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教育年鉴》编撰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上传人:hjk****65 文档编号:189461505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4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关于《中国教育年鉴》编撰工作的探索与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关于《中国教育年鉴》编撰工作的探索与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关于《中国教育年鉴》编撰工作的探索与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关于《中国教育年鉴》编撰工作的探索与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中国教育年鉴》编撰工作的探索与思考(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关于中国教育年鉴编撰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蔺海波中国教育年鉴是由教育部办公厅组织编撰,按年度向国内外发布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的专业性志书。1982年,中国教育年鉴问世,成为建国以来出版的第一部教育工作资料工具书,从1987年开始,中国教育年鉴按年度出版,迄今已经出版20余卷。中国教育年鉴承担着准确、系统记载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鉴往知来,服务现实,保存史料,惠及后代的历史使命,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与方针政策、做好教育工作的经验总结,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进程的真实记录,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起着独特的作用。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教育年鉴的定位越来越准确,即:

2、它是教育管理决策、教育科研的参考;是教育系统沟通信息、交流经验的园地;是宣传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成就的窗口;是为热心关注和研究中国教育的读者提供信息资料的载体。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教育年鉴已经逐步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认识、分析和研究教育问题的重要帮手,成为各级领导、专家学者乃至社会各界了解教育的重要渠道,中国教育年鉴还销往部分国家和地区,成为教育使领馆的必备赠书和国外研究中国教育的重要载体。中国教育年鉴已因其重要性而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近几年来,中国教育年鉴在编撰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稳中求变,在继承宝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取得了积极的进展。2005卷中国教育年鉴在全国第二届年鉴编校质

3、量评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这在教育部年鉴编辑史上是第一次。紧随其后,2006卷、2007卷中国教育年鉴又相继在全国第三届、第四届年鉴编校质量评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实现了三连冠。我们要认真总结近年来年鉴编撰工作中形成的经验,加以继承并发扬光大,同时要认真查找不足,研究和探讨新形势、新情况下进一步提高年鉴的编撰质量,推动年鉴创新发展的新思路,使年鉴工作上台阶上水平,更好地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更好地为社会大众服务。一、开拓创新,近年来年鉴编撰工作取得了新进展近年来,中国教育年鉴的探索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第一,领导重视。领导的重视是办好年鉴的关键。从创办开始至今,年鉴的主编一直由办公厅主任担任

4、,办公厅每年都将年鉴编撰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把年鉴的编撰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主编、副主编对年鉴的编撰工作提前部署,在选题策划、文稿审阅和照片选定以及图片文字说明等各个方面精心指导,严格把关。同时,办公厅领导一直积极帮助年鉴业务部门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年鉴的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领导同样高度重视年鉴编撰和出版发行工作,确保了在出版社任务多而急时,年鉴也能正常出版,人民教育出版社总编室的同志严谨认真、一丝不苟,与年鉴编辑部密切沟通,通力协作。强有力的领导和全体参编人员的辛勤努力、精益求精,保证了年鉴编校质量的高水平和出版发行的顺畅。第二,目标明确。从2005年开始,中国教育年鉴确立

5、了“博大精深”的目标追求。“博”就是内容广博,“大”就是信息量大,“精”是指选材要精当,“深”是指在题材开拓上要有一定的深度。编出年鉴容易,编好年鉴不易,要真正做到“博大精深”就更不容易,需要编撰人员胸怀全局,既要熟悉和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又要熟悉和了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既需要一定的文字工作水平和编辑工作技巧,又需要甘于奉献,默默无闻地踏实工作,坐得住冷板凳。年鉴的编辑工作要求编撰者在视野开阔、思想解放的同时,又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此,一方面需要努力学习党的文件精神,提高政治鉴别力与政策水平,为做好年鉴工作提供思想保障;另一方面需要积极熟悉和了解年度教育工作重点

6、,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教育创新的新举措、新经验以及教育的难点、热点问题。这样,年鉴的内容才能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及时反映新世纪新阶段教育的深刻变化,才能切实地为教育决策、研究等部门及社会各界提供可资利用的信息资料。与此同时,编辑工作还要求我们努力学习年鉴编撰理论和编辑业务,努力提高编辑水平和编辑质量。确立“博大精深”的追求,实际上是为我们自己设计了一个很高的目标,尽管这个目标很高,而且很难说目前我们已经达到了怎样的一个高度,但我们确实是在向这个目标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感到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和水平获得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第三,创新机制。积极做好与各撰稿单位的沟通协调工作。年鉴

7、的一级撰稿单位80多家,二级撰稿单位高达2000多家。为做好年鉴的编撰工作,加强与一级撰稿单位的沟通联系和工作协调十分重要。2005年起,编辑部建立了特约撰稿人和特约审稿人制度,特约撰稿人多为一级撰稿单位办公室的负责同志,负责本地区、本部门年鉴稿件的组织编写和初审工作;特约审稿人多为一级撰稿单位的负责人,负责本地区、本部门年鉴稿件的统审工作。实践证明,一些省区的稿件在特约撰稿人和特约审稿人的努力下,质量有了十分明显的提高。同时,特约撰稿人和特约审稿人制度的建立,也增进了年鉴编写人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促进了年鉴稿件撰写任务的及时完成。第四,狠抓质量。近几年,年鉴的编撰工作在提高质量上狠下了功夫,

8、使年鉴的编撰质量显著提高,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在年鉴编撰过程中,为精练文字,压缩水分,提高资料的准确性和实用性,我们采取了不少措施。首先是在撰稿前,编辑部编撰出撰稿要目发给各一级撰稿单位,以避免重大事件的遗漏和重复。事实证明,撰稿要目是个纲,纲举才能目张,要目编好了,各撰稿单位写作起来就有了针对性。其次是切实提高编辑工作水平,针对编辑在编审稿件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我们编制了年鉴编辑工作手册,从编辑部的任务职责、工作流程、工作要点、统审稿件的基本要求,各撰稿单位的注意事项等方面,对年鉴的编撰工作进行详尽的规范。为保证质量,编辑部多次开会,及时沟通有关情况,请有经验的老同志介绍工作方法,并

9、及时改进审稿程序。这些措施,有力地保证了年鉴稿件的高质量。第五,创新栏目设计,扩大信息量。自2005卷起,中国教育年鉴一是增设了“综述”栏目,集中反映不易被某个撰稿单位单独把握而又题材重大、影响深远的教育大事、要事和重要信息,主要以办公厅为撰稿单位。二是增设了“教育新闻宣传”栏目,突出反映教育新闻宣传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效用。三是增设了“先进人物和先进集体”栏目,反映教育系统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先进集体的先进事迹,主要以人事司为撰稿单位。四是增加了“新设机构”,“机关、直属单位和直属高校干部年度任职情况汇总”等内容,受到普遍欢迎。五是增加了“民办教育”栏目,反映民办教育的年度发展情况。第六,紧扣

10、时代脉搏,增强内容的可读性。在保证年鉴的资料性、权威性和传世性的同时,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努力增强年鉴的可读性,使之更加贴近读者的需要,是我们一直在研究和思索的问题。为此,我们不断充实和调整编撰内容,目的是使年鉴能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强化年鉴的信息功能、咨询功能和服务功能,真正做到以读者为本。我们一是设立了“热点关注”栏目,准确地体现出年度工作特点和时代气息,使读者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及阶段性特点有了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同时,我们精选了有关领导、专家对教育发展过程中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总结和探讨的文章,引导读者正确认识有关教育问题。二是精选“资料汇编”栏目内的各项内容,使年鉴切实增强了实用性和

11、可读性。近年来,年鉴还加大了图片稿件的编审力度。年鉴正文前的彩图,虽然只有30多幅,却是全书的门面,照片的选择难度颇大,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广泛收集和甄选,尽力争取全方位、多角度以图像的形式反映年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果,力求文字表述准确,图片主题突出,设计简洁醒目。近年来,通过以上一些方面的努力和探索,中国教育年鉴的编撰工作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全国2000多家年鉴中脱颖而出,连续三年获得全国年鉴编校质量评比一等奖。二、解放思想,研究和解决年鉴编撰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经过20多年的编撰实践,特别是近年来的探索和创新,年鉴编撰的经验更为丰富,形成了较成熟、较系统的编撰工作体系。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

12、不断深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全面、深入的发展,某些领域更是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有关教育的重大决策、重大活动、重要会议、重点建设项目、重大改革工程、重大科研项目、重要工作内容与日俱增,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繁多,亮点不断闪烁。教育系统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先进集体也越来越多,与此同时,教育系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也更加为人们关注。教育事业的不断向前推进,教育系统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教育年鉴的编撰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年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通过思考,我们认为,年鉴编撰和出版发行工作改进和提高的空间还很大,我们必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进一步提高质量和出版水平,认真研究和解决年

13、鉴编撰和出版发行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第一,加强学习,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编撰教育年鉴,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内容,参与年鉴编撰的同志要自觉地运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方法去观察事物、研究规律,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年鉴记载的内容必须要与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保持一致,与国家法律法规保持一致,必须围绕教育改革的大局和教育发展的中心工作,这样,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为此,参加中国教育年鉴编撰的全体同志,需要加强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学习,加强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提高思想理论水平

14、,提高政治鉴别力与政策水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需要及时掌握本地区、本部门年度教育工作的重点,发现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总结教育创新的新举措、新经验,梳理教育的难点、热点问题,紧扣时代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脉搏,准确记录本地区、本部门的教育发展的新事物、新变化。第二,树立精品意识,切实提高年鉴的编撰工作质量。质量是年鉴的生命,要做成年鉴精品,必须继续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统筹内容是否全面,记述是否准确,资料是否翔实,文风是否端正,年度特点和地域特色是否突出等问题,以科学的态度、严谨的作风,努力撰写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稿件形成后,要仔细推敲,反复打磨,认真加以修改

15、完善。要从年鉴价值和使命的高度,把提高质量作为年鉴编撰工作中的头等大事抓紧抓好。要做到日常事务和一般工作情况不要列入,行文应力避工作总结式的陈述,切忌八股式的堆砌。着重反映教育系统的大事、要事,选择最能反映本地区、本部门年度教育发展变化的条目撰写,注重资料信息的密集度和高质量,强化资料的实用性。条目与栏目应层次清楚,条目标题应与条目内容一致,一事一题,条目内容应文字简约、结构合理、逻辑性强,避免稿件内容重复、交叉甚至矛盾的情况发生。编撰过程中要注意把好“四道关”。1把好框架设定关。框架是年鉴基本内容的结构体系,也是年鉴的内容大纲,纲举方能目张,框架设定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决定整个年鉴内容安排是否

16、层次清晰、逻辑合理,是否能够突出区域或部门特色。作为国家教育年鉴,要全面记载教育事业的基本情况,就要求在制定年鉴框架时,对教育领域方方面面的情况进行系统梳理,科学分类,确定各个栏目,形成最终框架。由于内容资料的延续性,年鉴的框架结构要相对稳定。同时,为了适应发展需要,体现时代特征,年鉴的框架又要根据事业发展而稳中求变,做到在统筹兼顾,保证内容的完整性的同时,着重反映当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特色和亮点并突出各地区、各部门的特点。2把好材料源头关。没有稿件,年鉴编撰就将成为无米之炊。教育年鉴的稿件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教育部机关各司局、各直属单位、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中组建的撰稿队伍,向编辑部供稿;二

17、是编辑人员自行组稿。因此,要把好材料源头关,首先要广开稿源,做到宁多勿缺。这就要求编辑人员要主动约稿,组建稳定的供稿队伍,加强稿件的收集工作,同时要加强日常积累,提高自行组稿的能力和水平。要在对大量的材料进行认真分析、整理的基础上,形成第一手材料,为编撰工作奠定基础。把好材料源头关还要注重对材料的筛选。3把好编写规范关。年鉴被人们普遍认为是“官书”,有着很高的权威性,这就要求在编撰过程中要具有很强的规范性。一是要遵循现有各项规范。例如,数字的使用要遵守国家技术监督局制定的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计量单位的使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及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的规范,标点符号的使用要遵守中华人民

18、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等。二是在年鉴编撰的实践中形成的本专业领域自身的规范,要统一加以遵守。4把好编辑审核关。编撰年鉴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内容涉及到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年鉴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辑水平的高低。因此,提高年鉴质量,首先要求编辑人员加强业务学习,提高编撰水平。要不断增强编辑人员责任意识,年鉴肩负的历史使命要求编辑人员务必要具备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在工作中求真务实、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另外,把好编辑审核关还应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编审制度,并在工作中严格执行。第三,开拓创新,努力使教育年鉴更好地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创新是年鉴编撰的灵魂。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才能增强

19、年鉴的生机和活力。1调整思路,改进方法,使年鉴内容更加翔实和全面。年鉴工作如果不能在思路和方法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就会丧失应有的观察力和敏锐性,无法敏锐地反映教育改革的历史进程。目前,尽管我们在年鉴的框架和内容上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但仍然存在框架老化、内容单一、信息量不够丰富等问题。年鉴要常编常新,年鉴的框架结构和条目撰写应随着教育形势的变化而稳中有变,变中求新。对不适应或不完全适应的部分要大胆调整,对新生事物反映不充分的内容要迅速补充,同时要进一步扩大信息源,增加资料和信息的密集度,及时准确地反映教育事业的发展动态和时代特色。2完善工作机制,激发年鉴编辑队伍的活力。要保证年鉴工作蓬勃开展,就必须

20、始终保持一支热爱年鉴事业、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编辑队伍。目前,教育年鉴已经形成一支由年鉴编辑部、教育部各司局及直属单位、各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指定专人组成的编辑队伍。他们分布在不同的地区和单位,都热心年鉴事业,政治坚定,业务熟练,对编辑工作认真负责,整体素质较高,但仍然存在人员流动较大,活力彰显不足等问题。因此,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充分关心和关注这支队伍的成长和发展。一是进一步健全特约撰稿人和审稿人机制,明确队伍成员的职责,建立成员资源数据库,不断完善、扩大这支队伍。二是建立相互学习交流机制,通过组织培训等方式,多渠道搭建交流平台,加强编撰人员的联系和学习,促进相互了解,实现共同提高。

21、三是建立激励机制,通过开展评比奖励等活动,充分调动这支队伍的积极性,激发创造力,提升整体水平,为年鉴工作提供智力保障。3探索发行的新形式,满足读者需求,完善年鉴的社会功能。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电子版年鉴正以其便于存储、携带和检索等特性日渐受到读者的欢迎,必将成为年鉴发行的重要形式。同时,通过网络实现年鉴信息共享,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将成为年鉴信息的重要发布方式。教育年鉴目前的发行方式以传统的纸质出版为主,未能发挥预期的作用。教育部虽然于2005年开通了年鉴网站,实现了部分信息的共享,但信息更新还不够及时。为此,教育年鉴的发行要充分考虑读者的需求及其自身的社会功能,采取相应措施。一是要筹备制作电子版年鉴,二是要完善年鉴网站的建设,促进年鉴信息的网络共享,实现年鉴价值的最大化。另外,需要进一步提高编撰工作效率,尽可能地缩短编撰周期,及早出版,提高年鉴的实效性;需要更加严格地规范年鉴的语言文字和编撰体例,美化年鉴的表现形式。中国教育年鉴是经世致用的成果,是垂之久远的文化瑰宝,做好教育年鉴的编撰工作意义重大。面对新形势下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全体参编人员任重道远,迫切需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在业务上狠下功夫,不断提高年鉴编撰的水平,使之更好地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为社会大众服务。原载云梦学刊2009年第3期作者系中国教育年鉴副主编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