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问卷调查

上传人:jin****ng 文档编号:189629319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0.2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问卷调查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问卷调查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问卷调查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资源描述: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问卷调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问卷调查(3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教学单位 教育与心理学院学生学号 询恥z彳哆疣HUBEI ENGINEERING JN1VERS1TY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 目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问卷调查学生姓名庄甜 专业名称音乐学(小学教育) 指导教师卜晓艳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问卷调查摘要:随着高校大学生手机使用率的增高,由手机引发的手机成瘾问题日益 严重,明显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大学生过度的依赖手机,导致对手机 成瘾倾向的加重。本研究通过对 300 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在校大学 生具手机成瘾倾向的发生率是 4.37%。男女生之间手机成瘾倾向的差异有显著 性。本文分析了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原因、危害,并提出了减少手机成瘾的

2、相应建 议。关键词:大学生;手机成瘾;手机依赖; 建议College students mobile phone addiction tendency questionnaire surveyAbstract: With increased college students mobile phone usage, triggered by mobile phone addiction problem is increasingly serious, obviously affects students study and life. College students excessive dep

3、endence on mobile phone, lead to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mobile phone addiction tendency. This study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300 college students, found that the incid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mobile phone addiction tendency is 4.37%. Mobile phone addiction tendency

4、 differences between boys and girls are significa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college students mobile phone addiction, harm,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advice to reduce mobile phone addiction.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Mobile phone addiction; Mobile phone rely on; advice目录一、绪论 5(一)

5、问题的提出5(二)关于手机成瘾的研究综述51、手机成瘾的现状52、手机成瘾的概念及研究6(三)研究目的及意义81、研究目的82、研究意义8二、研究设计 9(一)核心概念界定9(二)研究方法9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11(一)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原因111、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的程度112、 手机成瘾的原因12(二)大学生产生手机沉迷或依赖的因素14(三)大学生手机成瘾症的心理分析151、大学生对信息的渴求152、大学生的从众心理153、大学生追求时尚164、大学生的情绪迁移16四、讨论 16(一)手机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17(二)手机沉迷对大学生消极影响18五、政策建议 20(一)学校要引导学生正确和健康地

6、使用手机20(二)家长要与子女沟通和交流引导学生抵制手机成瘾20(三)大学生要自觉抵制手机成瘾21(四)社会应加强对大学生发展成长的关爱21参考文献 22附录 24谢 辞 29一、绪论(一)问题的提出近日,一份调查引发热议:全国约 1 亿未成年人使用手机上网,超六成 10 岁以前“触网”。同时,另一则新闻让不少中国家长心有戚戚:英国年龄最小的 平板电脑成瘾症患者,仅仅 4 岁。看到自己的孩子也正与平板电脑和手机打得火 热,家长们忧心忡忡。“网瘾”、“屏幕依赖”,这些在信息时代出现的副作用越来越明显。生理 危害的可能、心理封闭的风险,让家长们不得不绞尽脑汁与屏幕斗法。斗法如何 得法,控制如何有度

7、,这是摆在中国家长面前的新难题。手机已经成为年轻人日 常生活的一部分,直接或间接地控制了他们的生活方式。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 手机成瘾,正成为全球年轻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美国马里兰大学的一项研究发 现,年轻人是如此地沉迷于手机,失去手机就像失去了自己的肢体。当然,出现 手机成瘾现象的群体并非局限在年轻人身上,而是有一个庞大的人群,在这当中, 大学生的手机成瘾现象显得尤为突出。所以,正是基于这种现状,如何去理解和认识大学生的“手机成瘾”问题, 是摆在高等教育者面前的一道难题,本研究也是以此为出发点的。(二)关于手机成瘾的研究综述1、手机成瘾的现状近年来,随着手机使用的普及化,“手机依赖”逐渐发展

8、成为类似“网络成瘾”等行为成瘾的一种异常的行为方式。有学者也称其为“手机综合症”、“手机 依赖综合症”、“手机焦虑症”、“手机成瘾”,该名词的定义也不尽相同。韩登亮 等人将手机成瘾症界定为由于某种原因过度地滥用手机而导致手机使用者出现 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适应的一种病症。徐华等人从操作层面界定为:由重复地使用 手机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依 赖感的心理和行为。台湾近七成学生有“手机依赖症”征兆1,75% 的韩国大学生呈现出“手机 中毒症候群”2。我国来自兰州、杭州等市的调查表明3-4,中国高校大学生中 也普遍存在手机依赖现象。如突然忘带手机时,40%的大学生

9、觉得很不舒服,37% 的大学生觉得无法忍受,一定要取回; 超过一半的同学表示如果长时间接收不到 短信,甚至把别人的短信铃声误认为是自己的5。手机依赖症(mobile phone addiction)又称手机综合症、手机焦虑症、手机瘾,是指个体因为使用手机行 为失控,导致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6。它并不是指对手 机本身的依赖,而是过度滥用甚至沉湎于游戏、网络、短信、拍照等手机功能, 并因此危害了工作、学习等正常生活和心理健康,手机依赖症实质上是一种“行 为成瘾”( Behavioral Addiction) 7。2、手机成瘾的概念及研究由于该领域的研究历史还较短,对手机成瘾的概

10、念,大体上可以分成两个方 面的内容。一方面,从行为角度来界定,不恰当或过度使用手机的行为被称为手机 问题使用(Mobile Phone Problem Usage)或问题性手机使用(Problematic MobilePhone Use),这些不当的手机使用行为往往会造成不良的后果,例如危险 驾驶、高额账单、侵犯隐私等等。另一方面,因为这些手机使用的不当行为被认为是一种类似于成瘾的行为,所以也有研究者直接把它归于一种新的行为成瘾概 念,即手机依赖(Mobile Phone Dependency)或手机成瘾(Mobile Phone Addietion),并从成瘾的鉴定标准出发,依据症状对手机成

11、瘾的概念进行界定。国内对手机成瘾的研究不是很多,如韩登亮与齐志斐8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症 的成因、危害进行心理探析;王小运与伍安春9探讨了手机成瘾的成因和对策; 梁维科10探讨了青少年手机游戏成瘾的原因与负面影响。王薇综述了手机成瘾的 概念、测量及影响因素,特别提到人格特征和社会交往因素在手机成瘾当中的影 响11。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国内对手机成瘾的研究刚刚兴起,尤其是对 手机成瘾的实证研究较为缺乏。徐华(2008)等人编制了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四个维度共 13 个项目,但 是其量表的信度不高,且所选取的样本容量太小,相关项目还需进一步的修订12。 近期熊婕(2010)等编制的手机成瘾问卷采

12、用了大规模的国内大学生被试,程序 严谨,信度高,达到 0.834,效度系数达到 0.9 以上,包括戒断症状、突显性、 社交抚慰和心境改变四个维度,共16 个项目13。鉴于此,本研究采用该问卷评 估手机成瘾现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方差最大性正交旋转,剔除因子负 荷小于0.40 和双重负荷因子的项目后得到 16 个项目。特征值大于 1 的因素有4 个,解释率为54.3%。根据因素所包含项目的含义,将4 个因素分别命名为戒断 症状(没有参与手机活动时生理或心理上的负面反应)、突显行为(手机的使用占 据了思维和行为活动的中心)、社交抚慰(手机的使用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和心 境改变(手机造成的情

13、绪变化)。手机成瘾的原因,一方面是手机本身的特点造成社会交往模式的改变以及学 生学习生活的改变,但是深层次上是家庭教育模式的不当。然而,这些因素给大学生的生活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因此,学校要引导学生健康正确的使用手机、 家长要与子女沟通和交流、引导学生抵制手机成瘾、大学生要自觉抵制手机成瘾, 社会应加强对大学生发展成长的关爱。(三)研究目的及意义1、研究目的在于了解在校大学生对手机成瘾倾向的基本情况,来探讨大学生对手机成瘾 的原因,旨在为大学生提供更多远离手机成瘾的相关资料,并且为大学生今后的 健康学习带来更多的指导,从而帮助他们走出手机诱惑的世界,引领大学生走上 更健康的生活。因此,通过这

14、次研究,来分析手机成瘾的症状及危害,抵制手机 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2、研究意义理论意义:本研究从大学生对手机成瘾倾向出发,近年来,大学生对手机的 依赖现象逐年攀升,研究显示我国大学生手机依赖率为17.0%1426.1%15,一些 大学生患上了被心理专家定义为“手机依赖症”的心理疾病,并且已经影响到身 心健康和学习生活。然而,在以往的研究中,国外对手机成瘾的调查存在一些文 化差异问题。而国内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 因此通过这次研究来改善此类现象, 解决及对策。实际意义:首先,大学生对手机成瘾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关注,尤其是 已有研究大多数都表明了手机成瘾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以

15、及日后的学习生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次,对手机过多依赖成瘾会不利于大学 生的心理健康,也会不利于大学生更好地学习、生活和其今后的工作。而过度的 对手机依赖,或成瘾。会造成个性的偏激,情绪不稳定,不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会带来各方面的负面影响。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各种事物的诱惑比 较大,情绪会比较激动。控制力不是很强,所以过度依赖手机,造成了一些不良 危害。本研究通过对手机成瘾的研究,探讨大学生对手机依赖成瘾的程度,找出 依赖的原因,从而提出相应的措施,来减少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危害性。二、研究设计(一)核心概念界定目前,对手机成瘾概念的界定和测量还没有公认的标准,也没有一个统一的 定义。本研

16、究的目的在于编制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obile Phone Addietion Tendency Scale,MPATS),以提供更具适用性的测量工具,并将手机成瘾倾向界 定为由于不当的使用手机而造成的生理及心理上的不适症状。(二)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了随机抽样,主要是对湖北工程学院大一至大四的学生进行取样 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3份,有效率为91.67%。其中,男生120 人,女生153人;文科158人 ,115理科人;大一165人,大二108人;大三161人, 大四112人。年龄范围在18一24岁之间。2、研究工具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编制,由华中师

17、范大学熊婕等人编制,适用于 诊断大学生的手机成瘾。共16项题目,采用Likert5自评量表编排,从“非常 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别评定为15分,总分越高表明手机成瘾倾向的程 度越严重。量表从四个方面考查了手机成瘾的程度,分别是戒断症状、突显行为、 社交抚慰和心境改变。该量表的系数为0.83,总表重测信度为0.91)。4个因素 的 Cronbach 系数分别为 0. 80、0.64、0.68 和 0. 55。手机成瘾调查问卷。了解性别、年级、专业来源等来调查大学生使用手机的 情况,以至于为何会出现手机成瘾的现象研究。(三)实施及统计方法1、主试主试由我与另一位同学共同担任,内容主要包括:预先让

18、施测者熟悉问卷, 由研究者对问卷的内容及答题方法进行统一讲解,使施测者对问卷各题目的理解 及对被试可能的提问的回答达成一致。统一下指导语。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 不得随意更改。2、施测 主要是以班为单位进行施测,每班由一名主试负责,在课间休息是时候发放。 首先由主试自我介绍,然后向被试宣读指导语,简要介绍本研究的目的、要求、 答题方法以及回答的匿名性与保密性。被试一般在10分钟左右完成问卷。最后由 主试统一收回问卷。统计方法:采用 SPSS 11.5 进行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以下是我对在校 300名大学生关于对手机成瘾倾向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表1大学生使用手机成瘾的情况调查功能通话短信听

19、音乐玩游戏看小说手机上网使用人数6010445481228所占比例30%52%22.5%24%6%14%由表1可以看出,大学生使用手机的频繁率几乎达到了100%。由于大学新生的学习压力骤然降低,充足的空余时间使他们把手机当成主要的娱乐工具,浏 览网页看电子书、玩游戏、联络同学、听音乐成了他们使用手机的主要内容。随 着自学能力的提高,加之各方面的压力,大学生逐渐把手机作为查询资料的工具, 但娱乐仍然是学生使用手机最重要的目的。三、研究结果及分析(一)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原因1、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的程度由于现在的学生使用手机太频繁,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也比较高。据推测大部 分人一天24 小时,差不多 10

20、个小时在使用手机,因为手机上的功能,已代替了 很多通讯工具。如,游戏、QQ、微信、短信、视频等功能,这些都能导致大学生 对手机依赖程度加深。因此,这些现象可以看出手机依赖对学生的影响力。在绝对禁止使用手机的 课堂、报告会等场合,学生经常使用手机的比例仍在六成以上,甚至达到九成。 调查显示,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注重表面,不能深入,遇到困难不是靠自己 努力克服,而是想着利用手机查询的途径去解决。另外,近年,学生利用手机在 期末考试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作弊的现象逐年增加,手机已经成为影响学 生课堂效果和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2、项目分析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问卷计算每个被试在 16 个项目上得

21、分的总分, 求各项目与总分之间的相关关系,总分的相关在0.55089之间(PV0.01)。以下 是本研究对大学生手机成瘾量表的得分情况统计分析,结果见表 2。表2大学生手机成瘾的性别上的差异分析(M土SD)项目男女得分范围戒断症状17.73.716.73.77.0 30.0突显行为8.32.87.62.75.020.0社会抚慰7.02.38.32.83.018.0心境改变7.12.37.7 2.73.015.0总分40.19.640.39.619.078.03、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在不同年级上(大一至大四)的差异如表3所示,通过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会抚慰”“

22、心境改变”四个因素都显著,均在可接受范围之内。表3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在不同年级,(大一至大四)被试上的差异被试情况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会抚慰心境改变F PFPFPFP各年级8.28 0.137.270.176.90 0.105.55 0.12如表3大学生手机成瘾在“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会抚慰”、三个因素都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只有“心境改变”的因素系数较低,其信度也较低。4、手机成瘾的原因表3.2大学生对手机成瘾的调查情况症状人数(人)百分比()如果没有手机我会感到孤独5611.5我经常害怕手机自动关机327.2同学朋友常说我太过依赖手机357.3我觉得用手机跟他人交流更舒适8218.7电

23、话多短信多我会觉得生活更充实4210.1如果很长时间没用手机,我会觉得难受266.52、由表2.2的情况反映出大学生对手机的成瘾倾向。手机给人们带来无限 便利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自己对手机存在很强的依赖感,手机电量不足或 不在身边时就有莫名的心神不宁之感,与人沟通时过度依赖手机、经常不自觉地 看手机等现象困扰着很多人。大学生更是如此,旺盛的精力、单调的生活、乏味 的课堂、 充裕的时间,加之手机带来的方便、快捷,使他们对手机产生了过多 的依赖。一是外界存在的客观因素,包括手机本身的特点、社会交往模式的改变等, 二是学生自身的心理状态。手机自身的特点:第一,手机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24、一部分。 前大学生手机持有。第二,手机功能日趋丰富 ,在某些时候可以替代电脑部分 功能。尤其是现在的智能手机以及相应的软件应用层出不穷,用户可以根据其需 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三,手机的交流方式与面对面交流相比具有匿名性、即 时性的特点,尤其是智能手机功能丰富,手机QQ、手机微信、手机微博等功能 在改变着主流的交流模式,其新颖、时尚和便捷对大学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社会交往模式的改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运营商 优惠套餐的推出,人们的交往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16。 当周围的同学都使用如手机微信等新兴功能时, 当事人会由被动适应到主动接 受推广,部分自控力不强

25、的学生就容易陷入其中而成瘾。发展的阶段特点,大学生年龄处于 18 至23 岁之间,生理上不断发育、心理 上不断成熟,对新事物敏感且容易接受。大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在面对手 机这种新媒介时,能够产生兴趣,也很容易手机成瘾。然而,每一个群体在特定 环境中,群体成员都会产生行为准则和标准,我们称为群体规范。当大学生群体 中的大多数人都使用手机的多种功能时,对手机和其各种功能的使用便成为学生 相互交流的话题,甚至使用某特定功能的学生形成自组织。并且大学生的自我控 制能力不强,它是人所特有的,以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基础,以自身为对象的人的 高级心理活动。自我控制使个体能够为了理想的长远目标而抵御眼前快乐

26、的诱惑 或承受眼前的不愉快。 自我控制感的缺失使某些学生沉溺于使用手机的快乐之 中而无法自拔,无法承受为了认真学习而不使用手机所带来的眼前的不愉快,从 而形成过度依赖。(二)大学生产生手机沉迷或依赖的因素一是外部因素: 随着手机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率迅速提升,几乎每个大学生都 会拥有一部或者两部手机。很多移动学习软件在设计时,以手机为主要载体,以 学习游戏主要形式,并巧妙地应用沉浸理论的平衡法则,非常注重学习内容和形 式,的挑战性和学习者的技能之间的动态平衡,设定难度逐步上升的学习内容和 学习形式,这种挑战与技能的平衡能有效地促进学生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并持 续对学习保持高度的热情与兴趣,让学生不

27、由自主的沉浸其中。二是内部原因:很多大学生已养成了时不时翻看手机的强迫性、习惯性手机 使用行为。基于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这种反复行为可产生强化作用“行为的及时 强化是控制行为的最好方法,能使该行为牢固建立”。16大学生使用手机进行移 动学习,可以得到互动操控感和及时反馈。这种感觉和反馈是一种奖励。从事越 高难度的移动学习,得到的操控感和成就感就越强。这样,不断反复,移动学习 行为得到了强化,进而产生学生对某款移动学习游戏的沉迷和对手机的依赖。另外,功能强大的手机,不只是一种学习工具,它还是能够满足大学生娱乐、 休闲、社会交往等各种需求的新兴媒介。根据传播学的“系统依赖理论”,某种 媒介能满足人们

28、的需求越多,人们对该媒介的需求就越高,对其的依赖程度也就 越高。面对似乎万能的手机媒介,大学生很容易被除学习之外的各种娱乐功能、 交往需求吸引。加之大学生正处于学习的阶段、学习和就业的压力巨大,而他们 自身心智还不够成熟,缺乏处理排解情绪经验,容易出现抑郁和焦虑现象。从弗 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看,大学生自我较为脆弱,必须依赖外在,才能满足心 理需求。于是他们便沉迷于手机,企图通过沉浸虚拟世界逃避自我、宣泄压力痛 苦、 逃避现实责任。(三)大学生手机成瘾症的心理分析1、大学生对信息的渴求在资讯爆炸时代中,信息更新较快,人们普遍存在着一种信息压力,它促使 着人们不断地寻求信息,大学生更是不例外。

29、由于手机信息量较大,传递方便快 捷。手机的这一特性,足以能刺激21 世纪大学生的时代嗅觉,满足大学生对信 息的渴求,降低大学生由于信息缺乏而造成的心理压力,并消除自我在环境中的 不确定性。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手机能获得大学生的青睐。2、大学生的从众心理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从众行为是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寻求解除自身与群体之间的冲突增强安全感的手段。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喜欢采取从众行为,以求 得心理上的平衡,减少心理冲突。当前各高校中出现的手机成瘾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小部分家庭较优越的学生,在同学面前炫耀,以满足其虚荣心。这就 容易感染周围的人,使周围的人为了种种需求或愿望去模仿他们,成为

30、他们中的 一员。甚至有攀比之风,这种风气更加重了一些大学生患上严重的手机成瘾症的 可能性,整天沉溺于短信所创造的虚拟世界无法自拔。3、大学生追求时尚在当前的信息社会中,手机已成为一种时尚,尤其是手机短信,它是一种以 手代口的时尚,是一种全新的通讯方式。对于具有敏锐时尚触角的青年学生来说, 树异于人、求同于人是他们追求时尚的心理动机。而精明的商家就抓住青年人的 这一特点,对开发手机的功能绞尽脑汁。笔者了解到。不少大学生为了追求时尚, 频频更换手机,从绿屏换成蓝屏,从蓝屏换成彩屏,有了彩屏又追慕带摄像头的。4、大学生的情绪迁移手机成瘾的表现,大多在一些性格比较孤僻、人际关系不融洽甚至不合群, 具有

31、封闭心理的以及缺乏自信的人群中出现,还有就是各方面压力比较大的人也 极容易出现手机成瘾症。因为在现今社会,人们大多依赖手机,不愿与外界打交 道。现在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学生们家境都比较优越,从而导致许多学生受 到各种各样的诱惑,以至于出现手机成瘾现象越来越严重。四、讨论大学生手机成瘾会影响学习,生活、心理等等很多方面。手机成瘾之后,会 变得非常依赖手机,成为手机控。从而导致对学习的不认真,不好学。不仅是这 样,还会影响生活,心理,在生活中体现在,不爱出门,喜欢宅在家里玩手机游 戏。长时间的依赖手机的人,会比较内向,不让与人打交道。这样一来,会造成 很大的危害。在学校里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在使用手

32、机,这样一来,在上课的过程中会不停 的玩自己的手机,从而导致上课积极性不高,不管是上课,还是考试都会过度依 赖手机。然而,频繁的使用手机,会影响学习,影响心理、影响生活。(一)手机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首先,手机是作为一个通讯工具,它的出现已替代许多通讯工具。在现今社 会中,不管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大部分的人们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手机,而手机 的出现也存在它相应的意义,有利有弊。其次,手机的使用有助于提高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移动通信是增进人与人 之间的情感、维系人际关系的一个纽带,它拓展了人与人交往的手段,突破了人 际信息交流的单向模式,促进了学生个体的积极介入,从而提高了学生人际交往 的能力。短信的

33、参与性和互动性特征实现了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互动关系。 这些互动关系扩大了学生的交际范围。但是也有不利的影响。首先,降低了学生面对面直接交流的能力。手机短信 是学生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手段之一,很多学生完全依赖短信与老师和同学、朋友 交流;这种状况如果走向极端,就会造成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面对面直接交流能力 的下降。此外,经常发短信会对人的智商产生影响。英国伦敦大学皇家学院的心 理学家格伦威尔森称,在80例临床实验中,经常收发短信的人智商会降低10%。其次,削弱了学生的情感联系。短信的普及使用使以前用书信、电话甚至走 亲串户来维系的温馨的亲情、友情、爱情被发短信取代了。遇到节庆日,只要动 一动拇指

34、,就可以判断。有的学生可以假装快乐或痛苦欺骗对方,甚至为泄私愤 而进行无端的人身攻击,造成校园里很多不安全因素17。随着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移动娱乐作为移动通信产业的一个分支,受到了 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它可以更好地提高用户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通过丰 富多彩的游戏,可以让学生真正享受到移动通信发展带来的乐趣。移动通信带来 的娱乐,深刻改变了学生的娱乐方式。以前的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运动、看电 视、玩游戏机、上网等;现在随着移动通信的无处不在,随时随地娱乐的方式正 在深刻地改变着学生的生活,增加了学生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开阔了学生的视 野。(二)手机沉迷对大学生消极影响削弱了大学生的情感联系

35、:手机依赖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打破了原有的时空 界限,提高了人们的互动频率,扩大了人们的交往范围。但另一方面,短信的普及 使用也使以前用书信、电话甚至走亲串户来维系的温馨的亲情、友情、爱情被发 短信所取代了。遇到节庆日,只要动一动拇指,就可以把祝福发送到对方那里,这 种“点到为止, 蜻蜓点水” 的交流,使问候越来越形式化,原来的真心祝福、推 心置腹, 变成了现在的寥寥数语,甚至重复出现的问候语。大学生过分依赖手机 短信所创造的虚拟世界,以及它的便捷、含蓄、低价的优势,削弱了大学生的情感 联系,导致了严重的心理孤僻感和人际交往的障碍 18。助长了大学生的短期行为19:由于手机短信的虚拟性和易逝性,

36、可能影响大 学生的生活态度,他们会觉得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世事难料,于是,就可能形成短 期行为, 产生厌倦感、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得过且过、“人生难得糊 涂”等不良思想。改变大学生的受众客体概念:在当前信息时代,受主体互动、平等交流的观念影响,人的主体意识凸现出来,年轻人更加崇尚感性,轻视理性,打破了传统对 他们的束缚。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可能不再相信传统的受教方式,学校的价值、 课堂的魅力会急剧下降。他们要求平等参与,进行对话式教育,对教师的权威提出 了挑战,对课堂教学产生厌倦情绪,弱化了学校的教学效果。助长了大学生作弊行为:短信传递具有无声性与隐蔽性的特点,两个人可以 进行秘密交流

37、,这就给考试中的作弊者以可乘之机。特别是,现在学生考题中仍有 一部分试题为客观选择题,几十分的题目,几十个答案瞬间就可以传递完毕。尽管 学校三令五申、明令禁止携带与考试无关的东西入场,但仍是防不胜防,这对大学 生的诚信提出了巨大挑战。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不容否认,手机短信确实给大学生枯燥乏味的 日常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成为一部分学生消遣的主要方式,利用这种方式,适当 的“放松”倒也无可厚非 ,但问题是由于大学生尚处于心理发育不成熟的阶段 , 缺乏自我控制力,对手机短信中一些不健康的消极内容缺乏明确认识, 致使学生 社会责任感弱化,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再者,由于大学生们过分依赖手机,深陷其

38、中不能自拔,收发短信不分时间、场合、地点,对手机过分依赖,如果长时间没有 短信, 就感到焦虑、失落。另外,长时间收发短信也会给身心健康带来损害,会造 成手臂酸胀,眼睛干涩不适,大脑疲劳等生理上的问题。综合以上各种影响来看,手机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来说,是有利有弊的, 既有开拓青少年视野,增加他们的知识面的优势,又有使得青少年沉溺于游戏等 弊端。那么关键就在于家长、学校以及学生自身如何掌握好力度,把握好方向。 对于学校来说,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浓厚的校园文化底蕴,良好的校园文化氛 围,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要以先进的文化精神为支撑,打造高品 位的校园文化精品,丰富学生文化内涵。同时,要

39、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健全的人格,端正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 观。对于家长来说,要引导孩子正视手机带来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趋利避害。 同时,利用手机这一孩子较能接受的方式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使得学生在享受现 代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不会影响到学习和健康成长。对于学生来说,应该加 强自制和自律意识,提高自我修养,正确对待手机带来的便利,自觉抵制手机带 来的负面影响,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与习惯。五、政策建议(一)学校要引导学生正确和健康地使用手机 学校应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和健康地使用手机。第一,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相关的讲座和宣传活动,教育和引导学

40、生合理使用手机,不要 让手机影响自己原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第二,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利用 团体心理辅导等技术,帮助“手机成瘾群体”调整心态,逐步摆脱手机成瘾的困 境。 第三,学校可以顺应时代需求建立手机报、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因势利导, 并充分发挥各类学生社团的优势,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加强教师与学生之 间、 家长与学生之间、学生彼此之间情感的交流,增强大学生的集体意识与社 会认同感,削弱他们对手机的依赖20。(二)家长要与子女沟通和交流 引导学生抵制手机成瘾 首先,手机成瘾是青年成长中的发展性问题,作为家长要能够正视它。其次, 家长要尊重子女,平等沟通与交流。最后,父母要鼓励子女多参加

41、一些健康的活 动, 让他们获得轻松愉悦的感受。另外,还应该主动和老师、班长或同学联系, 了解自己子女的学习、生活和精神状况,以便和子女及时沟通。三) 大学生要自觉抵制手机成瘾大学生主动抵制手机成瘾可以做好以下几点:首先,提高对所学专业的热爱 度, 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努力学习,丰富课余生活,多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 广泛的兴趣爱好,用其他娱乐方式转移对手机的注意力,让手机成为真正的工具。 其次,与父母、老师、同学、室友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将生活的中心从手 机转移到现实生活真实的人际交往中。最后,大学生要自觉提高道德自律能力和 心理调适能力。(四)社会应加强对大学生发展成长的关爱 完善的网络法律

42、体系是对网络管理的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基于此,应该不断 加大立法,加强移动服务提供商(SP)的有效监管,从源头上杜绝有害信息的传 播。 另外,手机运营商、网监等相关部门应该对信息及手机业务进行协同管理, 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手机文化环境,减少消极因素和垃圾短信等对学生的影响。参考文献1 吉路.台湾学生七成有手机依赖症J.北京档案,2006, ( 10) :46.2 蔡军当心用手机成瘾J.大众医学,2003,( 19) : 56 57.3 唐玉.兰州市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调查报告J 新闻世界,2009, (1) : 102 104.4 颜美艳.杭州市在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调查J 人力资源管理2009(

43、 5):33.5 刘传俊,刘照云,朱其志等江苏省513名大学生短信交往行为调J 中国心理 卫生杂志,2008,22( 5) : 357.6 师建国手机依赖综合征J 临床精神医学,2009,19( 2) : 138 139.7 徐华,吴玄娜,兰彦婷,等.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的编制J 中国临床心理 学杂志, 2008,16(1) : 26 27.8 韩登亮,齐志斐.大学生手机成瘾症的心理学探析J 当代青年研究,2005, ( 12) : 34 38.9 王小运,伍安春.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社 会科学版) , 2012,24(1):40- 4310 梁维科. 青年手

44、机游戏成瘾的原因与负面影响分析.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1, 27( 5) : 26- 2911 王薇.手机成瘾的研究综述J.科教文汇,2011,( 7) : 176- 17712 徐华,吴玄娜,兰彦婷,等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的编制J 中国临床心理学 杂志,2008(1):12312613 熊婕,周宗奎,翟紫艳.大学生手机成瘾:量表的编制及初步研究C.Proceedingsof 20 1 0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raining : Vol (8) ,2010:167-171.14邹云飞,邹

45、云青,姚应水某高校大学生手机使用与手机依赖症的横断面调查J.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1,30,(1).15 黄时华,余丹.广州大学生手机使用与依赖的现状调查J.卫生软科学.2010,24, (3).16 王欢,祝阳.手机媒介互动性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维护的效用分析J.重庆邮电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2):27-3117 倪英.校园手机短信文化的调查报告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04(4).18 张庆国.透视大学生短信一族J.青少年研究,2003(3):3-5.19 刘思林手机短信产生的社会负面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嘉应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2003(4):21-24 .20 李岩

46、,维伦,何海涛.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探析J.重庆邮 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26附录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调查问卷1. 一段时间没有带手机我会马上去查阅是否有短信/未接来电A、非常不符B、不太符合C、一般D、比较符合E、非常符合2. 我宁愿选择手机聊天,不愿直接面对面交流A、非常不符B、不太符合C、一般D、比较符合E、非常符合3. 在等人的时候我总是频繁打手机问对方身在何处,如果不打就焦急难耐A、非常不符B、不太符合C、一般D、比较符合E、非常符合4. 如果很长时间没用手机,我会觉得难受A、非常不符B、不太符合C、一般D、比较符合E、非常符合5. 课堂上,我会

47、因为电话或短信而不能专心听讲A、非常不符B、不太符合C、一般D、比较符合E、非常符合6. 如果没有手机我会感到孤独A、非常不符B、不太符合C、一般D、比较符合E、非常符合7. 用手机与他人交流时,我感到更自信A、非常不符B、不太符合C、一般D、比较符合E、非常符合8. 一段时间手机铃声不响,我会感到不适应,并下意识看一下手机是否有 未接电话/短信A、非常不符B、不太符合C、一般D、比较符合E、非常符合9. 我经常有/我的手机铃声响了/我的手机在震动/的幻觉A、非常不符B、不太符合C、一般D、比较符合E、非常符合10. 电话多短信多我会觉得生活更充实A、非常不符B、不太符合C、一般D、比较符合E

48、、非常符合11. 我经常害怕手机自动关机A、非常不符B、不太符合C、一般D、比较符合E、非常符合12. 手机是我的一部分,一旦减少,就觉得失去了什么似的A、非常不符B、不太符合C、一般D、比较符合E、非常符合13. 同学朋友常说我太过依赖手机A、非常不符B、不太符合C、一般D、比较符合E、非常符合14. 当手机经常连不上线/收不到信号时,我会焦虑并且脾气变得暴躁起来A、非常不符B、不太符合C、一般D、比较符合E、非常符合15. 课堂上,我会经常主动把注意力集中在手机上而影响听课A、非常不符B、不太符合C、一般D、比较符合E、非常符合16. 我觉得用手机跟他人交流更舒适A、非常不符B、不太符合C

49、、一般D、比较符合E、非常符合谢辞时光飞逝,一晃我们马上就要毕业了。回首过去,颇有许多感慨。经过几个 月的论文写作,我学到了许多东西,首先做事情比以前认真了,也细心了。在这 过程中,虽然遇到了很多麻烦,但是我还是乐在其中的。写这篇论文,不仅磨练 了我的性子,还使我有了更多的思考方向。这篇论文得以顺利完成,只要是指导老师的细心教导和同学的热心帮助的结 果。在此,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卜晓艳教授,非常的感谢她。因为有她严肃的 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以 至于我完成了这篇论文。同时我还要感谢给我指导实习的罗玉霞老师,和我们的 班主任老师。是你们的指导和督促得

50、以使我顺利完成毕业实习,并且为毕业设计 打下良好的基础。还要感谢在文中引用文献的作者们,是他们的辛勤劳动成果使 得我在设计工作中的困难得以解决,从而使我完成这篇论文。当然还要感谢其它 老师,他们用心的上课、孜孜不倦的教导和平时的答疑让我学习了很多知识,对 我的论文有了很大的帮助。最后,也要感谢我的同学们。他们四年来的关心和帮助,对我的学习和生活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为有你们的陪伴,才使我越来越好,回忆过去,一切历历 再目。有过快乐,有过悲伤。我想这些都将是我人生中忘不了的一段美好时光,在 这四年里我也慢慢长大了,懂事了。也许时间是最好的见证,当初的模样也许被 社会时间洗礼得更加圆润了。谢谢你们给我的一切,我将深深铭记在心。在未来的生活中我将收拾好心情,大步迈向这个世界,我将接受你们的洗礼。使我磨练成自己喜欢的模样,给未来的自己加油!在此,祝我的老师同学们,一生平安幸福。愿我的祝福常伴与你们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