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上传人:陈** 文档编号:189206894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6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第一章--绪论()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第一章--绪论()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第一章--绪论()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资源描述:

《第一章--绪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绪论()(2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温温 病病 学学第一章第一章 绪绪 论论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 刘铁钢刘铁钢提提 纲纲一、温病学定义和地位二、温病学起源和学术发展概况二、温病学起源和学术发展概况一、温病学定义和地位一、温病学定义和地位 定义:温病学是研究温病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预防)(及预防)和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性质:中医临床基础临床基础学科。地位:指导临床热证临床热证,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男女老幼皆可患病。二、温病学起源和学术发展概况二、温病学起源和学术发展概况1、萌芽阶段(战国战国-唐代唐代)2、成长阶段(宋金元代宋金元代)3、形成时期(明清代明清代)4、发扬阶段(新中国成立前后新中国成立

2、前后)1、萌芽阶段(战国、萌芽阶段(战国-唐代)唐代)中医理论体系: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病名、病因、病证、治疗、预防的初步认识)病名病名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初之气,地气迁,气乃大温,草乃早荣,民乃厉,温病温病乃作,身热头痛呕吐,肌腠疮疡。”病因病因 素问生气通天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伏气温病的理论依据 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季节与温病发病病证病证 素问评热病论:“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急,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灵枢论疾诊尺:“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伤寒杂病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治疗治疗 素问至真要大

3、论“热者寒之”、“温者清之”。伤寒论清热、攻下、养阴。肘后备急方温毒发斑方剂黑膏方。千金翼方高热神昏方剂紫雪,风温方剂葳蕤汤,热盛阴伤方剂大青汤。预防预防 素问刺法论“正气存内”,“避其毒气”。千金要方辟温方剂二十余首。外台秘要太乙流金散熏蒸辟秽。u唐代以前,温病与伤寒未有明确划分,温病温病仍隶属于伤寒范围仍隶属于伤寒范围。难经五十八难:“伤寒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温病。”伤寒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2、成长阶段(宋金元代)、成长阶段(宋金元代)(理论、治疗均有突破)理论理论 宋庞安时伤寒总病论:“风温、湿温等温病,误作伤寒发汗者,十死无一生。”

4、风温病因为风、热之邪所致。宋郭雍伤寒补亡论,温病病因不限于冬伤于寒,分为伏邪、新感。元王安道医经溯洄集:“夫惟世以温病以温病热病混称伤寒热病混称伤寒”。-从概念、病机、治则上将温病与伤寒明确区分开来。-温病的认识始从伤寒学说中分离出来,成为温病学自成体系的开端,故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称王安道“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治疗治疗 宋朱肱伤寒类证活人书:“桂枝汤自西北二方居人,四时用之无不应验,自江淮间,唯冬月及春初可行,自春末及夏至以前,桂枝证可加黄芩半两,夏至后桂枝证加知母一两,石膏二两或升麻半两,若病人素体虚寒者,正用上方,不在加减也。”-古方化裁,要因人、因地、因时加减。-对辛温解表与清热药

5、并用的方法做了总结。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在热性病治疗上提出新的观点,组创新方。-“六气皆从火化六气皆从火化”。“六经传受,由浅至深,六经传受,由浅至深,皆是热证,非有阴寒证皆是热证,非有阴寒证”。-认为热病初期,单用辛温解表,足以误人,从而创制双解散,防风通圣散等双解散,防风通圣散等方剂,为治疗热病开创了清热解毒先河,使温病的理论和临床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后世有“伤寒宗仲景,热病崇河间伤寒宗仲景,热病崇河间”之说,称刘河间为温病学“鼻祖”。河间学派可说是温病学派的先导。u宋金元时代,温病学逐渐从伤寒体系中摆脱出来,为温病学体系确立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未形成自身辨治体系,未有较为全面论述温病的重

6、要专著。3、形成时期(明清代)温病发展鼎盛时期:温疫学派、温病学派。温疫学派温疫学派-吴又可吴又可 明吴又可温疫论,第一部传染病学专著,提出温疫不同于伤寒。(1)温疫病因:“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另有一种异气所感。”(2)感邪途径:“疫者感天地之厉气”,“邪邪从口鼻而入从口鼻而入”。突破了外邪侵袭人体从皮毛而入的传统认识。(3)传染性和流行性:“疫者,以其延门阖户,又如摇役之役,众人均等之谓也”,“无问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4)治疗:祛邪为第一要义祛邪为第一要义,首尾以通行为治,客邪贵乎早逐。立疏利透达法,创达原饮以治疗湿热秽浊之疫,为温病邪伏膜原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u

7、在当时是最先进的,某种意义上是西医微生物学的先驱,对现代临床上急性传染病的防治有很大启发。戴天章戴天章广温疫论,辨明温疫与伤寒之异,尤其重视早期症候的鉴别。杨栗山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杂气即毒气,中焦为疫邪必犯之地,以宣清通泄为要法,主方为升降散。余师愚余师愚疫疹一得,火毒致疫,重用清热解毒,创清瘟败毒饮。刘松峰刘松峰松峰说疫,继承了温疫论的大部分学术思想,对治疗疫病的药物加以补充和修正。喻嘉言喻嘉言尚论篇,三焦辟秽解毒;秋燥-清燥救肺汤。温病学派温病学派-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 叶天士,温热论、叶天士,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三时伏气外感篇(1)病因:温邪。

8、(2)感邪:口鼻、肺。(3)传变:顺传、逆传。(4)辨证:创立卫气营血辨证体系。)辨证:创立卫气营血辨证体系。(5)诊断:辨舌、验齿、斑疹、白pei。(6)治疗:卫-汗,气-清,营-透,血-凉散。薛生白,湿热病篇薛生白,湿热病篇(1)第一部湿热病专著。(2)对湿热病证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做了较全面而系统的论述(3)湿热病证及脾胃病证主要参考书 吴鞠通,温病条辨吴鞠通,温病条辨(1)创立了三焦辨证理论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理论体系。(2)提出三焦治则。(3)确立治法:辛凉疏卫、清热养阴、清心开窍;创立名方:银翘散、桑菊饮、三仁汤、加减复脉汤。u三焦辨证,补充卫气营血辨证的不足,两种体系相辅相成

9、,使温病辨证理论趋于完善。王孟英王孟英,温热经纬,温热经纬(1)“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以叶薛诸家之辨为纬”,对温病做了较为全面的整理。(2)提出许多新见解,如暑多夹湿。陈平伯陈平伯外感温病篇,风温治在肺胃,清热生津,清热强调轻提外透,养阴以甘寒生津。柳宝诒柳宝诒温热逢源,对伏气温病进行了论证,提出了养阴透邪等治法。雷少逸雷少逸时病论,将四时外感病按新感、伏邪分类,共列七十余种,创治疗时病六十法。俞根初俞根初通俗伤寒论,将卫气营血和三焦辨治纲领融于六经辨证之中,探索外感热病证治。u 明清时代,温病学形成了独立的学科,形成了卫气营血和三焦辨治体系,与伤寒六经辨证体系并列,指导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4

10、、发扬阶段(1949年前后)民国时期民国时期 张锡纯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治疗温病颇有心得,善于组方创新,药味少而力专,力图沟通中西医学。吴锡璜吴锡璜,撰写中西温热串解,是中西汇通的倡导者之一。治温病注重阐明机理,重视诊断,用药注意辨证。丁甘仁丁甘仁全国名医验案类编,积极创办中医专门学校,对喉科,特别是喉痧的治疗独具心得,着有喉痧证治概要。新中国新中国 应用广泛,成效显著。理论探讨,卫气营血实质,证规范化,毒的病理,动物模型。新剂型,片、冲、水、针粉剂。现代医家,董建华、孟尌江、赵绍琴、邓铁涛、孔光一、王永炎。温病学温病学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吸收现代医学和科学知识。掌握温病学治疗急性热病的专长。学好温病学的基础理论知识,重视临床,避免理论脱离临床。掌握基础理论,明确概念,熟悉理论。熟悉代表性温病名著、温病学术发展史。读经典!跟名师!读经典!跟名师!早日成才!早日成才!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