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评判“河海不择细流”中的“择”及相关词义

上传人:m**** 文档编号:190511284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3.7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重新评判“河海不择细流”中的“择”及相关词义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重新评判“河海不择细流”中的“择”及相关词义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重新评判“河海不择细流”中的“择”及相关词义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描述:

《重新评判“河海不择细流”中的“择”及相关词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新评判“河海不择细流”中的“择”及相关词义(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重新评判“河海不择细流”中的“择”及相关词义打开文本图片集摘要先秦古书中的“择”字,自从裘锡圭先生认为大多应该读为“释”以来,已经得到了 学术界的公认。但细细分析,是有问题的。因为“释”字出现很晚,大约在东汉才开始流行 先秦文字中表示“释”这个意思的功能,实际上一直是由“择”承担的。从词源分析上来看, “择”本身就含有“释”的意思。从句义分析来看,有些一般认为该训为“释”的“择”字,其实 理解为“选择”,也是完全可以讲通的。总之,先秦典籍中的“择”字,很多并不需要破讀为 “释”,否则就是以今律古。本文顺便对金文中常见的“無斁”一词的词义也进行了梳理。关键词择;释;出土文献;词源;無斁在史记李斯

2、列传中有一句话:“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 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裘锡圭先生曾经写了一篇文章,阐述“择”应当读为“释”,他说: “史记会注考证引 中井积德说: 择,拣择而取舍也。故有取舍二义,此释字属舍。这是无根据的臆说。其 实古代择释二字通用,谏逐客书的择应该读为释,所以有舍义。”并列举了韩 非子易林论衡,以及武威仪礼等先秦两汉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上的辞例,认 为这些辞例都应该读为“释”,在文章中,他总结说: “总之,汉以前时常把释写为择,。” 裘先生的这个看法,在学术界很有影响,得到了普遍认同。后来郭永秉先生又引国 语两段文字为证,证成这一观点。从普通训释的

3、角度来看,他们的话当然是有一定道理 的;但从文字的使用沿革、训诂以及词源学的角度,以及从“择”的精微涵义来看,这个问题 还值得讨论,本文就不揣简陋,谈谈对这个字及相关问题的认识。首先是用字方面。裘锡圭先生举了很多例子,说明古书中的“择”应该读为“释”。比如 管子形势云:“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孙子势 篇: “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从这些句子看, “择”都有“辞却”的 意思,所以裘锡圭先生读“择”为“释”。但问题是,为何这么多古书在写到这个字的时候, 都用所谓的假借字,而不用本字?古书中诚然假借字成堆,但如果当时已有“释”字,还大 规模借用

4、“择”字,多少是有点让人奇怪的。而且裘先生明言“汉以前时常把释写为择”,这就产生了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当 时并没有造出“释”这个字,以致不得不借用“择”字;另一种可能是,在汉以前,人们实际上 就是把“择”看成具有“释”义的词的,换言之,“择”可能本来就具备后来“释”字表示“释放” 义的义项。若后一种假设成立,把“择”读为“释”其实是以今律古,并不可取。古书上出现 的一些字,随着这个字所代表的词义的引申发展,会逐渐产生分担其部分功能的新字,比 如用为“讲和”义的“讲”,后来一般写成“媾”,如果我们看到古书上表示这种意思的“讲”, 就说它们都应该读为“媾”,那实际上是没有必要的。其次,将古书上某

5、些“择”读为“释”,固然有些地方更方便我们今天理解,但在有些例 子中,其实理解为“选择”义也不是不可以的。比如裘锡圭先生所举史记的例子:“太山 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读为“释”,解释为“舍弃”固然很合 适;但细玩文意,理解为河海不选择细流(不挑剔细流,而是兼收并蓄),因此能成其深, 也不是不可以,至少不是那么窒碍不通。这也许说明,“舍弃”和“选择”,这两个词义其实 有相通之处。第三,从词源学上看,“择”其实有“分别”“分开”的意思,这和“释”的义项有相通之处。 在一堆物品中,选择一件东西,首先要把所选择的东西和其他东西“分开”“分别”,因为如 果把所有东西都看得没有

6、分别,就丧失了选择的意义。选择,一定要先“分别”,用术语表 达,“分别”,就是“择”的词源义。而“释”的最普通义项,就是“分别”“分开”,说文:“释, 解也。”解,就是“分开”。也就是说,上面我们猜想的两种可能,后一种可能是可以成立的。因此,我们认为,“择”的本义是“分别”“选择”,如果用现代语义学的说法阐述,“择” 这个词发展出了两个下位义:1.选择而取。2.选择而弃。而在不同的文献材料中,在不同 的语境中,“择”既可以用本义去解释,也可以用两个下位义的“取”和“去”解释。这种情况 在古书上是很多的,比如“疑”字,从甲骨文看,像一个人拄杖站路口,不知何去何从,乃 是“疑惑”的“疑”本字,但它

7、在古书上有“不定”和“定”两种意思。说文:“疑,惑也。”广韵: “疑,不定也。”而诗经大雅桑柔:“靡所止疑。”毛传:“疑,定也。”训为“定”的“疑”, 后来一般写成“凝”。 “疑”的本义是“疑惑”,但包含两个下位义: 1.疑惑而不定。 2.疑惑而止。 所以在不同的文献材料中,它既可以用本义解释,也可以用两个下位义去解释。事实上, 我们要谈的“择”,在古书中,注释者就是这样做的。比如论语先进:“论笃是与。”何 晏集解:论笃者,谓无择言。”皇侃疏:择者,除麤取好之谓也。”又吕氏春秋骄恣: “王曰:仲虺有言,不谷说之。曰:诸侯之德,能自为取师者王,能自取友者存,其所择 而莫如己者亡。”高诱注:择,取

8、也。叹吕氏春秋大乐:先圣择两法一。”1诱注: “择,弃也。,吕氏春秋这两处“择”,正好分别用的是两个下位义,如果说一个是“择”, 一个破读为“释”,说服力是不够的。下面,我们再从文字学、训话学、词源学三个角度,更进一步分析“择”是否应该读为 “释”。虽然说文中有“释”字,但从古文字资料来看,“释”字出现得比“择”字要晚。三体 石经中尚书君奭篇天不庸释于文王受命”勺释”字其实应该隶定为泽”字。古 玺汇编的1863、1873号两枚玺印,分别出现了古书上常见的人名“释之”:这两枚都是战国印,但从字形看,偏旁从“米”,更可能是说文训为“溃米”,试比 较古玺文编中从“采”的四个“番”字:大部分和“米”的

9、写法有别,虽然不能排除也可能是“释”字,毕竟“米”和“采”或有相混, 不过这个字在古玺文编中,是把它收在“米”部,和其他从“米”的字排在一起的。就算 把它看成“释”字,除此之外,在较早的古文字资料甚至秦汉简牍中,就再也难找到“释”字 了;而“择”字在出土材料中却数不胜数,且有不少可以早至西周,不过其写法大多从“升”或 者从“又”,比如:也有从“手”的“择”,但时代较晚,出現在秦代: 古文字中,偏旁“升”又”支”手”可以互换,所以,上揭字形都是“择”字的不同写法。早期的字形,一般写成从“又”从“升”,至于从“手”的“择”,其第一例的“择疚”,“择”,显然 应该当“舍弃”义来理解。这就存在两种可能

10、:第一,“择”在这里读为“释”第; 二,“择”如字 读。考虑到“释”字本身出现比较晚,那么很显然,表示“舍弃”义的“释”,其职能本来就是 用“择”或者别的同音字来承担的。“释”字出现很晚,在汉印文字征中,没有收录“释” 字,在“择”字下,却出现了汉代常见人名“王择之”张择”霍择”等人名,第一个人名,应 当跟上揭战国玺印“史释之”和汉文帝时名臣廷尉张释之相同。大概在秦代,“择”用得比较 多,后来又用“释”字承担了“择”一部分功能,大约从东汉开始,“释”字才开始流行。在这 之前,作为选择义的“择”,应该同时还兼有后代“释”字的功能。因此,把古书中的“择”都 读为“释”,是没有必要的。从训话上说,古

11、书上有些“择”字,读为“释”当然可以,但不读为“释”,也并不是讲不 通,甚至读为“释”反而有些别扭。比如孟子梁惠王“若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赵岐注: “王如痛其无罪,羊亦无罪,何为独释牛而取羊?”这段串讲是把“择”转换为“释” 了,但增字为训,因为原文中并不蕴含“取羊”的意思。当然,把原文改为“则牛羊何释焉”, 依旧说得过去,意为在牛和羊之间舍弃哪个呢?但其实照原文“牛羊何择焉”,解释为在牛 羊之间怎么选择,也是完全合适的。另外,还可以把这个“择”理解为“择”的词源义“分别”“分 开”。“牛羊何择焉”,就是说牛和羊有何“分别”呢?而且意思更加顺适。“择”训为“分”别, 在古书上并不鲜

12、见,墨子大取:“断指与腕,利於天下相若,无择也。”墨子节葬下 “上帝鬼神始得从上抚之曰: 我有是人也与无是人也,孰愈?曰: 我有是人也,与无是人 也,无择也。”,这两句话重的“无择”,都是指“没有区别,没有分别”。我们平常说“饥不 择食”,也就是“饥不分食”,不选择食物、不挑食。总之,把孟子这句话的“择”读为“释”, 或者如字读,都是可以的,而且正反映了“择”的“选择”义和“放弃”义之间的联系,作为“分 开”义的“择”,和“释”有共同的义素, “释”就是分开, “择”也是一样。又史记货殖列传:“今夫赵女郑姬,设形容,楔鸣琴,揄长袂,蹑利屣,目挑心招, 出不远千里,不择老少者,奔富厚也。”这里的

13、“择”,读为“释”的确合适,意思是,不舍弃 任何一个老的和小的,(为了追求最大利润);但如字读,理解为不“选择”,不“挑剔”,不“分 别”老少,照单全收,也是完全可以的,甚至是更顺适的。再如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 “毋敢择行钱布,择行钱布者,列伍长不告,吏循之 不谨,皆有罪。”张家山汉简的二年律令.钱律197、198号简:“敢择不取行钱、金者, 罚金四两。”“行钱”是指流通的货币,法定货币,如果读为“释”,则睡虎地秦简的相关句子 理解为“不许放弃法定货币,如果放弃法定货币都有罪”张家山汉简的相关句子理解为 “敢于舍弃、不取法定货币,罚金四两”,其实都不很顺适。因为颁布这项法律的原因,是 因为有

14、些法定货币里杂有轻薄的劣钱,质量太差,导致百姓收取这些货币时比较挑剔,只 要好的,不要坏的。所以“择”的意思应该是“挑剔”“选择”货币,而不是一概放弃不要。张 家山汉简的法律条文把“择不取”连用,更证明了这一点,意思应当是“选择不取”,如果理 解为“放弃不取”,在文献中也确实有类似用法;但毕竟意思重复,床上叠床,不符合法律词 汇使用的精确简洁原则。而且“选择”钱币的好坏,和“不取”差钱,有一种递进关系,让整 条律令意思更加显豁。何况睡虎地秦简的金布律里还说:“百姓市用钱,美恶杂之,勿 敢异。”其中的“异”,意思正是“分别”,和“择”的意思一致,这也可以证明条文中的“择”是 应当训为“分别”的“

15、择”,而不是“舍弃”的“择”。这种惩罚挑剔钱币质量的法律在后世一直 沿用,通典食货钱币下就提到唐代武则天时期,官府也曾颁布法令:“令百姓依样用 钱,俄又简择艰难,交易留滞,又降敕非铁锡、铜荡、穿穴者,并许行用。其熟铜、排斗 沙涩厚大者,皆不许简择。”其中的“简择”两字连用, “简”正是“选择”的意思, “择”自然也 不例外。考虑到古代法律条文的沿用性,我们认为,睡虎地秦简和张家山汉简中的“择行钱 布”和“择不取行钱”,其中的“择”,更倾向是“选择”的意思。把“择”释为“分别”“分开”义更好的例子,还有吕氏春秋审应:“卫嗣君欲重税,以 聚粟,民弗安,以告薄疑曰: 民甚愚矣,夫聚粟也,将以为民也,

16、其自藏之,与在于上, 奚择。”,高诱注: “言民自藏粟于家,与藏之于官,何择?择,失也。”其实把“奚择”理解 为“有什么分别”更顺适。以上几例,说明“择”和“释”意思有共通之处,这意味着“择”和“释”有一个相对共享的 词义空间,它们的词义是有联系的,很多时候“择”不一定要读为“释”。不过在什么时候理 解为“择而取”或“择而弃”呢?什么时候用“择”的本义,理解为“分别”“挑选”呢?大概是在宾 语包含两个或者多个选项时,才用“分别”这个本义。比如“牛羊何择焉”,可选择的有“牛” 或者“羊”“ 不择老少者”,选项有老人和少年“ 毋敢择行钱布”和“敢择不取行钱”,选项有好 钱和劣钱。而理解为“择而取”

17、或“择而去”义时,一般没有选项。“河海不择细流”,宾语只 是“细流”“ 故能择人而任势”,宾语只是“人”,当然,这种分类大概只能作为参考,具体问 题还得具体分析。四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 “选择”和“分开”“舍弃”义实相通。从“睪”声的字,大多具有“分 别”的内涵,这是学者们论述过的,比如古文字谱系疏证对“睪”声字的“系原”就说: “从 睪派生之释、斁、绎、籜、萚、择等字多含有析、释之义”,这是很有道理的。如此看来, “择”和“释”无疑是同源词,它们的词源义应该都是“分别”“分开”。我们可以举几例分析一 下:1. 释。说文采部:“释,解也。从采,采取其分别物也。”可知“释”的本义是“分别”。3.

18、 择。说文手部:“择,束选也。”4. 斁。说文支部:“斁,解也。”和“释”是一回事。这几个字,都确实和分别义有关。 “分别”义和“舍弃”义相因,还可以通过其他词义来 论证。古书上有很多字既有“分别”义,也有“舍弃”义。比如“选”字,最常用的意义是“选择”, 但也有“舍弃”义。说文:“选,遣也。一曰择也。,左傅昭公元年:“秦后子有宠於桓, 如二君於景。其母曰:弗去,懼选。”,这句的“选”,就是“遣”意思。说文辵部:“遣, 纵也。 ”“纵”就是“舍弃”“抛弃”。“选择”义和“分别”义也相因,也可以用比较互证的办法证明。比如“差”有选择义,诗 经:“既差我马。”毛传:“差,择也。”而荀子非相:“差长

19、短,辨美恶。”“差”和“辨” 对文,意思显然一样,都是“分别”“分辨”的意思。“选择”义和“舍弃”“淘汰,义相因。比如“简”有“选择”义,还有“舍弃”“淘汰”义。战 国策秦策一:“简练以为揣摩。”鲍彪注:“犹择也。”但高诱注曰:“简,汰也。”“简”和“练” 是近义词,就是挑选好的,淘汰剩下的。又韩非子有度:“是先王之法所简也。”卢文 弨曰:“简,弃也。”战国策燕策三:“智不简功。”鲍彪注:“简,弃也。”“简”的“放弃”“抛 弃”义项,在汉语大字典中未收,这是应该补上的。有些古代的官职名称,也可以作为证据。汉代有“辨铜令”,是水衡都尉的属官。辨者, 别也。顾炎武在日知录卷十一伪银里说: “汉既以

20、钱为货,而铜之为品不齐,故水 衡都尉其属有辨铜令丞,此亦周官职金之遗意。”说它与古代“职金”的功能相似,周礼秋 官职金:“掌凡金玉锡石丹青之戒令,辨其物之媺恶,与其数量,褐而玺之,人其金锡于 为兵器之府,人其玉石丹青于守藏之府。 ”“辨其物之美恶”,即是“选择”“分辨”物品的好坏, 顾炎武所言有一定的道理,所以“辨铜令”的“辨铜”,其实就相当于“择铜”,顾名思义,其 职责是挑选好的铜来铸造行钱。漢代还有一种官叫“别火令”,是大鸿胪属官。古人迷信,认为不同季节应该改不同的 木材引火,在管子禁藏周礼礼记郊特牲,乃至居延出土汉简中都有改火的记载, 裘锡圭先生指出,木简中的“别火官”指“主管改火事物的

21、官”,也就是汉书百官公卿表 里大鸿胪的属官别火令丞。所谓改火,其实质是“择火”,即在相应季节选择用什么火。这 些官名,估计都是自古沿袭,字词的实际用法反而不大在普通文献中出现了。 “辨”“别”两 字,在古籍上都没有明确的“选择”一类词义,但实际上显然又隐含了“选择”的词义,这对 我们分析“择”的意思,是很有借鉴意义的。总之,在先秦,“择”本身自带有“放弃”一类的隐含义,不必破读为“释”。“择”从“手” 为义符,相比“拾弃”之“拾”的构形,训为“放弃”,也是很好理解的。我们不能因为后世文 献或者现在书写习惯用“释”,就认为“择”一定是“释”的假借字,从现代语义学和词源学的 角度,“择”本身即具有

22、“舍弃”的含义,是确切无疑的;从古文字学的角度,在先秦也并不存 在从“采”的“释”,一直到汉代后期,“释”才真正出现,包揽了“择”字代表“舍弃”义的义项, 而“择”本身则把主要功能转向代表“选择”的意思。五最后讨论古书上和“择”关系密切的几个字。在战国时代的出土材料中,经常出现一个“斁”字,比如古玺汇编0859 有人名玺“长 斁之”,1138有“高斁之”,4062 还有“韩侯斁之”,名字都相同。前面说过,在古文字中, 偏旁“手”和“支”可以通用,所以“斁”其实就是“择”。但这个字,在后来的传世文献中,一 般写成“释”,上揭 0859 的人名玺“长斁之”,“长”应该读为“张”,汉文帝时代有廷尉名

23、“张 释之”,和这个玺印所谓主人同名同姓,“释之”是古代常用的名字。但中山王方壶“斁郾吉 金”,栾书击的“斁其吉金”,其中的“斁”,则依旧用为“择”字。从古文字资料来看,“斁”字 出现比“择”晚,所以,它应该是“择”字在战国时代的习惯写法。不过在传世文献中,问题却没有这么简单。说文为“斁”字专门立了一个字头:“斁, 解也”,和“择”的意思不同。这个字在传世文献中,用例也很多,我们选择一些重要的例子 列举如下:1. 书洛诰:“我帷无斁其康事。”注:“斁,解也,我帷无有解券。”江声集注音疏: “说文支部云: 斁,解也。且引诗 服之无斁而申说之曰: 斁,猒也。然则训斁 为解者,非谓解释,乃解券也,故

24、云我惟无有解券,券,古倦字也。”江声指出, “券” 当为“倦”,则“解券”当即“懈倦”,意思是,我不会懈惰安定天下之事,就是说,执政不会 懈惰,会一直勤勉。2. 诗周南葛覃:“为稀为络,服之无斁。”毛传:“厌也。”郑笺:“服,整也。女在 父母之家,未知其所适,故习之以稀络烦辱之事,乃能整治之无厌倦。 ”意思是女子训练洗 衣缝补之事,不会懈怠。 “斁”训为“厌”,其实和“懈”意思相同,不会厌倦,也即不会懈怠。3. 诗周颂振鹭:“在彼无恶,在此无斁。”郑笺:“在彼,谓居其国无怨恶之者;在 此,谓其来朝,人皆爱敬之,无厌之者。”“斁”字显然也训“厌”,但语法功能略有不同,前 两例都是表示主动,这句表

25、示被动,是指主语不“被厌倦”,也就是不被“懈怠”对待。4. 鲁颂泮水:“戎车孔博,徒御无斁。”毛传:“徒行者、御车者皆敬其事,又无厌 倦也。 ”和 1、2 两例意思完全相同。5. 駉: “思无斁,思马斯作。 ”郑笺: “思遵伯禽之法无厌倦也。 ”与上同。6. 大雅思齐:“古之人无斁,誉髦斯士。”毛传:“古之人无厌于有名誉之俊士。” 与上同。可以看出,这些“斁”字,基本是和“无”合用,但在早期的出土文献中, “无斁”一般只 写作“亡睪”“无睪”,比如毛公鼎(集成 02841): “肆皇天亡(无)睪,临保我有周。 ” 墙盘(集成 10175): “昊照亡(无)睪。 ”师询簋(集成 04342):

26、“肆皇帝亡(无) 睪,临保我有周。”梁其钟(集成00188): “皇且(祖)考其嚴才(在)上降余 大鲁福亡(无)睪。 ”中山王方壶(集成 09735): “天不睪其有愿,使得贤士良佐贾, 以辅相厥身”,其中的“不斁”就是习见的“无斁”。没有例外,看来, “无斁”的写法,是比较 晚的事,早期文献中的“无罩”,都在传抄中被改写成了“无斁”。到后来,文人写文章也喜 欢用这个词,汉代枚乘、蔡邕等都用过,都写作“无斁”,显然是仿古。儒家文献中出现的“无 斁”,既是其用字习惯,也可能是有意和“择”的其他用法区分开来。如果我们承认“择”和“斁” 本来就是一个字的不同写法,那么,上古成语“亡罩”写成“无斁”,

27、和写成“无择”没有区别。 但郭店楚墓竹简细衣篇,引诗经 “服之无斁”, “斁”写作“怿”,和传世文献不同, 大概是楚国人的用字习惯,因为不管是“无懈倦”,还是“无厌弃”,都可以说和“心”有关, “心” 是意符。不过上博简缁衣这个字却写作“睪”,冯胜君先生曾经论证上博简带有齐国文 字特点,看来战国时代的齐国人犹存古风,保留了更早期的用字习惯。至于名字“无斁”, 有秦国将军冯毋择, “毋择”显然也是“无择”。不过在岳麓秦简中, “冯毋择”的“择”被写成 “泽”,而且在汉印中,写成“无泽”的情况非常多。古书中还有一种“无射”的写法, “射”和“斁”上古音都是铎部字, “无射”毫无疑问就是 “无斁”,

28、曾侯乙墓编钟铭文中,钟律“无射”就写成“无铎”或者“无罩”,可证。下面也举几 个例子:1.礼记祭统:“命庄叔随难于汉阳,即宫于宗周,奔走无射。”注:“射,厌也。言 庄叔长奔走至劳苦而无厌倦也。 ”2. 逸周书武穆:“钦哉!钦哉!余夙夜求之无射。”意思同上。3. 诗车舝:“辰彼硕女,令德来教。式燕且誉,好尔无射。”郑笺:“且称王之声誉, 我爱好王无有厌也。 ”意思也同上。4. 诗大雅思齐:“不显亦临,无射亦保。”毛传:“以显临之,保安无猒也。”郑笺: “临,视也;保,犹居也。文王之在辟廱也,有贤才之质,而不明者亦得观于礼,于六艺无 射才者,亦得居于位,言养善,使之积小致高大。 ”毛传解“无射”为

29、“无厌倦”,良是。郑玄 说“无射”是“无射才”,显然是望文生义,不可信。则此处“无射”意思也如上。5. 诗经周颂清庙:“骏奔走在庙,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毛传:“骏,长也,显 于天矣,见承于人矣,不见厌于人矣, ”郑笺: “骏,大也,诸侯与众士于周公祭文王,俱 奔走而来,在庙中助祭,是不光明文王之德,与言其光明之也,是不承顺文王志意,与言 其承顺之也,此文王之德,人无厌之。 ”这条郑玄也和毛传的解释多有不同,但都认为“无 射”是“无厌”的意思,只不过是被动用法。这些和“无睪”“无斁”意思相同的词,为什么要写成“无射”,大概是偶然用了通假字。作为音律名的“无射”曾被和季节月份联系起来。白虎通义

30、五行:“律中无射,无射者, 无声也。 ”意思不是很好懂。又曰: “九月谓之无射何?射者,终也,言万物随阳而终也, 当复随阴起,无有终已。 ”这句意思比较显豁,无射,就是“无终已”,和“无懈怠”“无厌倦”“无 舍弃”意思是相通的。释名释律吕:“無射,九月之律,戌之气也,射,斁也,斁,厌也, 言阳气究物,而使阴气毕剥落之,终而复始,无厌已也,此律历志谊。一曰,斁,终 也,言万物随阳而终,当复随阴而起,无有终已也,此白虎通谊。 ”其实“无厌”“无终” 是一回事。为什么说“无终”“无懈怠”“不厌”几种意思有联系呢?当从其起源分析。说文: “罩, 目视也,从横目从口,今吏将目捕罪人也。 ”意思是用目光指

31、挥捕人,可信度不高。从金文 看,早期“睪”,字形从目从矢,或讹为从日从矢,会意不明,但前面我们提到,以它为偏 旁的词“斁”“择”等字,多有“析”“解”“分别”一类意思,这应该是这一系列词的词源义,由“分 别”,又引申出“舍弃”的意思,由“舍弃”再引申到“厌弃”“懈怠”,又引申到“穷尽”,也就是“终 已”,脉络还是很清晰的。金文中常出现的“无睪”,其具体意思,至今众说纷纭,李学勤认 为金文中的“无斁”就是无终,陈英杰也认为,周代金文中这种“亡睪”,可以“统一释为终, 乃是植G怪濉!币灿醒g呷衔鹞闹欣嗨频幕岸?是“不懈”的意思,诗经诸篇言“无斁”, 是对人们无怠于事品格的赞美。但是,这种单一的解释

32、,都不能完全说通所有材料,我们 认为,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金文“皇天无斁”,把“无斁”解释为“无终”,似乎意思不通,因为“皇天无终”,等 于是句废话。但如果和下文连接,“肆皇天亡睪,临保我有周”,解释为皇天无穷无尽地临 保我周朝,算是通顺了,这么一来,它的词性似乎是副词,修饰动词“临保”,不过直接解 释为皇天“不厌弃”,似乎更好,这样更显出皇天的人格化,对有周是主动的不放弃。训为“无 终”,则缺乏这种感情色彩。在中山王方壶的“天不睪其有愿”中,把“不睪”解释为不终, 不尽,也说得过去,但词性不是副词,而是动词;而且如果解释为不弃、不舍,也更显出天 的主动意愿。至于诗经的“徒御无斁”,解释

33、为“无终”,就完全不合适了;解释为“不厌 弃”,似乎可以;但解释为“不懈怠”更好。墙盘:“昊照亡(无)睪。”是讲周恭王的品德, 裘锡圭先生释为“无所厌恶”,但似乎解释为“不懈怠”更好。梁其钟:“皇且(祖)考其严 才(在)上降余大鲁福亡(无)睪。”则理解为“无终”比较好,亡(无)睪作为补语, 修饰前面述语发出的行为,表示其程度。“懈怠”和“放弃”“舍弃”意义相近,都表示主语的 主动行为,而诗经周颂清庙:“骏奔走在庙,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以及周颂振 鹭: “在此无斁。 ”则带有被动的含义,表示不被人厌弃。前面我们提到,古代相当多的人 取名“无择”,比如庄子让王里的“北人无择”,战国策魏策里的

34、“田无择”,秦始皇 时候的御史大夫“冯毋择”,但没有什么取名“无斁”的,说明“无择”就是“无斁”,取这个名 字,可能就是来源于“不厌弃”“不舍弃”“不被人厌弃”或者“不懈怠”之类的意思,尤以“不厌 弃”的可能性大。古代被厌弃大概是很悲惨的,所以孔子因为见卫灵公夫人南子,而被子路 猜忌,还只好赌咒发誓: “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意思是被老天舍弃,联想到毛 公鼎的“肆皇天亡睪,临保我有周”,被皇天厌弃,政权将不保,就知道这誓言有多么重 了。总之,由于“无斁”这个词沿用时间很长,有近千年之久,在这么漫长的岁月中,其意 义肯定发生了微妙变化,所以,碰到具体用法必须具体分析。大概也因为此,说文对

35、 它的解释,既有“解(懈)也”,又有“厌也”,又有“终也”三种说法,并非首鼠两端,而是 确实这三种词义都曾出现。至于古书中常见的人名“释之”,与此有没有关系呢?不好肯定,但考虑到汉代叫“捐之” 的人名比较多,汉书贾捐之传有贾捐之,汉印有傅捐之,张捐之,还有人叫桥捐,秦 捐,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有阏氏节侯冯解散,汉印文字征有常解之,这和汉代很 多人叫“释之”,以及叫单名的“释”,情况应该是一样的,释之这个人名的“释”,估计也是“舍 弃”的意思,至于为什么以“舍弃”这种意思取名,也许是“舍弃”一些不好东西,以放松自己 的意思。古代写人患病用“不怿”这个词,尚书顾命:“王不怿。”注:“马本作不释,云

36、 不释,疾不解也。 ”用“解”释“怿”, “不怿”就是“不释”,那么“释之”也许就是解除了病痛, 古人医疗不发达,害怕生病,常取名“弃疾”“去病”“去疚”“释疢”“遂疢”,也是这个意思。小结 综上所述,本文的结论是:先秦典籍中表示放弃义的“择”,本身就具备“放弃”的义项, 不必破读为“释”。 “释”是后起字,它出现后,承担了“择”的部分功能。 “择”的本义是“选择”, 词源义是“分别”。它的本义发展出两个下位义: 1.选择而取。 2.选择而弃。第 2 个下位义, 新造的“释”正承担了其这个功能。出土资料和传世文献中的“无睪”“无斁”“无择”,在不同 的语境中,有“不懈怠”“不放弃”“无穷尽”或者“不被厌弃”的意思,从词义引申来看,这三 种意思是相通的,最后分化出不同的用法。秦汉时代常用的人名“无择”,来自于这个成语, 意思可能是取“不懈怠”义项,但也可能表示“不被厌弃”。另一个常用人名“释之”,其中的 “释”,应该是取“舍弃”的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