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88303073 上传时间:2023-02-19 格式:DOC 页数:52 大小:44.8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资源描述: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5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培养学生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二

2、、教学重难点在学习机械运动的基础上,本节让学生接触声学的初步知识。声现象是自然界中的常见现象,而对声的了解则可以通过有趣的、易操作的探究活动来进行。让学生在探究物理现象的同时,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初步培养他们观察物理现象、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现象的能力,为后续的科学探究活动打下基础。本节教学内容由“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和“声速”三部分内容组成。教材按照科学探究的要素对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直接提出问题,接着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动手体验思考,意在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思维,找到发声体的共同特征。教材对于唱片、磁带是如何通过科学技术记录、保存、重现声音的介绍,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价值及学

3、习物理的意义。声音的传播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教材安排了探究活动,在进行探究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探究物理问题所经历的过程,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检验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沿着这个思路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在猜想、讨论的基础上,多让学生参与一些探究活动,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难点:做好真空罩实验。三、教学策略创设情景,通过让学生倾听、“制造”各种声音,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产生兴趣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

4、题意识,使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接着围绕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设计几个学生活动。通过开展探究和讨论,让学生在产生声音的过程和较多的现象中归纳出结论。通过讨论生活中有趣的发声现象,比如动物的交流方式等,深化“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对于声音的传播,通过学生讨论生活事例、设计在固体和液体中传声的小实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教师通过真空罩实验演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知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灵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橡皮筋、塑料尺、

5、军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等。五、教学过程一、声音的产生利用准备的器材进行实验:小鼓或吉他、薄纸片或树叶、音叉、橡皮筋、梳子、刻度尺、纸屑或泡沫颗粒、水盆等,怎样让它们发出声音,并探究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方案1:让学生用橡皮筋做实验。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拉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1)能听到声音吗?此时橡皮筋处于什么状态?(2)当橡皮筋停止振动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方案2:让学生用刻度尺做一个简单的实验。使刻度尺三分之二伸出桌面,一手将其另三分之一紧压在桌边上,另一手拨动伸出端,观察尺子在发声时的现象,并用语言描述现象。思考问题:(1)能听到声音

6、吗?此时尺子处于什么状态?(2)当尺子停止振动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方案3:先将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放在不发声的鼓面上,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静止在鼓面上。然后敲击鼓面,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在鼓面上跳动;鼓面停止发声,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停止跳动。方案4:将悬吊着的泡沫塑料或乒乓球接触不发声的音叉,球并不跳动;将音叉敲响,再使球接触音叉,球跳动。通过实验对比,思考问题:橡皮筋、尺子、纸屑、泡沫塑料颗粒在什么情况下跳动,在什么情况下停止跳动?归纳总结得到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物体就停止发声。交流探究: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解释物体的发声原理吗?(1)用手摸着喉头发出声音,这时

7、手有怎样的感觉?人是怎样发声的?(2)击打音叉,使发声音叉的尖端接触面颊,你有什么感觉?把发声音叉的尖端触及水面,仔细观察会发现水面有什么变化?(3)弹拨吉他的一根琴弦后,立即把你的手轻放在琴弦上,手有怎样的感觉?乐器是怎样发声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然后汇报:自己小组做了哪几个实验,实验是怎样进行的,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得出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是什么?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橡皮筋在振动时才发出声音。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是:橡皮筋、尺子振动时,能发出声音;橡皮筋、尺子不振动时,不能发出声音。操作并回答,当人说话或唱歌时,空气从肺部通过气管,被挤压的空气引起声带振动发声。面颊有发麻的感觉,振动的音

8、叉接触水面会激起水花,形成水波。弦乐器是通过弦的振动发声的。对于橡皮筋、尺子的振动,学生能直接看见,它们发出的声音学生能直接听见,在此处让学生自己实验,通过观察和体验有利于学生理解振动的概念,建立声音和振动之间的联系。学生虽然没有直接看到鼓面、音叉的振动,但可以从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和球是否被弹起判断发声的鼓面、音叉是否在振动。通过亲身体验,增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意识。二、声音的传播思考:花样游泳运动员,当她们的耳朵在水中时还要靠音乐的节奏,才能使自己的动作和其他队员保持协调一致,声音是如何传到耳朵的?宇航员在太空中近在咫尺为什么还要靠无线电波而不直接交谈呢?提示:声音是怎样从发声体传

9、播到远处人的耳朵里的,是否需要什么媒介?有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可以听到声音吗?太空比地球表面缺少了什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探究固体、液体、气体能否传声。实验1:气体传声实验(演示)我们可以听到身边同学的讲话,可以听到美妙动听的音乐,打雷时我们和雷电没有接触,但我们却能听到隆隆的雷声。说明此声音是由空气传播的。进一步猜想:如果连空气都没有呢?声音能不能传播呢?把正在发声的电铃放在玻璃罩内,电铃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你听到的电铃声音会有什么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电铃声音又怎样变化?电铃和罩的底座之间为什么要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现象一:抽出部分空气后,

10、听到电铃的声音明显变小;现象二:当空气全部抽出后,听不到电铃的声音;现象三:当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电铃声逐渐变大。结论: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在空气中如何传播呢?多媒体演示水波的运动。水滴使水面振动,发出声音,以水波的形式传播。音叉振动时,附近空气随音叉振动,形成一系列疏密相间的形状向四周传播,这就是声波。结论: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作声波。实验2:液体传声实验将能发声的物体(如音乐卡、手机、闹铃等)放在密封的塑料袋中,塑料袋浸没在水里后,仍能听到发声体发出的声音,说明液体能够传声。也可以在水槽里装水,然后在水里敲打石头,耳朵贴在容器壁上听。结论:声音可以在液体

11、中传播。实验3:固体传声实验(1)两个学生合作,同学甲在长条桌的一端用铅笔在白纸上用力均匀地写字,同时同学乙在桌子的另一端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2)同学乙将耳朵离开桌面(注意调整耳朵与笔的距离,保证与上次实验时耳朵与笔的距离相同),同学甲在相同的条件下继续写字,与上次实验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师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1)声音传播需要物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2)物理学中把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学生思考。学生观察、聆听。学生观看,并试着说出。学生进行实验。两次听到的声音不同,一次是通过桌面传来的,一次是通过空气传的,这说明固体可以传声。为

12、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做好铺垫。通过对比让学生了解玻璃罩里空气的多少影响声音的传播。与水波类比,有利于学生理解声波概念。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得出的结论,学生易于接受。三、声速发生雷电时,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田径比赛时,远处的人先看到发令枪的烟雾,后听到发令枪的声音。这些现象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我们把声音在每秒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是否一样快?学生阅读一些介质中的声速表。熟悉声音在空气、水、钢铁中的传播速度。小结:(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2)声速与介质的温度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1。(3)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

13、在液体中,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最慢。学生阅读、思考并回答。培养阅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课堂小结(5分钟)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或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恰当总结。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老师同学交流,最后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2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2、教材内容特点;、重视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的联系。、重视科学探究活动。、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材内容呈现多样化。、本节内容与老教材的区别:老教材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和“声音靠介质传播

14、”是通过对演示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得出的,本节内容这两个结论是由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实验得出的。因此,新教材比老教材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交流合作精神,更注重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知道声速跟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2、过程与方法、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

15、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2、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四、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声音文件(悠扬的音乐、瀑布声、砂轮与金属的摩擦声、青蛙叫声),、音响,泡沫塑料球、铜锣、盛水玻璃水槽。、媒体展示(动画、视频)和习题精选(链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2、学具:橡皮筋、小鼓、薄尺、其他能发声的物体。五、教学过程课前活动:在教室里播放媒体音乐,让学生欣赏音乐,陶冶

16、情操。导入新课: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实例,提出一系列与声现象有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让学生加深对丰富多彩的声现象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3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分美丽.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sound)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生甲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生

17、乙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液体中能传播吗?生丙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生丁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师同学们对声有这样浓厚的兴趣,这很让我高兴,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做好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二、进行新课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师请每组选一位同学,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生甲把一根橡皮筋张紧,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生乙把一只塑料尺压在桌边,使一端伸出桌外,用手拨动尺的伸出端,尺振动发出声音.生丙用鼓棰打击鼓面,鼓面振动,听到宏亮的击鼓声.生丁拨动小提琴的琴弦,弦振动发出悦耳的琴声.生戊我这个活动,需要全体同学来配合一下

18、: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10,声带振动,发出声音.师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活动,总结概括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生甲打击或拨动物体可以产生声音.生乙我们发声时没有打击,也没有拨动.生丙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要有介质。2、从生活、自然现象的实例中引出物理问题,使学生觉得物理就中身边,对物理有亲近感。3、培养使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难点: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教学过程:一、声音的世界学生阅读图3-13-4,(或

19、播放此类声音),让学生感觉声音的世界。补充一例:大家知道吗,有一种笑树,风一吹,笑树就能发出声音?原来笑树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就像人的笑声。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大家先来做个实验:请每位同学用手指放在自己正在发声的喉头有什么感觉?(正在发声的喉头在振动)引导学生举例:蜜蜂快速扇动翅膀引起空气振动发出嗡嗡的响声。鸟鸣叫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青蛙鸣叫中靠气囊的振动发声的。雄蝉鸣叫是腹部下方有一层薄薄的发音膜,当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振动,这些振动通过共鸣室的放大,最后发出非常响亮的声音来。总结:由观察和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各

20、种乐器在演奏时都是通过相应部位振动而发声的。三、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提问:发声体并不是直接贴着耳朵,为什么我们能听到声音?演示实验“声音的传播”,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声音逐渐减小,最后消失)。说明:空气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学生观察图3-11,另外,同学们在游泳时,潜入水中,也能听到许多的声音。说明:水可以传声。学生小实验3-12:说明:木头可以传声。总结:空气、水、木头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可见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传声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学生阅读图3-13(人耳的结构):振动物体产生的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以波的形式传播。声波引起鼓膜的振动,然后通过听觉神经传到大脑,这样我们便听见

21、的声音。对照表(声音在常见物质里的传播速度),分析:声音在不同物质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速度是V固V液V气在1标准大气压下,15C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V=340/s。四、回声学生阅读信息窗“天坛回音壁”,介绍,如果要听到回声,时间间隔至少要0.1秒。回声可加强原声,或测量距离。五、本节小结,作业:1,2题。六、板书设计第三章声的世界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成传播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七、教学后记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体验声音的产生是由于振动引起的。(2)领会声音传播需要介质。(3)知道声音在没介

22、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2、过程与方法:(1)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使他们能初步学会有目的的观察。(2)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3)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主动与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3)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声音产生的原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难点:探究物体传声的实验,估测声速。教学准备教师:鼓一面、吉他一把、纸悄

23、若干、钟罩一只、抽气机一强、闹铃一个、气球一个。学生:纸片、绷有橡皮筋的空盒子、音叉(包括小锤和音箱)、梳子、树叶的叶片、玻璃缸一个(里面盛有水)、几块石头。设计思路教材提供了教学的框架和资源,而课堂活动的组织、安排,内容的逻辑处理却是教师的再创造过程。本节课是本书的第一节,又是初二学生刚刚进入物理学习的起始阶段,应该以培养兴趣为出发点,以锻炼思维和提高能力为根本,以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教学设计的主旨。一开始就进行情境创设。通过让学生倾听各种声音,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产生兴趣到提出问题。接着围绕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设计了几个学生活动。1、声音的产生。(1)开展探究和讨论,让学生在产生声音

24、的过程和较多的现象中归纳结论。(2)讨论生活中有趣的发声现象,比如动物的交流方式。2、声音的传播(1)通过讨论生活事例,以及设计在固体和液体中传声的小实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2)教师演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的实验,让学生增进理解。3、声波:因为比较抽象,在这里不宜展开,可采用我媒体的动画造型让学生在大脑中初步建立一个模型。4、声速的估测:学生第一次在物理中涉及到估测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引入“击敲长铁管听声”的事例,让学生联想。教学教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事先录抽好自然界以及生活中常听见的某些声音。例如:电铃声、钢琴声曲片段、工厂烧电焊声等。教师:(播放录音)同

25、学们,你们能听出刚才都是什么?同学回答:声音。教师: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研究自然界中声音的有关知识。同学们,你们自己想知道哪些有关声音方面的知识?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回答: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我们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3、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人耳的?4、为什么有的声音悦耳动听,有的却很难听?教师在赞赏肯定的同时,有选择地摘录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确定本节课研究的主题就是同学们刚才提出的问题中的某几个,并说明其他的问题会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探索,同学们也可以课后去查找资料,自己先行研究。二、探索性活动这人活动分为四个步骤进行:探索性活动小结验证=事例交流。1、探索性活动。教师介绍桌上的器材,特别是音

26、叉。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体验:你们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们触摸发声的物体时,有什么感觉?思考:(1)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2)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物征?活动:用桌上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参与讨论,然后教师请学生代表上台演示研究的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给予赞赏和鼓励,并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喉咙,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觉。教师: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演示:击鼓教师:鼓面在振动吗?如果在振动,你们如何证明?能否让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动?说出你

27、们的方法。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们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在振动?从上述事例中你们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物体难以觉察的运动”的方法?2、教师:(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的。3、教师:(引导学生交流)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些比较奇特的发声方法吗?比如动物间有趣的交流方式。(说明:学生的发声活动是在开放互动的形式中进行的,教师在学生的交流汇报中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展示发声的方法,汇报体验和感受,例如对学生利用树叶吹奏出声音等方法,及时给予鼓励,并让学生在现象中归纳问题的本质。如果学生不能对桌上的器材进行实验,

28、教师可作一定的提示和演示。)(说明:交流有趣的发声方法时,如果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提出有趣的发声问题让学生讨论。例如:(1)动物的发声方法:蝉是怎样发声的?蚊子是怎样发声的?猴子和大象是怎么交流的?等。(2)同一物体不同的发声方法:怎样让一个气球发出不同的声音来?人体除了声带外,还可以怎样发声?能否试一试?可让学生讨论发言。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三、探索性活动(创设情境)医生利用听诊器听到的心脏跳动或者肺部的声音是靠什么传到人耳中的?让学生狂想:声音的传播可能需要什么东西做媒介?让学生做个最简单的小实验验证一下自己的狂想。就用课桌做传声物,引导学生考虑这个实验需要什么条件?(联想医

29、生听到病人身体器官运动的条件。)如何操作?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也可提示:发声体接受体(人耳),中间为传声物质(课桌)。学生活动:两位同学合作,一位同学轻敲桌面或抓桌子,另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听,感受听到的声音;再把两张桌子分开一条缝,进行实验,前后对比。教师:从以上的活动中你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固体可以传声)。你们还可以想出生活中的其他事例或者实验方案来支持固体可以传声这个观点吗?(让学生举例,例如小学里曾经制作的土电话等。)那么液体是否也可以传声呢?教师:你们能否用桌上的器材设计一个简单的小实验体验一下?如果你们得到了肯定的答案,你们能否举一些生活中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讨论)这

30、时,让学生利用桌上的器材进行设计和探究,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对照固体传声的小实验回答问题:用什么做发声物比较简单?传声物是什么?该把发声物放在哪里比较合适?学生活动:方法设计好以后,学生利用桌上的器材进行实验。教师辅导,并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教师:空气可以传声吗?列举事实说明。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回答:1、听到铃声。2、听到人的说话声。3、听到脚步声等。引导学生进一步猜想:如果连空气都没有呢?声音能不能传播呢?为了证明这个猜想,让学生做实验试一试。教师:同学们,大家一起出谋划策,想一想这个实验该怎样做?怎样实现没有空气的状态?学生会很自然地联想到需要提供一个真空的环境,然后把一个发

31、声体(例如小电铃)放入这样的环境里,前后对比。思路理清楚后,由于实验器材的局限性,这个实验由教师演示,让两位学生上台辅助,学生进行观察对比:(1)抽去空气前和抽去空气后铃声的对比;(2)抽出空气后再通入气体,两种情况下铃声的对比。教师及时纠正错误的猜想,最后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正确结论。教师:(引导)通过刚才这一段的学习,同学们对声音的传播有了怎样的认识,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归纳一下?学生:声音传播需要物质,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四、声波教师:声音在空气中如何传播呢?学生实验:用铅笔不断地点击水面。教师:你们会看见什么?引导学生联想:空气中是否也有类

32、似的情形呢?播放多媒体声波的动画,让学生有初步的认识,并提出声波这个概念。五、声速以及估测情境:有时候在电影里看见这样的画面,赏的口型与观众听到的话不是同一时间的,听到的声音要比赏的口型慢半拍,这说明声的传播需要一定时间。我们要把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声速度)让学生快速地熟悉声音在空气、水和钢铁中的传播速度。教师:在一根空的长铁管的一头敲一下,在另一头可以听到几次声音?(学生抢答,并说出理由)如果要想在另一头听到三次敲,你们该怎么做?学生思考并回答。在思考的过程中体会传播距离与传播时间的关系,说明声速不仅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教师:如果我们想知道声音在室温状态下的空

33、气中的传播速度,应该怎么办?(学生说出实验方案)教师:(引导)要测声速,必须知道哪些量?(声源、声音传播的距离、传播时间)你们准备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些物理量?需要用到哪些器材?组织学生讨论,要求每组想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学生讨论交流)(说明:在设计实验的时候,要注意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声源离人耳的距离适当,不宜过近。测时间的工具也要尽可能准确。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实验方案,只要原理得当,就应该给予鼓励)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6一、设计思想作为有趣的“声现象”的一节,要让学生体验到各种美妙的声音。在体验和探究中学会物理,从而由生活上升到物理,体现“生活物理社会”的理念。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分

34、析、合作、探究等能力。借助于体验、探究、观看视频、自主学习等方式,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二、学习任务分析_是学生构建“物理既有趣又有用”这一思想的重要章节,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声音特性”、“噪音”和“声音传递信息与能量”的基础。没有这一节有效的知识构建和能力储备,学生很难理解“声音传递能量”和“噪音的危害与控制”。初三学生刚接触“声现象”,他们有大量关于声音的生活经验的见识与积累。但是他们缺乏对声音的理性认识。本节课就要试图为学生构建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论基础;为他们构建“波”的概念打基础。他们特别乐于探究,所以我采用合作探究、小组交流、欣赏视频等方式让学生完成内容的学习。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35、能复述声音产生的条件;能复述声音传播的条件;知道真空不能传声。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能记住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2.过程与方法经历体验声带振动的过程。合作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通过探究活动,学会认真观察和合作。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更加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更加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和沟通。四、教学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五、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六、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七、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教师活动:播放一段音频素材,有鸟鸣、羊叫、水流

36、、汽车鸣笛、闪电雷鸣、鼓掌声让学生听并区分是哪种声音。学生活动:认真聆听音频中的声音,并说明听到的声音。预期成果:学生能区分声源是哪个物体,回忆起生活中的一些常见声音,对本节课产生很大的学习兴趣。(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情景,以兴趣引导导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新课教学模块一:探究声音的产生,知道声音产生的条件【环节1】体验和观察振动教师活动1:让学生一手食指轻轻接触喉咙处,发出“啊”的声音,感受手指的颤动,借此感受声带的振动。再让学生尝试不发声而让声带振动。然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学生活动1:在教师的引导下体验声带振动与发声之间的关系。交流自己的感受。教师活动2:找同学代表,演

37、奏古筝或者吹横笛,让大家聆听并感受乐器的振动。学生活动2:认真聆听,观察古筝的弦的振动和横笛笛膜的振动;交流自己的感受和观察的结果。预期成果:初步认识声源,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为猜想提供依据。让学生在交流分享中学会严谨的表达。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艺,一方面增加学习自信,另一方面活跃课堂气氛,使大家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环节二】合作探究中明白声音产生的条件教师活动:给学生提供仪器:白纸、半盆水、音叉、小锤、尺子、橡皮筋等。要求学生用尽量多的方法使这些材料发出声音。给学生4min左右时间,完成之后准备展示。同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发声

38、的物体与它不发声时的不同。学生活动:合作探究,使白纸、音叉、水、尺子、橡皮筋等发声。并为展示交流做准备。思考:声源发声与不发声时的不同特征。评价策略:教师和学生对学生的展示进行合理评价。从操作规范性、解说是否详细准确等方面评价。预期成果:学生知道声源的概念。通过合作活动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是物理的振动。(设计意图:保证学生充分动手,在合作中学会声音的产生条件是物体的振动。有效的评价是学生成长的助推剂,所以无论生生互评还是教师的评价都给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环节三】通过逆向思维活动理解声音产生于记录振动的关系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如果需要记录声音,是否可以记录下振动呢?让学生自学教材第35页最下面

39、一段文字。再演示机械音乐盒循环播放音乐的过程(或者播放相关视频),并打开音乐盒后面的振动振子。让学生看到记录有规律的声音的方式其实就是记录有规律的振动。学生活动:逆向思维思考振动与发声的关系。自主阅读教材领悟早期木纹唱片记录声音的方式。观察音乐盒的振子与发声之间的关系。预期成果:学生通过自学和教师引导,理解振动与发声的关系。知道记录下有规律的振动就会记录下有规律的声音。(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让学生深入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情景机械音乐盒,并揭示其中奥秘,会让学生赞叹物理的有趣有用性。)模块二: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环节一】知道气体、固体、液体可以传播声音教师

40、过渡语:声音由声源产生,靠什么传播到远方呢?教师活动1:演示真空罩内的闹钟发声(或者播放视频)。教师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通过这个实验(这段视频),你有什么发现?学生活动1: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说明自己的发现,感受声音的传播需要有介质。学生活动2:同桌两人合作,做“桌子传声”实验。做完实验后交流讨论:这个实验说明声音传播需要物体(或物质)。教师活动2:得出气体和固体都能传声的结论后,教师转问:液体能传声吗?你能用什么例子来说明?学生活动3:列举简单的事例说明:钓鱼时,鱼儿怕大声说话。如果学生没有列举出相关事例,就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潜水员在水中听到远处的动静;在水中跳舞的运动员,可以听到岸上的音乐声

41、。预期成果:学生得出规律:一切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传声;明白物理学里把传播声音的物质称为介质,即: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知道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设计意图:教师创设必要的情景引导学生认识介质对声音传播的重要性。在客观条件有限的前提下,可以采用视频教学。让学生领悟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环节二】知道声音传播的形式教师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第36页,第三段。播放视频,展示声波的传播方式。引导学生依据导学案整理笔记。学生活动:完成自主学习和观看视频,了解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并整理笔记。评价策略:把优秀的笔记在班级展示。教师引导学生整理笔记的方法,并给予鼓励性评价。找12名学生代表对展示学生进行评

42、价。预期成果:学生了解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设计意图:培养良好的抓重点、会整理、擅长总结的习惯。模块三:了解声速、回声教师活动1:讲解:对着远处的山崖喊话,过一会听到回声。这说明:声音传播一定的距离,需要一段时间。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距离与时间的比值,我们叫声速。教师呈现声速表:一些介质中的声速。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出23条规律,教师随时准备评价和补充。学生活动1:针对数据分析一分钟,再交流一分钟。完成之后交流分享意见和结论。评价策略:学生得出规律后教师给予鼓励性评价。也鼓励生生互评。预期成果:通过讨论,学生明白(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2)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气体中传播最

43、慢;(3)声速与温度有关。教师活动2:出示例题:小明面对山崖喊话,2秒后听到回声。小明距离山崖多远?学生活动2:分析题意,正确解答。并总结通过回声计算距离的方法。预期成果:学生明白根据回声计算距离问题需要总路程除以二。并且,计算中学生记住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交流和自学中学会声速的知识。教师的及时评价给学生以正确引导。有效的例题讲解,对学生规范做题是很好的示范。)(三)课堂小结:让学生以相互提问的方式总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学得不明白之处。学生有疑惑,就让其他学生来解答,不完善之处教师点拨。没有疑惑后,学生整理课堂笔记

44、。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善于反思和总结;并养成及时整理学习笔记的习惯。(四)课堂反馈:1.(A)凡是发声的物体都在,发声体的停止了,发声也就停止了.2.(A)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m/s3.(A)我们知道月球上没有空气,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听不到对方的讲话声,这是因为不能传声.4.(B)一名同学对着一口枯井大喊一声,经过0.6秒听到回声。则这口枯井多深?(环境气温15,要求写出计算过程。)(设计意图:通过分层作业布置,让学生检测自己学习状况。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吃饱、吃好。)八、板书设计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源二、声音的产生:振动振动停止,声音消失三、声音的传播:介质四、

45、声速:声音传播距离与传播时间的比值回声九、教学流程图十、教学反思学习声现象就应该让各种生动、美妙的声音充满课堂。可以让学生吹拉弹唱,可以让学生模仿自然界的声音,还可以截取自然界的一些典型声音让学生体会到声现象就在我们身边这样多种方式并存,就为课堂构建了和谐的背景。在这堂课的设计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体验声带的振动来感知声音的产生;通过合作探究知道声音产生于振动、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通过观看视频和自主学习了解声波等概念;通过小组交流与合作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通过师生构建规范的做题步骤来理解回声问题。多种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这样的课堂必然是高效的。

46、同时,我的评价手段也是多元而有效的。通过师评、生评等方式,通过合作探究式评价以及课堂检测式评价,让学生有效的把握自我成长的进度和速度。这样的课堂充满了学生成长的气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7【设计思想】初二学生由于刚刚进入物理学科的学习,会感到物理与自己的生活有很大距离。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

47、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

48、活中声现象。【教学重点】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教师准备】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烧杯。【学生准备】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砂、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

49、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二、进行新课问题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讨论: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引导比较: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3观察比较烧杯中的静水与向烧杯中倒水发声时水的情况。4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师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教师演示: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物理研究方法指导:转化法)乘势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是否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呢?怎样验证?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50、需要那些器材,具体怎样操作?确定方案)教师预备:方案一:用手轻触发声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觉。方案二:让发声的音叉浸入水面少许,观察水面变化情况。方案三:用细线将铅笔系在音叉上,音叉发声时,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观察在纸上留下的线条情况。方案四:用细砂撒在桌面上,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砂子的情况。方案五:把装有水的水槽放在桌面上,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水面的情况。学生活动:(教师根据情况指导)收集信息,分析材料:发声体现象结论声带说话时喉咙部位在振动说话时声带在振动直尺发声时直尺在振动发声的直尺在振动水水发声时在振动发声的水在振动橡皮筋发声的橡皮筋在振动发声的橡皮筋在振动音叉发声的

51、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发声的音叉在振动音叉手感觉发麻发声的音叉在振动音叉发声的音叉在水面上激起水花发声的音叉在振动音叉铅笔在白纸上留下波浪线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桌面桌面发声时细砂会跳动发声的桌面在振动桌面桌面发声时水面上会激起水波发声的桌面在振动得出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引导解决:1指导学生看教材12页图11-1、13页11-2,是什么物体在发声?为什么会发声?2我们能把声音记录下来吗?学生讨论:(教师指导点播)问题二: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提出问题: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出的,那么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呢?媒体播放:宇航员在月球行走的资料片断,观察宇航员交流的方式,与人们在地球上的交流对比

52、。教师引导: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介质)。提出问题:怎样证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呢?固体、液体是否都可以传播声音呢?学生讨论:器材?操作?(教师引导点拨、确定研究方案)教师预备:方案一:1把正在响的闹钟放进玻璃罩中,听声音的情况。2用抽气机往外抽气,听声音的变化情况。方案二:把正在响的闹钟用塑料袋包住,放进水中,听声音的情况。方案三:在水中,敲击两块石头,旁边的人能听到声音。方案四:一同学轻敲课桌一端(或把闹钟放在课桌一端),另一同学把耳朵贴近课桌的另一端,听声音的情况。学生活动:(教师指导)收集信息,分析材料:介质现象结论空气听到闹铃声气体可以传播声音无听不到闹铃声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水听到闹铃声液

53、体可以传播声音水听到石头敲击声液体可以传播声音课桌听到敲击(嘀嗒)声固体可以传播声音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问题三: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提出问题:既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那么声音在介质中是怎样传播的呢?投影展示:振动源可在水槽中激起水波,并不断向外围扩散。类比说明:指导学生看图116说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物理研究方法指导:类比法)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如何传播,激发兴趣,突破难点)。问题四: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提出问题:平时我们说话时,一张口,马上就听到声音了。那么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你怎么知道的?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教师预备:1百米比赛时

54、,计时员是怎样计时的呢?为什么?2对着高墙或山崖喊话,能马上听到回声吗?3雷电时,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共同归纳: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也就是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介绍资料、指导读表: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学生讨论:在读表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特点?(教师指导)1150c时,v声=340米/秒250c时,v声=346米/秒2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3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三、课堂小结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3声音在介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4声速:150c时,340米/秒(空气)板书设计:一、声音的发生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二、声音

55、的传播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2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3声速:(1)150c时,v声=340米/秒(2)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四、知识应用例1以下几个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的是(d)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弱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内,然后放入水中,人们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c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不相同d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拓展:本题可以在学生识别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考查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如:请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例2

56、请你想象一下,如果声音的速度变为01ms,我们的世界会有什么变化?请写出3个合理场景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在假设条件下,对生活中常见的声现象进行联想,从而得出一些新情景。许多同学看到这道题时会产生无从下手的感觉,由于对身边的声现象熟视无睹,缺乏感性材料而无法进行联想。其实,本题重点考查了两个知识:我们周围充满空气,声音要靠空气传播;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当声速变慢,会出现声音滞后现象。答案:(1)过马路的行人听到汽车喇叭声后再躲避车辆已经来不及了;(2)在教室里上课时,后排的同学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3)发令枪响后,好长时间运动员才能起跑(4)看表演时,会

57、发现,演员的动作出现了很长时间,才听到发出的声音。五、作业设计1动画片星球大战中,神鹰号太空船将来犯的天狼号击中,听到天狼号“轰“地一声被炸毁,神鹰号宇航员得意地笑了。你觉得这段描写符合科学道理吗?2古代雾中航行的水手通过号角的回声能够判断悬崖的距离,蝙蝠根据飞行时发出超声波的回声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这种方法叫做回声定位。根据回声定位原理,科学家发明了声呐,利用声呐系统,人们可以探知海洋深度,这些都说明回声的存在和它的利用价值,通过日常经验我们也知道,人们面对高墙喊话,往往能听到回声,可是,小红和小明同学却发现了一个问题,当在我们的教室中说话时,却听不到回声,但听到的声音很响亮这是为什么

58、呢?他们猜想,这是不是与发声体距离障碍物的远近有关呢?于是,他们上网查询资料,查到了如下结果:当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会被反射回来,再传入耳朵,我们就听到了回声。如果声源与障碍物的距离较远,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就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如果声源与障碍物的距离较近,不到01s,回声和原声就混在一起,会使原声加强。请回答下列问题:(1)通过学习,他们获得了哪些知识?(2)我们已经知道,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请根据以上结论估算一下,如果我们要建一个足够大的大厅,当我们站在大厅的一边大声讲话时能听到回声,则此大厅至少要有多长,我们才能听到回声?(3)此结论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请举一例。3课外实践:分小组设计测量声速的方法,并实际测量。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