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转型变革的策略研究(吴亚萍2013)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90039928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课堂教学转型变革的策略研究(吴亚萍2013)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课堂教学转型变革的策略研究(吴亚萍2013)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课堂教学转型变革的策略研究(吴亚萍2013)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资源描述:

《课堂教学转型变革的策略研究(吴亚萍201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教学转型变革的策略研究(吴亚萍2013)(1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课堂教学转型变革的策略研究(吴亚萍2013)吴亚萍教授讲座记录整理稿刘邦庆2013年3月31日 3月23日下午两点,我们在华师大校长培训中心教室聆听了华师大教授、新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吴亚萍老师的讲座课堂教学转型变革的策略研究。按照我们这次的培训计划,这个专题吴教授只讲半天的,24号上午再给我们作讲座的时候,会换一个话题。当我们所有的学员听完吴教授的开场白以后,觉得半天讲这个话题肯定不会很深入,就提出让吴教授讲细致一些、深入一些,把24号上午半天的时间也用上。吴教授说,我们真的是不谋而合,我也想用一天的时间讲,只要大家同意,我们就这样安排。开场白1、我们现在的教学,可以说是老师教的越认真,就离

2、真理越远。因为你教给学生的好多都是不该教的,学生不该学的东西;2、我们好多人都是很认真的做了很多错事,不遵循规律,不讲究方法,只能是南辕北辙,相去万里;3、我们拿什么去引领别人,那就要有方向,方向还要正确;有思路,思路还要科学;有路径,路径还要准确;4、我们要解决的就是正确的人如何做正确的事;5、课堂教学要改革,但真改的不多,包括杜郎口,改的也是形式;6、课堂教学要育人,不育人要你老师干什么;7、我们辛辛苦苦开发了那么多的育人资源。如何转化,那就要有教育眼光。要学会利用教育资源来改变我们的课堂,改变我们的学生;8、我们一定要从点状思维中解放出来,不要就事论事,不要就题解题,要有统合的思想。课堂

3、教学的现状反思1、我们的老师不乏反思,不乏学习,不乏实践,但我们的课堂形态依然是传统的、封闭的。因为,我们老师反思的参照系是旧的,用就镜子照新问题,是照不出什么所以然的。要建立课堂教学的新参照系,并用这个参照系来反思我们的教学和实践。 案例一(小学的一节语文课):课文中描述了哪些人分别用什么方式救白鲸的?是个典型的开放题,看看老师是如何教学的。 请大家仔细阅读,然后回答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不到一分钟,学生都放下了课本。看出学生事先都预习过了,否则不会那么快,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学生只找到一个答案,没有去找更多的答案。 师:你请说。 生一:政府,飞机巡视、派破冰船打通航道。 师:你来说。 生二:村民

4、,用工具,太寒冷,效果不好。 师:还有吗? 生三:猎人,最先发现,报信。 师:还有没有? 生四:船员,放音乐。 按道理说问题解决了,但你看老师是如何板书的,如何提问的就知道我们的课堂了。 教师板书:人们 方式 猎人 报信(最先发现) 村民 用工具(太寒冷、效果不好) 政府 飞机巡视 破冰船 船员 放音乐(引领白鲸)。 教师为什么这样板书,其实我们平时都是这样板书的,因为我们评价的标准是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这就是假的开放,不能真正促进学生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就在那里,我们为什么要拔高,要那么的有逻辑,有条理。学生的思考不完整,老师就逼着去完整。课堂教学混乱都是教师随机随意造成的,但老师调整板书,

5、就是为了不乱,非要把学生单一的思维、简单的思维变成教师自己复杂的、有条理的。 其实原因很简单,教师的行为受习惯的束缚,行为背后的观念就是要找到老师所需要的答案,也就是说我们的老师是为找到标准答案而教的,根本不是为学生而教的。 因此,老师的认识要改变,不能为答案而教学,单一、混乱到齐全、完整、有条理,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教师的重心必须下移,不能用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的问题解决方法。 上述案例可以改变为:请同学们拿起铅笔(工具),仔细阅读课本(方法),找到一个结论就用一个序号标注出来,看谁找的多。这既讲明了手段又讲明了方法、目的。教师可以巡视指导,发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答案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

6、,把政府漏掉了,学生考虑政府不属于人的范畴。老师的思维和学生的思维可以发生碰撞,因为政府是靠人去管理和执行的,也可以把它算做人。 切记:开放题未必是开放的教学过程,只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面对每一个问题,才是真正的开放。案例二:认识周长(江苏某小学)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椭圆形。师: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一个游泳池,小兔沿着池边跑了一圈,小猪偷懒只跑了一半,小鸭子呢在水池里从这端直接游到了对岸。那么哪个是周长呢?很明显,小兔子沿池边跑的一圈,就是游泳池的周长。 大家看,老师给周长下的定义就是错误的,因为周长的概念是丰富的,不能用直观图形来给概念下定义,这是我们老师常见的错误。以为创设了情

7、境,学生马上就能得出结论。 师:第二个环节: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老师提供了四个图形,你们每组选择一个,进行测量,选择直边的,就不要选择曲边的(开始不公平了,为什么只选择一个,而不是四个都选择。这就是我们老师的思维:你帮我测量,我帮你体验。把一个完整的题目改成了4*100米接力比赛,每一棒只要掌握自己的怎么接,怎么跑,不要管其他人的事情)。这样必定造成个体只有局部的经历、局部的体验,也只能得出局部的结论。案例三: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青岛某中学)。 老师担心,那么多人听课,学生不会怎么办。横轴学过了,在七年级,认识了数轴,知道了横轴,那么纵轴学生是不知道的。教师一上课,就开始告诉学生,纵轴应该怎么

8、画。这个知识不是让学生自己长出来,而是老师给规定出来的。 其实,就是我们不信任学生,传统观念就是不相信学生也可以画出纵轴,也可以知道纵轴和横轴的关系。为了怕学生不会,我们的老师只好越俎代庖。于是老师先画了一个长方形,在长方形的中心建立了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告诉学生其中一个顶点的坐标是(2,1),问其它顶点的坐标。学生使很容易解决这个问题的。 师问一:现在有一个长方形,如果让你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求顶点坐标,你应该怎么办? 老师开始让学生上当,据统计这个班86.8%的学生把原点放在了长方形的中心,13.2%的同学是不会轻易上当的,把原点放在了长方形的顶点,长方形一边的中点。这部分学生是聪明的,是不

9、需要老师教的,但老师不喜欢。老师喜欢的是学生思维和老师一致的学生。现在的教学是学什么考什么还是考什么学什么,大家都很明白。平时把学生教死了,希望中考、高考灵活怎么可能。 师问二:现在有一个等腰三角形,要求三个顶点坐标,原点放在哪里比较合适?结果是,好多学生还是放在中心,只有少部分学生把原点放在顶点或底边的中点。这是学生的原因吗?很显然是老师的原因,你没有教给学生基本的思维,基本的解题思路。 切记:好学生是自己学出来的,差学生是我们老师教出来的。 但我们好多教师都归因为学生,归因为学生不够认真,不会变通,不够聪明。小结:由于教师传统行为,导致四种现象频繁出现。一个是“小步子走”的现象,问题设计缺

10、乏挑战力度,题目多,多到吓人的地步(一个学校的一节语文课竟然设计了150多个问题);二是“替代思维”现象,使学生基础性资源匮乏(老师替,学生替,组长替,相互替)。看似公平的课堂,其实是真正的不公平。小组讨论若题目简单就变成了对对答案,小组讨论若题目有点难度,就变成了不会的同学抄抄答案,小组讨论若遇到开放性的题目,就变成了凑凑答案,最后得到锻炼的不是小组长就是好学生。 我们好多老师的课堂,用的语言大都是这样:现在打开书(拿出导学案)自主学习一下,现在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讨论一下,现在请分组展示一下。这三句话,可以用录音机录下来,到时候在规定时间让学生放一下就可以了,那么要我们老师干什么?这是根本不懂

11、教育,更不懂教学,老师的作用不发挥了,要老师做什么?悲哀呀,不管其什么名字,导学案也好,助学案也好,讲学稿也好,但一定不能变成练习纸。课改不是仅仅改的是形式,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一讲课改就是老师不说,老师要说,要说到点子上,说到关键处,点拨要到位,评价要及时。不认识到课改的实质,盲目课改的人,都是脑子进水了。 第三个现象是:“视而不见”的现象。教师捕捉资源的意识缺乏。看不到学生在回答问题或解题时出现了新生成的知识。 第四个现象是:“盲目开放”的现象,教师点拨回应意识缺乏。 这些都是教师教学行为惯习的束缚,导致的教学封闭现象。案例四:平行线性质定理的学习(上海某学校)。 师问一:请同学

12、们打开练习本,告诉老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一:有很多文字。 生二:有很多题目。 老师生气了,开始钓鱼了,我们称之为钓鱼教学法。 师:就没有特殊的直线?学生恍然大悟。 生:有许多平行线。(老师要的答案终于来了,老师长舒了一口气) 师问二:现在大家画出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有什么关系?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这种关系? 生一:相等。 生二:可以用度量法 生三:可以用裁剪法、重合法。 没有老师要的答案,这是公理,可以不用证明的。但学生不搭理,因为他的思维就是这个水平。 师:内错角有什么关系?如何证明这种关系? 学生思维定势了,用度量法,用裁剪法,可以算做公理,不要证明。老师不愿意了,这是可

13、以证明的呀? 师:大家不能证明吗?只好赤裸裸的问了。 生:可以呀。 师:怎么证明呀?小组讨论一下,给出答案。 学生很容易用推理的方法证明。然后做练习,然后下课。这是第一课时,第二课时开始讲同旁内角。这就是教材编排,不能让学生乱发现的,教材让你发现什么,老师就这样让学生发现什么。为什么讲完内错角相等后,不能接着讲同旁内角互补呢? 我们的好多教材的章节割裂了知识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割裂了知识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 归纳:我们老师还受到教材点状编排的束缚-割裂现象。 再看看备课和教案。 课题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 教学过程: 复习;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新授: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4、巩固:练习反馈。 总结:反思得失。 布置作业。 仍是换汤不换药,穿新鞋走老路。 知识的发展发生是有来龙去脉的,是应该有意义的展开展示的。我们的课堂框架还是线性的,根本不知道教学是一个整体,知识是一个整体。 归纳:我们的教师还受传统的框架的束缚-线性现象。目前课堂教学“改革”的状态1、方法的改革:旧框架+方法技术=教师主导。 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改革,一是三大束缚没有改变,二是只改了一些方法技术问题,贴了一些新的标签。这种课堂在公开课、示范课和一些名师的课堂很常见。仍属于控制式,教师绝对不会让学生出现意料之外的问题和答案。2、形式的改革:旧框架+新元素=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这些课都会按照新的理念创

15、设情境、激发兴趣,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方式授课。其实质是学生肢体是动了,但学生的思维没有动,学生的问题意识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3、加法的改革:情境+活动+技术+开放题。 这些课堂面面俱到,什么都有,但什么都没有做好。教师设置的情境很多脱离学生实际,比如为了强调三角形的高,设置这样的情境。小朋友们,我们都到过动物园,在动物园里看到过长颈鹿(都到过动物园不实际,都看过长颈鹿更不实际,有好多动物园就没有长颈鹿),大家知道长颈鹿都会站在屋子里的什么位置吗?(长颈鹿个子高,老师想让学生说出都站在屋子里三角形屋顶的最高处。但学生不买账,基本上都说他们看到的长颈鹿都是头伸出小屋,在外面吃草)。然后就是大量的

16、活动,课堂很热闹。技术就更不成问题,多媒体、图片、画面用的精致,开放题也很多,但答案却很封闭。4、局部的改革。把自己认识到的问题内化并转化为行为。 这种改革发自老师内心,认为不改革不行,但又找不到真正的改革路径,只好觉得有问题的就去改一改。方法问题改方法,技术问题改技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结论:传统教学框架不变,学科知识立场没变,末端方法形式变化,思维方式仍然简单。目前课堂教学的存在问题1、教学的点状问题。 缺乏知识整体的结构意识。2、教学的演绎问题。 缺乏知识形成的过程意识。3、教学封闭的问题。 缺乏师生互动的生成意识。课堂教学的转型变革:方向与路径一、课堂教学转型变革的方向 1、观念变革

17、 从知识的教学到育人的教学-价值转换, 从局部的割裂到整体的综合-思维转换。2、内容变革 从机械教教材到灵活用教材-视角转换, 从点状的教学到结构的教学-策略转换。 3、设计变革 从抽象的学生到具体的学生-重心转换, 从封闭的教学到开放的教学-方式转换。 4、过程变革 从机械的执行到动态的调整-状态转换, 从单向的接动到双向的互动-单位转换。5、评价变革 从示范性表演到问题的诊断-对象转换, 从结果的评价到过程的评价-功能转换。二、课堂教学转型变革的路径 1、从离土式培训走向实践性培训。走出去不如请进来,学别人的不如改变自己的。 2、目标-策略-原则-课型-新行为习惯。 目标: 成事成人(在做

18、事中成人,在做人中成事), 主动发展, 生命自觉。 我们的老师缺乏对教育的理解,缺乏正确的教育立场。这就要有目标,有追求。 策略:整体把握,资源开发,价值拓展。 原则:系统策划,持续递进,日常渗透。 课型:以数学课为例 概念课型,运算课型,探究课型,练习课型,复习课型。 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方法、方式,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育人价值。 新行为习惯:也叫教学新五大基本功 问题设计的开放度,重心下移的稳定度,信息捕捉的敏感度,资源处理的有效度,互动推进的提升度。 我们过去对教学的理解有两种:一是教+学,教的内容老师知道,但学生学什么老师不知道;二是学+教,学的什么教师知道,但怎么教教师不知道。 无论怎么

19、改,三大要素教师、学生、教材(资源)不会改变。 现在的老师面临三大挑战:育人资源、系统策划、新五大基本功。 我们的教学有两大新的要求,一是结构要关联,我们要有整体视野和长程视野,这一点教过高考或中考的老师做的都是比较好的,小学老师基本不去考虑这个问题;二是开放互动,要有动态视野,这一点小学老师比初中老师做得好,初中老师又比高中老师做得好。到了大学,根本就没影了互动。用一个学开车的例子,那就是小学老师只是在动刹车,中学老师只在握方向盘,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是合格的司机,也才能是合格的老师。 而结构的关联,就是要求我们学会育人资源的开发,学会系统策划。 育人的资源开发包括学生学情资源的开发和教材文本资

20、源的开发。系统策划包括教学目标的有层次的设计,教学内容规划的长程设计,教学内容组织的结构设计。 开放互动,一是要展开逻辑,要有向开放、交互反馈、集聚生成;二是要具体设计,要围绕问题的放与收过程结构;三是它的基本原则是促进教学互动要有生成。基于教学要素关系把握的资源开发学生-学情资源的开发:前在经验、潜在可能、个体差异; 教材-文本资源的开发:整体把握、结构加工、还原加工; 教师-自身资源的开发。1、学情资源的开发 前在的经验资源开发、知识经验的激活、生活经验的利用。 一句话,没有的要补,有的就要用。2、 潜在的可能资源开发; 各种可能的分析、学习困难的分析。3、个体差异资源开发 不同年级的关系

21、分析、不同学生的关系分析。 做老师的一定要知道学生缺什么,学生有什么,学生可以提升什么?就会明确分层教学和走班制的特点、优势。 有两个学生的班级,都是有差异的,除非一个班级只有一个学生。 我们都希望学生都能独立面对,教师就要捕捉学生的内心状态,并且要反映出来。内心的思维状态就靠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外显出来。 还以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为例。 首先,教师不能有暗示,长方形的图形原点一定要选在长方形的中心,这样就会导致学生思维封闭,下次遇到类似问题,就会想到原点在图形的中心。 第二,问题的设置一定是每个学生都能面对的,都能愿意解决的,也就是问题的设置要有广度。 第三,如何让学生内心的状态反映出来,特别是思

22、维状态外显出来,就是教师利用资源的能力的集中体现,也就是问题的设计要有深度。 教师可以提供四个长方形,让学生思考,根据图形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要求是原点不要相同。这个问题的设置就比较好,有广度、有深度,指向也很明确。我们教师出问题的时候,关键不在于问题怎么呈现,而在于问题有没有广度和深度的开放。 学生的答案也是肯定不会相同的。 有的同学可以是:把原点放在中心,把原点放在底边的中点,把原点放在左下的顶点,把原点放在右下的顶点,这是基础比较好,思维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老师最喜欢,因为他们是老师需要的答案,要是公开课、示范课,老师要让学生回答或上黑板画出的时候,肯定选这样的学生。 有的同学可能把四个长方

23、形随便放到四个象限,他认为这是符合老师要求的,你给四个图形,平面直角坐标系又恰好有四个象限。还有的同学把四个顶点都依次作为原点,在四个象限画出。 可能还有许多种建立的方法。这时候学生的各种状态,就是各种丰富的学情资源了。 不会教学的,是拿着渔网在打捞学生中的正确答案,呈现给大家的是标准答案。老师呢就在目标的彼岸摇旗呐喊,大声的说某某过来了,某某也过来了,课堂上某某请回答,某某请上黑板声,就是我们老师的杰作。 可惜,我们的差生,就没有到达彼岸的桥梁,只会越来越差,说差生是我们老师教出来的一点都不为过。 我们经常发现,有的课堂,老师在愁眉苦脸的等呀等,在等学生标准答案的出现,等到了皆大欢喜,等不到

24、也不去问为什么,而是直接抛出答案,管学生的思维死活。学生教死了,老师是罪人。 会教书的老师,会充分利用学生画图所出现的情况。 找到一组,一个学生是把原点放在长方形的中心,一个学生是把原点随便放在长方形的内部,轴也是和边平行的;第二组是一个学生把顶点做为原点,图形在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的;第三组一个同学随便把长方形放在第一象限,一个同学把底边的中点做为原点的。 第一组是在比较中认识特殊,把原点随便放入长方形内部,可以建立直角坐标系,但无法求得顶点坐标的;第二组是比较中体悟原则,放在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区别是不大的;第三组是明确告诉学生原点是不可以随便选择的。 接着就可以让学生总结,在归纳中形成整体。

25、对于特殊图形,原点可以外部(行不行),可以放在内部(行不行?行,中心),可以放在边上(行,顶点、边的中点)。 老师的功力、作用下面就可以发挥了。给你一个等腰三角形和菱形,你如何建立直角坐标系。学生很容易归纳后画出。 等腰三角形 菱形 外 不可以 不可以 内 中心 不可以可以 形上 顶点 可以可以 底边中点 可以 不可以 我们的老师就要通过开放,找到学生之间的差异,通过互动,提高整体的认知和思维水平,从而让学生灵活的运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到达彼岸。如果,我们平时让学生死了一千回,到考试那一回活起来,怎么可能呢? 对于文本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首先要把握两个策略:一个是学科教材知识的结构加工策略。对于

26、关系形态知识,可以以条状重组的方式对教材进行结构加工,可以以块状重组的方式对教材进行结构加工,还可以以条块融通的方式对教材进行结构加工。第二个是学科教材知识的还原加工策略。对于一些过程形态知识,教师可以利用这个策略,实现书本知识与学生生命实践和成长的沟通。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是老师能力的最大体现。教师要研究教材知识的内在联系,研究教材知识的生成过程。 案例一:写人记事类记叙文阅读教学的类结构(上海浔阳路小学的语文教学) 一、按参与的事与人结构的写事记叙文(四年级第一学期) 一人一事一人多事 多人一事多人多事手术台就是阵地老师领进门父亲的叮嘱 走完长征武松打虎微笑着承受一切餐桌上的大学 的婴儿 律师

27、林肯特别的作业病人跳水一支白玫瑰孔子和学生守信狼牙山五壮士 这样一归纳梳理,让学生发现知识呈现的规律,从而引导学生认真完成“多人一事”的学习。老师可以先让学生找到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写一篇多人一事的记叙文。如何写清楚、写明白,就要捕捉范文中的写作方法,教材就变成了一种反衬的资源,可借鉴的资源。二、按参与的事与人的结构的写人记叙文(四年级第二学期) 一事一人一事多人 多事一人 多事多人 哥伦布竖鸡蛋 共同的目标 第一个发现麻醉剂的人 苏武牧羊 大仓老师 看不见的手 晏子使楚小王(没有记下来 将相和课文名) 中彩那天 尊严 学生整理后,马上可以发现一事一人应该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必须掌握的写作方法

28、。 我们的老师呢,还可以按叙述方法结构的写人记叙文、叙述方法结构的写事记叙文来进行类结构教学,明确顺叙、倒叙、插叙在写作时的作用。学生很快就会明白顺叙的多,用倒叙和插叙只是做为一种反衬的资源。 我们还可以按照记叙的观察点和视角的写事记叙文或写人记叙文来进行类结构教学。你是旁观视角(自己看到的),还是参与者视角(亲身经历的),知情者视角(通过别人了解到的),结论可能就是亲身经历的最多。 当然,我们还可以按描写方法结构的写事或写人的记叙文俩进行类结构教学。比如肖像、行动、语言、细节、心理、直接、间接等案例二:三角形高的教学(属于概念型的课)要求我们教师教给学生什么要发生质的变化。 老师一:开始上课

29、了,老师创设情境了:有一个三角形的房子,我们都知道长颈鹿个子很高,那么它呆在哪里最舒服呢,请同学们指出来?学生七嘴八舌,都说的不是老师想要的答案,于是老师只好自问自答,开始给三角形的高下定义了。学生是一脸的无奈和困惑。有的老师说数学来源于生活,其实这是典型的脱离生活,因为为了自己的需要,虚构了这样的场景。 老师二:今天我们来学习三角形的高,请大家拿出纸和笔。先画线段BC,在BC上找出一点D,通过D作垂线段,在垂线段上选点A,连接AB、AC,则AD就是三角形ABC的高。 大家看,这个老师讲清楚了,三角形的高是这么来的吗,是这样定义的吗。高就这一条吗?我们平时的的教学也都是这样的,概念都是我们老师

30、抽象出来的,都喜欢在一个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概念,然后让学生辨析记忆概念,然后在利用概念去解题。 这样教学,毛病多了,学生就不知道过B的高呢,过C的高呢。教师的思维单一了,学生也就会形成单一的认识,学生只认为高只有一个,下次你进行中角平分线教学的时候,学生很容易画出过A点的中线和角平分线。学生是一个容器,今天告诉你高,明天告诉你中线,后天再告诉你角平分线,你都装进去了,这只是知识的累积,能力根本没有。 我们的老师都在做码头工人,把知识搬来搬去,搬运工谁不会做,老师就那么容易做的? 老师三(上海浔阳路小学的数学课) 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引入自然,也是复习归纳,不要问这样的问题来引入,三

31、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太弱智,太瞧不起学生。学生都会的,你就直接归纳),我们今天来研究边,我们从一个边入手,比如BC边,研究和BC边相交的线,以后呢,我们还可以研究与BC边平行的线(问题指向很明确)。请同学们拿出笔和纸,看看谁画的和BC相交的线多? 学生画出的和BC相交的线肯定很多,有的学生可能会画出几十条甚至更多。这时候,就该发挥我们老师的主导作用了,从乱画到不乱画,把乱理清楚就达到目的了。 一是材料生成、分类分析(斜交的、垂直的)。让学生辨析分类,让学生自己去经历。老师说,今天我们研究和BC垂直的一类,下次我们在研究和BC斜交的一类,请擦掉斜交的线(进一步明确问题指向)。对垂直的

32、线继续辨析分类,哪些是过顶点的和不过顶点的(继续研究特殊),哪些可以度量的,哪些不可以度量的?结论很快就可以出来了,可度量的就是垂线段。概念的学习就是一个剥笋的过程,学生一层一层的剥,一层一层的学,自然就可以得出高还有两条,我们不在于那个高的符号教什么,而在于标准是什么,不仅要教概念,而且要透过表面现象去发现本质和内涵。 概念教学一定是先慢后快,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帮助学生掌握方法。同类的都有内在联系的课,可以用同一种方法来教学。 寻找相同中的不同-学会辨析分类材料感知-归纳提炼、定义含义 寻找不同中的相同-学会聚类 这就是概念形成的还原过程与教学的原则:辨析分类在前,定义概念形成在后。其一般思

33、路是:发现和感悟材料特点-提供事实材料,辨析和厘清本质特征-经历分类和类聚过程,描述和表达本质特征-对本质特征概括命名。基于教学要素关系把握的系统策略我们现在的教学,需要从学生成长的长程视角来进行系统策划,从过去的备一节课中走出来,逐步走向备一类课。因为这种备课的背后,所隐含的就是教学的价值取向。 传统的备课,只关注知识的教学,其流程基本上是:知识的理解-公式的把握-知识的运用-目标的检测-结论的达成。 结果是:备一节课-上一节课-评一节课-学生知识开始累积。但如何展开,那就是学生的本事了。 新的备课,要求不仅关注知识,更追求学生养成习惯的教学,要主动发展学生,实现结构迁移能力;还要让学生把握

34、方法,实现思维品质的提升。要有思想和文化的感悟,要有思维方式的形成,那就是整体的、综合的,不能简单用双基来衡量的。 结果是:备好一类课-上好关联的每一节课-依据学生养成、生成的多少评课。 传统的三维目标,还是重视知识的分类,新的三维目标,改成了知识、能力、情感,现在有发展为知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无论怎么变化,都是不符合人的发展实际的。这就相当于把一个人成长进行分解,把一个课堂也分解的支离破碎。人的发展是整体的,是综合的,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不能说这个点是知识的学习,那个点是情感的学习。 一是整体性设计-总体的全程式目标。这不是一节课可以实现的,一口吃个胖子是不可能的。 二是连续性设计

35、-阶段的递进式目标。把总体目标进行分解,不同年级达到不同的纵向发展。同一内容,比如数的认识,在不同年级都有不同的目标,先是认识十以内,再认识百以内,然后认识大数,认识小数。老师呢却喜欢让学生一下子都认识,理由很充分,自己什么都认识。 教学目标的设计,一定要从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角度,进行分层设计:总的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本节课目标。 三是针对性设计-具体的有弹性的目标。这时候要注意把握底线与高标、具体与渗透、写实与写意的关系,但必须改变统一要求、简单单一、思维定势。 一个很好的例子,是老师让学生横着进来,竖着出去的。 小学数学,一开始学的都是横式运算,因为数字比较小,口算可以算出来。到了

36、大数的时候,老师开始强调竖式运算,特别告诉学生大数一定要竖式运算。有一天,出了一个题目是99+13,学生都是竖式运算,老师很满意。其中有一个学生是这样运算的:99+13=99+1+12=100+12=112,使用的是横式运算,惹得老师很不高兴。我这节课就是教竖式运算的,你怎么还用横式。 于是,我们经常看到小学的数学试卷,都会这样出题,下面这些题目能简便的尽量简便,不能简便的自己选一种运算方式。这就是老师的思维,提示一下学生。我们只有从根本上改变老师的思维,才有可能真正让学生的能力培养出来。 现在的学生都是喝牛奶、看电视、上网络长大的,聪明得很,智力都没有多少差距,关键是思维能力有差距。 教师一

37、定要善于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课堂教学要始终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以三角形的高为例: 底线:锐角三角形的高。 高标:直角三角形的高、钝角三角形的高。 底线的要求是基础,但会限制学生的思维,限制一部分学生的发展。底线要求是写实,是具体,高标要求是写意,是渗透,是强化。 长程设计的思路是:整体-部分-再整体。第一个整体是初步感悟,感悟知识的框架结构。第二个部分指的是逐步分化,学习各部分知识。再整体就是整体占有,形成结构化认知。 过去的教材都是部分-部分-部分的去教、去学,很难形成知识系统。 三流的教师,讲的多,学生练的多; 二流的教师,讲的少,学生练的多; 一流的教师,讲的少,学生练的少。 因为一流

38、的教师,喜欢讲整体结构的内在联系,这样当然会事半功倍。 现在的教材是部分-部分-整体(就是我们常见的单元小结)。整理的工作还是教材做的,不是学生自己总结完成的,这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认知心理学的作者奥苏贝尔,特别强调从整体到部分,希望的思路是初步感知、形成整体知识、导引导航让学生感悟、理解、运用。由此,我们知道,概念的教学应该是从上位概念到下位概念。好比我们认识一个人,总是先认识这个人的整体,然后了解部分,比如鼻子、眼睛、嘴巴。 我们进行结构设计的时候,一定要考虑长程两段的策略:教结构-用结构,达到整体-部分-再整体。这里面也包涵两个策略。一是整体感悟的策略,二是融合渗透的策略。 这时候,

39、我们当老师的要明白,人的培养既不是匀速的,也不是先快后慢的,而是先慢后快的。所以,每个单元的整体感悟教师都要拿出一定的时间,对于同一类内容,重点是教会学生学习。 以三角形特殊线段为例: 知识结构:高、中线、中位线等; 过程结构:分类、辨析、达成; 方法结构:同类知识、方法的主动迁移。 我们要明确,教不一定就是老师讲,学不一定就是学生练。这时候,比拼的是思维方式和品质,比拼的是长程两段的结构设计的能力。 仅仅备一节课,是上不出一节好课的,每一节课都要坚持高标准引领和融合渗透。融合渗透也是名师都具备的策略和能力。 案例一:类课文教学的单元结构设计。 学生缺什么,你就应该让学生长什么,好学生不是我们

40、老师教出来的,而是他们自己悟出来的。 我们可以把课本上的文章,按文体进行分类。比如写人的文章我们可以按多钟写法和不同的表达方式进行分类。 一是通过一件事写一个人-倔强的小红军; 二是通过一件事写三个人-看不见的爱; 三是通过一件事写一群人-一个苹果; 四是通过几件事写一个人-我家的小男子汉。 第一课时:通过重组后单元的所有文章,整体了解文体的结构; 第二课时:选择一篇课文进行典型教学,指导方法结构:主题、特点、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让学生主动发现、主动归纳。 第三课时:用上述方法结构,学习其它篇目。 最后的课时:单元小结,总结写人的不同方法和表现形式,拓展类似文本的阅读,并展开相关写作。

41、案例二:平面图形性质定理的长程教学设计。 我们的老师首先要明白图形特征研究的内容,具体有:等腰三角形性质、直角三角形性质、平行四边形性质、长方形性质、正方形性质、菱形性质、等腰梯形性质、圆的性质。 对于这一类问题,无外乎研究边与角。对于边,给位置关系就研究数量关系,给数量关系就研究位置关系,而角主要是研究数量关系。再进一步讲就是研究特殊线段的比较多,既有数量关系也有位置关系,比如三角形的中位线。 性质的上位是:不管什么图形,都可以从边的数量关系、位置关系,角的数量关系,特殊线段的位置关系、数量关系,图形的对称性。特殊线段也要明确包括:中线、高、角平分线、对角线、两边中点的连线。 以平行四边形为

42、例,通过这样的研究,不但可以研究基本问题,而且可以研究两条对边上的高有什么关系(平行且相等),一组对角平分线的关系(平行且相等)。这样,什么图形的问题都可以解决。 对于这类问题,我们的教学结构应该是: 整体感知:要提供框架。教师要交待背景,学生也要学会整体感知; 合理猜想:资源要生成。学生合理地进行猜想,教师就是捕捉资源,供教学使用; 辨析真伪:要师生互动。同时呈现典型资源,做到师生、生生互动(猜想是否合理、命题是否正确、表达是否准确); 提炼结构:要反思过程。反思学习和掌握的过程,提炼方法结构,为知识迁移做好准备。 案例三:英语阅读教学设计开课时间:4.21 范围:东南亚华文教师 学情分析:

43、本班级学生共有38名,喜欢参与各种英语活动,并喜欢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真实想法与朋友和老师交流。初步养成良好的英语听、说习惯,特别喜欢欣赏英语歌曲和儿歌。已具备用to be结构来描述物体的颜色和特性,还初步掌握to do结构来描述自己的喜好,还能给予简单的理由。 背景分析:本课时是整个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以后可以初步了解一年又四个季节,分别是spring, summer, autumn and winter.根据本学期主要牵涉到的季节,本节课首先学习spring and summer的有关知识。在本节课中,学生初步表述这两个季节的特征,还能介绍自己喜欢的季节并能陈述简单的理由。 教学

44、设计说明:本节课的形式比较轻松,师生之间多以交谈为主。通过交流,学生了解到一年的四个季节。通过老师带领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来总结春天和夏天的特性和学生经常开展的活动。最后总结成自己喜欢这个季节的理由。观看动画片段、读读儿歌、做做动作,通过各种学生喜欢的活动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Lesson PlanBOOK:OxfordEnglish (ShanghaiEdition) 1BTOPIC: Spring and summerSCHOOL: No. 1 Primary School affiliated toShanghaiNormalUniversityTeacher: Lu Min (陆敏

45、)Students: 38 students of Year OneLearning Objectives: 1. Using nouns to identify seasons: spring, summer.2. Using adjectives to express how people feel: warm. hot3. Using the key pattern: “Spring/Summer is ” to describ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asons.4.Using the key pattern:” I like Because its I i

46、n spring/summer.” to introduce the season you like and share it with their teachers and friends.5. Students can watch cartoon, play games and enjoy the lesson.Difficulties:Using the key pattern:” I like Because its I in spring/summer.” to introduce the season you like.AIDS: PPTPROCEDURESCONTENTSMEDT

47、HODSPURPOSESPre-taskpreparation1.A short movieT/Ss: Watch the short movie and talk about it.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今天的话题有整体的认识和感知。While-taskprocedure1.spring2.Questions about spring.3.warm4. A chant.5.Activities in spring.6.summer7.hot8.Summer is red.9.A chant.10.Activities in summer.11. A flash.1.T: What seaso

48、n is it now? Its spring.2.T/Ss/Sa: Read the word.3.Sg: Spring, spring, It is spring.1. T: What do you see in spring? Ss: Answer.2.T: What colour is spring? . Ss: Answer.T/Ss/Sb/g: Spring is green.1.T: Spring is green. Because it is warm in spring.2.T/Ss: warm.3.T: Invite Ss to touch a bottle of wate

49、r: It is warm. Ss: Touch and say: It is warm.1.T/Ss/Sg: Say and act the chant.1. Sg: Introduce the activities they do in spring.1.T: Which season is after spring? It is summer.2.T/Ss: Read the word two by two.1.Spring is warm. Look at the boy, how is summer?Its hot.2.T/Ss: hot3.T/Ss/Sa: Say and act:

50、 Summer is hot.1.T: Spring is green. What colour is summer? It is red.2.Ss/Sg: Summer is red.T/Ss/Sp:Say and act the chant.Ss/Sp: Introduce the activities they do in summer.Ss: Watch the flash and followAlice.联系实际生活。机械操练。通过学生的观察、师生间的讨论,总结春天的特征。通过学生的亲自体验了解单词的含义。儿歌形式,既做口腔操,又帮助学生总结春天的特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为Post

51、-task环节的活动作积累。给学生思考和分析的机会。仿说句型,善于积累。Post-taskactivity1.A model.2. Assignment:1. T/Sa: Introduce the season he likes and tell the simply reason.2.Ss: Introduce the season to their friends.3.Check1. Listen and read P28-29 5 times, record P28-29 once.1.Introduce the season you like to your parents.调动学生

52、的意愿和情感参与活动,并乐于和朋友分享自己的想法,愿意倾听朋友的想法。模仿课文中的语音语调,掌握最基本的句型,并乐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因为我英语水平不行,听的大意是讲蝴蝶的四个阶段。老师很聪明,在第二课时就拓展延伸,选了一篇青蛙的四个阶段的文章,让学生去体悟,去练习。基于教学互动关系把握的开放设计一、开放的不同状态 1、不开放:问题设计封闭、教学过程封闭;2、假开放:问题设计开放,教学重心没有下移,资源生成不丰富; 3、白开放:问题设计开放,教学重心下移,缺乏捕捉回收资源意识;4、半开放:问题设计开放,教学重心下移,有信息回收,但教师回应反馈无效; 5、真开放:问题设计开放,教学重心下移,

53、有信息回收,教师回应反馈有效。二、案例一:平面间两点间距离公式的教学 1、“不开放”的例子:教师出题、学生解题。(1)、两点都在数轴上的情况(2)、一点在数轴上的情况(3)、两点都不在数轴上的情况 老师上来就把问题抛出,实际上是教师主动清晰,学生被动盲目,只好按老师的思路画图、解题,效果如何可想而知。但我们传统的教学都是如此。 2、“假开放”的例子:有资源、不交互、无生成。 教师提供五个平面直角坐标系,让学生独立任意画出两点的情况,要求学生尽可能全面、不遗漏。 这时候,学生画的可能是五花八门,比如有的学生画出两点都在数轴上(一种都在X轴上,一种都在Y轴上),和任意两点的情况(一种都在一个象限,

54、一种在一、二象限,一种在三、四象限)等等情况。 这时候学生画出的情况,可能遗漏,也可能重复。 而习惯于找标准答案的老师开始手足无措了,要等到学生长全,希望学生去掉重复的,补上遗漏的,好让学生知道标准答案是什么。 这种老师缺乏点拨,只会一味的等待学生出现正确结果,教学已经滞后于学生的发展。 3、“生成性”的教学:利用资源、有机交互、促进生长。 老师上课时,先是注意开放式问题的设计,既广度开放也深度开放;二是注意点拨式的问题引领,打开每一个学生的思维?比如,所给两点只能在X轴上吗(这种情况学生最容易想到,初中一年级教师就强调过)?除两点都在数轴上的情况,还会有哪些情况出现?我们怎样学会有条理的思考

55、呢?三是要注意辨析分类,把那些看上去不一样,实际一样的去掉,让学生归纳出下列三种情况:两点都在数轴上、有一点在数轴上、两点都不在数轴上。第四让学生进行归类式的资源辨析,充分利用资源来进行群体互动;第五是注意生成式的时空提供,促进学生思维的全面完整:要体现在个体原有基础上生长的过程,由单一到全面;要体现利用群体资源互动生长的过程,有半成品到成品。三、学科共通层面 学生资源生成-有资源(辨析、处理、加工:生生、师生互动)-深化提升-拓展生成 有向开放-交互反馈-过程生成-目标达成 教师捕捉判断-有价值的资源-互动推静-开放延伸 我们的老师一定不能提供标准答案,一定不能用三个臭皮匠凑成诸葛亮的方法。

56、 师生交互的特征:双边共时、同生同长、互动生成。教师特别要注意捕捉判断和资源呈现。学生生成的一般是基础性、过程性、方法性资源。四、收放的过程设计 四次设计,三放三收。1、开放性的设计:有广度、有深度;2、大问题的设计:挑战性、关联性、递进性;3、重心下移的设计:人人参与、起点外显、先慢后快;4、信息回收的设计:准确、及时、反馈有效 我们的课堂一定不能是题目开会的课堂,数学老师不是解题老师。现在语文老师也开始题目开会了,英语老师也在向语文老师学习了,也在用题目教学,而把一篇课文搞的四分五裂。数学要教结构,语文要教结构,英语也要教结构,只有教结构才有可能让学生学会捕捉文本信息,才能长出能力。 还是以课文 In Spring and summer为例(真是难为我了,我真的不怎么懂英语,照葫芦画瓢吧)。 In Spring and summer。a butterflylays eggs on a leaf .The eggs are small and white. 这是课文的第一段,后面的三段确实记不下来,反正大意是蝴蝶的四个阶段。教师让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后,出了一个填表题,要求从四段中分别找到答案。 stage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