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整合汇编)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89153993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 页数:124 大小:110.6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23年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整合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124页
2023年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整合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124页
2023年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整合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124页
资源描述:

《2023年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整合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整合汇编)(12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023年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 2023年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1教学目的1、学习_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2、认识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3、掌握“以”“其”等虚词的用法,以及词类活用和一词多议的词语。4、背诵全文,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教学设想1、“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这既是_的难点,也是重点,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力求讲得透辟一点。2、让学生利用课文注释,使用工具书自己串讲翻译,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解难,培养自学能力。3、凡是要学生辨析、积累的实词和虚词,除弄清它在_的含义和作用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文言思考一下曾经出现过的意义和用法,使之反复巩固

2、,温故知新。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初中时我们学过醉翁亭记,“记”即游记,代表一种文体。作者一般借记游而进行议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像醉翁亭记,作者借写山水之景,而表现了“醉能同其乐”和“太守之乐其乐”的与民同乐的观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游褒禅山记同样也借记游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那么,作者表述了怎样的观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二、作家作品及_写作背景。1、关于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9),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现在江西省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王荆公”。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又是一位诗文大家,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

3、一。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间有情韵深婉之作。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2、关于_写作背景_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12年后(1070年)拜相。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与_的观点也有相似的地方。三、课内预习。对照注释细读课文第1、2两段,借助工具书弄懂疑难字词。四、讲读第1、2段:(一)指名朗读、口译。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由教师点拨。重点掌握以下词、句(作适当板书):1、一词多义:(1)“卒”:死。“卒葬之”。终于。“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士兵。“夫以疲敝之卒”

4、(赤壁之战)(2)“文”:碑文,整篇_。“其文漫灭。”文字。“独其为文”。、华美、有彩饰。“舍其文轩”。(公输)(3)“道”:道路。“有碑仆道”。说、讲。“何可胜道也哉”。道理。“传道受业”(师说)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4)“极”:尽,-尽情享受。“极夫游之乐”。至多,最多。“亦极七八万耳”。(赤壁之战)2、词性活用:(1)“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始舍于其址”。(2)“名”: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名之曰褒禅”。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莫能名者”。(3)“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3、“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

5、:(1)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家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二)引导学生讨论问题:1、概括这两段的段意,指出主要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提示:记叙游山的见闻和经过。主要使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2、游记一般要写出景物的方位,使之在读者的印象中产生空间概念,形成立体感。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说出禅院、仆碑、前洞、后洞的方位。提示: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因为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

6、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仆碑是作者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看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华山洞在“华山之阳”,“由山以上”则是北面了。3、第1段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提示:写仆碑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慎取”的依据。4、第2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提示: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多处设比: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

7、”、“其至又加少”对比;“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三)全班朗读课文两遍。五、布置作业。1、将文中出现的有“其”字的句子全部找出来,并归类整理。2、预习3、4、5段,借助课文注解及工具书试口译。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其”字在文中有二十处之多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人称代词,相当于“它”(他)。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作“它(他)的”讲。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我们”、“自己”。语气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如“其孰能讥之乎”。二、

8、讲读课文第3段。(一)指名朗读、口译第3段:重点掌握如下词、句:1、一词多义:(1)“观”:观察、看。“古人之观于天地”景象。“非常之观”。建筑物的一种,读,“大王见臣列观”。(廉颇简相如列传)(2)“得”:能够。“不得极夫游之乐”。心得、收获。“往往有得”。融洽。“与公甚相得”。得到,获得。“某得八焉”。(、均王忠肃公翱事)(3)“夷”:平坦。“夷以近”。铲平、削平。“今操蔓夷大难”(赤壁之战)。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及外国的一种蔑称。“南抚夷越”。(隆中对)(4)“相”:帮助、辅佐,读。“无物以相之”。宰相、丞相,读。“操虽托名汉相”(赤壁之战)互相,读。“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2、

9、古今异义:“非常”:_义为“不寻常”、“非同一般”,是两个词。如:“非常之观”。不同于现代汉语表程度的副词。3、虚词:“以”:作介词用:因、由于。“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用来、拿。“无物以相之”。作连词用,相当于“而”:表并列。“险以远”。表承接。“由山以上”。4、句子:(1)“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双重否定句,强调“志”的重要。(2)“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中间省略了“而不至”之类的话,翻译时要补出,否则意思不连贯。(二)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本段着重写什么?提示:写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抒发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说的“有叹”。2、这一段可分几层意思?你对作者在文中所说的道理如何评

10、价?提示:五层意思: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首先要有志,虽然有矢志不渝的决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既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

11、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这对于我们治学、处事、创业都有很大启发。三、讲读第4段。(一)指名朗读、口译。重点掌握如下词、句:1、一词多义:(1)“悲”:感叹、叹惜。“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悲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哀怜。“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捕蛇者说)(2)“胜”:尽。“何可胜道也哉”。能承担,禁得起,。“沛公不胜杯构”(鸿门宴)。优美的,。“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胜利,。“终不能加胜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2、

12、词性活用:(1)“谬”:弄错,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世之谬其传”(2)“传”:流传下来的文字,动词活用为名词。“后世之谬其传”(二)引导学生讨论如下问题: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生发出来的?提示: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头脑的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采取其中合理的部分,摒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逻辑十分严密。四、讲析第5段。这一段是补叙,交代同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

13、_的时间并署名。思考: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提示: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五、问题讨论。_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试从过渡衔接;两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后呼应;游山与治学处世两者的内在联系这三方面思考)提示: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第二段最后一句“不得极夫游之乐”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_前后衔接,过渡自然。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起照应作用的句子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和“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来而记之者已少”;“奇伟、瑰怪

14、、非常之观”和“其见愈奇”;“非有志者”和“怠而欲出者”;“随以止”和“遂与之俱出”;“可讥”和“人咎”;“在己为有侮”和“悔其随之”;“仆碑”和“有碑仆道”;“古书之不存”和“其文漫灭”;“谬其传”和“音谬”。前文的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作者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六、全班齐读课文。七、布置作业。完成课文后练习一、二、四题。2023年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2【教学目标】:知人论世,李世民和魏征。理清_的内容,奏章的结构。明确_的中心思想。让学生明白十思的内容

15、,君臣治理国家要义。落实文言知识考点,背诵重要语句。【教学重点】:语言峻洁,十思牧民。【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同学们,公务员考试非常热,恐怕今后,未来你们也会去搅这趟浑水。公务员考试离不开“申论”,申论就是面对材料,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并且来解决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代贤臣的“申论”。语言怎么样?逻辑如何?思想如何?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谏太宗十思疏,写在黑板上。二、解题谏:劝谏,劝止。唐太宗。十思指十个方面的想法。疏:指“奏疏”、“奏章”。臣子分条向帝王分条陈述说明的意见书。古代有名的奏疏有西汉贾谊论积贮疏、晁错论贵粟疏。按_体裁来分,可为议论文。三、作者魏征(580

16、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巨鹿(今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又说晋州市或馆陶县),后移居内黄。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讽朝政之得失,谏皇帝之功过)、左光禄大夫(文散官,古代表示官员等级的称号),封郑国公,谥文贞,为凌烟阁二十四功之一。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最负盛名的谏臣。百度百科四、读文先听一遍MP3朗读,是老师自己来范读,再让学生齐声读一遍。解决字音的正确读法。五、解文(一)、听一遍后,读一遍后。请同学们概括下_的中心句。我们从题目入手,魏征向唐太宗劝谏,希望皇帝做到什么呢?_里有没有这样的句子。请同学们擦亮眼睛,找出文眼句。明确:居安死危,戒奢以俭。有些学生可能会找出其他重要的句子,

17、譬如:“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总此十思,宏兹九德。”当学生读出来之后,老师一定要具体分析不妥处。从文句入手,引导学生翻译“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宗此十思,宏兹九德。”前句是阐述君舟民水的关系,魏征是在提醒唐太宗“可畏惟人”。后句是希望唐太宗能总结十思,弘扬九德,这是魏征劝谏唐太宗要求做到的十思九德,这是十思的具体表现。此句话作为全文中心句,也是比较合理的。讲课时,按照以前的观念(参考书上,自己并没有独立思考过),此文的中心句是“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但是,经过自己的思考,_的中心句应该是“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这一点,有了进步,亦步亦趋,学问最没长进。(二)、分析第一段魏征

18、从“木长根固”、“流远浚源”等自然现象来说明“国安积德”的思维道理。前者为形象性思维,生动易懂;后为抽象性思维,逻辑难解。请问同学们,这是种什么论证方法?明确:比喻论证。抽象的道理形象生动化了。这让我们联想到劝学里的比喻论证。“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我们写_时,需要得是这样的思维。【延伸】:叫喻证法喻巧而理至,由于这种方法是用容易理解和浅显的事物来说明不易理解和较深的事理,具有形象性,就能将抽象的道理予以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平易生动,从而加强对论点的证明。笔锋一转,魏征反面来论证,“源不深流之远”、“根不固木之长”,生动形象地比喻说明“德不厚而国不治”的治国道理。跟学生强调

19、作文时,善用辨证的思维来议论说明。这大概是我们学习_思维的津要。_有语言和思维。多背诵多阅读,方可有文才和文路。接着魏征在强调“人君”的重要地位和巨大责任。“神器之重”神器代表国家政权的实物,如玉玺、宝鼎之类。借指帝位、政权。“崇极天之峻”、“保无疆之休(吉庆)”,这在强调帝王重大的国家责任感,肩上担负得巨大责任。魏征在此基础上,来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忧虑。古人特别重视明君”的道德责任,这是“人治”社会进步的地方。但是人性永远有弱点,一个人能做到,一群人能做到吗?一时能做到,一生能做到吗?这一代人能做到,下一代人能做到吗?如何来约束制衡人的_,对于社会来说,道德不是主要的,法律才是最重

20、要的。我们站在当下,联系西方民主社会,“人治”社会不可取。最后,魏征再从反面来说明,人君德不处厚,情不胜欲,这相当于伐根求木茂,塞源欲流长的效果。_从自然现象写起,从自然现象落笔。从反面来说明人君的道德跟国家社会的重要关系。(三)、讲解_第二段。先让学生来读一遍。找出这一段的中心句。这一段讲了什么,作者的意思是什么?明确:中心句: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此段在劝谏唐太宗如何来对待百臣和百姓。两个字,竭诚。魏征先讲了以往帝王治理国家的经验。帝王是继承上天的使命,来管理百姓,忧患兴国,治国显著。为国为民,成就功业,但国德却衰败萎靡了。国家存在兴亡之期的规律。魏征认为“功成德衰”的原因是于“人君”没

21、有将“德治”进行到底。诗经荡里曾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魏征提出反问,天下取之易守之难?这个问题,西汉的陆贾曾向刘邦提及,“贾曰: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汉书)。大家齐心打天下,团结一致。坐稳江山后,利益冲突,斗争重重,那么国家守之不足,这是为什么呢?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靠德治,关键在于坚持到底。接下来分析殷忧,竭诚待下,得志,终情傲物。谦受益,满招损。竭诚的好处,傲物的坏处,形成强烈的对比。如何对待百姓,是法治还是德治?用严刑的峻法俩督责百姓,用威严怒怨来震慑百姓,那么百姓可以免除罪责,但内心却没有感恩之心,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却不归服。这事我们

22、想到论语为政篇第三则: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与孔子德治理念,不谋而合。上课时,有必要引入这段的言论。最后作者提醒皇帝老百姓的巨大力量。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怨不在人,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希望皇帝要很好地处理君民之间的关系。第二段,中心语:元首百姓。如何调节,两字:竭诚。(四)、分析最后一段,读是必须的。此段是_主要内容的所在。题目中的十思,具体是什么呢?皇帝做到“十思”后,魏征政治理想又是什么呢?我们都可以在最后一段中,找出来。建议,读了之后,请学生们来提出疑问?这一段作者写了啥?学生肯定能说出十思的表现。魏征又以打了个比喻,腐烂的绳

23、索和奔驰的马车。难道可以轻视吗?朽索喻指昏君,奔车喻指社稷。因此,国家要永久兴盛,当然离不开人君的英明仁德。接下来,魏征向唐太宗劝谏了十个方面的想法。十思都是从皇帝的意念为出发点,从文德来约束君王的言行。可欲自戒;有作安人;(君民)高危自牧;满溢虚怀(情绪)盘游三驱;懈怠始终(意念)壅蔽纳下;馋邪正身(君臣)恩加谬赏;罚及滥刑(奖罚)魏征认为皇帝能做到这十点,并且能弘扬九种德行,用人选贤与能,简能而任,择善而从,各尽其才,各守其职,智者、勇者、仁者、信者,言通力行。那么文臣武将,争驰而来,大显其能。这样,就会达到魏征理想的政治高度。君臣无事,可以尽巡游之乐,可以享松乔之寿。【延伸】赤松子一指雨

24、神;也指晋代得道成仙的皇初平。王子乔,其子王宗敬定居太原,为王氏始祖,尊太子晋为系姓始祖。_结尾处,用人得当,就不会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劳损皇帝自己的耳目,亏损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知识考点】通假字:震、无词类活用:长、固、远、浚、安、积、厚、下愚、明哲、重、大、俭、道、貌、心、安、危、长、覆、君、欲、作、安、下、乐、忧、虚、正、馋邪、恶、刑、宏、能、善、鸣、劳、苦、终古今异义:根本、休、景、元首、克、纵情、行路、董、忽、作、冲、敬、简、以为、司虚词:之、以、而、其(其可忽乎)句式:判断句、省略句、状语后置(2句)、定语后置(4句)、宾语前置(2句)【教学板书】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比喻、正反面殷

25、忧必竭诚待下人君VS臣民具体十思九德、唯才是举无为大道提醒:人治小于法治【教学小结】_是魏征劝谏唐太宗的奏章,希望唐太宗能做到具体十思,克制私欲,完善德治。国家长治久安,国君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强调君主的国家责任性。接着,魏征提出“殷忧,竭诚以待下”,要处理好君臣民三则的关系,尤其重视民众,引用荀子的话,“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话,来提醒唐太宗。最后,希望皇帝能具体做到十思,要知足,要谦虚,要优乐,要奖罚,实行九德,唯才是举。这样的话,就达到了魏征的“理想政治”。这篇_语言出彩,思维严密,这值得我们去吸取消化。但在思想方面,有些不符合当今社会。治理国家不在人治和德治,而

26、在于法制的落实。【教学反思】上古文,熟背出全文是第一。写教案时,自己理清_思路,读懂作者的思想,这是第二。有了自己的想法,讲出来才是顺。课堂语言典雅一点。第三,积累搜寻课文资料很重要,_和文化,才能完善结合。上课时,自己讲得多,学生回答得少。2023年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3教学目的:阅读目标:能够辨别和筛选重要信息和材料;能够把握文中关键语句,进而整体把握_的结构层次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了解序言的写作体例。情意目标了解达尔文及其进化论,学习达尔文尊重客观事实、深入细致、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筛选信息、整体把握的方法。难点:如何提高学生对说明性文字的阅读兴趣。教

27、学设想、教学方法点拨引导,通过对疑难点的点拨,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讲练结合,通过练习提高文本阅读的可操作性。多媒体设计:1、拟采用图片和文字投影的方式,以扩大课堂的容量。2、尽量争取播放有关介绍达尔文的影视录像。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1、导语设计大家一定还记得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把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和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相提并论。一百多年前,达尔文的思想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一百多年来,这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你了解达尔文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打开达尔文的进化论之门。2、解题板书课题关于“导言”导言,又叫绪论。学术论著的开头部分,一般说明全书

28、主旨和内容等。介绍达尔文及其进化论达尔文(18091882)是进化论的创始人。出身于英国一位名医家庭,1825年进爱丁堡大学学医,1828年进剑桥大学学神学,但他从小就热心研究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物学。18年至186年,由于汉斯罗教授的推荐,以自然科学家身份,随英国皇家军舰见格尔号环球航行。五年间,他考察了许多地方,对各种生物进行了搜集研究,从此确定了他一生的事业。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从根本上否定了当时甚嚣尘上的“神创论”“物种不变论”的传统观念,成为划时代的巨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进化论引导人们深入地研究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及其规律,为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开拓了道路。近百年来

29、,分生物学修正、丰富、完善了它。但是,达尔文奠定的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的基本原理,仍然是人类认识生物进化的基石。进化论“物竞天择”“生存竞争”的观点激励人们奋发图强,反对封建迷信,为争取生存而斗争,为更好发展而努力。3、研习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1)速读课文,(2)画出文中结论性语句;理出_结构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学生相互交流对_结构和段意的理解,(4)请一两位同(5)学回答。(6)教师明确并板书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7)请一学生说出其所画的关键句,而(8)后集体加以确认。明确:关键句是_中十分重要的语句,它突出地体现了_地旨趣,标示_地思路,显示_结构地特点。其类型有:a、从内容看,中

30、心句是关键语句。它是集中揭示说明对象地特征或揭示主要事理的语句如第一段末句第二段末句第四段首句。b、从结构看,总结句、总提句及重要的过渡句是关键句。总结句概括了_最基本的内容;总提句、过渡句显示出_的说明内容的推进。如第四段“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这个总提句清晰的把_分成两个部分。第五段首句提示了下文的主要内容。第七段末句简明扼要地总结了进化学说地基本观点。c、从出现频率看,反复出现的文句是关键句。一方面是作者着力要表达的观点需要强调,另一方面也用于显示脉络层次如:4段、6段、7段都反复说“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大量的、遗传的变异是可能的”“生物

31、的种不是不变的”。(9)如何筛选关键句?明确:从内容入手,找出中心句;从思路、结构入手,确认总提句、过渡句和总结句。、欣赏品味思考:这篇导言主要说明了物种起源的写作经过和作者对物种起源问题的一些基本看法。透过说明性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达尔文怎样的一种精神和人格魅力?找出能体现这种精神和魅力的文字。明确:第一段,从“返航“(18年)到(1859年),其间“深刻的印象”、“耐心的搜集”、“整理研究”“专心思考”、“对这些札记加以充实”等等,一个正确的结论,从考察到研究,从感性到理性,从纲要到全书,历经20多年,可以看出达尔文对待科学工作的严谨审慎的态度和长期刻苦钻研的精神。第2段“华莱斯先生一般结

32、论,几乎和我完全相同”结合注释4,可以看出达尔文实事求是的态度。第段,指出本书的缺陷,“还是摘要的性质”,说明今后的打算,“详尽的刊出”避免使别人“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反映出达尔文对理论者作严肃、审慎的态度及谦逊的精神。第4段“仍然难以令人满意”表现作者决不轻率的作出结论的科学态度。第5段“这类研究虽然常为一般博物学家所忽略,但是我却相信它的价值的重大。”说明作者注重亲身实践的科学态度。第6段“很不幸”“不得不简略”,反映出不回避缺陷与不足的实事求是的态度。第7段“毫不怀疑地断言创造论地错误”,“我相信”“我深信”“我又确信”,这些突出地说明了达尔文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毫不动摇地信念和勇于坚持真

33、理地精神。教师引导学生对上述精神用简洁地语言概括并板书。(1)长期考察(2)实事求是谦逊审慎(4)决不(5)轻率(6)亲身实践(7)不(8)避缺陷(9)毫不(10)动摇课堂小结:今天我们这堂课,不仅了解了达尔文和他的进化论,而且通过作者说明性导言地阅读,学会了如何发现关键语句,懂得了正确理解关键语句对理解_地作用,并以此来指导我们今后地阅读实践。四、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2、琐忆中鲁迅曾说“进化论牵制过我,但也有过帮助。”怎样理解这句话?请加以思考。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达尔文物种起源的片段。2023年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4学习目标:1、把握_抒情线索。2、理解_的深刻内涵。(重点、难点)3

34、、树立积极的生命价值观。(重点)课前准备:1、学生认真预习课文。2、学生合作搜集艺术家勇于面对苦难的例子。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入:要求学生用成语说出看后的感受。如心旷神怡、赏心悦目、生机勃勃、朝气蓬勃、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欢的颜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的颜色。这样充满生命力的绿色,我们“求”之不得,可有人却偏偏要“囚”住它。要想理清其中缘由,请让我们一起走进陆蠡的囚绿记二、研读课文第一块:与陆蠡相识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谈作家作品。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

35、魂接触了”。陆蠡是一位真诚勇敢的作家,也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第二块:走近那抹绿1、绿是什么?“我”为什么如此热爱这抹绿?(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2、为什么要“囚”绿?(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

36、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3、我“囚”住了那抹绿吗?(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象病了的孩子。)第三块:评论那抹绿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对作者“囚绿”的行为,对这位被囚的“绿囚”你是如何理解的?前后四个人讨论后回答。_是作者在抗日战争爆发一年后写的,作者回顾了一年前在北平寓所将窗关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坚持已见;因为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

37、深地爱绿一株常春藤。因而将它囚。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常春藤的不屈不挠;显示了生命不可侵犯。)全班交流中明确,形成板书蓬勃 生命、希望绿 向阳 象征 向往光明、自由固执 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小结:作者借一株常春藤,抒发了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色是自然给予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它给人以和平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古诗词中就有不少写“绿”的名句,能背几句吗?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白居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春风又绿江南

38、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贺知章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这些诗句中写到绿,体现了诗人独特的.感悟、思想,因此千古传颂。绿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这就是一般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齐读板书。)我们从中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国的年

39、代,囚绿记确实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民族的心灵。第四块:拓展“那抹绿”其实我们每个人就是一抹绿色,免不了要被生活的苦难和痛苦囚住。遗憾的是,有的没有能够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枯萎了!就以一些作家艺术家为例吧你能举出一些被人生的苦难“囚住”了但“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常春藤”吗?自由发言。应该知道的正面的有司马迁、张海迪、史铁生、海伦凯勒、保尔柯察金、苏轼、李白等。反面的有海子、梵高、海明威、川端康成等总结语:艺术家的心灵和灵魂大都是纯净、复杂、深邃又有很多有痛苦的,有一些人自杀了,原因虽然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对自己对人类对这个世界感到绝望。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有一颗追求真善美之心,拥抱善良和纯真

40、,善待生命,珍视生命,善待他人和世界,像司马迁、张海迪、史铁生、海伦凯勒、保尔柯察金一样,在人生的风风雨雨里,让生命之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结束语(生齐读):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落!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第五块:抒写“那抹绿”请同学们从表现手法角度好好品味一番,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特色,写一段2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2023年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5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辛弃疾其人及其词作风格。2、以读代析,在朗读中体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感受词人爱国主义情怀和悲凉意境。3、深刻体会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用典的艺术特色。能力目标1、

4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分析典故”这一赏析诗词的基本方法。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过程:一、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面我们来齐背一遍。赤壁的惊涛骇浪引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他怀念古人,但是与雄姿英发、年轻有为的周瑜相比,华发早生、壮志难酬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同是豪放派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不被统治者重用的辛弃

42、疾登上京口北固亭,又会借古人抒发何种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赏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常言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诵读”也是赏析诗词常用的一种方法。请同学们齐读一遍。二、整体感知1、学生齐声读一遍。2、根据学读的情况发现问题当时进行纠正。可能存在的错误:(1)、佛(b误读为f)狸祠下。(2)、封/狼居胥,误读为“封狼/居胥”。狼居胥是山名,封是动词,封山,是在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3、教师范读一遍。三、课文研读学生再读一遍,体味豪放风格并思考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什么。(用典很多)找典故。1、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典故呢?我们来看标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是词牌名,“

43、京口北固亭怀古”才是题目,大家知道,词往往用它开头的第一句话作题目。看题目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在什么地点做些什么?京口北固亭,怀古2、学生再默读一遍。结合课后注释,看作者都怀想了哪些古(典故)?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寻找典故,我并没有笼统地提问“词中引用了哪几个典故”,而是把它细化成以下几个小问题,由浅入深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1、有几个典故?2、在文中分别是哪一句话?3、它们分别与谁有关?4、请分别用一句简练而完整的话来概括这些典故!3、老师再做总结。本词中共用了五个典故,它们分别是:明确: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孙权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2寄奴曾住(刘裕)(刘裕北伐收中原,气势如虎)3元

44、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刘义隆北伐,因草率而败北)4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拓拔焘)(拓拔焘击败宋文帝)5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廉颇虽老仍不忘国)2023年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6教学目标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_的思想意义。2学习借鉴_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_的整体思路。2学习_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教学过程一、 导入并解题1、同学们,你们每节课都要喊“老师好”,用此表示心中对老师的尊重。古人也

45、曾用“天、地、君、亲、师”来表达对老师的尊重。“天”和“地”都是虚的,教 师是排在国君和父母一之后的,实际上名列第三位,可见其重要性_。教师是传播人类文明的使者,没有教师,人类的文明之火就无法传递下去。那么,老师的作用是什 么?为什么要从师学习?择师的标准又是什么呢?让我们走进韩愈的师说来探个究竟吧!2、关于“说”“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_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_辨体序说指出:“说 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可见,“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 相

46、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_。“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 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中学阶段出现的这种体裁的_有:爱莲说、马说等。3 、古文运动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 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_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 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

47、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二、走进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 部”。死后谥“文”,也称“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 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

48、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 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陽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 安石)之首。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崇这篇_,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曾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 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晚辈),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抗颜,端正容颜。抗颜而为师,正正经经地做起老师来了),世果 群怪聚骂,指目(手指而目视)牵引(拉拉扯扯),而增与为言辞(增添一些言辞来毁谤韩愈)。愈以是得狂名。”_针对当时士大夫

49、耻于从师的恶劣社会风气, 阐述了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_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还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因有进步的一面, 在当时是具有移风易俗影响的三 探寻背景 这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_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_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韩愈写这篇_时35岁,正在国子监任教。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 矣”?原来他听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而

50、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 解惑”的人。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著称。新唐书本传说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示元答韦 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 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作 师说,大张旗鼓地宣

51、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实际上,可以把师说看作韩愈提倡“古文”的一个庄严宣言。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_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尽管也产生了一些艺术 成就很高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一靡一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韩愈不是第一个提倡“古文”的人,却是一个集大成者。他无论 在文学理论还是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四 语篇脉络梳理 语篇品读“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52、;生乎 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真理、讲习学业、解释疑难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呢?有了疑难而不向老师 求教,那些疑难就始终无法解决了。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真理和知识本来就比我早,我应该向他学习;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真理和知识比我早,我也应 该向他学习。我(向他们)学习的是真理和知识,哪管他们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管地位贵贱,不管年纪大小,真理和知识在哪里,老师也就在哪里。【品味】“古之学者必有师。”“古”,

53、古时候,指两汉以前。“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者”,附在动词“学”的后面,结合成一个名词性_ 的结构,叫“者”字结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的”字结构“的(人)”“学者”是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的有学问的人。三字“必有师”,鲜明地针对 时弊提出问题,突出地强调了论点,是全文论述的总纲。第二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用他。这里的“者”是个语气助词,用在句子里表示略 作停顿。“者,也”是古汉语中判断句的格式。以上从正面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知”,懂得、明白;“之”,代词,代“知”的对象, 指知识和道理。“惑而不从师”,有了疑难问题而不去跟随老师学习,

54、“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最后也得不到解决了。“夫庸知其年之先后 生于吾乎?”是一个难句。“夫”,音义同“彼”。“庸”是疑问语气助词,可译成“怎么”。动词“知”后面的结构复杂。“其年之先后生于吾”,“先生于吾” 是“大”,“后生于吾”是“小”。这句意思是:那怎么去管他们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道之所存,师之存也”,有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观点。【体会】第一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_的中心论点在开篇的第一句话中就带出,“学者必有师”。托古言事,更增加了立论的力度。接着,对“师”的职责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 解惑也。”这简短的概括,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在

55、传道、受业、解惑三者当中,传道是核心。所谓“道”,就是儒家的思想。在佛、老盛行的唐代,韩愈倡导 “古文运动”,主张“文以明道”,表现出反映社会现实的积极进取精神。如果说“传道”是目的,那么“受业”就是手段。“业”是指儒家的经典,是“道”的载 体。在“受业”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疑问,所以老师具体的任务就是“解惑”,而韩愈也正是从这方面申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_:“惑而不从师,其为惑 也,终不解矣。”这一有力的论辩,解决了“从师”的问题,已不容置疑。然后,将讨论的焦点引到择师的态度和标准上来,推出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 存,师之所存”的结论。这一观点直接指向了士大夫阶层的门第观念,具

56、有在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和辩证思想。“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 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 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

57、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 也欤!”唉!从师学习的风尚失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难问题也就难了!古时候的圣人,他们(的才智)超过一般人远得很哪,尚且从师而求教;现在的一般人,他 们(的才智)低于圣人也很远,却以从师求学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其原因不都是出在这里 吗!(人们)疼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教育他;但对于自己,就以拜师学习为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念书,告诉他们学习断句的,不 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的老师。读书不会断句,有疑难问题不能解决,(在这两事中,)前者去请教老师,后者却不去,学了小的,丢一了大

58、的,我看不出 (这种人)是高明的。巫师、医生、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一说到“老师”“弟子”这样的话,就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 (为什么笑),他们就说:“那个人与那个人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不相上下,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十分羞耻,以地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似于奉承巴结。” 唉!从师而学的风尚之不能恢复就可想而知了。巫师、医生、乐师和各种工匠,是士大夫们看不起的,如今士大夫的智慧反而比不上(这些人),这不真是奇怪的事 情么!【品味】“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其”,音义同“岂”,表推测语气,“大概”的意思。“此”,代词,指从师与否。这一句中

59、的 两个“所以”,与_开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是不同的,这一句中的两个“所以”,由“凭借它”的意思引伸为“的原因”;_开 头句中的“所以”则是“用他来”或“靠他来”的意思。都跟现代汉语中表因果关系的连词“所以”不同。“句读之不知明也”,也是一个难句,要理解为: “句读之不知,或师焉;惑之不解,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小学”指“句读之不知,或师焉”;“大遗”指“惑之不解,或否焉。”“官盛则近 谀”的“谀”后面的引号应当移到上文“道相似也”的“也”后面,因为“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是韩愈对“耻学于师”者的批评,不是“士大夫之族”讲的。 这段末一句“巫医乐师百工之

60、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句中前一“其”,指代“君子”,“智”可作“见识”讲;后一“其”,音义同 “岂”,表反问语气【体会】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如前所述,_有复杂的写作背景,并不是一时的即兴之作。经过前面一段的理性_陈述,涌动在作者心中的“不平之气”终于一吐为快。第二段以感叹发端,携着批 判的锋芒,如暴风聚雨,涤荡乾坤,令人耳目一新。“师道”唯其失传“久矣”,则今日扭转世风更难。作者运用了三组对比,将论述的重点转移到批判现实中来。 先以“古之圣人”比照“今之众人”,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再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作对比,得出了“小学而大遗”的结论;最后将“巫医乐 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发人深思。“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圣人没有固定的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