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结病中医诊疗方案

上传人:s****a 文档编号:190165501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7.0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肠结病中医诊疗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肠结病中医诊疗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肠结病中医诊疗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肠结病中医诊疗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肠结病中医诊疗方案(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一. 中医诊断:参照中医急诊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 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1)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腹痛,腹胀,呕吐,排气排便减 少或停止。(2)影像学检查:立体腹部平片或腹部CT扫描可见小肠、结肠充 气扩张,可见液平面。具备2个主症以上,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即可确诊。本病可见任何年龄段,以术后、年老体弱者多见,常反复发作,难以 根治。二. 西医诊断: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胃肠外 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腹痛:(1)阵发性剧

2、烈绞痛:见于单纯性机械性肠梗阻。(2)间歇性、持续性、阵发性加剧腹痛:提示绞窄性肠梗阻。(3)持续性腹胀不适,无阵发性腹痛,提示麻痹性肠梗阻。2、呕吐:梗阻发生后很快发生,早期为反射性的;呕吐物为胃 内容物。(1)呕吐频繁,呕吐物为胃液、十二指肠液、胆汁的,见于高位小肠梗阻。(2) 呕吐静止期长,12天开始呕吐,呕吐物为带臭味的粪样 物,为低位小肠梗阻。(3) 呕吐物为咖啡样物质,是肠管血运障碍的表现。(4) 呕吐少为结肠梗阻。3、腹胀:腹胀程度与梗阻部位有关;(1) 高位小肠梗阻,腹胀不明显;(2) 低位小肠梗阻,全腹膨胀,有肠型。(3) 麻痹性肠梗阻全腹膨胀显著,无肠型。(4) 闭祥性肠梗

3、阻腹部膨隆不对称.4、停止排气排便5、体征:(1) 腹部视诊:机械小肠梗阻可见肠型和蠕动波;肠扭转时腹 胀多不对称;麻痹小肠梗阻肠鸣音减弱或消失。(2) 腹部触诊:单纯性肠梗阻可有轻压痛,无腹膜刺激征;有 压痛性包快时,常为较窄的肠祥;较窄性肠梗阻可有局限性压痛和腹 膜刺激征;移动性浊音见于绞窄性肠梗阻。(3) 腹部听诊:机械性肠梗阻可听见肠鸣音亢进,有气过水音 或金属音;麻痹性肠梗阻,肠鸣音消失。(4) 腹部X线检查:是判断肠梗阻的可靠方法之一;小肠充气 或者出现阶梯状气液平面。结肠高度扩张等。(二) 证候诊断1. 气机壅滞证:腹胀如鼓,腹中转气,腹痛时作时止,痛无定处, 恶心,呕吐,无夭气

4、,便闭。舌淡,苔薄白,脉弦紧。2. 实热内结证:腹胀,腹痛拒按,口干口臭,大便秘结,或有身热, 烦渴引饮,小便短赤。舌红,舌苔黄腻或燥,脉滑数。3. 脉络瘀阻证:发病突然,腹痛拒按,痛无休止,痛位不移,腹胀 如鼓,腹中转气停止,无夭气,便闭。舌红有瘀斑,苔黄,脉弦涩。4. 气阴两虚证:腹部胀满,疼痛,忽急忽缓,喜温喜按,恶心呕吐, 大便不通,乏力,面白无华,或有潮热盗汗,舌淡或红,苔白,脉细 弱或细数。二、治疗方案【中医治疗】(一)辨证选择口服(或胃管注入)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 气机壅滞证治法:行气导滞,理气通便。推荐方药:厚朴三物汤加减。选用厚朴、生大黄、炒枳实、炒莱菔 子、砂仁、川楝子、炙

5、甘草等。中成药:四磨汤口服液等。2、实热内结证治法:泄热导泻,通里攻下。推荐方药:大承气汤加减。选用生大黄、炒枳实、芒硝、厚朴、黄苓、 延胡索、白芍、甘草等。中成药:莫家清宁丸等。3. 脉络瘀阻证治法:活血化瘀,行气通便。推荐方药:桃仁承气汤加减。选用桃仁、丹参、单归、生大黄、炒枳 实、厚朴、延胡索、白芍、炙甘草等。4. 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养阴,润肠通便推荐方药:新加黄龙汤加减。选用麻子仁15、苦杏仁10、生大黄10、枳实9、厚朴9、太子参15、生地12、麦冬12、当归9、黄芪18、甘草5等。中成药:麻仁滋脾丸等。中药胃管注入:禁食患者,可按上述辨证分型,选用相应的中药方剂, 每剂熬煎150

6、ml,冷却至适宜温度,经胃管内注入,每次50ml,闭管 保留23小时,3次/天,直至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缓解,肠鸣音 恢复,大便畅通。(二)针灸治疗1.体针:主穴:足三里、大横、大肠俞、内关、气海、天枢。寒凝者,可加关元、中脘,或灸气海,神阙。热结者,可加曲池、合谷、支沟。食积者,可加梁门、内庭。虫积者,可加阳陵泉、四缝。气滞者,可加中脘,行间。脉络瘀阻者,可加血海等气阴两虚者,加脾俞、肾俞。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肢体穴位垂直进针1.5寸,腹部穴位于腹 平面呈45度角斜向下进针1.52寸。每隔510分钟重复手法1次, 留针30分钟。诸穴均施捻转提插,酌情采取泻法或补法。2. 电针:取足三里

7、、天枢穴。腹穴接阴极,下肢穴阳极,施术3min 后接中频刺激,留针2030分钟。可酌情重复施术,12次/天,年老 体弱者不适宜。3. 耳针:取交感、大肠、小肠穴。耳穴埋针固定,或用王不留行子固 定在穴位上,间断指压。(三)其他疗法1. 中药灌肠功效:将中药达到患处,起到缓解腹痛、行气通便的作用。方药:生大黄、炒枳实、厚朴、桃仁。用法:一剂煎水200ml,制成灌肠液,以100ml作灌肠,保留30分 钟,每日2次。2. 中药外敷可选用中药单味(如生大黄、芒硝、吴茱萸、生姜、葱白等)或复 方(可参考上述中药方剂)研末,调以鸡蛋清或蜂蜜,装入棉布袋内, 封闭后平铺于患者腹部(中脘)、脐部(神阙穴、天枢

8、)紧贴皮肤, 进行热敷,30min/次,每次12次,共5天.(实热内者不适用)3. 肛管排气4. 胃肠动力治疗仪:可酌情选用。【西医治疗】1、一般治疗:禁食水、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失衡、抗生素的应 用。2、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的梗阻原因,做病因治疗,如:粘连性肠梗 阻松解术、肠癌根治术、绞窄性疝松解切除术、肠切除肠吻合术,肠 外置术,结肠造口术等。三、内科基础治疗各种类型的不完全性肠梗阻均采用内科基础治疗,参考临床诊 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外科学(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年)。主要包括:常规抑酸,营养支持、纠正水

9、、电解质紊乱等 治疗,必要时抗炎治疗。(四)护理调摄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记录血压、脉搏、体温、呼吸变化;记录24 小时出入液体量;记录呕吐次数、量、性状与颜色的改变;记录胃液的量与性状的改变; 注意观察腹痛发作的次数与间隔时间;记录有无排气与排便。根据不 同证型进行辨证施护、饮食指导、情志调摄及健康教育等。三、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1. 总体疗效评价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年版, 第3辑)肠梗阻的疗效标准制定: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恢复排气排便,腹部X线影像恢复正 常。显效:腹痛消失,腹胀减轻,恢复排气排便,无恶心呕吐,腹部X 线影像恢复正常。有效:腹痛腹胀减轻

10、,有排气排便,无恶心呕吐,腹部X线影像有 所改善。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腹部X线无改善,甚或加重者。2症状疗效评价按计分法算出相应的比率和总有效率2.参照诊断学(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 第七版 人民卫生出 版社,2007年),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 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外科学(卫生部“ 一五”规划教材.第 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症状111级(+)II 级(+)I级(+)0 级(一)计分腹痛腹痛不能忍受腹痛能忍受腹痛较轻无腹痛腹胀腹胀满辗转不腹胀能忍受腹胀较轻无腹胀安呕吐不进食也呕吐进食吐,不进食不吐可进食少许流食,不吐。无排便排气无排便排气不排便

11、有少许排气排便、排气不爽能排便排气肠鸣音消失35分钟未听到明显减弱每分钟低于1次少于正常每分钟1 3次正常每分钟45次几进次数多且声音高亢,甚至有高调金属音活跃音调不特别高亢无高调金属音每分钟10次以上次数 多每分 钟6 10次正常每分钟45次总积分(2)疗效指数按每级3分计,即I级3分、II级6分、III级9分计算疗效指数:疗效指数=(治疗前症状总分-治疗后症状分数)/治 疗前症状总分*100%疗效指数40%为无效;41%60%为有 效;61%80%为显效;80%以上为临床治愈。(二)评价方法1. 入院时的诊断与评价:在12天内完成。内容包括评价标准的各项内 容。2. 治疗过程中的评价:对中医证候学内容进行定期评价。3. 出院时的评价:对所有患者按照“评价标准”,从症状、体征、理 化检查方面进行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