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讲解

上传人:jin****ng 文档编号:188332469 上传时间:2023-02-1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5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医学免疫学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医学免疫学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医学免疫学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医学免疫学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免疫学讲解(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一章,免疫学概论什么是免疫?(Immunity, Immune)机体识别“自我”和“非我”并排除“非我”,维持机体内环境生理平衡的功能 什么是“自我”?1、机体胚系基因编码产物;2、2、机体免疫系统发育过程中遭遇过的物质。 什么是“非我”?1、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寄生虫等);2、突变细胞;3、自身衰老凋亡细胞。免疫系统的功能1、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2、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的“非我”成分;3、免疫自稳: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 定,此外,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一起组成了神

2、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在调节机体 内环境的稳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什么是免疫应答?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 根据免疫应答识别的特点、获得形式和效应机制,可分为固有免疫(先天性免疫/非特异性 免疫)和适应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什么是固有免疫? 固有免疫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使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什么是适应性免疫?与固有免疫相比,适应性免疫主要由三个特点: 特异性、耐受性(这是机体区别“自身”和“非我”的关键)、记忆性 总结: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固有免疫往往是适应性免疫的先决条件。适应性免疫的效应分子可大大促进固有免疫应答。

3、四、免疫学的发展 一般认为免疫学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即经验免疫学时期、经典免疫学时期、近代免疫学时 期和现代免疫学时期。早在公元 11 世纪,我国医学家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发明了人痘苗,即用人工轻度感染 的方法预防天花。在明代隆庆年间(15671572),人痘苗已在我国广泛应用;至17世 纪,人痘苗接种预防天花的方法引起邻国的注意,先后传入俄国、朝鲜、日本、土耳其、英 国等地,进而使人痘苗预防天花的方法得以推广和验证。此即经验免疫学时期。它是人类认 识机体免疫性的开端,为以后英国医生 Jenner (琴纳)发明牛痘苗奠定了基础。该时期发 现了免疫现象,对医学实为一项伟大贡献。2、经典免疫学时期18

4、 世纪至 20 世纪中叶为经典免疫学时期。这一时期,人们对免疫功能的认识由人体 现象的观察进入了科学实验时期。在此期间取得的重要成果包括:牛痘苗的发明牛痘苗的发明是继人痘苗之后免疫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是由英国医生 Jenner 在观察 到患过牛痘的挤奶女工,不再患天花的事实后,通过长期研究的科学成果。它开创了人工 自动免疫的先河。该疫苗给人体接种后,只引起局部反应,并不造成严重损害,但能有效地 预防天花。它不仅弥补了人痘苗的不足,而且可在实验室大量生产。因此很快地代替了人痘 苗,被医学界所接受。减毒活疫苗的发明19世纪末,随着微生物学的发展,法国免疫学家巴斯德(Pasteur)和德国细菌学家郭

5、霍(Koch)在创立了细菌分离培养技术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地科学研究,利用物理、化学, 以及生物学方法获得了减毒菌苗,并用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Pasteur 以高温培养法制备了 炭疽疫苗,用狂犬病毒在兔体内经连续传代制备了狂犬病疫苗。这些减毒疫苗的发明不但为 实验免疫学打下了基础,也为疫苗的发展开辟了新局面。抗体的发现1890年德国学者Behring (贝苓)和日本学者北里(Kitasato)用白喉外毒素免疫动物 时发现,在被免疫的动物血清中有一种能中和外毒素的物质,称为抗毒素。将此免疫血清 被动转移给正常动物,使后者获得了中和外毒素的能力。同年 Behring 又与 Kitasato 将 白

6、喉抗毒素正式用于白喉的治疗,开创了人工被动免疫疗法之先河为此,Behring于1901 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后来,人们相继发现了凝集素、沉淀素等能与细菌或细胞特 异性反应的物质,统称为抗体;而将能引起抗体产生的物质称为抗原,从而确立了抗原和抗 体的概念。吞噬细胞的发现19世纪后期,俄国学者Elie Ilya Metchnikoff(梅契尼科夫)发现了吞噬细胞可吞噬微 生物。于1883年提出了细胞免疫的假说,即吞噬细胞理论。他推测,吞噬细胞是天然免疫 的重要部分,并对获得性免疫也至关重要;炎症不是单纯的损伤作用,也是保护机体组织的 一种机制。Metchnikoff的伟大发现开船了固有免疫

7、,为细胞免疫奠定了基础。补体的发现1894年,Pfeiffer (菲佛)发现了免疫溶菌现象。他将霍乱弧菌注射到已被该菌免疫 的豚鼠腹腔内,发现新注入的霍乱弧菌迅速溶解。此外,取细菌免疫血清与相应细菌注入正 常豚鼠腹腔也可得到同样结果。Bordet将新鲜免疫血清加热30分钟后,再加入相应细菌, 发现只出现凝集,丧失了溶菌能力。据此认为,免疫血清中可能存在两种与溶菌有关的物 质,一种是对热稳定的物质即抗体,其能与相应细菌或细胞特异性结合,引起凝集;另一 种是对热不稳定的物质,称之为补体,它是正常血清中的成分,无特异性,但具有协助抗 体溶解细菌或细胞的作用。血清学方法的建立根据抗原和抗体特异性结合的

8、特点,在抗毒素发现以后的 10 年中,建立了许多体外检 测抗原、抗体的血清学方法如凝集反应、沉淀反应、补体结合反应等,为传染病的诊断和流 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新的重要手段。免疫化学的研究在抗原和抗体概念确立后,人们对其理化性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化学基础等问 题产生了兴趣。20世纪初,Karl Landsteiner (兰茨泰纳)把芳香族有机分子偶联到蛋白 质分子上,以此为抗原免疫动物,发现抗原特异性是由抗原分子表面特定的化学基因所决定 开启了抗体与半抗原关系的研究领域。此后 Landsteiner 进一步发现人红细胞表面糖蛋白所 连接糖链末端寡糖结构的差异决定ABO血型,并将此应用于临床,避

9、免了不同血型输血引 起的输血现象,极大地推进了临床医学的发展。因此Landsteiner是血型血清学的奠基者, 他先后发现了 ABO, MNP和Rh等血型系统。20 世纪 30 年代, Tiselies 和 Kabot 建立了血清电泳技术,证明抗体是丙种球蛋白, 并利用分离、纯化抗体的方法对抗体分子的结构与功能进行研究。 Grubar 等人建立了免疫 电泳技术,发现了抗体分子的不均一性的本质,从而使抗体分子与结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抗体生成理论的提出1897 年, Ehrlich 提出关于抗体产生的学说,即侧链学说。他认为抗毒素分子存在于 细胞表面,当外毒素进入机体与其结合后,可刺激细胞产生更

10、多的抗毒素分子,由细胞表面 脱落入血。该学说当时未被免疫学界接受。 20 世纪 30 年代 Haurowitz 和 Pauling 等先 后提出抗体生成的直接模板学说和间接模板学说,他们均认为抗原决定了抗体的特异结构 否认抗体产生细胞的膜上具有识别抗原受体。这种只片面强调抗原对机体免疫反应的作用 忽视机体免疫系统对抗原识别的本质的理论,违背了免疫反应的基本规律,阻碍了抗体生成 研究的过程。直到细胞系选择学说提出后,才使免疫学有了新的进展。对机体保护性免疫机制的探讨19 世纪末,对机体保护性免疫机制的探讨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此期间形成两大学派。 一为以 Metchnikoff 为代表的细胞免疫学派

11、,该学派认为抗感染免疫是由体内的吞噬细胞 所决定;一为以 Ehrlich 为代表的体液免疫学派,该学派认为血清中的抗体是抗感染免疫 的主要因素。它们各持己见,争论不休,但每一学派都仅仅反应了复杂免疫机制的不同侧面, 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直至 1903 年, Wright 和 Douglas 在研究吞噬现象时,发现血清和 其它体液中存在一种物质(调理素),能大大增强吞噬作用,从而初步将两大学派统一起来, 使人们开始认识到机体的免疫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20 世纪中叶至该世纪 60 年代期间,为近代免疫学时期。这一时期人们冲破了抗感染 免疫模板学说的束缚,对生物体的免疫反应性有了比较

12、全面的认识,使免疫学开始研究生物 问题,出现了全新的免疫学理论。因此,这一期实际上是免疫生物学时期。在此期间获得的 主要成就包括:(一)迟发型超敏反应的发现Koch 在用结核杆菌给患者皮下注射,试图进行免疫治疗时发现,在注射局部出现组织 坏死现象,称为 Koch 现象。该现象具有特异性。 Chase 等对 Koch 现象进一步深入研究, 他们以致敏豚鼠血清转移给正常动物,未能引起结核菌素反应;而用其淋巴细胞转移则引起 了阳性反应。从而证明了结核菌素反应不是由抗体,而是由致敏淋巴细胞引起,机体的免疫 性不仅仅只有体液免疫,也可形成细胞免疫。(二)免疫耐受的发现1945 年, Owen 发现异卵双

13、生的两头小牛体内有两种血型红细胞共存,称其为血型 细胞相嵌现象。由于不同血型细胞天然存在于同一机体内不引起免疫应答故又称为天然耐 受。此后, Medawar 等在新生期小鼠体内成功地进行了人工诱导异己抗原耐受实验,揭示 了体内处于发育阶段的免疫细胞无论接触自身抗原还是异己抗原,均可导致对相应抗原的耐 受。(三 )克隆(细胞系)选择学说的提出1958 年,澳大利亚免疫学家 Burnet 在 Ehrlich 侧链学说影响下,提出细胞系选择学 说。该学说阐明了抗体产生的机制,并对诸如抗原识别、免疫记忆及自身耐受与自身免疫 等许多重要免疫生物学现象作了解释,大大促进了现代免疫学的发展。该学说基本观点为

14、 认为机体内存在识别不同抗原的多种细胞系,每一细胞系的细胞表面表达识别相应抗原 的同一受体; 抗原进入机体后,选择性地与具有相应受体细胞系的细胞作用,使之活化、增殖、分化 成效应细胞或记忆细胞; 胚胎期针对自身抗原的免疫细胞与自身抗原接触后可被破坏、排除或处于抑制状态; 免疫细胞可突变形成与自身抗原反应的细胞系,导致自身免疫病。(四)免疫学技术的发展 在此期间,免疫学技术也得到快速发展,建立了间接凝集反应和免疫标记技术,进一步 促进了免疫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应用。第三章,抗原、什么是抗原?抗原(antigen,缩写Ag,不是银!)是:能诱导(活化/抑制)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 与相应的反应产物

15、(抗原/致敏淋巴细胞)进行特异性结合(体内/体外)的物质。 抗原的特性1、免疫原性, 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2、抗原性 抗原与其所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抗体的分类1、完全抗原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称为免疫原/完全抗原。通常所说的抗原即是完全抗原。2、不完全抗原仅具备抗原性而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又称半抗原(Hapten)。抗原免疫原性的特性1、异物性 抗原免疫原性的本质是异物性,这是抗原的首要因素和本质属性。 异物即是非己的物质,一般来说,抗原与集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大,异 物性越强,其免疫原性也越强。异

16、物性不仅存在于不同种属间,也存在于同种异体之间,甚至存在于同种同体之间。2、特异性 抗原的特异性是指:某一特定抗原只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且仅能 与该抗体或淋巴细胞产生特异性结合。这是进行免疫诊断的物质基础。三、关于抗原表位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即是存在于抗原分子中的抗原表位。概念: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称为抗原表位(epitope),又称抗原决定簇 (AD)。它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抗原结合价:抗原分子上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表位的总数。类型1、根据抗原表位的结构特点,可分为顺序表位和构象表位 顺序表位:由连续性线性排列的短肽

17、构成,又称为线性表位。构象表位:短肽或多糖残基在空间上形成特定的构象形成的表位,又称为非线性表位。2、根据T/B细胞识别的抗原表位的不同,可分为T细胞表位(可存在于抗原分子的任何部 位)和B细胞表位(多位于抗原分子表面)。影响因素 抗原表位的性质、数目、位置和空间构象决定抗原表位的特异性。载体效应 半抗原初次免疫时的载体和再次免疫时的载体相同,才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这就是 载体效应。在人工抗原中,表位(半抗原)为简单的有机化学分子,与蛋白质载体偶联后,可诱导出半抗原抗体。在免疫应答中,B细胞识别半抗原,并提呈载体表位给CD4阳性T细胞;Th细 胞识别载体表位。故通过载体把特异的T-B细胞之

18、间连接起来,T细胞才能激活B细胞,使 B 细胞分泌抗体。交叉反应某些抗原不仅可与其诱生的抗体/致敏淋巴细胞反应,还可与其他抗原诱生的反应。这是因为这些抗原分子中常有多种抗原表位, 不同抗原含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这些 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称为共同抗原表位。抗体/致敏淋巴细胞 对具有相同和相似表位的不同抗原的反应就是交叉反应。四、影响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因素(一)抗原分子的理化性质1、化学性质:天然抗原多为大分子有机物,一般来说蛋白质是良好的抗原。免疫原性由强到弱:蛋白质 多糖核酸。2、分子量大小 一般来说,抗原的分子量越大,则含有抗原表位越多/结构越复杂,免疫原性越强。3、结构的复杂性4、分子

19、构象 分子构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抗原的免疫原性。5、易接近性 指抗原表位被淋巴细胞抗原受体所能接近的程度,越接近免疫原性越高。6、物理因素 一般聚合状态的蛋白质比起单体的免疫原性更强;颗粒性抗原比可溶性抗原的免疫原性强。(二)宿主的因素1、遗传因素 机体对抗原的应答是受遗传(基因)控制的,个体遗传基因不同,对同一抗原的免疫应答与 否及应答的程度不同。 MHC 是控制个体免疫应答质和量的关键因素。2、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 一般来说,青壮年动物相比幼年/老年动物,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更强; 雌性相比雄性动物,抗体生成高(但怀孕动物的应答能力受到显著抑制); 感染和免疫制剂都能 干扰/抑制 机体对抗原的应

20、答。(三)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 抗原进入机体的数量、途径、次数、两次免疫的间隔时间以及免疫佐剂的应用和佐剂类型都 明显影响机体对抗原的应答。一般的,应答强度:皮内皮下腹腔肌肉静脉口服。五、抗原的种类(一)一个重要的分类方法 根据其物理性状的不同,将其分为颗粒性抗原(具有明显细胞形态,会出现凝集现象)和 可溶性抗原(蛋白质抗体,会出现沉淀现象)(二)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1、异嗜性抗原 为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与人、动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2、异种抗原指来源于另一物种的抗原性物质3、同种异型抗原 亦称同种抗原或同种异体抗原,指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存在的抗原。4、自身抗原5、独特型抗原(三)根

21、据诱生抗体时是否需要Th细胞参与分类1、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此类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依赖于T细胞辅助,故又称T细胞依赖性抗原。2、胸腺依赖性抗原(TI-Ag)此类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无需于T细胞辅助,故又称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四)根据抗原是否在抗原提呈细胞内合成分类1、内源性抗原在抗原提呈细胞内新合成的抗原2、外源性抗原指并非抗原提呈细胞内(APC)合成,而是来源于APC外的抗原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1、超抗原能与多数T细胞结合,仅需极少量即能诱导最大免疫效应的抗原。(普通蛋白质抗原仅能激 活机体体细胞库中万分之一至百分之一的T细胞,但超抗原只需要极低浓度即可激活2%到 20%T

22、 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2、佐剂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 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最著名的莫过于卡介苗(一种用来预防儿童结核病的预防接种疫苗 接种后可使儿童产生对结核病的特殊抵抗力。)第四章、免疫球蛋白抗体和免疫球蛋白1、抗体(antibody, Ab)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是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并识别 抗原后,分化为浆细胞后所产生的一种糖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通过与相应抗 原的特异性结合发挥(体液)免疫功能2、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类似的球蛋白, 统一命名为。免疫

23、球蛋白的基本结构Ig 由由四肽链分子组成,各肽链间有数量不等的二硫键,可分为三个大小大致相同的片段 其中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片段位于分子上方,通过一易弯曲的区域与主干链接,形成一个Y 型的结构,组成Ig单体,即Ig的基本单位。(一)重链和轻链任何一类天然Ig均含有四条多肽链,其中分子量较大的称为重链(H链),反之为轻链(L 链),重链同类,轻链同型。1、重链各类Ig重链恒定区(CH)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序不同,因而抗原性不同,据此可将Ig分为五H类(五个同种型),即IgA (对应a链,有2种亚型)、IgD (对应&链)、IgE (对应链)、IgG (对应Y链,有4种亚型)、IgM (对应|J链)。2、轻链轻链有两种,分别为K链和入链,据此可将Ig分为K型和入型(有4种亚型)。(二)可变区和恒定区免疫球蛋白轻链和重链中1、靠近N端氨基酸序列变化较大的区域称为可变区,分别记为VL(占1/2)和VH (占1/4)。LHVT和VH各有三个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序高度可变,称为高变区(HVR)或互补决定区LH(CDR)o V区中CDR之外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序相对不易变化,称为骨架区(FR)。2、靠近C端氨基酸序列相对稳定的区域称为恒定区,分别记为CT(占1/2)和CH (占3/4)。LH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