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纪复习重点

上传人:gao****ang 文档编号:190353444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82.7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第四纪复习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第四纪复习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四纪复习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资源描述:

《第四纪复习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纪复习重点(2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二章 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第四纪气候分期(重点)1、冰期与间冰期(1)冰期:是指第四纪期间一次气候寒冷的时期,全球性的降温,冰川扩大。A、冰川扩展:地球表面发育大量的冰川B、全球性降温C、气候带移动D、全球性海平面下降E、生物群的迁移F、冰阶与间冰阶的旋回(2)间冰期:是指第四纪气候相对温暖湿润的时期,夹在两个冰期之间。地球表层的环境 反映与冰期恰好相反。2、干旱期与湿润期(1)干旱期:是指气候干燥,降雨量减少的时期。在中、高纬度地区与冰期伴随。(2)湿润期:是指两个干旱期之间降雨相对增多的时期。在中、高纬度地区与间冰期伴随3、雨期与间雨期(1)雨期:是指在北纬15N30N的地区,

2、降雨量增加,气候转湿的时期。(2)间雨期:是指在北纬15N30N的地区,降雨量减少,气候转干燥的时期。三、第纪环境变迁的时空尺度(了解)1、时间尺度地球表层的环境变化时间尺度:109100a。第四纪时期环境变迁的时间尺度:105100a。 最常见: 0.40、 0.10、 0.04、 0.02、 0.001Ma。( 1 )太阳活动 黑子、光斑,发生在光球表面。耀斑,发生在色球层。变化周期: 101102年。(2)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a)偏心率:0.0050.06之间,现在0.0167。周期10万年和40万年。地球处在近日点和 远日点的日照量的差别为7%。 (b)岁差:影响地球近日点的时间变化。

3、周期2.1万年。 现今的近日点为一月, 10500多年后的近日点为七月。这样两半球的气候发生变化。 (c) 黄赤交角:变化在 21392436。周期 4万年。现今为 2327。影响季节的气候变化。 角度变小,极地变暖;反之,极地更寒冷。2、空间尺度地球表层:10410 0km。第四纪的冰期与间冰期具有全球性。第四纪的雨期与间雨 期分布在西风带。我国的黄土、红土分布,我国的冰川分布。青藏高原的隆升。四、第四纪沉积物的特征 (6个特征)重点(1)岩性松散 是确定第四纪沉积物的重要特征。除海滩岩、火山岩、强钙质胶结的沉积物 外。(2)成因多样几乎包括了所以外力成因的沉积物。(3)岩性岩相变化快(4)

4、厚度差异大厚度从 0米到数百米。(5)不同程度地风化 早更新世:全风化到半风化中更新世:半风化晚更新世:薄的风化皮全新世:未风化(6)含哺乳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尤其洞穴堆积。五、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研究1、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标志(了解)(1)沉积学标志A、岩性a、砾石 砾性:不同成因的沉积物砾石的岩性不同。冲积物:成分复杂 洪积物:成分较简单 冰碛物、坡积物:成分简单 砾石统计可以判断古水流的流向研究不同阶地之间的关系:砾石组成反映水流动力条件 砾态(圆度 球度 扁平度) 砾石表面特征(擦痕 擦口 压痕 撞痕 砸痕) 冰川成因:条状擦痕、压痕、三角面 河流成因:溶蚀坑、光滑点状坑泥石流成因:点状

5、撞击坑 重力成因:点状坑、贝壳状坑b、 砂和粘土 (v2mm)砂、亚砂土、亚粘土、粘土 石英砂的表面特征冰川成因:贝壳状断口、不规则状断块洪积成因:V形撞击坑河流成因:V形撞击坑,SiO 2沉淀物 坡积成因:贝壳状断口 2海洋成因:V痕,高能下大,低能下小 风成因:圆形坑和浅碟状洼坑B、沉积结构-营力结构a、流动营力结构定向结构 叠瓦式 河流 非定向结构 离散式 (无定向结构)急流快速堆积 弥散式 无数细小角砾弥散分布在砂土中 充填式 巨砾间充填无数后续水流的细砾 河流和洪流b、非流动营力结构定向结构冰楔式 冻融作用挤压 多边形式 冻融作用非定向结构架堆式 重力堆积 以点接触 层间式c、网纹构

6、造(蠕虫构造)中国南方亚热带第四纪红土中的一种普遍次生构造。是亚热带湿热气候(间冰期)条件下强氧化的湿热化作用形成的。( 2)地貌标志a. 直接地貌标志b. 间接地貌标志 ( 3)环境标志A、有机环境标志河流阶地 洪流洪积扇相关沉积:地貌与沉积物的相关性a.海相化石b.淡水化石c.其他陆相生物化石B、无机气候标志a.黄土、岩盐、石膏干旱b.红土风化壳温暖、潮湿c.粘土矿物2、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类型确定的原则和方法(1)原则:根据所造成沉积物的主要动力条件。单一成因 一种动力 al复合成因 两种以上动力 dlp、 alp、 pld成因不明 pr(2)方法:A、综合分析法;B、比较分析法;C、数学地

7、质一一定量法3、第四纪沉积物成因分析及其分类大类大 陆 沉 积 系 统成因组残积组斜坡组 (重力)流水组地下水组湖沼组成 残积物土壤崩积物滑积物十流堆积物 坡积物洪积物冲积物泥石流堆积物 溶洞堆积物 泉华地下河堆积物 地下湖堆积物 湖积物沼泽堆积物elpdcoldpsLdlpaldfcacascallcal成因亚类各种风化壳 现代土壤扇顶河床化学淡水古土壤扇形河漫角砾咸水湖积物边缘相牛轭湖骨化石大类成因组成因类型成因亚类冰川堆积物gl终积侧积底积等冰水堆积物gfl大 陆 沉 积冰川冻土冰湖堆积物lgl融冻堆积物ts石海融冻泥石流风积物eo|风力组风成黄十ecls系残坡积物aid统坡冲积物eld

8、混合成因冲洪积物alp冲湖积物all大类成因组成因类型成因亚类海陆 过渡 系统海陆交互河堆积物mcm泻湖堆积物mcl三角洲堆积物dlt海洋 系统海洋沉积滨岸堆积物海岸生物堆积物mr浅海堆积物ms深海堆积物其 他成因不明堆积物nr内力作田堆积物(火山、士地震、人工堆积物(a)化学堆积物ch牛物堆积物(b)六、各种成因沉积物的野外鉴定(重点)1、坡积物;(1)分布:山坡坡脚。形成坡积裙(2) 岩性:以砂、粉砂和亚粘土为主。角细砾以棱角次棱角状为主,成分与斜坡上 基岩一致。(3) 结构与构造: 平面上近坡部分以粗粒为主,夹细粒碎石砂土透镜体,宽度和厚度不大。中部以亚砂土 或亚粘土为主,夹少量碎石透镜

9、体,宽度和厚度最大。近谷底部为亚粘土,厚度不大;有时 过渡为坡积冲积层。垂直坡面上:形成自下而上由碎石亚砂土亚粘土构成的韵 律层。表面常发育古土壤。坡积物层理与坡面倾向、倾角大体一致,岩屑扁平面多顺坡向排 列,长轴与坡向近垂直。(4) 厚度 与斜坡形态和坡面流速有关。2、洪积物;(1)分布:冲沟口。形成洪积扇;泥石流的扇形地貌不明显,冲沟中堆积物较多。注 意与冲积扇的区别(2)岩性:主要是砾石、砂、粘土混合物,很少发现化学沉积物。砾石的磨圆差,粒 径大小悬殊。泥石流的砾石悬殊更大,表面泥质更多。洪积物具有相带性,泥石流沉积物不 具有相带性。(3) 结构与构造:具“多元结构”:槽洪相粗粒沉积物成

10、条状由扇顶伸入,剖面上呈各 种透镜状,常与细粒沉积物交互,呈现不连续层状,称多元结构”。砾石透镜体代表古河道 位置。砾石ab面逆指上游。洪积物的磨圆度较低,一般介于次圆状和次棱角状之间。洪积物 的层理不发育3、冲积物;( 1)分布:河谷及谷坡。形成台阶地貌。(2) 岩性:主要是砾石、砂、粘土。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砾石层、砂层、粘土层分 开。砾石成分复杂, 往往具叠瓦状排列。砂和粉砂的矿物成分中不稳定组分较多。碎屑物质 的分选性较好。碎屑颗粒的磨圆度较高。(3) 结构与构造:冲积物层理发育,类型丰富,层理一般倾向河流下游。冲积物常呈 透镜状或豆荚状,少数呈板片状。冲积物往往具有二元结构,下部为河

11、床沉积,上部为河漫 滩沉积。4、冰碛物和冰水沉积物;(1) 分布:冰碛物比较复杂。冰水沉积物多分布在低处。( 2)岩性:主要是砾石和粘土。杂乱堆积。具有泥包砾现象。砾石大小相差悬殊。磨 圆和分选多很差。砾石的表面具有压坑、擦痕、磨光面。五角状、三角状、熨斗状(3) 结构与构造:无层理,杂乱堆积。砾石的a轴平行冰川运动方向。野外需要测量 a 轴的方向。5、重力堆积物;( 1)分布:陡壁下。形成倒石锥或倒石堆。(2) 岩性:主要是角砾石。粘土极少。砾石大小相差悬殊。磨圆和分选多很差。具有 撞击痕迹。(3) 结构与构造:无层理,杂乱堆积。无磨圆和分选性。砾石之间为架状接触。6、洞穴堆积物(1) 分布

12、:岩溶洞穴或裂隙。应区分洞穴堆积和裂隙堆积洞穴堆积分布溶洞中。裂隙 堆积分布裂隙中。(2) 岩性:主要是砾石、角砾石、粘土、钙板、钟乳石。 流水沉积:砾石层、粘土层; 重力堆积:角砾石; 化学沉积:钙板、钟乳石3)结构与构造:流水沉积:层理发育,砾石磨圆和分选性较好。重力堆积:化学沉积:无层理,砾石棱角状。第发育三纹层章层理。风化作用、斜坡重力作用及重力地貌一、风化作用与风化壳1 、风化作用的概念 :风化作用是指出露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和矿物,由于受到气温、大 气、水及生物等因素的影响,使它们在原地发生分解和破坏的过程。2 、风化作用的类型 :依据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不同,以及风化方式的差异,通

13、常把风化作 用分为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3、风化壳的概念:风化壳是指由残积物构成分布在陆地表面的不连续薄壳。从几十厘米到数百米不等,主要取决于气候、岩性、构造、地貌、发育时间等。4、风化壳的类型:依据风化壳的物质成分,可分为岩屑型风化壳、硅铝碳酸盐型风化壳、 硅铝黏土型风化壳和铁铝型风化壳四类。二、斜坡重力作用及其分类1、常见的松散堆积物的休止角 (了解)三、斜坡重力作用及其地貌1、泥流:斜坡上的厚层风化产物被水浸润饱和后,在重力作用下,顺斜坡向下流动的现 象。2、蠕动:土层蠕动斜坡上的表层岩屑,受温差或冻胀影响,在重力作用下发生顺坡缓慢 移动的现象。(土爬)3、崩塌:把陡

14、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发生急剧的向下倾倒、崩落的现象称为 崩塌。4、撒落:斜坡(3050 度)上的风化碎石在重力作用下,长期不断往坡下坠落的现象。第四章 流水、湖泊和沼泽地貌与沉积物1 河漫滩2 河流阶地3 水系第五章 岩溶地貌及岩溶堆积物1 岩溶地貌2 洞穴堆积物3 岩溶旋回第六章 冰川和冻土地貌与堆积物一、冰冻圈的定义及研究冰冻圈的意义1、定义:它由在一定低温条件下固态水冰川、冰盖、积雪、海冰、河湖冰等以及地下 冰掺杂的多年冻土、季节冻土等组成的特殊圈层。2、研究意义:(重点)1)、冰雪圈虽是气候的产物,但一经生成,又对气候有重要的反馈作用,成为气候 形成的重要因子。2)、冰冻圈

15、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共同构成地球系统五大圈层3)、气候系统变化的灵敏的指示器(冰川末端进退、厚度增减、面积扩缩可反映气 候变化状况)4)、冰冻圈是古气候和古环境的重要信息库,储存有很多气候与环境变化的信息。5)、冰川是宝贵的淡水资源。6)、冰雪灾害妨碍交通、旅游的发展,危害工农业生产。二、冰川的地理、形态分类(了解)1、地理分类: 大陆冰川(大陆冰盖):主要是指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两大冰盖。它们占地球上冰川 总面积的 97%,总体积的 99%。山地冰川:主要分布在地球中、低纬度的山地上,其中亚洲山区的冰川数量最多。山地 冰川由于受到发育地形的限制,在空间上表现形态各异,规模大小不等。

16、2、形态分类 主要是指山地冰川,根据形态特征可分为山谷冰川、悬冰川、冰斗冰川、平顶冰川或冰 帽、再生冰川、山麓冰川以及多年雪堆(或雏冰川)。山谷冰川指从粒雪盆伸入谷地的 长大冰舌,其长度一般应超过粒雪盆的长度,大型山谷冰川的冰舌可达数公里至数十公里, 是山地冰川中发育最成熟的类型,具有山岳冰川的全部功能,为冰川研究的重点对象。主要 分为以下几个亚类:(1)单式山谷冰川;(2)复式山谷冰川;(3)树枝状山谷冰川;(4)溢出山谷 冰川。三、第四纪冰川地质作用(了解)1、五大冰盖:南极洲冰盖;格陵兰冰盖;斯堪的纳维亚冰盖;北美劳伦泰冰盖;西伯 利亚冰盖。2、中国东部和阿尔卑斯地区的冰期划分; 中国东

17、部划分为几个冰期:鄱阳冰期、大姑冰期、庐山冰期。(后人在庐山冰期之上增 加了大理冰期)证据:大坳冰斗、王家坡 U 形谷、漂砾。庐山冰期(Q3):分布于山上,黄色泥砾,砾石擦痕少,近源,冰蚀地形保存完好。大姑冰期(Q2):山上、山下均有,红色泥砾,冰蚀、冰磧地形均有保存。鄱阳冰期(Q1):分布于山下,山麓冰川,绛紫色泥砾,冰磧物坚硬。阿尔卑斯地区的冰期分为:贡兹冰期(Gunz,简写为G,下同);民德冰期(Minddie M);里斯冰期(Riss,R);雨木冰期(有人译成武木冰期,Wurm,W);雨木冰期之后为 冰后期(postgalcial period)。后来的研究者在贡兹冰期之前有发现了两次

18、冰期,分别称为拜 伯冰期(Biber, B)(最早)和多瑙冰期(Donau, D),其中多瑙冰期比较肯定,但拜伯冰 期有些争议。3、冰川地质作用;(重点)( 1 )冰川的剥蚀(刨蚀)作用 冰川在流动过程中,以自身的动力及挟带的沙石对冰床岩石的破坏作用称为冰川的刨蚀 作用。其方式有挖掘作用和磨蚀作用两种,无论哪种方式,都是一种机械破坏过程。挖掘作用 又称拔蚀作用,是指冰川在运动过程中,将冰床基岩破碎并拔起带走的作用。磨蚀作用又称 锉蚀作用,是指冰川以冻结在其中的岩石碎屑为工具进行刮削、磨蚀冰床的过程。(2)冰川的搬运作用 冰川主体、冰下、冰川末端均可搬运。多种搬运的结果使冰川不可能形成单一的搬运

19、结构。(3)冰川的沉积作用 产生于冰川的停顿、消融时期。搬运过程中的碎石不能叫冰磧物,只能叫岩屑,只有堆积下来后才能叫冰磧物。冰磧物形成后往往受到后期冰川作用的改造,越老的堆积物改造越 显著,越新的原始结构保存越好。4、名词解释。(重点)1)、冰斗:冰川在雪线附近塑造的椭圆型基岩洼地。由峻峭的后壁、深凹的斗底、冰坎 组成。2)、角峰:当 3 个或 3 个以上不同方向的冰斗,在冰川的刨蚀作用下,冰斗的后壁不断 后退,它们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最终围成一个尖锐、似金字塔形的山峰。3)、刃脊:相邻的两个冰斗冰川或山谷冰川的后壁或侧壁发生节节后退,使两相邻冰斗 或山谷之间的山脊变得越来越窄,形成两侧陡陵

20、、顶部尖锐的山脊,又称鳍脊。4)、冰槽谷“U”形谷):山谷冰川塑造的线型谷地。A、纵剖面上:起伏较大,冰蚀湖盆,串珠状湖泊B、横剖面上:呈U型C、平面上:较平直D、谷壁:光滑,形成三角或冰溜面,其上发育擦痕或刻痕。四、冻土地貌1、名词解释。(重点)1)、冰缘:狭义:冰川作用的外围地带,年均温度0 C左右,但地面上不结冰,永久 冻土层发育。广义:凡是年均温度0 C左右,永久冻土层发育的气候条件,并不一定在冰 川的外缘。2)、冻土:气候寒冷但干燥,无冰川,形成地面冻结层。分为季节冻土(每年冬冻夏融) 和永久冻土(多年不融)。3)、冻融作用:每年气温的周期变化,使含水土层反复冻结和融化、裂开、扰动、

21、变形、 破坏和流动的过程。4)、冻胀丘:粒度和水分含量的不均匀,形成局部降起。2、冰楔和构造土的形成及研究意义。冰楔的形成条件:持续严寒,年均温-6 C-9 C ;裂隙发育,形成冰脉;逐年冻融, 不断扩大规模。研究意义:研究古冰缘环境的定性、定量标志。 构造土的形成条件形成条件:水分充足、含砾石、反复冻融。形成机理:垂直分选作用 水平分选作用。第七章 风力地貌堆积物与黄土一、黄土的分布、岩性:(了解)1、世界分布:(1)北纬30-55和南纬 30-40左右,中纬度干旱或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地区, 即现代温带森林草原、草原及部分半荒漠地区。(2)冷黄土:古冰盖的外缘(欧洲中部、北 美洲)。(3)热

22、黄土:荒漠或半荒漠的边缘(乌克兰、高家索、中国的黄土高原)(4)世界 占 10%,我国占 4.9%。2、中国黄土分布:(1)概况:我国黄土主要分布在干旱区和半干旱区,位于北纬3445 之间,呈东西向带状分布。西面和北面与沙漠相连,从西北向东南为戈壁、沙漠、黄土逐渐 过渡。陕西北部、甘肃中部和东部、宁夏南部和山西西部,是黄土分布最集中的地区,面积 广,厚度大(最厚达200m)。(2)特征:主要分布在昆仑山、祈连山、秦岭和大别山一线以 北的干旱一半干旱地带,34-45之间;分布中心一黄河中游的泾河、洛河流域,包括陕西北 部、甘肃东南部和宁夏南部;分布高差差别很大;不同时期黄土分布中心有所迁移;不同

23、时 期黄土分布面积和厚度亦不同。3、黄土的岩性:(1)颜色:灰黄色、黄褐色、黄红色(2)粒度:分选性良好,大部分颗粒 粒度局限在0.050.005 mm的范围内;粉砂含量可达46-60%,根据粘土含量的高低可分为 黄土、黄土状岩石(3)矿物成分:碎屑矿物以轻矿物为主,石英、长石和少量的碳酸盐矿 物和云母;粘粒中矿物主要有伊利石、蒙脱石等。常含钙质结核。(4)化学成分: SiO2、 A12O3、CaO、Fe2O3 (5)结构:粒状结构为主,孔隙率高达40-50%,具有湿陷性;层理 不明显,发育垂直节理。二、黄土中的气候和环境标志(了解)(1)古土壤:根据古土壤结构和类型来确定。(2)侵蚀面:表明

24、气候潮湿、流水切割强烈。 ( 3)化 石:不同化石反应不同气候。(4)其 他:磁化率、粒度、碳酸钙含量、有机 碳含量和同位素、全氧化铁含量、 10Be 浓度、孢粉、孢粉和植物硅酸体、矿物成分、化学 成分等。(详见第四章“黄土与古土壤记录”)三、黄土的成因(重点)(1)争论焦点:物质来源、搬运方式、物理性质形成。(2)风成说:1)黄土分布在沙漠的 边缘(如中国北部、中亚的黄土)和古大陆冰盖外围(欧洲,北美);2)黄土矿物成分有高 度一致性,但与所在区域下伏基岩没有多大联系;3)距沙漠越远,粒度成分有逐渐变细的 趋势;4)黄土覆盖在起伏的古地面上,有随下伏地形起伏而变化的多层埋藏古土壤层;5) 黄

25、土中含陆生草原动、植物化石;6)黄土披盖在不同成因,形态起伏显著的古地貌上并保 持相近似的厚度。(3)水成说:1)黄土分布的顶面只达到一定高度;2)黄土的底部有砾石 3)山前,坡麓,河谷,凹地,盆地都分布着厚层黄土;4)部分地区的黄土具有明显的层理;5)黄土中有侵蚀面。(4)总括:黄土分原生黄土和次生黄土:原生黄土风成;次生黄 土水成。、黄土地层的划分(了解)划分依据:黄土岩性、古土壤类型、特征和接触关系,并配合年代学方法。(1)午城黄土 地点:隰县午城柳树沟 岩性:颜色较红且均匀,岩性较致密(故有石质黄土之称),含多层钙质结核。厚50米。 化石:产泥河湾动物群成分化石。 时代:位于松山/高斯

26、(M/G)分界面附近,古地磁年龄为2.4Ma,属于早更新世(Qpl)(2)离石黄土 地点:山西离石县陈家崖 岩性:分为上下两部分:马兰黄土( Qp3)侵蚀面距较大,古土间距较小,离石黄土上部:色较浅,土质较疏松,含 5-6 层红色古土壤层,其间 壤结构较清晰。离石黄土下部:色较红,含十几层褐色土型古土壤,古土壤较薄, 顶部为 3 层密集古土壤叠置的古土壤系.侵蚀面午城黄 土 (Qpl) 化石:下部含肿骨大角鹿,上部含较多的方氏鼢鼠化石。 时代:中更新世(Qp2)(3)马兰黄土 地点:原指北京斋堂马兰峪次生黄土 岩性:灰黄-姜黄或黄褐色,粒度较粗,质地疏松层理不明显,垂直节理发育. 化石:较少。

27、 时代:晚更新世(Qp3)(4)全新世黄土灰黄色粉砂质黄土,含有一层灰黑色古土壤层五、黄土环境变迁研究(了解)1、中国黄土的土壤地层与第四纪气候旋回:近20 年来,第四纪古气候学研究的最大成就之 一是经典的四次冰期模式逐渐被多重冰期的概念所替代,这个化时代的成就的取得是与冰川 作用外围区的古气候记录,尤其是深海氧同位素地层与大陆黄土古土壤系列的深入研究密 不可分的。2、黄土、古土壤是气候冷暖旋回的反映。但利用黄土古土壤系列重建第四纪古气候,一 个重要的前提是黄土地层必须连续。每一个土壤地层单位代表了一个完整的冷暖期旋回,且 黄土古土壤系列所反映的气候冷暖旋回具有全球性意义。3、黄土和古土壤中有

28、机碳含量与土壤发育程度、磁化率一致;当气候温暖湿润时,植物生 长繁茂。生物量就大,植物固定的13CO2就多,其有机碳5 13C值就偏重,反之亦然。4、六次破译黄土高原的密码:(1)红色土地层的建立(2)古土壤层的发现 (3)古地磁研 究的发现(4)冬季风和夏季风的标志(5)米兰柯维奇周期的启示(6)青藏高原让风吹干 了亚洲大陆5、更新世时期的古气候特点:在早中更新世时期,黄土高原地区曾存在远较现代湿润的气候 “雨期”;中更新世晚期到晚更新世早期,气候温和半湿润。 -湿润程度降低,干旱趋势渐渐 明显。至更新世晚期,随着青藏高原高度不断增长,黄土高原气候向干冷和干旱化方向发展, 黄土高原从一个天然

29、动植物园向草原、荒漠化演变。6、全新世气候变化与黄土高原变迁:距今10 000 a 至8 300 a 的早全新世,是3个阶段中最 冷最干的时期。中全新世(约距今8 3003 000 a)前后,是暖湿阶段,比当前温度高2. 5 C左右, 降水量比现在多50%左右,黄土高原年降水量比现今约多100 mm。自公元前1 100 a至公元 后1 400 a,我国气温属寒暖交替时期,气候趋势是变冷、变干。第八章 海洋和海陆交互地带地貌和沉积物1 潮坪 指以潮汐作用为主要动力,坡度极缓(11000),通常由细碎屑组成的海岸。面 临广海的称为开敞潮坪,规模较大;发育在海湾、泻湖的为遮蔽潮坪,规模较小。2 三角

30、洲 河流与海洋(湖泊)汇合处所形成的锥形碎屑物质沉积体。是河流流水与海洋波 浪和潮汐共同作用的结果。3 滨海沉积相特征:海岸带是波浪和水流强烈作用的地带;水动力变化决定了沉积物的分布和地貌特征,而 沉积物的分布和地貌特征反过来又影响水动力条件。海岸带生物组合受温度、盐度控制显著,在海岸带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组合类型。 滨海沉积相划分主要决定于水动力条件、沉积物性质、生物组合和地貌特征。第九章 第四纪年代学一、第四纪测年的几种代表性的方法古地磁法、TL法、OSL法、裂变径迹法、14C法、K-Ar法、铀系法第十章 第四纪气候变化和海平面变化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宏观和微观标志(了解)1、宏观气候标志(1

31、)岩石气候标志: A、颜色紫 红 橙 黄 灰暖 冷 B、成因类型寒冷沉积物寒冷气候温暖沉积物温暖气候干旱沉积物干旱气候(2)地貌气候标志 寒冷气候:冰川、冻土地貌 温暖气候:岩溶、河流、湖泊地貌 干旱气候:风蚀、风积地貌 具有重要意义的几种典型地貌:冰斗一形成于雪线附近,年均温0C,可推算冰期古雪线下降时的降温值。 古冰楔和冻褶构造一发育于永 久冻土层中,年均温-2-9oC间。 沙丘和湖岸线研究干旱、半干旱区干湿气候变化的重要标志。(3)生物化石气候标志 原理:利用化石组合中的现代相似种的生存条件, 推测化石埋藏 时的古气候与古环境。A、植物化石:植物是陆地上最敏感的气候标志。a、生态分析-现

32、生种属类比法:-大气降温率推算法:Hx*0.65%=变化的年均温- 现代的年均温一变化的年均温=当时的年均温b、叶片形态分析一叶相学 叶级(叶片面积的大小):降水量减小时,叶的大小也随之减小,在热带低地大叶达到最大值(20.25cm2)。Dicher(1973)指出叶的大小与温度的关系,纬度的增加大型叶的种的比例减少,而 小型叶的比例增加。叶缘:全缘叶的统计,推测气候类型;热带雨林全缘叶 比例75% 副热带雨林5775 亚热带雨林4050% 温热带雨林035%叶脉密度、形式:单位面积内的叶脉数量热带雨林密度小 网眼大温带雨林密度大 网眼小滴水尖:使叶面上的水迅速排放,而不致于叶子因渍水而腐烂。

33、(主要见于热带植物)c、抱子花粉分析推断古气候的冷热演变: 推算古降温值:利用化石暗针叶林与现代林线的差值(类似于古冰斗的研究方法)d、年轮分析:年轮宽湿热年轮窄干冷B、哺乳动物化石: 只能指出气候类型,且化石必须完整。 寒冷:猛犸象、披毛犀、北极狐动物群 温暖:河马、亚洲象、大熊猫、犀牛 半干旱(草原环境):啮齿类、草食动物C、海生软体动物化石、珊瑚化石:a、典型种属法:冰岛北极蛤(冷水种)牡蛎(温水种)b、组合比较法:根据生物化石反映的纬度变化来推测气候的变化 珊瑚化石:水温20OC,水深20m,盐度35 %。是良好环境的指示计。D、其他微体动物化石: 包括海相有孔虫、介形虫等 窄温性示冷

34、示暖有孔虫常用于第四纪海洋古气候的分析。 喜冷:饰带透明虫 喜暖:门氏元球虫2、微观气候标志:(1)氧同位素( O18 ) 冰期: 海洋沉积物中O18/O16_高极地冰盖中O18/O16_低(2)粘粒分子率:SiO2/Al2O3、SiO2/Fe2O3比值低湿热、比值高干冷(3)CaCO3:海洋中:冰期CaCO3高间冰期CaCO3低( 4)磁化率:磁化率大温湿磁化率小干冷( 5)粘土矿物:高岭土湿热伊利石干冷二、名词解释(重点)1、末次间冰期一一全球平均年气温比现今高23C,相当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的第5阶段 (MIS5),由三个温暖阶段(MIS5a、c、e)和两个相对寒冷阶段(MIS5b、d)构

35、成次一级的气候波动2、末次冰期 一一在北美被称为魏克塞尔,欧洲称威斯康星,在阿尔卑斯称雨木。历时约 6.5 万年(751 Oka BP),相当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的第4、3、2阶段(MIS4、3、2)末次冰 期对应于氧同位素 2-4 段,约 7410 ka BP;3、末次冰盛期(LGM) 一从严格意义上讲是指最近一次冰盖体积最大的时期,并不一定 是最近一次温度最低的时期,日历年龄约为 2118 ka BP(Bard, 1999)。聂高众等(1996) 根据黄土粒度曲线认为 LGM 约在 2O18 ka BP。4、冰后期指末次冰期冰川作用之后,全球又进入到一个较温暖的时期。5、小冰期:(针对中国

36、5OOO 年来的气候变化)广义小冰期一一5000年来大西洋期以后的时期。 狭义小冰期公元 17OO175O 以后的时期(现代小冰期)。一、全球变化的主要过程及驱动力1、全球变化的概念和产生全球变化的含义:全球环境中的、能改变地球承载生命力的能力的变化。其中,全球环境包括气候、土地 生产力、海洋、水资源、大气化学、生态系统等。2、全球变化的主要过程(了解)3、全球变化的驱动力(重点)1、地球外来因素:1、太阳活动:(1)太阳辐射的长期变化(2)太阳活动:黑子、光 斑、耀斑 2、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1)偏心率:0.0050.06 之间,现在 0.0167。周期 10 万年和 40 万年。(2)岁

37、差:影响地球近日点的时间变化。周期 2.1 万年。(3)黄赤交角: 变化在 21392436。周期 4 万年。现今为2327。 3、地外物撞击作用:(1)地球 历史时期的陨石撞击与大陆分离和海底扩展联系。(2)新生代以来的 6 次撞击都造成了全球 环境的巨变。2、地球内力因素:1、海陆分布变化:影响海陆之间的热力平衡;冬、夏季的温差更大; 降雨的格局也发生变化。 2、高海拔的山地或高原的隆起:影响大气环流;影响地表热力变 化;形成焚风。 3、火山活动:影响大气物质成分;阻挡太阳辐射;形成酸雨;火山灰覆盖 改变下垫面。3、人文因素:1、改变大气成分 2、改变下垫面性质 3、影响生物的进化 4、污

38、染水体二、与全球变化相关的几个问题1、过去全球变化的重建(了解)1、海洋氧同位素记录:研究表明:CaCO3中的18O/16O的0.0023的变化,反映海水 温度的 1C。2、黄土和古土壤记录:(1)黄土剖面的沉积堆积旋回:黄土剖面可划分为午城黄土(L33S15)、离石黄土(L15 S1)和马兰黄土(L1),离石黄土又分为下部(L15 S5)和上部(L5 S 1 )。(2)粒度变化的记录:粒度的变化记录了气候变化:黄土层:粒度粗气候比较干冷。 古土壤层:粒度细气候比较温暖湿润。(3)磁化率变化的记录:黄土层:低气候比较寒 冷干燥。古土壤层:高气候比较温暖湿润。(4)碳酸钙含量的记录:黄土层:含量

39、高。古 土壤:含量低。(5)有机碳含量和同位素记录:土壤层:有机碳同位素高;无机碳同位素低。 黄土层:有机碳同位素低;无机碳同位素高。(6)全氧化铁含量记录:古土壤层:较高。黄 土层。较低。(7) 10Be浓度变化记录:宇宙射线作用大气圈物质形成10Be。假设10Be的 沉积通量恒定,那么黄土层(堆积速度快)中含量低,古土壤层(堆积速率低)高。(8)孢 粉和植物硅酸体记录:黄土层以干旱地植物孢粉为主,形成草原环境。古土壤层中出现较多 的乔木孢粉,森林草原景观。3、冰心记录:(1)两极地区的冰心记录(2)高山地区的冰心记录4、树木年轮记录:利用年轮的宽窄变化、碳氧同位素变化进行古环境恢复。5、其

40、它记录:(1)洞穴沉积:石笋、石钟乳的记录。(2)珊瑚年层记录(3)湖沉积、 冰前湖沉积等( 4)历史记载2、全球变化有关的气候事件(重点) 新仙女木事件: 新仙女木期是冰期向全新世过渡中发生的一次最重要的气候回返事件。在晚冰期后的急 剧升温过程中,大约在距今111 Oka,气候突然出现短暂(持续约1.3ka)的逆转,这一现 象被称为Younger Dryas事件(简称YD.事件)。 Heinrich事件:末次冰期在 7OOOO-lOOOOaB P 中 6 次冷事件,分布呈准周期性。德国水文研究所的 Heinrich 发现大西洋东北部水深 4 OOOm 左右的 13 万年沉积中,有多次粗碎屑的

41、冰筏沉积 物和冷水浮游有孔虫相对含量的高峰同时出现,一共发现 11 层,其中尤以冰期的 6 层最为 显著,这就是后人所说的Heinrich( “哈因里奇)事件” D-0旋回:Dansgaard 等和 Oeschger 等指出了冰芯中 O 与降尘含量的变化及其与欧洲湖泊记录的 对应性,这类变化被 Broecker 称为 Dansgaard-Oeschger 事件( D/O 事件)。冰芯中 O 曲线的 这些峰值(变重),指示温度的突然增暖,相当于67C的升温,同时降尘可以减少4倍之 多。 全新世大暖期:气温升高、降水增多、海平面上升、湖面上升、冰川退缩、沙漠退缩等。 小冰期:小冰期是全球性的气候异

42、常期,时间跨度约为 5OOa(14OO-19OOAD)。 厄尔尼诺: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正常 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 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 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赤道太平洋海面的季平均温度距平可达13C。范围:5 N12 S; 90 W到日期变 更线。 拉尼娜:指的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即赤道东太平洋海温较常年偏低。指由于暖水不断被送入 西太平洋,导致东西海区的温差增加。这

43、样,空气在西太平洋上升,而在东太平洋却下沉。 这种纬向东流的加强使赤道信风越来越加强的结构发生作用,有时也可使东太平洋的水温出现显著下降。第四纪海平面波动的概念1、海平面 是指平均的海面,既不是高潮面,也不是低潮面。是通过多年的观测数据计算得到 的一个海面位置。2、海平面波动 是指地质历史时期海平面相对现今海平面位置的变化。3、海平面波动类型(重点)(1)水圈体积型海平面变化。地球排气过程(火山喷发)使水圈水量增加,尤其在地 球的早期作用明显。(2)冰川型海平面变化。气候变化导致陆地上冰量的变化,引起海平面变化。(3)构造运动型海平面变化构造运动既可引起全球性海面变化,也可引起局部的海面 变化

44、。局部构造抬升:海面下降。(4)海温型海平面变化。海水温度变化,海水体积变化,海平面变化。 另外:洋盆体积型、均衡型海面变化。第四纪海平面波动的标志(了解)1、沉积学标志(1)泻湖沉积和泥炭 淡化泻湖:高于海平面。咸化泻湖:低于高海面。泥炭(Peat):主要发育在平均低潮的高潮和大潮极端高潮之间的海岸部分。 淡水泥炭:其表面与海面处在同一高度或略高。咸水泥炭:其表面与海面处在同一高度或略低。 它们重叠的接触面为古海平面的位置。(2)海滩岩 形成热带和亚热带沿海,形成的时间可以短暂,一般厚度几厘米到数米。 海滩岩胶结作用的上限至少是大潮平均高潮位,其下限相当于大潮平均低潮位。海 滩岩的下限可作为

45、海平面的位置。2、地貌标志(1)海蚀凹槽和海蚀穴海蚀凹槽:是沿着海平面发育向陆地凹入的线状凹槽。海蚀凹槽最深的部位为 平均海平面位置,而上下的转折部分为高潮面和低潮面的位置。若凹槽很宽-当时的潮差大;横剖面梯形-海平面垂直位移小于潮差;深窄的楔 形-指示海平面垂直位移小,海平面经历了较长时间的稳定。海蚀穴:是形成于海平面附近,深度(向陆地方向)大于宽度(沿海岸线方向) 的洞穴。海蚀穴指示海平面位置与海蚀凹槽相似。(2)海蚀崖和波切台 海蚀崖:在海蚀过程中,海岸线后退,海岸崩塌形成的悬崖峭壁。当海蚀凹槽不断扩大,其上面的岩石因失去支撑而倒塌,就形成海蚀崖。海蚀崖底部-海平面位置 波切台:是沿着平

46、均海平面向陆地延伸并向海洋方向缓倾斜的基岩台地,有时有少 量的砾石和沙粒的堆积物。波切台横剖面的中点,或沿海岸线波切台中点的连线基本上 可以代表平均海面的位置,而顶部界线和下部界线是高海面和低海面的位置。(3)砾滩和沿岸沙坝 砾滩形成高能区,分布于潮间带,且多沿高潮线分布,常形成平行于海岸线的砾石 堤,所以是高海面的良好指示物。沿岸沙坝沿海岸线分布,沙坝的底界基本与高潮线处在同一高度。(4)贝壳堤贝壳堤形成于海面稳定,河流提供较丰富的泥沙量,有明显的沿岸流的海岸区,其 延伸方向与海岸线平行,位于高潮线位置。一般认为贝壳堤的底板(贝壳堤与下伏沉积 物的界面)作为平均海面的位置比较恰当,而贝壳堤的

47、顶部不宜作为海平面位置的标志。3、生物标志(1)珊瑚礁坪台 当海面稳定时,珊瑚礁平铺发展,但厚度不大;当海面上升或海底下沉时,形成的 礁层厚度较大,礁体可发育成塔形、柱形,也有的礁体可深溺于海面以下成为溺礁。当 海面下降或地壳上升时,形成的礁层厚度也不大,也有的礁体可高出海面成为隆起礁。指示:平均大潮低潮位。(2)牡蛎礁和藤壶 牡蛎和藤壶岩石海岸的生物,生活在潮间带。牡蛎礁的顶面:指示低潮位位置。 藤壶:平均高潮位平均低潮位之间。最高不超过最高潮位。(3)有孔虫 利用有孔虫的组合进行海平面位置的确定。(4)介形虫 有淡水和咸水。不同的水深介形虫的变异度(种的数目)和密度(标本的数目)不 同。潮

48、间带:变异度和密度都非常低。潮上带:低变异度、高密度。海平面以下:变异 度和密度变化的趋势相同4、同位素地球化学标志 海洋沉积物(有孔虫壳体)的 18O 值增加,海平面下降;其值降低,海平面上升。三、第四纪海平面波动历史(了解)1、前第四纪海平面波动概况 在亿年的尺度上,海面波动可达 300m 以上。 在新生代:三个高海面(古始新世、中新世中期、上新世),三个低海面(渐新 世晚期、中新世晚期、第四纪)。在我国出现了两个比较显著的高海面时期,一是始新世,全国多处发生海侵,是新 生代最为温暖的时期,当时北京的年均气温为1520C。二是上新世,当时中国东部发 生大面积海侵,海水入侵到渭河、汾河流域。

49、2、中、早更新世海平面波动 在中更新世,出现了几次高海面,时间分别为 640-590ka BP、520-460ka BP、360ka BP、300-260ka BP、220-180ka BP。中国早、中更新世的海平面波动主要根据东部平原和大陆架上钻孔资料获得。在华 北平原,早更新世初的海侵可达北京东面的通州,称北京海侵(古地磁年龄2.43Ma B P), 此后发生了渤海海侵(1.5Ma B P),兴海海侵(l.OMa B P)。在黄海、东海以及南海也 出现过高海面。3、晚更新世海平面波动晚更新世包括了一个末次间冰期和末次冰期,海平面总体上从早期到晚期是一个下 降过程,但期间存在一些波动。(1)

50、末次间冰期(13075ka BP)相当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的第5阶段(MIS5), 该阶段又可分为三个次一级的温暖期(MIS5a、c、e)和两寒冷期(MIS5b、d),其中 MIS5e 最温暖,在欧洲称为艾姆间冰期。在中国的华北地区,这个时期发生了白洋淀海侵和沧州海侵,出现高海平面。在黄 海、东海、南海也发生海侵。(2)末次冰期。末次冰期气候寒冷,相当深海氧同位素的第 4、 3、 2 阶段,这个 时期的海平面波动也非常的剧烈,总体上是一直下降,在 2515ka B P 达到最低,而 后快速回升,但是在不同的时期海平面的高度还是不一样。4、全新世海平面波动三种观点:全新世海平面经历了上升最高下降的

51、变化。初期海平面的上升较快, 在6ka BP达到最高,比现今高约23m,然后逐渐下降稳定在现今的海平面的位置上。认为在全新世没有高海面时期,一直是逐渐上升到达目前的海平面位置; 还有的学者认为在 5-3.6ka B P 就达到了现今的海平面高度,而后就一直稳定到现 今。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上升最高下降(1)上升阶段(106ka BP):由于气候的转暖,海平面快速上升。在108ka BP期间, 海平面从约-40m上升到-15-20 m;到86ka BP已上升到-5 m。(2)高海平面阶段(65ka BP):从北到南都发生了海侵,渤海称为黄骅海侵,海岸 线相当现今向西推进了 80100ka;东海称为

52、镇江海侵,海岸线达沐阳一洪泽一镇江一 常州杭州一线,长江口退缩到镇江。这个时期的海平面比现今高 2-4m。(3)下降阶段(50ka BP):海平面在波动中下降,达到目前的海平面位置。在渤海 湾西岸,留下了这个时期海平面下降形成的四道贝壳堤,贝壳堤VI、贝壳堤III、贝壳 堤II、贝壳堤I。5、现代海平面变化趋势指现代冰期结束之后 20 世纪以来的海平面变化。主要根据世界各地观测站的资料 进行研究。这些观测资料表明,近100 多年以来,世界各地的海平面都是在上升。由于 温室效应的影响,两极地区的冰川正在融化,海平面有上升的趋势。我国近几十年来的海平面变化周期约10年,幅度在1040cm之间。从全

53、新世海平 面变化规律来看,未来几十年或几百年中,海平面变化的幅度可能不会超过 3m。四、海平面波动的原因(重点)一类称为全球性海平面变化,这是消除了海底的水均衡作用后的海平面变化,认为 这是真正的海平面变化。另一种称为相对海平面变化,是指大陆与海洋水面之间的相对 运动。(一)水圈体积型海平面变化 由于水圈的水量变化而引起的,认为火山喷发使地球的水圈水量增加,从而导致海 平面变化,但不少学者认为地球上的水量没有多大的变化,火山喷发带来原生水,但沉 积作用和化学作用地壳又吸收了一部水,两者处在平衡状态。这在地球的早期可能起作用,但随着地壳的增厚,作用已不明显了。(二)冰川型海平面变化 这种原因是由

54、于气候变化导致陆地上冰量的变化,引起海平面的波动。基本的机制 是,当冰期时,海洋中的一部分转移到大陆以冰川的形式存在,使海平面下降;而在间 冰期时,陆地上的冰川融化注入海洋,使海平面上升。(三)构造运动型海平面变化 构造运动既可造成全球性海平面变化,也可引起局部的海平面变化。海底扩张,使 洋盆容积增加,导致海平面下降。如果大洋脊体积增加,可导致海平面的上升。海底扩 张具有节奏性,因而可引起海平面的阶段性的升降。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挤压作用, 可使海平面上升。另外,还有局部的构造运动造成海平面的局部变化。当地壳运动上升 时,局部地区的海平面相对下降,如在一些上升海岸常出现高海面;当构造运动下降时

55、, 海平面相对上升,在海平面以下有埋藏的古海岸线。这些是局部的,不具有全球性。因 此,在进行全球的海平面变化对比时应注意扣除这部分变化。另外,还有局部的构造运 动造成海平面的局部变化。当地壳运动上升时,局部地区的海平面相对下降,如在一些 上升海岸常出现高海面;当构造运动下降时,海平面相对上升,在海平面以下有埋藏的 古海岸线。(四)大地水准面型海平面变化 全球的大地水准面不是一个平滑的曲面,而是凹凸不平的,这主要是由于地球重力 和地球转动不均一性引起的。(五)海温型海平面变化 海水温度的变化使海水体积发生变化,从而引起海平面变化。当温度升高时,体积 膨胀,海平面上升。可以肯定的是海水的温度变化可

56、引起海平面变化。(六)洋盆体积型海平面变化 洋盆体积增大或减小,可使海平面下降或上升。引起洋盆体积变化的有海底扩展、 洋脊的涨缩、沉积物的加积、火山喷发等因素,尤其重要的是构造运动尤其的洋盆体积 变化。(七)均衡型海平面变化 由于地表覆盖物质减少后经重力调整而引起的地表面升高。在第四纪,一些高纬度地区, 大冰盖融化后,地表的压力削减,地面抬升,海平面相对下降第十一章 第四纪生物.古人类与生物地理区一、第四纪生物界的特征(重点)1、北半球的变化明显于南半球2、陆地上的变化明显于海洋3、哺乳动物变化明显,而植物变化小4、人类的出现5、生物在空间上频繁的迁移第十二章 第四纪地层一、第四纪下限及第四纪

57、分期(了解)1、国际第四系下限划分方案(1)0.700.80Ma BP主要是冰川学派 支持该观点,其依据主要是冰川证据,主要是早期欧洲搞冰川研究的地质学 家在研究阿尔卑斯地区第四纪冰川而得出的结论。(2)1.80Ma BP主要是古气候学家依据气候证据提出的。(3)2.60Ma BP 根据对欧洲和俄罗斯地台的植物群的研究,在2.60MaBP植物群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北 极冰盖从260万年已开始出现。在260万年左右,也有一次古地磁极性的倒转。(松山反 极性时/高斯正极性时)。沉积发生了显著的变化(4)3.003.50Ma BP考虑古人类的出现和演化:非洲出现较早的古人类(能人),如肯利亚东非裂谷1

58、470号人头骨化石下伏图鲁博尔火山灰 年龄 3.18MaBP(K-Ar 法)。2、中国第四系下限划分方案(1)北方 根据生物地层学原则,将长鼻三趾马真马动物群的泥河湾组与维拉坊组对比(均为陆相 地层),将第四纪下限划在泥河湾组底部。(2)南方 第四纪标准剖面在云南元谋盆地,将元谋组与泥河湾组对比,界限划在元谋组的底部,3、第四纪分期(1)划分依据:按照生物地层学原则和气候地层学原则划分。 生物地层学原则应理解为包括海、陆相生物地层。古气候地层学则以从暖一冷的冰期气候旋回为原则。(2)划分方案地质时代极性时分期及分界年龄(Ka)(距今年龄)第四纪(Q)布容全新世(Q )11 B.P晚更新世(Q

59、3 )130 B.Pp中更新世(Q 2 )780 B.Pp松山早更新世(q i )2600 B.Pp新近纪高斯上新世(N )2吉尔伯特一、解释:标准剖面(了解)标准剖面 key section根据模式剖面(type section)在某个地区所选定的典型剖面。标准剖面必需具备几个条件:地层沉积连续好,有丰富的生物化石,有一定量的年代数 据,有比较明确的上、下界线,还要经过专家和组织的考察和承认,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标准 剖面。二、第四纪地层层序划分和对比的方法(了解)一、生物地层学方法升基本原理利用生物演化的不可逆性和间断性(阶段性)对第四纪地层进行划分和对比。升方法利用哺乳动物化石,其他化石作为

60、辅助手段。* 利用哺乳动物群(组合)而不是“标准化石”残余种、更新世特有(化)种、现(新)生种的百分比。染古人类。生物地层学原则是划分对比第四纪地层的主要原则之一,难点在于难于找到一定数 量的有鉴定价值的化石二、气候地层学方法第四纪全球性气候波动的重要特征是冷与暖、潮湿与干旱的多次节奏性的波动变 化。这种气候的波动可以引起植物群的迁徙和古地理沉积环境的巨大变化。环境的改变 和自然界一系列环境因素的连锁反应,在第四纪地层中留下了诸多气候因素的烙印,因 此利用气候标志划分第四纪地层,既可行又可信。可以利用反映气候特征的一切标志。(1)冰期、间冰期地层的划分通常根据地貌和沉积物之间变化的关系来划分。

61、例如:利用冰川谷中的谷中谷 地貌、冰水沉积物的排列与破坏情况以及不同地貌单元中沉积物的特征划分地层。 以 沉积物、生物化石为主要证据,地貌为主要的引证.(2)干、湿气候地层的划分A、植物化石(草本植物:代表干旱气候;木本植物:代表潮湿、温暖气候)B、沉积物(风成黄土:干旱气候;红土风化壳、石钟乳、冲积层:潮湿气候)C、化学元素(CaCO 含量的变化:含量高代表气候干旱,低代表潮湿;SiO / Al O3 2 2 3比值:比值越小,越湿热。)三、地貌学方法 地貌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形成一系列层状地貌,利用分布于这些不同高程地貌 的沉积物的研究,可进行第四纪地层的划分。该方法主要适应于湖、海岸,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