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纳光学与SPR技术

上传人:d****1 文档编号:188249827 上传时间:2023-02-1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1.5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微纳光学与SPR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微纳光学与SPR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微纳光学与SPR技术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微纳光学与SPR技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纳光学与SPR技术(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SC王启蒙摘要: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 又称表面等离子体子共振,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是一种物理光学现象, 有关仪器和应用技术已经成为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工 具。1 SPR简介SPR是一种物理光学现象。当一束平面单色偏振光在一定的角度范 围内照射到镀在玻璃表面的金属银或金的薄膜上发生全反射时,当入 射光的波向量与金属膜内表面电子(称为等离子体)的振荡频率相匹 配时,光线既被耦和进入金属膜,引起电子发生共振,即表面等离子 体共振。在金属中,价电子为整个晶体所共有,形成所谓费米电子气。价电 子可在晶体中移动,而金属离子则被束缚于晶

2、格位置上,但总的电子 密度和离子密度是相同的,从整体来说金属是电中性的。人们把这种 情况形象地称为“金属离子浸没于电子的海洋中”。这种情况和气体 放电中的等离子体相似,因此可以把金属看作是一种电荷密度很高的 低温(室温)等离子体,而气体放电中的等离子体是一种高温等离子 体,电荷密度比金属中的低。此时光线提供的能量导致金属膜表面电 子发生共振,电子吸收该能量使被反射光的强度达到最小,这种最小 化发生时的入射光角度称为SPR角。SPR角是随金属表面的折射率的变 化而变化,这一变化又和金属表面结合的生物分子的质量成正比。1五十年代,为了解快速电子穿过金属箔时的能量损失,人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理论工作

3、。Pine和Bohm认为,其中能量损失的部分原 因是激发了金属箔中电子的等离子体振动(Plasma oscillation), 又称为等离子体子(plasmon)。Ritchie从理论上探讨了无限大纯净 金属箔中由于等离子体振动而导致的电子能量损失,同时也考虑了有 限大金属箔的情况,指出:不仅等离子体内部存在角频率为3p的等 离子体振动,而且在等离子体和真空的界面,还存在表面等离子体振 动(Surface plasma oscillation)。Powell 和 Swan 用高能电子发 射法测定了金属铝的特征电子能量损失,其实验结果可用Ritchie的 理论来解释。2Stern和Ferrell

4、将表面等离子体振动的量子称为表 面等离子体子(Surface plasmon),研究了金属表面有覆盖物时的表 面等离子体振动,发现金属表面很薄的氧化物层也会引起这种振动的 明显改变。他们还预言:由于表面等离子体振动对表面涂层的敏感, 那么通过选择合适的涂层,表面特征能量损失的值会在一定范围内发 生变化。除电子以外,用电磁波,如光波,也能激发表面等离子体振动。二 十世纪初,Wood首次描述了衍射光栅的反常衍射现象,这实际上就 是由于光波激发了表面等离子体振动所致。六十年代晚期,Kretschmann和Otto采用棱镜耦合的全内反射方法,实现了用光波 激发表面等离子体振动,为SPR技术的应用起了巨

5、大的推动作用。他 们的实验方法简单而巧妙,仍然是目前SPR装置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技 术。2 SPR传感器表面等离子体子共振的产生与入射光的角度。、波长、金属薄膜 的介电常数s及电介质的折射率ns有关,发生共振时。和 分别 称为共振角度和共振波长。对于同一种金属薄膜,如果固定。,则 与ns有关;固定,则。与ns有关。4 如果将电介质换成待测样品,测出共振时的。或,就可以得到样 品的介电常数s或折射率ns;如果样品的化学或生物性质发生变 化,引起ns的改变,则。或也会发生变化,这样,检测这一变化 就可获得样品性质的变化。固定入射光的波长,改变入射角,可得到角度随反射率变化的SPR 光谱;同样地,固定

6、入射光的角度,改变波长,可得到波长随反射率 变化的SPR光谱。SPR光谱的改变反映了体系性质的变化。SPR传感器的主要性能特点,如灵敏度、稳定性、分辨率、选择性 和响应时间等,取决于其各个组成部分的性能。5 SPR传感器使用时,一般是先在金属薄膜表面修饰一层敏感物质, 以便与样品中的待测组分选择性地作用。这一相互作用会引起敏感层 折射率的改变,导致SPR信号的变化,从而获得待测样品的化学或生 物信息。如果不对金属薄膜进行修饰,这样的传感器也可用于一些简 单体系的检测,如一些浓度随折射率变化的溶液(乙醇、蔗糖、葡萄 糖等的水溶液)。金和银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且反射率高,是比较常 用的两种金属。在生

7、物体系的测量中,常常有氯离子存在,用银膜 不太合适,一般都用金膜。3 SPR应用如今,SPR技术已被广泛地用来分析生物分子如蛋白质蛋白质、药 物.蛋白质、蛋白质.核酸、核酸.核酸之间的相互作用,所涉及的研 究领域包括免疫识别、信号传导、药物筛选、抗体定性以及蛋白质构 象变化等。SPR技术用于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如复制、转录、基因药物的研 究、核酸杂交等,其优越性更是常规分析技术所无法比拟的。参考文献:1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在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杨帆,杨秀容。2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的一些新应用。张天浩,尹美荣。3 Yoshiaki Tokunaga, Hirofumi W atanabe, Aliyuki Minamide etal. Jpn. J. Appl. Phys. Part 1, 1997, 36: 31624 Shoji Maruo, Osamu Nakamura,Satoshi Kawata et a1. App1. Opt., 1997, 36: 23435 唐永新,杨华,郭继华等.光学学报,2001,21: 866Tang YX, Yang H, Guo J H et a1. Acta Optica Sinica, 2001, 21: 866(in Chinese)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