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轮发电机转子转动惯量测取探讨(汇编)

上传人:z****2 文档编号:189797208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34.0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汽轮发电机转子转动惯量测取探讨(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汽轮发电机转子转动惯量测取探讨(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汽轮发电机转子转动惯量测取探讨(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资源描述:

《汽轮发电机转子转动惯量测取探讨(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汽轮发电机转子转动惯量测取探讨(汇编)(1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汽轮发电机组转子转动惯量测取探讨上海外高桥发电厂 冯伟忠【摘要】介绍了汽轮发电机转子转动惯量的测取原理和方法,就转子的涡动现象对转速测量 的干扰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措施。【关键词】转动惯量 半速涡动汽轮发电机组转子的转动惯量,是机组的重要物理参数,对于研 究汽轮发电机组调节系统以及危急保安系统的动态特性和系统的安 全性,包括进行测功法甩负荷试验等,转子转动惯量均是关键参 数之一。1、转动惯量的物理意义根据物理学的定义,刚体绕轴转动时,“ 转动惯量” 是指其绕该 轴转动时所呈惯性的量度,如同物体在直线运动时,“ 质量” 便是其 惯性的量度。不过,物体的质量是唯一的,而刚体的转动惯量却是个

2、 变量,只有在刚体形状以及旋转轴心确定的前提下,转动惯量才唯一 确定。其数学表达式如下:J =工 m r 2iii式中:J -转动惯量(kg - m2): m i-体积微元质量;ri-体积微元至旋转轴心垂直距离2、转动惯量的测量对于大型汽轮发电机组的转子,同一轴连接着汽轮机转子、发电 机转子以及励磁机转子等.汽轮机转子安装有数千长度及形状不一的 叶片,发电机转子嵌有铜线棒等。其几何形状(包括径向和轴向)极 为复杂,质量也不均匀,如果按定义采用数学方法进行计算,其难度 可想而知。因此,制造厂较难给出一个准确值。比较可行的方法是通 过试验测取。21 转动惯量的测取原理转动惯量的测取原理是根据刚体绕

3、轴转动的微分方程:PdM=J dt(1)式中:M -轴转矩;P-轴功率; -转子角速度,rad/S借助常规法甩负荷的试验,利用汽轮机在甩负荷后的较短时间内,汽门尚未开始关闭,蒸汽驱动功 率(即机械轴功率)保持不变的特性 (见图一)。测量式中有关的参数: 初始转子的机械轴功率P初始转子 0角速度叫;初始转子飞升速率哆, 代入上式便可求得转动惯量j。在工 程应用中,实际可操作的被测参数 为:发电机出口功率图(一)p (瓦);初始转子转速n (转/分)以及 G 0PG(兀 丫 A”nn130丿 0 At G(2)转子转速飞升曲线(见图一),并相应求取转子初始飞升速率晋(转 /分)/秒。在线性段,哆=

4、圮。因此,可将式转为下式:式中: nG -发电机效率以下就分别讨论上式中有关参数的测量和数据处理。211 功率测量:对于转子的机械轴功率,一般难以测得。实际可操作的是测量发 电机的出口电功率。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在于发电机和励磁机电磁损 耗。对于发电机出口有开关的系统,由于在甩负荷时发电机电流被迅 速切断,电磁损耗很快消失。因此,驱动转子升速的实际轴功率略高 于甩负荷前瞬时的发电机出口电功率。故式中的效率因子n应予考G 虑。而对于发电机出口无开关,尤其是无刷励磁的系统(我国目前的 主流机型引进西屋 300MW 和 600MW 发电机组便属此类),当 主变开关跳闸后,主励磁机和发电机出口电流衰减较慢

5、,和甩负荷转 子飞升过程属同一数量级。故甩负荷初始的电磁损耗变化可以忽略, 即式中的n可取1。G关于电功率测量的技术手段,目前已很成熟,一般功率变送器的精度已能达到 0.2%。在试验中,对发电机功率的测量,并不要求记 录过程曲线,从图一可见,在甩负荷前的电负荷应为一恒定值,故只 需记录下甩负荷前的瞬时功率值即可。212 转速测量:从式可见,转速的测量有静态转速n和动态转速经两个方面,0At对于n ,目前已有很成熟的测量手段。静态精度可达3000转/分土 1转 0/分。相当于误差仅土0.033%。但对于动态转速,即牴的测量,则要求更高。分析如下:一个数量级,即误差须小于土 0.1转/分。其一,在

6、甩负荷初始阶段的数十毫秒内,调门(或主汽门)尚未 动作,主汽流量即汽轮机驱动功率不变,转子以近似线性的速率升速, 在额定功率时,其升速率可达300-400(转/分)/秒甚至更高。如取升 速率晋的切线段长度为40mS,则对应转速变化量为12-16转/分。 若误差土 1转/分,则引起牴的误差高达土8.33-6.25%,显然已不能允 许。因此,要保证公式的计算精度,动态转速的测量精度应再提高其二,考虑到一些调速、 保安系统响应速度较快的机 组,转子飞升曲线的初始线 性段只有数十毫秒,故必须 使测量记录装置有充分的响 应速度。不过,通常情况下, 对于转速测量而言,响应速 度与精度是矛盾的。如,采 用精

7、度为0.3%的日本小野FV801型频率一电压转换装置经500 次/ 秒采样速率的计算机数采系统进行记录。其响应速度绰绰有余,但土 9 转/分的误差却不敢恭维,图(二)便是其记录的外高桥发电厂#4 机常 规法100%甩负荷转子转速飞升曲线。再如,采用美国Bently公司 108型测量记录装置,且不谈精度,就其0.1S的响应速度已不能满 足要求。不过,上述问题目前已能解决。上海宝科自动化仪表研究所研制的ZCJ2型高精度、高响应转速测量记录仪,其精度优于土o.i转/分,响应速度 20mS,并采 用数字方式记录和输出。完全 能满足要求,图(三)便是该装 置与图 (二)同时记录的外高 桥发电厂#4 机常

8、规法 100% 甩负荷转子飞升曲线。这一现象若实际不存在,则测量误差缘何造成,如何加以消除。1 转速波动原因分析对于上述第一个问题,回答是否定的。根据刚性转子运动微分方从图(三)可以看到,甩负荷后的转子飞升过程并非一光滑曲线, 而是呈现了较为显著的转速波动现象,其频率约为25Hz,事实上, 已公布的一些甩负荷试验项目的报告,凡灵敏度较高的转速记录装置 所录曲线,都可以看到这种现象。与此,就产生了以下2个问题: 1这种现象是否客观存在,如确实存在,是何原因产生?而求取转 动惯量所需之转子转速飞升速率该如何确定?(初始飞升速率切线如 何作)2.3d曲dM = J或P = J -dtdt因转子转动惯

9、量是一常数,当转矩m不变时,其升速率呼不变。 而从图(三)中可以发现,在甩负荷后的初始阶段,“ 转速” 时而急速 上升,时而趋平,甚至下降。照此推理,必有其驱动力矩(及功率) 出现时而很大,时而消失,甚至逆向。而此刻的外部条件却是汽轮机 进汽流量不变,即驱动功率不变。很显然,上述推理自相矛盾,与理 不通。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一现象的产生,缘由转子在轴瓦中的 “ 涡动”,即转子在甩负荷的扰动下出现的半速涡动对转速测量产生 的干扰。滑动轴承中的转轴,在稳态旋转工况下,转子处于轴瓦中的相对平衡位置。此时,由于转子表面旋转运动造成油膜压强分布不均匀, 总体呈现下高上低的状态。其压力差形成的托力和转

10、子自身的重力平 衡。在几何条件确定的前提下,转子转速稳定且油温不变(粘度不变) 时,转子在轴瓦中的位置是确定的。当汽轮发电机甩负荷时,这种稳 定工况被破坏。此刻,负载转矩突然消失,转子在蒸汽驱动力矩的作 用下骤然升速,轴瓦内油膜压力场被改变,下部压力升高,转子向上 “爬升”,从而引发了转子在轴瓦中的涡动。随着转子逐步攀升,底 部容积增大,压强相应降低。当此上下压力差不足以托起转子时,转 子便向下回落,如此周而复始。此时,转子的轴心不再是一固定点, 而是作一近似的圆周运动,其旋转的频率约等于(略低于)转子自转 频率的一半,并随转子转速的变化而变化。当然,对于甩负荷前处于 稳定状态的转子,这种涡动

11、现象不会一直持续下去,其振幅将随着转 速的逐步稳定而趋于收敛。不过,此衰减过程达数分钟,在数秒级的 甩负荷飞升过程中,涡动振幅的衰减很慢。涡动现象的出现,使转子的运动复杂化。从外部观察(测量)到 的转子运动,实际上是一自转和涡动等的复合运动。这里须说明的是转子的复合运动中还存在有振动分量。其中包括 基波和各高次谐波。但是,基波频率和转子的自转频率相同,对转速 测量不构成干扰(证明略)。而各高次谐波的振幅极小,可忽略不计 32 涡动干扰的数学分析以磁阻式转速测量系统为例,转子旋转时,装于轴上的 60 齿测T转子R轴心涡动轨迹图(四)测速探头轴瓦幅都将对其产生影响。速齿轮盘同步旋转。当齿顶位于探头

12、 下时,磁阻最小;而齿根处于探头下 时,磁阻最大。此变化的磁阻信号转 换成近似交流电压并传送至二次仪表 装置。该交流电压的频率与转速成正 比,这实际上是将轴表面的线速度折 算成转速。而当转子出现不同于自转 频率的涡动时,其表面线速度不再与 自转频率单值相关,涡动的频率与振图(四)是转子运动矢量图。图中r为轴心涡动矢量,戸代表轴自转 矢量,R为两者合矢量。对于测点T而言,其观察到的是合矢量R在 X轴上部越过丫轴时的线速度(即合矢量R在此时的水平分速度) 其合矢量运动方程如下:ss/r=s - cos(pt)-e- tc + r - cos(p+ t) +js - sin(pt)-e- tc +

13、r - singt)srsr=R + JR.(3)x y式中:s -初始涡动半径;-涡动角速度;p -蜗动初始角;e c -涡动衰减因子sR = s + r = s - cos(B t) + j sin(pt) - e- tc + r - cost) + jsingt)r -测速齿轮盘半径; -转子角速度;9 -转子初始角;j -Y轴方向单位矢量r因测速探头位置固定,考察轴上某质点P (见图四)的运动便转 换为求取该点越过探头时的时刻序列。设探头位于转子上方并与 丫 轴重和,令上式中的R = 0 ; R 0 ,便可求得一时间(时刻)序列 xyt=t ,t ,t t o根据转速和周期的关系式:1

14、 2 3 nn =丄(转/秒)或 n二-6 (转/分)2 1 2 1即可求得对应的转速序列,n= n ,n ,nn o现用一函数122334n1,n12 t t12 t tn (t) = k (1 - et / c) kt + n模拟转子飞升曲线,且按常规设式中s=0.35mm; r=100mm ;= /2.3 o r代入式解得序列n-t所绘曲线。0 1 0 图(五)是用计算机按上述条件3180315031203090306030303000由图可见;此图的转速波 动形状与实际测量所录图(三) 极其相似。这事实上证明了涡 动现象对转速测量的干扰。若采用光电等其他转速测 量方式,转子涡动现象对其

15、产 生的干扰情况和以上分析相 同。33降低涡动干扰对测量影 响的方法331对含有涡动干扰波的转速曲线进行数学处理。既然干扰波呈周期状,便可采用对周期求平均的方法将其滤除。3180315031203090306030303000实际可操作的处理的方法是 将转速序列 n 中每两个数据 求一个平均值,得一新的转 速序列n2= n , n , n n 相应13 35 57n - 2, n的,时间序列也转为00.511.522.53图(六)=t ,t ,t t 。图(八)2462 n就是把图(三)曲线数据作上述处理后所得。显而易见,这在实用上22.53已能满足要求。至于图中曲线尚存在的周期较长且振幅较小

16、的波,是 由于涡动的频率比转子自转频率的一半略低,而在数据处理时却按一 半对待。这样就出现了差频,当然其振幅也小得多。考虑到这一差频 对实际应用的影响很小,故不必再作进一步处理。332 尽可能的增加测速齿轮盘的直径。从式可见,干扰波的振幅取决于涡动半径s与测速盘半径r的 比值。若涡动半径S趋向于0,则干扰将消失。但客观上转子与轴瓦 的间隙必须符合技术要求,明显减小S不切实际。不过,增加测速盘 直径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这需要制造厂在结构设计上作出调整或将 转速测点位置改变。4、有关问题的讨论41 同类机组试验结果差别很大原因分析从已公布的一些同类型机组的甩负荷试验报告,所求得的转子转 动惯量差别

17、很大。确切的说是甩负荷时的初始转速飞升速率牛相差 很大。很显然,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转速测量、记录装置的误 差和响应速度不能满足要求。另外,有些试验采用磁带记录装置,待 试验结束后再进行回放输出。这就加剧了累计误差。当曲线打印出来 后还要用手工划出初始转速飞升速率的切线,从而进一步掺入了人为 因素。事实上,要在如本文图(二)所示曲线中画出一条合理的初始转 速飞升速率的切线的确是困难的。42甩50%及 100%负荷所求得的转动惯量无法吻合原因分析从理论上来讲,对于特定的机组,其转子转动惯量是唯一的,与甩负荷试验时的负荷无关。但从以往的试验结果看,同一机组 50% 以及 100%甩负荷试验所求

18、得的转动惯量无法吻合。这显然不合理。 究其原因,除上述分析外,涡动现象对转速测量的干扰在较低的试验 负荷下会产生更大的影响。甩负荷试验时,涡动的振幅仅取决于转子 在轴瓦中的物理条件,而转子的初始飞升速率与试验负荷成正比。在 50%试验负荷时,吧比100%负荷低一半,而此时的“涡动波”振相同,使得飞升曲线畸变更为严重。因此,两种工况的试验结果不同 也就不足为奇了。图 (七)及图(八)为外高桥发电厂#4 机 147MW 及 303MW 常规法甩负荷试验转子转速初始飞升曲线。很显然,低负荷 工况甩负荷飞升曲线的畸变远比高负荷工况严重。5、计算实例介绍下表是外高桥发电厂#4机50%和100%两次常规法

19、甩负荷试验的计算数据:负荷P起始转速最高转速初始飞升速率转动惯量公式转动惯量kg.m2时间常数(s)(MW)(转/分)(转/分)( n4 t)1473005.83062.5149.3P298709.8268 30丿2 An n0 At303.43004.73168.3311.74同上295379.7173注:表中“ 起始转速” 为转动惯量计算取值点起始转速,和甩负荷初始转速略有不同。从表中可见,两次试验所求得的转动惯量值相当接近,误差仅为 1.1%。另外,通过该机组测功法甩负荷试验与常规法试验结果的对 比,进一步验证了上表转动惯量计算值的准确性。为确保试验和计算精度,采取了二方面的措施。1. 试验仪器,采用 ZCJ2 型高精度、高响应转速测量记录仪,确 保转子转速飞升曲线记录的精度。2. 试验数据的传输(由记录仪传至微机)和计算处理,直至结果输 出,包括涡动干扰的消除等,除公式由人工输入外,全部交计算 机处理。彻底排除多环节造成的累计误差以及人工画线等人为因 素。确保计算结果准确、可信。6、参考文献1、张道纲 曹广恩 朱松健。大功率汽轮发电机及其运行(下)。西安电力学校2、冯伟忠。测功法甩负荷试验原理分析。华东电力。1998。13、冯伟忠。测功法甩负荷试验实践及分析。中国电力。1998。6一九九八年四月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