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概况

上传人:ta****u 文档编号:188781097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0.6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概况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概况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概况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概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概况(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继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 又一项由国家支持的多学科结合、研究中国历史与古代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该项目首先进 行了为期三年(20012003 年)的预研究。在预研究的基础上, 2004 年夏季,国家“十五” 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阶段,20042005 年)正式启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和“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这一项目从 2001 年的预研究 启动,到 2008年底第二阶段结束,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探源工程的预研究(20012003 年)、 探源工程第一阶段(20042005 年)和探源工程第二阶段(20

2、062008 年)。探源工程预 研究和探源工程第一阶段是作为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立项的;探源工程第二阶段 是作为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立项的。探源工程预研究(20012003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以公元前 2500公元前 1600 年的中原地区为工作的时空 范围,设置了“古史传说和有关夏商时期的文献研究”、“上古时期的礼制研究”、“考古学文 化谱系研究年代测定”、“聚落形态所反映的社会结构”、“古环境研究”、“早期金属冶铸技术 研究”、“文字与刻符研究”、“上古天象与历法研究”、“中外古代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等九 个课题,共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历史研究所、北京大学考

3、古文博学院等单位的数 十位学者参加。预研究阶段除了开展对上述专题的研究之外,更主要的成果是摸索出了一条 多学科结合研究文明起源的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法,提出了一个较为可行的探源工程实施方案 探源工程第一阶段(20042005年)探源工程预研究结束后,2004年夏,“公元前 2500年公元前 15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00 年中原地区文明形态研究”也即“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一)”启动了。探源工程第一阶段的 项目目标是多学科结合,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研究中原地区文明的形成与早期发展的 过程,初步探索其背景、原因、道路与特点。涉及学科除了考古学以外,还有文献史学、古 文字学、人类学、天文学、科技史等多个

4、学科。动用了放射性碳十四同位素测年、古植物、 古动物、古环境、古人类食性分析、化学成分分析、物理结构分析、遥感和遗址的物理探测 等大量自然科学技术。经过项目各承担单位、各相关学科学者的共同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 程第一阶段取得了积极的成果:1. 文化谱系与年代测定课题:结合中原地区考古学文化谱系的梳理和分期,重点对山西 襄汾陶寺、河南登封王城岗、河南新密新砦、河南偃师二里头等中心性遗址出土的系列标本 进行了精确测年,从而奠定了中原社会文明化进程中种种问题讨论的年代学基础。2. 自然环境变迁课题:研究结果表明,在公元前 2500公元前2100年期间,中原地区 的气候较为温暖湿润,适合农业的发展。公

5、元前 2000 年左右,在黄河中游地区曾有一个气 候较为异常的时期,其主要表现为温度的变化尤其是降雨量的不均衡。这一研究结果与古史 传说中关于尧舜禹时期气候异常,灾害频发的记载恰相吻合。3. 经济技术发展状况课题:应用自然科学相关学科与考古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山西陶寺、 河南王城岗、新砦、二里头等四处重点遗址出土的动植物遗存、人工遗物及相关遗迹进行研 究,揭示出在公元前 2500公元前 1500 这个特定时间段里,中原地区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 生产部门农业(包括农耕生产和家畜饲养)以及最能反映当时技术水平的加工制作业(包 括青铜器制作、陶器制作、玉器加工等)都呈现出显著的变化和进步,其中尤以发生在

6、由龙 山时代向二里头文化演变过程中的变化最为明显。具体言之,公元前 2500 年以后,农业生 产在保持原有的以粟类作物为代表的农耕生产和以家猪为代表的家畜饲养业的基础上,开始 逐渐普遍地种植水稻和饲养黄牛,与此同时,起源于西亚的小麦和绵羊也传入中原地区,由 此逐步建立起多品种农作物种植和多种类家畜饲养方式。这一时期已经掌握了铸造青铜容器 的技术,陶器制作和玉器加工的技术也有了较大发展。研究表明,技术和经济的发展确是促 进中原地区文明形成的重要动力之一。4. 聚落形态所反映的社会结构课题:通过对陶寺、新砦、二里头等这一时期中原地区几座 都邑性遗址的考古钻探和发掘,对遗址的修建、使用和废弃年代、布

7、局、功能区分及其所反 映的社会组织结构和王权发展程度有了不同程度的新认识。(1)据古史传说,山西南部是尧活动的中心地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近年在襄 汾陶寺遗址发现了大型城址。考古发现在公元前2300年左右,该处首先建成一座长约 1000 米、宽约 580 米,面积为 58 万平方米的城。到了公元前 2100 年前后,扩建成长 1800 米、 宽 1500 米,面积达 280 万平方米的巨型城址。尤为引人注意的是,在大型墓的附近发现了 一个平面呈大半圆形的特殊遗迹。复原研究显示,从该半圆的圆心外侧的半圆形夯土墙的有 意留出的几道缝隙中向东望去,恰好是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时太阳从遗址以东的

8、帽儿山 升起的位置。发掘者和天文学家都认为,这个遗迹很有可能是与观测太阳的位置确定春分、 秋分、夏至、冬至等重要节气的活动有关的观测天象和举行祭祀的场所,容易让人联想起尚 书尧典中关于尧“观象授时”的记载。陶寺城址规模巨大,城内功能分区明显。表明当 时的社会已经出现了相当严重的阶层分化,城内的统治集团已经掌握了军事指挥权和祭祀权 成为凌驾于社会之上的主宰,具有“王”的雏形。有理由认为,至迟在陶寺遗址大城使用的 时期,该地区已经进入到早期国家的阶段。(2)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代后期的都城。自 1959 年被发现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 考古研究所的几代学者在这里进行了大量的考古工作,相继发现了大

9、型建筑基址和贵族墓葬 及铸铜作坊。但是,对都城的总体布局一直缺乏了解。探源工程立项以来,这座夏代后期都 城的考古发掘终于取得了突破:都城中部可确认为宫殿集中的区域,其周围以宽 1020米 的道路围绕;路面上还保留有迄今最早的车辙(两轮之间的距离为 1米,应非马车)。正殿 大多坐北朝南,东西两侧厢房对称,可以看出当时已经具有中轴线理念的雏形。这一发现将 我国古代宫室建筑特点出现的年代上溯至距今 3700多年前的夏代后期。与此同时,课题组成员还在这几处中心性城邑周围地区进行了“全覆盖式”的聚落分布 状况调查。新发现遗址174处,为此前已知数量(48处)的3.6倍。聚落分布调查的结果使 我们可以将这

10、些中心性城邑与周围同时存在的中小型遗址联系起来考虑当时的社会结构。这 些成果证明重点围绕中心性城邑遗址进行有计划的考古发掘和区域调查,是研究文明起源、 形成和早期发展的有效途径。5. 综合与总结课题主要做了以下工作:整合各课题研究成果;对国内文明起源研究的历 程进行了回顾和分析;对目前国外学术界文明起源研究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分析和评述;对 涉及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如文明与文化、文明与国家、文明形成的标 志、文明形态和发展阶段等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为“十一五”期间全面开展中华文明 探源工程制订了实施方案。探源工程第二阶段( 20062008年)在第一阶段工作的基础上,科技部

11、将“探源工程(第二阶段)”列为国家“十一五”科 技支撑项目,先期三年(20062008 年),如果进展顺利,再继续予以支持。“探源工程(第 二阶段)”项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赵辉为 牵头人。“探源工程(第二阶段)”的技术路线与第一阶段相同,即多学科结合,多角度多层 次全方位地开展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但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研究的时间和空间范围都有很 大扩展。研究的年代上限向前延伸到公元前 3500年,空间范围由中原地区扩展到文明化起 步较早、资料丰富的黄河上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及西辽河流域。在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 工程进展顺利,于 2009年 3 月通过结项

12、。探源工程第二阶段得出了如下阶段性的认识:1. 以约公元前 2000年为界,中华大地上的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在公元前 2000 年之前,辽西、海岱、长江中下游等地区的文化各有自己的起源和传统, 虽彼此有交流,但大致为独立演进发展的格局。各地区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呈现出百花 齐放,相互竞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局面。各地区先进文化因素汇聚中原,也促进了中 原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这一趋势在公元前 2000年前后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步形成中原 地区华夏文明独秀于林的局面。中原地区夏商王朝的文化向周围辐射,各地的文化和社会的 发展被逐渐纳入以中原王朝为中心的轨道,融入到中华文明的大

13、熔炉之中。2. 导致文化格局在公元前 2000年前后发生重大变化的物质基础 文明社会的诞生,必须具备物质、精神、社会等方面的条件,但最根本的还是要有稳定 并且能够持续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通过技术与经济和环境两个课题的研究,我们发现中原 地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基础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自然环境的特征及其变化也对各地 区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中原地区的地形景观类型多样。在这种景观多样的环境中,公元前 2500 年以来,人们 发展出了包括粟、黍、水稻、大豆和小麦在内的“五谷农业”,家畜种类则有猪、牛、羊等。 当时人们的活动区域主要在黄土台地上。台地高平,不易受灾害影响,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广 阔的空间,相

14、对便利的交通条件也有利于文化的整合。辽西地区地处农业经济区的北部边缘,这里的农作物种类单一,以小米为主,其家畜种 类到了夏家店下层已经有猪、牛、羊三种。在气候较为暖湿的条件下,农业生产可得到一定 程度的发展。但是,在气候出现干凉化之后,农业生产就会比较困难,这也是该地区多次出 现农牧业转化的重要原因。长江中游和下游地区比较相似,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家畜主要是猪,但饲养规模相对 有限。稻作农业对水分条件要求苛刻,为了追求适合稻作农业的场所,人们多选择地势低平 的河湖边缘居住和生产。因此,气候波动所造成的干旱或水患,对文化或社会的打击程度或 许比想象的要大得多。3. 走向文明之路的不同途径公元前

15、2500 年前后,以中原陶寺古城、长江下游良渚古城和长江中游石家河古城的出现 为标志,这些地区史前社会的发展普遍达到相当高度。这些规模宏大的工程需要有效动员组 织大量人力物力,表明这些古城控制了大量人口,综合考虑考古资料反映的社会成员明确的 等级分化、为贵族服务的手工业、暴力和战争等相关情况看,这些地区在当时可能已经进入 了早期文明社会,建立了早期国家。因此,说中华文明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是有根据的。中华文明的形成是在一个相当辽阔的空间内的若干考古学文化共同演进的结果。比较研 究初步揭示出各地文化达到最辉煌灿烂成就的时间是参差不齐的,它们各自的文明化内容也 有所不同,这就暗示了它们在走向文明的进程

16、上,各自的方式、机制、动因等也可能不尽相 同,说明中华文明的形成是一个远为复杂而深刻的问题。探源工程第三阶段( 20092015年)探源工程下一阶段工作为期 7 年,从 2009 年持续至2015 年。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新进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阶段概况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继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 又一项由国家支持的多学科综合研究中国历史与古代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该项目于 2004 年启动,正式名称为“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研究”,其目标是多学科结合,全方位、多 角度、多层次地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的过程、背景、原因、特点与机制。探源工程第一阶段由科技

17、部、文化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教育部作为组织单位,科技部 作为第一组织单位。考虑到这一项目涉及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广,参与的学科和单位多,项目 的组织和实施难度较大,科技部决定将项目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的实施时间为 2004 年至 2005 年,工作的范围放在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区中原地区,重点探索公元前 2500 年 公元前 1500年(即文献记载和尧舜禹和夏王朝的时期)中原地区的文明形态。同时,为下 一阶段全面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实施方案。工程的第一阶段以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第 一项目执行单位,参加项目的还有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郑州大学、河南省和郑州市文 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工程的第一阶段的项

18、目共设置了五个课题,即“公元前 2500年公元前1500年中原地 区文化谱系及其年代”;“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 1500年中原地区自然环境的变迁研究”;“公 元前2500年公元前 1500年中原地区经济技术的发展状况研究”;“以中心性城邑为核心的 聚落形态所反映的社会结构研究”;“公元前 2500 年公元前 1500 年中原地区文明形态的综 合研究”。工程第一阶段探讨并初步回答中原地区文明形成时期的环境背景、经济技术发展状况及 其在文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各个都邑性遗址的年代关系、中原地区文明形成期的聚落形态 所反映社会结构、中原地区早期文明形态等问题,并为“十一五”全面开展探源工程制定实 施

19、方案。工程对这一时期中原地区几座都邑性遗址进行有计划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并对这些 遗址出土的遗存开展包括科学测年、古植物、古动物、古环境、冶金史、化学成分分析、古 人类食谱分析等多项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工程的最大特色之一是多学科结合。参加工程的学 者包括考古学、历史学、年代测定、环境科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质学、植物学、 动物学、冶金学、生物学、体质人类学等十多个学科。这些学科的学者各扬其所长,优势互 补,密切协作,联合攻关。在工程立项之前,便共同商讨立项方案,共同研究技术路线,共 同决定工作计划。在实施工程中,也经常沟通、协商,及时解决工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工 程的另一特色是不仅注意文明要

20、素的追溯,而且注意考察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过程,并探 索其背景、原因与机制。即不仅研究中华文明是如何起源、形成和发展的,经历了怎样的过 程,还要探索为什么会经历这样的过程,是哪些因素导致其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各个因素在 其中都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探源工程项目立项以来,在各参加单位学者们的共同努力下, 项目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经过为其近两年的工作,工程各个课题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其中 尤以在中原地区几处年代在公元前 2500年公元前1500年中心性城邑的考古发掘与综合研 究和多学科结合对公元前 2500年公元前1500年期间中原地区经济技术发展状况的研究成 果最为显著。二里头遗址中心区的继续探索地处

21、中原文明的腹心地区洛阳盆地的偃师二里头遗址,是著名的青铜时代都城遗 址。遗址的主要文化遗存属二里头文化,时代约为距今 3800 年3500 年,相当于我国历史 上的夏、商王朝时期。这一兴盛了约 300年的都城遗址是当时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大的城市。 以二里头遗址为典型遗存的二里头文化在中国早期国家和文明形成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 位,也是探索夏文化的重要对象。这里发现的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宫殿建筑群、最早的 青铜礼器群、最早的铸铜作坊等,早为学术界所熟知。二里头遗址素有“华夏第一都”之称, 是迄今可确认的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遗址。同时,二里头遗址地处古代文献所记载的夏王朝 的中心区域,二里头文化的

22、年代也大体在夏王朝的纪年范围内。因此,二里头遗址理所当然 地成为探索夏文化和夏商王朝分界的关键性遗址。作为中国古代文明与早期国家形成期的大 型都邑遗存,二里头遗址的重要学术地位得到了学界的公认。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于新世纪伊始,将二里头遗址中心区发掘作为田野工作的重点项目之 一,予以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二里头工作队自 2001 年起对二里头遗址中心区进行了系统钻 探与重点发掘,田野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对遗址范围的重新探察、对遗址整体布局的 再探索、对中轴线规划的宫殿建筑群的确认,以及二里头文化末期若干重要遗存的发现等等, 把二里头遗址考古工作推向一个崭新的层面。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是近年考古新发现

23、中的几 个“中国之最”最早的宫城、最早的城市道路网、最早的车辙痕迹、最早的绿松石器 制造作坊,以及用工最巨、制作极精的早期龙形象珍品大型绿松石龙形器等。这些新 的考古成果,为人们研究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夏商文化以及中国早期城市与宫室制度、 中国早期文明与国家的形成等课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自 2004 年起,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正式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之中。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我院考古所二里头工作队积极开展考古发掘工作,从聚落考古学的角度 对遗址进行深入勘查和探究。20042005 年两个年度的发掘,发掘面积近 4000 平方米。这 些发掘紧紧围绕着二里头遗址中心区的规划和布

24、局这一重要学术课题,获得了一系列重要的 学术成果。一、确认宫城西墙,最终搞清了宫城的范围、结构及时代。根据钻探勘查掌握的线索, 在宫城西墙可能存在的区域进行追探和试掘,最终确认了宫城西墙。宫城西墙残长150 余米, 基槽宽约 2.4 米余。至此,宫城轮廓全面显现。宫城平面略呈纵长方形,城墙沿已探明的四 条大路的内侧修筑,在宫城外侧的早期道路上又形成了宫城使用时期的大路。东、西墙的复 原长度分别约为 378 米、359 米,南、北墙的复原长度分别约为 295米、292 米,宫城总面 积约 10.8 万平方米。依据多组层位关系和出土遗物,可以确定宫城城墙的始建年代为二里头文化二、三期之 交,一直延

25、续使用至二里头文化四期晚段或稍晚。二、发现了宫殿区外围的第四条大路,确认中心区道路网的存在。在追探宫城西墙的过 程中,又在宫城西墙外发现了另一条南北向大路,残存长度 200 余米。已发现的四条大路的 走向与 1、2 号宫殿基址四面围墙和宫城的方向基本一致,构成遗址中心区的道路网;其围 起的空间恰好是已知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的集中区,面积逾 10 万平方米。经解剖发掘可知, 上述大路由二里头文化早期至晚期一直延续使用。三、全面揭露了宫城西南部的 7、8号夯土基址等重要建筑遗存。在宫城南墙西段和西 墙南段,各发现一座与夯墙方向一致的夯土基址,跨建于城墙的建筑轴线上,与城墙相接。 其中7号基址位于宫城

26、南墙之上,恰好坐落于1号宫殿基址南大门的正前方。8 号基址建于 宫城西墙之上,位于 1 号基址的西南。从层位关系和相对位置看,两座夯土基址的建筑与使 用年代与宫城城墙相同。由上述新发现可知,二里头遗址的中心区有纵横交错的道路网,宫殿区围以方正规矩的 城垣;宫城、大型建筑以及道路都有明确的方向性,宫城内至少分布着两组具有明确的中轴 线的大型建筑基址群。这是一处经缜密规划、布局严整的大型都邑。二里头都邑规划性的判 明,对于探索中国文明的源流具有重要的标尺性意义。四、在宫城以南新发现一处大型围垣设施。这一大型围垣设施的垣墙分为两部分。第一 部分编为 5号墙,目前已确认了东墙北段、东北角和北墙大部。其

27、中东墙位于宫城东墙的南 向延长线上。已知东墙长度达 80 余米,且继续向南延伸。北墙北距宫城南墙 11 米余,与其 大体平行,已知北墙长度近200米。5号墙的宽度在 1米左右,始建年代为二里头文化二期, 至少东部地段延续使用至二里头文化四期或稍晚。第二部分编为 3 号墙。该墙位于上述 5 号北墙以南约 7 米余,与其大体平行,方向 88 度。墙宽与宫城城墙一样,也在 2 米左右, 有较宽深的基槽,夯筑质量高于宫城城墙。已确认的长度达 200 余米。始建年代为二里头文 化四期偏晚。该墙应为围垣设施北墙的加固增筑部分。宫城以南新发现的夯土围墙,内侧即为绿松石器制造作坊,向南不远处则有大型青铜冶 铸

28、作坊。有理由推断,这一以围墙环绕的封闭区域极有可能属官营手工业作坊区。这些发现 为探索遗址中心区的功能分区提供了重要线索。五、新发现了一处绿松石器制造作坊遗址。2004 年春,我们在宫城以南发现了一处绿 松石废料坑,出土绿松石块粒达数千枚,相当一部分带有切割琢磨的痕迹。据初步观察,有 些石料尚可作为原料使用。该坑时代属二里头文化四期偏晚。在后来的工作中循此线索进行 系统钻探,在 30 余米见方的范围内普遍发现绿松石废料,又经小规模的试掘,确认这一带 存在一处范围不小于 1000 平方米的绿松石器制造作坊遗址,使用上限至少可上溯至二里头 文化三期。六、确认宫城东北部二里头文化末期大型建筑基址群的

29、存在。在 2 号宫殿基址北墙外, 发现了另一处大型建筑基址群。其中 6 号基址已全面揭露,面积达 2500 余平方米。始建年 代为二里头文化四期晚段。该基址由主殿、西庑和东、南围墙及其圈围起的院落组成,其东 墙即宫城东墙。发掘区内发现的遗迹有大型夯土台基、若干柱础和夯土墙,其西庑南北排列 的柱础与 2号基址西庑廊柱大体在同一直线上。位于6 号基址以西,与其隔路相望的至少还 有 1 座大型夯土建筑基址,详情有待进一步探明。始建于二里头文化末期的大型建筑基址群 属首次发现,为判明二里头都邑的兴废过程提供了新的资料。七、揭露出大型绿松石龙形器。2002 年春,在清理宫城东部早期大型建筑 3 号基址南

30、 院内的墓葬时,于其中一座贵族墓中发现了 1 件大型绿松石器。经我所科技中心文物保护技 术人员的努力,一件绿松石龙形器于 2004年夏秋之际被清理出来。器物全长逾 70厘米,由 2000 余片形状各异的细小绿松石片粘嵌于有机物上,组成龙身和图案,每片绿松石的大小 仅有0.2 厘米0.9厘米,厚度仅0.1厘米左右。绿松石龙形体长大,巨头蜷尾,龙身曲伏有 致,形象生动传神。龙头略呈浅浮雕状,为扁圆形巨首,鼻、眼则充填以白玉和绿松石。这 一绿松石龙形器的发现弥足珍贵。其用工之巨、制做之精、体量之大,在中国早期龙形象文 物中都是十分罕见的,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作为华夏文明探源研究中的一个已

31、知点,二里头遗址其实还有许多未解之谜,从某种意 义上讲,这些谜本身又是解开华夏文明形成之谜的钥匙。关于遗址的调查、发掘与研究,尚 有许多课题需要通过考古学者的不懈努力及多学科合作来完成,任重而道远。我们相信,随 着以聚落形态研究为中心的田野考古工作及包括自然科学手段在内的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 二里头遗址在探索华夏文化的源流、中国早期文明与国家形成上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也将进一 步彰显,展现出新的辉煌。(许宏) 新砦遗址聚落布局探索的新进展新砦遗址位于河南省新密市(原密县)刘砦乡新砦村,东北距郑州市 32.3 公里,该遗 址以富含从龙山文化向二里头文化过渡时期的“新砦期”遗存而著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32、启 动之后,新砦聚落布局探索成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和第一阶段研究的首批启动项目之 一,通过 2002年2005 年的持续钻探和发掘,这一课题已经初步取得了明显进展。一、初战告捷:2002 年摸底调查与重要线索2002 年春,从遗址中央部位向四周呈放射线状钻探,经过初步钻探大体确认遗址的总 面积约为 70 万平方米。考古学者分别在遗址各区进行试掘,了解到遗址内各区大体同步, 共同经历了王湾三期文化、新砦期早段、新砦期晚段三个前后相继的阶段,从而表明新砦遗 址的四个区原本有可能是连接在一大片的大型聚落遗址。在梁家台东北高台地进行网格状钻 探,发现一大块地方(南北约15 米、东西约50 米)基本

33、上不见灰坑,钻探出来的土层土质 坚硬、包含物极少,很有可能为重要遗迹现象所在地。在梁家台村东北高台地进行较大面积 的发掘,发现大型建筑一座。该建筑为浅穴式,当年追查出该建筑南北宽 14.5 米、东西长 50 米以上。二、重大发现:2003 年发现围壕与城墙2003 年上半年通过钻探和试掘发现新砦围壕,围壕的平面基本呈圆角长方形,将整个 遗址包围起来。围壕宽通常在 25 米30 米左右,个别地段宽达 60 米以上,深5 米7 米。在 西围壕的中间地带,发现有一宽 30 余米的缺口,当为通向聚落内部的门道。2003 年下半年, 发现位于围壕以北约 200 米处的东西向外壕。在遗址的西南部发现包围

34、A 区的内壕。2003 年下半年,对北围壕进行解剖,确认内壕的内侧原定为“黄色填土”的部分实为城墙的夯土, 灰色填土的部分是壕沟的填土。新砦遗址发现城墙是新砦遗址聚落布局探索的重大收获。三、扩大战果:2004 年大面积揭露大型建筑与城墙西北角2004 年上半年尝试采用同心圆加发射线式钻探方法,对遗址西北部即 B 区及其西北高 地进行钻探寻找墓地未果。2004年下半年,对A区大型建筑和城墙西北角进行大面积发掘。 两项结果都取得圆满成功。通过对大型建筑的发掘,进一步查明该建筑东西长度成果 90 米、南北宽14.5 米。当年 已经将大型建筑的大体范围揭露出来。城墙西北角的发掘证实了钻探的正确性,城墙

35、转角处 平面为史前城址常见的弧形转角,地层关系与土层结构、形状亦与北城墙解剖沟所发现的一 致,初步说明新砦城墙和壕沟的确存在。四、初步结论:2005 年完整揭露大型建筑和西北城角通过对大型建筑的全面揭露和重点解剖,查明大型建筑整体呈刀把形,总面积达 1 千余 平方米。它以原有的一条东西向大路为基础,向大路南北两边延展,首先挖成一个低于当时 活动地面的大型基础浅坑,再于基坑的周壁附加泥条和数列“窄墙”,基坑内亦相应铺设数 层厚约 5 厘米10 厘米的垫土层,形成踩踏面。在这一大型活动场所的基坑周边及其圈定的 范围内部不见柱洞,说明它很可能原来就是一处大型露天活动场所。至于其功能,有可能与 古籍记

36、载的“坎”之类的祭祀遗迹有关,当然,也不排除为一大型公共露天活动场所的可能 性。通过对西北角城墙经过重点解剖,发现了新砦期的城墙被二里头壕沟打破的地层关系, 这样的地层关系在东、北和西三面的城墙与壕沟的解剖沟处处可见,显然表明新砦城墙与壕 沟式有计划统一施工的结果,这种将整个遗址包围起来的遗迹只能是人工修筑的城墙及其护 城河,不会是自然河道的遗留。新砦遗址聚落布局的探索虽然已经初步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前面要解决的疑难问题还很 多,我们期待着更多的人们继续关心和新砦课题的研究工作,以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更大 更多的收获。(河南新砦队)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考古取得重大进展继 2001 年中国社科院考古

37、所与临汾市文物局在陶寺发现了总面积约为 280 万平方米的 陶寺文化中期城址之后, 2002 年至 2005 年,陶寺作为重点聚落被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中的“聚落反映社会组织”子课题中。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山西队与山西省考古所、临汾市文 物局合作发掘陶寺城址,初步探索陶寺城址布局概况。共发掘 3000 余平方米,确定了陶寺 早期小城、大贵族宫殿区、东部大型仓储区、中期小城内大贵族墓地以及祭祀区内的天文观 测建筑基址。陶寺文化早期城址(约公元前 2300 年公元前 2100 年)位于陶寺遗址的东北部,城内 南北长约 1000 米,东西宽约 560 米(从 Q4 至中梁沟东岸),面积约 56 万

38、平方米;方向角 315。陶寺城址早中期的宫殿区位于早期城址的中南部,约 5 万平方米。陶寺宫殿区位于早期 小城中南、中期大城的东北部。在清理宫殿区的情理过程中,发现大量建筑垃圾堆积中,出 土了大块装饰戳印纹白灰墙皮和一大块带蓝彩的白灰墙皮。同时还清理了一些普通居住区难 得见到的器物,当属宫廷垃圾。如陶甑人形鋬、鸮面盆鋬、大玉石璜、陶鼓残片、绿松石片、 红彩漆器、建筑材料陶板残片(板瓦)、尊形簋、圈形灶等,这些奢华的遗物证明,即便是 这里的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的品质在陶寺城址中也都是最高的,意味着这里的建筑规格最高 居住者的地位等级最高。我们在陶寺中期小城的西北角钻探出一处陶寺文化中晚期墓地,面积

39、约1 万平方米左右。 大、中、小型墓皆有,分布密集。陶寺晚期(约公元前 2000 年公元前1900 年)只有小墓。 清理的中期大墓 M22 墓坑为圆角长方形,开口长5、宽 3.65米,底长5.2、宽3.7米,墓底 距地表深8.4 米,墓口距地表深约1.4 米,墓深约7米。距墓口140厘米深处的填土中,发 现1具被腰斩青年男子人牲骨架,上半身仰身,下半身俯身。IIM22中心部位有一个陶寺晚 期的大扰坑,直捣木棺,正好将棺木上部大半毁坏。原有棺盖板和红布棺罩均被扰坑毁坏。 扰坑底残着留随意抛弃的人颅骨 5 个,而墓主的头骨则残留在棺的衬板尸床上。扰坑底西部 斜坡上残留着被拉上来的棺盖板,伴随着扰乱

40、的棺内随葬品玉钺1件、玉钺残块1片、玉饰 品和绿松石嵌片等 20余件。 IIM22 棺是由一根整木挖凿出来的船形棺,长约 2.7米、宽1.2 米、残高0.16 米0.3米、板厚0.03米。墓室里棺周围的随葬品没有扰动痕迹,出土随葬品 72 件(套),其中包括彩绘陶器 8件,玉石器18件套,骨镞8组,漆木器25件(不包括6 件玉石钺的漆木柄),红彩草编物2件,另有猪10头,公猪下颌1件。大墓周围共清理墓葬6座,时代均为陶寺中期。中型墓4座,小型墓2座。所谓中型墓 长在3米左右,宽在1.6米2米左右,自深24米。小墓长1.9、宽0.5、深0.2米左右。所 有墓葬都受到陶寺晚期不同程度的破坏,尤其中

41、型墓均有独立的扰坑,几乎被扰乱一空。中 型墓IIM26,陶寺晚期被两次盗扰,墓底残留部分棺底板板灰和残缺人骨,伴随一些绿松石 珠。北壁壁龛内残留一组彩绘陶器和一件骨器。陶器有小口折肩罐 2、双耳罐2、盆 1。另 有动物肋骨 1 枝。陶寺中期小城内大型天文观测建筑基址IIFJT1以陶寺中期大城南城墙Q6为依托,向东 南方向接出大半圆形建筑。建筑由半圆形外环道和半圆形台基建筑构成。建筑基址由夯土台 基和生土台芯组成遗迹包括外环道直径约60米,总面积约为1740平方米。台基直径约40 米,总面积约1001平方米。三层台基生土芯直径约 28米,面积约323平方米。城墙Q6、环道、和第二层夯土台基基础皆

42、使用小板块错缝法夯筑。环道呈半圆形,环绕台基。由台基东侧路沟和台基南、西侧的路基构成。环道西部接在 城墙Q6上。东部以路沟横穿城墙Q6豁口。夯土台基大概有三层。第一层台基呈帽檐状,接在台基的东部。可能主要担当由正东门、东南角门上台基的坡 道作用。生土半月台属于第一层台基,面向正东,很可能与东方祭祀有关。第二层台基呈半 圆环状,东、西两头接在城墙Q6上,基坑也深6米。第三层台基主要是观测柱缝部分,在 台基的东部和西南与第二层台基合为一体。台基芯主体由纯净黄生土构成,也以城墙Q6为 依托呈半圆形。第三层台基夯土挡土墙内侧那11个夯土柱以及10道缝,经解剖后发现是在弧形夯土墙 基础面上,按照特殊需要

43、人工挖出来的,残深6厘米10厘米。基础墙深2.6米左右,至第 三层台基南部结束,此处已无日出观测意义。夏至缝柱建筑基础则设置在第二层台基的基础 上。所有 12 道观测缝,均可站在一个观测点望出去看到对面崇峰(俗称塔儿山)上的某个 点,由此点的日出制定一个太阳年的“地平历”(或称定点历)。经我队近一年的实地模拟观 测,这些缝可以看到冬至、春分、秋分等共计 20个陶寺文化使用的重要节令日出。台基西 南、西北部没有发现观测日落用的夯土柱缝遗迹。最重要的发现是陶寺观测点夯土标志,它位于第三层生土台基芯中部,打破生土。该夯 土遗迹共有四道同心圆。中心圆面直径25厘米,二圈同心圆直径42厘米,三圈直径直径

44、约 86厘米,外圈同心圆直径145厘米,基础残深26厘米。第二、三两道环皆为柱状,垂直上 下。天文史学家基本认同该遗迹与天文观测有关。我们认为它可能同时兼有祭祀功能。 陶 寺遗址近年来的考古工作,从城墙、宫殿、王级大贵族墓葬、观象与祭祀建筑、大型仓储等 一个要素方面,不仅为世人揭示出中国史前最大的城址,而且展示出一个上古时期都邑聚落 要素最全的标本,在以考古证明“尧都平阳”方面又跃进了一大步。陶寺观象台的考古发现 引发了国内天文史学界的研究热情,在国际天文学界已引起了热切关注,英国自然杂志2005年11月10日第438期、德国天文学杂志AstronomieHeute2006年12月期及时报 道

45、了陶寺观象台考古发现的消息。中国科学院天文史学家席泽宗院士称陶寺观象台的发现是 中国考古天文学的真正开端。(何驽) 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考古发现与夏文化研究王城岗遗址位于河南省嵩山南麓的登封市告成镇西部。这里是颍河流经的登封中部的低 平谷地,海拔 270 米左右。遗址在颍河与五渡河交汇的台地上,东部为五渡河,南部为颍河, 遗址南眺伏牛山余脉的箕山和大、小熊山,西靠八方村,西望中岳嵩山之少室山,北依嵩山 之太室山前的王岭尖,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王城岗遗址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曾经进行过发掘,发现了东西并列,总面积在一万平方 米的两座小城。当时,发掘者提出,该城可能是文献记载“禹都阳城”的所在。但是,由于

46、 城的面积过小,没有得到学术界的认可。2002 年2003 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 登封王城岗遗址周围龙山文化遗址的调查”专题组,2004 年2005 年“中华文明探源工 程王城岗遗址的年代、布局及周围地区的聚落形态”专题组在告成八方王城岗遗址展 开调查、钻探和发掘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原来发现的小城以西,发现一座带护城壕的 龙山文化晚期大型城址。这座大城北城墙残长约350米,残高0.5米1.2 米,复原长600米; 西城墙复原长度为 580 米;东城墙和南城墙的长度复原后分别为 580 米和 600 米。大城的 北城壕保存较好,长约620米,宽约10米,深约3米;西城壕仅保存西北角,

47、残长约135 米,宽约10米,残深1.5米2米,复原长600米;大城的东、南两侧利用了自然河道作为 城壕。复原后的大城总面积可达 34.8 万平方米,是目前为止在河南发现的龙山文化晚期规 模最大的城址。在大城内,发现大面积的夯土遗迹和龙山文化晚期的祭祀坑、玉石琮、白陶 器等重要遗存。关于王城岗大城与原来发现的小城的关系,小城位于大城的东北部,大城的北城壕打破 小城西城的西北拐角处的夯土城墙,可知大城的年代晚于小城。从对两者的包含物比较后可 以初步认为,小城的使用年代是王城岗龙山文化第二至第四期,大城的使用年代属于王城岗 龙山文化第三、四期。从王城岗小城与大城的位置看,当时人对王城岗城的修建可能

48、是有规 划的,即先建小城,后扩建大城。大城和小城是否有功能上的区分或不同,是我们应在以后 的研究中加以注意的。 考古资料显示,这一时期先后有两座小城和一座大城存在并可能 被同时使用过。联系到历史上夏的鲧、禹、启的传说多集中在这一带,遗址附近曾出土战国 时期的“阳城”陶文,可知该地区战国时期称为“阳城”。小址开始被使用的时期为河南龙 山文化第二期的年代略早于公元前2000年,我们认为,它有可能是禹的父亲鲧“作城”有 关,而兴建年代略晚于小城的大城有可能与“禹都阳城”有关。在夏文化研究中,虽然还存在许多问题,但已取得了不少共识和获得了重要进展,如: 历史上的夏代是信史,夏代的物质文化遗存应该到考古学文化中的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 头文化中去寻找,夏商周断代工程推定夏代存在于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即公元 前21世纪公元前17世纪等,使夏文化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在上述考古发掘和夏文化 研究的过程中,对王城岗遗址考古新发现与夏文化研究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应有足够的认识和 估计。新发现的王城岗大城,已引起学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随着此项考古研究工作的继续, 王城岗城址的“禹都阳城”说将会得到新材料的更加有力的支持,同时对王城岗城址的性质 和其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的认识会不断深化,它必将为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提 供难得的重要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