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统的国际金融理论研究的论文

上传人:冷*** 文档编号:19053945 上传时间:2021-01-0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7.8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关于传统的国际金融理论研究的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关于传统的国际金融理论研究的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关于传统的国际金融理论研究的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关于传统的国际金融理论研究的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传统的国际金融理论研究的论文(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关于传统的国际金融理论研究的论文 传统的国际金融理论研究的内容包括五个方面:汇率理论、国际收支理论、外国直接投资理论、国际储备理论、国际货币制度,随着各国经济的开放和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需要更加从全球的视角认识国际金融问题,包括汇率理论、货币危机理论等,另外,随着将信息经济学引入国际金融理论研究,国际金融理论出现了一些新发展,以下将对此进行概要地介绍和评述。一、货币危机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债务危机出现后,已经发生了十几次货币危机,从而使货币危机理论成为国际金融研究的焦点之一,按照代序分类,有三代成熟的货币危机模型。1、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认为货币危机是否爆发主要取决于

2、一个国家的经济基本面,特别是财政赤字的货币化,假定政府为解决财政赤字问题而大量发行纸币,引起资本流出,央行为维持汇率稳定而无限制地抛出外汇储备,当外汇储备达到临界点时,会引致投机攻击,如果政府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支持,就不得不放弃稳定的汇率制度。这一理论的提出是在70年代末,有代表性的是麻省理工学院的保罗。克鲁格曼教授所写的国际危机模型一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济学家RobertP.Flood教授和布朗大学的PeterM.Garber教授也提出了相似的观点,主要观点是当一国经济的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发生冲突时,用来维持内部均衡的政策(主要是当国内出现财政赤字时,在国内过度供给信贷)必然会导致外部均

3、衡丧失,投机者的冲击将导致货币危机,从而使固定汇率无法维持。总之,第一代危机模型强调经济的基本面决定货币的对外价值稳定与否。这一模型可以用来解释80年代初的危机、1998年的俄罗斯危机、巴西危机、以及现在正在恶化的阿根廷危机。2、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由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欧洲货币危机中,很多国家的经济基本面很好,但也受到了危机冲击,这对第一代模型提出了质疑,从而产生了第二代危机模型。第二代危机模型认为一个国家在一定情况下,即使经济的基本面尚好,但在羊群效应(HerdingBehavior)和传染效应(ContagionEffect)的作用下,仍会出现货币危机。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的代表人物是加洲

4、大学伯克利分校的Maurice.Obstfeld、哈佛大学的Gerardo.Esquivel和Felipe.Larrain.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仍注重经济基本面,但提出一定条件下公众的主观预期能成为主导因素,投机者的行为导致公众信心丧失从而使政府对固定汇率制的保卫失败,危机将提前到来。3、第三代货币危机模型1997年下半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在传染的广度、深度等方面都有别于以往的货币危机,原有的货币危机解释力度有限。保罗。克鲁格曼教授在这方面做出了贡献:认为一个国家货币的实际贬值或经常帐户的逆差和国际资本流动的逆转将引发货币危机。在分析和推导时,引入了金融过度(FinancialExcess)的概

5、念:当一国的金融机构可以自由进入国际资本市场时,金融机构会容易冒险,将资金投向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引发金融泡沫,加剧一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引发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另外,亲缘政治的存在增加了金融过度的程度,主要是在东南业国家,政府对金融企业和大企业提供隐性担保,从而加剧了银行体系的道德风险。4、第四代货币危机模型:雏形2000年初,保罗。克鲁格曼和哈佛大学的Aghion先后在第三代危机模型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解释,认为如果本国的企业部门外债的水平很高,外币的风险头寸越大,“资产负债表效应”越大,经济出现危机的可能性就越大。理论逻辑是:在亚洲国家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信用风险偏大,银行要求

6、企业提供足额担保才发放贷款。这样,从总量来讲,一个国家的总投资水平就取决于国内企业的财富水平(因为抵押才能获得银行资金),如果企业持有大量外债,国外的债权人会悲观地看待这个国家的经济,会减少对这个国家的企业的贷款,其本币会贬值,企业的财富下降,从而能申请到的货款下降,导致全社会投资规模下降,经济陷入萧条,这一过程是自我实现的。第四代危机模型尚有待完善,比如没有解决在一个动态模型中,企业的外债累积问题,以及在多大程度上,银行的低效率会影响到危机的程度。总体来看,现在的货币危机模型正在向泛化发展,不限于事后解释某次特定的危机,而是希望能一般性的解释下一轮危机。二、汇率制度理论由于80年代很多国家的

7、通货膨胀率很高,学术界更关注固定汇率理论,认为一个国家能够对一种名义锚保持承诺,且有公信力,则一国的通货膨胀可以降低,汇率可以保持稳定,但后来出现的危机使人们开始从汇率的可持续性、从危机预防的角度分析在国际资本高速流动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的汇率制度安排问题。有影响的理论发展有:1、原罪论提出者是加洲大学伯克利分校的Eichengreen.Barry(1994)和哈佛大学的Ricardo.Hausmann(1999)。认为如果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市场有较大的脆弱性,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该国的货币不能用于国际借贷,另一种是在国内,本国的金融部门不愿意放长期贷款,所以企业在融资时存在两难,如果从外国借

8、贷,存在货币不匹配问题,如果从国内借贷,存在“借短用长”的期限不匹配问题,这就是原罪,后果是无论是汇率浮动还是利率变动都会使企业的成本上升,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并进而影响到金融部门和整个经济。此外,在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方面,如果存在货币不匹配,那么政府不愿意汇率浮动,在汇率固定条件下,就不能通过汇率的适当贬值来减少投机冲击;在期限不匹配条件下,政府也不能提高利率来保卫货币,在投机冲击时,只好等待金融崩溃。因此,在“原罪”条件下,无论是浮动汇率制还是固定汇率制都会存在问题,在有些国家,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美元化。2、害怕浮动论该理论是由马里兰大学的GuillermoA.Calvo教授和CarmenM

9、.Reinhart教授于1999年和2000年提出的。指出有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实行弹性汇率制的国家,却将其汇率维持在对某一货币(通常为美元)的一个狭小幅度内,这反映了这些国家对大幅度的汇率波动存在一种长期的害怕。因为相关的实证研究证明,害怕浮动的现象在全球(包括发达国家)都是普遍存在的,因此这一理论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害怕浮动的原因主要是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不愿意本国货币升值,因为货币升值会损害其国际竞争力,会损害这些国家所做出的贸易出口多元化的努力;同时也不愿意本国的货币贬值,因为会伤害进口。主要政策建议是害怕浮动是合理的,是发展中国家本身结构性原因的体现,包括出口结构、产品结构等,最好的办法也是

10、采取美元化。3、中间制度消失论该理论是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EichengreenBarry于1994和1998提出的,认为唯一可持久的汇率制度是自由浮动或是具有非常强硬承诺机制的固定汇率制。在这两种制度之间的中间制度都正在消失或应当消失。其逻辑是在国际资本自由流动条件下,一国货币当局不可能同时实现货币稳定和货币独立,与“铁三角理论”类似,一国要么选择汇率稳定而放弃货币主权,要么放弃汇率稳定而坚持货币独立。这一理论对现在各国的汇率制度选择是一个挑战。4、退出战略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是制度退出的战略,研究一个国家应如何退出现有的盯住汇率制度,选择更合理的制度,应如何退出。199

11、8年Eichengreen.Barry和Paul.Masson在IMF的广份报告中提出三个结论:一个高通胀的国家在实行盯住汇率之后不久就应改为采用弹性汇率制;退出的时机应选择外汇市场比较平静的时期,或者是有大量资本流入的时机;如果已经出现了危机,属于被动退出,就需要行动迅速,并采取配套措施,防止本币过度贬值。以上结论是一种对过去经验的总结,是对未来选择汇率退出机制的国家的一种战略建议。从现在汇率理论的发展来看,有关汇率决定的理论没有突破,而有关汇率制度选择却出现了一些新的探索。三、现代主流金融理论面对的挑战1、现代金融理论的理论体系和历史沿革现代金融理论的理论体系有两部分:一是金融经济学,二是

12、公司财务学。金融经济学的历史发展经过了几个阶段,已存在了50年,主要包括Harry.Markowitz的均值一方差模型和现代组合理论(1952)、William.Sharpe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1963)、Eugene.Fama的有效市场假说(1970)和Black-Scholes-Merton的期权定价理论(1973)。在公司财务学方面,阶段性的代表是Franco.Modigliani和Merton.Miller的MM定理(1958年),以及信息经济学出现后,在公司财务理论方面的新发展:激励理论、示意理论和控制权理论。这两方面理论的基础都是有效市场假说,它是主流金融理论的基石。其对主流金融理

13、论的主要贡献一是理性人假设,它是分析的起点;二是套利方程,为套利行为的分析提供了最有效的分析方法和思路。但有效市场假说在解释金融现象时遭遇了尴尬。一是1987年10月19日华尔街股市的黑色星期一,因为按照有效市场假说,股票市场的任何波动都应该归因于新信息的发布,但在黑色星期一以前,并没有预示股价暴跌的新信息发布,那么为什么会出现20%的股价暴跌?二是红利之迷与套利理论:根据套利理论,红利和资本利得对投资者是没有区别的,但是纽约城市电力公司在取消红利支付时,却引起了股东的强烈不满,而在股票价格下跌时,股东对在资本利得方面的损失并没有表示如此强烈的不满,应如何解释?三是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破产与B-

14、S模型。模型的创始人是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董事,但公司却破产了。2、行为金融学理论以上三个现象无法用传统的金融理论解释,因此行为金融学理论开始挑战传统的金融理论。1951年俄勒冈大学的O.K.Burrel教授所写的文章投资战略的实验方法的可能性研究(PossibilityofAnExperimentalApproachtoInvestmentStrategies)将行为心理学结合在经济学中,因为解释的是金融现象,因此被认为是行为金融学的产生。后来俄勒冈大学的Paul.Slovic教授和Bauman教授(1972)所写的人类决策的心理学研究(PsychologicalStudyofHumanJud

15、gement)为这一理论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由于这一理论产生时是主流金融理论的有效市场假说占统治地位,因此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但到了90年代,随着在金融市场上出现了很多传统金融理论不能解释的现象,人们开始关注行为金融学。这一理论对传统金融理论的挑战体现为:(1)对“理性人”假说的质疑,即投资者并非理性的经济人,往往有三大心理特征:一是自信情结,通常倾向于过高的估计自己的判断力;二是避害优先,在从事金融交易时,从内心来看,对利弊的权衡是不均衡的,避害的权重是趋利的两倍;三是从众和时尚心理,在从事金融交易时,投资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对人的偏好的改变作用是非常巨大的。结论是在金融交易中,投资者的心理

16、因素将使其实际决策过程偏离经典金融理论所描述的最优决策过程,并且对理性决策的偏离是系统性的,并不能因统计平均而消除。在此基础上,该理论对其它相关方面也提出了质疑,并提出了自己的模型。如对有效市场假说的挑战、行为组合理论对现代资产组合理论的挑战、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对CAPM的挑战。BAPM模型是1994年提出的,指出市场上有两种交易者,一种是信息交易者,信息充分,严格按照传统的CAPM模型进行资产组合,不会犯认知错误,并具有均值偏好,而另一种交易者是噪声交易者,他们不会按照CAPM模型来构造自己的资产组合,会犯认知错误,没有均值和方差方面的偏好。事实上,这两类交易者在市场上是互相作用的

17、,共同决定证券市场的价格,市场是否有效取决于这两类交易者的比重,如果是前者在市场上起主导作用,那么市场是有效的,如果是后者起主导作用,那么这个市场是无效的,这是BAPM模型对CAPM模型的调整。(2)行为金融学对红利之谜也进行了解释:投资者习惯于在潜意识中将投资组合放在不同的意识帐户中,有两类帐户,一是应付资产价格下跌的帐户,比如现金和债券,另一类是应付资产价格上升的帐户,如股票和期权,投资者对这两类帐户的风险偏好非常不同,前一个是极端风险厌恶,后一个是极端风险偏好。因此,在红利之谜中,纽约电力公司的股东是在心理上将其投资分为两个帐户的,股票价格的下跌属于资本意识帐户的损失,而停止支付红利是属

18、于红利意识帐户的损失,虽然两个帐户损失的数额相同,但对于投资者的意义从心理上是非常不同的。行为金融学提出了所倡导的投资策略:资金平均策略(Dollar-costAveragingstrategy);时间分散策略(TimeDiversificationStrategy);反向投资策略(ContrarianInvestmentStrategy)和惯性交易策略(MomentumTradingStrategy.(3)货币危机的行为金融学解析从荷兰的郁金香泡沫到目前的阿根廷危机中都存在一些非理性行为,对此,有以下代表性的文章进行了分析和解释:Charles.Maiky(1852)的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

19、众性癫狂对荷兰郁金香泡沫、密西西比泡沫和南海丑闻进行了剖析;CharlesP.Kindleberger(*)的疯狂、恐慌和崩溃:金融危机史(Manias,PanicsandCrashes:aHistoryofFinancialCrises)提出,在金融危机前期,突然出现资本加速外流,造成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投资者的恐慌心理;RobertJ.Shiller(2000)所写的非理性繁荣(IrrationalExuberance)指出了两个因素在过去美国股票市场泡沫中的作用,一是心理依托,主要靠主观判断来决定股价的高低。二是从众行为。这两个因素对泡沫有放大作用;Sussex大学的Masami.Hay

20、ashi(2001)所写的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来看防范金融危机的心理方法(FinancialCrisesprevention:aPsychologicalApproachfromBehavioralFinance),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了英镑和亚洲金融危机等国际货币危机,他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半理性行为或准理性行为,意思是90年代危机中,市场的参与者还没有达到完全非理性的状态,但也受到了精神和心理的影响,比如厌恶损失心理、过度自信心理。在各种危机中,影响危机的是这种半理性行为。总之,行为金融学是金融经济学和人类行为学相交叉的边缘学科,虽然它是否会进入主流金融学还不确定,但已受到了经济学家的极大关注。关于传统的国际金融理论研究的论文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