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模板】2023年《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89439342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 页数:85 大小:72.3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实用模板】2023年《怀念母亲》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实用模板】2023年《怀念母亲》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实用模板】2023年《怀念母亲》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资源描述:

《【实用模板】2023年《怀念母亲》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用模板】2023年《怀念母亲》教学设计(8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023年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2023年怀念母亲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描写对生身母亲及祖国母亲魂牵梦萦的句子。2、 品味揣摩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旅居海外时对祖国异常强烈的思念之情,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旅居海外时对祖国异常强烈的思念之情,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流程】一、 揭题导入,奠定基础1、直接入题: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季羡林这篇生读课题:怀念母亲2、介绍作者师:作者季羡林老人是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曾在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我们平时看到的更多是他头上的光环,但是,当我们走进这篇课

2、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你会发现在他的心中有一个永久的疼痛,他曾经说:“我这永久的悔恨,我本不该离开,这痛,就从我失去母亲开始。”3、怀念母亲,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它让我们看到的是这将近百岁老人的心,带着那些浓浓的思念,再来读一遍课题。4、回顾课文,作者怀念的是哪两位母亲?作者对这两位母亲怀有怎样的情感?出示课文句子: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引读: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过渡:下面我们先来看作者是怎样表达对母亲的情感的,请同学们看课文第二自然段。二、品读思母之痛(一)学习第二自然段1、老师想请一个同学,读一下课文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思考这段当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一学生

3、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学生谈感受。2、书越读,思考越深入,我们的感受就越深。下面请同学们也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看你又能从中捕捉到季羡林内心怎样的感受。(悔,恨)3、他用了书上的一个字,“恨”,很有很多种,请你把目光再次锁定到这段文字当中,你从哪些语句当中看到了这个“恨”?相机出示: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4、生默读,任意谈自己的理解与感受。重点理解: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

4、,到城里去住。5、刚才我们同学精彩的发言让我们真正地走进了季羡林的内心,他确实像我们同学刚才所说的(师读)我暗暗下定了决心,立下誓言: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誓言还犹在,母亲已做西风而去,留下的只是这绵绵无尽的恨!我们来读这段满带“恨”意的文字。(生齐读。)过渡:在季老的.文字当中,到处都有这样的思念、怀念。比如在他的日记中就有这样的句子,请同学们在日记中找一找。(二)学习11月18日日记1、房东太太让我想起了什么?2、房东太太因为儿子没有从学校回来由高兴变得有点沮丧,而当年,十四年之中我只回了两次家,最后一次看到母亲已经是八年前的时候了,这段时间我的母亲又是怎么等待我

5、的3、通过刚才我们的学习,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读懂这一段最为痛苦的文字。(请一个读书特别有感情的同学读。)生读: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师:房东太太的儿子今天没回来,明天后天也许就回来了,而自己的母亲却,直到自己去世的那一年,依然没有看到自己的儿子回来,此时季老心中所有的感觉化为三个字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引读)过渡: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24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

6、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读到这,老师不由得想到了王维的两句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远在异国他乡,季老怀念的还仅仅是自己的生母吗?还有谁(祖国母亲)三、体味对祖国母亲的情感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三自然段,这个自然段中哪句话最能表达季老对祖国母亲的魂牵梦绕?指名读理解“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这句也出现了一个“频来入梦”,你是怎么理解的?问题设计:祖国母亲为什么也会一次又一次走进作者的梦中呢?让我们走进作者1935年11月16日的日记。出示11月16日日记快速浏览这则日记,哪些

7、句子最能体现季老对祖国的怀念?。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浓浓地糊在心头。一想到故乡作者会有什么感觉?(板书:凄凉,甜蜜)、作者为什么而凄凉,为什么这凄凉又是甜蜜的?师小结指导朗读:作者运用凄凉与甜蜜这一看似矛盾,实则并不矛盾的词语巧妙的将自己远离家乡亲人的孤寂与想起亲人的甜蜜进行了对比,将自己对祖国母亲的怀念表达的非常充分。因此读这句时要注意前半句“酸酸的、有点凄凉”与“甜蜜的、浓浓的”语气上的区分。指名读师:同样表达怀念故国情感的日记还有11月20日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不能忍耐。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思念祖国)指导朗读:艾青曾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借用一下来表达我此时的

8、感受:“为什么我的眼里满是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同学们,这种深沉、这种刻骨铭心的思念,怎样通过读传达出来呢?练习读一读,指名读。我仰躺在沙发上听风路过窗外通过刚才学习,联系上文和下文,你能回答为什么祖国母亲也会频来入梦吗?2、引读师:旅居海外的日子,作者的心中不断涌现着祖国的身影,不断回想着故国的生活,故国的亲人,这份情感在作者的心头不仅挥之不去,反而因地域的距离而变得更加强烈了,于是他在11月16日的日记中写到:生读11月16日日记师: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为了表达他对祖国的思念之情,他在11月20日日记中写到生:11月20日师: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轻轻地惊动

9、,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于是,他在11月28日日记又写到生:11月28日日记(三)体会寻梦的情感过渡:为了更好的表达对两位母亲的敬意与爱慕,作者除了引用日记外,还引用了他的散文寻梦的开篇、结尾,让我们来读读这两段文字,用心去体会、感悟。(分男女生读)季羡林在苦苦地追寻,只为得到一个清晰的面影,只为得到母亲的一个微笑,一声呼唤,可是一次又一次追寻的结果,只是让眼泪不停地流淌,只是让自己的夜晚无数次地失眠,难怪他要大声地疾呼学生读寻梦的结尾。(四)学习最后一段过渡:怀念生身母亲、怀念祖国这样的思绪可以在_中找到许多许多,母亲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内容,快速读读课文做后一段。说说从这一段中的

10、哪个词、哪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现在开始阅读。感情朗读五、体会_写法1、快速浏览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你发现_在写法上的特点了吗?能结合课文具体说说_是怎样首尾照应的吗?2、小结:像这样首尾照应就能使_结构更加严谨,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六、总结延伸作者在欧洲的十一年是对母亲思念异常强烈的十一年,生身母亲与祖国母亲化为一体,成为支撑他在国外漫长岁月中的巨大精神力量。在这里老师想向大家推荐一首歌,这首歌几乎成为了所有海外华人的心声,它就是我的中国心!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体会海外华人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爱国激情。七、板书设计生身母亲:悔恨 食不下咽 寝不安席 敬意怀念母亲祖国母亲:凄

11、凉 甜蜜 心潮腾涌 爱慕【教学反思】这一节课倾注了我们六年级组所有老师的心力。为了能让教师的教学用语规范、简洁及让各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教案中设计了每个环节的过渡语,我个人十分喜欢。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无意识的口头语还是很多,原因还是不够熟悉教案。课后个别老师建议:1、过渡语过多,可适当删减;2、总结延伸处加个小练笔,加深激发学生对祖国对母亲的情感。这两点很实在。在制定教案的时候只考虑到怎么说才能把各个教学环节紧密联系,没有考虑到过渡语过多会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后面的小练笔可以和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体会海外华人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爱国激情。这一环节整合,让学生边欣赏音乐边练笔,并在音乐声中说感受。

12、2023年怀念母亲教学设计2课前准备:分发资料,指导分小组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季季羡林先生的文字,去感受从他笔下流淌出的怀念母亲,板题。2、指导读课题。3、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这里的母亲指的是谁?作者对这两位母亲的感情是怎样?指导提炼重点词。二、抓主线,感受怀念:1、请同学们快速扫读课文,看看课文中集中写到这两位母亲的句子一共有几处?2、每次都提到生母和祖国,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同样)三、自读感悟失母之痛:课文中写作者怀念生母时多次写到了哭,请大家快速的默读课文,看看一共有几次?每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哭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请同学们结合阅读记录单边找边

13、划,并把自己的感悟概括一下写在旁边。自读感悟记录单:哭了几次在什么情况下哭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生1汇报:“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与地下。”这是在母亲去世后哭的?师引导:这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哭的?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从哪里感受到的?他为什么这么痛苦不堪?预设:是因为;还是因为;还是因为?小结:最亲最爱的母亲去世了,从此,再也没有;再也没有;再也没有;更没有人(课件过渡)“从此,“我就成了一个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失去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师:你怎么理解这句话?你觉得作者恨什么?带着你的理解再读“我痛哭了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14、”生2汇报:“看到他的深情,我想起了自己长眠于地下母亲,真想哭!”师引导:这是在什么情况下哭的?他都想起了和母亲在一起的哪些场景?(资料:年幼时)爱没有地域之分,没有国别差异,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用生命爱着自己的孩子。生3汇报:“夜里梦到母亲我是哭着醒来的。醒来之后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师:这是在什么情况下哭的?他梦到的母亲是什么样的?(这里为什么是幻出,而不是想起呢?)过渡:想母亲,但却永远见不到她,所以只能寄托于梦境,然而母亲的面容,每一次都是这般地梦幻迷离,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四、合作体会思国之情:过渡:不光是想母亲,初到德国的季先生,时常会想起自己的祖国,请同

15、学们再读课文,从作者的日记中去体会一下季老对祖国永不改变的情怀。小组合作探究记录单:问题探究的结果1、从日记的时间上可以看出什么?2、作者的怀念情绪一般发生在什么时候?3、作者怀念祖国,其实说到底还是在怀念什么?分小组逐条汇报探究的问题。预设:问题一:从日记相隔的时间上可以看出作者的怀念非常频繁。问题二:作者的怀念情绪一般发生在黄昏的时候?(是啊!黄昏时分,既是行人回家、鱼船靠港,鸟儿归巢的时刻,也是游子思乡愁绪最为活跃的时刻。(不久外面就黑了)师:他想到了故乡的还想到了故乡的还想到了故乡的他想到了和朋友还想到了和朋友还想到了和朋友小结: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一个人置身国外,举目无亲,出门看到的是

16、一张张陌生的面孔,听到的是一串串没有乡音的语言,回到家坐在昏暗的灯光下,面对空荡荡的房子。问题三:作者怀念祖国,其实说到底还是在怀念什么?(故乡、故乡的老朋友、亲人)师概括: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这几句话,让我们听出作者的怀念。课件出示:“我现在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的朋友。我有时想得简直不能忍耐。”“想家,想故国,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都没有了”“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我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五、总结升华:(配乐)十一年的留学生涯,既没改变季老身上流淌的炎黄血液;十一年的思念之苦,也没抹去季老的故园之梦;十一年留学归来的,是一位学富五车、决心为国贡献才智的季老先生。情景练笔:季羡林没有辜负母

17、亲对他的期望,学成归来的他第一件事就是去给母亲扫墓。他来到母亲的坟前,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眼泪夺眶而出,他究竟要对母亲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拿起笔,写写他的此时的心声。课件6“娘,”串读作品_年,季羡林先生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专家们给他写的颁奖词(播放视频)小结:季羡林先生,这位东方文学大师一生笔耕不辍,用他的人生信念诠释了一位东方学子的爱国情怀。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却把对母亲的怀念深深地埋在了心底。六、写法点拨:1、表达形式:这么感人的一篇_,季羡林先生究竟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把他的感情表达出来的?让我们先看一看这篇课文在形式上跟以往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观察课文(

18、穿插了日记和散文,使表达更具体,更具有说服力。)2、写作方法:首尾呼应。观察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有什么发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方法。使_结构紧凑,浑然一体。)这节课结束了,但是我们的阅读才刚刚开始。推荐读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真情季羡林也让阅读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七、板书设计:怀念母亲生身母亲祖国母亲痛悔思念同样崇敬、同样挚爱2023年怀念母亲教学设计3教学目的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

19、点: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教学难点: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深刻体验。教学过程诗歌引入课题1、导入:课件1出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游子呤(唐)孟郊课件2出示: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唐)白居易课件3出示:乡愁(节选)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师:同学们,这些有关母亲的诗句,不知感动过多少人,同样地,一个时刻将母亲装在心中的让人起敬的学者、作家、语言学家,他写下的母亲的_,也深深地感动着我们。让我们走近这位

20、国学大师,走进课文。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母亲!2、走近季羡林:我们提起季羡林,看到更多的是他头上的光环,然而,当我们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你们会发现作者心中有一个深深的痛,永久的悔,他曾说: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这悔、这恨就从失去母亲开始二、失母之痛读中感悟。指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有没有你不懂的词。请同学们自己小声地读一读这段文字,看看这一段中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这一段,这次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同学们自己读了,也听别人读了,相信同学们一定从内心走近了季羡林,现在你们能不能把这长长的一段文字读成一个字?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可以是“

21、悔”,可以是“痛”,课文中为一“恨”字,这是怎样的恨?悔恨!他恨什么?请你再仔细读读课文,看看从哪些地方你看到了这个“恨”字?学生任意谈自己的理解与感受:重点理解: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补充资料深入理解。资料补充:资料一: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资料二:我回到家里,看到的只是一个黑棺材,母亲的面容再也看不到了。季羡林寸草心我的母亲学生读资料,深入理解作者的失母之痛。师:作者为什么如此思念他的母亲呢?(学生谈:他离开母亲时年龄仅仅六岁正是依恋母亲怀抱的时候;以后

22、两次短暂的会面都是奔丧;三是他的母亲死得早,只活了四十多岁。)此刻,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读懂这一段更为痛苦的文字:课件出示赋得永久的悔片段:“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过渡: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24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两个“不知道为什么”,作者所不知道的,一定是同学们想知道的,请你

23、读读下面的几则日记,相信你一定能从其中找到一些答案。三、读日记,解思母之情。(一)异国思乡品“糊”字日记夜静极了,没有一丝风,更没有一丝声响,我的心是否也跟着这夜晚静了下来?作者的心活动起来,他的心会怎样活动呢?他的心都会回到哪里,都会看到什么呢?体会一个“糊”字。为什么作者说这是凄凉的但又是甜蜜的?凄凉是因为什么?(远离故土、缺少朋友、衣食住行)为什么又会是甜蜜的?(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仿佛就在身边,心中多了一丝安慰、一点甜蜜,少了一些凄凉、孤独。一个“糊”字你读出了什么?根据学生的理解,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读书。(二)触景伤

24、怀写“哭”字。读这一段,房东太太高兴得不得了,你能想象是怎样的不得了吗?他会做些什么吗?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看到房东太太的表现,你会怎样理解这三个字“真想哭”?房东太太让我想起了什么?原来天底下的母亲都是一个样,都是思念儿子,疼爱儿子的!自己的母亲是怎样等待的,而自己却八年没回家看上母亲一眼,哪怕是一眼!学生读文,深化思母之情。串读几篇日记,体会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过渡:此时,再读三自然段相信同学们一定对两个“不知道为什么”有所了解,但老师读到此却突然产生了这样的一个疑问:异国的生活让两位母亲频来入梦,而作者在后文偏偏却又要寻梦,梦境已经如此之频,作者何故还要寻梦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寻梦的段

25、落,看看作者寻的到底是什么?四、梦中寻母抒发情感。1、指名读寻梦,的两个段落,交流读后的感受。2、比较“面庞”与“面影”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庞。3、再读寻梦,谈你的感受。小结:季羡林在苦苦地追寻,只为得到一个清晰的面影,只为得到母亲的一个微笑,一声呼唤,可是一次又一次追寻的结果,只是让眼泪不停地流淌,只是让自己的夜晚无数次地失眠,难怪他要大声地疾呼学生读寻梦的结尾。同学们想一想,季羡林单是在寻找自己的生母吗?(更有浓浓的怀念祖国之心)师:原来,两个母亲,一种情感,两个母亲,一种敬意!这就是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在作者的心中是同样的高大。让我们再来

26、齐读寻梦的结尾,感受游子的爱国之心。(学生齐读)五、总结升华师:是母亲养育了作者,作者也与母亲的命运息息相连。请同学们对读首尾两个自然段。(指导朗读时要注意“同样”要读重音)1(播放课件)我们来赏读季老的其它作品中的一首小诗:留学德国已十霜;归心日夜忆旧邦,无端越境入瑞士,客树回望成故乡。从这首诗中,你看出了什么?小结:无论外国的景色多么美丽,季老思念的依然是旧邦祖国;无论自己走多远,季老日夜所想的依然是故乡!难怪他在自己的学术领域内取得了崇高的地位,只有深爱祖国母亲的人才会产生巨大的动力,才会赢来这巨大的荣誉。对于祖国来说,季老就是一块“宝”,对于季老来说,祖国永远是(学生齐声回答:母亲!)

27、2、来看_写作特色:1、首尾照应:使_结构更加严谨,更突出了作者对两个母亲深切的思念之情。2、引用说明:作者恰当地引用了自己的日记和散文中的两段话,增强了_的可信度,真切地说明自己在留学期间怀念母亲、思念祖国的浓浓深情。3、请你也用诗一般的语言写写你热爱的母亲或祖国吧!(指名两到三名学生诵读自己的作品)师生点评。(下课!)2023年怀念母亲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1、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3、积累语言。教学重难点1、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

28、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教学媒体季羡林生平简介和他的相关作品。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描述心中的母亲,引入新课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亲切的称呼,我们曾无数次呼唤着母亲,无数次沐浴着母亲的爱。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喊一声母亲。你脑海中浮现怎样的形象 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练说: 的母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都对自己的母亲有着一份独特的爱。著名学者季羡林的_里,对母亲也有着独特的解释。二,初读课文,感受文中的母亲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新词读正确,把课文句子读通顺。2、交流哪些字词比较难读或者难懂,引导学生朗读,结合语言环境理解。3、选择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语句再读一读,请部分同学进行交流。4

29、、再读课文,说说_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作者有两个母亲,对这两个母亲有着同样的敬意和爱慕。)哪些自然段给了你这样的认识三,抓住重点语句,理解生身母亲自由读_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母的怀念。1、谈感受,质疑。2、重点研读以下几句: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1)理解寝不安席的意思(2)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1)联系上下文理解: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天之恨。交流自己的理解。(2)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 (无法尽孝,心存自

30、责,愧疚之情)(3)补充资料,谈感受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_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3、再读整段话。四,朗读文中的佳句,回想母亲1、摘抄词语2、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亲的爱。第二课时一,回顾亲生母亲,感受敬慕1、听写词语:真挚,寝不安席,思潮起伏2、用上面的词语,说说我对生身母亲的爱。二,研读祖国母亲,感受

31、怀念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24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1、自由朗读_,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心中的怀念。2、说说在作者的怀念中,又增添了什么 (对祖国母亲的怀念)3、再读课文,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时刻伴随着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三,重点研读以下句子:1、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1)说说自己的理解和体会。(2)你知道频来入梦的原因吗 (作者旅居在外,对生身母亲,对祖国母亲的怀念与日俱增,日有

32、所思,夜有所想,两位母亲不断出现在作者的梦中。)(3)感情朗读。2、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1)甜蜜和凄凉是不是有矛盾 你怎么理解 (因为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仿佛就在身边,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少了一些凄凉,孤独。)(2)感情朗读3、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1)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怎么样的 (关爱孩子,思念孩子)(2)作者为什么要写房东太太的事情(3)感情朗读。4、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

33、幻出母亲的面影。(1)理解怅望灰天的意思。(2)在作者脑海里,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3)在泪光里,作者模糊地看到了什么(4)感情朗读。四,呼应_首尾,适度拓展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因为齐读_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这样的体验,我们能理解吗 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感受过 请大家互相交流。五,摘录文中佳句,感念深情摘录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系梦系的句子,读一读。2023年怀念母亲教学设计5一、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随文识记生字、辨析字形、词义。2、初知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深沉的爱。并摘抄相关句段。3、了解_写作方法。开

34、门见山,点明主题,首尾呼应。以及_特有的引用格式。二、教学过程谈话导入1、“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来自谁的哪篇_?(季羡林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今天我们再来品味季老的一篇有关母亲的散文。感受季老对母亲深沉的爱。2、板书课题一)围绕课题,检测预习。了解学生对_的整体感知。1、课文大家都预习了,再读题目,你都知道了什么?2、引入第一段的感悟。了解写法“开门见山,点明主题。”母亲指“生母,祖国”(板书)明确_中心句“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读后,尝试缩句。找出季老对两位母亲深沉的爱敬意、爱慕(板书)3、过渡:季老何以怀念母亲,何以离开母亲?我们再次走进_去寻找答案。二)且读

35、且思,抓关键词句,理解“恨之深,悔之切”。1、指名读第二段1)读中理解“弃养”揭示怀念母亲是因为“母亲离开了我(板书“离开”)2)抓关键词“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概括成语(寝食难安)3)指导感悟作者心中的悲痛,引入游子吟让学生想象作者数十年如一日“的思念中都会想到什么?4)再读。范读创设情境,自主练习。5)用一个字来概括作者心中的感受、“恨”“悔”。带着这个字去触摸作者的心(读)。三)自读自悟,感受作者对祖国的魂牵梦萦。1、痛失母亲的“悔”“恨”还未淡去,李老又离开了祖国。(板书“离开”)思国,思乡,追忆母亲的复杂情感,季老是如何表达的呢?(日记)2、介绍引用较多_的另一种格式。以冒号标注开始,

36、另段用不同字体表示。后面对散文的引用也是如此。大家在写作中可以尝试。3、默读。勾划季老魂牵祖国的句子。4、交流1)“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指导“凄”的写法,理解“凄凉”的词义。指导朗读。2)11月20日日记。指导“不能忍耐”。3)11月28日日记,第五段。抓关键词“思潮起伏”“心潮腾涌”,感受作者所思之乱,所想之多。指导朗读。4)朗读第七段,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段对_的总结,情感的升华。并点明其与开头的呼应。五)拓展阅读永久的悔寻梦。1、大家已经被季老这深沉的爱所感染,可他自己却不断在问自己(读第三段)你知道为什么吗?2、学生谈体会。引

37、入游子思乡的诗词。3、请同学们再回到_中,与季老对话,与文字同游。找找你心中的“为什么”。4、默读,生疑。5、同桌交流,指名汇报。六)积累词句,总结_情感基调,升华单元主题。1、请同学们把刚才你勾划的季老魂牵祖国的句子抄一抄,再来体会季老对祖国的眷恋,写一写你的体会。2、我这有四句话“热爱祖国,孝顺父母,尊重师长,同伴和睦”这是季老送给大家的。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启迪。2023年怀念母亲教学设计6一、教材分析1课文简说。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

38、清晰。作者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同时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接着,作者描述了自己与亲生母亲的关系:虽然相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因为母亲的离世,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这为阐述自己对祖国母亲的爱铺垫了感情基调;然后,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这是_的重点所在。最后,作者呼应_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_结构浑然一体。编排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从多个角度表现本单元的主题祖国在我心中;另一

39、方面,学习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2、教学目标(1)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3、教学重难点(1)、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2)、能抓住关键词、字、句、段和日记,体会作者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怀。二、学情分析母亲是每个人都很熟悉的,在学习时可从交流各自对母亲的感情入手,获得对_主题的粗浅把握。_情感丰富,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贯穿全文,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具体感悟,感受作者对两

40、位母亲的深厚情感。三、教学方法手段1课前,有条件的地方,可安排学生搜集季羡林先生写的讴歌母亲为主题的_,以及他在德国留学期间的一些资料,为学习课文、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打基础。2导入新课时,可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小苗和大树的对话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或者课前了解到的有关材料,师生交流对作者及_背景的了解;也可从交流各自对母亲的感情入手,获得对_主题的粗浅把握。3_情感丰富,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贯穿全文,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具体感悟,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深厚情感。课后练习第一题的编排正是体现了这样的训练要求,教学中可以以此为主线,引导学生画找相关句子,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加深理解,感受作者对母

41、亲,尤其是对祖国母亲不变的情感。4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除了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通过对比读、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自读等方式,使学生置身文本情景,感受语言文字背后作者深沉的情感因素外,还可以适当补充、拓展有关的资料。如,描写亲生母亲这部分,由于缺乏必要的背景介绍,这将影响学生对作者内心感情的理解,如果能引入相关资料,就可以充实学生认识,加深对情感的体会。5字词教学要注意学生自学与老师引导相结合,适时给予指导,“挚”字右上部分是“丸”,不是“九”,不要少点;“频”的左下部分不要写成“少”;“斑”与“班”字形比较相似,要注意区别。四、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季羡林和课文内容的相关课件

42、。学生准备:安排学生搜集季羡林先生写的讴歌母亲为主题的_,以及他在德国留学期间的一些资料,为学习课文、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打基础。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描述心中的母亲,引入新课1、教师激情导入: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亲切的称呼,我们曾无数次呼唤着母亲,无数次沐浴着母亲的爱。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喊一声母亲。2、你脑海中浮现怎样的形象?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练说:的母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都对自己的母亲有着一份独特的爱。著名学者季羡林的_里,对母亲也有着独特的解释。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_怀念母亲。二、初读课文1、自学课文。(对学生讲清自学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_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较

43、深的印象?)2、再读课文,说说_主要写了什么内容?3、读读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说说读懂了什么,如,题目的双重含义。谈谈自己的感受。4、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季羡林作品永久的悔,引导学生体会季羡林的生活背景和他对母亲那种特殊的爱和失去母亲后那永久的悔恨。5、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和对课文的理解再次读课文。三、抓课文主线怀念生母、怀念祖国母亲。1、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非常地思念“母亲” ,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2、朗读句子。质疑。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四、朗读全文,师生小结。板书设计亲生母亲 悔恨祖国母亲 热爱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节课内容,读思念两位母亲的句子。二、品读感悟:(一)

44、品读思母之情。1、课件出示资料1: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课件出示资料2: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 ”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 母亲不知有多

45、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 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2、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用横线勾出关键词句,加深体会。3、交流、指导朗读:(1)“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后来到了德国,来到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指导有感情朗读。(2)“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

46、是一样的!”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怎么样的?作者为什么要写房东太太的事情?有感情朗读。(3)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在作者脑海里,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在泪光里,作者模糊地看到了什么?有感情朗读。(二)品读怀念“祖国母亲”之情1、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24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说说在作者的怀念中,又增添了什么?(对祖国母亲的怀念)2、再读课文,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怀念?。重点研读以下句子:(1) “ 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

47、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说说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想想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常常进入梦乡或梦境。)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呢?(我第一次离开祖国,旅居在外,对生身母亲、对祖国母亲的怀念与日俱增,日有所思,夜有所想,两位母亲不断出现在我的梦中,我热爱祖国。)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作者有一颗爱国心。强烈的思国情。)有感情朗读。(2)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

48、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季老感到凄凉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该部分,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设计想象说话:如,因为季老( ),所以觉得有点凄凉。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 季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学生交流。设计想象说话:如,他想到( ),仿佛觉得( ),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从这句话,我们能感受到什么?有感情朗读。三、体会表达特点,拓展。1、 通读全文,说说这篇_的写法与其他的_有些什么不同。(如 摘录日记,摘录_来表达思想感情等)2、呼应_首尾,适度拓展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

49、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因为齐读_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你能想象这篇_的中间写了些什么吗?课下请写一写。板书设计:6 怀念母亲生身母亲 遗憾 悔恨 自责 愧疚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祖国母亲 热爱怀念母亲教学反思怀念母亲是一篇感人至深的_,作者季羡林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和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阅读课文,我发现季老经历的时代和背景与学生生活的年代与背景相差甚远,孩子们都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受着父母们的百般宠爱,享受着优越的生活条件,要他们感同身受地体会、理解作者当时的时代背景及发生的一系

50、列事件,确实有一定的困难,学生们根本体会不到个中的艰辛、痛苦与无助,同时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也很难体会到作者对已逝母亲的愧疚和对祖国母亲的热爱。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作者的情感,因此在教学“怀念生身母亲”这部分内容时,我适时地补充了季羡林怀念母亲所写的永久的悔中的片段,结合重点句“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来展开教学。一开始,在介绍季羡林后,我出示了这样一段话: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

51、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我深情地朗读之后,让学生说说感受,很快就把学生带入了当时作者失去母亲的痛楚之中;而后在理解“弃养”一词之后,我质疑学生:作者在很小的时候,就被过继到他的叔父家了,在自己母亲身边只待了没几天,为什么在母亲弃养的时候,会这么悲痛欲绝呢?在学生粗粗交流之后,再出示补充相关资料:1: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

52、”,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2: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 ”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 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 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再通过朗读重点句时,我发现学生的情感已经与作者产生共鸣因此,上类似的课文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让他们激情洋溢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细细体会、感同身受与作者产生共鸣才是最值得我去思考的。2023年

53、怀念母亲教学设计7教学内容:解题、走近作者、_结构赏析、赏析第2段教学方法设计:多种形式朗读、小组讨论、教师学生角色互换质疑。教学步骤:一、 解题:题目有双重含义:二、 母亲话题引入: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亲切的称呼,我们曾无数次呼唤着母亲,无数次沐浴着母亲的爱。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喊一声母亲。你脑海中浮现怎样的形象?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生练说:慈爱、温柔、勤劳、朴实的母亲。)走进作者:学生答:三、 播放朗读录音:教师提示思考:这篇_的一大亮点就是:结构分明,层次清晰: 按课文内容划分层次(学生讨论):(板书)1. 亲生母亲敬意、爱慕(开篇点题,奠定情感)祖国母亲失母之痛2.怀念异国思乡3.

54、怀念两位母亲(呼应开头,再次扣题)欣赏_开头与结尾的表达方式(插入点评龙诗羽的作文我是一棵小草)教师简要小结作文的开头和结尾的表达方式,提倡作文直接入题,结尾点题扣题。四、 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感受作者对生母的怀念。学生思考讨论:从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亲生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清划出来读一读,也可以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重点研读以下几句话:“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寝不安席”的理解:睡不着觉,在床上翻来覆去。)此句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对母亲的深爱和失去母亲的悲痛或:内心承受巨大的伤痛)资料一

55、: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资料二:我回到家里,看到的只是一个黑棺材,母亲的面容再也看不到了。季羡林寸草心我的母亲学生读资料,深入理解作者的失母之痛。此刻,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读懂这一段更为痛苦的文字:出示赋得永久的悔片段:“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感情读:“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

56、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提问:母亲的去世,给作者带来怎样的感受?(母亲离去了,作者内心无比空虚、寂寞,似乎整个世界都变得一片黑暗,作者感到了刻骨铭心的痛苦和终身的遗憾。作者将母爱的失去看成是灵魂的缺失,可见他对母亲真挚的爱.或:对母亲的眷念,对母爱的渴望,因为作者觉得只有拥有母爱,自己的灵魂才是完全的。)、联系上下文理解讨论:“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天之恨”,那么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学生感情读(典读和齐读分组读)第二段,再一次感受作者对母亲真挚的爱,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下课.第三教时教学内容:研读“祖国母亲”部分,朗

57、读总结课文。教学步骤:一、 研读“祖国母亲”感受怀念。作者是那样的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后来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舍断作者心中对母亲的怀念。说说作着的怀念中,又增添什么?(对祖国母亲的怀念)研读重点句子:、为什么母亲会“频来入梦”? “频来入梦”(频,屡次,连续几次。意思是祖国母亲经常到梦中来)、“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作者之所以经常想到母亲,是因为作者旅居国外,对生母和祖国母亲的怀念与日俱增。、重点赏析“也”:很巧妙的将祖国与母亲联系起来,可见在作者心目中两者的确有着同样的地位。、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研读句子:“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

58、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这句话中哪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作者巧妙地用了一个“织”字,把夜幕的过程写活了,这慢慢降临的夜幕似乎是在为作者编织一张思念的网。) 研读“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提问思考:.“甜蜜”和“凄凉”是不是矛盾?怎么理解因为在这远离家乡的日子里,作者能时常回忆起在祖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祖国母亲的亲朋好友,仿佛他们就在身边,这凄凉孤独的心中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儿甜蜜!.怎么理解“糊”?(各种复杂的情感混和在一起).研读“我看了她的神情,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师问:古今中外的母亲是怎样的?(关爱孩子,思念孩子).师问:作者为什么要写 房东太太的事情?(引起作者对母亲的思念).读:“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我就心潮腾涌,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这句表现作者怎样的心情?(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迫切心情).读句:“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怅望灰天:惆怅(伤感、失意)地望着天空。由于作者长期在外求学,留在母亲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