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的经济学分析(090316)

上传人:208831****750245 文档编号:190391864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7.4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的经济学分析(090316)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的经济学分析(090316)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的经济学分析(090316)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的经济学分析(09031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的经济学分析(090316)(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的经济学分析潘 鸿 邱桂杰 韩孟华(吉林大学军需科技学院,吉林长春,130062)摘 要:随着资源短缺甚至枯竭问题的日趋严重,提高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率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本文以经济环境大系统为分析基础,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和熵定律,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探讨了提高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的途径,分析了影响自然资源配置效率因素,并最后解析了提高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的思路。关键词: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率;能量守恒定律文献标识码:A1背景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资源短缺甚至枯竭问题的日趋严重,提高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率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

2、焦点,所以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的探讨也颇多,但笔者认为上述探讨一般都以描述现象、披露数据、提出对策为主,而将自然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置于经济环境大系统中,运用能量守恒定律和熵定律进行经济学分析的研究尚未发现。本文对此进行了尝试,从经济学角度研究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率问题。2 “自然资源”的界定自然资源,是由人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处于一种自然状态或者没有被加工过的状态的物质,主要包括土地、矿藏、森林、水等天然禀赋。根据生态特点、自然资源特性与资源最优化配置方式,将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两种,前者指生物资源和流动资源,后者指矿产资源。可再生资源是可以用自然力保持或增加蕴藏量的自然资源

3、。3分析模型的构建3.1经济系统的选定 本段内容主要参考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张帆、李东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教材第9-11页本文的分析基础是经济环境大系统,这一系统有别于传统的经济系统。传统的经济系统模型只是把整个经济社会看作一个系统,没有特别考虑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影响。这是因为20世纪70年代之前,经济学过于关注经济增长而忽略了自然资源问题。几乎在所有的经济增长理论中,经济增长被认为只是资本、技术、储蓄率、就业以及制度等因素的函数。在传统的经济系统模型中,在忽略政府的情况下,有两个基本的行为主体,家庭和厂商。这两个行为主体由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连接起来。这样,整个经济就成为一个由产

4、品和货币作相反流动而联系起来的系统,经济学就是研究人类在这个系统中时而作为生产者时而作为消费者的行为的学问。传统的经济系统模型如下图所示:生产要素货币要素市场产品市场货币产品家庭厂商厂商家庭资源开发利用废弃物回收自然支持系统产出经济系统投入图3.1.1 传统的经济系统现代环境经济学建立了环境经济大系统,即在传统经济系统的基础是将环境包容进来,把环境看作整个经济环境大系统的一部分。图3.1.2 经济环境大系统、在经济环境大系统中,环境被看作可以提供各种服务的一种财产。环境向经济系统提供:原材料和能源。此外,环境还以各种形式直接向人类提供服务,总之,自然环境既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基础和条件,也是对人

5、类生产和生活的制约条件。3.2经济环境大系统的子系统划分经济环境大系统又可细分为五个子系统:即人口子系统、资源子系统、境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人口子系统是经济环境大系统的主体。人是生产与消费的统一体,是整个系统的主体和核心因素,是系统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资源子系统是经济环境大系统的物质基础。不管人类社会如何发展,福利的提高首先与物质产品的丰富联系在一起,而物质产品是资源经生产过程转化而来的。环境子系统是经济环境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特征是具有自净化能力,即自然环境在接纳了社会生产、生活中排放的各种污染物质后,能够通过自身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将污染物变成无害或低害物质,

6、以减轻其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因此,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可看作是形式不同的资源短缺,生态退化是生态系统更新和平衡能力的短缺,污染是环境自净能力的短缺。经济子系统是经济环境大系统的核心内容和基础,是人类利用资源子系统提供的资源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活动的系统。由经济组织、经济实体、经济产业、经济体制等要素构成。它的主要功能是保证物质产品的生产来满足人类的物质生活需要。社会子系统的质量是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子系统实现协调发展的关键,合理的政治体制、良好的社会伦理道德和历史文化沉淀以及稳定的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利于资源合理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3.3关于研究的维度本文的

7、研究对象,是人类生产过程中一切具有“存量”形态投入的自然资源消耗过程以及该过程所伴随着的制度演变。“存量”消耗过程是将其价值经过多个甚至无穷多个生产周期转移到最终产品中去。这不同于“流量”在每一个生产周期结束时都要把自身的全部价值转移到最终产品中去。因此,本文所研究的自然资源的“存量”特征决定了所使用的分析方法必须是动态的,本文中,“动态”的内涵包括两方面内容:(1)从时间维度上,涵盖历代、当代和后代;(2)从空间维度上,涵盖国内国外,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3.4模型分析如果把环境定义足够大,经济环境大系统可以看作一个封闭系统。在封闭系统中,没有来自外部的投入,也没有对系统外部的产出。如果把环

8、境的定义缩小,例如把环境限制为地球,那么经济环境大系统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经济系统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受两条热力学定律的约束。热力学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告诉我们,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和物质是不能产生或消灭的。根据这一定律,从自然环境进入经济系统的原材料和能量,或者在经济系统中积聚起来,或者作为废弃物回归到自然环境中。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定律)告诉我们,熵在增加。熵是描述系统混乱的量,熵越大说明系统越混乱,熵越小说明系统越有序。这一定律意味着,从一种能向另一种能的任何转换都不是完全有效的,能的消费是不可逆的过程,在能量转换的过程,总有一些能量失掉了。因此,如果

9、没有新的能量从外部投入,一个封闭系统最终会耗尽其能量。根据上述分析,本文把太阳系作为一个封闭系统,在这个封闭的中,没有新的能量从外部投入,设现有总能量为T,T为历代未消耗能量的转入值,若T1为当代消耗的总能量,T2为后代消耗的总能量,则 -式3.4.1T1中,设在经济系统中积聚的能量为T1e,废弃物能量为T1g,则 -式3.4.2T1e中,设T1ey为已开发出的能量,T1en为未开发出来的能量,因此-式3.4.3T1ey中,T1eyt为具有经济价值,已得到合理利用的能量,T1eyf为未被利用的能量,则-式3.4.4“具有经济价值”是该种自然资源是否受重视、是否具有开采价值的决定因素,是通过开采

10、、使用自然资源过程中所需要的成本和自然资源使用中所带来的收益的比较来衡量的。一种天然形态的自然资源,其经济价值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1)自然资源本身的化学构成和品位高低;(2)开采自然资源所需的成本开采资源的技术水平以及不同的开采方式都会影响到资源开采的成本;(3)资源产品的运输难易程度,以及资源产品的开采和生产地与市场的距离。在一定条件下,便宜的运输比资源的高品位更为重要。 新古典经济学中,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就是强调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社会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以实现一种理想的经济效率,即帕累托效率。在这里,“最优化”是指“不可能进一步增加任何一个

11、人的主观效用而不损害另一个人利益”。由一般的均衡理论得出的帕累托效率是一种“静态”均衡,建立在资源禀赋、技术结构、制度和个人偏好既定不变的假定前提条件上,虽然只是一种理想状态,但为分析方便,本文仍将T1eyt界定为已实现最优化资源配置所消耗的能量。当代消耗的总能量T1后代消耗的总能量T2经济系统中积聚的能量T1e 废弃物能量T1g 已开发出的能量 T1ey未开发出的能量 T1en已得到合理利用的能量T1eyt 未被利用的能量 T1eyf 总能量T综上,在本文设定的经济环境大系统中,总能量T的构成可用下图表示:图3.4.1 经济环境系统中的能量构成图4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假定自然资

12、源的代际公平问题已经解决,本部分只在总能量T1的范畴内(即只在代内)讨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率问题。如图3.4.1所示,设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为E,能使E提高的途径有以下三个:途径1:减少废弃物 根据公式式3.4.2,在T1不变的前提下,减少废弃物排放,从而降低T1g途径2:开发新能量 根据式3.4.3,增加对未知资源、替代资源的寻找勘探开采,增加T1ey途径3:资源最优配置 根据式3.4.4,合理利用资源,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加T1eyt其中,按照途径1或途径2提高E,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技术进步。技术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之一,也就是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假如某国的技术水平提高了,那么,

13、该国的经济肯定有一个持续的增长。发达国家进入70年代以后,各国都充分重视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索洛(Solow)(1974)论证了在具有技术进步的前提下,因自然资源过度开采而给经济带来的稀缺性约束可以得到避免。同样,利用一个更加特殊的柯布-道格拉斯总量生产函数,Stiglitz(1974)也阐述了技术进步可以补偿因可耗竭资源的下降而带来的自然资源投入下降的影响。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技术进步的作用体现在:(1)可使人类认知和发现更多的非传统资源非传统资源包括受目前经济、技术以及环境因素的限制尚未发现和尚未开发利用的资源及尚未发现其用途的潜在资源。;(2)可以使资源的开发地域范围变得更

14、深、更广;(3)可以提高资源的勘探开采质量;(4)可以对废弃物进行处理。将从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一部分经废物利用等技术加工分解形成新的资源返回到经济运行中,另一部分经环境无害化处理后形成无污染或低度污染物质返回自然环境中,由自然环境对其进行净化处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要想获得经济发展,必须要有高的社会经济效率,这就要求除了途径1和途径2,国家更需要对自然资源实现最有效配置。因此,上述途径3是提高E的最主要方式。从全世界范围研究,自然资源的配置包括国内配置和国际间配置,但就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的国家,出口自然资源的目的是获取收益用于国内发展,其影响因素包括制度、技术、劳动、资金、科学

15、管理等。假定国家出口自然资源获取的收益(资源租)全部作为国内资本投入,在此基础上本部分重点分析国内自然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 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如新加坡、韩国也是属自然资源贫乏的国家,同样依靠技术、人力资本的相对优势使经济实现起飞。这些国家的实践证明,自然资源的配置与劳动、资本等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以及由技术水平决定的配合比例有关,而且各要素对自然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往往交织融合在一起,发挥合力的影响作用。因此,通过一两个因素间的比较或只单独分析自然资源无法出全面、准确的结论,本文借鉴陈秀山的思路陈秀山、徐瑛:中国区域差距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 .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5),认为要寻找自

16、然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应将资本、劳动等要素的配置考虑进去;另一方面,考虑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越来越大,笔者认为应在环境承载力允许的前提下研究自然资源配置效率,因此合理的逻辑是:研究空间内的环境承载力投入要素的状况(包括质和量两方面)上述投入要素的“配置”效率 经过配置后这些投入要素的“使用”效率。表4.2 各因素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的影响程度影响因素影响程度途径1:减少废弃物途径2:开发新能量途径3:资源最优配置禀赋环境承载力投入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配置市场化程度使用制度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经济增长方式社会文化5提高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的思路解析根据上文的分

17、析,提高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应在经济环境大系统中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性与动态性方面探讨。整体性是指将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要素看作一个整体,研究它们之间的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的机理,即研究它们之间协调发展模式;动态性是要考虑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表5.1 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的思路类 别思 路时间上可持续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空间上可持续封闭系统与外部持续性封闭系统内部经济系统与自然支持系统持续性各子系统之间协调性国际间公平与协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利用权、排污权;出口资源租金管理;根据资源的互补性和地缘优势利用国外市场国内(区域内)可持续增长按3种途径的思路进行论述,如发展循环经济、促

18、进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市场化程度等等。1、实现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首先是代内公平,即当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可持续增长要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要求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其较好生活的愿望。其次是代际公平,由于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可持续增长要求当代人不能以损害后代人满足所需要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为条件,还后代人公平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利用权。2、封闭系统与外部的可持续性。由于封闭系统中熵的增加不可避免,人类必须把经济系统与不断扩大的环境连接起来,形成开放系统,与能量的消耗和生命的终止进行不断的斗争。如果把环境限制为地球,就能源来说,地球从太阳得到能量,如果把太阳系看作一个封闭系统,地球的发展受

19、可得到的太阳能的多少的限制。3、经济系统与自然支持系统的持续性。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不能超出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资源与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离开了前者,后者的生存与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可持续增长是在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的前提下的增长,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不能超过它的临界值,也不能损害地球上生命的大气、水、土壤、生物等自然系统;同时,人类应根据持续性原则调整自己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有节制地消耗资源与环境,否则人类的发展就会停止。4、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性。一般来说,当系统包含若干个相互矛盾或相互制约的子系统,当系统具有存在利益冲突的多个独立个体或因素,当系统包含对各个目标

20、有不同评价标准的参与者时,都需要进行系统协调。系统协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某种方法来组织和调控所研究的系统,寻求解决矛盾或冲突的方案,使系统从无序转换到有序,达到协同或和谐的状态。5、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公平与协调。占世界人口26%的发达国家耗用了全部能源、钢铁和纸张等的80%。而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却普遍面临着沉重的人口压力、科技水平低下、经济欠发达、缺乏走持续增长道路的基本能力。同时,建立在低科技水平上的经济基本是资源型经济,其经济增长必然导致自然资源开发过度、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结果是两极分化更加严重。这种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世界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增长,因此,还世界公平的分配和公平的发

21、展权,消灭贫困是首要的任务。发展中国家应与发达国家在资源利用权、排污权,出口资源租金管理等方面充分对话,获取最大的发展空间。另外,国家之间还可以根据资源的互补性和地缘优势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提高国际间的资源配置效率。6、国内(区域内)的可持续增长。在资源稀缺的前提下,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可促进经济增长。按上文第二部分的论述,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的途径主要有3种,即减少废弃物排放、开发新能量和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因此,在国内(区域内)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需要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开发应用高新技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市场化程度、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等方式来实现。参考文献:1 张帆,

22、李东著.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2 龙如银.中国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方法研究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3 陶文达.发展经济学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4王碧峰.资源约束与经济增长问题讨论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07). 5马子红,胡宏斌.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 理论评述J.经济论坛,2006(7).6陈秀山、徐瑛.中国区域差距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4(5).7欧阳新年.科学发展观与资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企业活力, 2006(10).8中国统计年鉴-2008年.Economic Analysis About Na

23、tural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efficiencyPan Hong, Qiu-Guijie(College of Light Industry Economic & Management of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62,China)Abstract: With the shortage of resources depletion problem is getting increasingly serious and raise the efficiency of develo

24、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have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of the world .This paper makes discussion on the methods factors and concepts impacting natural resource allocation efficiency .Key words: natural resources;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efficiency;energy conservation law作者简

25、介:潘 鸿(1970),女,贵州贵阳人,吉林大学军需科技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经济发展理论;邱桂杰(1972),女,吉林白山人,吉林大学军需科技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资源与环境经济;韩孟华(1987),女,山东济南人,吉林大学军需科技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项目东北亚矿产资源潜力分析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矿产资源接续战略研究(编号:12120110561511)通讯联系:地 址:吉林省长春市西安大路5333号军需科技学院 130062联系人:潘鸿 电 话:0431-87836357(O);13756072931E-Mail:yy991205 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