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第十章个性

上传人:jin****ng 文档编号:189389679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1.7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心理学 第十章个性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心理学 第十章个性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心理学 第十章个性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心理学 第十章个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 第十章个性(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十章 个性及个性倾向性导学提示“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个性是心理学研究的又一方面的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个性及个性特征;需要及需要层次理论和学习动机的激发第一节 个性概述一、个性:来自拉丁语Persona,英文Personality。最初是指演员戴的面具,后来是指演员本身, 意思是人在生命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个性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说法,西方称人格,日本称为性格,我国称为个性。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一个人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 特征的综合。个性结构:个性倾向(需要、兴趣、动机、世界观、理想、信念等)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

2、、自我调控)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其个性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脱离人群就没有个性。如 狼孩子。也就是说,一个人一定要积极地投入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去,才能形成和发展 自己的个性。而且个性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变化而随之变化。二、个性的基本特征(一)稳定性和可变性 个性既形成,就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所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那种在生活中偶尔表 现出来的心理特征不是个性特征。如一个处世谨慎的人,常循规蹈矩,做事稳重,但偶尔也表现出冒险、轻率的举动。谨 慎是他的个性特征,而轻率则是否之。如果某个人在生活或工作中,常表现出丢三落四,那 么说这个人具有粗心大意或健忘的特征。个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受到家庭

3、、社会、个人实践活动的影响。因而生活环境的变化, 如重大挫折等,也会使个性特征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婚姻一再受到挫折,也许会变得沉默寡言。(二)独特性和共同性个性包括了每个人与其他人不同的相区别的心理特点,即独特性。“人心不同,各如其 面”。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心理和个性。不仅一般人之间存在着个性上的差异,即使 是同卵双生子,其心理面貌也可能完全不同。电影替罪羔羊姐妹是双胞胎,姐大学毕业, 高雅有修养,妹心狠手辣,抢姐的男朋友,勾引心理咨询师,谋杀姐。然而个性也包含着一类人所共有的心理特点,即个性的共同性。同一民族,同一阶层, 同一群体,由于共同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共同的

4、经济生活条件等,决定着人的个性中必 然包含着一定的民族特质、阶层和群体特质。这些民族性、阶层性、集团性就构成了个性中 的共同性。美国:开朗豪放,喜社交,善应变,富冒险,追求刺激,情感外露,自信 中国:克制稳重,和为贵,知足常乐,恪守中庸,情感内抑。(三)自然性和社会性个性是在先天的自然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学习、教育、环境的作用和影响逐渐形 成起来的,也就是说个性首先具有一定的自然性,人们与身俱来的感知器官、运动器官、神 经系统和大脑在结构上、机能上的一系列特点,乃是个性赖于形成的物质基础。但是,人的 个性并非单纯是自然的产物,它总是要深深地打上社会的烙印。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 质并不是

5、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质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说,个性具有自然性外,还具有社会性,或者更确切地说,个性是自然性和社会 性的统一。第二节 需 要一、什么是需要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 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需要的产生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上或心理上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例如,血液中血糖 成分的下降会产生饥饿求食的需要;而水分的缺乏则会产生口渴想喝水的需要;生命财产得 不到保障会产生安全的需要;孤独会产生交往的需要等等。一旦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 衡状态消除了,需要也

6、就得到了满足。这时,有机体内部又会产生新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 态,产生新的需要。当人需要某种东西时,便把缺少的东西视为必需的东西。人既是生物有机体又是社会成 员。为了个体和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人对于外部环境必定有一定的需求。例如,食物、衣服、 婚配、育幼等,是维持个体生存和延续种族发展所必需的;从事劳动,在劳动中结成不同的 社会关系,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等是维持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这种客观的必要性 反映在人的头脑中并引起他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时就会产生某种需要。需要表现出 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它总是指向于能满足该需要的对象或条件,并 从中获得满足的。没有对象的需要

7、,不指向任何事物的需要是不存在的。需要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人的各种活动,都是在需 要推动下进行的。需要激发人去行动,使人朝着一定的方向,追求一定的对象,以求得自身 的满足。在活动中需要不断地得到满足又不断地产生新的需要,从而使人的活动不断地向前发 展。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它常以意向、愿望、动机、抱负、兴趣、信念、价值观等形 式表现出来。二、需要的种类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对它们进行分类。大多数学者采用二分法 把各种不同的需要归属于两大类,例如划分为生物性(生理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或原发 性需要与继发性(习得住)需要或外部需要与内部需要,或物

8、质性需要与心理性需要等等。 其实,人的需要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结构系统。因此,当我们从某个维度来考察需要时, 应注意人的各种需要都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例如,进食需要,就其本性来说 (新生儿时)是属于原发性的、生物性的需要,但后来经学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成人的进 食需要就含有社会性的成分。心理性需要是相对物质性需要而言的,但满足心理性需要也要 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例如,为了满足知识的需要,就要有书籍、工具等。人的物质性需要也 往往要满足一定的心理需要和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例如,在满足穿衣需要的同时,也包含 着对美及社会意义方面的要求。满足社会性需要的同时,也包含着一定的物质性需要和心理

9、 性需要。因此,对需要的各种分类仅具有相对的意义。下面,我们仅就生物性社会性这 个维度对人的需要作一简要的考察。(一)生物性需要生物性需要系指保存和维持有机体生命和延续种族的一些需要,例如对饮食、运动、休 息、睡眠、觉醒、排泄、避痛、配偶、嗣后等的需要。动物也有这类需要。这些需要也叫生 理性需要或原发性需要。(二)社会性需要社会性需要系指与人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一些需要。如对劳动、交往、成就、奉献的需 要等。社会的需要表现为这样或那样的社会要求;当个人认识到这些社会要求的必要性时, 社会的需要就可能转化为个人的社会性需要。社会性需要是后天习得的,源于人类的社会生 活,属于人类社会历史的范畴,并随

10、着社会生活条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社会性需要也是个 人生活所必需的,如果这类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使个人产生焦虑、痛苦等情绪。社会性需 要的种类很多,如劳动需要、交往需要和成就需要等。 1劳动需要。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一个基本条件。人类如果不劳动,就根本不能生存。 人类的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需要也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需要。它表现热爱 劳动、向往劳动,如果暂时丧失了劳动机会,就感到不安和难受。在我们的社会里,劳动已 经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生活,而且也是为了社会的公共福利;劳动使人们获得幸福、欢乐和光 荣。 2交往需要。人自出世之后便成为各种社会团体中的一分子。从婴幼儿时期起,人就想与 他人

11、亲近、与他人来往,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许、关心、友谊、爱护、接受、支持和合作。交 往需要就是个人想与他人交流思想感情、沟通信息的需要。长时间的孤独隔离会产生突然的 恐惧感和类似忧虑症发作的情感,并且隔离时间越长,产生恐惧和忧虑就越重。沙赫特曾做 过这样的一个实验:他以每小时15 美元的酬金聘人到一间没有窗户但有空调的房间去住。 房内有一桌、一椅、一床、一灯,此外别无他物。进餐由人送至门底下的小洞口,住在里面 的人伸手就可拿进食物。一个人住进这房间后即与外界完全隔绝。有五名大学生应征参加实 验。其中一人只呆了二十分钟就要求出来,放弃了实验;三人呆了两天;最长的呆了八天。 这个研究说明,人是很难忍受长

12、时间与他人隔绝的;人们对孤立的容忍力中有相当大的个体 差异。交往需要的满足可以使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交往还可以使团体成员之间,团体与团体 之间更加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增强观点与态度的一致性,有助于全社会的稳定与安全,有 助于创造一个美好的、和平、文明的社会生活环境。3成就需要。成就需要是指个人对于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事,力求达成的欲望。所 谓成就是相对的,是个人完成一件工作后与他人或自己的既定标准相比较所得出的结果。成 就需要包含的内容很多,例如,对于地位、名誉、声望等的需要,对于实力、绩效、优势等 的需要。人们的成就需要不仅内容不同,而且其强度也因人而异。有些人的成就需要强烈, 有些人的

13、成就需要很弱。成就需要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下列条件将会激发人们的成就需要:(1)能让个人独立负起责任来解决问题的那种环境气氛;(2)能制定出中等成就目标并接 受“可预测风险”的倾向;(3)有关于他们工作进展情况的详细而具体的及时反馈。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个人往往接受中等风险,而不愿在极大成功和彻底失败的两极中进行 赌博。这已为不少研究所证明。因为高成就需要者渴望持续成功,而不愿以一次的彻底失败 来破坏他的记录。二、需要特点对象性;紧张性;驱动性;起伏性三、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是美国的比较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于 1954 年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之后又不断地加以发展,

14、形成了颇有影响的需要理论。马斯洛 需要理论的基本要点是:1 人是一个一体化的整体,不能像传统的本能研究者那样孤立地、不分主次地研究人 类的需要。人类的基本需要是按优势出现的先后或力量的强弱排列成等级的,即所谓需要层 次,其强弱和先后出现的次序是:(1)生理需要,如对于食物、水分、氧气、性、排泄和休息等的需要。这些需要在所 有需要中占绝对优势。如果所有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此时有机体将全力投入为满足饥饿的服 务之中。(2)安全需要,如对于稳定安全、秩序、受保护、免受恐吓、焦躁和混乱的折磨等的 需要。如果生理需要相对充分地得到了满足,就会出现安全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如需要朋友、爱人或孩子,渴望

15、在团体中与同事间有深厚的关 系等。如果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很好地得到了满足,归属和爱的需要就会产生。(4)自尊需要,可分为两类:一是希望有实力、有成就、能胜任、有信心,以及要求 独立和自由;一是渴望有名誉或威信、赏识、关心、重视和高度评价等。这些需要一旦受挫, 就会使人产生自卑感、软弱感、无能感。(5)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促使自己的潜能得以实现的趋势。这种趋势是希望自己越 来越成为所期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例如,音乐家必须演奏音乐,画家 必须绘画,这样他们才感到最大的快乐。但是,为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 异的。自我实现需要的产生有赖于前述四种需要的满足。马斯洛把人

16、类的需要看成是一个组织的系统。并按优势出现的先后排列成一个系列,较 系统地探讨了需要的性质、结构、发生、发展以及需要在人生中的作用,这些对于我们深入 研究人类的需要是有启发的。这个理论在教育实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教育实践证明,一 个饥饿、不安全、得不到爱、缺乏自信心的学生是不可能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对后进生的研 究也表明,他们一旦解除了受歧视、孤独、焦虑的情绪,以尊重和爱的情感去感召他们,即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是可以逐步激发起他们上进的学 习动机。但是,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并受到许多学者的批评。第一,虽然马斯洛用“似本能”来代替“本能”的概念,用

17、以说明人类的需要不同于动 物的需要。但是他却认为人类的基本需要是由体质或遗传决定的、是与生俱来的。这就把人 的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混同起来了。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 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它还是人 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马斯洛似乎也承认人的需要的社会性,把人和动物加以区分,但是 他不是从人的本质的社会历史制约性而是从体质或遗传性出发,因而仍然错误地把人的需要 的发展及实现看作是人类生物特性的发展和实现。第二,马斯洛十分重视人的潜能和价值,认为自我实现的人是人类中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的最好典范,是最有价值的人。然而他所讲的自

18、我实现是个人的自我实现,仅仅是极少数人 的自我实现。这种观点是难以苟同的。在我们看来,一个人不能以个人的自我实现作为最高 的追求,而应以理想社会的实现作为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就个人自我实现的社会内容来看, 有顺乎历史发展潮流的,也有逆历史发展潮流的;前者推动社会的进步,后者则阻碍社会的 进步。因此就不能从抽象的人性出发来谈论个人的自我实现。个人的自我实现应当与理想社 会的实现紧密地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制度的条件下,个人的自我实现不仅应当而且必须与 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这才是最有价值的。第三,马斯洛把人类的基本需要分为高级需要和低级需要,有其合理的因素。但是,他 强调的是需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低

19、级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就不会产生较高一级的需要,而 没有充分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控制作用。虽然马斯洛也看到少数人为满足高级 需要可以牺牲低级需要,但却认为是个别例外的情况。自然,人是需要吃喝的,但是人的生 活并不是为了吃喝。当人在生活的过程中产生了各种高级需要之后,高级需要便经常对低级 需要起调节控制作用,同时低级需要也有赖于高级需要的保障和改进。马斯洛没有看到这种 辩证关系。他自己也承认:“我们并不充分了解殉道者、英雄、爱国者、无私的人的动机。” 第四,在需要的研究方法问题上,马斯洛突破了弗洛伊德用临床法局限于对精神病人 的研究和行为主义者用实验法局限于对动物的研究,采用现象学描述法

20、对有成就的人进行整 体分析,这无疑是一个进步。但是这类研究在信度和效度上都有不少问题,对需要的研究不 能仅停留在用现象学描述法或搜集名人的档案资料进行经验性的分析而放弃探索因果关系 的科学证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马斯洛对需要的研究也是有较大局限性的。第三节 动 机一、什么是动机直接推动一个人活动的内部动因。需要和动机是紧密相联系的,但也有差异。需要在主观上常以意向和愿望被体验着。模 糊意识到的、未分化的需要叫意向。有某种意向时,人虽然意识到一定的活动方向,但却不 明确活动所依据的具体需要和以什么途径和方式来满足需要。明确意识到并想实现的需要叫 愿望。如果愿望仅停留在头脑里,不把它付诸实际行动,

21、那么这种需要还不能成为活动的动 因。因此,处于静态的需要,还不是动机。只有当愿望或需要激起人进行活动并维持这种活 动时,需要才成为活动的动机。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 动机具有三种功能:(1) 激发功能,动机能激发起机体产生某种活动。有动机的机体对某些刺激,特别是当这刺 激和当前的动机有关时,其反应更易受激发。例如,饥饿者对食物有关的刺激、干渴者 对水有关的刺激反应特别敏感,易激起寻觅活动。(2)指向功能,动机使机体的活动针对一定的目标或对象。例如,在为国家多作贡献的动 机支配下,农民向国家平价出售粮食而不到市场上卖高价;在成就动机的支配下,知识

22、分子 放弃舒适的生活条件而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动机不同,活动的方向和它所追求的目标也不 同。(3)维持和调节功能,当活动产生以后,动机维持着这种活动针对一定的目标,并调节着 活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如果活动达到了目标,动机促使有机体终止这种活动;如果活动尚 未达到目标,动机将驱使有机体维持(或加强)这种活动,或转换活动方向以达到某种目标。在具体的活动中,动机的上述功能的表现是很复杂的。不同的动机可以通过相同的活动 表现出来;不同的活动也可能是由相同或相似的动机所支配,并且人的一种活动还可以由多 种动机所支配。例如,学生按时复习功课、完成作业的活动,其学习动机可能是不同的。有 的可能是理解到自己对

23、祖国的责任,有的可能是想考取高一级的学校,有的可能是出于个人 的物质要求,有的可能是怕老师的检查和父母的责骂,有的还可能出自上述的几种原因。又 如,成就动机可以促使人们在不同的学习领域(学习、文娱、体育等)进行积极的活动。因 此,在考察人的行为活动时,就必须要揭示其动机。只有这样对他的行为作出准确的判断。 二、动机、内驱力和诱因动机与内驱力(drive)和诱因(incentive)这两个术语有着密切的联系。内驱力这个术语是武德沃斯首先提出的,指驱使有机体产生行为的内部动力。这个术语 在心理学文献中常有两种不同的用法。一些学者把“需要”、“内驱力”和“动机”作为同义 词来使用。但多数学者对这三个

24、术语是有区别地加以使用的。需要是内驱力的基础。当机体 缺乏某种东西而产生需要时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即内稳态)便遭到破坏。例如,需要水 分、或需要食物时机体内细胞内外的水的渗透压或血液中糖分的一定水平遭到了破坏。这种 生理变化所产生的需要便对机体形成一种紧张的内驱力,从而导致求饮、求食行为,以恢复 内稳态。即是说,因需要而产生内驱力。内驱力大致与需要呈正相关。例如,饥饿的人比吃 饱的人具有较强的内驱力;而又饿又渴的人比只是饥饿的人具有更大的内驱力。但是,需要 和内驱力又不是等同的。例如,如果一头动物长期挨饿,它对食物的需要强度大,但由于非 常虚弱而不能动弹,其内驱力水平反而降低了。人的内驱力可

25、分为两大类:由生理需要而驱使机体产生一定行为的内部力量,称为原发 性内驱力或基本的内驱力,如饥饿内驱力、口渴内驱力、避痛内驱力和性内驱力。由责任感 等后天形成的社会性需要所产生的内驱力,称为继发性内驱力或社会性内驱力。一般说来, 社会性内驱力对原发性内驱力起调节作用。很明显,有机体并不仅仅是由于内驱力的驱使才被迫活动的。外部刺激也能激起有机体 的活动。例如,饥饿会导致有机体去寻找食物,但并不饥饿者看见美味佳肴也会引起食欲, 即使已吃饱也会再次进食。因此,外部刺激也是引起动机的一个原因。凡是能引起机体动机 行为的外部刺激,均称为诱因。诱因按其性质可分为两类:有机体因趋向或获得它而得到满 足时,这

26、种诱因称为正诱因。有机体因逃离或回避它而得到满足时,这种诱因称为负诱因。 总之,内驱力存在于有机体内部,诱因存在于有机体外部。内驱力是一种激活力, 它释放的能量是无指向性的,可服务于任何具体的行为。动机行为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是由 内驱力和诱因相互作用所决定的。三、动机的种类像需要一样,人的动机也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动机的起源,可把动机区分为生物性动机 (也称为生理性动机或原发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也称为心理性动机或习得性动机)。 前者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后者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根据动机内容的性质,可把动机区分为高尚的和卑劣的动机。这是从社会道德规范的内 容上来看的。前者是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

27、;后者是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从人民的、民族的、 国家的利益出发的动机是高尚的,而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动机是卑劣的。根据动机的影响范围和持续作用时间,可把动机区分为长远的、概括的动机和短暂的、 具体的动机。前者影响范围广,持续作用时间久;后者只对个别具体行动一时起作用。例如, 一位师范生想成为优秀的教师,为培养祖国的下一代多作出贡献。这个动机促使他努力学习 科学知识、积极锻炼身体,参加学校的各项政治活动,这种动机是长远的、概括的动机。如 果仅仅为了考试得高分数或应付老师的提问而努力学习。这种动机是短暂的、具体的。根据引起动机的原因,可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外在动机是指活动动机是由外在因 素引起

28、的、是追求活动之外的某种目标。例如,有的学生的学习动机是由学习者以外的父母 或教师提出的,或学习只是为了获得一枚奖章。这种动机就是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指活动 动机出自于活动者本人并且活动本身就能使活动者的需要得到满足,例如,有的学生的学习 动机是由学习者本人自行产生的,学习活动本身就是学习者所追求的目的。这种动机就是内 在动机。外在动机是可以转化为内在动机的。例如,课堂教学中最初运用的是外在动机,教 师和父母的表扬或批评、肯定或否定态度激起学生的学习活动;逐渐地,学生为了得社会的 承认和赞赏也能够专心致志地学习并把学习看成是一种乐趣。第四节 动机理论一、精神分析的动机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两大

29、类本能。一种是生的本能,他称之为里比多(libido),并用 里比多这个词来概括一系列行为和动机现象。像饮食、性、自爱、他爱等个人所从事的任何 愉快的活动,都是生的本能。另一种是死的本能,他称之为萨那托斯thanatos,即希腊神 话中的死神),像仇恨、侵犯和自杀等都是死的本能。由于这两种本能在现实生活中都不能 自由发展,常常受到压抑而进入无意识领域,并在无意识中并立共存,驱使我们的行动。人 的每一种动机都是无意识的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的混合物。他把心理比做冰山,露出在水面 的小部分为意识领域,水下的大部分为无意识领域。这个无意识的大部分是冲动,被压抑的 愿望和情感。因此要了解人类行为背后潜藏的

30、动机,如果只分析意识领域是不充分的,也是 不恰当的。于是,弗洛伊德采用自由联想,释梦等方法来揭示无意识的动机过程。弗洛伊德把人格看作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是心理体系中最原始的,即 冲动、欲望等,是人格的主动力。自我占据着人格的中心部分进行知觉、学习、记忆、推理 等。超我在人格中最后形成,反映着社会的各项准则,一般称为道德、良心和理想等。本我 根据快乐原则仅指向使其本能得到满足。自我是由本我的一部分分离出来的,协调外界、超 我和本我的各自要求,承受着这三方面的压力。在正常人的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不是 分为相互对立的三个领域,而是作为一个活动的整体。也就是说,人类的行为是本我、自我

31、 超我三个组织相互作用的产物。人们有意识地压抑自己的本能冲动(特别是性冲动),但无意识的本能冲动决不能消除, 也不能完全加以控制,常以梦、失言、笔误等以及许多神经症状而显现出来,也会以升华或 其他文饰方式表现出来。因此,人类的行为是很复杂的。二、内驱力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是内驱力理论的主要代表。他认为,机体的需要产生内驱力。内驱力 激起有机体的行为。内驱力是一种中间变量,其力量大小可以根据剥夺时间的长短或引起行 为的强度或能量消耗,从经验上加以确定。但他认为,剥夺的持续时间是一个相当不完善的 指标,因而强调用行为的力量来衡量。在赫尔的理论中,内驱力主要有两种:原始性内驱力 和继发性内驱力。原始

32、性内驱力同生物性需要状态相伴随,并与有机体的生存有密切的联系。 这些内驱力产生于机体组织的需要状态,如饥、渴、空气、体温调节、大小便、睡眠、活动、 性交、回避痛苦等。继发性内驱力是指情境(或环境中的其他刺激)而言,这种情境伴随着 原始性内驱力的降低,结果就成了一种内驱力。也就是说,以前的中性刺激由于能够引起类 似于由原始性内驱力所引起的反应,而具有内驱力的性质。赫尔认为,要形成学习行为,必须降低需要或由需要而产生的内驱力;为了使被强化的 习惯产生行动,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诱因,而且必须引起内驱力。因此,产生某种行为的 反应潜能(SER)等于内驱力(D)、诱因(K)和习惯强度(sH )的乘积。这

33、样,赫尔的理R论体系可用下列公式来表示:sE =DXKX sHRR这个公式表明,反应潜能是由内驱力、诱因、习惯强度的多元的乘积决定的。如果 D=0 或 K=0,则sE也等于零而不发生反应。同时,不论驱力水平有多高,在未形成习惯的情况下R也是没有行为反应的。相反,不论习惯强度多高,驱力水平低,反应潜能也低。由此,可 以看出,赫尔的动机理论主要有两点:(1)有机体的活动在于降低或消除内驱力。(2)内驱 力降低的同时,活动受到强化,因而是促使提高学习概率的基本条件。赫尔的动机理论也称 为内驱力降低理论。三、韦纳归因理论:人们用来解释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因果关系的一种动机理论。四个因素:能力、努力程度、任

34、务的难度、运气 三个方面: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稳定不稳定一惯努力临时努力可控 “我经常“我恰好无 努力学习”准备” 能力:心境:不可控一 “我擅长于“我今天此”不舒服”稳定不稳定1教师态度“我从不认为1特别帮助“没有条件我永他喜欢我”不可能完成任务难:“那个测验 确实太难”运气:“昨晚我恰好 读了这部分”韦纳归因理论例如,一个人工作成功了,他可能归因于自己的努力或能力,失败了则归因于工作难度 或运气。因此,归因的控制点可分为内部的(如能力和努力)和外部的(如工作难度和运气)。 内外部归因,还可以分为稳定的与不稳定的两种。同为内部的,能力属于稳定的归因,而努 力则属于不稳定的归因。例如,一个人

35、把失败归因于不努力,另一个人归因于能力,这样就 会形成两种结果不同的动机。归因于不努力的便会振奋起来挽回失败;归因于能力的便不愿 再努力了。这里也有个别差异。高成就动机者倾向于把成功和失败都归因于自己的努力与不 努力。低成就动机者则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而把失败归因于工作难度和运气。 所以,归因不一定是真正的原因,只是主观上认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它规定着人们对工作 的期望。第四节 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一、培养(一)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启发学习的需要(二)培养对学习的兴趣(三)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二、激发(一)保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新颖性(二)利用学习反馈的作用(三)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的作用(四)组织竞赛和考试复习思考题1解释:个性、需要、动机、内驱力、诱因、 2个性有哪些特征?3需要有哪些基本种类? 4试评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5现代心理学中有哪几种主要的动机理论?其理论要点是什 么?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