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方论本义

上传人:友**** 文档编号:189697712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7.4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资源描述: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匮要略方论本义(1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金匮要略方论本义清魏荔彤 撰痉湿病脉证治第二论一首 脉证十二条 方十一首魏氏对于痉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即作痉。太阳病,发热汗出,而 不恶寒,名曰柔痉。按此条申明痉病本名,就其所感分言之,示人知所以名病之义也。言太阳 病,亦表受病也。表受病,则外感而非内伤也。发热无汗,亦寒伤太阳之营也。 寒伤营原应恶寒,何言反恶寒?对下文而不恶寒,互言之也;言痉病亦有不恶寒 者,故可言反也。发热无汗恶寒,寒伤营于太阳,明为伤寒中之太阳伤寒病矣, 何以名之曰刚痉?则于反字寓义也。伤寒之太阳病,无论风寒俱恶寒,而痉病则 有恶寒、不恶寒之别,此所以不同于伤寒,而别为一病也。又言太阳病

2、亦表病, 外感而非内伤也。发热汗出,亦风伤太阳之卫也,风伤卫,亦应恶风,而不恶寒 者,可知并不恶风也。如为伤寒之风伤卫,则必恶风,今又不恶风寒,所以亦不 以伤寒病为名,而以柔痉为名也。至所以寒伤营而恶寒,风伤卫而不恶寒之理, 此乃所以为痉病之故也。盖伤寒太阳病,风自风,寒自寒,所以可以名之曰伤寒。 痉病太阳病,风不独风,寒不独寒,必挟湿邪中于表。外寒挟湿于太阳,则其人 表外一味阴邪,故恶寒;风挟湿于太阳,则其人表外阳邪合于湿邪,非一味阴邪, 乃温邪也,故不恶寒。此就风寒分言其邪之性情,以定刚柔,复就风寒挟湿感人 处言其邪之纯杂,以定寒温,见别于伤寒之太阳病,无论中风中寒,俱恶寒也。 严辨痉病之

3、异,所以便于后之立法出治也。或问伤寒风伤卫亦阳邪,何以畏寒?答曰:伤寒风伤卫之阳邪人,汗出表虚, 故恶风而有类于恶寒。今风邪挟湿,混为温热之邪在表,风寒非所畏矣,此所以 异于伤寒之太阳中风也。然又不但辨乎此,必合诸证而辨之,而不为伤寒之中风、 中寒,为痉病之中风湿、中寒湿,方可大明也,又岂专专执一而论乎?湿者,中立之邪,无所住着,附于风寒而感人,附寒者更见其寒,附风者随 成其热,此湿邪以无定之性情为性情者也,即痉家分刚分柔之义也。但刚虽阳也, 而实阴邪,柔虽阴也,而实阳邪,乃就人身所受之病邪名之,如地气之以高突为 阴,以洼下为阳之理也。若专为湿邪所感,而不挟风寒,则又为湿病,有专名矣。 仲景以

4、痉、湿、三者合一卷,不过以相类而可以比属者分章为论耳。要之各有 专名,则各有专病不反为牵混,致滋纠缠。余仍从原文分注,不敢有悖而已。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按此条乃申解痉病本脉。见同为表病,必审所挟何邪,明其难治,则知难 无难矣。太阳病非伤寒之中风、中寒,另为痉病首揭之矣。然伤寒太阳中风寒之 脉应浮,痉病太阳中风湿、寒湿之脉,同在太阳,亦应浮也。今不浮而沉,知风 寒之邪初感于表,而已挟他邪坠之矣。更兼乎细,中风当弦不弦, 中寒当紧不 紧经,按之濡软,则细之诊也。是即湿病中之本脉,见于太阳病表中风寒之内, 则为风寒挟湿更无疑也。风寒挟湿在表,全赖里中正气及正阳旺盛,则驱风寒、

5、除湿邪俱易为力,非同单中风寒,但治其表,即可已病也。仲景特明之曰难治, 正恐误治者一味发汗治表,或大下除湿致起大变耳。设于治风寒挟湿之中,遇见 沉细为脉者,便审谛其在里之正气与正阳,又何不可立奏肤功乎?故知言难治者, 正恐误治为难耳。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疮家虽 身疼痛以,不可发汗,汗出则痉。按此条复申解痉病因误治而成,分言其致变之由,示人知所禁也。太阳之 表,风寒挟湿感人,能成痉固矣,亦不尽然也。有太阳本经但中寒,或但中风, 为医家发汗过多,而致成痉病者,不可不知其由来矣。太阳中风,不宜发汗,发 汗即为误也。太阳中寒,固宜发汗,亦不可发汗过多也。不宜发汗

6、而发汗,宜发 而过多,则表益虚矣。表虚而其人大汗出,沾濡衣被之间,因汗为湿,因湿为邪, 邪乘汗之虚而复入表,是在表初感之风寒未必去,而乘虚以入之湿邪并为患,遂 相合而成一病矣。风而合湿,则为柔痉,寒而合湿,则为刚痉,犹之乎风寒挟湿 中表之病也。此本为太阳之中风、中寒,因汗多而可以致痉之故也。业医者曷可 不加意于放手发汗也乎?再或其人本太阳中风病,不解肌驱风于外,乃用苦寒下坠风邪入里。此里非 脏腑之里,亦非躯壳之里,乃卫之里,即营之表,经筋脉道之间也。本为风邪, 为下药之寒湿所混,亦遂合为一邪,为患于脉行之遂道。卫行脉外,营行脉中, 营卫之交,更无二道,今为风寒挟湿杂错于中,安得不为痉病乎?此乃

7、因太阳中 风误下而成之痉也。医又不可见太阳中风病放手言下也。病变至此,亦惟有引风 徐出,除湿于渐,表里兼治之为当耳。乃又误为发汗,原属风邪,本不宜汗,经 误治变痉,更不宜汗,发汗则脉道中之正气伤,汗出则正气更不足以胜邪,湿与 风遂交战矣,湿欲为聚,风欲为散,且湿凝其血,风鼓其气,此经络所以拘急也。 此皆业医者误治所贻之害也。至于疮家,则表虚血热之人也。表虚则易感外邪而身疼痛,血热则易致液出 而汗淋漓,主治者遇此,于治表邪中必顾其正虚,于宜取汗处必虑其血亡。若孟 浪而为发汗,汗斯大出,其表乃益疏,邪湿必因衣被之沾濡,遂入经遂而为患, 兼有血虚之热,混杂于脉道之间,风湿热三邪相参错于太阳之分,而痉

8、病成矣。 此仲景所以言疮家不宜轻为放手发汗也。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 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 其脉如蛇。按此条乃申明痉病有属于风邪挟湿之柔痉者,历举诸证,示人知其辨验, 方可明于立法而知禁也。痉病由误治而成,既言之,然刚痉柔痉诸症之情状,必 先辨之。请言柔痉,如病者身热足寒者,何也?外感之风邪郁于表分,则身热也, 所挟之湿阻于里分,则足寒也。颈项强急、面赤、目赤、独头动摇者,无非风挟 湿邪郁闭其表,湿挟热邪盛行于里。风挟湿而外郁,郁久而热愈深,湿挟热而上 炎,炎甚而风更厉,总为风湿挟热之邪。内经所谓湿上

9、甚为热,此也。以致 血耗于内,而遂道空虚,风行于身,而筋骨拘急为卒口噤、为背反张,无非风热 鼓荡于中,而湿邪留滞其间,正气不为舒通,病邪弥漫莫制,此痉病中最盛之邪 也。批讲出痉病根源。此即初条所谓柔痉本证也,法当驱邪固卫,除湿清热为 治。乃发其汗,汗出而表虚生寒,且汗出而湿邪遂滋,寒湿相得,成为一家,表 正已虚,不可开散,于是恶寒更甚,而正阳愈微矣。此与太阳中风发汗过多之亡 阳相类,其阳宜乎迅于奔脱矣。然其中间杂湿邪,虽为病气,却是羁绊阳走之物, 阳欲因汗出亡,又因湿濡滞,所以诊之而其脉如蛇。批形容如蛇好。夫弦直为 痉病本脉也,今又言蛇,则为痉变脉矣。乃欲伸因湿不能伸,欲屈因风不能屈, 阳之离

10、合去留,均在未可知也,可不急为匡救乎?此柔痉不治风湿,而误为发汗 亡阳之禁也。凡治柔痉者,当谨识之勿误也。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 下行。按此条乃申明痉病之本脉,示人知审辨乎变证变脉,而用法庶无误也。痉 病中之柔痉已明之。若不明其变证变脉,则病机之进退无由识,是不可不详为审 谛之。如痉病,其人暴腹胀大者,此痉病诸证之一变也。痉病表证也,而腹胀里 证也,表证罢,必传里。痉病邪在太阳,亦如伤寒邪在太阳乎?伤寒太阳邪传里, 痉病太阳邪亦必传里乎?若痉病表邪传里,而腹必暴胀大,则痉竞为传里之痉病 矣。传里岂可言解哉?是必别有故,而不可以为传太阴。暴腹胀,谬撰太

11、阴痉病 之说也。盖痉病之邪,原属风寒挟湿,必风寒外解,不与湿邪相丽,而后湿邪无 所依着,不得不顺其下坠之性入腹作胀矣。风寒外解,而湿下行,所以为欲愈之 机也。如是诊之,脉必浮而不沉,缓而不弦矣。乃诊之脉如故,犹之乎太阳痉病 之沉细也,且反伏弦矣。弦即细脉之有力者,今更伏而深,见此知邪入里愈深也。 仲景仍名之曰痉,可知痉病有暴腹胀大,而病不已者,则湿气内盛所致。 批 湿邪与内寒相混,则在表而不能入里,故暴腹胀大者为欲解,乃湿邪与风寒二邪 已相离矣,与下文脉如故当另作一段看。脉如故,反伏弦者痉,此中无腹胀病, 原注少失,即牵混矣。固属之太阴,而非如伤寒传经之入里也。设图维之于早, 从表证治,则俱解

12、矣,何至必贻湿邪内盛之忧乎?此亦医家失于延误之过也。虽 然,痉病之变证变脉可验矣。其本脉若何?前条所言沉而细者,亦痉家初感风寒 挟湿之脉也。既成痉病,则湿邪内盛,风邪外盛,变热为患,弥漫三阳,而脉又 变矣。仲景特为申言其变脉曰: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弦者风象也, 紧者寒象也,合紧与弦,直上下行辨之,知风寒挟湿,流连于脉道,邪气有力, 而脉见直上下之诊。并正脉失其正象,俱为邪气所侵夺,而以病脉之形为形矣。 此仲景善于形容脉情,而示人因是以求病邪之情也。魏氏对于痉病的治疗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楼桂枝汤主之。 栝楼桂枝汤方 栝楼根二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

13、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顷,啜热粥 发。按此条乃申明治痉病中柔痉之法,因详举其脉证,示人知所辨也。太阳病, 其证备,则所谓发热汗出而反不恶寒也。且其人不止颈项强急,更身体亦强,几 几然滞重不便周旋,乃风邪挟湿气,中于太阳之本证也。如为伤寒之太阳中风也, 其脉必浮,今则沉,其脉必缓,今则迟,是沉者浮之对,迟者缓之过也。单为风 邪中太阳则浮缓,兼乎湿邪中太阳,则濡滞之象、重着之形,俱见于脉矣。此痉 病之所以为痉病也,仲景示人曰此证脉为痉,不得以沉为在里及在阴经、迟为阳 微,或为内寒也。主之以栝楼根之苦,泄其风湿内郁之热,以桂枝、生姜之辛,

14、透表驱风,以芍药之酸收,敛阴不使营血妄动致汗大出,以甘草、大枣助胃补中, 俱为风邪言治,而湿亦可除矣。盖泄热而湿半去于下,驱风而湿半去于表,敛阴 正所以逐水,助胃正所以通滞,何非驱风除湿兼治之义乎?其服法取微汗,同于 伤寒太阳中风服桂枝汤法,不使大汗流漓。若汗不出,啜热粥发,亦同于伤寒太 阳中风服桂枝汤法。汗出不彻,啜粥尽剂,无非以治风为急,而除湿在其中矣。 此乃仲景专为太阳阳中风湿之柔痉病立治法也。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 之。葛根汤方葛根四两 麻黄二两,去节 桂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酒洗 甘草三两, 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上七味,咀,以水

15、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 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按此条乃申解治痉病中刚痉之法,亦详其脉证以示人知辨也。太阳无汗, 则必反恶寒,如首条刚痉证所言也。小便不利,湿邪与风寒相搏,正气之化不行 矣。气又上冲胸,是亦湿邪上逆,如水气之上逆也。是必其人素有积湿,故与外 邪相召也。口噤不得语,则欲作刚痉之势已成,容不急以驱风除湿之中,而兼以 散寒为治乎?仲景主以葛根汤。葛根,阳明发汗之药也,何以用之于刚痉?盖痉 病多在太阳阳明之交也,颈项强急所以连身体皆强也,且风湿之邪,中于太阳, 不过在卫,故以桂枝之力,可胜驱驰之任。如再兼寒邪,则凝滞

16、又在营分矣,营 卫合病,而湿入遂道,非葛根发肌肉中之邪者,不足为君主之品矣。且非兼用麻 黄,亦不足治兼感之寒邪矣。而太阳阳明并感并治,又为法中用法也。其用桂去 皮,又不同于柔痉之用桂枝,意在温中助阳以除内湿,因有小便反少,气上冲胸 二证故耳。若无此二证,则亦桂枝是用,又何必用桂去皮乎。去皮者,治表者半, 而治里者半也。芍药等四物,其义不出前条所论。服法亦悉以桂枝汤为程序,意 在微汗,而无取于汗过多也,何非前条申戒之旨乎?此乃仲景为太阳中风湿兼寒 之刚痉立治法也。方中用桂,既云去皮,定非用桂肉。痉为病一本痉字有刚字。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齿,可与大承气汤。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苦寒,酒洗

17、厚朴半斤,苦温,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苦寒 芒硝三合,咸寒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 内芒硝,更上火微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按此条乃申解痉病中里邪壅盛,可与涤除,为治痉病表证之外,另立治里 一法,示人审辨而用之也。痉病为柔为刚,前二条言其治矣。然有风寒郁于表而 内热盛,湿气淫于里而瘀实甚,恐非专于治表可奏功矣。如痉为病而胸满,则湿 热内壅可知也;口噤饮食不入矣;卧不着席、脚挛急,日夜不得宁贴矣;风邪鼓 动于脉道,通身之经筋俱失其常度矣,验之必齿,即俗言牙关紧急之谓。此危 证也,能不急为舒通其壅闭,再思善后之图乎?仲景言可与大承气汤,荡涤其瘀 热

18、于里,热既下泄,而湿之存焉者寡矣。湿邪既除,独留风邪在表,治之亦庶几 易为力矣。或曰有表证则忌下,何云先攻里耶?不知痉病至此,湿热二邪已盛于 里,所谓湿上甚为热也,则下之不为过矣。况热得湿而成瘀为患,在伤寒亦有下 瘀热于里之法,非为太阳阳明证胃不成实而言,何得执表证在,即忌下之说乎? 表证在而湿热未甚者,在湿病中有下之早之戒,为邪未甚者言之也。今湿热二邪 大盛于里,瘀塞为患,甚于胃实,尚何疑虑致误乎?故病之势不一,而论治之法 亦不可牵混。凡引证之说,相合则有益,不然阙如可也,慎勿徒矜博洽而引喻失 当,误后学非浅鲜焉。但仲景用大承气汤一方于痉病,亦不得已耳。可与不可与, 临时尤有斟酌,又岂可孟浪

19、从事乎?学者详之。总论痉病者,风湿合病也。风兼乎湿,则为柔痉,以风阳合湿阴而风多, 为阳盛之柔病也。风兼乎湿,又感乎寒,则为刚痉,以风一阳,合寒湿二阴,而 风一与寒湿二各半,阴盛之刚病也。阳本刚而阴本柔,今反言之,乃就其质而言 之也。气本乎天,故阳刚而阴柔,质本乎地,故阴刚而阳柔,一定之理也。是柔 痉固有风而刚痉亦有风,无风则非痉病矣。若无风而寒湿相合感人,是另有湿痹 之证在矣。湿病中亦有兼风者,则又风湿矣。是又于风湿多寡之间,立名辨证矣, 详在湿病总论中。今在痉言痉,则凡痉病俱现风象,无风无痉,不容再疑焉。再 痉病者,三阳经病也。感于身之后,太阳所行也,经所谓病于阳也;感于身之前, 阳明所行

20、,经所谓病于阴也。以人身之胸背为阴阳,而非以六经分阴阳也。病于 阳不能俯,病于阴不能仰,俱于仲景卧不着席、脚挛急七字中形容出之,非但言 背反张,而留缺略于后人,待其补叙也。凡言三阴有弃证者,非仲景原文所有, 不敢信也。再痉病经病,非脏腑病也。风湿之邪中于太阳,虽在卫而脉之外为湿 所濡滞矣;风湿挟寒之邪,中于太阳,虽在营而脉之内为湿所浸淫矣。脉者,人 之正气正血所行之道路也,杂错乎邪风邪湿邪寒,则脉行之道路必阻塞壅滞,而 拘急蜷挛之证见矣。是病悉在人经络遂道中为患耳,虽与脏腑相属,而究不同于 病在脏腑,故曰经病也。凡言及脏腑内阴阳亏足者,止可推求本原而论之,若竟 言脏腑病,非仲景原文所有,不敢信

21、也。再痉病仍终在三阳,虽有里证应下之条, 而并无传经之痉病也。痉病有戚施,终身患之者,若言传经,何日为经尽乎? 此仍是一日太阳,二日阳明,计日算病,误于伤寒传经内之弊说也,何可更引为 痉病之据?若如所云,逆传三阳三阴,亦同伤寒,则何经可以支吾病邪,至于一 生不匮?可知为无据之言也。其里证应下者,乃风寒挟湿郁阳于表,而内热生焉, 如太阳外感风寒,内郁生热之义也。且有内湿素盛,召外湿而入,湿甚热遂上逆 者,内经所谓湿上甚为热是也。热甚于里,则不容不下也。下者,下其瘀塞 之热、沾滞之湿,并与阳明胃府无涉也。所以仲景言证,全无由脏腑而发者,皆 就筋络肢体间示人,何得云痉病同于伤寒之传经,动关脏腑乎?故

22、有终身为患之 痉病,必无经久不匮之伤寒。伤寒传经之邪入脏腑,旦夕不可待,岂痉病传经之 邪独能久延取?此传经之说,不本于仲景,尤不可信者也。或问小便反少,气上 冲胸,非入脏腑之里乎?答曰:此乃躯壳之里,亦非脏腑之里;此乃其人素有内 湿,故召外湿入于躯壳之里为患,虽属脾脏素日阳微,亦非传经之邪得相于脾脏 也。明乎此,则王海藏之言太阴痉,亦悠谬而不本于仲景者也。如伤寒内仲 景原文云:伤寒之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不明者,遂谓之为太阴病, 公然谓转属太阴矣,不如仲景言人兼有此湿邪,关系太阴平日阳微尔,而非谓传 经之邪有及太阴也。辨乎此,则小便少、气上冲等证俱可谓之系在太阴,不可即 谓之为太阴痉

23、病也明矣。或问痉病无属于脏腑,然风热盛而阴必亏,寒湿盛而阳 亦微,不理其脏腑,将终从经络为治乎?答曰:阴亏者济阴,阳微者扶阳,凡病 皆然,何独于痉有异焉?独是济阴扶阳,虽属治脏腑,不过从其本治,俾治标易 为力耳。若夫标治,则仍以驱风寒除湿热为义,不外用法于经而已。仲景所以言 痉病,必就标病定名分证,而于脏腑之本未尝言及,是究不可谓痉病为脏腑之病。 故仲景终不从脏腑立论也,正恐人误认为脏腑病而妄生事端,反不如不言之为愈 也。倘明理者,详审标本之间,以痉病为在经、为标病,而治其标;以脏腑为在 里、为本病,而治其本。治其本,正所以治其标,又何脏腑之不可通言耶?是又 有厚望于后贤这神明乎仲景者也。魏氏

24、对于痉病之脉论按痉病脉沉细难治之理,不必为他说,即以仲景所言湿痹之脉证之可也。 湿病条云: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细者,此名湿痹。可知湿脉即沉细之脉 也。风寒挟湿,感人成痉,风寒之邪自外入,而湿多由内召。风寒无湿,解之发 之易为力,兼挟湿邪,单言解之发之,不能奏功矣,必兼理其湿,而痉方除。于 是既虑汗多虚其正于表,又虑汗出不彻存其邪于里,此仲景所以云难治也。合乎 湿痹脉观之,自不必为有关脏腑之说,及另立太阴等痉之名也。合乎湿痹脉之, 自不必为有关脏腑之说,及另立太阴等痉之名也。再者柔痉病脉沉迟,亦不必为 他说也,即以仲景所言伤寒太阳中风之脉证之可也。中风条云:太阳中风,脉浮 缓。今亦太阳中风

25、病而脉何以沉而不浮,迟而过缓?则因有湿邪挟持为患也。湿 者,濡滞下坠之物,附风寒而行隧道,必不能浮出而快捷,是风寒挟湿即可为沉 迟矣,不必定沉则为里病、迟则为寒病也。在伤寒中沉非里病、迟非寒病者且有 之,况痉病乎?合伤寒太阳中风脉观之,又不必定谓沉迟亦关脏腑,复强为较轻 于沉细之谬说,以悖于仲景原文也,再者仲景原文云: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 故,反伏弦者,痉。此条亦不得谓之有关脏腑,且另为太阴痉之谬说也。暴腹胀 大者,何以为欲愈?风寒之邪,与湿相杂而感人于表,然在表之风寒欲愈也,必 从外透;而所挟之湿邪欲愈也,不能尽从外透也,其势必从下泄。湿亦水邪,本 地亲下,风寒气邪,本天亲上,何能反其常性

26、乎?故当风寒外透欲愈之时,其湿 邪必下泄而暴为腹之胀大。此虽在腹,亦于太阴脏无涉,何得谓之为太阴痉耶? 故其痉果为欲愈也,则脉必不沉而浮,不迟而缓矣。今沉迟如故,反加伏弦,伏 者沉之至,弦者细而紧也,此乃其人素有内湿,风寒仍在表,而所挟之湿已为内 湿召之入腹,故腹虽暴胀大,乃为欲作上冲胸满、小便反少等证而已。其病自为 痉病,无愈理也。此就腹内言湿邪,亦沿不得谓之为阴经、为脏腑,况在经在表 者乎?明乎此条言证脉,而痉病无阴经,不为脏腑病,愈可信也。再者仲景原文 云:痉病发其汗已,其脉如蛇。又云:痉病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合观之, 可知痉病无风不成。而风病原不宜大汗,在伤寒太阳中风已言之,不止痉

27、病为然 也。惟其为风邪,故见弦而紧;惟其在脉道,故不分寸关尺及左右手,而直上下; 惟其挟湿邪在内,故弦而反伏;惟其为风邪,故汗大出则阳亡,脉行如蛇。知此, 则痉非风不痉,风非湿不沉伏入脉道之里,而寒为或兼或不兼之病矣。有寒则更 坚硬,所以为之刚痉。叔和脉经云:痉家其脉伏坚是也。无寒则少柔软,所 以为之柔痉,但按之弦紧,直上下而已。病邪全在脉道中,故脉另具此一体,他 证所无,又岂可以沉为里,以迟为寒耶?不然直上下三字,将谓之为寒热乎?为 虚乎?可见执一字之迹,反泥其神行之妙者,皆不知脉者也。更可异者,脉言直 上下,弦紧已直透三部矣。正见痉病感太阳,必见三阳俱病之脉,其证已多兼三 阳俱病之证,如项

28、颈强急,不能仰,不能俯,俯卧不安席是也。犹必区画经界, 分递传于何经。试问直上下将于何经认病耶?设伤寒传经之脉,亦直上下,岂能 复辨在三阳在三阴也?合观二条言脉,可知言传经于痉病为大谬之说,不根于仲 景之原文,且悖于仲景之言脉,必不可从者也。附论 小儿妇人痉病小儿痉病,俗谓惊风。身体柔脆,易感风邪固矣。然小儿纯阳之体,易生内 热,使腠理开张,风邪乘隙而投,则又所以易感风邪之由也。世医遽投脑麝金石, 若百服百死,竟为鸩毒,岂有尚流传其方者乎?亦必有用之收功于顷刻者,所以 世医不复顾虑也。不知用之而当者,乃小儿中实热之证;用之不当者,系小儿中 虚热之证。苟不察其虚实而概与之,所以同于鸩毒耳。然小儿

29、寒热,亦自有驱风 散热为治之法,备于仲景痉病原文中,即风热壅盛于内,急为宣通,亦自有大承 气汤可与,何必以脑麝散其真气,以金石坠真阳,致起他变乎?此世医言惊风, 传方之所以多夭折生命也乎?不为明其故,而但訾议之,何以服世医之谈惊风, 称传方者哉?至于妇人产后痉病,又非小儿比矣,虽有热甚,总属阳虚,虚生热, 热生风,此世医所以有产后惊风之名也。脑麝金石,此而用之,较小儿为害更甚。 盖小儿内热,尚分虚实,妇人产后,有虚无实,脑麝金石,概不宜用,即痉病中 驱风散热诸方,沿宜兼顾其虚,斟酌用之,岂世医传可以妄与乎?魏氏对于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的认识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

30、常默然,欲卧 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 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每溺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时头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怏然,但 头眩者,二十日愈。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 见者,各随证治之。按百合病者,肺病也。肺主气,肺病则气病,气病则脉病,可以递言也。 百脉一宗,言周身之脉,皆一气为之宗主而已。气既病,则脉焉有不悉致其病者 乎?脉固在营卫间,而气病非专在营卫也。卫固是气,而肺气与卫气只可言共贯, 不可言同条也。总责之肺气斯明矣。因为详举其证,意欲食,胃无病也;

31、复不能 食,肺气上壅也。常默然,肺气壅格,胸膈不快,中气反歉,故默然如有所思也。 欲卧,气郁则阳郁于阴分而倦怠也;复不能卧,阳郁于阴分而阴不静,则卧必不 安也。欲行,气郁则思舒通也;复不能行,气郁则失其转运之度,而筋骨委顿, 周旋不能快捷也;饮食或有美时,肺气有下行之时,值其时则胃无病,而以饮食 为美也;或不用饮食,但见食物即闻臭气,肺气有上逆之候,值其时则膈上格阻, 而见食闻臭,所以不能用之也。如寒如热,随气之升降,为虚寒虚热之象也;不 寒不热,实无客邪所感伤于内外,故不寒不热,正是气病之真情也。口苦,气上 升化津,气病则津不甘而苦也。小便赤,气下降化溺,气病则便不清而赤也。是 皆为气病之见

32、证,而知之者鲜矣。于是治其表里不效也,治其营卫不效也,治其 脏腑不效也,以为寒热不能辨也,以为虚实不可测也,汗之不可,吐利之不可, 补益之不可,药百投而无一效,则不知治气之故也。得药则剧、则吐利,皆庸医 之过也,既不能测识病情,遂惊疑恍惚,望而畏之,如有神灵,岂真有神怪奇幻, 有外于耳目日用之前者乎?特以人自无辨晰之智而已。故其身形如和,气病而血 未病,形者属阴血,本乎地者也。其脉微数,气病而脉必病,脉者属阳气,本乎 天者也。惟其为阳气,故脉必挟微热,所以脉见微数也。惟其无内外他邪相杂, 故不见他病脉,而数亦不甚也。且脉数而无表热,则无外感,可知;脉数而无里 热,则无内伤可知;单见微数之脉,单

33、为气分有病而已。谁能于脉微数三字,勘 破百合病之源乎?再验之外证,以决其愈期。每溺时头痛者,溺为气化,气病则 溺不如常,头为阳聚,气病则阳郁而痛。溺时头痛,平时不然,气病而无他邪显 然在目矣。决以六十日乃愈者,就阳气之聚处言之,聚则难散,亦不可以日计也。 下此而溺时头不痛,淅然者,就阳气之散敷处言之也,亦膀胱气化有碍,而太阳 皮肤应之也,此较头痛者量减矣,减则易散,决以四十日愈,亦不可以日计也。 再下此溺时怏然,但头眩者,就阳气之蒙冒之处言之也,亦气病而心志怏怏不快, 批怏怏不快,正与快相反。神识乃不了了,头目应之,此较溺时淅然者又量减 也,蒙冒见于头面不及周身,更易散,计二十日愈,亦不可以日

34、计也。然总以溺 时较论,则气化之清浑,正阳之亏足,俱于溺验之,又不止为百合病度金针也。 以六十、四十、二十日计算者,约清阳之气昭朗之期,为病愈之候也。其言愈亦 未见言治法,则气病无他邪,亦在善养者知言明理,调其饮食,慎其起居,节其 劳役,寡其嗜欲,以无害其气斯可矣,何必借灵草木乎?人身有大药,不外于善 养其气。人身正气之外,别求草木之气为资助,犹以砂石掺珠玉,未见其有益也。 此又不敢毁伤之君子,朝夕凛凛者也。再者内伤外感之病,病而后可验其为何邪。 若夫气病,则未病而其证预见,及至既病而四五日而出,二十日或一月而微见, 前后闪烁,反莫可端倪,终又不能测识其为何邪也,所以疑为神鬼灵秘,而妄招 世医

35、之混治也。惟智者方能揭其本源,而为昭示名之曰气病。气无所属,属于肺, 所以名之曰肺病也。然气病其大纲也,犹有为目于气病之中,而各着其证者,则 难于尽言矣。亦惟有随证治之而不出治气,治气不出治肺而已。此百合病以百合 为主药,而且以药名病也夫。魏氏对于百合病的治疗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百合知母汤方百合七枚,擘 知母三两,切 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 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去滓;后合和,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按百合病用百合,盖古有百合病之名,即因百合一味而瘳此疾,因得名也。 如伤寒论条内云太阳病桂枝证,亦病因药而得名之义也。后人见百脉

36、一宗四 字及列证庞杂,似乎百端凑合之病矣,不知一气为病而一药为治,无取乎岐杂之 见也。本草:百合甘平无毒,主邪气。气病则正气为邪气,治其气而邪气复为 正气矣。他山取石,所以攻玉,去其瑕而瑜自全矣,非二物也。又云:利大小便, 补中益气。此百合病中所以为主药也。气之为病无二义,非实而不顺,即虚而不 足,今一物而兼顺利与补益,则有余之实,邪气可泄,而不足之虚,正气可充, 道一以贯之君子多乎哉?若夫于一物之中有增减者,则原文所谓随证治这者也, 且不必拘执而可为变通者。惟百合一味为君主,乃仲景大经大法之昭垂,不可妄 为移易焉。其中用知母佐之者,以清肺经之热,能助百合泄邪气得宣通,而补正 气无胶滞也,故以

37、为第一方。百合病下之后者,滑石代赭汤主之。滑石代赭汤方百合七枚,擘 滑石三两,碎,绵裹 代赭石如弹丸大一枚,碎,绵裹 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 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煎滑石、代赭,取一升,去滓;后合和,重煎取一升五合, 分温服。按至下之后,不用知母,而以滑石代赭汤主之者,以重坠之品,随下药之 势,使邪气自下泄也。用代赭石之涩,涩大便也;用滑石之滑,利小便也;知母 清肺,治气化之源;滑石利水,治气化之流也;又以赭石杜塞岐路,不使正气旁 泄也,无非助百合为理者也。百合病吐之后者,百合鸡子汤主之。百合鸡子汤方百合七枚,擘 鸡子黄一枚 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

38、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 滓,内鸡子黄,搅匀,煎五分,温服。按其误吐之后,用鸡子黄者,佐百合以补阴。吐则伤阴,补之以救误,而 百合治气如故也。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百合地黄汤方百合七枚,擘 生地黄汁一升 上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 滓,内地黄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常如漆。批大 便如漆,热邪已下泄矣,故云中病勿更服。按其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用地黄者,助百合滋阴降火,阴阳平 补也。盖气久郁则生热,气生热则耗阴,故治阳必顾其阴也。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百合洗方上

39、以百合一升,以水一斗,渍一宿,以洗身。洗已,食煮饼,勿以盐豉也。按其一月不解,变成渴者,以百合洗之,不惟补其气,而且润其燥也。皮 毛主肺,润皮毛,正所以润肺耳。百合病,渴不差者,栝楼牡蛎散主之。栝楼牡蛎散方栝楼根 牡蛎熬,等分上为细末,饮服方寸匕,日三服。按渴不差者,加栝楼根苦以清肺,牡蛎涩以利水,清热除湿,正气行而渴 止矣。以润燥不对者,即为清热除湿,而渴未有不效者也。百合病变发热者,一作发寒热。百合滑石散主之。百合滑石散方百合一两,炙 滑石三两 上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当微利者,止服,热则除。按其变发热者,则非脉微数而不见发热矣,必有气郁内生之热,故热发于 表矣。仍以百合理气,佐以滑石

40、利水,水泄而内热除,内热除而表热退也。总为 百合一物引伸于无尽,而殊不出顺气补气之神理也。此百合所以以一物治病,而 即以一物名病也乎?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见阳攻阴,复发其 汗,此为逆;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按然仲景犹恐人之终不能识百合病而误为治也,于是又就阴阳以明之。正 气之外无阴阳也,阴阳二气之外无人物也,明阴阳正所以明气分之本事也。百合 病固为气病矣,而气有阴阳,病则不能无阴阳之偏胜,其偏胜处即病也。而救其 偏,调其正,即治病之法也。凡病皆然,而就气病言之,更显且着耳。百合病见 于阴者,阳不足而阴有余,当以阳法救之,使阳之不足与阴相济,则善矣;见于 阳

41、者,阴不足而阳有余也,当以阴法救之,使阴之不足与阳相济,则善矣。倘病 见于阳,阳有余可知,而反攻阳,则阳益不足矣。何谓攻阴?发汗是也。阳有余 而阴不足,复误发汗,以动扰其阴,此为逆也。何谓攻阳?下之是也。阴有余而 阳不足,复误下之,以伤损其阳,此亦为逆也。仲景明示人以此,正见随证治之, 亦必审酌其阴阳之偏胜,而不失正气之调匀,方为顺而不为逆也。其所谓病见于 阳者,如溺时头痛、闻食臭气、口苦、小便赤,发热、作渴不差是也。其所谓病 见于阴者,如不能食、不能卧、不得行、常默然、及溺时淅然、怏然、但头眩是 也。是虽一病而偏见于阴则阳不足,偏见于阳则阴不足,俱无可汗、可下之义。 而不可吐之禁,又在得药则

42、剧吐利六字中也。是又治百合病者,不可不知之理也, 所以仲景又明之于论证列方之后,其示人也切矣。魏氏对于中风历节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批微为阳弱,数系火象。风,阳邪也,动象也。阳邪外犯,阴易亏,火内动故 数。微而数,言卫气不固而风邪入也,故曰中风使然。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 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 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 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候氏黑散 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外台治风癫。 批在

43、西 北遇壮夫,宗其方神矣。非其地,非其人,法其意可也,参之五桂枝加减为稳。 于后之风引汤亦云。菊花四十分 白术十分 细辛三分 茯苓三分 牡蛎三分 桔梗八分 防 风十分 人参三分 矾石三分 黄芩五分 当归三分 干姜三分 芎三分 桂枝三分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 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药在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 药力。按中风者,风证之一也。内经云:风者百病之长也。凡外感之证,无非 风为之始,而中风其一端耳。风、痹、痿、厥四者,均有内因、外因、虚、实、 寒、热,要皆为躯体之病。然外感者在临时,内因者在平日。善养生者,贵于思 患而预防;善

44、治病者,又贵于见机而早救。岂止四证为然哉?岂止中风为然哉? 但主治者,所原本在内经,而宗主者惟仲景。内经言风证多端,于中风苦 无专论。自有仲景,而中风始有专治之法矣。其论中风者曰:夫风之为病,当半 身不遂。此为风邪在经者标出总证也。然风淫末疾,风之中人,无不先见于手足 者。内经言风证又云:或为偏枯。风之中人,见于手足,必偏于一手一足者, 此仲景所以原始经文,而决人病机也。然经又云:风之感人也,上受之。上受之 则上必病,而下或有不病者,故仲景又原始经文,而决人病机,言或但臂不遂者, 此俱可谓之痹。痹在内经另有专论,何以中风又云为痹?不知痹之为义,闭 塞也、结聚也。其有未至半身不遂之前,腠理之间、

45、经络之际、分肉之中,必先 有邪气闭塞经聚,而正气正血流行不获畅遂久矣。人身之气血停匀,则各安其步 趋,进止有常度。若有所结聚之处,则必有所疏泄之处矣;有闭塞于里之邪,必 将召乘伺于外之邪矣,所以痹者自痹,而中风者自中风。痹而不中风者有之,中 风未有不由于痹者也。然则痹者,中风之外媒也。诊其脉微而数,微者数而阴虚, 则营道充实,风又何从入而渐深?惟其卫气虚,故风邪侵疆犯界,而夷其城郭; 惟其营血虚,故风邪横行直突,而掠我积储。且阳虚必里寒而痰易成,更阴虚则 内热而火易发。谚云:中风为痰火病。痰火其又为中风之内媒也乎?河间主火, 丹溪主痰,而东垣主气,气即痹也。喻氏所以引经文以证三说云:数之脉,历

46、推 之于证。寸口脉浮而紧,上受之邪,必在寸口,上以候上也,浮者在表也,紧者 风邪挟寒邪也。在表有邪,邪气实者,相遇于皮肤之表分为患也。批寸口脉浮 而紧,为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是伤寒中桂枝麻黄各半汤之一症,乃风与寒 相兼之病也。仲景论中风而先揭出此条,犹论伤寒而先揭出中风并风寒之相合者 例也,使人于脉浮为风、脉紧为寒处辨认耳。若直名之曰中风,则病不兼寒,而 脉不兼紧。此中风之浅病也。然又有深焉者矣。浮者不止卫气之虚,且为营血之 虚也。卫气虚不过风中于皮肤斯已耳,营血复虚,则脉络空虚矣。贼邪之风,乘 脉外卫虚中皮肤者,今且复乘脉里营虚中经络矣。批惟是脉浮者,又为营血素 虚之人,其邪风直中于经络。须

47、知此病非寒伤营。所谓血虚,乃本血虚而经络空, 故邪风直中,故亦谓之为风病也。邪风入经络,较卫气深一层也。气行于脉外, 有邪易随气而散;血行于脉内,有邪难随气而泻。此经络之风,所以入而不易出 也。于是虽有中左中右之不同,而或病乎左半身不遂,或病乎右半身不遂,皆同 为一中风而已。邪气既中于经络,在经络中与正气相参错,正气在两半身无二行 也。此半身有邪,则不得不缓;彼半身无邪,则不得不急。正气急者,非急也, 较缓者行急也;邪气缓者,非邪气缓也,较急者行缓也。两半身气血本同其步趋, 今一急一缓,正气自急于无邪之半身,而口眼手足如常,邪气自缓于有邪之半身, 而口眼手足起变。仲景谓之曰: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48、。口喎、眼僻、手足不遂, 此中风必有之外证也。何以云正气引之?盖一身之气虽分两半身,未尝不相牵掣 维系,以疾行引缓步,必见倾侧也。此仲景为风家明其致证之由然也。此但为风 中于经络者言之也。然中络与中经,又有浅深。邪在于络,较皮肤为深,较在经 为浅矣。络乃分肉中气行之支派也,邪在此,不过肌肤不仁而已。若邪在于经, 较络则又深矣。经者,肢体中气行之道路也,邪在此,则重不胜而半身不遂也。 心不能周于人,则不仁于人,不能周于物,则不仁于物;不能周于肌肤,则可谓 之不仁于肌肤也。心有所使而能给,则心遂,今举手手不应,举足足不应,故谓 之不遂也。古人名病,岂有丝毫不入扣者乎?夫风至于中经络,可谓深矣;而不

49、 止乎此也,且有邪入于腑者矣,邪入更深矣;更有邪入于脏者矣,邪入至深矣。 入腑即不识人,入脏舌即难言、口吐涎。苟非藩蓠尽彻,城府洞开,何至升其堂, 造其室,寇来卧榻之畔,与主人共衾枕也?几何不盗憎主人,鹊巢鸠居也乎?有 何奇兵,自天而下,能驱其邪于凭借城社之密迩者乎?驱逐不利,则盘踞难除; 荡涤粗尽,而社稷已墟矣。此所以神丹之不遇,而寿命之难延也,可不慎欤!可 不慎欤!邪既中于腑与脏矣,六腑五脏,邪将何居?喻氏以为中腑必在胃,中脏 必在心。乃内经所云风证,五脏俱有,而腑又独言胃腑者何也?此中风之因 也,非中风之病也。脏腑处躯壳之里,外有正气为之护卫,内有正气为之充周, 如五都之要区,必设重备也

50、。守在四彝者有人,居重驭轻者有势,又何冲袭之为 患乎?惟其严城守御全虚,内贼满布,勾通外寇,乘隙猝至,仓慌之顷,已登 启关,坐视覆陷矣。故内经所方五脏之风及胃风,皆平日之内贼也;喻氏发 明仲景所言,乃临时之外寇也。此其论列有不同,而未始有异旨也。请为明胃腑 心脏之故。胃,足阳明也,厥阴有邪,必犯之者也;心,手少阴也,少阳有邪, 必犯之者也。在伤寒厥阴病犯足阳明,在杂病阴阳毒属厥阴,亦犯足阳明,此见 足厥阴之犯足阳明,为必致之邪也;在伤寒少阳病犯手少阴,在杂病疟病属少阳, 亦犯手少阴,此见足少阳之犯手少阴,为必致之邪也。五脏六腑,惟足厥阴肝、 足少阳胆为风木在人身者,内风既盛,必发于肝胆,外风相

51、召,必及于心胃,此 俱可征而可信之理也。况血虚于营,脉络空虚,其末也?而肝脏所统之血,未有 不先虚而后脉络方空虚者,此血虚之本也。抑气虚于卫,腠理疏泄,亦其末也。 而胃腑所宗之阳,未有不先虚而后护卫方疏泄者,此气虚之本也。厥阴血虚,火 动而生风;阳明气虚,痰积而兆风。又中风之本事,因之厥阴肝动而胃土受克, 邪风入而阳实阴虚。不识人,即津亡谵语之甚者耳。识人在目,目者,肝之开窍 也,因之肝风动而胆风亦动。木火相通,二火原,胆邪移入于心,神明已乱,廉 泉不收,舌强语塞,涎沫常流。舌者,心之开窍者也,其有口流涎而未至不识人、 不能言者,则口喎僻所致,非此舌纵难言之口流涎沫也。此皆原证有本,而谛病 入

52、微者,后学不可不究心者也。然中风至于直中腑脏,则千百中无一二可救者矣, 故仲景并不言治法也,不亦深可凛哉。后出侯氏黑散一方,亦为中经络者计耳。 可见风中脏腑,治其未病,治不在已病也明矣。中风病至中腑中脏,难于救治固 矣。然中风苟不至于表里洞如,大约中经络者居多。原文谓邪在于经即重不胜, 即中大风而四肢烦重之证也。心中恶寒,究是表虚风入,特以中阳亦虚,故护卫 疏泄,而心中亦有歉然不足之意。仲景从表虚恶寒证中,已形容出里虚召风之故 矣。出侯氏黑散一方,为风中经络者言治,而方中无非为内虚招风立法。可见外 风非内风,无能为之引致。人能杜内风之根原,自能御外风之侵暴,此恃源而往 之理也。内风之根原为何?

53、然亦不外痰也、火也、气结之痹也。而三者总不外于 里虚而已。虚于气则痹生于表;虚于阳则湿生于脾,痰生于胃,水饮生于腹胁; 虚于阴则火生于肝;虚于血则热生于脉道。痹者,邪聚于表,而于疏泄处受风也。 湿者,能生痰饮,痰饮复生格滞,以凝结处为气病,而风邪乘其隙而投之也。火 者,内消津液,外启腠理,开门而揖风盗之入也。热者,在脉道则耗营血,脉道 空虚,则虚生风、热生风,二义已备,故风不期而自至也。方中以菊花甘平,润 肝燥而散风邪为君;白术、茯苓、人参、干姜、牡蛎、矾石扶阳燥土利水, 胜 痰饮之凝积;细辛、防风、桔梗、桂枝以开郁行气,固表驱邪;黄芩以清里热, 当归、芎引入血分营道之中。无非为经络标邪言治,

54、而其实皆从脏腑之本治也。 温酒调服,正使药力入经络,六十日之久,令药积腹中不下,则驱风而兼填实之 旨,喻氏明之详矣。所以为随驱风出,随召风入,严其戒矣。复言热食即下,冷 食能助药力,然非其人脏腑之阳气,素有根维于其中者,何堪六十日之冷食乎? 此虽风中经络,尚可治。而阳微阴盛,尤当加意先从扶阳益气之本治也明矣,是 乃仲景言外之意可推者也。然又有必推而方尽之说焉。侯氏黑散,从本治之方也。 风中肌肤,风中经络,独无从标治之方乎?何金匮无专主者乎?非仲景无言 也,言之于伤寒论风寒两感,其法亦不而足也。此俱从表治,治标病之义也。 言治中风之初,外感方始者,不可不参考伤寒论太阳病中风、中寒、兼风寒 诸方,

55、而斟酌其风寒之外因;又不可不参考于伤寒论诸经主方,阳虚之表寒、 里寒,阴虚之内热、表热,而斟酌其阴阳之内因。批即仲景伤寒论中诸法, 移于中风病,其效如神。可见理一而分殊也。故仲景但出侯氏黑散一主,为驱风 渐出后主治也,非为风甫感入时主治也。风甫感入时主方头绪不一,大抵不外桂 枝汤一主,但加减不同,所以难为出方也。在伤寒论诸条言证,亦多如此。 医非通变,乌足与语仲景哉?请为就中风病分疏伤寒论中太阳中风诸方,质 之天高明,细思熟审,与后世诸方书得当否?桂枝汤者,治风之主药,可以治中 风于太阳之卫,即可以治中风于太阳之皮肤,为痹病;又可以治太阳中络,为肌 肤不仁病;又可以治太阳中经,为重不胜之半身不

56、遂病也。批桂枝加减方数条,原系伤寒中兼中风者主治也。今中风先揭出脉浮紧一 句,又申之以紧则为寒一句,已示人风寒两感者之在伤寒论中,桂枝加减各 方主治矣。以下论桂枝数方,其深知仲景之心者乎?大青龙汤,可以治伤寒太阳之兼中风寒病,即可以治中风病之兼有寒邪者也。 小青龙汤,可以治伤寒病风寒感表,痰饮在里者,即可以沼中风病之外感风 寒,内积痰饮者也。桂枝加葛根汤,可以治伤寒太阳阳明并感之邪,即可以治中风病皮肤有邪之 太阳痹病、肌肤不仁之太阳阳明兼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可以治伤寒有表邪作喘急,即可以治中风病有表邪作喘 急也。桂枝加桂汤,可以治伤寒中风病之阳虚于表者,即可以治中风病之阳虚于表 者也。桂枝

57、加附子汤,可以治伤寒中风病阳虚于里者,即可以治中风病之阳虚于里 者也。新加汤,可以治伤寒中风病之汗后里虚者,即可以治中风病之汗多里虚也。 桂枝加芍药汤,可以治伤寒中风之阴虚内热,即可以治中风病之阴虚内热也。 桂枝加大黄汤,可以治伤寒中风之邪实热甚者,即可以治中风病之邪实热甚 也。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可以治伤寒中风之内有水湿之邪者,即 可以治中风病之内有水湿之邪也。桂枝甘草牡蛎汤,可以治伤寒中风病之阳微湿盛者,即可以治中风病之阳微 湿胜也。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可以治伤寒中风病阳微阴盛者,即可以治中风病之阳 微阴盛也。茯桂术甘汤,可以治伤中风病之内阴虚津亏,外阳虚邪盛者,即可以治中风

58、病之阴虚津亏,阳虚邪盛也。小建中汤,可以治伤寒中风之中气虚弱,无力驱邪者,即可以治中风病之中 气虚弱,无力驱邪也。桂枝麻黄各半汤,为伤寒太阳风寒两感主治,则中风病之风寒兼感者亦可用 也。桂枝二麻黄一汤,为伤寒太阳经中风多而伤寒少者主治也,即可以治中风病 之风多寒少,初感于表者也。桂枝二越婢一汤,为伤寒太阳中风病有热而气虚者主治也,即可以治中风病 中之有热而气虚者也。桂枝人参汤,为伤寒太阳中风病无热而气虚者主治,即可以治中风病之无热 而气虚者也。以上在神明者,由此类推之。即伤寒论中三阳三阴经各方,及金匮 所载杂病诸方,俱可以通变采用矣。然犹以别病之方治中风也,或者不应也。今 以中风病方治中风病,

59、何不应之有?特以仲景既言于伤寒论中,故不逐条复 列于此。后人遂任意以风燥猛烈之剂为治,此标病之所以不已也;不则无论邪之 盛衰,内之寒热,又不论邪中何所,虚在何处,漫为温补,使邪闭郁为热,终无 出路,本病之所以亦不已也。噫!中风之为病,所关于生死者,至切矣。内经 言风而未专言证,仲景言证而未备言方,何以为救瘳之法守乎?喻氏编次中风病, 所列之方,不无可用,然终不如仲景之方治仲景所言之病也。此又非余敢为臆说 也,皆于仲景用侯氏黑散一方引伸之者也。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荣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 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按此仲景之用侯氏黑散,又自为之诠

60、解其用药之义也。盖为内有虚风,而 外受虚邪,表里兼治也。亦必就脉证以明之,如其人寸口脉迟而缓,风邪上受, 诊于寸口,同前条也。然前条浮而紧,此条迟而缓者,风邪直中而无寒可兼之诊 也,故不紧而缓也。迟者,中有气虚阳微之故,故脉不浮而紧,且迟而缓也。缓 则为虚,内虚生风,故召外风之虚邪相投,以虚邪乘虚体也。缓为风象,而言虚, 则微而无力可知矣。在荣得缓则为亡血,即脉空虚之证也;批此即世所谓类中 风,而其实亦中风也。 在卫得缓,则为中风,即贼邪不泻之证也。惟其卫虚, 所以风中络;惟其营虚,所以风中经,俱前条所言之次第也。然前条脉微数之中 风,虚而有热者也;前条脉浮紧之中风,风而兼寒者也;此条脉迟缓之

61、中风,虚 而阳微者也。虚而有热,当外治风而内补虚清热;虚而阳微,当外治风而内补虚 扶阳,此内外兼治之法也。若风寒兼感,而内虚未甚者,则又先治表而后治里, 亦为兼治之法也。批井然不紊。 在仲景虽前后铺叙,脉证参错,难于辨明, 而大义却井井不紊也,在人深究而得之可矣。其人内虚而有邪在表,则身痒而瘾 疹,亡血所生之热,杂乎风邪,为患于皮肤也。批诸疮痛痒,皆属心火。风邪 中经,而心血不生,故热所以身痒而瘾疹也。下文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 而短气,正互相发明,虽不必相兼,而实有兼至之义耳。 其人虚而有邪且在 里,则心气足,邪气入而干犯,以致胸满而短气。正气正阳,不足于中,而邪风 邪气,侈张横肆,无所

62、忌惮也。就其脉之迟缓证之,血亡气虚言之,虽有术以驱 风得出,必无方以御风不入,非侯氏黑散以填空塞窦为义,何以杜邪风出而复入 之门户乎?此仲景所以出侯氏黑散后,复明此一段脉证也。然非细为研究,亦不 易得其旨也。魏氏对于中风病的治疗风引汤 除热瘫痫。大黄四两 干姜四两 龙骨四两 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 牡蛎二两 寒水 石六两 滑石六两 赤石脂六两 白石脂六两 紫石英六两 石膏六两上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 升。治大人风引,少小惊痫瘛,日数十发,医所不疗,除热方。巢氏云:脚气 宜风引汤。按后此又出风引汤一方,注云:除热瘫痫。似为中风虚而有热者主治也。 然其中药品,

63、除湿利水者居其半,治热次之,治风又次之。迨为热盛于内,风微 于外,从湿邪以治痰,从热邪以治火,而中风之本病可除也。然非虚不甚虚,有 邪在则实者,不可与也。若真虚甚,自有仲景伤寒论中太阳中风病之桂枝加 黄芩汤在也。防已地黄汤 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防已一分 桂枝三分 防风三分 甘草一分 上四味,以酒一杯,渍之一宿,绞取汁;生地黄二斤,咀,蒸之如斗米饭 久,以铜器盛其汁,更绞地黄汁,和,分再服。按又出防已地黄汤一方,注云: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 其脉浮。似为风寒兼中于表,而积热内在于心者主治也。然其中药品,亦不外治 风而兼除湿。绞以生地黄汁,引除风湿之味于血分中

64、,亦分从火治、风治、湿治, 两解其在表之风湿中于卫而且中于营者也。此亦虚不甚虚,有风湿邪在则实者, 方可与也。若真虚甚,自有伤寒论中太阳中风病之苓桂术甘汤在也。且此二 方注,一云治瘫痫,一云治如狂状,则癫痫惊狂皆有实热,不同风痹痿厥皆有虚 因。又当就仲景原注而明原方,不可但见列于中风病中,即谓为仲景之大经大法 也。在仲景当日,或因中风病而附及于癫痫惊狂之治,亦如内经论风证而诸 风俱在,不可胶柱而鼓瑟也。此亦就原注释原文,亦非余敢为臆说也。头风摩散方大附子一枚,炮 盐等分 上二味为散,沐了,以方寸匕,已摩上,令药力行。按观于又出头风摩散一方,注云:以方寸匕,摩上,令药力行。上即 患处也。中风病,

65、头未必有患处,而此方附见者,亦犹前二方为癫痫惊狂附见者 也。批大案阙疑,存信也。或曰:寒重阴,束缚阳气于颠顶之上,头为之震 楚,盐附散主之。 已,自己也。此又以仲景之出方证出方,均非余敢臆说也。 后此则另言历节风之病,详其脉证而出治矣。然亦与中风有相通之理也,故仲景 附为一篇。试再为注明其义。魏氏对于奔豚气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及其治疗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恐得之。师 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按奔豚气病者,气病也。气之铤而走险,有迫而致之者也。孟子曰:夫志, 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以直养而无害,斯善矣。苟不能持其志,以致暴其气 也,而奔豚作矣。师为人指示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 病,皆从惊恐得之。凡人心藏神,心安则神安。若因外事猝起,惊动其心,则神 魂飞越,而为气为血俱从之奔越矣。又凡人喜则气开,忧则气敛,怒则气侈,恐 则气歉。心既惊动,而气血随之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