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浪船船检验指南(报批稿)2002

上传人:zou****hua 文档编号:190358185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42.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穿浪船船检验指南(报批稿)2002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穿浪船船检验指南(报批稿)2002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穿浪船船检验指南(报批稿)2002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资源描述:

《穿浪船船检验指南(报批稿)200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穿浪船船检验指南(报批稿)2002(1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国船级社穿浪船检验指南报批稿)中国船级社上海规范所2002.11第1 章 通则第1 节 一般规定第2 章 船体结构第1 节 设计载荷第2 节 船体结构的构件尺寸第3 节 直接计算第 1 节 一般规定1.1.1 适用范围1.1.1.1 本指南适用于穿浪船,本指南未规定者 , 应符合本社海上高速船 入级与建造规范及其修改通报的有关规定。1.1.2 等效1.1.2.1 除另有规定外,对计算方法、评定标准、制造程序、材料、检验和 试验方法等,凡能提供必需的试验、理论依据或使用经验,或有效公认的标准等, 经本社同意后,可等效于或替代本指南要求的内容。1.1.3 一般要求1.1.3.1 送审的图纸资料目录

2、除按照本社海上高速船入级与建造规范及 其修改通报的有关规定外,尚应提交以下图纸资料备查:(1) 纵向稳定性计算书 ( 或模型试验验证资料 ) ;(2)船体结构直接计算资料(按第 2 章 2.3.1.4 的要求)。1.1.3.2 凡申请入本社船级并符合本指南要求的穿浪船,可在其高速船附加 标志后加注船舶类型附加标志:Wave Piercer Catamaran。1.1.4 定义1.1.4.1 本指南所用定义如下:(1)穿浪船:系一种特殊型式的高速双体船。其连接桥湿甲板近船首下部带 有一个排水型或半排水型船体,当船在波浪中航行时,该船体部分将潜入水中。(2)连接桥结构:系指连接左右两片体的甲板结构

3、。(3)湿甲板:系指连接桥结构的最下暴露表面结构。第 2 章 船体结构第1 节 一般规定2.1.1 设计垂向加速度2.1.1.1 船舶重心处的设计垂向加速度 a 应由船东或设计部门提供,一般 cg可取为 1/100 重心处最大垂向加速度的平均值。设计部门也可自行调整,但对载客穿浪船a 一般不应超过l.Og;对载货穿浪船a 一般不应超过1.2g;对公务cg cg 艇(用于执行水上公务的工作艇,如巡逻艇、缉私艇、海监艇等),可根据实际 情况,选择合理的 a 值。cg2.1.1.2船舶重心处的设计垂向加速度a与该船营运限制规定的有义波高cgH及在该波高下对应的航速V三者的关系如下:1/3Hacg42

4、6H1/3 + 0.07WL(50-PWLB3m/s2式中:K船舶类型系数,取1.0;L 船长,m;B 设计水线处各片体最大型宽之和, m; WLg重力加速度,取g = 9.81m/s2;VHH1/3船在有义波高H 的波浪中航行的航速,kn;1/3-有义波高,m;其最大值H应不大于下列规定值:H= 6.01/3 maxH= 4.01/3 maxH=2.01/3 maxH=1.01/3 max1/3 max近海航区营运限制沿海航区营运限制;遮蔽航区营运限制;平静水域营运限制;max0船体重心处横剖面的船底斜升角(0),取0=300,0=100;minA满载排水量,to2.1.1.3将最终的a取值

5、代入上述2.1.1.2所列公式,推算出船在设计航 cg区营运限制下的若干组H V的对应值,绘成H V曲线,该曲线应记录在 1/ 3H1/ 3H“船舶操纵手册”中,并另行制成标牌固定展示在驾驶室内。2.1.2 船底压力2.1.2.1 “船底”系指片体的 V 型部分或舭弯曲及其以下部位的船体结构。2.1.2.2 船底压力 P 按下式确定:slP =1.16 Ksll1厂 A、0.3a d l A 丿 cgkN/m2式中:K 纵向压力分布系数。船中前取K =1,尾端取K =0.5,尾端与l1 l1l1船中之间用线性插值法求得;A受力点计算面积,m2;对板格取A2.5S2;其中S为骨材间距(通常指纵骨

6、间距),m;对加强筋或桁材取人=承载宽度X跨距;d吃水,m;满载排水量,t;a 设计垂向加速度,m/s2,按本节2.1.1.1取值。cg2.1.2.3 船底压力应不小于按本节 2.1.4.1 确定的对应位置处的舷侧压力2.1.3 连接桥湿甲板压力2.1.3.1 连接桥湿甲板的压力 P 由下式确定: wdP =0.75 Kwdl 2kN/m2/0.3 al A 丿 cg式中:K 纵向压力分布系数;船中前取K =1.5,船中及其后取K =0.8;l2 l2 l2 、A、a 同本节 2.1.2.2。cg2.1.3.2连接桥湿甲板压力应不小于按本节2.1.4.1确定的对应位置处水线 以上舷侧压力。2.

7、1.4 舷侧和露天甲板压力2.1.4.1 舷侧压力 P 由下式确定:sP =9.81h0.15PkN/m2s sl式中:h压力计算点到甲板的垂直距离,m,应不小于0.8m,也不必大于舷侧范围高度的 0.8 倍;P 该处船底的压力,见本节 2.1.2.2 。sl2.1.4.2 露天甲板压力 P 由下式确定:d1P =K (0.2L+C)kN/m2d1l 3式中:K 纵向压力分布系数,船中前取K =1.0,尾端取K =0.75,尾端与l3 l3 l3 船中之间用线性插值法求得;L 船长,m;C航区系数:C= 7.6 近海和沿海航区营运限制,C=4.6 遮蔽和平水航区营运限制。2.1.5上层建筑和甲

8、板室的计算压力2.1.5.1上层建筑和甲板室的计算压力P除满足海上高速船入级与建造sd规范的要求外,还应满足下列要求:(1) 对第一层上层建筑和甲板室前端壁的最小计算压力P应不小于按min本节2.1.4.2 确定的船中前露天甲板的计算压力;(2) 上层建筑和甲板室的其他外围壁及顶板的最小计算压力 P 应不小min于 4.5 kN/m2。第2 节 船体结构的构件尺寸2.2.1 一般要求2.2.1.1穿浪船的结构尺寸除满足海上高速船入级与建造规范的要求外,还应满足下列要求:(1) 平板龙骨的宽度应不小于500mm,厚度应不小于该位置处的船底板厚度,其最小板厚t与海上高速船入级与建造规范中的双体船要

9、求 min相同;(2) 连接桥湿甲板与内舷侧交叉区域的板厚和构件尺寸应予加强。第 3 节 直接计算2.3.1 一般要求2.3.1.1 本节规定适用于船体结构强度有限元评估分析。2.3.1.2 船长大于 50m 的穿浪船一般应进行整船分析。2.3.1.3 对于连接桥及其内舷侧交叉区域应进行局部强度有限元评估分析。2.3.1.4 送审文件(1)计算中所依据的图纸及目录;(2)计算分析报告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计算模型的详细说明(包括结构模型范围及模型化方法、边界条件、计 算基本工况及载荷组合等)和结构计算模型图; 对于由模型试验得出的计算载荷,则应提交完整详细的模型试验资料和 载荷计算方法,并需经

10、本社同意; 各个组合工况下的计算结果(包括整体结构位移图及其数据、各个区域 的应力分布图及其主要构件应力值、构件最大应力汇总表以及计算总结; 若结构需作修改,应提交修改后的分析计算报告。(3)应提交计算数据的磁介质文件。2.3.1.5 结构分析应使用公认的结构有限元计算程序。2.3.2 结构模型2.3.2.1 模型范围2.3.2.2 整体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应包含整个船体结构。模型中包括船体外板、 横舱壁、甲板和抗扭箱等结构。2.3.2.3 如以连接桥为分析对象,用于二维分析的模型对象应包含连接桥及 其内舷侧交叉区域结构;用于三维分析的模型对象应包括整个船长范围内的上述 内容,且片体上离连接桥较远

11、部分的纵向结构可视情况凝聚模拟为等值梁。2.3.2.4 单元(1) 可按板单元、梁单元和杆单元等模拟真实结构。如片体为横骨架式时, 横向强框架间的肋骨可等效凝聚在最为靠近的外板单元网格的边界上,且模 拟为梁单元;(2) 板壳单元的长宽比一般应控制在 3 以内;(3)曲面的船壳板可用平面板单元模拟。2.3.3 边界条件2.3.3.1 对于整船模型分析,船体结构模型在各外力的作用下应处于平衡状 态,因此边界支点符合以下要求:(1)支点反力应尽可能为零;(2)对整体模型的刚体移动进行约束。 应特别注意由于边界条件的原因而额外产生的应力和变形对计算结果的影 响。2.3.3.2 应按结构适时工况的受力变

12、形及对称性确定边界条件。为最大限度 减少对整船、连接桥及其相应结构的影响,建议整船模型在纵、横弯矩的作用下 按表2.3.3.2(1)及图2.3. 3.2(1)设置边界支点及约束条件;在纵、横扭矩的作 用下按表2. 3.3.2(2)及图2. 3.3.2(2)设置边界支点及约束条件(支点C,为支 点 C 的替代)。边界支点设置适用于整船纵向和横向弯曲的分析表 2.3.3.2(1)自由度 支点XYZ0x0x0xA111000B011000C(C)00(1)1(0)000其中:1固定;0自由,以下同。另外:1) A、B、C 组合也可用于纵、横扭转工况;2) 纵向弯曲工况时,若Z向力系不平衡,则可引起支

13、点A、B处的附加支 座反力,此时应忽略A、B处的结果(该工况仅用于考察船中区域)。2图 2.3.3.2(1)边界支点设置适用于整船纵向和横向扭转的分析 表2.3.3.2(2)自由度 支点XYZ0x0x0xA111000B101000C(C)0(1)01(0)000图 2.3.3.2(2)2.3.4 载荷及组合工况2.3.4.1 应对穿浪船的运动响应进行专门分析求得波浪载荷。分析应基于零 航速,并计及双船体之间的水动力相互作用。运动和载荷分析模型中应至少包括 20 站。2.3.4.2 波浪载荷可由船模试验得到。若波浪载荷由程序计算得出,则该程 序应为业界公认的波浪专用程序,否则波浪程序应经本社认

14、可。2.3.4.3 在考虑载荷时,应注意波浪诱导的两个片体之间的不同步纵摇扭矩、 横扭力矩和横向力矩是引起上下船体连接处发生扭曲和应力集中的主要原因。2.3.4.4 在分析中建议至少考虑以下组合工况: Mh ; M s ;s F y (向外);y F y (向内);y 0.8 M 0.6 ( M M );hP tt 0.8 M 0.6 ( M M );sPtt 0.6 M 0.8 ( M M );hP tt 0.6 M 0.8 ( M M )。sPtt其中:Mh、M 见 2.3.4.6 (1);hsFy 见 2. 3. 4. 6(2);yMp 见 2. 3. 4. 6 (3);M 见 2. 3

15、. 4. 6(4)。tt、工况也可用平面模型分析。2. 3. 4. 5对于船长小于50m, L/D小于12,且船体结构满足本社海上高速 船入级与建造规范第 2 章第 5 节或第 6 节的局部强度要求,则可仅校核连接桥 强度,且组合工况改为: Fy (向外);y Fy (向内);y 1.2(MPMtt )。其中:F、M、M 同 2. 3.4.4;y P tt、工况也可用平面模型分析。2. 3. 4. 6 在设计阶段,若无其他合适资料,可使用以下设计载荷进行估算。 其中,涉及a的计算应按本章2.1.1.1规定:(1)纵向中拱(垂)弯矩纵向中拱(垂)弯矩值 Mh、 Ms 取本社海上 高速船入级与建造

16、规范第2章2.7.3中的总纵弯矩和水动力载荷直接计算结果 的较大者。(2)横向对开力横向对开力 Fy 应取向外和向内的对开力作为两种独立 的工况分别计入,且应不小于按下列计算所得之值,该力作用点位置如图 2.3.4.6 (2)所示:-tdkNL 50m式中: L 船长, m; d 吃水, m ;M见本社海上高速船入级与建造规范第2章2.761; y 水线至连接桥结构剖面中和轴之距, m。注意:若L$50m,横向弯矩和横向对开力的计算方法另行考虑。(1) 两个片体之间的不同步纵摇扭矩一一不同步纵摇扭矩Mp,见本社 海上高速船入级与建造规范第2章2.763。Mp可用均布线荷载p等效,见图 2.3.

17、4.6(3)。(2)横扭力矩一一横扭力矩M应按下式计算:M 二 0.25Aa b kN - mt tcg式中:A 排水量,t;acg 设计垂向加速度, m/s2;cgb 片体中心线间距, m。Mtt 可用均布线荷载 p 等效,见图 2.3.4.6(3)。 当横扭力矩与纵向不同步纵摇扭矩进行组合时,应按作用效果叠加取向,见 图 2.3.4.6 ( 3 )。图 2.3.4.6( 3 )2.3.5 许用应力2.3.5.1 许用应力一般按本社海上高速船入级与建造规范第 2 章 2.7.8的规定。其中,在总体载荷作用下的船体梁和连接桥的许用应力按以下取用:弯曲应力 剪切应力 相当应力o = 0.80aSt = 0.46as:a = 0.825aes其中:O材料的屈服强度。2.3.5.2 稳定性校核一般按本社海上高速船入级与建造规范第 2章第 8 节的规定。2.3.5.3 在由剪力滞后效应控制的地方,应力分布和应力集中应予以仔细考虑。应特别注意结构的不连续性或由于建模时的粗网格划分或简化处理引起的未 被合适计入的剪力流区域。2.3.5.4 在评估时,应将结果同简化计算得出的主要结论进行对比分析。2.3.5.5 在应力集中超出规范许用值的区域,如开孔或其他结构不连续处 应书面报告应力集中范围和屈服影响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