纵,游说六国联盟抗秦,从而挂六国相印,名震于下。 虽然战国策里对苏秦的描述也并不正确,其实苏秦与张仪并不是同学,苏秦更没有同时佩戴六国相印等等。但这些并不重要,苏秦列传依然很有文学价值,因为正是它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一大批像苏秦一样的纵横家们,是如何在各国之间推销自己的独特见解,阐明自己的政治观点;让我看到了他们是如何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来说服君王、赢天下的。纵横捭阖的即使不是苏秦,也一定会有一个像他一样的超级英雄来拯救黎民百姓。 可以说,苏秦的智慧

50、就是我们中国人的智慧。他凭一个人的力量使得战事频发时期各国和平共处了十五年,没有了战争,百姓才能安居乐业。他游说时,立论之前先铺垫,否定外交政策,会出现的恶果并警示;一个赞颂,一个类比,一语点明实行合纵之策;然后,正反论述如何实行合纵之策。最终成就了六国军事联盟。他可真是气势磅礴、雄辩方法多变的超级英雄! 然而,我并不认为所有的纵横家都能成为英雄。大时代的纵横家亦是鱼龙混杂,参差不齐,不乏有些前倨后恭,毫无品行之人。历史证明只有那些先人后己、大公无私、为民着想的辩士提出的见解才能真正被人们所接受。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儿童,要学习辩士们“语言的艺术”,而不是权术。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一

51、部史记帮助我们看清那段风云变幻的时代。习爷爷说的没错,我们从小就应该多读史记这类国学经典,帮助我们树立科学的英雄观、历史观。每一次读史记,我都会有不一样的领悟。 这一次,我明白了英雄者,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思,不惧强权之勇,能言善辩之才,为国为民之怀。 推荐第9篇:史记读后感400字 史记读后感400字 史记读后感400字 姜泽芃 暑假里我读了史记这本书,通过这本书,我仿佛穿越在历史的时空隧道看到了利欲熏心的庞涓,残暴的秦始皇,忠厚老实的周公旦仿佛看到了宫中的金银珠宝,看到老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尘灰,汉军和楚军大战的场面,有的让人看得心旷神怡,有点让人神情紧张,还有的让人

52、感动不已。 在史记故事中,圣人孔子是我喜欢的人物之一,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他周游列国十四年,虽然他的政治主张最终没有实现, 但这十几年的时光却没有白费,他走过许多地方,对各地的社会,人情,风俗等进行了考察,这些都让他获益匪浅。在著书时, 将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写下来,让儒家学说更加成熟,成为后世的典范。从圣人孔子身上我明白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只有自己亲身经历,才会有最深刻的的体会和感悟;自有自己亲眼目睹才会相信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只有自己亲自饱览风情,才能领略自然的奇妙。 读了,史记不仅丰富了我的课外生活,还扩展了我的视野,增加了我的知识和见识。让我懂得了“书中自有

53、黄金屋。”我越来越爱看书了! 史记故事读后感400字 今天,我看完了史记故事。从中受益匪浅。 史记的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我觉得司马迁很了不起,因为他记载了从大禹治水到汉文帝时期的漫长的历史。他告诉了我们无数耐人寻味的历史 故事:有大禹治水,为民造福,三过家门而不入;有昏君周幽王,为了讨妃子的欢心,烽火戏诸侯,最终导致国家灭亡 通过这本书,我结识了许许多多的历史人物:有纸上谈兵的赵括,他虽然自幼熟读兵书,但不懂随机应变,打仗时死搬硬套,结果打了败仗,成了千古罪人;有中国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他消灭了六国,统一了中原,修筑了长城,是一位有所作为的皇帝。但是,他为人残暴,焚书坑儒,也是历史上的一个暴君

54、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是“卧薪尝胆”这则故事。它讲述的是:越国和吴国发生战争,越国战败。之后,越王勾贱每天拿柴草当褥子。他还在吃饭的地方挂了一个苦胆,每逢吃饭的时候,就先尝苦胆的苦味,这样来提醒自己不忘国耻经过十年的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最后打败了吴国 看了史记故事这本书,我受益 匪浅,我知道了很多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从中也受到了很大的教育。 在悠长的古代文学史中,我们并不缺乏具精神原创性的大师。孔孟、老庄、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曹雪芹他们的名字足以与日月同辉,彪炳千古。然而在当下的教育中,这样一些凝聚着民族精神源泉的大家却日益离我们远去,除经院中的学者、教授们阅读、研究外,已是鲜有人问

55、津。真正的大师不只是来“宴大宾”,传统文化需要普及,需要“平民化”。这对于精神缺钙的一代,显得尤其必要。新课标的提出恰逢其时地为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新课标规定:高中阶段选修课必须占有相当的比重。这一规定使我们暂且可以从高考的阴影中走出来,堂而皇之走进大师,阅读经典。那么,在高中阶段应开设哪些选修课?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哪些论著最有价值,最值得一读?这是个众说纷纭,无需定论的问题。然而我们不难发现,当短小精悍的 论语、含蓄蕴藉的唐诗宋词、百科全书式的红楼梦等成为学生与老师的首选对象时,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却往往被弃于思想的角落里。究竟史记该不该读,读什么,怎么读

56、,这样的问题在新的教育背景下不得不提到了日程上来。或许我们应当换一种眼光重新审视两千多年前的这部著作了。“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的史记,集先秦、汉初文化之大成,尚书、国语、春秋、左传、国策、论语、孟子、庄子、荀子等先秦典籍,皆可从中找到影子。比如一万来字的论语,差不多都被司马迁引用尽了。从这种意义上说,史记就是一座先秦时期的图书馆,它详尽地记载着那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医学、天文学等的成就,窥一斑可见全豹。而较之先秦诸作,它在形式上又有许多的优越性。首先,语言的浅显。司马迁将书面语与汉代生动的口语糅合在一起,开创了一种新的语言风貌,清新, 朴拙,更浅显,更口语化,也更易被今天的高中

57、生理解与接受。其次,情节的奇特。清人袁枚说:“史迁叙事,有明知其不确,而贪其所闻新异,以助己之文章,则通篇以幻忽之语序之,使人得其意于言外,读史者不可不知也。”生性“爱奇”的司马迁在叙史时,仍不忘著上荒诞一笔。五宗世家记载临江王刘荣被其父汉景帝谋害,后“葬兰田,燕数万衔土置冢上”。史记中类似这样的浪漫主义笔法还有很多,垓下之围、赵氏孤儿等故事皆绝妙之极,传为美谈。在二十四史中,史记是最富文学性的一部,它更像是一部历史故事集、历史小说集,其情节的曲折、生动与学生的审美兴趣不谋而合。最后,体例上的相对独立性。史记一百三十篇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互为经纬,贯通全书。但同时,

58、每一篇又相对独立,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它犹如一篇篇情节曲折的短篇小说,又如一首首耐人寻味的精美诗篇, 读者自可从中任选一篇率性而读,并不受上下文的限制。对不具备充裕的阅读时间的中学生,这无疑是最好的形式之一。此外,史记的悲剧性、抒情性等也都符合高中阶段学生思维的特点,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纵然我们无法拒绝诗经、论语、孟子、红楼梦等等优秀的古典作品,它们同样是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的载体,然而今天之所以要独钟于史记,却是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当下的阅读现状、我们的教育理念等分不开的。当然,史记130篇,并非每一篇都适合高中生阅读。阅读有两种,一种是无功利性的,为了愉悦自我,陶冶性情;而另

59、一种是带研究性的阅读,这是专家学者们考虑的事。我们开设选修课,阅读史记,不是仅仅为了某种知识性的获得,不是为了记住几个烦琐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而是从中欣赏体验,汲取一种精神养料。当孩子们今后面对困境时,能从忍辱负重的司马迁处获得一种力量,这才是我 们教育的最终目的。让学生从小结识这样一些精神大师,并与之交流,掌握一种做人、做学问、看世界的方法,这才是受益终身的东西。按照这一思路,五体中书、表可暂且搁置一旁,其他112篇人物传记,则可以任意选出一篇慢慢品味,或挑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人物事迹来一睹为快,总之,不拘一格,因人而异。接下来就是怎么读,也就是怎么教的问题了。回顾我们以往的文言文教学,逐字逐

60、句地串讲,把文学作品肢解成一个个实词、虚词和一串串特殊句式。于是鸿门宴等精彩的篇章就在逐段分解、串讲中,丧失了它的灵魂,远离了阅读的本质。文学是人学,文学教育的宗旨在于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和对生命的感悟,这也可以说是开设史记选修课的目的。具体而言,其一是认识人生。一部史记,记载了四千多个人物,其中重点描绘的有一百多人,上至帝王将相、皇亲国戚,下至商人、平民、妇女、倡优。一个人就是一部书,从这些 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身上,我们可以读到很多东西。伯夷、叔齐的积仁洁行,屈原的以身殉道,勾践的卧薪尝胆,残忍的吕后,狡诈的刘邦,阿谀逢迎的叔孙通、公孙弘其中人性的善恶美丑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东西,它教会我们如何

61、做人,如何处世。其二,认识社会。“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今天我们缅怀历史,更主要的是要从中“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确立自己的价值观。黄帝汤武所以兴,桀纣二世所以崩的治世之道;盛极一世的秦始皇临终竟与鲍鱼为伍的惨景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史记不仅为我们展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这三千多年的历史舞台,同时也是我们了解当今社会的一个小窗口,它对我们今天的治人治国仍颇多启迪。其三,掌握一点读书、做学问的方法。史记的完成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与司马迁个人的努力分不开。司马迁十岁时就能诵读左传、国语、世本等古代典籍,后又受业于 今文学派大师董仲舒、古文学派大师孔安国。通过多方的学习,司马迁

62、掌握了丰富的历史人文知识,成为一名融贯古今的大学者。二十岁以后,司马迁离开家乡,壮游全国,前后十几年间,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这,不是纯粹的游山玩水,而是以访寻历史文化遗迹,收集历史资料为目的的学术田野工作。每到一处,他都认真细致地向当地人民了解情况,实地考察,确保其著作的真实性。“读万卷书,行千里路”是司马迁在学术工作上的真实写照,这两点对于今天的高中生来说,尤其重要。 这三点的学习,不是几个实词与虚词的精讲所能穷尽的,也不是几篇课文,几节课的选修就可了事的。对生命的感悟,对经典的阅读,对自由精神的追求,这是一辈子的事。“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司马迁成一家之言,是为了让后人引以为戒,明善恶,辨是非。同样,我们今天读史,不是为了考试,不是为了装点自己的门面,而是从大师那里汲取 精神养料,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