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关于学习书法的一点体会

上传人:h****5 文档编号:189515656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5.7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23年关于学习书法的一点体会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3年关于学习书法的一点体会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3年关于学习书法的一点体会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2023年关于学习书法的一点体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关于学习书法的一点体会(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023年关于学习书法的一点体会 关于学习书法的一点体会 书法是什么?汉字的书写艺术。传统是什么?传统是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现代汉语词典)这是最普通最无咎然而也是最庸常的解释。 其实书法和传统绝对不那么简单。书法是什么?书法是无韵的诗、是无色的画、是无声的音乐、是平面的舞蹈,书法是线条的艺术、是墨象的艺术、是抽象的构成、是心灵的轨迹,书者舒也、书者心画、书者散也更有熊秉明先生的至高说法:“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传统是什么?传统是祖先香火的赓续、是古人理念的薪传、是远古心灵的再现,就书法而言,传统是历代法书、碑刻、墨迹、玺印、篆刻以及这些背后的书学思想、书法技巧和精气神,用一个比

2、喻,传统是历史中不死不灭的灵魂。为什么那么多人沉浸于笔歌墨舞?为什么那么多人心仪于经典法书?明代大书法家黄道周也是一位忠烈之士,宁死不屈,在被清兵行刑之前,却执意写完一大篇小楷,写得心定气闲,临危不惧,书法成为他艺术的绝唱和遗嘱。书法艺术迄今已经绵延了几千年,并还将绵延下去。只要有中国人的存在,就会有中国书法艺术的存在。中国书法艺术塑造的形式美,强调写意传神,发挥形式自身的内在美,已经超越了再现的范畴,成为具象与意象手法和谐法结合的典型形式。中国的书法艺术,把意味融化在形式自身的结构、力量、旋律、气质、形势的运动之中的“有意味的形式”。讲究轻重、疾涩、虚实、强弱、转折顿挫、节奏韵律,在“宁拙毋

3、巧、宁丑毋媚”等美学思想指导下,要求“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丽不以胶漆,约束不以墨索”,复朴归常,蕴藉天趣。 中国书法凭借点画的组合,线条的变化,笔墨的运动而成为一种传统艺术。从殷商的甲骨文开始,已具备了书法艺术的三要素的用笔、结体、章法。以执笔、运腕、用笔、结构四个基本法则为重点。如:执笔要指实掌虚,运笔要“腕运”自如,用笔要中锋铺毫,点画要圆满周到,结构要横直相安、疏密得宜等。其中,“用笔”更为重要,用笔不仅要中锋铺毫,而且要用笔到位。所谓“用笔”到位,也就是:笔落在纸上,不能顺笔平拖,而是要点下来,心里觉得笔落实了,再行笔;你写一笔,笔力要送到底,这也就所指的

4、要到位;下笔时“逆入卜,行笔“平出”。逆入就是逆锋起笔,欲左先右,欲下先上;平出就是行笔时笔锋铺开,做到“中锋用笔忿。同时,在起笔、行笔、收笔运动的全过程中,注意笔锋的转换、调整,点画的轻重、粗细的相益。这样,写出来的基本笔画,才能表现出轻重分明,活跃生动,节奏感强,富有情感。在练习时要善于找字的特点,如:点画的特点、结构部位的特点、,字势的特点以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疏密的特点,进行相互比较和分析其特点,这就是字的结体和章法。 学法不拘法,学法为弃法。学书最忌拘法,一旦被法所缚,解脱甚难。刘熙载说过:“学书者始由不工求工,继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极也。”就是这个道理。学习书法,就是要从各种简

5、单的点、横、竖、撇、捺等线条中雕塑出极为丰富、变化万千独特魅力的汉字。颜体端庄雄伟,浑厚刚劲,行笔沉着凝重,结体端正平稳。柳体秀丽、娴雅沉静,凝练婀娜。赵体素以园润遒丽端庄称著。需兼收并蓄,写出自己的风格。 临摹碑贴是学习书法的重要方法,也是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学碑能壮其气,增其力。学贴能增其巧,见其秀,历代书法家无不是从临摹碑贴入手的,而且十分刻苦用功,背贴和用贴等五个步骤,其中摹贴和临贴是最基本的步骤。摹出来的字,较容易得到原迹的结构位置,但会失去原迹的笔意;而临出来的字,较容易写出原 迹的笔意,但往往失去原迹的间架位置。因此在学习书法过程中,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既要摹贴,又要临

6、贴, 同时要体会名家书法运笔的思路,提、按等笔法的力度,流畅的笔峰、创新的神采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好书法。当然读帖也是不可缺的。读帖一为理解,二为直觉,悟书理,悟笔法,悟意象,从而提高自己对书法的灵感。 对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古代书法理论著作是首当其冲的。因为古代书论是前人书法实践的经验总结,对我们今天书法创作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譬如卫铄的笔阵图、孙过庭的书谱等。古代的诗文、词曲赋也是应该说是必不可少的。文字与书法尽管表现形式不同,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比如诗词讲究意境,书法也讲究意境,它们的实质是相同的。在古代文学方面,诸如刘勰的文心雕龙,陶潜的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丘迟的与陈伯之书

7、,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吴均的与宋元思书等等,或清新俊逸,或潇洒超脱,都足以廓人胸怀,发人幽思。至于诗词曲赋,如唐诗三百首、宋词选、元曲汇编、曹植的洛神赋、陶潜的闲情赋等等,尤应择善多读,时时涵咏。对于提高修养来说,除了有选择的精读古代书论、文学作品外,对于古代哲学、美学、文字学、金石学等典籍中的经典作品,也应随时留意,精心研习,以求触类旁通。如大学、中庸、孟子、道德经、庄子、荀子、心经、金刚经 书法艺术的创作、创新,包括了笔法(执笔、用笔与用墨等技法)、笔势(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关系)和笔意(反映作者的主观世界)3个要素。笔法与笔势属技巧范畴,笔意才是书能得以发挥。这是书法艺术形

8、成、发展的基本规律。这3个因素连环相扣,缺一不可。只有掌握笔法、笔势、笔意,才能能够随心所欲,方为得法。“有法可得是名法缚,无法可得,方名解脱”。做到这样,方称摆脱了法缚,历来很多书家苦于法缚,往往醉酒作书,醉后挥毫,摆脱了法缚,所成之书,往往意趣横生,如得神助。如张旭醉中作书,“醒而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然而求解脱未必非酒不可,书者如遇特殊的欢愉或愤慨等情况,也同样能挣脱法缚,进入“人法双忘”的美妙境界,作出平时无法思议的神品来。如被誉称“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与“天下第二行书”的颜真卿祭侄稿等稀世墨宝,都是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产生的。 历代名家们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宝贵的财富,无论是碑还

9、是帖,都是它所存在的那个时代的精萃,反映着时代的创作高度,体现着书法艺术性和规律性。离开了传统的沿袭,就等于脱离了“法”的束缚,失去了书法特有的光采。只有继承传统,大量的临习古人碑帖,才能站稳脚根,真正走上书法创作之路。除了优秀的古今法帖外,书法的传统还包括书法艺术以及审美范畴,诸如方与圆、曲与直、迟与速、疏与密、生与熟、巧与拙乃至笔力、神采、气韵、意境、书风等等。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他的传世名作名篇书谱中写道:“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味钟张之余然,挹羲献之前规,极虑专精,时逾二纪,有乖入木之术,无间临池之志”。二十四年钻研书法,殚精竭虑,继承钟繇、张芝、王羲之、王献之等人所代表的书

10、法传统,虽不能入木三分,但却从不间断临池学书的志向。传统书法的魅力,也可见一斑。画首同时也是书法四大家之一的苏东坡曾说:“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做所索靖。”苏东坡同样也是以书法的优秀传统为旨归的。 在学习书法中,不仅坚持传统,当然更需要在继承中的创新。我们学书法首先从临摹开始,但临摹是学习的方法,而不是最终的目的。学习书法的目的是为 了继承和发展书法艺术,要创作出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书法作品来,如果我们学柳公权或是颜真卿,学得特别像,就像复印的一样那么又有什么意义。那种只知模仿,不知提高的人历来被人们称为字奴。清朝有个书法家叫张裕钊,他自秦汉碑刻学起,后学魏

11、晋诸家,把篆书的圆劲,隶书的方硬融为一体,创出一种独特的书体,因为他的代表作是重修南宫县学记,因此人们就把他独创的字体称为“南宫碑”。这种字体,今天不但在我国而且在日本也有着较大影响。 总之,学书难,书法创新更难,有志于书法创新的人,不但要敢于请命,敢于呼喊,还须清除幻想,实实在在地、刻苦地、科学地进行练习,遍临诸品,穷绝技巧,练就惊人笔力,同时努力提高各方面的修养,使笔端蕴藉文情,字间荟萃风流,从而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力求独特,自成书体。 姓名:甘迪 班级:08级美术学国画2班 学号:081014106 关于学习书法的一点体会 书法入门学习一点点体会推荐 书法学习的一点感悟 关于学习的一点体会 学习党章的一点体会(材料) 学习永威的一点体会 学习有效教学的一点体会 听课学习中的一点体会 学习老子哲学的一点体会 我的一点学习体会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