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 江城子2020

上传人:ba****u6 文档编号:190318813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9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将进酒 江城子2020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将进酒 江城子2020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将进酒 江城子2020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资源描述:

《将进酒 江城子202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将进酒 江城子2020(1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重点知识能力提升】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为应付考试,当时的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 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最努力苦读的学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 若对中国诗文朴质的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名称世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索,这种读书方法,自有其优点。 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决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这种用功方法,对苏东坡 的将来大有好处。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 心,自己虽未能考中,但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

2、子,教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这样的家庭气氛,正 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摘编自林语堂苏东坡传)材料二:苏轼生活在佛教传播相当发达的四川,处在峨眉佛教文化圈之中,苏轼家庭的宗教气氛也十分浓厚, 其父苏洵是云门宗四世圆通居讷的皈依弟子,其母程夫人是优婆夷,其弟和其继妻都信佛,这对他产生了 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苏轼的经历看,他刚开始虽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对佛教抱有好感,然而并没有真正信奉佛教,元丰 三年乌台诗案后,四十一岁的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 意义,并借佛老的方法来净化自心。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世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 开始思考人

3、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谪居黄州以来,苏轼躬耕东坡,作诗赋词,向世人展现了一个 极富魅力的“东坡居士”形象。黄州词如此丰产的数量也预示着它内容的丰富性,其中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有在被贬后旷达心情的 抒发,有登高临水、吊古伤今,有对亲戚朋友的思念,也有对世间丑恶的讥讽;既有火树银花的都市,也 有静谧祥和的乡村题材之广泛已然突破了前人。他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 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苏轼诗词的主导风格是洒脱旷达,其旷达风格的形成并非因其个人与偶然,同时也是整个宋代文化浸 染下的产物。苏轼从来都是以一种无所不适的超然态度来面对自己所遇到的种种挫折,佛学思想

4、的影响让 他形成了一种入世而又超世的境界。他在诗词中抒发人生如梦的感触,表现超然自如的人生态度,营造出 一种空灵、恬淡而又清雅的独特意境,从而构建出一个“词意高妙”的超然旷达的艺术高境。(摘编自赵凡龙苏轼黄州诗词论析)材料三:相比唐诗,词在日本的影响要弱一些,这是因为观念上诗为正宗,词为诗余,而且写作技术更难。尽 管如此,日本文人写词还是代不乏人,他们学习、模仿唐宋词人,其中特别喜欢效仿苏轼的词作。苏轼是 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其词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而且早就流传到了东亚各国。夏承焘在论词 绝句中云:“坡翁家集过燕山,垂老声名满世间。”说明其生前文集已在国外广为传播。日本词人学习、效仿苏

5、轼的词,首先是仿调,即采用苏轼创作的词调。苏轼最有名的豪放词有念奴 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许多日本词人也喜欢用此词调作词。在日本词人中,森槐南特别心折于苏 轼,也最有苏词之风,夏承焘在域外词选序言中称赞他:“日本词人为苏辛派词,当无出槐南右者。” 他有酹江月“题髯苏大江东去词后”,与苏轼进行跨时空的对话:“我思坡老,铁绰板歌,是森然芒 角。便把大江东去意,试问南飞乌鹊。斜月荧荧,明星烂烂,撑住曹瞒槊。人生知几,仰天长啸寥廓。” 森槐南用苏轼词调凭吊苏轼,一方面揣摩苏轼创作该词时的心路历程,对其境遇表示同情。另一方面对苏 轼的人格魅力和风流才情作了高度的评价,称其“文章卓荦”,为“一世之雄”,可

6、称是东坡的“异代知 己”。其次是用韵,即按照苏轼词的韵脚来进行创作。如林读耕斋有次韵苏轼的满庭芳警世词;野村 篁园有次韵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梅岩蓉湖枉过,词以记喜,用坡老韵”;森川竹碰有次韵苏轼的劝 金船“送横川唐阳赴任丰桥,用苏东坡原韵”;铃木豹轩有次韵苏轼的念奴娇汴京怀古这些词不 光次韵,大都也是以苏轼词为范本创作。有的步韵和苏轼原作韵字相同且次序一致,如林读耕斋的满庭 芳警世词,韵脚与苏轼的满庭芳警世词完全一样。再次是仿意,指借用、模仿苏词的语词句式、立意、风格来进行创作。有的直接撷取化用苏轼词的经 典语词,表达其相似情怀。如用“琼楼玉宇”,森槐南的水调歌头:“摩垒晓风残月,接武琼楼玉宇

7、, 酒醒不胜寒。”高野竹隐的水龙吟:“料琼楼玉宇,高寒空共,月明千里。”有的是学句法,对苏轼词 中的经典句法进行效仿。如对苏轼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模 仿,高野竹隐的水调歌头云:“我欲采槎去,招手海边鸥。”森川竹碰的水调歌头琵琶湖上赋 云:“我欲横吹铁笛,乍可呼醉仙客,对酒拍阑干。”竹隐词中也出现了相同或相似的意象和意境。“杯 浸琉璃千顷,月照山河一片和苏轼的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垂)中“一千顷,都镜净意象仿佛。有的 效仿已脱略苏词形迹,达到自出机抒的地步。如森槐南的水调歌头“论填词,板敲断,笛吹酸。声裂 哀怨第四,犹道动人难。摩垒晚风残月,接武琼楼玉宇,酒醒不胜

8、寒。”在词中抒发胸襟怀抱,表达词学 见解,与苏轼一样境界宏阔开放、豪健清雄。(摘编自钱锡生日本词人对苏轼词的接受)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北宋时期,学生科举应考必须熟读经史诗文并背诵经典古籍,苏轼则常常用抄录经书和正史的办法苦读。B. 苏轼的思想以及洒脱旷达的诗风,在很大程度上与苏轼从小就受到佛教思想的熏染,信奉佛教有关。C. 夏承焘对苏轼的诗词颇有研究,并作诗加以称道;他对许多日本词人及其作品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D. 日本词人森槐南非常崇尚苏轼的词作,常在诗词创作中效仿苏轼的词调和词意,堪称苏轼的“异代知 己”。2. 根据材料,下列对苏轼诗词成就及影

9、响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苏轼诗词题材非常广泛,涉及到个人情绪和生活的诸多方面,苏轼词作的数量之多已然突破了前人。B. 苏轼词作虽然有其主导的风格,但前期和后期的作品风格迥乎不同,相对来说后期作品更趋成熟。C. 苏轼构建了一个“词意高妙”的艺术境界,其作品无论生前还是身后,不仅在国内,在国外也广为传播。D. 森槐南等日本词人在模仿苏词时,经常撷取苏轼词的经典语词,表达相同情怀,足见苏轼对其影响之深。3. 下列说法中不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核心观点的一项是()A. 苏轼的人生痛苦体验比一般人要沉重得多,但在作品中依然表现出豪迈清旷的胸襟。B. 苏轼被贬黄州之后慢慢适应现实的残酷,交游酬唱,

10、亲近自然,借诗词告别消极懈怠。C. 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一句强化了全词的主题。D. 苏轼在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借月夜孤鸿自喻来托物寓怀,表达孤高心境。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三的行文脉络。5. 苏轼作为“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以上材料加以分析。二、诗歌鉴赏(一)阅读下面这唐诗,完成小题。三五七言李白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若。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6.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从诗歌前四句可以看出,这一首诗

11、应该写于深秋季节里落叶纷飞、明月高悬的夜晚。B. 这是一首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风、秋月、落叶寒鸦等意象烘托出悲凉的环境氛围。C. 从诗歌相关的词句看,本诗还应是一首思旧诗,也许是思念恋人,也许是思念故友。D. 全诗诗句长短不一,但语言豪放洒脱,想象奇特瑰丽,充分体现了李白的浪漫诗风。7. 这首诗是如何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8.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以动衬静,时有时无的犬吠、潺潺的水声,反衬山中的

12、宁静,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 曲同工之妙。B. 颔联写“见鹿”反衬不见人,写“不闻钟”暗示“无人”,既是写景,又含蓄地叙事,并呼应了标题的 “不遇”。C. 颈联“飞泉挂碧峰”中的“挂”字,化动为静,描绘出山泉垂直下落的情状,又能让人感受到碧峰的峭 拔高峻。D. 全诗写作者寻访戴天山道士的所见所闻,通篇侧重写景,风格清新自然、豪迈洒脱,沿袭了李白一贯的 创作风格。9. 概括诗歌中诗人心情的变化过程,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长相思(唐)李白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

13、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注)络纬:昆虫名,俗称纺织娘。井阑:即水井栏。簟:竹席。10.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长相思,在长安”开篇点题,既点明了思慕对象的所在之地,又借助思慕之情,表达出了作者对政治 理想的热烈追求。B. “孤灯不明”“卷帘望月”,透露出了主人公的孤凄之感、思念之情,“空长叹”则直接表现出绵绵不绝的愁思与怅恨。C.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一句,描绘出天色阴沉、水波不兴、黯淡哀伤之景,同时又不失开阔、壮美之感。D. 从一开始的“长相思”到中间的“思欲绝”,再到结尾的“摧心肝”,诗歌中的相思之情逐步深化,感染力也逐渐

14、加强。11.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从哪几个角度写出时令已是深秋?诗人描绘深秋景象的目的(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叶梦得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注)叶梦得(1077-1148),南宋主战派人物之一,本词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作者被迫去任,归居吴兴卞山时。12.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的首句开门见山,与词题中“绝顶小亭”照应;“缥缈”二字写出了小亭立于绝顶、云雾缥缈的情景。B. 从“独在”二字来看,词人似乎是独自登上小亭,但从“笑谈”和“少年豪放”来看,

15、一同登亭的应该 还有晚辈。C. “万里横烟浪”写词人在绝顶小亭极目所见,描绘出一幅辽远无际、苍茫宏阔的景象,意境雄浑。D. “莫学”一句包含着词人的自嘲,意在与“少年豪放”形成对比,突出自己的老态,并与前面的“老去” 相照应。13. 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五)阅读李贺的将进酒,完成各题。将进酒李贺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吹龙笛,击鼋鼓;皓齿歌,细腰舞。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14. 对全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前五句写酒宴之华贵丰盛:杯是“琉璃钟”,酒是“琥珀浓”“真珠红”,

16、厨中肴馔是“烹龙炮凤”, 宴庭陈设为“罗帏绣幕”。物象华美,色泽瑰丽,令人心醉。B. 中间四个三字句写宴上歌舞音乐,在遣词造句上更加奇妙。仅十二字,就将音乐歌舞之美描写得尽态极 妍。C. “桃花乱落如红雨”,用形象的语言说明“青春日将暮”,生命没有给人们多少欢乐的日子,要及时行 乐。D. 结尾二句猛作翻转,出现了 “坟上土”的惨淡形象,劝人们不要像刘伶一样终日醉酒,最后因酗酒而死。15. 试将李贺的将进酒与李白的将进酒作比较,说说它们所表达的主题有何不同。(六)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

17、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鹧坞天贺铸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注)阊门:苏州西门,此处代指苏州,词人旧居。晞:晒干。16. 下列对于这两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苏词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缕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B. 苏词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上片虚写,描绘了内心的思念之情,下片实写,写夜里梦到的景象。C. 贺词开头即以“同来何事不同归”的探问起首,从内心深处发问,伤感之情表达得沉

18、痛悲切。D. 贺词结尾处追忆他们过去的共同生活,短短两句话,却饱含深厚的思念之情,极为动人。17. 这两首悼亡词都写出了妻子的美好形象,说说两首词对妻子的美好形象各采用了什么不同的写法,表 现了各自怎样的情感。【参考答案】1.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 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 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B项,“苏轼从小就受到佛教思想的熏染信奉佛教”有误,由材料二第二段“从苏轼的经历看,他刚开始虽 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对佛教抱有好感,然而并没有真

19、正信奉佛教,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 处世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可知。故选B。2. 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 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 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A项,“苏轼词作的数量之多已然突破了前人”不对,原文说的是“题材之广泛已然突破了前人”;B项,“相对来说后期作品更趋成熟”于文无据,原文是说“他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 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D

20、项,“撷取苏轼词的经典语词,表达相同情怀”错误,原文“有的直接撷取化用苏轼词的经典语词,表达其相似情怀”,故选C。“撷取”应为“撷取化用”,“相同”应为“相似”。3.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 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 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D项,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所表达的“孤高心境”主要是孤独高傲,但并不是旷达,所以不能用 来支撑材料二的核心观点。故选D。4. (1)首先,提出“日本文人特别喜

21、欢效仿苏轼的词作”这一观点,突出了苏轼作品在国外的影响力。(2) 然后,依次从词调、用韵、词意三方面举例论述,说明苏轼词作对日本词人创作的重要影响。【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解答此类试题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 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 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材料三主要说的是苏轼词在日本的影响,共分4段(第1段,“日本文人写词还是代不乏人,他们学习、模 仿唐宋词人,其中特别喜欢效仿苏轼的词作”亮明观点;第2-4段,分别用“首先是仿调,即采用苏轼创作 的词调”“其次

22、是用韵,即按照苏轼词的韵脚来进行创作”“再次是仿意,指借用、模仿苏词的语词句式、 立意、风格来进行创作”这样的段首语标注层次,从词调、用韵、词意三方面举例论述,说明苏轼词作对 日本词人创作的重要影响(5. (1)青少年时期运用科学的读书方法,加深对经典诗文的理解;(2)父亲在文体和为政之法方面的教育 对苏轼大有裨益;(3)家庭环境和宗教氛围,对他的成长和思想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4)政治上的 挫败和对人生价值意义的重新思考,使他的创作题材广泛,风格独特;(5)整个宋代文化的浸染以及佛教 文化的影响,使他的思想艺术境界达到极致。【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

23、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 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 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本题要求概括苏轼“成功的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一 “最努力苦读的学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苏东 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这种用功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概括从答案第一点;根据“他 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教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 发育”概括出答案第二点;根据材料二“苏轼生活在佛教传播相当发达的四川,处在峨眉佛教文化圈之中, 苏轼家庭的宗教气氛也十分浓厚,其父苏洵是云门宗四世圆通居讷的皈依弟子,其

24、母程夫人是优婆夷,其 弟和其继妻都信佛,这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概括出答案的第三点;根据“元丰三年乌台诗案后, 四十一岁的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并借佛老的 方法来净化自心”概括出答案第四点;根据“轼诗词的主导风格是洒脱旷达,其旷达风格的形成并非因其 个人与偶然,同时也是整个宋代文化浸染下的产物。苏轼从来都是以一种无所不适的超然态度来面对自己 所遇到的种种挫折,佛学思想的影响让他形成了一种入世而又超世的境界”概括出答案第五点。【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 较、对照,不符合

25、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 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 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 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 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 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

26、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 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6. D【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 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 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 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

27、确认,得出答案。D项,“语 言豪放洒脱”错误,从诗中来看,这是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风、秋月、落叶、寒鸦烘托出悲凉的氛围加上 诗人的奇丽的想象,和对自己内心的完美刻画让整首诗显得凄婉动人,选项对语言的分析完全错误。故选D 项。7. 借景抒情。诗歌前四句描绘了一幅凄婉动人的秋月明月图,借秋、月等意象,表达对友人(或恋人) 的思念之情;直抒胸臆。诗歌以“相思”,直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苦;反复、夸张等手法的运用。接 连用五个“相思”,一个“无穷极”将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 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

28、这首诗是如何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这是针对抒情的方式设题。从诗中来看,“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栖复惊”,前四句写到秋风、 秋月、落叶、寒鸦,这就烘托出悲凉的氛围,这是借景抒情,写在深秋的夜晚,诗人望见了高悬天空的明 月,和栖息在已经落完叶子的树上的寒鸦,也许在此时诗人正在思念一个旧时的恋人,此情此景,不禁让 诗人悲伤和无奈,这存留于心底的不可割舍的恋情和思念,反而让诗人后悔当初的相识,表达对友人或恋 人的思念之情;“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若。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 思兮无穷极”,这几句直言“相思”,这是直接表达情感,属于直抒胸臆,直接表

29、达思念之苦;且诗中多 次使用“相思”,这属于反复的修辞手法,而以“无穷极”来写“相思”,这又使用夸张的修辞,强调突 出对对方的思念之深。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大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或 技巧来表达,找出诗人笔下的意象即可体会情感。答题的思路如下: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感情;间接抒 情:借助意象(或画面),渲染氛围,营造意境,表达了感惜。8. 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作答此类题型,学生应回到诗歌中去,结合诗句内容进行 分析概括。本题,D项,“风格豪迈洒脱”错误。尾联“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中“愁”字,传神地写出了诗人拜访道士, 但没有人知道道士去向,自己

30、靠在几株古松旁犯愁,写出了作者“不遇”的惆怅,并不是“风格豪迈洒脱”。 故选D。9. 前往深山寻找道士的愉悦:水流淙淙,犬吠隐隐,桃花带露,清新优美的景物烘托诗人的愉悦。对 道士清新高雅的居住环境的欣赏(或者沉醉自然美景的闲适):绿竹苍翠,山峰清碧,飞泉挂壁,诗人游目 四顾,沉醉于美景中。寻人不遇的惆怅失望:尾联直抒胸臆,并通过“倚松”的动作寄托诗人的惆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作答此类题型,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 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 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本题,

31、此题需抓住诗歌的景物特征分析。首联,展现出一派桃源景象。首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次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艳耀目。宜 人景色,使人流连忘返,展现的是诗人愉悦高兴的心情。颔联,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走,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却听不到钟声。 这两句极写山中环境清幽,也体现诗人的心情愉快惬意。颈联,道士不在,诗人就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绿竹苍翠,山峰清碧,飞泉挂壁,可以看出对道士清新 高雅的居住环境的欣赏,也流露出作者对眼前景色的喜爱,陶醉其间。尾联,“愁”字表达了诗人所寻之人不知去向的惆怅心情。【译文】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桃花繁盛带着点点露水。树林深处

32、,野鹿时隐时现,正午时来到溪边却听不见山寺的钟声。绿色的野竹划破了青色的云气,飞瀑高挂在碧绿的山峰。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只好依靠几棵古松,派遣万端愁思。10. 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 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 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 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C项,上有青冥 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一句,描绘出天色阴沉、水波不兴、黯淡哀

33、伤之景”,中“黯淡哀伤”表述错 误,这句话的意思是“青青冥冥呵,上是无边无垠的蓝天,清水渺渺呵,下是浩浩汤汤的波澜”,意境开 阔、壮美,没有伤感的成分。故选C。11. (1)从听觉(络纬秋啼)、视觉(微霜凄凄)、肤觉(簟色寒)表明已是深秋(2)诗人借景抒情,(3) 描绘秋景凄清寒冷的景象,(4)表达的是内心的凄凉和思念之苦。【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和诗歌艺术手法的鉴赏能力。考生应结合全诗,读懂句意,然后 指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作答。“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秋天蟋蟀常悲鸣, 声声出自金井阑。薄霜凄凄送寒气,竹席已觉生凉寒。这两句为景物描写,从听觉、视觉、触觉

34、角度来写 秋景,听到了“络纬秋啼”,看到了 “微霜凄凄”,感到了 “簟色寒”。诗人看似写景,实则借景抒情,借眼 前看到的凄清寒冷的秋景,表达的是内心的凄凉和思念之苦,再结合题目“长相思”和诗歌首句“长相思, 在长安”,我们也不难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就是借景抒发自己内心的悲苦、伤感之情。12. D【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项,“意在突出自己的老态”理解错误, 词人奉劝少年“莫学衰翁样”意在激励晚辈们要胸襟豪迈、胸怀大志。故本题选D项。13. 表现了词人年纪虽大却依然想要收复中原的壮志。“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一句中,“天涯”一 词非常鲜明地表现了词人的雄心壮志。抒发了壮

35、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无奈之感。词人空有收复中原之志, 却无人支持,被迫离职隐居,终究“空惆怅”。抒发了缺乏知音理解的孤寂之情。大好河山,“独”“与 谁同赏”,流露出孤独失意之情。鼓励身边的年轻人应胸襟豪迈、胸怀大志。词人激励年轻人应该豪放,“莫学衰翁样”。【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读懂全诗,结合注释,根据具体诗句, 抓住主要意象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读懂诗:“缥缈”形容亭既高且小,从远处看,若隐若现,这是紧扣 题中“绝顶小亭,来写的。“笑谈,可见其豪放旷达,纵情山水,年老而不衰。可是遥望中原,看到北方 的万里山河,纵横乱杂地泛溢着云烟雾浪,又能与谁同赏? “与谁”二

36、句是说找不到同心同德,一起去收 复失地的人。词人“笑谈”的豪情一下转向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惆怅。后面两句以“老去情怀”反衬“天涯 想”的爱国心切和矢志不渝,表现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但是整个时局,毕竟不是个人的壮 志豪情所能改变的,闲居卞山,自觉回天无力,所以有“空惆怅”之句,又回到了无可奈何、孤独寂寞的 境界,不免要表现出某些颓丧情绪。但他又不甘如此,所以结句又劝勉随从小辈应该豪放一点,不要学习 衰老之人的模样。审题可知,“与谁同赏”“老去”“天涯想”“空惆怅”“莫学衰翁样”是理解回答这 道题的关键。“与谁同赏”写出了知音难觅,“老去”“天涯想”写出了壮志难酬,“空惆怅”是无奈,“莫学

37、衰翁样”又是激励本词篇幅虽小,情感却丰富而深沉。回答本题时,要从壮志难酬、报国无门 的无奈,缺乏知音理解的孤寂和鼓励年轻人应胸襟豪迈、胸怀大志等要点着手。14. D【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设题类型包括: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解答此题 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 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归纳概括。D项,“劝人们不要像刘伶一样终日醉酒,最后因酗酒而死”错误。“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这两句的意思是“我奉劝你们要像他们那样,终日喝个酩酊大醉吧,由于酒已被你们喝

38、光,酒鬼刘伶坟上 已经无酒可洒了!”可见选项曲解诗意。故选D。15. 李贺的将进酒强调的是生的无聊和死的悲哀,在生死的对比中表现了由苦短人生所造成的生命悲 愁。李白的将进酒以劝酒为名倾吐胸中块垒,流露出诗人积极入世而又怀才不遇的苦闷,表达了貌似 消极行乐实则渴望入世的复杂情感。【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分析鉴赏能力,具体而言属于主题思想的考查。应该分两层来作答,即相同点 和不同点两方面。题干为“试将李贺的将进酒与李白的将进酒作比较,说说它们所表达的主题有 何不同”,对于情感或主题的考查属于深层次的内容,但一定要细致入微地解读词语和句意,身临其境感 同身受地理解才能达成情感共鸣,准确把握是个内涵。

39、抓住关键词句分析以结省答题时间。李贺诗歌将进酒大意为:酒杯用的是琉璃钟,酒是琥珀色的,还有珠红的。经过烹、炮的马肉(龙) 和雄雉(凤)拿到口中吃的时候,还能听到油脂被烧烤时的油爆声,像是在哭泣。用绫罗锦绣做的帷幕中 充满了香气。罗帏之中,除了食品与酒的香气外,还有白齿的歌伎的吟唱和细腰的舞女和着龙笛的吹奏、 鼍鼓的敲击在舞蹈。宴饮的时间是一个春天的黄昏,他们已欢乐终日了,他们饮掉了青春,玩去了如花的 大好时光。桃花被鼓声震散了,被舞袖拂乱了,落如红雨,他们把如花的青春白白地浪费了。表达了这首 诗以幽遽朦胧、瑰艳凄冷的意境,生动灵澈、神奇超常的意象,构设意与境浑的美学特质,充分表达诗人 身处病态

40、社会的烦闷、压抑、凄凉与愤激心绪,给读者以深刻的精神启示和审美感受。此诗用大量篇幅烘 托及时行乐的情景,作者似乎不遗余力地搬出华艳词藻、精美名物。这是一首讽喻诗,既形象夸张地反映 了统治者的豪华奢侈,又从跳跃的蒙太奇镜头中开拓了读者的联想,并写出了自己对生活“死既可悲,生 也无聊”的苦闷心理。这首诗以幽遽朦胧、瑰艳凄冷的意境,生动灵澈、神奇超常的意象,构设意与境浑 的美学特质,充分表达诗人身处病态社会的烦闷、压抑、凄凉与愤激心绪,给读者以深刻的精神启示和审 美感受。李白诗歌将进酒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 又沉着。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

41、诚然与夸张手法不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千 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 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此外,全篇大 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 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写法,又有鬼斧神工、“绝去笔 墨畦径”之妙,既非刻能学,又非率尔可到。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极参差错 综之致;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马,

42、千金裘”)节奏 疾徐尽变,奔放而不流易。唐诗别裁谓“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 此篇足以当之。16. 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意象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 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 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B项,错在“上片虚写”“下 片实写”,应为上片实写了作者对亡妻的思念之情,下片写“夜来幽梦忽还乡”,是虚写。故选B。17. 苏词通过梦境来写人,描绘出妻子对镜梳妆、见到久别的丈夫喜极而泣的情景,表现了夫妻间生死

43、不 渝的恩爱之情。贺词通过细节来写人,追忆妻子深夜为自己补衣的情景,表现了夫妻患难与共之情。【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中指出技巧后要分析诗歌如何运用了 这种技巧,还要结合诗歌的思想内容分析技巧的表达效果。本题要求“说说两首词对妻子的美好形象各采 用了什么不同的写法,表现了各自怎样的情感”。解答此题时,要先从两首词中找出描写妻子美好的词句, 然后将二者进行对比,从而得出不同。苏词中“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是对妻子闺 阁中梳妆的美好形象的描写,通过妻子的梳妆、无言、流泪来表现夫妻之间的恩爱之情;而贺词则感慨“谁 复挑灯夜补衣”,通过想象妻子为自己补衣的情景,表现夫妻的患难与共的情感。可从动作描写、神态描 写或细节描写等角度作答。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