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球物理探测7—海洋地震测量2

上传人:努力****83 文档编号:190510279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4.04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海洋地球物理探测7—海洋地震测量2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海洋地球物理探测7—海洋地震测量2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海洋地球物理探测7—海洋地震测量2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资源描述:

《海洋地球物理探测7—海洋地震测量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洋地球物理探测7—海洋地震测量2(4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七章第七章 海洋地震测量海洋地震测量引言引言7.1 7.1 地震波动力学地震波动力学7 7.2 .2 地震法的野外工作方法与技术地震法的野外工作方法与技术7 7.3 .3 地震波运动学地震波运动学7 7.4 .4 地震成果剖面的形成地震成果剖面的形成7 7.5 .5 地震资料的解释地震资料的解释7 7.6 .6 地震资料的应用地震资料的应用7.1 7.1 地震波动力学地震波动力学一、弹性介质与地震波一、弹性介质与地震波二、地震波的描述二、地震波的描述三、地震波的种类及特点三、地震波的种类及特点四、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四、地震波的传播规律五、弹性分界面上的地震波五、弹性分界面上的地震波六、地震波的

2、薄层效应六、地震波的薄层效应七、一个反射地震记录道的形成七、一个反射地震记录道的形成柱状样品拉伸试验中的应力与应变柱状样品拉伸试验中的应力与应变线性弹性形变区线性弹性形变区任何固体介质在外力作用下,任何固体介质在外力作用下,其内部质点的相互位置会发生其内部质点的相互位置会发生变化,使得介质的形状或大小变化,使得介质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即形变。发生变化,即形变。可恢复性形变可恢复性形变永久性形变永久性形变一、弹性介质与地震波一、弹性介质与地震波1 1、弹性介质及其描述参数、弹性介质及其描述参数固体介质按其受力后的形变特征可分为弹性体和塑性体。固体介质按其受力后的形变特征可分为弹性体和塑性体。弹

3、性介质:弹性介质:固体在受外力作用下产生形变,当外力消失后,固体在受外力作用下产生形变,当外力消失后,物体能迅速恢复到受力前的形态和大小,这种物体称为完全弹性体物体能迅速恢复到受力前的形态和大小,这种物体称为完全弹性体或理想弹性体,该介质称为弹性介质。或理想弹性体,该介质称为弹性介质。塑性介质:塑性介质:外力消失后,物体不能恢复到原状,而是保持外力消失后,物体不能恢复到原状,而是保持受力时的状态,这种物体称为塑性体,该介质称为塑性介质。受力时的状态,这种物体称为塑性体,该介质称为塑性介质。弹性或塑性:弹性或塑性:主要取决于主要取决于介质的物理性质介质的物理性质以及以及外力的大外力的大小小和作用

4、和作用持续时间的长短持续时间的长短。-一般情况下,当作用力较小且作用持续时间短时,大部分介质都可一般情况下,当作用力较小且作用持续时间短时,大部分介质都可近似看作弹性介质。近似看作弹性介质。-地震法中,多数天然或人工震源激发,作用时间较短,且激发的能地震法中,多数天然或人工震源激发,作用时间较短,且激发的能量对于地下岩层和接收点处介质所产生的作用力较小,可近似为弹性介量对于地下岩层和接收点处介质所产生的作用力较小,可近似为弹性介质。质。弹性介质的描述参数弹性介质的描述参数 -杨氏模量杨氏模量E E;-泊松比泊松比 ;-体变模量(压缩模量)体变模量(压缩模量)K K;-切变模量(刚性模量)切变模

5、量(刚性模量);-拉梅系数拉梅系数 和和 ;它们表示介质抗形它们表示介质抗形变的能力,其数值越大,变的能力,其数值越大,该介质越难以产生形变。该介质越难以产生形变。理想弹性介质:理想弹性介质:当介质受外力后立即发生形变,外力消失后立当介质受外力后立即发生形变,外力消失后立即完全恢复原状的介质。即完全恢复原状的介质。粘弹性介质:粘弹性介质:实际介质并非理想弹性介质,由于介质颗粒间的实际介质并非理想弹性介质,由于介质颗粒间的内摩擦力使得地震波在其中传播时要发生能量损耗。内摩擦力使得地震波在其中传播时要发生能量损耗。地震地质模型:地震地质模型:根据地质介质的性质、结构、形状等特征,根据地质介质的性质

6、、结构、形状等特征,建立的不同条件下的介质模型。建立的不同条件下的介质模型。理想弹性介质和粘弹性介质模型理想弹性介质和粘弹性介质模型2 2、地震地质模型、地震地质模型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介质模型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介质模型 各向同性介质:各向同性介质: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无关的弹性介质。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无关的弹性介质。各向异性介质:各向异性介质: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有关的弹性介质。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有关的弹性介质。均匀介质、层状介质和连续介质模型均匀介质、层状介质和连续介质模型 根据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的空间根据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的空间分布规律,可将弹性介质分为均匀介质和非分布规律,可将弹

7、性介质分为均匀介质和非均匀介质两大类。均匀介质两大类。均匀介质:均匀介质:速度值不随空间坐标而变化;反速度值不随空间坐标而变化;反之为非均匀介质。之为非均匀介质。层状介质:层状介质:非均匀介质表现为成层性,即地非均匀介质表现为成层性,即地层界面成层分布,每一层内部速度值恒定。层界面成层分布,每一层内部速度值恒定。连续介质:连续介质:如果层状介质中地层厚度特别薄,如果层状介质中地层厚度特别薄,可认为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沿地层沉积方向连续可认为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沿地层沉积方向连续变化,即波的速度是空间坐标的连续函数。变化,即波的速度是空间坐标的连续函数。单相介质和双相介质模型单相介质和双相介质模型

8、单相介质:单相介质:仅考虑单一性质岩相的介质。仅考虑单一性质岩相的介质。双相介质:双相介质:同时考虑岩石骨架和孔隙中充填物同时考虑岩石骨架和孔隙中充填物两种相态的介质。两种相态的介质。以炸药以炸药“爆炸爆炸”激发地震波为例来说激发地震波为例来说明地震波的形成过程:明地震波的形成过程:破环圈:破环圈:在炸药包附近,爆炸所产生的强在炸药包附近,爆炸所产生的强大压力大大超过了岩石的极限强度,岩石遭到大压力大大超过了岩石的极限强度,岩石遭到破坏,形成一个球形破坏圈。破坏,形成一个球形破坏圈。塑性带:塑性带:随着离开震源距离的增大,压力随着离开震源距离的增大,压力减小,但仍超过岩石的弹性限度,发生塑性变

9、减小,但仍超过岩石的弹性限度,发生塑性变形,这个区域称为塑性带;形,这个区域称为塑性带;3 3、地震波的概念与形成机制、地震波的概念与形成机制炸药震源产生地震波过程示意图炸药震源产生地震波过程示意图 弹性区:弹性区:在塑性带以外压力降到弹性限度以内,因为炸药爆炸的产生在塑性带以外压力降到弹性限度以内,因为炸药爆炸的产生的是一个延续时间很短的作用力,根据弹性理论,这一区域的岩石发生的弹的是一个延续时间很短的作用力,根据弹性理论,这一区域的岩石发生的弹性形变。地震法中,通常都在远离震源外进行接收,因此除震源附近以外的性形变。地震法中,通常都在远离震源外进行接收,因此除震源附近以外的绝大部分地区,岩

10、石都可以近似地当中作理想弹性体或完全弹性体来研究,绝大部分地区,岩石都可以近似地当中作理想弹性体或完全弹性体来研究,所以所以地震波实质上是一种岩层中传播的弹性波。地震波实质上是一种岩层中传播的弹性波。由震源激发、经地下传播并被人们在地面或井中接受到由震源激发、经地下传播并被人们在地面或井中接受到的地震波通常是一个短的脉冲振动,称该振动为地震子波。的地震波通常是一个短的脉冲振动,称该振动为地震子波。地震子波的概念:地震子波的概念:特点:特点:(1 1)是一个非周期振动;)是一个非周期振动;(2 2)具有确定的起始时间和有限的能量;)具有确定的起始时间和有限的能量;二、地震波的描述二、地震波的描述

11、 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可将介质划分为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可将介质划分为三个区:三个区:波尾区:波尾区:波已经传播了过去,介质质点波已经传播了过去,介质质点的振动已经停止;的振动已经停止;扰动区:扰动区:质点以各自的状态振动,其横质点以各自的状态振动,其横切面就是波剖面。扰动区的最前端,切面就是波剖面。扰动区的最前端,刚开始刚开始振动与尚未开始振动的质点间的振动与尚未开始振动的质点间的 分界面为波分界面为波前面前面;扰动区的最后端,;扰动区的最后端,将要停止振动的质将要停止振动的质点与已停止振动的质点的分界面为波尾面点与已停止振动的质点的分界面为波尾面;波前区波前区:波还未到达,介质的振动尚未波

12、还未到达,介质的振动尚未开始。开始。振动的分布区示意图振动的分布区示意图1 1、波前、波尾及射线、波前、波尾及射线射线:射线:在一定条件下,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认为波及其能量是沿一条以认为波及其能量是沿一条“路径路径”从波源传到所考虑从波源传到所考虑的一点的一点P P,然后又沿那条,然后又沿那条“路径路径”从从P P点向别处传播,点向别处传播,这样的理想路径,即波的传这样的理想路径,即波的传播方向就叫通过播方向就叫通过P P点的波线,点的波线,又叫射线。又叫射线。P P射线射线射线示意图射线示意图振动图:振动图:假设在离震源距离为假设在离震源距离为r r的的A A点观测质点振动位移随时间的变点

13、观测质点振动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用时间化规律,用时间t t为横坐标,质点位移为横坐标,质点位移u u为纵坐标作图,这种用为纵坐标作图,这种用u ut t坐坐标系统表示的质点振动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图形称为地震波的振动图。标系统表示的质点振动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图形称为地震波的振动图。2 2、振动图与波剖面、振动图与波剖面振动图示意图振动图示意图振幅:振幅:振动图的极值(正或振动图的极值(正或负)称为波的相位,极值大负)称为波的相位,极值大小称波的振幅;小称波的振幅;视周期视周期T T*:相邻极值间的时相邻极值间的时间间隔称为视周期;间间隔称为视周期;视频率视频率f f*:视周期视周期T T*的倒数的

14、倒数称为视频率;称为视频率;波的时间延续长度:波的时间延续长度:质点质点振动的起始时间振动的起始时间t0 t0和终了和终了时间时间t1 t1之间的时间长度之间的时间长度t=t1-t0t=t1-t0称为延续长度;称为延续长度;振动图示意图波剖面:波剖面:假设在某一确定的时刻假设在某一确定的时刻t t,在距离震源点,在距离震源点O O的一定范围内的一定范围内的各不同距离的点上,同时观测它们质点振动的情况,并以观测点的各不同距离的点上,同时观测它们质点振动的情况,并以观测点与震源与震源O O的距离的距离x x为横坐标,以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为横坐标,以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u u为纵坐标为纵坐标作

15、图,这种描述某一时刻作图,这种描述某一时刻t t质点振动位移质点振动位移u u随距离随距离x x变化的图形称之为变化的图形称之为波剖面图。波剖面图。波剖面示意图波剖面示意图当当t t一定时一定时,波函数表示该时刻波线上,波函数表示该时刻波线上各质点各质点相对其相对其平衡平衡位置位置的位移,即此刻的的位移,即此刻的波形曲线。波形曲线。)(cos xTtAy02Px*yxuAAO正的极值称为正的极值称为波峰;波峰;负的极值称为负的极值称为波谷波谷;:两相邻波峰(谷)之两相邻波峰(谷)之间的距离称视波长;间的距离称视波长;:视波长的倒数为波数,视波长的倒数为波数,即单位距离内波的数目。即单位距离内波

16、的数目。k波剖面波剖面波剖面示意图波剖面示意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质点振动的从图中可以看出质点振动的波长波长和该时刻的起振点和该时刻的起振点x2x2(波(波前)及停振点前)及停振点x1x1(波尾)等特征。(波尾)等特征。实际地震记录中:实际地震记录中:-每一道记录就是一个观测点的地震波振动图。每一道记录就是一个观测点的地震波振动图。-同一时间的多道记录就是多个观测点的地震波的波剖面。同一时间的多道记录就是多个观测点的地震波的波剖面。波剖面和振动图之间对应关系图波剖面和振动图之间对应关系图 二者与震源及传播介质性质密切相关,当震源和传播介质二者与震源及传播介质性质密切相关,当震源和传播介质一定时,振

17、动位移一定时,振动位移u u是时间是时间t t和观测位置和观测位置x x的函数。的函数。t t固定:固定:u=u(t,x)u=u(t,x)波剖面波剖面;x x固定:固定:u=u(t,x)u=u(t,x)振动图振动图;波剖面与振动图的关系:波剖面与振动图的关系:3 3、地震波的定量描述、地震波的定量描述a.a.简谐振动简谐振动b.b.非周期性的地震子波:非周期性的地震子波:描述参数:描述参数:波长、频率、周期、振幅或能量、速度。波长、频率、周期、振幅或能量、速度。各参数之间的关系:各参数之间的关系:,1)sin(00fvvTTfwtAA 描述地震子波的参数:描述地震子波的参数:频谱(振幅谱、相位

18、谱)频谱(振幅谱、相位谱)跟踪一个弹簧在时间中的运动产生了一个正弦曲线跟踪一个弹簧在时间中的运动产生了一个正弦曲线振幅谱振幅谱相位谱相位谱正弦曲线正弦曲线一组具有不同频率、振幅和相位延迟的正弦运动,一组具有不同频率、振幅和相位延迟的正弦运动,可以重叠以合成时间波形,如星号所标出的道可以重叠以合成时间波形,如星号所标出的道时间(时间(s)频率(频率(Hz)根据付氏变换理论,任何一非根据付氏变换理论,任何一非周期的脉冲振动周期的脉冲振动g(t)g(t)可表示为多个可表示为多个不同频率、不同振幅的谐和振动不同频率、不同振幅的谐和振动(如正弦或余弦)之和。(如正弦或余弦)之和。dfefGtgftj 2

19、)()()()()()()()(2fjbfaefAdtetgfGfjftj 谐和振动合成非周期振动示意图谐和振动合成非周期振动示意图dfefAtgfftj)(2)()(振幅谱:振幅谱:每一谐和振动分量的振幅与频率的关系曲线,每一谐和振动分量的振幅与频率的关系曲线,即表示每个谐和振动分量对即表示每个谐和振动分量对g(t)g(t)贡献的大小。贡献的大小。相位谱:相位谱:每一谐和振动分量的初相位与频率的关系曲线,每一谐和振动分量的初相位与频率的关系曲线,它表明了各谐和振动之间在时间上的相互关系。它表明了各谐和振动之间在时间上的相互关系。振幅谱振幅谱相位谱相位谱)(f)(fA主频:主频:振幅谱峰值振幅

20、所对应的频率振幅谱峰值振幅所对应的频率 ;频带宽度:频带宽度:若以振幅谱峰值振幅为若以振幅谱峰值振幅为1 1,则谱振幅值为,则谱振幅值为0.7070.707所对应的两个频率之差所对应的两个频率之差 ;振幅谱曲线及其主要参数示意振幅谱曲线及其主要参数示意10.7070f1f2f0f12fff 三、地震波的种类及特点三、地震波的种类及特点 根据波所能传播的空间范围可将地震波分为体波和面波两根据波所能传播的空间范围可将地震波分为体波和面波两大类。大类。面波:面波:在弹性分界面附近传播的波。在弹性分界面附近传播的波。-瑞雷瑞雷(Raylaigh)面波面波:在弹性介质自由界面上形成的面波;:在弹性介质自

21、由界面上形成的面波;-勒夫勒夫(Love)面波:面波:在两种弹性介质分界面传播形成的面波,在两种弹性介质分界面传播形成的面波,一般出现在低速覆盖层和下伏介质的分界面上;一般出现在低速覆盖层和下伏介质的分界面上;-斯通利波:斯通利波:两种均匀弹性介质的分界面上出现的瑞雷型面波,两种均匀弹性介质的分界面上出现的瑞雷型面波,称为斯通利波。称为斯通利波。体波:体波:可在整个三维弹性空间的介质内传播,包括纵波和横波。可在整个三维弹性空间的介质内传播,包括纵波和横波。1 1、纵波及其特点、纵波及其特点 单位正压力作用于球腔壁时,弹性介质中产生纵波,即单位正压力作用于球腔壁时,弹性介质中产生纵波,即弹性介质

22、发生体积形变所产生的波动,也称弹性介质发生体积形变所产生的波动,也称P P波。波。球腔震源示意图球腔震源示意图 2)sin22(02 pprvrreurvpaupvart 纵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互相纵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互相平行平行的波的波.特征特征1 1:具有交替出现的密部和疏部:具有交替出现的密部和疏部.特征特征2 2:各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平行:各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平行 振动的强弱决定于振幅系数振动的强弱决定于振幅系数 ,此系数中仅此系数中仅r r为变量,为变量,说明振动的强弱随波传播距离说明振动的强弱随波传播距离r r的增大而反比地减小(球面扩的增大而

23、反比地减小(球面扩散);散);纵波质点的位移(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是一致的。纵波质点的位移(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是一致的。purvpa2202纵波的传播特征纵波的传播特征 质点位移规律是按指数衰减的正弦振动,是一种强阻尼振质点位移规律是按指数衰减的正弦振动,是一种强阻尼振荡,衰减快慢取决于系数荡,衰减快慢取决于系数 的大小。的大小。其特点如下:其特点如下:rreurvpaupr)sin22(022 2、横波及其特点、横波及其特点 ssavavaverSaus23sin322302 单位切应力作用于球腔壁时,弹性介质中产生横波,即单位切应力作用于球腔壁时,弹性介质中产生横波,即弹性介质发

24、生切变时产生的波动,也称弹性介质发生切变时产生的波动,也称S S波。波。特征特征1 1:具有交替出现的波峰和波谷:具有交替出现的波峰和波谷.特征特征2 2:各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各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横波的质点位移是衰减的正弦振动,衰减快慢决定于横波的质点位移是衰减的正弦振动,衰减快慢决定于系数系数 的大小;的大小;横波的振幅也随波传播距离横波的振幅也随波传播距离r r的增大而减小(球面扩的增大而减小(球面扩散);散);横波质点的位移(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横波质点的位移(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其特点如下:其特点如下:avs23横波的传播特征横波的传播

25、特征 通常,将横波看作是由两个方向的振动组成的。通常,将横波看作是由两个方向的振动组成的。-SV-SV波:波:质点振动在垂直平面内的横波分量;质点振动在垂直平面内的横波分量;-SHSH波:波:质点振动在水平平面内的横波分量;质点振动在水平平面内的横波分量;根据面波传播理论,在自由界面以下均匀各向同性的根据面波传播理论,在自由界面以下均匀各向同性的弹性介质中,瑞雷面波振动的弹性介质中,瑞雷面波振动的水平分量水平分量D Dx x和垂直位移分量和垂直位移分量D DZ Z的实部的表达式为:的实部的表达式为:)sin()22()cos()22(22222xKteKeKKbaKBDxKteKKbKebBD

26、RbzRazSRRzRazSRRbzx K KR R,K KP P,K KS S分别为瑞雷波、纵波和横波的圆波数;分别为瑞雷波、纵波和横波的圆波数;x x,z z分分别为传播距离和深度;衰减系数别为传播距离和深度;衰减系数a a和和b b分别与波数有关,分别与波数有关,B B是是和能量有关的常数。和能量有关的常数。222222;SRPRKKbKKa 3 3、面波及其特点、面波及其特点 讨论一种理想情况:介质为理想的固体时(讨论一种理想情况:介质为理想的固体时(0.25)0.25),z=0z=0。上式可简化为:。上式可简化为:)sin(62.0)cos(42.0 xVtCDxVtCDRZRx 与

27、能量和波数有关的常数与能量和波数有关的常数 显然:显然:162.042.022 ZxDD 这是一椭圆方程,说明在自由表面附近,面波质点的位移这是一椭圆方程,说明在自由表面附近,面波质点的位移轨迹在轨迹在XZXZ平面内是一逆时针的椭圆,水平轴和垂直轴之比约为平面内是一逆时针的椭圆,水平轴和垂直轴之比约为2 2:3 3。瑞雷面波的传播示意瑞雷面波的传播示意 面波在面波在XZXZ平面内,其质点沿与波传播方向成反方向的平面内,其质点沿与波传播方向成反方向的椭圆轨道运动。椭圆长轴在椭圆轨道运动。椭圆长轴在Z Z方向,短轴在方向,短轴在X X方向,二者比方向,二者比例为例为3 3:2 2。随着深度随着深度

28、z z的增加,面波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分量按指的增加,面波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分量按指数迅速衰减。理论计算结果表明瑞雷面波的能量差不多只集数迅速衰减。理论计算结果表明瑞雷面波的能量差不多只集中在大约一个波长中在大约一个波长 的范围内,因此瑞雷面波从震源的范围内,因此瑞雷面波从震源OO出发出发传播时,其波前是一个高度为传播时,其波前是一个高度为 的圆柱面。扰动区是一的圆柱面。扰动区是一个空心圆柱。个空心圆柱。面波波前示意图面波波前示意图瑞雷面波的振幅随而瑞雷面波的振幅随而衰减,比体波的球面扩散的衰衰减,比体波的球面扩散的衰减要慢得多。在远离震源处,减要慢得多。在远离震源处,面波有可能强于体波。面

29、波有可能强于体波。瑞雷面波的传播速度不同瑞雷面波的传播速度不同于体波,它以低于横波的传播于体波,它以低于横波的传播速度沿自由表面传播;速度沿自由表面传播;r面波频散示意图面波频散示意图频散现象频散现象具有波散现象。具有波散现象。波在介质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频率的函数,面中的传播速度是频率的函数,面波的不同频率成分传播的速度不波的不同频率成分传播的速度不同。同。-在均匀各向同性介质的自在均匀各向同性介质的自由表面,没有频散。由表面,没有频散。-当表面有疏松的覆盖层时,当表面有疏松的覆盖层时,由于松散物质的非弹性作用而产生由于松散物质的非弹性作用而产生明显的频散现象。明显的频散现象。4 4、三种

30、波的传播速度、三种波的传播速度 地震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取决于介质的弹性参数及地震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取决于介质的弹性参数及其波的类型。其波的类型。根据弹性力学理论可知,纵横波的速度分别为:根据弹性力学理论可知,纵横波的速度分别为:)1(2)21)(1()1(2 EVEVsp 纵横波速度比为:纵横波速度比为:21)1(2 spVV0 00.10.10.20.20.250.250.30.30.40.40.50.51.411.411.501.501.631.631.731.731.871.872.452.45纵横波速度比与泊松比的关系表纵横波速度比与泊松比的关系表 spVV 一般情况下,横波速度较

31、纵波速度低,横波速度最大一般情况下,横波速度较纵波速度低,横波速度最大可达到纵波速度的可达到纵波速度的70%70%。理论分析表明,较纵横波速度相比,面波速度最低,理论分析表明,较纵横波速度相比,面波速度最低,与横波速度较为接近。约等于横波速度的与横波速度较为接近。约等于横波速度的92%92%。-横波速度低,因此横波分辨薄层的能力较纵波强;横波速度低,因此横波分辨薄层的能力较纵波强;-岩层中含水或油气时,纵波速度变化较大,而对横波速度几乎没有影响,岩层中含水或油气时,纵波速度变化较大,而对横波速度几乎没有影响,因此,可利用纵横波速度比值的变化来判断岩层的含水或油气性。(多波因此,可利用纵横波速度比值的变化来判断岩层的含水或油气性。(多波勘探)勘探)类型类型速度速度振动方向振动方向纵波纵波与介质性质有关与介质性质有关与传播方向相同与传播方向相同横波横波一般为纵波速度的一般为纵波速度的0.60.6与传播方向垂直与传播方向垂直面波面波一般为横波速度的一般为横波速度的0.90.9椭圆型椭圆型5 5、三种波的特点小结、三种波的特点小结激发条件:激发条件:-纵波:容易;纵波:容易;-横波:难度大;横波:难度大;-面波:与地表条件有关面波:与地表条件有关接收条件:接收条件:-纵波:垂直接收;纵波:垂直接收;-横波:水平接收;横波:水平接收;-面波:垂直接收面波:垂直接收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