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印技法解析v12

上传人:d**** 文档编号:190546148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3.8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汉印技法解析v12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汉印技法解析v12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汉印技法解析v12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汉印技法解析v1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印技法解析v12(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汉印技法解析第一章汉印概述中国古代印章约起源于殷商时期,发展到汉代,已经有 了一千多年历史。先秦时期的官私玺印,我们现在传统称之 为古玺,而汉代官私印章则称之为汉印。汉代印章在秦代印章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将古代篆刻 规范为一种典型的风格特征和技法程式。汉印在中国篆刻艺术史上的地位,最重要的就在于它具 有典范意义的规矩与程式。学习汉印的规范和程式,是每一位成功印人的必修课。一部中国文人篆刻史表明,汉代印章建立的规范和程 式,并没有束缚后世印人的创造精神。相反,它能帮助后世 印人,使他们的艺术创新得到形式上的统一和精神上的升 华。深入的研究、解析汉印的风格特征和创作技法,需要有 科学的、客观的态度

2、。第二章 汉印风格的形成及衍变古代实用印章的风格特征,主要取决于官印。私印的风 格体征,基本上是追从官印。因此,研究汉印风格特征,主 要是从汉官印入手。第一节 汉印是秦印风格的发展和完善先秦古玺和汉印之间的风格差异是巨大的。古玺文字奇 奥多变,而汉印的文字和布局都是以平正、庄重为基调,由 古玺到汉印之间的风格转型,是在秦代统一中国的短暂的15 年期间完成的。秦代所做的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统一文字,并确定摹印 篆”为玺印专用文字。摹印篆为秦书八体之一,它基于小篆的 形体结构而稍事方整,并且加入了秦代隶书趋于简约便易的 一些笔意,以适应方形印面布局的需要。西汉初年的官印制度基本上沿袭秦制,也基本上继

3、承了 秦代官印的风格特征。文字笔画愈来愈平正,以致成为一种“方块字”,印面也愈 来愈填满,从而使印面上的界格失去存在的意义,并且成了一 种芜杂沉闷的累赘。抛弃界格,标志着笔画匀满、形体方正的 汉印风格已真正形成。大约到汉武帝中期,摆脱秦代官印特征的典型汉印风格 便已经成熟了,霸陵园丞(图6)、-楚永巷丞-(图7)、-康陵 园令-(图8)、-整宫司丞-(图9)等印例,便是汉印风格最初的 代表作。第二节汉代官印的三种历史形态汉印风格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是:文字结体由紧而宽, 笔画由细而肥,线条由圆而方,印面由不填满到填满。西汉时期、新莽时期和东汉时期三个历史阶段来解读。、西汉官印西汉初期官印沿用秦制

4、,西汉中期官印已基本不用界格, 印风已经成熟、稳定。印面文字分布均衡,文字笔画平整充 实,文字结构平稳安详,显现出严整庄重、敦厚朴实的汉印 特色。二、新莽时期官印新莽官印形制独特,印文主要为五字或六字,印面分三行, 每行二字,五字印末字独占一行。这样的排列方式,使文字 体势自然,特别适用于篆书的书写形式,显得极为美观。三、东汉官印东汉官印规复旧仪,与西汉大体相似,但不无受到新莽 时期的影响。最为明显的是东汉官印文字笔画的起落,多方 削而成,这就近于莽印而异于西汉。这种方削之势后来发展 成为笔画中段稍细,而两端涨出成方角,犹如爨宝子碑 的笔画,成为东汉官印文字的一大特色。第三章汉印技法的典范意义

5、以汉印作为篆刻艺术创作的典范,是宋元两代爱好篆刻 的文人长期选择的结果。特别是经过明清两代无数篆刻家成 功的艺术实践,汉印风格和汉印技法的典范意义,已成为人 们的共识,印宗秦汉因此成为篆刻艺术创作的金科玉律。但 是这一切,从根本上说,又都是由汉印作品的高品位与汉印 作者的高素质所决定的。第二节 汉印的篆法和章法是篆刻艺术的基本技法首先,汉印文字即汉代专门用于摹印的“缪篆”被定型为 篆刻艺术的一种专用的规范字体。“缪篆”就是我们在数以万计的汉代官私印章中所见到的 字体,它是在秦代“摹印篆”的基础上发展、定型下来的摹 印专用字体。汉印章法以平正为基调,但平正而不平庸,平正而不单调。第三章汉印篆法解

6、析汉印上使用的文字在汉代被称为缪篆。缪篆是在秦代摹 印篆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而形成的,是汉代专门用于摹刻印 章的字体。因此,研究汉印文字的篆法,主要就是研究缪篆 的书写特征。第一节汉印文字的基本体貌特征汉书艺文志叙述当时社会上存在的六种书体:“六 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皆所以通知 古今文字,摹印章,书幡信也。”可见汉代印章上使用的缪 篆文字,已成为一种与篆书、隶书等书体并行于天下的书体。其一:缪篆采用小篆的笔画而近于隶书的方整形体。其二:缪篆的笔画以平方正直为主。其三:缪篆文字可以根据印面布局的需要作或增或损的 变化。第四章汉印章法解析第一节平分印面是汉官印布局的基本方法平分

7、印面的章法与方整化的摹印文字是同时出现,并同 步协调。平分印面的初级阶段,是用田字格对印面作硬性的、 机械的划分。去掉田字格以后成熟的汉印,篆法和章法之间 已建立起协调的共存关系。方整的文字和平分印面的布局,是汉印最重要的形式特 征,是汉官印最基本的创作手法。由此而形成的印面构成, 能产生庄重、稳定、宁静、平和的视觉效果,这是汉印风格 最重要的审美视角。所谓平分印面,不是对印面作绝对的平分,而是一个相 对的概念。在平分印面位置的总体框架内,也有着复杂的变 化,由此而产生不同的风格差异,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 变化手法。长时期运用平分印面的基本布局形式,自然会促使汉代 印人对印面整肃、文字工稳的

8、形式不断加以完善,也会激发 他们对印章内在气质端庄、凝重的审美追求。西汉官印中“淮 阳王玺”(图229)、“军司马印”(图230)等无可挑剔 的汉官印典范之作,让我们感受的是汉印形式的精美。第五节汉印章法的异化和解体“虎威将军章”(图309) 一印的章法布局有鲜明的时代 特征。书写不合规范的“将”字扩张而狂放,篆法更为荒谬 的“威”字密结紧缩,印面构成强烈的反差,显出一种大胆 稚拙、率性天真的气质,从形式上看,不失为这一时期的佳 作。但很难认为这是印人精心构思的巧妙安排。随处可见的 文字讹误,没有约束的线条铺张,明白显示了印人学养和功 力的缺乏。这类印作的成功有很大的偶然性,并且,它的艺 术光

9、彩和严重缺陷是并存的。第五章铸印与凿印在印学界,对于汉印有多种分类方法。从铜质印章制作 工艺方面,则习惯于分为铸印和凿印两类。1981年,在河南孟津汉魏洛阳故城东北一处即挖出63枚 完全相同的“部曲将印”,这当是成批制作未及颁发的窖藏, 也可能出于铸造。印面文字笔画的工整与丰满,并不是铸印 的标志,而笔画的草率细削,则确是刻凿的痕迹。出土的汉代印章中有一些素面印,印面没有文字,又不 像被后人磨去的,可以说明,当时是先铸好印坯,需用时再 刻凿文字。传世有一方私印“宋长公”印(图320),印面 用“田”字界格分为四份,仅有三字而空其一格。按照习惯 的看法,此印属于铸印。但这种奇怪的印面布局,无论从

10、印 面美观和当时习惯来说,都是没有道理的。合理的解释只有 一条,这是没有刻完的半成品。这也是私印出于刀刻的有力 证明。第二节铸印和凿印代表了不同的时代特征一般说来,所谓铸印的风格表现为线条饱满匀称,笔画 浑厚凝重,布局端庄平正,例如“军曲侯印”(图321)、 “左冯翊丞”(图322)、“渭成令印”(图323)、“琅 邪相印章”(图324)、“赵通之印”(图325)等等。所 谓凿印的风格表现为线条瘦削劲厉,笔画恣肆豪放,布局奇 险多变。如“鹰扬将军章”(图326)、“武猛中郎将”(图 327)、“部曲将印”(图328)、“观雀台监”(图329)。第三节铸印的方法追求精整而不落入呆板,这是汉印刀法

11、的精义。并且在 不同的时期,不同印工的刀法又有着丰富的变化,表现了鲜 明的个性特征。第四节凿印的方法到了南北朝时期,凿印刀法更是与文字的讹误、章法的 草率、气象的浇薄纠缠在一起。文字笔画妄意增减,往往不 合篆法;章法草率,似乎并不写稿,随意刻画,甚至有的笔 画漏刻,也不补完。当代许多印人对凿印的刀法有一种偏爱,主要是看重它 精神的解放、个性的张扬和抒发情感的豪放不羁。但是,应 该注意在借鉴和学习古代凿印技法的时候,不要把那些本应 该扬弃的东西也继承下来。第七章怎样临摹汉印文人摹仿汉印风格治印,如果从宋代算起,至今已有一 千年;通过临摹汉印学习篆刻的方法,盛行于明代,至今也 已有五百年。因此,以

12、临摹汉印作为学习篆刻艺术的入门途 径,已经成为一种传统的学习方法。怎样临摹汉印,也已经 是一个古老的话题。至于怎样临摹汉印,正如俗话所说的,“各师傅各传授”, 方法灵活,可以因人而异,不必拘泥。关键在于明确学习的 目的,从临摹中学到应该学到的东西,得到应该得到的训练。第一节临摹汉印的目的汉印垂范后世,对明清两代直至当代印人的典范意义, 一是汉印总体风格的审美指导意义,二是它文字的规范和章 法的程式。这也是我们从汉印中应该学习的最主要的东西。第一,学习缪篆文字,养成入印文字规范的良好习惯。第二,学习汉印的章法,营造平衡稳定的印面。第三,训练严谨的规矩,蒙养博大的气象第四,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第二

13、节临摹汉印的方法临摹汉印的具体做法,在许多基础读物上都能见到,都 可以参考,这里不再赘述。笔者年轻时学习篆刻,也曾临摹 过数百方汉印。首先,临摹汉印前应当有一些必要的基础训练。学习刻 印的初始,还是要刻一些简单的线条,了解石性,掌握用刀 的方法,进而能把简单的文字刻成形。待有了一定的控刀能 力,再开始临摹文字较少、笔画简单的汉印。第二,尽量不要采取巧的办法将印稿“渡”到石面上,在于从一开始便能做到文字形 体比较准确,但这种做法的弊端是容易产生对“渡稿”的依 赖。第三,临摹汉印,要重视形似,重视规矩与法度。对于 临摹汉印,许多人会说,既要形似,更要神似,这种说法无 疑是不错的。但实际上对大多数初

14、学者来说,对汉印之“神”, 是难以捕捉的。第四,临摹范本的选择,平正、工稳、清晰、完整是最 基本的原则。在此基础上,选择你所喜欢的作品。在临刻汉 印的初期,对汉印风格的认识自然不可能很深,自己的喜好 也总有局限性。汉印作品有的精美,有的浑厚,有的气象博 大。第五,多读、多写比临刻汉印更重要。写印是临摹汉印的另一种方法,是不用刀与石,只用纸和笔的临摹方法。写印如同学习书法的临帖,最初阶段可以 用拷贝纸蒙在汉印上依样描摹,进而可以对着汉印摹写。第三节由临摹到创作一般说来,在学习篆刻的过程中,临摹和初期创作是同 步进行的,不可能等临摹好了才开始创作实践。创作是一种 自发的欲望,而临摹则是出于理性的选择。在创作中遇到的 困惑可以在临摹的过程中寻求解悟。介于临摹和创作之间的是摹仿。创作是从摹仿开始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摹仿已经是创作的一种初级形态。在刻印之前反复翻阅汉印谱,不单是寻找篆法、章法方 面的参考,更多的应该是感受汉印的精神和气息,让汉印的 风骨、汉印的神采潜入自己的创作。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