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冲刺仿真模拟卷八



《2020高考语文冲刺仿真模拟卷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高考语文冲刺仿真模拟卷八(1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020高考语文冲刺仿真模拟卷(八)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社会性道德评价是社会道德建设的一种重要手段。社会性道德评价的导向效力及其强弱,除了要以被评价者的心理机制为内在基础,还会受三个外部社会条件的制约。 其一,人们是否处在彼此之间能相互关注的熟人社会中。如果是,则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效力就强;反之,则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效力就弱。在熟人社会,人们相互之间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每天差不多要和同样的人打交道,相互关注成为自然而然的事,这就为及时做出社会性道德评价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2、熟人社会中的人都彼此知根知底,这就为对每个人做出全面准确的道德评价提供了有利条件。熟人社会中一个评价结论一旦给出,就会对评价对象产生持久的影响力。如果社会性道德评价给予一个人的是好名声,他就会由此得到人们的尊重和善待;反之,他就会由此受到人们的鄙视和孤立。不论是其中的哪一种情况,在对该人没有做出新的评价之前,都不会有什么改变。 其二,同一社会范围内的道德规范或道德观念是否大体相同。如果是,则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效力就强;反之,则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效力就弱。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对一个行为者及其作为进行善恶评价,通常都以他们所持有的道德规范或道德观念为评价标准,符合该标准则为道德或善,不符合则为不道德或
3、恶。如果人们所持有的道德规范或道德观念是一致的,就会形成统一的声音或社会舆论;反之,则会出现不同的声音或社会舆论。显然,只有统一的社会舆论对评价对象才有最大的威力,而说法不一的社会舆论要么使评价对象无所适从,要么使评价对象把评价不当一回事。 其三,社会成员是否乐于自觉地充当道德评价的主体。如果无人乐意充当社会性道德评价者,那么就不会有社会性道德评价;只有少数人乐意充当社会性道德评价者,也形成不了强有力的社会舆论。不因与自己无关而仍愿充当社会性道德评价者,并不是一件可以轻松做到的事。首先这要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更重要的是,倘若需要用明评的方式对评价对象做出否定性评价,还得冒得罪人的风险。因而必
4、须是有较强道德感或正义感的人,才会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主动充当社会性道德评价者的角色。 综上所述,只有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即人们生活在可以相互关注的熟人社会、同一社会范围内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观念趋于一致、人们乐于自觉地充当道德评价主体,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效力才最强。缺少任何一个,都会影响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整体效力。相对而言,第三个条件最为重要,因为倘若无人乐于充当评价者,那社会性道德评价根本就不会发生:而前两个条件缺失其一或全部缺失,只会不同程度地减弱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效力。 (摘编自韩东屏《论社会性道德评价及其现代效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熟人
5、社会中,对个人的评价结论具有持久性,新的评价难以改变人们的态度。 B.统一的社会舆论才会对评价对象产生威力,否则,只会使评价对象不放在心上。 C.充当社会性道德评价者,首先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其次要有较强的道德感或正义感。 D.三个外部条件的作用并不等同,前两个条件缺失,社会道德评价仍然具有一定的效力。 答案:D 解析:A选项曲解文意,“新的评价难以改变人们的态度”错误,根据原文“在对该人没有做出新的评价之前,都不会有什么改变”可知是在做出新的评价前都不会改变,而不是“新的评价难以改变人们的态度”。B选项篡改文意,“统一的社会舆论才会对评价对象产生威力”错误,由原文“只有统一的社会舆
6、论对评价对象才有最大的威力”可知,是“最大的威力”,而不是“产生威力”。C选项张冠李戴,“其次要有较强的道德感或正义感”错误,由原文“更重要的是,倘若需要用明评的方式对评价对象做出否定性评价,还得冒得罪人的风险”可知,其次的是“还得冒得罪人的风险”。故选D。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在论述三个条件在社会性道德评价中的作用时,主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道理论证。 B.文章指出与自己无关仍乐于充当社会性道德评价者并不轻松,并阐述了其中的原因。 C.文章主要论述了三个条件在社会性道德评价中的内在联系,并阐明第三个条件最重要。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
7、结构,阐述了三个外部社会条件在社会性道德评价中的效力。 答案:C 解析:C选项“文章主要论述了三个条件在社会性道德评价中的内在联系”错误,文章没有论述三个条件在社会性道德评价中的“内在”联系,只是论述了各自对道德评价的作用。故选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彼此间相互了解、关注,才能做出全面准确的社会性道德评价。 B.只有同一社会范围内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观念趋于一致,才有助于形成强有力的社会舆论。 C.如果人们所处的外部社会条件相同,那么社会性道德评价对评价对象的导向效力也相同。 D.社会性道德评价具有一定的导向效力,社会道德
8、建设离不开社会性道德评价。 答案:C 解析:C选项以偏概全,“如果人们所处的外部社会条件相同”错误,根据原文“社会性道德评价的导向效力及其强弱,除了要以被评价者的心理机制为内在基础,还会受三个外部社会条件的制约”可知除了外部条件以外,还有“被评价者的心理机制为内在基础”。故选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18年12月8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开启了月球探测的新旅程。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在经历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后,最终成功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
9、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据介绍,嫦娥四号着陆地是从未实地探测过的处女地,或将取得突破性发现。 探月工程自2004年正式启动以来,从嫦娥一号拍摄的全月球影像图,到嫦娥二号首次实现我国对小行星的飞越探测,再到嫦娥三号成功实现落月梦想……对我国月球及深空探测乃至航天事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嫦娥四号任务于2016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实施,其工程目标,一是研制发射月球中继通信卫星,实现地月中继通信;二是研制发射月球着陆器和巡视器,实现国际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嫦娥四号的科学任务主要是开展一系列的月球背面探测研究。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
10、8年12月10日第2版、2019年01月04日第2版) 材料二 月球背面像一个“盾牌”,为地球挡住了陨石的直接撞击。因此,月球背面陨石坑的数量远远多于正面,而且,月面布满沟壑、峡谷、悬崖,平坦区域极少,如何实现软着陆是月球登陆的技术性挑战。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科学岛”上的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的科研团队,自主研发出软着陆用关键产品“缓冲拉杆”,为此次月背软着陆提供了关键保障。 自2007年起,固体所就开始承担拉杆材料的研制任务。经过了无数次实验,历时六年,最终研制出一种新型缓冲吸能拉杆材料,命名为高效吸能合金。据介绍,目前商业应用的金属材料最高塑性只能达到50%,而高效吸能合
11、金的塑性可达到80%~110%。也就是说,一根1米长的缓冲拉杆,最大可拉伸至2.1米。“这种材料的吸能特性远远优于现有的金属材料,在国际也属于领先水平。” 就这样,固体所项目组研制的高效吸能合金,为着陆机构的设计与实现提供了关键材料支撑,也填补了我国地外天体探测器着陆缓冲用拉杆材料的空白。而利用高效吸能合金材料研制出来的缓冲拉杆产品,塑性达到70%以上,能够吸收巨大的冲击力,从而为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在月面着陆时提供重要的保障。 除了科学岛上的固体所,还有多个研究机构,为嫦娥四号成功着陆月球背面作出了贡献。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01月10日第8版) 材料三 《日本经济新闻》12
12、月29日报道《中国探月领先世界一步》称,月球正面与背面的地形和构造等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实际着陆展开调查,不仅在科学研究方面,还有望在水资源等调查上取得成果。进入21世纪后,成功让探测器在月球着陆的只有中国,此次通过挑战月球背面着陆,中国在月球开发领域领先世界一步。 在截至目前的各国探月研究中,有关月球背面的数据不断积累,这是因为“着陆需要地形等详细的数据”。以2007年发射、在环绕月球的同时调查详细地形等的日本探测器“月亮女神”为代表,2010年前后美国的“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印度的“月船1号”相继对月球进行了探测。中国则先后在2007年和2010年发射了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美国总统特朗普
13、2017年提出再次将人类送上月球的计划,随后全球对探月的关注出现升温。不仅是国家,民营企业的月球旅行和月球资源开发等计划也浮出水面,但都没有明确的时间和具体的计划。 美国《华盛顿邮报》1月3日报道《中国成功登陆月球背面,开创历史》,称中国成功登陆月球背面开创世界先例,标志着中国成为太空大国和科研强国。澳大利亚皇家科学院专家认为中国登月说明中国科技已经达到高度成熟水平。 (摘编自参考消息网)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嫦娥四号探测器从成功发射到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成功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 B.固体所研制出的
14、缓冲拉杆产品的塑性达到80%~110%,是目前商业应用的金属材料最高塑性的一倍左右,其吸能特性远超现有金属材料。 C.月球背面与正面的地形和构造等存在明显差异,在月球背面着陆并开展探测研究,在水资源等方面的调查上可能会取得成果。 D.进入二十一世纪,各国探月研究不断加强。近年来,全球对探月的关注出现升温,甚至有了月球旅行和月球资源开发等计划。 答案:B 解析:B选项篡改文意,“是目前商业应用的金属材料最高塑性的一倍左右”错误,由原文“目前商业应用的金属材料最高塑性只能达到50%,而高效吸能合金的塑性可达到80%~110%”可知,原文并没有说是目前商业应用的金属材料最高塑性的一倍左右。故
15、选B。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自2004年探月工程正式启动以来,我国月球及深空探测事业持续发展,嫦娥四号在从未实地探测过的月球背面登陆,可能取得突破性发现。 B.月球背面遭受陨石直接撞击的次数多于正面,陨石坑数量众多,地形复杂,平坦区域极少,增加了嫦娥四号软着陆的难度。 C.日本的“月亮女神”、美国的“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印度的“月船1号”在月球着陆,为嫦娥四号登陆月球背面提供了参考。 D.国外媒体对我国嫦娥四号成功发射并登陆月球背面进行了报道,认为中国在月球开发领域领先世界,科技水平已高度成熟。 答案:C 解析:C选项“为嫦娥
16、四号登陆月球背面提供了参考”错误,由原文“以2007年发射、在环绕月球的同时调查详细地形等的日本探测器‘月亮女神’为代表,2010年前后美国的‘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印度的‘月船1号’相继对月球进行了探测”可知,并没有说为嫦娥四号登陆月球背面提供了参考,只是说“在截至目前的各国探月研究中,有关月球背面的数据不断积累”。故选C。 6.嫦娥四号成功发射与着陆的原因有哪些?请联系材料简要概括。(6分) 答:
17、 答案:①国家批准实施;②我国数次成功探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③多个研究机构的参与提供了保障;④各国探月研究积累了数据。 解析:此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由原文“嫦娥四号任务于2016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实施”可知成功发射与着陆的原因是国家批准实施。由原文“探月工程自2004年正式启动以来,从嫦娥一号拍摄的全月球影像图,到嫦娥二号首次实现我国对小行星的飞越探测,再到嫦娥三号成功实现落月梦想……对我国月球及深空探测乃至航天事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可知发射与着陆的原因是我国数次成功探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由“除了科学岛上的固体所,还有多个研究机构,为嫦娥四号成功着陆月球背面作出了贡献”可知
18、发射与着陆的原因是多个研究机构的参与提供了保障。由“在截至目前的各国探月研究中,有关月球背面的数据不断积累,这是因为‘着陆需要地形等详细的数据’可知原因是各国探月研究积累了数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罗霄山 徐向林 双方短兵相接,展开了激烈巷战。 村民们都躲到了罗霄山上,一双双惊恐、焦虑的眼睛,将目光投向山脚下的田野和村庄。 罗霄山海拔并不高,山势呈环状绵延,恰好将山村环揽在怀中。这也导致小山村的偏远和交通不便,但也正因为罗霄山的拱卫,当大山外面的世界硝烟四起时,小山村的村民们仍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过得清贫,却也安宁。
19、 两天前,一支在淮海战役中被击溃的国民党残军,慌不择路地窜进了罗霄山下的小山村。他们还没来得及喘气,解放军华东野战军某部独立营就追击而至,将山村团团围住,他们的战斗目标是歼灭这支残军。 国民党残军退无可退,他们是国民党军嫡系部队,没人敢提投降二字,他们只得困兽犹斗、拼死相抗。 双方的短兵相接打得很艰苦,丁营长预计三个小时结束的歼灭战,结果打了五个小时还是没打下来。负责正面主攻的二连长老于急红了眼,他请示丁营长:“咱们用迫击炮轰他娘的。” 丁营长在前沿阵地举着望远镜,朝村里看了一会儿,口气坚定地说:“不许开炮,绝不能毁了老乡的房子!” “那咋办?”老于不断摩拳擦掌,劲儿却没地方使。
20、“村子西面有个开阔地,咱们开个口子,放他们出来,再伺机歼灭。”丁营长说。 口子一开,占据村子的国民党残军蜂拥而出,争先恐后地往开阔地带跑。他们刚出村子,二连长老于就率部堵住了村口,封住了残军的退路。 战斗再度打响。残军被前后夹击,双方都明白,暴露在开阔地上的这支残军,已成了刀俎下的鱼肉,被歼灭是迟早的事。 然而,战端刚开,村里突然窜出了六头山羊,估计是受了枪炮的惊吓,从隐藏地跑了出来,它们一头扎进了剑拔弩张的战场,光打圈,并不往远处跑。 子弹是不长眼睛的,如果继续打下去,这六头山羊将一个活口也不会剩下。山羊窜出来后,丁营长立即下令停火。他亲自拿着扩音喇叭,对国民党残军喊话:“为了老乡们
21、的山羊,我们可以放你们一马,你们自己选个方向逃跑。谁要是开枪打死或打伤一头山羊,我对你们绝不会手软,要你们以血偿血!” 残军的几个军官经过一番商量,他们提出了条件:往罗霄山上跑。因为他们知道,即使跑出了罗霄山,解放军仍会对他们穷追猛打,而跑进山林茂密的罗霄山,兴许还有一条活路。 丁营长同意了他们的要求。 老于不甘心地说:“让他们逃上山,几乎就没有歼灭的可能了。” 但丁营长没理会他,他命令已下,就不能再更改。 国民党残军开始往山上跑,但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刚爬到半山腰的国民党残军,竟然纷纷掉了头,又往山下跑。到了山脚下,他们向解放军举起了白旗,正式投降。 原来,村民们用石头在半山腰
22、上封堵了上山的路。有人想攀爬过去,村民们居高临下,举起石头朝他们猛砸。 领着国民党残军投降的,是一个团长。他长叹了一口气,对丁营长说:“没想到你们这么得民心,在这个偏远的穷山村,村民们都支持你们。” 丁营长心里明白,这个山村,过去从来没有红色部队进驻过,村民们的选择,完全是自发性的。 若干年后,罗霄山下的这座村落,成了远近闻名的山羊养殖致富村,村里盖起了许多小别墅,连城里人都经常开车过来度假。 这一天,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走进了村史纪念室,他在罗霄山解放战役的展板前久久伫立。讲解员告诉他:“当年,是解放军保住了小山村,也是解放军,保全了村里仅有的六头种羊,现在的山羊,都是当年种羊的后代
23、。” 听完讲解,老人嘴角露出了微笑,这微笑,是他在给几十年前的自己点赞。 那时的他,做出了一个正确的抉择。因为,他就是当年率部投降的那个团长。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第二段写村民们都躲到了罗霄山上,这为后文村民们封堵上山的路并用石头猛砸败逃的国民党残军埋下伏笔。 B.“预计三个小时结束的歼灭战,结果打了五个小时还是没打下来”,是因为这支国民党残军战斗力强、拼死相抗。 C.小说通过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手法,塑造了解放军丁营长、于连长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让人觉得真实可敬。 D.罗霄山下的这座村落成为远近闻名的养羊致富村
24、,巧妙地呼应了前文战斗过程中解放军保护六头山羊这一情节。 答案:B 解析:B选项“是因为这支国民党残军战斗力强、拼死相抗”错误,由文章“丁营长在前沿阵地举着望远镜,朝村里看了一会儿,口气坚定地说:‘不许开炮,绝不能毁了老乡的房子!’”可知,时间拖长的原因是解放军不想毁老百姓的房子。故选B。 8.小说写战斗过程跌宕起伏,请简要概括其跌宕之处。(6分) 答: 答案:①包围了村庄中的国民党残军
25、,却不能开炮。②将残军放至开阔地歼灭,却出现了羊。③残军逃至罗霄山,却遭到村民猛砸,只得回到山脚下投降。 解析:此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丁营长在前沿阵地举着望远镜,朝村里看了一会儿,口气坚定地说:‘不许开炮,绝不能毁了老乡的房子!’”此句可知包围了村庄中的国民党残军,却不能开炮。由“然而,战端刚开,村里突然窜出了六头山羊,估计是受了枪炮的惊吓,从隐藏地跑了出来,它们一头扎进了剑拔弩张的战场,光打圈,并不往远处跑”可知将残军放至开阔地歼灭,却出现了羊。由“原来,村民们用石头在半山腰上封堵了上山的路。有人想攀爬过去,村民们居高临下,举起石头朝他们猛砸”可知残军逃至罗霄山,却遭到村民猛砸,只得回到
26、山脚下投降。 9.小说结尾写白发苍苍的老人参观村史纪念室,这一情节是否多余?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答案:不多余。①白发老人成为村民致富的见证者,丰富了小说内容,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②点出老人就是当年率部投降的团长,情节安排巧妙,颇具匠心。③升华了爱护百姓、热爱和平这一主旨。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章情节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看前面的情节(包括标题)是否有伏笔暗示、结尾对主题的拓展与深
27、化、情节突转造成的艺术效果、结尾对人物形象的丰富、结尾提供给读者的想象空间等角度进行分析。由“当年,是解放军保住了小山村,也是解放军,保全了村里仅有的六头种羊,现在的山羊,都是当年种羊的后代”可体现文章的主旨:爱护百姓、热爱和平。由“听完讲解,老人嘴角露出了微笑,这微笑,是他在给几十年前的自己点赞”可知白发老人成为村民致富的见证者,丰富了小说内容,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由文章中“那时的他,做出了一个正确的抉择。因为,他就是当年率部投降的那个团长”可看出老人就是当年率部投降的团长,造成了情节突转的艺术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
28、文,完成10~13题。 于仲文,字次武。少聪敏,髫龀就学,耽阅不倦。九岁,尝于云阳宫见周太祖,太祖问曰:“闻儿好读书,书有何事?”仲文对曰:“资父事君,忠孝而已。”太祖甚嗟叹之。其后就博士李祥受《周易》《三礼》,略通大义。及长,倜傥有大志,当时号为名公子。起家为赵王属,寻迁安固太守。高祖为丞相,尉迟迥作乱,使人诱致仲文,仲文拒之。迥怒其不同己,遣宇文威攻之。仲文迎击,大破威众。迥又遣宇文胄、宇文威复攻仲文。贼势逾盛,仲文自度不能支,弃妻子,将六十余骑,开城西门,溃围而遁,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檀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于
29、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生获五千余人斩首七百级。檀让以余众屯城武,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让谓仲文未能卒至,方槌牛飨士。仲文知其怠,选精骑袭之,一日便至,遂拔城武。迥将席毗罗,众十万,屯于沛县,其妻子在金乡。仲文遣人诈为毗罗使者,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檀让明日午时到金乡,将宣蜀公令,赏赐将士。”金乡人谓为信然。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善净望见仲文军,以为檀让,乃出迎谒。仲文执之,遂取金乡。获檀让,槛送京师,河南悉平。未几,其叔父太尉翼坐事下狱,仲文亦为吏所簿,于狱中上书。书曰:“当群凶问鼎之际,黎元乏主之辰,臣叔翼总驭燕、赵,南邻群寇,北捍旄头,内外安抚,得免罪戾
30、。伏愿下降云雨之施,录涓滴之功,则寒灰更然,枯骨生肉,不胜区区之至。”上览表,俱释之。 (节选自《隋书·于仲文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生获五千余人/斩首七百级 B.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生获五千余人/斩首七百级 C.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生获五千余人/斩首七百级 D.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生获五千余人/斩首七百级 答案:B 解析:“仲文”
31、做“伪北”的主语,不能断开,故“仲文”前断句,排除选项CD,根据文意是“使檀让的军队大败”,所以“大败让军”中间不能断开,故“让军”后断句,排除选项A。故选B。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髫龀,儿童七八岁。髫,指小儿下垂的短发;龀,指小孩子换牙。 B.博士,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后成为专通一经、教授生徒的官职。 C.起家,文中指于仲文从家中被征召出来授以官职,初步踏上仕途。 D.黎元,文中指百姓。古代“黔首”“豪右”“黎庶”均指百姓。 答案:D 解析: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D选项
32、“‘豪右’指百姓”错误,“豪右”指封建社会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故选D。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于仲文少年聪慧,深得太祖赏识。他从小沉迷读书,认为读书能帮助父亲、侍奉君王,行忠尽孝,周太祖非常赞叹。 B.于仲文坚守大义,不与叛军为伍。他拒绝了尉迟迥的引诱,多次受到攻击,在敌人强大的攻势下死战得以脱身,到达京师。 C.于仲文精于谋略,多次获得胜利。他趁檀让懈怠,攻取武城;夺取金乡,斩杀徐善净;俘获檀让,平定黄河以南。 D.于仲文勇于自辩,获得皇帝宽宥。他主动向皇帝上书,力陈自己的叔父于翼在动乱的时局中立下了功劳,最终和叔父一起被释放。
33、 答案:C 解析:C选项“斩杀徐善净”错误,原文“仲文执之,遂取金乡”只是说于仲文捉拿住徐善净,于是夺取了金乡,并没有说斩杀他。故选C。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溃围而遁,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5分) 译文: (2)未几,其叔父太尉翼坐事下狱,仲文亦为吏所簿,于狱中上书。(5分) 译文:
34、 答案:(1)(于仲文)冲破包围逃走,被贼人追赶,边战斗边逃跑,跟随他战死的骑兵有十之七八。 (2)不久,他的叔父、太尉于翼因事犯罪被关进监狱,于仲文也被官吏收押,他在狱中上书。 解析: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1)溃:冲破。遁:逃走。且……且……:边……边……。所从骑死者:跟随他战死的骑兵。十七八:十之七八。(2)未几:不久。坐:因犯……罪。下狱:被关进监狱。为……所:被。簿:收押。 【参考译文】 于仲文,字次武,幼年就
35、聪明灵活,小时候上学,就沉迷书中而不知疲倦。于仲文九岁时,曾经在云阳宫拜见周太祖,太祖问他:“听说你爱读书,书中都讲些什么事?”于仲文答道:“帮助父亲,侍奉君主,只是些忠孝之事罢了。”太祖非常赞叹。于仲文后来跟随博士李祥学习《周易》《三礼》,大概知晓书中的要义。等到长大之后,胸怀大志,气度超凡,被当时的人称为名公子。从家中被征召出来做官,担任赵王的属官,不久升迁为安固太守。隋高祖任北周丞相时,尉迟迥发动叛乱,派人诱招于仲文,于仲文拒绝了他。尉迟迥对他不听从自己非常愤怒,派遣仪同的宇文威进攻他。于仲文迎战,大破宇文威的军队,尉迟迥又派遣他的部将宇文胄、宇文威,又进攻于仲文。贼人的势力更加旺盛,于
36、仲文估计自己支撑不住,就扔下妻子儿女,率领六十多个骑兵,打开城池西门,冲破包围逃走,被贼人追赶,边战斗边逃跑,跟随他战死的骑兵有十之七八。于仲文仅一人死里逃生,到达京师。檀让拥有数万军队,于仲文用瘦弱的士兵来挑战。檀让全军出动来抵抗,于仲文假装失败逃跑,檀让的军队很骄傲轻敌。于是于仲文派遣精锐部队从左右两侧夹击贼兵,使檀让的军队大败,活捉了五千多人,斩杀了七百人。檀让率领残余的军队驻扎在城武。于仲文假意下发公文到各州县说:“大将军来了,应多多聚集粮食。”檀让还认为于仲文不可能马上就到,正在杀牛犒劳士兵。于仲文知道他松懈了,于是挑选精锐的骑兵袭击他,一天便赶到了,于是攻占了城武。尉迟迥的部将席毗
37、罗,拥有十万军队,驻扎在沛县,他的妻子儿女在金乡。于仲文派遣人假称是席毗罗的使者,对金乡城的守主徐善净说:“檀让明天午时到达金乡,将要宣布蜀公的命令。赏赐将士。”金乡人认为真的这样。于仲文挑选精锐士兵,假竖起尉迥的旗帜,兼程前进。徐善净望见于仲文的军队将要到达,还以为是檀让到了,于是出城迎接谒见。于仲文捉拿住他,于是夺取了金乡,俘获了檀让。用囚车把他送到京师,黄河以南地区全部平定。不久,他的叔父、太尉于翼因事犯罪被关进监狱,于仲文也被官吏收押,他在狱中上书。书中说:“正是群雄图谋夺取政权的时候,百姓缺乏主君的时候,我的叔叔太尉于翼一起抵御燕、赵两国,南面和群贼相邻,北面捍卫外族入侵者,内外一起
38、安顿抚慰,应该免了他的罪过,我希望陛下能降云雨的恩施,记录下这小小的功劳,那么死灰都会再次复燃,枯骨都能长肉,我不胜感激。”皇上看了他的奏表,一起释放了他和他叔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②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 ①此诗为苏轼被贬海南岛后,遇赦北还渡海时所作。②孔子曾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参横斗转”,
39、指时近深夜,点出渡海的时间,又照应诗歌题目。 B.遇赦北归,诗人回想自身遭际,发出了空有乘桴渡海之意的感慨。 C.诗人被贬海南蛮荒之地,九死不恨,表达了对朝廷的忠贞之情。 D.诗歌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自然贴切,格调明朗,意蕴深远。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的形象、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表达了对朝廷的忠贞之情”错,“九死南荒吾不恨”的原因是“兹游奇绝冠平生”,意为诗人在偏僻荒远的南方看到了奇绝的景观,表达了苏轼豁达的胸襟。 15.诗的颔联有何含义?请简要分析。(6分) 答:
40、 答案:①乌云散去,明月高悬,不需点缀;青天碧海,本就澄澈清明。②意在表明人生的磨难终将结束,自己原本就是清白的。③表达了诗人遇赦北还时的欣喜之情。 解析:在赏析诗歌关键诗句时,要注重对诗句所使用的手法进行赏析;体会诗人情感,赏析古代诗歌的关键诗句要注重把握诗人的情感,诗人的情感可以从诗歌描写、叙述的具体内容中体会。颔联中“海色本澄清”体现了作者的清白,“云散月明”表明人生的磨难终将结束,从而表达了诗人遇赦北还时的欣喜之情。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
41、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庄子《逍遥游》中“ , ”两句表明了宋荣子已经达到了宠辱不惊的人生境界。 (2)陶渊明《饮酒(其五)》中写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的原因是“ ”;自己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真意,却“ ”。 (3)杜牧《阿房宫赋》中用“ , ”两句讽劝当朝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 答案:(1)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2)心远地自偏 欲辨已忘言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解析: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
42、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誉”“沮”“鉴”。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雪龙2号”是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它能在极地1.5米厚冰环境中连续破冰航行,并且是世界上首个能够船艏船艉双向破冰的极地科考船。在此之前,“雪龙号”几乎是我国唯一执行南北极科学考察任务的极地破冰船。( )因此,专为极地科考而设计的“雪龙2号” 。 “雪龙2号”全船搭载了365个为智能化功能服务的监测点,具有应力监测,冰载荷监测,温度、加速度监测等功能。这些 都在观测的“眼睛”,将传输极地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信息和船
43、体本身信息,不仅将显著提升新船的可维护性,延长船舶寿命,也能够为了船舶安全航行提供科学依据。令人 的还有“雪龙2号”的动力定位系统。定位时,船上的电力推进器与舵、艏艉侧推协调配合,船艏根据海上风向和海水流向选择合适角度,使船体 。这一技术的使用,使“雪龙2号”在4级海况下可满足大型科考设备的定位收放要求,在6级风、1.5节流时能满足漂泊调查作业要求。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雪龙号”破冰能力有限,无法自由深入北冰洋中心区进行科考。 B.“雪龙号”无法自由深入北冰洋中心区进行科考,破冰能力有限。 C.破冰能力限制了“雪龙号”,无
44、法自由深入北冰洋中心区进行科考。 D.破冰能力有限,使“雪龙号”无法自由深入北冰洋中心区进行科考。 答案:A 解析:根据与前文主语保持一致的原则,所以此句的主语也应是“雪龙号”,根据逻辑关系,先说它能力有限,然后具体介绍,A选项符合这两项要求,故选A。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水到渠成 每时每刻 焕然一新 固若金汤 B.应运而生 每时每刻 耳目一新 稳如泰山 C.水到渠成 无时无刻 耳目一新 固若金汤 D.应运而生 无时无刻 焕然一新 稳如泰山 答案:B 解析: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
45、的分析辨别。水到渠成:指水流到之处便有渠道,比喻有条件之后,事情自然会成功,即功到自然成。应运而生:指应天命而产生。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根据前文语境可知,此处是适应时机而产生的“雪龙2号”,所以此处应用成语“应运而生”。每时每刻:每分钟;每一时刻。无时无刻:是没有时刻。常与否定词连用,“无时无刻不”指时时刻刻、随时的意思。根据语境可知此处是“时时刻刻”都在观测,无时无刻需要和否定词“不”连用才能表达这个意思,但是此处没有否定词,所以此处应该用成语“每时每刻”。焕然一新:指改变陈旧的面貌,呈现出崭新的样子。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令人感觉到很新鲜。根据“令人”可知,此处是听到的、
46、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所以应该用成语“耳目一新”。固若金汤:形容防守非常坚固。稳如泰山:稳健如泰山,形容像泰山一样稳固,不可动摇,也可形容人在紧急情况下的从容态度。根据语境“使船体”在海上风向和海水流向下稳固,所以应该用成语“稳如泰山”。故选B。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不仅能够为船舶安全航行提供科学依据,也将显著提升新船的可维护性,延长船舶寿命。 B.不仅能够为了船舶安全航行提供科学依据,也将延长船舶寿命,显著提升新船的可维护性。 C.不仅将显著提升新船的可维护性,延长船舶寿命,也能够为船舶安全航行提供科学依据。 D.不仅将延长船舶
47、寿命,显著提升新船的可维护性,也能够为船舶安全航行提供科学依据。 答案:A 解析:B选项语序不当,先“显著提升新船的可维护性”再“也将延长船舶寿命”。C选项语序不当,先“为船舶安全航行提供科学依据”再“显著提升新船的可维护性,延长船舶寿命”。D选项语序不当,先“为船舶安全航行提供科学依据”再“提升新船的可维护性”最后“延长船舶寿命”。故选A。 20.下面是中国铁路总公司发布的两组铁路春运大数据报告,请根据图表得出相关结论,不得超过80字。(5分) 答:
48、 答案:春运期间动车组发送旅客的数量逐年增多;旅客的平均在途时间越来越短,回家越来越快捷;网络购票比例逐年增加,成为主要购票方式。 解析:由图表一可知动车组发送旅客的数量逐年增多,而且平均在途时间越来越短。由图表二可知网络购票比例逐年增加,并成为主要购票方式。 21.请在下面的横线处仿写前面的句子,构成排比句。(6分) 任何一个美好的愿望想要变成现实,都需要我们付出不懈的努力和奋斗。奋斗是刘禹锡笔下千淘万漉的辛苦,奋斗是郑板桥笔下咬定青山的坚韧,奋斗是 , 奋斗是 。 答案:奋斗是
49、李白笔下长风破浪的豪情 奋斗是毛泽东笔下中流击水的勇气 解析:前面句子里有“郑板桥”,所以我们写的句子也应选人名,还要注意人物笔下的风格要与人物的风格一致。“李白”的是“长风破浪的豪情”,“毛泽东”的是“中流击水的勇气”。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用电脑、手机以及其他多媒体终端看书等电子阅读方式越来越被更多人认可。延续千年的纸质阅读虽然受到电子阅读的冲击,但也仍然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 学校团委举办辩论赛,正方辩题为“电子阅读优于纸质阅读”,反方辩题为“纸质阅读优于电子阅读”,请选择一方写一篇辩论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
50、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文示例】 电子阅读优于纸质阅读 各位评委老师、同志们,大家好,我方的辩题是:电子阅读优于纸质阅读 现代生活节奏飞快,没有整体的时间读书,便捷的阅读方式便成为大多都市读书人的阅读要求。电子书携带方便,将古今中外经典名著和资料文件随身携带,不仅开会学习、长途旅行随意阅读,即使在公交地铁上、银行排队也能见缝插针阅读经典。而这些时候难道你还能带着纸质书悠哉阅读?怕是拿在手中都嫌麻烦!而电子书则不会,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人类对阅读的需求和兴趣,也让无聊时间变得充实,把琐碎的时间变成宝贵的财富。所以我方认为,与
51、传统的纸质书相比,电子书更具优势。 第一,使用电子书,真正地做到了一“书”抵万卷。电子书超大的储存空间好比一个巨型的电子图书馆,以一个容量为4G的电子阅读器为例,它一般可容纳3 000本电子图书。许多图书资源都可以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下载到电子书里。一本书读完不怕寂寞,还有千千万万本书库存在那里。电子书真正做到了海量典藏,一“书”抵万卷,大大扩展了读者的阅读视野。且收藏快捷,内置书架,有条有理,最重要的是能带在身边,随时供应。难道你还能把一个图书馆给带在身边吗?显而易见,这是不可能的。 第二,使用电子书,真正地做到了高效节约。当今社会,无处不强调环保节源。据有关报道,目前我国每生产一吨纸就要
52、消耗十七棵大树。那么请问,一吨纸能印出几本书?粗略计算,一吨纸约莫五百张,最多也只能产出两到三本书不等。且不论这各项工序中出错返工的纸张,由此可见,纸质书是对自然资源的一种巨大消耗,严重脱离了当今社会环保节源的观念。然而电子书则正好弥补了这个缺点,它减少了发行、运输等环节,节省了大量成本。且价格便宜,阅读电子书只需消耗少量的电能,既环保又节约,这才是真正的“绿色阅读”。 第三,使用电子书,是对人类文明进步与科技发展的认可。从古至今,文字出现在甲骨上,后来刻在竹简上,再到纸质书籍,最终演变成今日的电子书。既然称之为电子书,说明与科技脱不了干系。人类社会高速发展,经济文明自然也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与之相协调。据调查,在接触过数字化阅读方式的国民中,有53.8%的读者表示能够接受付费下载阅读,这一群体能够接受的一本电子图书的平均价格仅为3.45元。在国内一家大型电子书销售网站上购买一本《金陵十二钗》这类畅销书,仅需1.5元。因此,我方认为,电子书优于纸质书,就像纸质书优于竹简、竹简优于甲骨一样都是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和科技发展的趋势而进行的。虽说电子书不能完全取代纸质书,但其优势却大大盖过了纸质书。这就好比,在抽水马桶遍地的现代,你还愿意在自己家里挖个粪坑吗?自然是不愿意的。 所以,我认为电子阅读优于纸质阅读。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