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变迁中家园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上传人:h****5 文档编号:190589635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88 大小:64.1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23年变迁中家园教学设计(精选多篇)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2023年变迁中家园教学设计(精选多篇)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2023年变迁中家园教学设计(精选多篇)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资源描述:

《2023年变迁中家园教学设计(精选多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变迁中家园教学设计(精选多篇)(8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023年变迁中家园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推荐第1篇:变迁中的家园(教案) 变迁中的家园(教案)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对身边建筑物的观察和感受,认识建筑之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意趣。 技能目标:相互学习,相互研究,掌握基本的透视规律,学会运用一定的绘画技能和技巧,关注不同的观察视角及构图所产生的不同效果,尝试用自己喜欢的工具表达感受。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和干涉,体会生活中的艺术美,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家园。 创新目标:通过观察、欣赏和技法训练,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个性,运用自己的理解进行创作,表达自己对家园的热爱。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欣赏和感受,运用一定的绘画技巧表现有个性的家园,抒发对生

2、活的热爱,体验美术创作的快乐。 教学难点:指导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家园的美和各种特点,抓住家园的特色进行描绘。 教学过程:(本课共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准备: 风景图片、风景绘画作品、多媒体课件、教学常规用具。 一、组织教学: 大自然是一幅壮丽的画卷,人类的生息繁衍会在上面留下什么痕迹呢?让我们循着时间的线索,了解居住的变迁,畅想未来的家园。 二、欣赏、感受: 1、欣赏图片 创设情境畅谈感受(5分钟) 在优美的音乐中,课件中展示一些老房子和一些有名的建筑风景,让同学们看到常州的旧容新貌,在教师的引导下畅谈感受。通过欣赏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各色建筑物,为后面创作做好铺垫。 师问:你能认

3、出这是我们身边的什么地方吗?你觉得这些图与画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从而归纳出技法上的不同;角度上的不同。 2、透视:绘画术语。也称“远近法”。 同样大小的物体在画中呈现出近大远小,最后都有一个汇聚点,比如乡间 的路那条寂静的小路。 西方传统绘画中的透视: (1)、平行透视(一点透视) (2)、成角透视(两点透视) 平行透视总有一组边和视平线平行,否则就是成角透视。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透视:散点透视 3、如何取景与构图: (1)、主题规律和均衡规律是基本构图规律: A、主题规律是指一幅画要有一个主题,构图时要适当安排,适当突出主题。 B、均衡规律是指对比和统一的规律,即画面要有大小、主次、疏密、虚实、

4、明暗、轻重等对比关系,同时要同属于一个整体中。 (2)、常见的构图形式有: A、水平线构图 B、垂直线构图 C、三角形构图 D、S形构图 E、辐射形构图 4、取景: 选取自己认为最美好的物象作为主要描绘的对象,使画面具有远、中、近的 空间层次,同时要注意色彩中亮、灰、暗层次的把握。自然物象的美主要体现在形象、色彩、肌理上。三者居其一就可入画,如能同时统一在一个画面中,那就美不胜收了。 5、引领示范: 教师示范画房屋的步骤,先整体构图,再画主要房屋轮廓,再画次要房屋轮廓,再画出周围背景轮廓,再从主要房屋到次要房屋到背景的细节勾勒,再着上适当的色彩。 三、学生活动: 选一幅作品进行临摹练习。 教师

5、提出临摹要点。 四、发展活动: 1、展示欣赏 相互评价 在学生绘画基本完成时,我让学生采用自评为主,互评与教师简评为辅的方法进行评价,激励学生。 2、教师总结: 本节课主要在于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大家的展示,同学们都能绘制出很好的绘画作品,我相信只要你们做个有心人,定会发现你身边的更多的美,并能运用你们灵巧的双手创造许多美来点缀你们的生活。使每一天都更加美丽。 五、教学反思: 推荐第2篇:家园合作的变迁教案 “我说你做”: 1、幼儿园沿习以往的观念和做法,认为教师是专业教育工作者,而家长对幼儿教育不够了解,没能力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因此,将家长视为配合者而不是合作者,家长多是被动完成幼儿园布置的

6、配合任务,扮演材料收集者。 2、“三多三少”现象,即:教师的指令多,与家长的交流沟通少;教师的抱怨多,对家长的具体指导少;家园活动展示性、表演性多,反应幼儿的学习过程少 3、存在的问题:家园合作双方地位不平等,以幼儿园为中心,教师指挥,家长配合,较少考虑家长的需要和想法,家长处在被动服从地位。 第二阶段顺着家长走 “你说我做”: 教师们对纲要中提出的“尊重、平等、合作”原则,有理解,但在实践中出现了偏差。 1、视家长为上帝,家长的需要就是我们要做的,“顺从迁就家长不合理的教育要求”,在“教什么”上过分“尊重”家长。于是幼儿园开设了各种学习班。 2、家长工作更多是邀请家长来园观看幼儿技能展示,旁

7、观教师教学不错的活动。 3、存在的问题:教师对纲要中的家园工作要求缺乏深入的理解;教师对自身在家园合作中的专业引领作用认识不足。 第三阶段引领家长走 “家园协同齐步走”: 1、我们的新认识: (1)家园合作是一种双向互动活动,是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相互配合;家园合作应考虑家园双方的需求,但核心是幼儿。 (2)幼儿园要在家园合作中承担起发起者、组织者和参与者的任务,要对家长的教育观念和行为以引领。 2、引领的方式有: (1)个别化引领:根据家长的不同需要和实际情况给予个别的指导。如给家长推荐适合的文章,向家长介绍恰当的育儿方法,和家长一起做个案研究等等。 (2)案例法引领:以教师、家长、专家共

8、同来说案例的方式巧妙地向家长传递教育策略。 (3)互动引领:发挥家长的优势资源,以家长引领家长。 (4)全程参与式引领:家长直接参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包括活动的设计、准备、组织实施等,家长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在与孩子的活动中亲身感受教师正确的教育方法。 (5)专题培训式引领:针对家长工作的热点、难点和重点以及焦点等问题进行专题培训。 3、成效: “引领家长走”使家园双方建立了平等双向互动关系,形成了有效的家园合作,构建了“八个一”家园共育管理体系,带来了幼儿、教师、家长及幼儿园的发展,通过家长的口碑宣传,使幼儿园生源源源不断。 推荐第3篇:地表变迁教学设计 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 乔瑞霞 【教学内容

9、】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的第五课地表的变迁的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提供的资料对地表以前的情况进行推测 ;能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2.知道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知道岩石的风化过程;知道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作用以及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 3.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乐于交流,愿意倾听和分享他人的劳动成果。 【教学重点】 认识岩石的分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在学习今天的科学知识之前,老师将带领同学先去欣赏一部科普短片,注意同学们要从中获取科学信息。 二、认识地表的变迁是漫长的多因素的 1提问: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在喜

10、马拉雅山采集到了鱼龙的化石,同时,还在山体岩石中发现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了什么?据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学生讨论、推测,并说出理由。 3教师小结:喜马拉雅山在几千万年前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受到强大挤压力的作用,海底隆起抬高,形成今天雄伟高峻的山脉。由此可见,地球地壳在不断运动,地表也在不断的变化。 4学生阅读教材第25页北宋时期沈括对了地球演变、地质变化的资料。 获取科学信息,意识到地表到变迁是长期到,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 三、分析猜测造成地表变迁的因素 1猜测各地不同地貌的成因 (1)谈话提问:刚才大家提出了许多因素共同造成了地表在不断的变化,那到底是怎样的呢

11、?我们还是来听听科学工作者的解释(课件展示)。 好,现在让我们来料流一下你获得了那些科学知识? 同学们可真细心,居然有这么多收获。那你能试着用这些收获来解释下面的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吗? (出示:课件)石林、海边礁石、风蚀石 厉害,那你能说说这沙漠中的漫漫黄沙是怎样形成的吗? (2)总结提问 为什么一些巨大的岩石最后会变成细小的沙子和泥土呢? 三、认识岩石的分化 (1)岩石在昼夜和冬夏天气冷暖反复的变化下会发生什么变化? 你能用实验证明吗?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用小石块模拟岩石 用酒精灯模拟剧烈日晒 用冷水模拟冰冷夜间 (3)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4)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5)小结:通过实

12、验,我们发现岩石在高温和低温反复影响下,有了裂缝。 在大自然中,岩石在昼夜、冬夏天气冷暖反复的变化下会不会也有这样的变化呢? (6)学生交流想法。 (7)除了上述原因,还有好多其他因素也可引起岩石这样的变化? (8)小结:在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的作用下,地表岩石破碎的过程叫做风化。(板书:风化) 师:生物破坏到底指什么?这里主要指植物对地表的影响 (播放录像 植物对地表的影响)引发思考。 三、全课小结 地球本身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加上太阳的照射和吸引,经过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力量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人类要合理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 教学反思 乔瑞霞 本

13、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我们的地球单元的第5课,本课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内部构造以及变化的基础上进行的。 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除了褶皱、断层、火山、地震等地球内部运动的作用外,地球外部运动,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本课通过独特的地貌景观、岩石的风化、流水的搬运作用等内容,指导学生认识地球外部运动对地表的影响,通过这部分内容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学会探究的策略,同时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自然观,意识到自然界是不断变化的。本课的思路非常清晰,由现象入手,对现象进行猜想,即假设,再用实验验证猜想,最后得出结论。在认识岩石的风

14、化作用时,教材以巨大的岩石如何变成细小沙子和泥土这一问题,引入自然界具有风化作用的概念。 为了使学生直观地认识温度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教材设计了模拟实验,在做这个模拟实验的时候,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因为学生用的是普通的酒精灯,加热速度比较慢,因此,尽量取小一些的石块比较合适,而且要有耐心等待,它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加热过程,才会出现比较明显的现象。另外,通过“结冰与融化”、“植物生长”两幅图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除了温度的风化作用外,自然界中还有一些力量可使岩石风化,例如水的作用和植物的生长力。通过认识地球外部运动风化这一地质现象,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促进学生动手操作技能的发展。 地表的变迁说课

15、材料 乔瑞霞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的第五课地表的变迁。 本课的学习是建立在前四课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地球表面、内部构造以及火山地震等地质变化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内容呈现双线交错的态势,第一条线是自然力量影响地表线,第二是人类的认识和活动影响地表变迁。 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对地球已有所了解,对于地表变迁的原因认识还不深刻,本课主要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来了解地表变迁的原因。 综合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为: 1.能够根据提供的资料对地表以前的情况进行推测 ;能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2.知道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知道岩石的风化过程;

16、知道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作用以及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 3.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乐于交流,愿意倾听和分享他人的劳动成果;意识到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岩石风化对地表的影响。 教学准备:录像材料、世界风景图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谈话:在学习今天的科学知识之前,老师将带领同学先去欣赏一部科普短片,注意同学们要从中获取科学信息。 二、认识地表的变迁是漫长的多因素的 1提问: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在喜马拉雅山采集到了鱼龙的化石,同时,还在山体岩石中发现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了什么?据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学

17、生讨论、推测,并说出理由。 3教师小结:喜马拉雅山在几千万年前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受到强大挤压力的作用,海底隆起抬高,形成今天雄伟高峻的山脉。由此可见,地球地壳在不断运动,地表也在不断的变化。 4学生阅读教材第25页北宋时期沈括对了地球演变、地质变化的资料。 获取科学信息,意识到地表到变迁是长期到,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 三、分析猜测造成地表变迁的因素 1猜测各地不同地貌的成因 (1)谈话提问:刚才大家提出了许多因素共同造成了地表在不断的变化,那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还是来听听科学工作者的解释(课件展示)。 好,现在让我们来料流一下你获得了那些科学知识? 同学们可真细心,居然有这么多收获。那

18、你能试着用这些收获来解释下面的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吗? (出示:课件)石林、海边礁石、风蚀石 厉害,那你能说说这沙漠中的漫漫黄沙是怎样形成的吗? (2)总结提问 为什么一些巨大的岩石最后会变成细小的沙子和泥土呢? 三、认识岩石的分化 (1)岩石在昼夜和冬夏天气冷暖反复的变化下会发生什么变化? 你能用实验证明吗?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3)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4)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5)学生交流想法。 (6)小结。 (7)除了上述原因,还有好多其他因素也可引起岩石这样的变化? (8)小结:在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的作用下,地表岩石破碎的过程叫做风化。(板书:风化) 师:生物破

19、坏到底指什么?这里主要指植物对地表的影响 (播放录像 植物对地表的影响)引发思考。 三、拓展思考 这样设计把课内学习引申到课下探究,把科学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 汇 济 小 学 乔 瑞 霞 汇 济 小 学 乔 瑞 霞 地表的变迁教学反思 汇 济 小 学 乔 瑞 霞 地表的变迁说课材料 推荐第4篇:家园教学设计 材料分析: 本文是一篇反映农民工在城里生活的小说。这篇小说通过父亲带儿子到城里谋生的故事,写出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社会上弱势群体生活的艰辛。他自己创造的“桃源居”成了别人的居住地,自己却露宿街头,这个结局给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教学设想: 让学生围

20、绕主人公“无家建家护家失家”分析文章内容,从“自己创造的桃源居却成了别人的居住地,自己仍然流落街头。”感知小说主题。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感知文章内容,了解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探讨小说主题。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探讨小说主题。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家,无论富裕或贫穷,都会给人以安全感。是心的港湾,是心的依靠,让我们带着家的温馨感受走进周海亮的家园。 二、整体感知: 1、朗读短文 要求:划出文中的生字、生词。查字典或与同学交流。 2、默读短文 要求: 在文中找出无家、建家、护家、失家时心情变化的词语。 概括文章内容。(提示:什么人+做了什么事+

21、结果怎样) 三、主题探讨 1、无家的他们到城里做什么? 2、他们是怎样建家园的? 3、男人是如何护家园的? 4、他们努力建设的“桃源居”却成了别人的居住地,自己仍然流落街头。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分组讨论,自由发言。 四、拓展延伸 以“我爱我家”为话题,说一段话。 五、布置作业 根据本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无家建家护家失家 推荐第5篇: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2.4海陆变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 题: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2.4海陆变迁(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地壳是运动的 ,了解地表形态的的变化是内外力一起作用的结果,并能用实例说明。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及基本内容。感悟假

22、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性。 3、通过学习,树立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认识;引导学生能学习科学家们科学探究的方法与精神。 教学重难点:能用实例说明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合作学习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讲故事“沧海桑田”,设疑:“大家认为麻姑看到的现象在地球上到底有没有可能发生呢?” 2、下面请大家来看一组图片:喜马拉雅山上发现鱼类化石。设疑:这说明什么? 3、看图:在我国台湾海峡的海底,发现有森林遗迹和古河道等人类活动的遗迹,设疑: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4、师引:这就说明海陆是可以变迁的。(课件展示课题:海陆变迁)设疑:这说明地表形态是变化的还是一成不变的? 板书:课题;

23、(一)地形是不断变化的 二、板书课题 2.4海陆变迁 (一)地形是不断变化的 设疑:“那么有哪些原因会导致地形发生变化呢?” 小组讨论:从生活中找出地形变化的实例与影响因素 课件展示: 1、5.12地震; 2、宁夏海原大地震; 3、火山改变地形; 4、风力、流水、人类活动改变地形(此处可结合两次地震对学生进行防震教育,并指导学生做笔记)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整理: 影响因素:地震、火山、地壳运动来自地球内部内力作用 风力、流水、人类活动来自地球外部外力作用 共同作用 师引:“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那么海陆之间是如何变化的呢?下面让我们通过一个活动来探究一下。 三、课堂探究活动(以四人小组活动)

24、 提出要求: 1、从地球仪上找出非洲、南美洲大陆 2、用透明纸描出轮廓,标上洲名 3、沿线剪下来,变换位置拼一拼,你会有什么发现? 注意事项: 1、描出大致轮廓; 2、相互合作,一起参与; 3、快准;请小组派代表演示发现,教师进行评价。 师评:大家知不知道,我们的这个发现可很了不起。因为,正是有人有了这一发现,才使人类开始关注海陆的变迁,并最终揭开了海陆变迁的神秘原因。那么,是谁最早发现了这个现象呢? 四、学生阅读学习P34页文字“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 板书: (二)大陆漂移假说 学习后学生在课件图片上指说介绍魏格纳与他的发现。 设疑:“魏格纳的发现与假说要想得到大家的认同,必须怎么办呢?”

25、 生答:“寻找证据。” 师承:“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魏格纳找到了哪些证据。” 五、课件展示魏格纳找到的大陆漂移的证据,教师进行引导与分析,使学生了解这些证据。 大陆漂移的证据1:很多大陆轮廓可以嵌合在一起 大陆漂移的证据2:生物演化的相似性,具有亲缘关系 大陆漂移的证据3:南美洲和非洲大陆地层的相似性 师承:“在寻找到了一些证据后,魏格纳最终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他的假说主要观点有哪些呢?” 六、学生阅读课件文字,观看课件演示,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观点及大陆漂移的过程。 (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地球上原来只有一块陆地,叫泛大陆,周围被泛大洋所包围。大约2亿年前,泛大陆破裂,开始漂移,大约两三百万年前

26、,大陆漂移到今天的位置,形成现在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面貌。) 设疑:“你认为今天的海陆格局还会发生变化吗?” 七、教师在世界地图上指图补充介绍 20世纪60年代以来,通过深海探测以及人造卫星精密测量发现: 1、大西洋以平均每年1.5厘米的速度在扩展。 2、地中海在缩小。 3、红海在扩张。 4、太平洋在缩小。 5、澳大利亚大陆与美洲大陆以平均每年1厘米的速度分离。这说明现在的 海陆格局仍然在缓慢变化着,大自然的变化也是无止境的的。 八、展示课件一起回顾魏格纳的科学发现之旅:观察发现提出猜想寻找证据进行验证得出结论提出学说(魏格纳在1930年第四次去格陵兰岛考察时不幸遇难,他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全人

27、类的科学事业。) 设问:了解了魏格纳的科学发现之旅你有什么感想? 九、布置作业 1、尝试利用魏格纳的科学探究过程来解决一个生活中的问题 2、预习板块构造学说并查找资料,下节课我们来进一步讨论大陆为什么会漂移。 十、板书设计 2.4海陆变迁 (一)地形是不断变化的 影响因素:地震、火山、地壳运动来自地球内部内力作用 风力、流水、人类活动来自地球外部外力作用 共同作用 (二)大陆漂移假说魏格纳 过程:观察发现提出猜想寻找证据进行验证得出结论提出学说 证据: 观点:泛大陆2亿年前破裂漂移-两三百万年前漂移形成七大洲、四大洋格局 推荐第6篇:词语的变迁教学设计 词语的变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

28、与技能:认识5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进一步学习运用浏览这种阅读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汉语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丰富积累,收集新名词 重难点: 通过词语的变迁体会到语言的魅力。 教学准备: 查找李白“天长水阔厌远涉”及杜甫“浩劫因王造”诗句意思及出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词语的变迁。 2、读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3、针对课题提问题,结合板块题目谈谈你对文题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初读课文。 2、运用多种方式学习本课生字。 3、进行写字指导。“萝”“媒”可用部件组合的方法记。 重点学习“攀”字

29、的写法。 三、再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四、朗读课文。第二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了解各段大意。 二、切入文章重点内容。学习课文第一段。 理解“从汉语的变迁,我们可以感受到时代发展的脚步”这句话的含义。 积累词语:丰富多彩、历尽沧桑、充满朝气、新生儿 三、自主学习课文。 1 / 2 1、学习课文内容,在课文中寻找汉语变迁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2、找一找,在课文中出现的词语有哪些特点? 3、从“平台”一词入手,讨论同一个词语在不同时期所代表的不同含义。 4、寻找汉语家园中出现的“舶来客”,交流汇报。 四、拓展。 1、“天长水阔厌远涉”出自李白梁园吟;我浮黄河去京阙,挂席欲进波连山。 天长水阔厌远

30、涉,访古始及平台间。平台为客忧思多,对酒遂作梁园歌。 却忆蓬池阮公咏,因吟“渌水扬洪波”。 洪波浩荡迷旧国,路远西归安可得! 2、“浩劫因王造”出自杜甫玉台观 浩劫因王造,平台访古游。彩云萧史驻,文字鲁恭留。 宫阙通群帝,乾坤到十洲。人传有笙鹤,时过北山头。 五、指导学生留心生活中的“新名词”。 列举“新名词”,并探讨这些新名词背后折射出来的人们的生活和观念的变化。区分网络非正式词语和词语变迁的关系: 如:MM:妹妹;GG:哥哥。 恐龙:相貌难看的女孩;青蛙:相貌难看的男孩。 菜鸟:就是初级水平的新人;大虾:高手或是大侠。 倒:晕倒,厥倒;东东:东西。偶:我。 六、作业。 收集新名词,办一张以

31、“词语”为主题的手抄报。 七、配题。 1、正音字:烙lo 甫f 枇杷pp 2、近义词:走俏热销 宽泛广泛 3、形近字:萝-罗 媒煤 4、积累词语: 攀谈 媒体 浩劫 变迁 丰富多彩 摇身一变 脱口而出 侧耳倾听 2 / 2 推荐第7篇:家居文化与变迁教学设计 家居文化与变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影响家居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家具变迁的过程; 3、感受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和祖先的创造力。教学重难点: 感受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和祖先的创造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早就听说大家聪明机智、反应迅速,今天我就来领略一下大家的风采。我们先从一个小问题开始:请看大屏幕,

32、认不认识这个字?别着急,接着看,这下认识了吧?这就是“家”字从古到今的演变过程。 师: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啊!大家的迅速反应给了老师一个惊喜。刚才我们看到的是“家”这个字的演 变过程,这节课呀,我们就一起醉心家居之美,聆听文化之魂,去感受咱们中国的家居文化与变迁。期待大家接下来有更精彩的表现,有没有信心? (二)原始巢穴 首先,让我们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回到几十万年前的原始社会,去看看咱们祖先的境遇吧!(出示课件) 师:看,他们住在哪? 生:树上。 生:山洞里。 师:嗯,观察得很仔细。祖先住在巢穴里,这些巢穴是祖先建造的吗? 生:不是。 师:是天然的。(板书:天然)为什么他们想起住在巢穴里呢? 生:

33、躲避风雨 生:躲避野兽 师:大家猜想的都非常合理,祖先就是为了在恶劣的条件下生存下来,(板书:生存)虽然巢穴的条件并不好,可他能让更多的人活下来。这是人类最初的 智慧,我们再想一想,为什么北方人选择住在山洞里,南方人选择住在树上呢? 生:南方比较炎热,北方比较寒冷。 师:能根据常识来猜测,是个好办法。 师:老师还有一种猜测,不知大家是否同意?那就是南方比较潮湿,住在树上可以远离潮气。 师:看来选择住处和什么有关系啊? 生:气候 师:总结的不错。 (三)走出巢穴 师:时间慢慢的过去了,祖先学会了制造工具,还利用工具建起了最初的房子。大家现在看到的就是六七千年前的早期房屋。 师:猜测一下,在天然巢

34、穴居住的原始人为什么会想起盖房子呢? (他们在天然巢穴过得怎么样?) 师:嗯,祖先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建造属于自己的家,虽然有些简陋,可比起巢穴来,还是舒服很多的。我们再仔细看一看,哪个是南方的河姆渡人建造的?哪个是北方的半坡人建造的? 师:真不简单,你是怎么什么猜出来的? 师:老师太佩服你了!那么早期的房子与现在的房子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师:答得真好,简陋的早期房屋让更多的人生存了下来。(板书:简陋)如今的家居可不仅仅为了生存,更是为了美观,为了舒适,为了增添更多的生活情趣。 (四)特色民居及家居文化 时间在慢慢的推进,我们的家也在慢慢的变化,几千年后,泱泱中华大地上已尽是华夏儿女,他们用生

35、活的智慧和灵巧的双手建造的各色民居遍布在祖国各地,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开展“寻找特色民居”的活动,完成的怎么样?去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吧! (交流) 大家交流的这么热烈,老师想知道大家都搜集到哪些特色民居啊?起来说说他的名字。 (找几个学生起来说出民居的名字) 哇,有这么多啊!我们一节课肯定不能全部展示,谁想第一个来展示? 展示之前,先告诉我们你是通过什么渠道搜集到的什么民居,想通过什么方式向大家展示。 陕西窑洞:确实是,陕西窑洞不浪费自然资源,因为建筑窑洞除了一把铲子什么都不需要。 围龙屋:当年美国卫星曾把他当作导弹发射基地呢,资料存放在白宫,直到尼克松访华时,才知道它只是一种民居。 干栏式

36、: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也尽显古人的聪明才智啊! 云南一颗印:这是民族融合的产物,更是因地制宜的杰作,这是少数民族建在云南的“北京四合院”。 (老师也搜集到了一些材料,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北京四合院体现着很多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征,这种生活与文化合一的独特风格使她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先看四合院的布局,内宅中位置优越的是北面正房,都要给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东西厢房则由晚辈居住,东厢住长子,西厢住次子,充分体现了传统的“礼”和“孝”的概念。 院内四面房门都开向院落,形成一个圆融的和睦环境,一家人和美相亲,其乐融融,宽敞的院落中还可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居住者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与大自然浑然一体

37、,还有着浓郁的传统中国风味。 师:大家的展示太精彩了,可为什么咱们的国家会出现这么多独具特色的民居呢? 师:你太会思考了!祖先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给自己创造了如此惬意的生活。(板书:生活) 时间有限,我们再找最后一位同学上来展示。 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四合院是哪儿吗? 有没有谁去过故宫?说说你印象中的故宫 老师也去过故宫,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除了他的(学生回答的感受)之外,还有它承载的瑰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我也搜集到了一些材料,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这是有建筑灵魂之称的“匾额”,猜猜它是用来干什么的? 也正因为它的作用,才被称为建筑灵魂。 你在匾额中能看到哪些文化因素? (文字、书法、雕刻、印章) 知

38、道这几个字是谁写的吗? 小小的一块匾额,就凝聚着这么多种文化因素,能体会到什么? 大家找一找,今天的建筑中什么地方有匾额的影子? 师:书房、办公室、商家店铺门口,我们仍能见到匾额的风采,我们更能看到屏风、木雕等等传统装饰物出现在我们现在的家里,让我们的家更精致,更有生活的情趣。(板书:精致、生趣)就是这样,中国建筑一步一步走向辉煌,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绵延几千年,直到我们的身边。而紫禁城正是这条线上最绚丽的一点。 我还听说紫禁城在建设中,竟然没有使用一根钉子,你信吗? 生:不信 师:我们先看这张图片,在宫殿的屋顶和立柱之间,有这样一种木质的构件斗拱,将屋顶和立柱连接起来。其他所有需要连接的地方

39、,都有类似的构件出现。下面我们就详细的看一看这种构件是怎样产生的! (播放视频) 没有钢筋混凝土,没有高科技,只有先民们缜密的心思和灵巧的双手,就让这些古老的建筑在中华大地上矗立了八百余年。我看到大家刚才都很吃惊,你在想些什么?你想对我们的祖先说点什么? 的确是这样,中华民族的文化最古老、最长寿,我们的建筑也一样:两千余年,蓬勃滋润的发展,一气呵成。当古朴的建筑融入了祖先的智慧、感情和信仰,铸就了紫禁城的威严、围龙屋的绝妙和窑洞的朴素之后,它们不仅仅是居所,更是中华文化的承载。历经岁月的洗礼,静静地伫立在那里,彰显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等待着我们去继承、创新、发扬光大。 推荐第8篇:海陆变迁复习教

40、学设计 科目:地理 年级:八年级 教学设计:王红霞 审核:田开启 时间:2023.3.1 编号:07 2.4 海陆变迁 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原理解释山脉的形成。2.引导学生读图分析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3.引导学生了解防震减灾的常识,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板块构造原理解释山脉的形成。 教学难点:读图分析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导入语:这节课我们复习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

41、。 (二)出示复习目标 学生齐读。 过渡语:明确了学习目标,让我们带着目标开始今天的学习之旅。 二、先学环节(15分钟) (一)复习指导 (认真复习课本第40-46页内容,记住课本上勾划的知识点,注意图文结合。) 1.地表形态处在不断地运动与变化之中,是由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火山、地震;外力作用:流水、风、海浪、冰川。 2.大陆漂移假说是谁提出的?证据有哪些? 3.记住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在43页图2-55上指图说出六大板块,板块运动有两种形式? 4.安第斯山脉、落基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分别是哪些板块碰撞形成的? 5.为什么地中海面积越来越小?红海面积

42、越来越大? 6.结合44页图2-56记住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并能分析原因。7.印度尼西亚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二)复习检测反馈 过渡语:刚才同学们复习得都非常认真,下面我们来检测一下复习的效果。 展示课件,口头检测。 (三)质疑问难 1.组内解决自主复习中的疑问。 2.提出本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请其他小组或老师解答。点拨: 1.喜马拉雅山脉是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2.安第斯山脉是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1 科目:地理 年级:八年级 教学设计:王红霞 审核:田开启 时间:2023.3.1 编号:07 3.落基山脉是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

43、形成的。 4.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地带,将来面积不断增大。5.印度尼西亚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位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三、后教环节(15分钟) (一)合作探究 过渡语: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刚才同学们复习得都非常认真,那么,你们能不能学以致用呢?现在请同学们看合作探究题目,按照要求迅速完成。 要求:先自主学习,后小组内讨论。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等待其他小组或老师解决。 读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右图中B是_ 板块,有2个大洲,他们分别是_ _ 洲、_ 洲;G是 板块,以 (海洋、陆地)为主。 (2)E、D两大洲的西部有一条巨大的山系叫 ,

44、包括E大洲上的 _ _山脉和D大洲上的 山脉。D大洲的山脉是 板块和 板块碰撞形成。 (3)在板块G周围有一条火山地震带是 火山地震带。 (4)由于板块的不断运动,A、B板块之间的_海面积将不断 。 (二)预设点拨 (1)右图中B是欧亚板块,有2个大洲,他们是欧洲、亚洲;G是太平洋板块,以海洋为主。 (2)E、D两大洲的西部有一条巨大的山系叫科迪勒拉山系,包括E大洲上的落基山脉和D大洲上的安第斯山脉。D大洲的山脉是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碰撞形成。 (3)在板块G周围有一条火山地震带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4)由于板块的不断运动,A、B板块之间的地中海面积将不断缩小。 四、训练环节(13分钟)

45、过渡语:这节课就要接近尾声了,同学们的学习效果如何呢?请完成当堂检测。 1.合上课本,独立完成检测题目。 2.同桌互换,结合答案批阅并改错。 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六大板块及世界上主要的火山地震带。同学们将自己的收获和易错点认真整理在学案上。 附:板书设计 海陆变迁 一、大陆漂移假说 二、板块构造学说 三、火山与地震 【教学反思】 推荐第9篇: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一些现象。 【教学难点】 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沧海变桑田 引入: 师:

46、同学们听说过“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吗? “沧海桑田”原意指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海陆变迁 师:在地球上海陆变迁的例子很多,不仅有沧海变桑田,也有桑田变沧海。 (投影1)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化石 谁来说说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中会有海洋化石? 学生回答:说明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海洋。 师:对,地壳运动使这里从沧海变成了桑田。 (投影2)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古河流的遗迹 谁来说说为什么东部海域的海底会发现古河流的遗迹? 学生回答:说明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陆地。 师:对,海平面的上升使这里从桑田变成了沧海。 (投影3)荷兰填海造陆 谁来说说为什么欧洲的荷兰全国三分之一的土地是通过围海造陆获得的? 学生回答:因为

47、荷兰有四分之一的陆地低于海洋,人们通过自己的力量对地面进行改造。 师:对,这说明人类的活动也可以造成海陆变迁。 从这三个事例中,我们得出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有三个: 地壳运动 2.海平面升降 3.人类活动 (投影4)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 学生连线:喜马拉雅山地壳变动 我国东部海底海平面升降 荷兰的围海大坝人类活动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过渡: 人们已经知道了海陆是变迁的,那么七大洲四大洋是否是固定不变的呢?20世纪上半页在地理学史上有一场激烈的争论,那是“地球活动论”和“地球固定论”之间的较量。地球活动论者认为:七大洲四大洋在运动。地球固定论者认为:大地很坚固、稳定,海陆轮廓自古就是这样。

48、师:一个躺在病床上的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是谁?他是通过什么证据证明他的观点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本36页阅读材料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投影5)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学生回答:他是魏格纳,他在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轮廓吻合,于是他怀疑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师:对,这就是魏格纳的大陆漂移猜想。 但是发现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轮廓吻合,能不能直接说它们原先就是连在一起的?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能,因为会有巧合。 师:很好,现在我们做个实验来看看是不是有巧合。 (实验一): 教师课前准备一张报纸A,撕出一个角1,再在另一张报纸上撕出一个和角1一模一样的角2,教师分别将

49、角1和角2与原报纸A拼成完整的一张报纸。提问:角1和角2的轮廓都能与这张报纸相吻合,但哪一个才真正是这张报纸的一部分呢?为什么? 学生回答:角1,因为角1上的文字和图片与原报纸拼合后一一对应。 推荐第10篇: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课题: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教学目标: 1、知道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知道大陆漂移假说的观点及其依据。 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进行实际操作,大胆提出假设再证明。 3、学习魏格纳的科学精神,勇于求索和创新。结合中国古代传说和实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利用大陆漂移说解释现象。 教学难点:大陆漂移说的证据。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我国古代神话中有个仙

50、人叫麻姑,说曾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宋朝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他曾在河北的太行山中看到海螺的化石,这些都说明了什么?怎么解释这些现象呢? 二新课讲授 1、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喜马拉雅山的隆起和台湾海峡的形成。使学生得出地壳的变动是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之一。 2.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东海海底的古河流的遗迹和意大利地中海边陆上遭受海水腐蚀的大理石石柱。动态展示并共同分析成因。得出海平面的升降也是海陆变迁的原因之一。 3.展示荷兰、日本、香港的围海造陆短片,说明人类活动也是影响海陆变迁的原因。同时讲述精卫填海和愚公移山的故事,联系麻姑的沧海桑田及沈括太行山中看到海螺等事例,表现出中国古代人民对海陆

51、变迁的探索和认识。 、学生阅读教材P34后,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非洲和南美洲轮廓的吻合,结合前面的环节来说明海陆是不断变化的。再用课件展示大陆的漂移过程和非洲、南美洲的古地层、古生物化石、生物的分布来探究分析,尝试论证大陆漂移学说。 5、学生阅读关于魏格纲的故事,学生讨论,我们得到了哪些启示? 三巩固应用 完成地理填充图册的相关内容 四课堂小节 学生归纳后,师生共同完善补充。 五布置预习 海陆是不断变化的,科学是没有止境的。还有科学家提出了更新的理论。大家预习板块的运动。 第11篇: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的地位作用 海陆的变迁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

52、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让学生树立起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念。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产生的背景,知道海陆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 (3)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 (4)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读图

53、、阅读、讨论、实物展示、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等,培养学生的读图、动手、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说出主要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成因。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但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

54、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 三、教法选用、学法指导 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 本节课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以启发探究为主,辅以读书指导法、讲解法和直观演示法等。 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为:自主读图探究和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出示图瓦卢举国迁移的新闻资料。激发学生兴趣,由此导入新课。新闻的导入方式,海陆变迁的疑问,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用问题情景将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课堂上来

55、。 2出示课时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的进行学习。 (二)探究新知 A、沧海桑田 【提出例证、质疑探究】 展示图片资料 1、学生小组合作,根据现象推断变化并简要解释。 2、交流汇报,体会海陆是不断变迁的。教师附以课件简图,师生总结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 在教学中,选择反差大的材料,让学生产生疑问,保持学习兴趣,养成善于动脑思考、敢于开口提问合作学习的习惯。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层层递进的分析解决重点。 B、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设疑过渡,观察猜想】 海陆是不断变迁的,那么我们脚下的大地,生活得大洲是自古如此吗。同学们不要急着下结论我们来观察一下世界地图。(课件出

56、示世界地图) 观察非洲和南美洲轮廓特点,大胆进行猜想非洲和南美洲在很久以前是不是曾经连在一起? 引出:大陆漂移。 环环相扣,层层设疑的学习过程不断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角色扮演、证实假说】 读材料了解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假说。 小组合作收集资料、证据说明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性,同时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说明观点、看法。 让学生自主参与、动手体验、反思交流。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 C、板块运动 【观察动画,图说地理】 1、动画演示:大陆漂移 2、学生观察,描述,教师课件引导。 3、畅所欲言: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多媒体演示大陆漂移,增强其直观性,畅所欲言的活动,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探索精神。 【设疑过渡】 大陆为什么会漂移?人们经过不懈的探索,在大陆漂移说基础上创立了板块构造学说。质疑大陆漂移学说,引出板块构造学说理论。 【合作读图、理解学说】 1、引导学生读图,自主发现地理信息,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